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精品导学案9 桃花源记

合集下载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2018人教版语文八年级9、《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2018人教版语文八年级9、《桃花源记》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桃花源记》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

2、通过合作探究,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资料链接】第一课时1、走进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本文写作年代在约是宁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与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

【预习导学】1、熟读课文并翻译课文。

2、给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黄发垂髫. ( ) 刘子骥.( ) 与外人间.隔()及郡.下 ( ) 诣.太守( )3、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 今义:妻子古义: 今义:交通古义: 今义:绝境古义: 今义:无论古义: 今义:不足古义: 今义:开朗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舍: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乃悟前狼假寐();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5、通假字:便要还家通 , 。

6、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不足为外人道也。

【达标检测】1、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2、阅读课文一、二语段,答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

9《桃花源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3、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导学重点】1、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

2、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导学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

一、引语: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出自这篇课文。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是按照他的社会理想来编织故事情节的。

读后还要仔细想想,对作者的理想,应当怎样认识,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二、走近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背景补充: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三、关于桃花源: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100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

四、知识补充:1.“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

“桃花源〞是记的对象。

2.太守:又称“郡守〞,地方官职,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秦汉的行政区主要是郡。

郡的首长,秦称为郡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桃花源记》导学案【导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

3.了解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4.分析桃花源的幸福和悲剧的原因。

5.探讨《桃花源记》对人们的启示。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上节课学过的《咏梅》,可以简要介绍一下该诗的主要内容和作者。

二、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想一下“桃花源”是什么意思,桃花源的形象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景致。

同学们是否想过在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可以让人生活幸福安宁的地方?三、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教师简要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背景和写作动机。

四、呈现文章教师将《桃花源记》的全文呈现给同学们,可以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全文,让同学们先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

五、核心思想解读1.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在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意识是怎样的?桃花源人民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没有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他们没有贪婪和竞争心理,相互之间和睦相处、互助互爱。

2.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桃花源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怎样的?桃花源位于峡谷之间,周边是高山,环境幽静。

人文环境上,桃花源人民自给自足,没有外来势力的干扰,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

六、桃花源的幸福和悲剧1.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源人民感到幸福?桃花源人民的幸福源自于他们简单的生活,没有外界的纷扰和压力,彼此和睦相处,没有竞争造成的压力。

2.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源的幸福最终导致了悲剧?桃花源人民享受了长久的安宁幸福生活,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外面世界的变化,也没有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桃花源。

最终,外来势力发现了桃花源,导致了桃花源人民的覆灭。

七、探究《桃花源记》的启示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桃花源的存在?大概是什么样的地方?答案会因人而异,可能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村庄,或是一个幽静的风景名胜区等。

2.桃花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人间仙境,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过简单、和谐的生活,珍惜现有的幸福和安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
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
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第 三 单 元
第9课桃 花 源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
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3)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9桃花源记导学案两套(3)

课题 桃花源记 课时 3课时撰写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学习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积累本文选自《 》 。

作者 :(约365-427),又名 ,字 , 诗人,散文家, 别号 ,谥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晋.太元中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男女衣着.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妻子邑.人 间.隔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无问津.者 资料链接。

陶渊明 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2、纠正预习错误。

3、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律。

朗读指导:①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 句读得略平缓,b、c 句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 句连接要紧凑。

部编版八年级下初中语文导学案9桃花源记

部编版八年级下初中语文导学案9桃花源记

9 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1、注音:豁然( ) 俨然( )阡陌( ) 垂髫(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邑人( ) 间隔( )语云( ) 诣( ) 太守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缘溪行2.芳草鲜美3.屋舍俨然4.阡陌交通5.咸来问讯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7.遂与外人间隔8.无论魏晋9.各人复延至其家10.不足为外人道也11.说如此二、整体感知: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8、文中有哪些成语?四、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有答案)

9.桃花源记(导学)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熟读、顺译,深析进而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自主学习指导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正确翻译句子。

通过反复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来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作者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世外桃源。

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往往通过写人、叙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可以采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3.作家作品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他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4.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甚至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教学目标: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

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投影展示】下面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范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由张养浩的诗歌入手,直切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铺陈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热情。

对于年代久远的陶渊明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之中。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

武陵人捕鱼为.业处处志.之寻.向所志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向所志.寻.病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复出焉.又何间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惧有伏焉.2、通假字便要.还家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预设问题二:翻译: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预设问题三:理清渔人的行踪,复述故事。

四、精讲点拨古今异义鲜美..古义:..古义:妻子..古义:交通今义:今义:今义:绝境..古义:..古义:开朗..古义:无论今义:今义:今义:五、当堂达标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0分)1.解释加点的词。

(16分)(1)缘.溪行便扶.向路(2)豁然....欣然..俨然..怡然(3) 缤纷..(4)才.通人(5)属. (6)具.答之(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8)此中人语.云(9)既.出(10)便扶向.路(11)诣.太守说如此(12)欣然规.往2.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2分)A、悉.如外人 B、咸.来问讯 C、众妙毕.备 D、相与.步于中庭 E、并.怡然自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课时便舍.船(舍弃)乃.大惊(竟然)乃.记之而去(于是,就)1、一词多义屋舍.俨然(房屋)乃.不知有汉(竟然)此乃.天意(是)王欲舍.所携人(丢下,抛弃)去后乃.至(才)武陵人捕鱼为.业 ( 作为 ) 处处志.之(做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向) 寻向所志.( 标记 ) 寻.病终(不久)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对,向) 不复出焉.(在这里) 又何间焉.( 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2、通假字便要.还家 ( 通“邀”,邀请 )3、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欲穷.其林( 形容词作动词,走动……尽头) 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文言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9 桃花源记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教案9 桃花源记

9桃花源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

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⑶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⑴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⑴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

加强诵读训练。

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

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⑵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诗入文,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轻声吟诵下面几句诗,借助想象再现画面。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这里的人相勉致力农田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

桑树竹林繁茂成阴,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时种植。

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

长着草的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当时的式样。

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

高高兴兴没有尽头,用不着操心犯愁……)能猜出这里会是哪里呢?对,“世外桃源”想走进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陶渊明,走进桃花源,学习《桃花源记》。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

因不满官场的丑恶与社会的黑暗,41岁时弃官回乡,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教育最新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教育最新2018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9桃花源记教案新人教版

9 桃花源记【精彩开篇词】在湖南省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

洞内宽敞明亮,洞中有天。

东晋末年,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来到这里后,有感于农村现实,忽发奇想,虚构了一个美丽神奇的传奇故事——世外桃源。

在桃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真的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吗?桃源人是人还是仙?今天,我们就去拜访一下这个世外桃源吧!1.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的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情感,培养高尚的道德观。

第1课时疏通文意识桃源一、新课导入提到“酒”和“月亮”我们总能想起一代诗仙李白;提到民生、颠沛和草堂我们又能忆起诗圣杜甫;那么当提到隐士、菊和田园,我们又能想到谁呢?(陶渊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传世名作《桃花源记》。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文中生字词。

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 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 阡陌..交通(qiān mò) 无人问津.(jīn)间.隔(jiàn)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此中人语.云(yù)(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2.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①缘.溪行(古义:沿,沿着;今义:缘故,缘分)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③说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⑦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古义:询问消息;今义:询问)⑧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断,隔开;今义:距离)⑨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2)一词多义舍:①便舍船(放弃、舍弃,动词)②屋舍俨然(房屋,名词)志:①处处志之(作标记,动词)②寻向所志(标记、记号,名词)寻: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②未果,寻病终(随即、不久,副词)其: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代词)②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代词)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3.作者链接。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三单元 阅读 9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
文山先生——

易安居士——
青莲居士——
亮出你自己:就自己所知道的给全班同
学介绍“记”及作者陶渊明
• 一.你知道“记”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 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
作者还在记载事物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 二. 你知道陶渊明的那些作品或相关诗句? • 代表作《归田园居》、《归去来辞》等。 • 三.你对陶渊明了解多少?说出来和大家交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
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
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 毛泽东在《登庐山》中有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 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 年变迁,中国人民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实现了从 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学生自读课文
“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 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 可牵强暗记”。要“逐句玩味”、“反 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 明。” ——朱熹 语
学生默读并疏通文意
• 依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运 用组词、替换、保留、加减 法翻译课文
• 8.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
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 请简要说说本文的线索及主要内容
•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 环境优美的桃花源和桃花源中幸福安乐的生活。
•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世外桃源呢?

2018年春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桃花源记

2018年春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桃花源记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9桃花源记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

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

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

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

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

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

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

”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

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

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

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

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9 桃花源记导入新课成语“世外桃源”也许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它出自我国田园诗派创始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

(重点)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分析文章虚实结合、详略得当的写法。

(难点)感受桃花源幽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认识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作者名片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

长于诗文辞赋,其诗多描写自然景象及农村生活。

语言质朴自然,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背景链接本文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

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4、5):写渔人离开以及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字词正音遂()邑人()间隔()语云()俨然()阡陌()垂髫()刘子骥()诣()舍船()屋舍()怡然()豁然开朗()便要还家()suì yì jiàn ɡéyù yǎn qiān mòtiáo jìyìshěshèyíhuòyāo课文解读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2、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一、自主学习
1、注音: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刘子骥( ) 便要( )还家
邑人( ) 间隔( )
语云( ) 诣( ) 太守
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
3.屋舍俨然
..
4.阡陌交通
..
5.咸.来问讯
6.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7.遂与外人间隔
..
8.无论
..魏晋
9.各人复延.至其家
10.不足
..为外人道也
11.说如此
..
二、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说说其要素。

2、请找出渔人在路途上和桃花源中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

3、作者笔下描写的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三、精读课文,探究合作: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2、作者描写桃花林幽美的自然景色有何作用?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请概括桃花源的环境及其中之人的特征
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这句话对下起何作用?
7、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文中有哪些成语?
四、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社会,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

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穷:
(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
(4)欣然规往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B.阡陌交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