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

3.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动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3.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动量守恒。

4. 举例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让学生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5.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条件和应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注重了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注重了难易程度的把握,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实验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我也将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条件、应用及实例。

2. 交通事故视频:用于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守恒现象。

3. 课后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应用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器材:用于进行动量守恒实验。

沪科九年级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沪科九年级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沪科九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并能应用于具体情况。

4. 学会使用合适的单位和精确地使用仪器测量物理量。

5.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1. 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第一节: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1. 引入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概念,并介绍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物理量的使用方法。

3.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测量实验,体验实际应用过程。

第二节:牛顿运动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 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3. 完成一些小组活动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牛顿运动定律的效果。

第三节: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并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

2. 分析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3. 进行小组报告,分享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五、教学方法1. 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和计算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提高能力。

2.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提倡探究式学习,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操作能力,评价其实验技能的提高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

3. 随堂考察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6篇)【学习目标】1、能识别光的折射现象。

2、通过试验探究,熟悉光的折射规律。

3、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4、知道光路可逆【导学过程】1学问回忆: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传播。

光的反射定律:2演示试验⑴在空玻璃杯的内壁(侧壁中部)做一个标记,用激光发出的光斜射到标记处(让标记点正对着学生),如下图。

保持玻璃杯和激光笔不动,向玻璃杯里加满水,激光笔发出的光还照在标记处吗?⑵把一根筷子斜插在盛水的碗中,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光的折射现象(演示试验)活动1:利用右图所示的试验装置,让激光束从空气(有烟雾)斜射向水中,观看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路径。

1、请写出你的发觉:2、在右图中画出光传播的大致路径。

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图,画出法线,标出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折射角。

总结一:⑴光的折射现象: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⑵折射角是与的夹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活动2:试验探究1、光从空气射入玻璃⑴如下图,让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半圆形玻璃砖O点,观看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试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依据观看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2、光从玻璃射入空气⑴如下图,让激光束通过玻璃砖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点,观看并记录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⑵读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填入下面的表格。

试验次数123入射角折射角⑶依据观看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⑷将光具盘的上半局部沿直线NN向后折转一个角度,在光具盘上半局部还能看到折射光线吗?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3、在试验中你还有其他发觉吗?请简要记录在下面:总结二:(光的折射规律)(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

(2)折射角随入射角的转变而: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

2024年中职物理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物理》教材第四章第3节,详细内容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主要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判断、以及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能运用其进行相关计算。

2. 学会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并能运用楞次定律解释相关现象。

3. 了解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

难点:楞次定律的应用,电磁感应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演示器、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电磁感应演示器展示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回顾磁场与电流的关系,引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详细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公式及各参数含义。

(3)介绍楞次定律,讲解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一道计算感应电动势的例题,强调公式应用及单位换算。

(2)讲解一道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楞次定律。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两道练习题,一道计算感应电动势,一道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电磁感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发电机、变压器等,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及其应用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3. 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方法4. 例题及解答步骤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线圈面积、磁感应强度、切割速度,求感应电动势。

(2)判断题:根据给出的磁场变化,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计算得出。

(2)判断题答案:运用楞次定律进行判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楞次定律的应用情况。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5篇变阻器可以调节电阻大小的装置,接在电路中能调整电流的大小。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7篇)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7篇)

光的折射物理教案(7篇)《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篇一《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学习目标】一、知识技能: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2.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学习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习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小组内讨论后抢答下列问题)[问题]: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传播。

[问题]:若介质不均匀光会怎样传播呢?二、新知识学习:知识点一:光的折射现象1、设疑:如果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演示:使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路径。

每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光的传播方向是不是还是直的?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补充:折射现象发生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并且是“斜射”,当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方向不改变,折射现象的发生是有条件的。

知识点二:光的折射规律演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实验,此实验现象不易观察,最好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

补充: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定义。

(如图)[问题]:1、折射光线是向法线偏折?还是向界面偏折?2、改变入射角大小,折射角怎样变化?(根据现象回答)结论:讨论总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折射规律(参照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掌握光的折射规律应注意:(1)一点(入射点)、二角(折射角、入射角)、三线(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法线的作用非常重要。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

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公开课《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案设计(共含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E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六十中学陈浩教学目标:1.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加速度概念和公式。

2.知道加速度单位的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某些物体作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理解并掌握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即速度增量的方向。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及其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加速度与瞬时速度和速度变化的区别联系。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的方向,领会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符号正负的意义。

教学内容:一复习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强调瞬时速度能精确反映物体在某个时刻(或某点)的运动快慢;而平均速度只能大致粗略的反映物体在某段时间内运动快慢。

二举例引新课:大家看过赛车吗,大部份同学是在电视上看到过。

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伏特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秒。

问: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让同学尽可能多的讨论。

当提到伏特赛车速度变化比麦克拉仑赛车快时,引出加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用a表示再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书上所举的列车,摩托车和子弹的速度变化快慢等等。

回顾速度的'概念: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即物体位置变化快慢。

定义式v=Δs/Δt让学生猜测加速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由学生得出加速度a=Δv/Δt。

即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Δ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也可以说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

让学生根据上式写出加速度的单位:m 读作米每二次方秒。

三什么是ΔV(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量是速度改变的大小,即末速度减去初速度:末速度用Vt 表示,初速度用V0 表示。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

物理教学案例[全文5篇]第一篇:物理教学案例一、课程背景材料2006年11月,我市教研室在新塘大敦中学进行调研活动,一节题为《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公开课让我印象深刻,授课班级为初三(5)班,授课为人教版2006年三月第三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摩擦力》这一节的内容,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内容多、抽象,而且学生探究时课堂秩序不易把握,不好上。

如果按照传统的上法,老师在课堂上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测出摩擦力大小,然后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摩擦力的大小,接着把棉布、毛巾等铺在长木板上(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继续同样的演示,最后将结论说给学生听,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练习,对学生而言是一节乏味的概念课。

新课程将这一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整合,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就是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数有关?学生分组实验,新课程希望学生能将传统上法中老师的演示做出来,并获得结论,然而,我以前听过的以这节为内容的课却事与愿违,探究在一片嘈杂声中结束,很少学生有结论,不少学生茫茫然一节课。

究其原因,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能力背景,试想,科学家在没有认识到这个结论之前,经过了多少个春秋的艰苦奋斗才有今天的结果,要学生一节课有结论,太难;其次为了学生探究的活动的正常进行,老师应该事先设计合理有趣情境,让学生知道探究的目的与大致做法;最后是老师应该考虑安排课堂的进程,不能由学生天马行空。

基于这样的想法,该老师在设计教案时,以与探究紧密联系的实验和问题引导课堂,效果很好。

二、教学片断上课时,首先在导入过程运用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逐渐变慢,指出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以此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演示两个实验实验(1):将长木板一端抬高30厘米左右,形成斜面,如图1,将火柴盒及长木块同时放在其上,观察木块和火柴的运动情况(火柴和木块都不下滑)。

物理公开课温度教案及反思

物理公开课温度教案及反思

物理公开课温度教案及反思引言。

在物理学中,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温度概念,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问题。

本文将针对物理公开课温度教案进行详细讲解,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希望能够为广大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温度的计量单位和温标的转换关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温度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温度计量单位及温标的转换关系。

2. 教学难点,温度与热量的区别、温标的转换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安排。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引出温度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温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温度的概念(15分钟)。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向学生介绍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与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3. 温度计量单位(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温度计量单位,如摄氏度、华氏度和开尔文等,并讲解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4. 温标的转换关系(20分钟)。

教师通过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温标之间的转换关系,让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温度的转换计算。

5. 拓展与应用(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与温度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对温度概念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归纳。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

1. 教学手段,板书、示意图、实物模型等。

2. 教学资源,温度计、温度计量单位转换表、与温度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进行简单的温度转换计算。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

3.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实例。

4. 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的现象。

2. 理论讲解: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

3. 实例分析: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条件。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3. 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学生能理解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 学生能独立完成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分析。

4. 学生能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总结,并认识到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教案反思:在本次公开课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的现象,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规范,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但在讲授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动量计算公式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次公开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方法上仍有改进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5篇)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5篇)

物理教案电功和电功率(精选5篇)电功率公开课教案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

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

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功的计算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四、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投影机五、课时建议1课时六、教学过程引入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

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

准备回答问题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

总结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总结规律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就是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学生观看并思考。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

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七、板书设计第三节功和功率功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用公式表示就是w=fs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电功率》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电功是指电场力对自由电荷所做的功,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9篇)高二上册物理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

【教学过程和内容】变压器是交变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也是远距离输送交流电不可缺少的装置。

在讲解变压器的原理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电磁感应的角度说明:原线圈上加交流电压产生交流电流,铁芯中产生交变磁通量,副线圈中产生交变电动势,副线圈相当于交流电源对外界负载供电。

要向学生强调,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变压器是把电能通过磁场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经过转换后一般电压、电流都发生了变化。

有的学生认为变压器铁芯是带电的。

针对这种错误认识,可让学生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经过独立思考了解到变压器铁芯并不带电,铁芯内部有磁场(铁芯外部磁场很弱)。

变压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十分广泛的应用。

课本中介绍了一些,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介绍,或看挂图、照片、实物或参观,以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实际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变压器的构造。

(2)理解互感现象,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3)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压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4)理解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电流与匝数的关系,能应用它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5)知道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常见的变压器。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些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些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些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的传播规律,能够解释一些光现象。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规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光具座、激光笔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规律,通过实验演示光的传播现象。

(3)练习:让学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光现象。

(4)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规律的重要性。

三、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光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的传播规律。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传播现象。

3. 提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五、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物理竞赛或科学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3.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深入探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六、第六章第三节《力的作用》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分析力的作用过程。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力的作用过程的分析。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砝码等。

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和作用。

(2)新课: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练习:让学生运用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过程。

(4)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的重要性。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

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物理公开课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希望你喜爱物理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篇一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

区公开课物理动量守恒定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3. 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条件,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背景及应用场景。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守恒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动量守恒定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结合实例,讲解动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阐述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及应用。

4. 实验演示:安排学生观看或亲自进行动量守恒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守恒现象。

5.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动量守恒定律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及对动量守恒现象的理解程度。

4. 期末考试:结合期末考试试卷,检验学生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物理公开课衔接语言教案

物理公开课衔接语言教案

物理公开课衔接语言教案引言。

在当今社会,语言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因此,语言教育不仅仅是教授语法和词汇,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物理公开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语言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物理公开课来衔接语言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一、物理公开课的介绍。

物理公开课是指老师在课堂上开放式地展示物理实验或者物理现象,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中主动探索物理规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物理公开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物理公开课与语言教育的衔接。

1. 提供实践场景。

物理公开课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学习物理知识。

这些实践场景可以成为语言教育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等方式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用英语描述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2. 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公开课的生动形象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而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水平。

3.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物理公开课可以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学习物理知识。

这些实践场景可以成为语言教育的素材,学生可以通过描述实验现象、讨论实验结果等方式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用英语描述物理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不仅可以巩固物理知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4. 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物理公开课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知识,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一、课程背景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的一部分,物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包含了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案列表以下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内容:1. 《平抛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平抛运动的数学描述方法;- 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

-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平抛运动的概念;2. 讲解平抛运动的特征;3. 示范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轨迹;4.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2. 《浮力和浮力原理》- 教学目标:- 了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 掌握计算物体浮力的方法;- 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原理的说明;- 计算浮力的公式;-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步骤:1. 引入浮力和浮力原理的概念;2. 讲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3.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4. 进行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5. 总结和讲解。

3. 《光的传播与折射》-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 掌握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观察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介绍;- 光线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3. 示范如何描述光线的传播和折射;4.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以上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部分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九章电与磁第四节电磁铁
一、课型:新授课
二、研究课题或本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探究实验,归纳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和电磁铁的特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什么是电磁铁,知道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⑵了解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体会控制变量的方法
⑵体会评估和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养成主动与他人交流
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四、教学内容分析:
电磁铁是电流磁效应的重要应用,其中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可以自己动手、动脑完成探究电磁铁的实验,但需要老师适时地引导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六、教学用品:电池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开关导线大头针
大铁钉带有绝缘外皮的长、中、短三根导线电磁铁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1、电磁铁:内部插有铁芯的螺线管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
4、特点:⑴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无磁性
电磁铁⑵磁性强弱可以改变
5、应用:电磁起重机、电动机、发电机、自动控制系
统中的电磁阀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