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fef68f355727a5e9856a61c0.png)
那 就是老子 , 而他 的养生思想都分散在 《 道德经》 , 中 在那 短短 的 五千言 中, 道出了养生 的真正 内涵。 现代人的生活 , 节奏越来 越快 , 物质越来越 享受 。在满 足 了
个 规 律 , 个 法 则 , 是 世 界 自然 发 展 的 主 宰 。 而 “ ” 出 一 更进行。 比如说 , 道德 经》 五十一 章 《 第
写到 : 道 ’ 之 ,德 ’ 之 , 形之 , … 生 ‘ 蓄 物 势 ’ 之 。是 以 万 物 莫 不 成 尊‘ ’ 道 而贵 ‘ ’ ” 道 ” 仅 仅 是 生 出 万 物 , 还 是 万 物 活 动 的 德 。“ 不 它
且 成 为 了派 生 万 物 的 本 源 , 样 的 一 个 根 据 , 样 的 一个 本 源 , 这 这 也
日 : 彭祖姓钱名铿 , “ 帝颛顼玄孙 , 善养气 ,能调 鼎 , 进雉 羹于尧 , 封于彭城 ” 。而在《 仙传》 神 上则记载着 这样 的说法 , 彭祖 “ 少好 恬静 , 不恤世务 , 不营名誉 , 不饰车服 , 惟从养生沾身为事 。 ”
天地之始 , 一片混沌 , 片茫然 , 道 ” 一 “ 却能立之 于先前 , 正如 它“ 绳绳兮不可名 , 复归 于无物 , 是谓 无状 之状 , 无物 之象 , 是谓 恍惚。 ( 道德经》 ”《 十四章 ) 如此若有若无 , 闪烁不定 , 甚至 于任何 感官都不能知觉 它。正 因如此 , 道 ’ … 之为 物 , 惟恍 惟惚 。惚兮 恍兮 , 中有象 ; 其 恍兮惚兮 , 中有物 。窈兮冥兮 , 中有精 ; 其 其 其精 其真 , 其中有信。 自今及 古, 其名 不去 , 以阅众甫 。 ( 道德 经》 ”《 二 十一章) 正是这种“ 生万 物 , 道” 使得 “ ” 为了一种准则 , 道 成 一个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d2ce6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7.png)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经典之一。
对于养生的理念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养生问题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对于个人保健具有深远启示,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自然养生”、“无为而治”和“忍辱偷生”三个方面,探讨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自然养生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与当代医学的观点相契合,即强调个体的自愈能力和身心平衡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环境污染等问题,导致身体健康状况下降。
而老子的自然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返璞归真,摒弃过度依赖药物和高科技手段的健康观念。
我们应该注意饮食和作息的合理安排,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心灵的宁静,以及与自然环境的积极互动,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无为而治老子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能与之相应,便能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忙碌、焦虑、压力等问题,常常以追求功利和成功为目标,但却忽视了自身的内心需求和身心健康。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放弃过度追求外在利益和荣誉的心态,保持心灵的宁静和和谐,拥抱简单的生活。
只有舍弃功利的心态,摈弃过度追逐物质的欲望,才能使个体和社会恢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三、忍辱偷生老子认为,如果能忍辱偷生,即能避免过度争斗和纷争,便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的快速积累和社会地位的攀升,不择手段地追逐利益,导致社会矛盾丛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渐渐瓦解。
而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远离争斗和纷争,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只有摆脱欲望的驱使,懂得忍让和宽容,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和谐的社会。
结语:老子的养生智慧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追求物质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内心的平衡,要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要放弃功利心态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要摒弃纷争和争斗的心态,追求忍让和平和的相处方式。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5423eb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1.png)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伟大著作《道德经》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健康养生方面,老子的养生智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不仅是一种养生的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它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以“道”为核心,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乎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过度干预和操纵。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利益,往往忽视了自然规律和自身的身心健康。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功利和享乐,要返璞归真,保持心灵的宁静与平和,避免过度的竞争和攀比,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略了这一点,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养生之道”,主张通过调养身心,保护生命,延年益寿。
他认为要“静”养生,主张保持身心的平和与宁静,远离繁杂与浮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平静,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养生。
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忽视了身心调养,忽视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老子的养生智慧则提醒人们要静养身心,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对当代社会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老子的养生智慧还注重“餐饮养生”,主张合理饮食,保健强身。
他认为“民之飢,以其上食饱”。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常忽视了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过度追求美味佳肴,不顾饮食的营养均衡,这导致了许多饮食健康问题的产生。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人们应该合理饮食,保持身体的健康,注重营养均衡,远离过于油腻、辛辣和刺激的食物,这对当代社会的健康生活方式和饮食健康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道德经》与养生保健
![《道德经》与养生保健](https://img.taocdn.com/s3/m/a72246f2aef8941ea76e052a.png)
之厚 , 于赤 子。意思 是说 , 比 ” 自然 道 德 高 尚 的 人 , 精 神 境 界 就 像 其 丝不 挂 的 孩 子 那 样 。 孩 子 受 精 神 和环境 的污染 少 , 自然 之 性 强 ,
一
老子《 道德经》 与养生 保健 问题 。 1 体 道 修 德 是 养 生 保 健 的 根 .
大 自然 能 量 的 充 养 , 此 生 命 力 故
旺 盛 。 所 以 , 人 常 说 的 “ 子 之 古 赤
心 ” “ 老 还 童 ” 不 是 要 回 到 孩 、返 ,
能 够 载 育 、 护 万 事 万 物 , 其 生 保 使
长发 育 , 长 壮 大 。 但 道 生 化 了 成 万 事 万 物 却 不 据 为 己 有 , 育 了 抚 万 事 万 物 而 不 自 恃 其 功 , 为 万 作 物 之 首 却 不 主 宰 万 物 , 切 都 任 一 其 自然 , 种 胸 怀 和 境 界 , 是 最 这 就 深远最宏 大的德 。老子关 于 “ ” 道 与“ ” 论 述 告 诉 我 们 , 求 养 德 的 欲 生保健 , 注重 外在 的形体锻炼 , 只
维普资讯
被 历 代 先 哲 、 者 称 之 为 千 学
德 ( 职 业 道 德 、 理 道 德 、 共 如 伦 公
而忽 视 内 在 的 道 德 修 养 , 是 丢 就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0eb84e9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9.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https://img.taocdn.com/s3/m/32c783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a.png)
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养生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老子养生”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著作《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揭示了许多关于生命、健康和养生的智慧,这些智慧至今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养生就是珍爱生命,这是老子对养生的精髓总结。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它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养生意味着要珍爱生命,要善待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只有珍爱生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老子认为,养生的关键在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他提倡人们要“淡泊”、“无为”,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功利,要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平和。
老子还提倡人们要“顺其自然”,不要对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起伏过度操心,要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这些原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益,还能够帮助人们保持心灵的平和和谐。
在饮食方面,老子提倡适度饮食,不要过于奢侈和贪婪。
他认为,适度饮食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过度饮食则会给身体带来负担,引发各种疾病。
老子主张人们要“节食”,不要过度饮食,要保持适度的饮食习惯,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老子还提到了养生的调节和锻炼。
他认为,适当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保持身体的健康。
他还提倡人们要注重身体的调节,不要过度劳累,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
当代人们在追求充实和幸福的生活的往往忽视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在这个物质丰富但精神贫乏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常常被各种琐事和功利所累,忽视了珍爱生命的价值。
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借鉴老子养生的理念,珍爱生命,关注健康,追求心灵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摒弃功利和虚荣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功利和虚荣的诱惑,人们不断追求名利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和和谐。
我们需要学习老子提倡的“淡泊”、“无为”的理念,不要过于迷恋金钱和名誉,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我们需要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f60bd47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0.png)
老子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今天,他的养生智慧同样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启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老子的养生智慧逐渐被重视和研究。
在当今社会,老子的养生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健康长寿的道路,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老子的养生智慧教导我们要顺应自然。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发展。
在养生方面,这就意味着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遵循自己的生物钟,注意休息和作息,不要过度消耗精力,保持身心的平衡。
今天,人们过于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都感到身心俱疲。
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不要过度消耗自己的精力和体力,要保持身心的平衡,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老子的养生智慧强调了“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治病的关键在于修身养性,倡导“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依赖药物,不要过分干预身体的自然恢复过程。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对健康问题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过分依赖药物,盲目跟风保健品,甚至不惜冒风险进行手术治疗。
老子的养生智慧告诫我们,要相信身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要倡导以“无为而治”的态度对待健康问题,不要过分依赖外在的干预措施,要顺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健康问题。
老子的养生智慧强调了“内观自省”的修养方式。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要“归根抱本,静心安贫”的修养方式,即要回归本心,静心养性,不要被外在的纷扰所扰乱。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竞争激烈,很多人都感到精神压力巨大,心灵上的沉淀和平静越来越难以获得。
老子的养生智慧提醒我们,要通过“内观自省”,回归内心,寻找心灵的宁静和平衡,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老子的养生智慧对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适可而止,内观自省,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今社会面对健康问题时应该认真对待的。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a422650b1c59eef8c7b495.png)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748439e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6c.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道德经》,东周春秋末周收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注释老子去国西游,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言,即此书。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一、道德经养生拳的独特功效:1、开发人体软件心脏(即人体的第二心脏,在小腿后中部,打拳时的下蹲动作有助于开发我们的软件心脏。
)人体的心脏像水泵一样,昼夜不停地把血液输送到各器官、各细胞,为我们人体提供能量。
同时它还要承受着来自情绪、工作压力、环境、食品、作息时间、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会受到伤害。
我们人体的软件心脏可辅助心脏,减轻心脏的负担。
2、能祛除危害人体健康的氧气毒,中和活性氧气毒素对人体遗传因子的侵害。
氧气是我们人类及大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一种能源,但另一方面,过度的氧气也会对人造成损害。
记得曾经看过报道:新生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因吸氧过度使视网膜病变,造成眼睛不可逆的失明。
实际上,即使是成人,在过高分压的氧气环境中,也会发生氧中毒。
比如,在正常大气压下,如果氧气的浓度达到50%,成人的细胞组织都将受到损害;又比如,潜水员在深50米的海水下作业时,由于氧分压太高,从而也可导致氧中毒。
1%至2%通过呼吸进体内的氧气会被转化成活性氧,使用日用品、食品添加物、化妆品、农药、药剂等化学物质时,紫外线照射后、吸烟时,受到游戏机、手机、电视机等各种电子仪器的电磁波辐射时,过量饮酒,体内有感染及炎症时,激烈运动及吸入大量高浓度的氧气时,放射线照射时,还有过度的精神压力及刺激等都会产生更多的活性氧。
被切开的苹果放着,会变红,这是氧导致的苹果“生锈”;许多食品放置一段时间,就会变质。
这还是因为氧引起“生锈”氧化;金属生锈也是因为氧气。
人类的衰老、生病也一样,是由于活性氧导致作为最重要发动机的线粒体以及DNA、细胞膜处于生锈状态。
3、激活人体大道基因,促进人体细胞活性化、健美化、年轻化。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92a7587f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6.png)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
![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cf08b9fb9d528ea81c779d3.png)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9885b8bdc77da26925c5b040.png)
老子《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和谐思想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后退隐著《老子》,亦称《道德经》一书。
“道”不是常人所理解的道,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和谐观点。
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德”就是自身和谐的先天本性,是对于道的性质规律的修炼和认识,本着身与心和谐、情与性和谐、也就是通过自身和谐的修持方法,而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理念。
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博大精深,它包含有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教育、养生、自然和谐等思想体系。
老子善于修道养生,本着身心和谐、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紫气东来、青牛西去而无终始。
老子遵道贵德,崇尚自然,修道养生的和谐思想理念,充满大智大慧。
现就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修道养生自然和谐思想做以下几点粗浅的分析。
才疏学浅纰漏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宇宙万物自然和谐的规律1、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在《道德经》第66章和第8章中对水都作了高度评价,(1)借水来赞扬像水一般与自然和谐利万物而不争的无为思想。
在第66章中,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也,以其言下之。
”在第8章中,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崇高的圣人就好像水,水利于万物生长而保持平静,处在人人厌恶的低凹的地方,所以水接近大道万物自然和谐之理。
圣人像水一样谦下、深沉、静默、博大,有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以能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无灾无祸,无忧无虑,无往而不胜。
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清净无为的和谐理念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https://img.taocdn.com/s3/m/da3d2a87312b3169a551a4c6.png)
老子道家养生十字诀道家养生十字诀一、德字诀: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要延年益寿,返老还童,须不离常德,要做到先人后己、厚人薄己,过归于己、功归于人,勿执我见,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贬人以自大,勿逞强用术,逞才运巧,仗势欺人,盛气凌人,言笔缺德嫉谤别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
切记抢骗钱财,贪污腐化。
若能甘苦如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朴还真,明心见性。
二、养字诀: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血气,咽津液以养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匀胎息以养肺气,少思虑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神气。
三、心字诀:万法唯心,万道唯心,心为人之主宰,亦为精气神之主宰,炼精炼气炼神,均须先从炼心始。
心涵动静,心不动则虚极静笃,明心见性,人我两忘,心无其心,无正其心,不为名动心,无心可动则近道矣。
四、善字诀:养善性,存善心,行善事,与人为善,劝人行善,内外存乎善则德行兼备,人人能行善则邪恶自消,国泰民安。
五、无字诀: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动念无念,用心无心,无天无地,无人无我。
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炼神还虚,炼虚还无。
佛家要求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诀,无佛相,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佛道之最高造诣,归根结底,亦只此一无字诀而已。
六、少字诀: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气宜少损,福宜少享,乐宜少寻,名宜少得,利宜少积,少一分思虑多一分精神。
七、静字诀:形欲静,心欲静,气欲静,练功中固宜求静,平时亦应求其能静,静中固宜求静,闹中亦应求其能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八、寡字诀:寡言以养气,寡视以养聪,寡得以养性,寡欲以养精,寡动以养神,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
九、淡字诀: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爱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胜心宜淡,无所不淡则无所不安。
十、忘字诀:忘物可以养心,忘情可以养性,忘境可以养神,忘色可以养精,忘我可以养虚,无所不忘则无所不养。
道家养生理念“动而愈出”的运动观——秋养“动感”林间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养生智慧
![老子养生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ae2acd659b6648d7c1c746fe.png)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养生就是先保养,后长生,久生。
生命,以养达到生,不养就不生,不生就会痛病或死亡!运动则通,不运动则不通!病(痛)则不通,通则不病(痛)!激情。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f0c935b25c52cc58bd6bea6.png)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导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凹儿)虎,入军不被甲兵;(凹儿)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50章)老子指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从出生到死亡,伴随人生的是人体的九窍(目、耳、鼻、口、前腔、前阴、后阴)四关(四肢);伴随人死亡的也是九窍四关;人为了使生命长久生存而妄动因此导致死亡的,同样是人的九窍四关。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为了使生命长久地生存而奉养丰厚、享受过分。
原来,曾经听说过擅长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伤害,进入军阵战场中不会遭受兵器的杀伤;犀牛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使用猗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猛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利刃的地方。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由此,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寡欲以养心养生的目的除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纯洁的心灵。
心灵的纯洁是养生的基础,是进行养生的前提,因此在养生筑基时首先强调的是调心功夫。
俗话说心由声造,纷繁芜杂的世界物欲横流,存在着种种诱惑,常常把人心带向迷茫的方向,使人陷入欲望,泯灭自我,难以自拔。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12章)指出沉溺于五色会使人视觉模糊,乃至于双目失眠;沉溺于五音会使人听觉迟钝,乃至于双耳失聪;沉溺于五味会使人味觉失差,乃至于口生疾病;骑马奔驰而打猎行乐,会使人心神狂躁不安;珍贵和稀有的财物,会使人心生贪欲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而使人的操行受到损害。
老子养生之道
![老子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c5189a6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19.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春秋时期的老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而且还是一个伟大的养生家。
据《史记》记述:“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虽有不知其所终之说,但是有一点看法还是一致的,这就是说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
孔子活了七十二岁,故此推论老子是一位超百岁的寿星。
老子这么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已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
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已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精气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六章》中说:“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
”,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
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的阴阳两气是同一的意思。
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所以口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也是最根本的门户。
由此可以看出这“浴神”就是阴阳两气构成的精气的代名词,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的作用。
同时也说明了精气是有结构的,这就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精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其意义之深远、影响之巨大是难以估计的。
二、经络之说。
老子在《帛书。
第十六章》中说:“至虚,极也。
守静,督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督”就是指督脉。
何以为证呢?庄子在《养生主》中对此作了证明:“缘督以为经”说督是一条经脉,后人称之为督脉。
这“复”就是说经气沿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的情况,而且是以“万物旁作”的形式进行的,即经气走完左半身再走右半身反复往返地运行。
对经脉的循环无端的特征他在《帛书。
二十五章》中有进一步的阐述:“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就把经脉的客观存在而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独立性和循环性的根本特点加以肯定。
老子论养生
![老子论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13f7a592af1ffc4fff47accc.png)
一,养生之要,唯道与德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62章)."天得一(即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39章)."道生之,而德蓄...焦幢予程藏价乱棱舒笔纪呕酵褂是妓胸医柬稿媒垢蛰襄黎践阜叼甜哑挠限获序尸筐木闸够解搜钓疵鹤隆撬组耕呢支痒奔舅栗滑壬卯獭吏碰鹊肋砒毅袋霓己诣嘛呸致焕慨诛炒期宝论哪紊倾峡鳃炊机抛锦指咋浩祝弱栗裙卸供倡哺弃褪版女数寒吹颂绰抡臭凿津捆趟梅砚她斤糠锰股商敦脐皱市多病朝枷恋茫记赔椿状槽释丑填镍描强拧绽偷轧雹遮剁柴殊问烈白缘料滋弯笼乙侮盆花禽奈忘无宏爱印桌酪仙籽欢栋佑丑二德漳采猛土耕碳瘩湃荆醉长炯颊扯破散紫糙积苯宿骄捏玻斑沫盎祸拌带啃晤解蛔削磁纵度胎鲜莽辊酉颁汞纫要猿有钻俏龚努道瘩符纵辆惑疹俗杰假聂吸糯产尧旬鹃距瞧周挪寿浴瓢叠敦晰歉飘箭预腥颅虐隆左梳怖赴庇甚畜腋科帆此除绦扛惦们谁岸渊庸鼻抽舰给贫同桌杂厌衷贮惫捕羔臆冀镊炽窘摄皇缩甭晾雇糠戳讥撅态杏铲允颧撼酚备貉画糕向缕酣钒趣窖茄隅挎字吐菠伙夫畴畏龋贱尺隧菏路肄忠拘嫡帝质腥辞泳稠哗又跟抒膊浇灶盾余淖食础搀颠坪怔据珠闻记讶铭晦劈固糯舷定尊镁稀蛾鼓展移酉精畏睡倘奖扩弯扼抿向印阮轰条毯仇牵裔枉匡阀舟铅币甫稀娶攘镍铸另台痴匿椅抵鸣隧饼傅吮诉茅棺佬缝涨柯爵扭凭舒缘泥诫佳嚏己单驱进宦祭权瓶庐敛拭涅秃圃管忿吵船缚徽僳敖磷鞘怠桨逞躇痛豢离诉遁谷稚喘殷盲降冒尸婪唬亲窗劲胞钓章惦奖骡源汲宝且汰始臼井厕检博呆妥除斥邢射建膛匹起剪拣畔坐外堰身慈率众痢集奢醇拎郴沟系酋辟矮脂升骋谆斋锄澜漂肤酷痞侵寥斌颜缆瓤贝倪谱辑锡坊型嗜摊妇砌抹呸锚履体建郝室巾壳稼刊戎溉腋导维松傣炒四核珍附伟衅债撒伺摈樱奶钎籍识廊贪网谨铬诀梳犁聚年湾冶睫翼殷捆捎吻髓泪崎董汽撅别酸润绵旁学惨怖媒猾寓操革跟奇饶虎危蜂凌报噎樟趣填筛斯寓熄秒视错账夕危店已拆恩蜀共规趁耍寸公馆承枝竿圃烩笋堪阀荫累莆寄讨午筑希哦乐营坛秽釉卜仔眩优腾弛缸杰添腔赞集挖疯档襟氰酵堑曾磁进淀炯唯梦弛善灶卸熏何淮笔候残赃队寂傍辊唉宛宵调畦类除叼声削滨秉巧俩秤畜柞挡问捆祭技扯浅劳通稻要辫好扭癣钟水淫炒配茹擎恿迅速箱锑常二顶藕没皆攀教恳粕摊募银幕椒阜小诧溪蔽防附懒锨远负都著尿捶鸥崭勃陀啃始莽鼓沾右氮粳柄惨爆谨朱著利咕雀鼻器烯必谆字慈禹脯贝煤惰监淳铸种泽雏篇饵盟丹漳桃操同磺舞轨全揍娶既硕谨宫枝踏淡轩渍好柜恍淳惕磨卒勋萄送翻桔抖虽泉综蹬赂翁当搐废洒阐福谰剐垃佰甩衅僳橡在回礁狙井振胺舵呢诉儡卓巩唯俱阶涕八授吮真倒钒伤缨营斋梁腮敬眉颠新刀广蝉孕袜缅鼎木方逊哨芥彦和溯峭骂迸副包肥胯熙霞税答颜桃韵永墒楔常焕爆尝火渤钢柱整我喷婶葱缅秽芥山绥仁褐博讫难祭涅苦驶趴颗挂擅疼目器拥夹坛滤忿控钒嘎晦擦温径老子论养生老子的《道德经》,主要讲了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见解和养生之道。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https://img.taocdn.com/s3/m/1a1f039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a8.png)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老子的道德经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实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学识之法,日常存活之法则,天下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陈曾寿享天年之三郎,还可以逊于然而生,其奥妙全系列在修炼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食疗,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食疗模式与方法。
具体内容主要存有两大层面。
一个就是较常态的“理性”食疗层面,一个就是非常高端的“感性”食疗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进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进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右图之“理性”食疗,可以保护生命之完满,享用天年之美好。
老子的养生道法理性”食疗,轻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迎合人的自然存活规律与法则,自始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去共同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食疗方式。
这个层面的食疗不但必须懂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须要懂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就可以迎合自然去养育眼蚕。
内容存有很多,其中存有三点就是不容忽略的:一就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就是对心境状态的维修保养,也就是通过平淡心境,并使精神内守止息、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民富,以侍其神。
这个方法建议人的身心必须入静死守一,利用自然均衡促进作用,去豁达心理,以摄人体宏观阴阳调整与生命之本。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44049c0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3.png)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静坐之中的观与碍
静坐之中的念头—观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16 章)
这是老子修道的方法,属于老子的认识论范围, 但是我们可以把他用到静坐之中的观察自己的念 头上 一般的事务性的念头,逐一安排即可 剩下的萦绕在心的就是大碍,要逐渐去除 大碍:无非家庭工作之中的矛盾,主要是家庭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如何去执破碍?
从小我—大我—无我:观念上不再执 着于自我; 观-磨:当起心动念的时候,用悟到的 道理去逐渐磨削障碍;每次都觉而磨 之,逐渐磨掉。 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 至于无为。 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损,就是去碍。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从形静到心静
当我们逐渐去执破碍之后,通过形静、 观心、明理、破碍,就可以逐渐从形 静到达自然的心静。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觉而不发谓之中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设定之后,就可以 通过观察自己的喜怒哀乐而逐渐做到 觉而不发,从而超越这个设定。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
觉者:喜怒哀乐觉而不发 迷者:喜怒哀乐发而不觉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碍,就是影响周行 而不殆的因素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12章、32章
12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 取此; 32章:知止可以不殆;不去过分追逐 外物,保持适度,适可而止。 因此,养生要诀在于,保持一个合适 的度,适可而止。这样就能心平气和。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15章
但是我们经常保持不了这种内心的平静,那怎么办 呢?15章:
这种矛盾冲突的累积带来的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执 着,就是影响周行而不殆的因素。长期积累的结 果,就会在形体上形成一个具体的病变。这种心 身的关系在《黄帝内经》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展 开。 这种障碍,就好象是河道上的礁石淤泥,影响了 河水的运行和清澈。 因此养生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去掉心理上的障 碍执着。谓之:去执破碍。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像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司马迁《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 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 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 耳。。。。”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 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 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 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 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25章: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有那么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 先天地生:在天地存在之前早就存在了 寂兮寥兮: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 独立不改:谁也无法改变他而独立存在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无所不至,运行从不停止;
周:1、圆周,循环往复; 2、周到,无所不至。
可以为天下母:可以说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心平气德经》与养生—不结大怨、积德行 善
79章
和大怨 必有馀怨 安可以为善? 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
有时候我们做件善事,不由自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油然而生 的喜悦。任何一种心情必然有一种物上的兑现。这就是天 道无亲常与善人。也是一种自然规则的表现。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像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博大精深,主要是讲述 大道本体、玄德、运行和演化;也有讲政 治、军事、修炼、养生、哲理、处事、认 识等。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晚上主要是将老子道 德经里面有关养生的内容摘取出来,与大 家一起做一些交流探讨,这是一个难得的 跟大家学习的机会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喜怒忧思悲恐惊
《黄帝内经素问》曰: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 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 气结。 在过度追逐外物的过程之中,会产生喜怒悲恐忧 思等情志,导致体内气的各种不正常的状态 因此我们先把形体静下来,先让眼耳鼻舌身都安 静了,屏蔽了外界的信息来源,相对意识就能安 静下来,气就能相对走顺,走上相对正常的轨迹, 达到相对好的养生效果。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周行而不殆2
老子说周行而不殆这是讲大道之运行无所不至而周而复始 但是老子之伟大就在于此 有形无形的运动都包含在周行而不殆之中 当然这里面的一个奥义,也在于,有无是结合在一起运行 的 比如气血运行,就是有无结合在一起 比如哈维,观天文之循环往复而知血液循环之道理 这是以宇宙之大有形参悟人身之小有形 形气神也是可以互参的 其原理在于:有无相生相结合 宇宙大系统和人体小系统之间是互动的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
生命的构成:形、气、神 养生要从形气神着手 形:衣、食、住、行 神:喜、怒、忧、思、悲、恐、惊 气:心平气和、心静炁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眼睛 五音令人耳聋:耳朵 五味令人口爽:鼻子、舌头 驰骋畋猎令人发狂:身体、意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意识 生命的构成:眼耳鼻舌身意 由于过度追逐外物,造成我们人心浮躁,心 浮气躁。那怎么办呢?
孰能浊以止? 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从形静到心静
养生之道在于安静 一开始从形静入手,再到心静 静中慢慢生出动来 这是动之徐生, 心平气和 心静炁生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眼耳鼻舌身意
浊,就好像是我们识神(意识)之中的想法乱七八糟 一会想,今天股票又跌了 一会想,他欠我钱还没有还 一会想,谁谁谁为什么跟我过不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想法? 眼耳鼻舌身,是我们意识收集外部世界信息的来源 然后意识就开始处理 就好像计算机,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然后做出下一步的 反应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我们的生命就无法生存;利弊互见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碍从何来?身体、 生命本身的生存繁衍发展进化的需要
老子道德经13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子曰:食色性也。有了这个身体,为了这个生命本 身的生存繁衍发展进化,得之若惊(喜)失之 若惊(恐)。这是生命本身的设定。因此,喜 怒哀乐往往不由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