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一二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课《燕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燕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伶、俐”等10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散、杆”,会写“拂、聚”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征,了解燕子的特点。
3、体会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着重观察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停歇时的情形。
体会燕子的可爱、活泼和“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湖面、稻田;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观察燕子。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伶、俐”等10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散、杆”,会写“拂、聚”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燕子,了解春天的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放大的燕子彩图。
提问:谁能介绍一下有关燕子的情况?(燕子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到我们这儿来。
燕子的特点:翅膀很长,尾巴象张开的剪子,背部的羽毛是黑色的,肚皮上的羽毛是白色的。
常在屋檐下衔泥做巢居住,捕捉昆虫。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燕子)。
2、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燕子的?(2)本文写出了小燕子的什么特征?(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小燕子的?(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
把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4、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6、出示词语吹拂聚拢形成横掠偶尔飞倦伶俐荡漾闲散.纤细木杆.几痕翼尖7、指名读这些词语,注意多音字“散杆”的读音:“散”在这里读“săn”,另外还有一个读音“sàn”,组词为“分散”;“杆”在文中读“gān”,还有一个读音是“găn”,组词为“一杆枪”。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幅扬名中外的画》教案
出示句子:北宋时候, 有位画家叫张择端。他画了一幅著名的画——《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场面。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早已名扬中外, 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预设:名扬中外的画:《清明上河图》
作者:张择端
世界地位:名扬中外
绘画时间:北宋时期
在朗读过程中认识“择、宫”等12个生字, 掌握多音字“都、笼、乘、作”,为阅读课文做好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读文、质疑、谈看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与同桌交流学习心得,创设了一个较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进行自主阅读,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提供的零散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传给全体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清明上河图》让大家赞叹不已,但它只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激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相关的资料、书籍来拓展相关的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对照画面, 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 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
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清明上河图》, 学生自由赏析。
2.走近名画:
2011苏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123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挂图,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课文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并结合平时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应该具备的态度及有关要求,逐步养成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教给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强调自主,,形象强化。
教学准备: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一、复习导入复习已经学过的习惯。
二、看图,认识预习的意义,明确预习的要求1、想:我们为什么要预习呢?预习有什么好处呢?(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2、对于我们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看书中的图:(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三、学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1 长城和运河》1、看书中的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
)2、尝试预习(1)出示预习的步骤(2)用以上步骤进行预习第一步:试读课文,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样处理?第二步:生再读课文,出示长句子,学生读,难读通顺。
小结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质疑。
总结四、提出开外自觉预习的要求看第三页最后一幅图,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五、总结全文自觉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第二课时【2】一、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完成作业?二、出示《小学生行为规范》要求中的:“认真完成作业”一条。
学生讨论“认真”指的是什么?三、师生共看第四页下图:1.观察后,说说,以下作业认真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教师指导写词、抄诗、抄句子和习作的格式的不同。
3.说说看了范本作业,有何感想?四、观察第五页图。
1、观察第五页的四幅小图。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3课教案
nírónɡ yàn zi
()()
yuānyānɡ
()
三、了解大意,感受美景。
1.指名读诗句,理解诗意,思考:《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课件出示诗句,看看诗中有哪些景物?
3.师小结:春景美如画,燕子轻飞鸳鸯甜睡,让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出示插图,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
1、古诗三首——《三衢道中》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三衢道中》。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
5.苏轼是_______代杰出的文学家,字子瞻,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二、理解诗意,感受美景。
1.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惠、崇、芦、芽、短”。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示前两句诗和相应插图,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2.背诵第1自然段。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课题
2、燕子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描写生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拟用学法
教学目标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2课《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内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理清文章思路,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罗布泊、胡杨树、其他环境被破坏的资料,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首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个美丽的地方,看完后说说你的感想。
(出示罗布泊往日画面)这个地方简直是如诗如画,令人无限向往。
但是,这个美丽的地方现在却永远的看不到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探究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今天,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体会文中表现出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的自主学习成果吧!1、展示作者名片吴刚,男,汉族,1953年6月生,山西灵石人,中共党员。
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作家。
2、展示搜集资料如: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
古称蒲海、盐泽、洛普池、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东部、若羌县东北部。
孔雀河从北面注入。
呈葫芦形,面积300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68米。
由于河流改道及上游灌溉引水,湖水逐渐枯浅和干涸。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燕子》教案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燕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体会形容词在表达意思中的作用及动词运用的准确。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序地表达,以及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来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1.体会燕子的特点及春天的生机勃勃。
2.体会文中的好词佳句,特别是拟人、比喻、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末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课文挂图、录音教学课时:两课时板书设计样子所见燕子飞行(活泼机灵)停时所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检查预习情况)3、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春天的光彩夺目、生机勃勃。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课文挂图、录音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谈话引入:冬天过去,春姑娘又来了。
你能说说大地有什么变化吗?(自由说)2、谁能背写春天的诗歌?二、认定目标:口头认定由古到今,春天是很多文人墨客描写、赞颂的对象。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
(齐读课题)三、导学达标:(一)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内容。
(二)听录音,小声跟读课文。
(三)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卡,学生开火车读并组词。
2.反馈在自学中你认为生字该注意的地方。
3.教师强调后,出示巩固练习。
俊()拢()谱()峻()扰()普()(四)学生的说和挂图结合,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1.播放录音,集体跟唱《春天在哪里》。
2.反馈课前活动《找春天》:你们在课文插图的那些地方找到了春天?3.出示课文挂图,引导观察,训练顺序表达,感知春天的光彩夺目。
(1)师导,这是一幅乡村的村景图,你们仔细观察,找找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来了?(生述师板画)(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对景物进行有序的口头表达。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后》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9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绿、洋、样”三个生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刚刚与春姑娘告别,夏姐姐就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你瞧,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天空下起了一场暴雨。
雨过天晴,空气中洋溢着阵阵清新,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我们迫不及待地冲出了家门,此时此刻你会做些什么呢?谈谈自己的趣事,和自己喜欢做的事,由此引入课文。
2.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说不定,诗中还有我们的影子呢!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呀?(板书:13雨后)二、初读课文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不带拼音):树梢赤脚使劲妹妹糟糕发射兴奋短粗辫子咬着嘴唇(2)自由读,遇到不会读的到课文里去找。
(3)指名分行带读,相机板书易错字的读音,如:使(shǐ)劲(jìn) 兴(xīng)奋 (fèn)(4)读给同桌听(5)同桌互相交流,你已经知道了哪个词语的意思。
教师相机点拨。
(6)开火车读、齐读词语。
3.把词语带入课文中去读,把句子读通、读顺。
再读课文,回答问题:诗歌中有哪些人物,什么时候,他们做什么,心情怎么样?4.检查读书:(1)指名分段朗读(2)相机指导难读的句子,以点带面,扎实训练。
回答问题5.反馈置疑:通过读书,你知道了这篇诗歌写的是雨后的什么呢?雨后的场面是什么样的?(这是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引读第一自然段)6.学习第1自然段。
重点理解词句:树梢闪着金光、神仙。
三、识记书写生字1.出示:绿、洋、样。
学生自主识记字形。
2. 重点指导并范写:绿3.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练写,教师巡视。
4.反馈、点评。
课后习题1.搜集有关雨的成语。
三年级下第一二)语文教案 (2)
认认真真做好每件事实实在在发展每个人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学科名称:语文任课教师:授课年级:三年级电子教案第课时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语文园地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组“俊、俏、翩”等16个生字,会写“燕、增”等3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
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4.主动积累好词佳句,学习一些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5.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课文、古诗。
3.培养学生观察的方法、表达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单元教材分析:大自然的景物多么迷人,燕子呓呢,柳树发芽,荷花绽放,泉水丁冬流淌。
本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
四篇课文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的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单元的导语提示了观察家乡的景物,并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是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作准备。
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和活动,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我国的自然奇观——神奇的泉。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
“宽带网”安排了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
学习本组课文,要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
通过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燕子》精品教案
2燕子▶教学目标1.会认“伶、俐”等8个生字,读准“散、杆”2个多音字,会写“凑、拂”等13个字,正确读写“乌黑、活泼”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背诵第1~3自然段。
3.积累“剪刀似的尾巴”等词语,找出课文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摘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背诵第1~3自然段。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识字:“伶、俐、翼、漾、倦、纤、痕”7个字都是形声字,可借助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指导识记。
重点指导“翼、痕、纤”的读音,“纤细”的“纤”字读xiān。
写字:重点指导书写“凑、偶、倦、痕”4个字。
“凑”的末笔是点;“偶”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倦”的右上部分只有两横,右下部分是“”;“痕”的里面是“艮”。
2.朗读教学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教学时,可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读出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可以采用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好课文。
3.语言运用“剪刀似的尾巴、旷亮无比的天空”等具有鲜明的画面感的词语,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随文理解其意思,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读一读这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
再到文中找一找这类词语,如“轻快有力的翅膀、波光粼粼的湖面”等。
然后引导学生拓展说出几个本课之外的类似的词语。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伶、俐”等8个生字,会写“凑、拂、集、聚、形”5个字。
2.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的外形美和春天的光彩夺目,背诵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板块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小燕子》。
师:歌曲中的小燕子是活泼可爱的,那么作者笔下的小燕子又是怎样的呢?(2)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通过学生熟知的儿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 第2课《燕子》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三年级(下)教材版本统编版课题名称第2课《燕子》难点名称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2.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文中作者运用了多处修辞,营造了早春时节的唯美意境,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较有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要理解文中修辞、重点词句的意思,除了生活经验外还需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教难。
难点教学方法通过换词比较、想象画面、反复朗读等多种方式,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燕子是春天的信使,它给我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春天是什么样的?小燕子给春天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气息?这节课,我们就接着往下学习。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春光燕子图1.播放春天美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
3.在这幅春光图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风、雨、柳、花、草、叶。
)4.运用“加一加”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画面的生动、具体。
(1)“风”是什么风?(轻风。
)什么样的轻风?你能描述一下“轻风”吗?(很小的风,若有似无的。
/有点凉意,但是又很温和,像一层薄纱滑过皮肤。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像一支温柔的小夜曲。
)(2)“轻风微微地吹拂着”,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示例: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带着丝丝凉意,却让人感觉十分舒适,仿佛有一张湿润的小嘴轻轻地吻着你的脸,又像是妈妈的手温柔地爱抚着你的面庞。
它轻轻地在树叶上跳动,又悄悄地来到花瓣上跳舞,还悄无声息地抚弄着雏鸟的绒毛。
它跟窗帘捉迷藏,又总想帮我们把书翻到下一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12课《蒹葭》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蒹葭》这首诗的背景、主题和意象,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1)生字词、成语、典故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典故,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如“蒹葭”、“伊人”等字词的书写和意义,以及相关成语、典故的理解。
(2)诗句朗读技巧: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语气,表达诗句的意境。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语气,以传达诗句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意写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蒹葭》中的意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鼓励他们进行创意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主题。这是一首表达对美好爱情向往的古诗,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传递出诗人对伊人的深情追寻。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谐与情感追求的深刻理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蒹葭》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诗中的意象,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通过创意写作练习,我也看到了学生们创造力的展现,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部编版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 第一、二课时 教学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完美获奖
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三妙析教材《语文园地三》安排了“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五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延伸《中国美食》这一课,学习一些关于食物味道的ABB式词语。
“字词句运用”教会学生区分形声字,巩固部首查字法。
“我的发现”继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
“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熟记十二生肖。
“我爱阅读”通过童话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学情分析本次《语文园地》的训练内容充分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继续引导学生识字,发现汉字规律。
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阅读,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道理。
教学建议1.教师要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语文的乐趣,从中获取知识。
2.开动学生思维,以思促行,从而达到语文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统一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9个生字。
2.辨字组词,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3.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记一记汉字偏旁。
4.熟记十二生肖。
【过程与方法】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启发学生的观察能力。
3.小组合作,发现汉字偏旁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享受细致观察后的成功体验。
2.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9个生字。
2.能辨字组词,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
3.熟记十二生肖。
难点1.发现形声字的规律及汉字偏旁的规律。
2.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教师:食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了解十二生肖。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会认9个生字。
2.能辨字组词,熟练运用部首查字法。
3.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能力。
4.能发现形声字的规律。
二、重点难点重点1.会认9个生字。
三年级语文下册1-2课教案
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积累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学校
主备人
课题
燕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深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2、品读课文,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学习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习难点
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知识链接
朱熹的诗词名句。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
备注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集体背《咏柳》。
2、汇报交流,逐句品味。根据学生的疑问,分析相关诗句。
3、大家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1)碧玉妆成一树高
1)“碧玉”是指什么?(绿色的玉)这里到底指什么?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谁再来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
(2)万条垂下绿丝绦。理解“万条”是泛指,“绦”的意思以及诗句中的比喻。
先理解重点词语,然后再深入理解整句诗的意思。
在美读中感悟作者对柳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达标检测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柳树:歌唱,画一画,写一写。
三年下册语文第一二三课的教案
三年下册语文第一二三课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文化之旅——三年下册语文第一二三课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 能够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重点:1. 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词语。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分析和评价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教材:三年下册语文教材第一二三课。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材料:课件、练习题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二、呈现课文(15分钟)1. 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呈现第一二三课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课文。
2.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词语,帮助学生掌握词义和用法。
三、阅读理解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一些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四、语言运用与创造(20分钟)1.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词语,编写一个小故事或写一篇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换作品,进行互评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讨论等,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思考。
【K12学习】XX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
XX三年级下册语文一二单元教案(人教版)第二单元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了解一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的原因,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帮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出有关句子的意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受到热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教育。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理解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懂得生态平衡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因此,“言简意深”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的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借助拼音和同学之间的合作,扫清文字的障碍,将书读正确、流利;二是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那个“美丽的小村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细读课文,领会和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这里的两个“谁”值得特别注意,“谁”不作为疑问代词,是“任指”,表示没有例外,两个“谁”字连用,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因此,森林被破坏也就顺理成章了,森林遭到过度的砍伐也就有了一个前提——没有人管。
“拎”字,从字面上与“拿、带”一致,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这句里有两个“不断”,它们表明了对森林的破坏还在继续。
最后的省略号意味深长,它虽然省掉了文字的说明,但是比文字的说明更有韵味——对森林的破坏仍在继续。
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蒹葭》教案
《蒹葭》【学习内容】课本:《蒹葭》【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2.了解《诗经》赋比兴的手法。
3.体会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著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点】感受诗的韵律,初步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诗经》赋比兴的手法【学习过程】导入:《诗经》第一篇已经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循环往复的句式、双声连绵的词汇以及迂回缠绵的情感,让我们领略了诗之美,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篇同样很美的诗歌《蒹葭》。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1《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雅”:“颂”:2、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一、读诗1.请同学们分小组自己编排诗歌进行朗读,与其他小组进行PK。
2.请两个小组的同学PK展示诗歌朗读,其他组同学投票并点评,选出最佳朗诵小组。
23.举一反三,运用上节课所学知识,分析这首诗歌在形式上的重章叠句之美以及表情达意的作用。
明确: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
全诗三章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第四周教案备课人:邵建使用人:总节次: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单元备课【单元知识概述】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在实践中逐渐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本单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主要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左”倾错误;启下主要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文革”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经济建设的伟大决策,党和国家的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
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主要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然后推广到城市,重大是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
对外开放主要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再推广到内地,逐步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得到了加强。
另外,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党的十五大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远意义。
【单元重难点】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以及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经济特区的建立。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内容和历程。
难点:1、区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五大的内容。
2、城乡改革、对外开放和法制建设等涉及的经济、行政方面的政策、专门知识和术语不易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第七课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课时第八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一课时第九课对外开放逐步扩大一课时第十课民主法治建设一课时单元知识复习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第四周教学任务1、第七课《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2、第八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第四周周知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现代化建设分三布走的战略部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过程,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第七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国有企业的改革步骤。
(第八课)第7课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内容标准】(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理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邓小平理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一届在中全会,十三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
难点:理论性强,政治常识多。
【导入新课】复习“文革”的性质、教训。
提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民最关心和期盼的是什么事情?【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新课探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地点:1978 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⑴思想上:⑵政治上:⑶组织上:⑷历史问题上:(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⑴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⑵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⑶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十二大⑴时间:1982年9月。
⑵主要内容:⑶意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面旗帜。
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2.十三大:⑴时间:1987年10月⑵主要内容:系统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了概括。
⑶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后来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⑷ 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是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南方谈话(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对复杂的局势,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缺乏信心,对改革开放提出疑问,对党的基本路线产生动摇。
(2)时间:1992年初。
(3) 内容: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4)意义:科学地总结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不仅对当时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党的十五大(1)时间:1997年9月。
(2)内容: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命名为“ 邓小平理论”。
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 指导思想,作为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
(3)邓小平贡献: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邓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总结巩固】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指引全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十二大 十三大 邓小平南方谈话十五大 1978年 1982年 1987年 1992年 1997年转移工作重点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强调基本路线不能动摇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板书设计】第7课 历史转折与邓小平理论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1、中共十二大:2、中共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部署)3、南方谈话:4、中共十五大:【布置作业】【堂堂清练习题】【教学实践与反思】第8课 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内容标准】(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优越性。
知道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原因、意义。
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
难点:城乡改革及涉及生产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
【导入新课】回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指出党的十二大后,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展开。
今天,先讲对内改革,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新课探究】一、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坚持集体经济的前提下, 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2、实施的意义:改革开放 揭开序幕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确立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指引全党前进的旗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告别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动了中国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农村面貌由此发生显著变化。
3、评价:“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师生讨论: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调整?成功和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原因:2、异军突起的意义:①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②有利于农民致富和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③促进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改革1、城市改革的重点:2、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
主要内容:进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试点和探索。
②第二阶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
主要内容:国有企业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打破“大锅饭”,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③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主要内容: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
【总结巩固】农村首先起步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利富民致富促进工业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改革国有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板书设计】第八课城乡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市:国有企业三个阶段的改革:【布置作业】【堂堂清练习题】【教学实践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