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会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知识点一、和起源会计作为一门自古而有的学问,其产生与人类社会财产关系的确立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财富的积累和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因此,便是为了解决财富管理的需求。
最早的会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时期,在那个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了财产积累和交易行为。
为了准确了解和管理财富,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刻有器物的时木版,并将财产数量和物品名称刻在上面。
这种早期的记账方式被认为是会计的雏形。
二、会计的发展历程1. 古代会计的发展在古代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会计慢慢成为一个独立的活动,商人们会雇佣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财务管理。
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会计手册也是古代会计发展的里程碑。
这些手册包含了会计记录和盘点的基本原则,为会计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 现代会计学的形成现代会计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对于财务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在此背景下,由意大利的杂耍艺人变成会计师的撒凡提斯·帕奎奥尔(Luca Pacioli)于149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算术、几何、比例和比例之书》的著作。
这本著作正式确立了现代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三、会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 会计的基本原则会计的基本原则是指会计制度建立的基础准则,它由一系列的规定和约定组成,用于规范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准确性与可比性。
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可靠和完整。
2. 会计的基本方法会计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
账务处理是指通过分类、记录和汇总账簿,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
报表编制是指根据账务处理的结果,编制出期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以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
四、会计的重要性和作用1. 信息提供会计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管理信息,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合理决策和规划。
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分析
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分析会计专业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在各个行业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从宏观层面看,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和政策法规的影响。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时期,人们对于会计专业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并且由于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化,会计业务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细。
同时,政策法规对于会计业的管理也会不断加强,加强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和真实性的监管,使得会计专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和科学。
其次,从行业层面看,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主要受到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的影响。
会计专业的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各个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这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练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广泛的企业管理知识。
行业竞争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竞争优势。
另外,从技术层面看,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主要受到科技发展和信息化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给会计专业带来了诸多变革和挑战。
一方面,科技的应用使得会计信息化处理更加高效和快捷,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数据量和分类,要求会计工作者具备更高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另一方面,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更加扩大了会计工作的知识面,要求会计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新的技术和软件。
最后,从人文层面看,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主要受到文化和教育的影响。
会计专业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要求会计人员身具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而文化和教育对于这些人文因素的培养和弘扬也尤为重要。
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促进会计职业的多元化和大众化也成为一个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以培养更多的会计专业人才推动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的社会环境分析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乎到个人职业发展和行业的发展。
在未来,会计专业还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走出一条适合大众和行业的专业发展之路。
会计与社会环境相关分析
社会环境按照层次分类,可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大类,宏观因素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法律制度等。微观因素包括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规模、内部管理体制、产权结构等。
4.企业领导对会计管理的重视程度。会计是连续、系统、完整、综合地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企业领导若重视会计管理工作,企业会计管理的机构就比较完备,会计管理制度就比较健全,会计管理程序就有条不紊,会计人员在企业内的地位就比较高;反之会计管理水平则越低。
三、现代企业会计与社会环境的辨证统一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过程中,一些因素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促进科技的发展。另一些因素又制约着会计的发展,在社会环境对会计影响的同时,会计对社会环境也有一定的反作用。
2.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一个国家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即会计重要作用的发挥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财政及对维护企业利益的会计方法的承受能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宏观协调和有计划的发展,必然要求会计核算高度统一,加之政府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在方法选择和利益分配上,也必然带有强烈的国家倾向。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与此相适应,会计必须公正客观地计量,确认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及时地将财务信息传达到企业的利害关系方面。
5.文化教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文化教育水平,决定着其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由于它特有的技术性,要求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要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会计人员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会计的进步程度及新兴会计方法与会计模式的实施速度,并直接影响到会计法规执行的结果。
管理会计第十章作业成本法
生产 条件 变动
制造费用比重上升
直接人工比重下降 占产品成本比重 约为10%~20%
生产自动化发展:
机器人、特殊机器设备、计算机控制程序使用增加:自动 化、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造及弹性制造系统
间接费用比重增加(20世纪.80年代:在生产成本中比重美 35%、日26%;在电子行业美75%、日50%-60%)
一、作业管理法的时代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 科技广泛应用于企业,随着企业生产条件的转 化,一方面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比重急剧增 长,而直接人工比重则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 下,一方面传统产品成本计算中的制造费用分配 方法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变动成本法面临挑战。
作业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传统制造费用分配方法面临挑战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营销与管理费用
资源成本动因
作业
作业成本动因
成本对象 (产品/服务/客户)
•单位层次 •批次层次 •产品层次 •企业层次
三、基本的概念——资源
合理选择资源动 因的分配标准
资源是指企业从事各项作业所必需的 经济要素。包括:货币资源、材料资源、 人力资源、动力资源和厂房设备资源等 内容。
量
☺成本动因分为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
资源动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类成本动因发生在各种资源耗费向相应作业 中心分配的过程中,它是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 业中心的分配标准,资源动因与最终产品的产 量没有直接的关系。
作业动因反映产品产量与作业成本之间的因果关 系。这类成本动因发生在各作业中心将归集的 作业成本向各产品分配的过程中,为作业成本 的分配标准。
成本动因举例
人工
会计行业诞生的背景
古代会计阶段人类原始计量记录行为的发生是以人类生产行为的发生,发展作为根本前提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古代会计,从时间上说,就是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至封建社会末期的这段漫长的时期。
从会计所运用的主要技术方法方面看,主要涉及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账簿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
这个期间的会计所进行的计量,记录,分析等工作一开始是同其他计算工作混合在一起,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才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特征的方法体系,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工作。
中国在我国,关于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
早在西周时代就设有专门核算官方财赋收支的官职——司会,并对财物收支采取了“月计岁会”(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的方法。
在西汉还出现了名为“计簿”或“簿书”的账册,用以登记会计事项。
以后各朝代都设有官吏管理钱粮、赋税和财物的收支。
宋代官厅中,办理钱粮报销或移交,要编造“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见在(期末结存)”的平衡公式进行结账,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这是中国会计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成就。
明末清初,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四柱为基础的“龙门帐”,它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资产)、“该”(各项负债)四大类,运用“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进行核算,设总账进行“分类记录”,并编制“进缴表”(即利润表)和“存该表”(即资产负债表),实行双轨计算盈亏,在两表上计算得出的盈亏数应当相等,称为“合龙门”,以此核对全部账目的正误。
之后,又产生了“四脚账”(也称“天地合账”),这种方法是:对每一笔账项既登记“来账”,又登记“去账”,以反映同一账项的来龙去脉。
“四柱清册”、“龙门账”和”四脚账”显示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核算收支方式的发展,体现了传统严谨的中式特色。
外国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印度等都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及相关运用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及相关运用1. 引言会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商业工具和信息系统,旨在记录、处理和报告财务信息。
它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并介绍一些与会计相关的运用。
2. 会计的起源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
在原始社会,人们开始进行物品的交换,需要进行记录来记录交换的事实和交换的价值。
例如,人们可能使用符号、刻痕或计数方法来记录牲畜的数量或食物的存储量。
这些记录就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会计。
随着人们社会经济的发展,交换的对象和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也变得更加复杂。
在古代文明社会,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等,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类似于现代会计的记录和记账方法。
古埃及的法老时代就有纳税和财物统计的制度。
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书籍来记录交易,并制定了类似于现代会计准则的规定。
3. 现代会计的发展现代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5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那个时候,商业和金融活动不断发展,需要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来支持这些活动。
意大利商人开始使用“分录簿”(journal)来记录交易,这成为现代会计的雏形。
随着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到来,公司和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财务,会计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发展。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会计学家开创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准则,如“复式记账法”和“原则法则”。
4. 会计的相关运用会计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还在各个领域和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与会计相关的主要运用:财务会计是会计学最基本的领域之一。
它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的编制和披露。
财务会计的目的是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信息,以便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做出经济决策。
4.2 管理会计管理会计是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的会计领域。
它关注的是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和管理信息。
管理会计可以通过制定预算、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估等方法来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和控制。
会计的产生、基本程序与方法
会计的产生、基本程序与方法引言会计作为一门财务管理学科,是记录、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的过程。
它在商业和非营利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会计的产生背景、基本程序与方法,以帮助读者对会计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
会计的产生背景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当时人们开始通过记录财务交易来追踪财产的增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交易变得更加复杂,需要更精确的记录和分析。
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至今。
会计的基本程序会计的基本程序通常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记录交易会计的第一步是记录交易。
这包括将交易信息转化为会计凭证,例如购买发票、销售收据等。
凭证是会计记录的基础,用于跟踪和记录财务交易的发生。
第二步:分类和登记一旦交易被记录在凭证上,它们需要被分类和登记。
这包括确定交易属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或费用等类别。
分类和登记是将交易信息转化为会计账户的过程。
第三步:总账和明细账在分类和登记之后,交易需要被汇总到总账和明细账中。
总账是一个包含所有会计账户的记录,而明细账是一个详细记录每个会计账户交易的记录。
总账和明细账的目的是提供对财务状况和业务运营的全面了解。
第四步:编制财务报表最后一步是编制财务报表。
这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财务报表为用户提供了有关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现金流的重要信息。
会计的方法为了有效记录、分析和报告财务信息,会计使用了一些方法和原则:会计实体概念会计实体概念指明了会计处理的主体。
根据该概念,个人和组织应该被视为独立的经济实体,与其所有者分开计算。
会计货币概念会计货币概念规定了会计记录应以货币的形式进行。
这意味着所有交易都应该以货币单位进行计量,以方便相互比较和分析。
会计周期概念会计周期概念规定了财务报表应根据特定的时间周期编制。
最常见的会计周期是一年,称为会计年度。
它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月度、季度等。
会计核算原则会计核算原则包括资产原则、收入确认原则、成本原则和业主权益原则等。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1. 产生背景会计作为一门日益重要的学科和职业,其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密切相关。
会计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经济交流活动,而其发展则与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
2. 古代会计在古代社会,人们开始进行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从而需要记录经济交易的信息。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巴比伦、埃及等古国。
巴比伦人采用了一种称为“原始会计”的方法,通过简单的符号和标记记录经济交易的细节。
这些记录主要用于税收征收、贸易理解等方面。
随着商业交往的增加,会计的记录方式逐渐发展,并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得到进一步改进。
古罗马人在商业活动中广泛使用一种称为“颜色会计法”的方法,通过颜色和符号来区分不同的账目和交易内容。
3. 商业革命对会计的影响随着商业革命的到来,商业活动的规模和复杂性显著增加。
17世纪的欧洲各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组织,例如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等。
这些组织需要更加精确和系统的会计信息来管理其业务活动。
商业革命时期,一些重要的会计原则和方法被提出并广泛应用。
比如,意大利会计师列奥纳多·达·芬奇在《算术书》中提出了复式记账法,即借贷记账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记录每笔交易的借方和贷方,有效地记录了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同时,商业革命还出现了现金流量表的概念。
现金流量表可以清晰地展示一个企业在特定时期内的收入、支出和现金流量情况,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
4. 工业革命对会计的影响工业革命对会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企业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管理层对准确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工业家们开始重视会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会计原则和方法。
例如,巴尔杜因在其着名的《企业会计》一书中提出了“成本原则”和“收益实现原则”,这些原则对于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会计作为一门记录和分析财务数据的学问和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社会。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介绍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世界各个文明的兴起。
最早的会计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在古埃及,人们开始使用简单的记号系统记录他们的收入和支出,以便管理土地和其他财物。
古巴比伦是会计的另一个重要发源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人开始使用粘土板来记录财务交易。
这些粘土板上记录了贸易和借贷等信息,包括商品名称、数量和价格等。
巴比伦的会计系统也代表了已知最早的复式记账法的出现,即使用借贷借贷的方式来记录交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各文明的商业发展,会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商业中心,如雅典和罗马,在财务管理和记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他们开始使用铭文、契约和公共账本等方式来记录商业交易。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写过一本名为《经济学》的著作,其中包含了一些会计原理和实践。
16世纪,意大利的法学家路易吉·庇古西(Luigi Pacioli)写了一本名为《算学,几何和比例学的学说和实践》的书,其中包含了一章关于会计的内容。
这本书成为了会计学的奠基之作,庇古西被誉为现代会计学之父。
17世纪和18世纪是会计标准化的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商业活动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加规范和一致的会计准则。
英国工程师和数学家查尔斯·本杰明(Charles Babbage)提出了一种双进制账记录系统,奠定了现代会计系统的基础。
总结起来,会计作为一门学问和实践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商业活动的必然产物。
在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会计的发展与商业活动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密切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从简单的记录工具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财务信息。
责任会计产生的背景
责任会计产生的背景1. 责任会计的概念责任会计是一种管理会计的概念,它强调企业内部员工对于其工作产生的经济结果负有责任,并通过会计方法将这种责任明确化,以便追踪和监控。
2. 责任会计的背景责任会计的产生有以下几个背景因素:2.1 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复杂度的增加,传统会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责任会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会计方法应运而生,以满足企业对于更精确、更灵活的管理信息的需求。
2.2 管理者对于员工绩效管理的需求传统的绩效评估方法主要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价,往往无法全面反映员工在团队合作中的作用。
责任会计通过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工作岗位或团队,更能准确地评估员工的绩效,并激励员工积极贡献。
2.3 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可以更轻松地收集和处理各类数据,为责任会计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通过信息系统的帮助,责任会计可以更加高效地追踪和监控员工的工作表现。
2.4 法律和监管要求的提高随着法律和监管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对于透明度和责任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责任会计作为一种能够明确责任、提高有效性的管理方法,更容易受到监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
3. 责任会计的优势责任会计相比传统会计方法有以下优势:•责任明晰:通过责任会计,每个员工的责任范围和结果都可以明确规定,避免了责任模糊的情况。
•激励员工:责任会计对于员工的绩效评估更加客观、全面,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积极工作。
•提高管理效率:通过责任会计,企业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控制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4. 责任会计的实施步骤责任会计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责任成本中心: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的成本中心或团队。
2.设立责任预算:为每个成本中心或团队设立明确的责任预算和目标。
3.责任报告与分析:定期对责任成本中心或团队的表现进行报告和分析,评估其责任履行情况。
5. 结语责任会计作为一种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强调员工对于企业工作结果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员工绩效。
会计发展的历程
会计发展的历程会计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会计逐渐演变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和职业。
下面将对会计发展的历程进行概述。
会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明社会。
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商业文明为会计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古代商人为了管理自己的财务,发明了简单的记账方法,记录其交易和财务状况。
随着罗马帝国的兴起,会计开始在政府和商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古代罗马的财务官员负责管理政府的财务,通过书写和记录财务数据来确保财务的透明和可靠。
中世纪时期,会计从政府和商业活动中演变为一个独立的职业。
私人企业和商业组织雇佣专业会计师来管理他们的财务。
这些会计师负责记录和报告财务数据,并提供财务咨询和决策支持。
现代会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和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
工业革命的推动使得商业活动在规模和复杂性上迅速增加。
企业需要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财务信息来管理日益庞大的业务。
这促使会计实践逐渐规范化,并催生了现代会计准则的出现。
20世纪初,会计学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大学开始开设会计专业,培养专业会计人才。
同时,各国相继建立了会计准则和法规,规范企业会计和财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和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的方式和工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子表格和会计软件的出现简化了会计的数据录入和处理过程。
同时,在线支付和电子贸易的兴起使得电子商务和电子化会计成为可能。
在当代,会计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扩大。
会计师不仅仅是记录和报告财务数据,还要参与企业战略和决策制定。
他们需要有广泛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财务分析和预测,为企业的发展和增长提供支持。
会计发展的历程展示了人类在商业和财务管理领域的进步和创新。
从简单的记录到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财务透明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的职业前景将更加广阔和多样化。
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
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及其表现和意义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管理会计发展的趋势。
下⾯店铺⼩编来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1)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
传统管理会计⽅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的贡献⽑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
其特点是:1、以产品为核⼼。
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时、机器⼩时是与产量⾼度相关的指标,因⽽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1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
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法具有明显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1、未能揭⽰成本产⽣的直接动因,因⽽不利于从成本动因⼊⼿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
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1动因,是⾮常不切实际的。
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
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多少,因⽽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时或机器⼩时)分配间接⽣产成本进⼊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2)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作业(activity,⼜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1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的⽽进⾏的消耗资源的活动。
会计的产生及发展史
会计的产生及发展史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刻竹作书。
2、周朝:“会计”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草流”和“誊清簿”,设“钱谷账”.4、宋代: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原管、新收、已支、现在”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四柱”(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四柱清册”。
(期初结存数+本期收入数-本期支出数=期末结存数)5、明末清初:“龙门账”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进- 缴= 存- 该”,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进缴表”(资产负债表)和“存该表”(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
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再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
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历程公元1000年,中式会计在盛唐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展,并依旧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从公无1002年到1068年,连续三代皇帝推行财计组织体制改革,试图以此理顺中央与地方财计之关系。
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理财”为纲进行变革,并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改革的总机关。
公元1074年,设置“三司会计司”,以此总考天下财赋出入,实行一州一路会计考核制度。
会计社会实践报告的背景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会计作为一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为了使会计专业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会计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将从会计社会实践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会计社会实践的背景1.国家政策导向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开展会计实践活动。
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这为会计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社会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企业需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人员,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会计业务。
而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前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高校教育改革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校纷纷进行教育改革。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会计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采纳。
4.学生自身需求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提前了解企业会计工作,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同时,社会实践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将来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三、会计社会实践的目的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会计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会计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3.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会计社会实践使学生有机会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作业会计产生的社会背景
作业会计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高的蓬勃,可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为当今世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高度的电脑化、自动化,使得产品生产从订货开始,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由电脑统一调控,这些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并使各国制造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推行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适时生产系统(Just in time Production System——JIT),简称适时制。
所谓适时制,其涵义是指以必要的劳动,确保在必要的时间内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亦即以需求带动生产和采购,以期达到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其与传统生产系统的不同在于,传统生产系统是生产推动系统,即企业只按计划安排生产,其产品在某生产工序完工后,即转入后一生产工序继续加工,而不管后者的确切需要量是多少。
这种由前向后推动式的生产系统,使前面的生产工序居于主导地位,而后面的生产工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工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这就必然会造成生产经营环节的不直接,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的存在。
而JIT是一种“需求拉动”的生产系统,即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企业根据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安排生产任务,以最终满足客户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前一生产工序只能按后一生产工序所要求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组织生产,它要求企业材料适时到达生产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适时送达给顾客,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须建立库存储备,实现“零存货”的目标。
可见,JIT要求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紧密地协调配合,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使之达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着企业采购及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生产设备等硬件的布置。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自动化处理:提 高工作效率,减 少人为错误
数据分析:提供 更准确、全面的 信息支持决策
预测功能:对未 来趋势进行预测 ,提前做好规划 和应对
云端存储与共享 :方便信息查询 和协作,提高信 息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 区块链技术可以降低会计舞弊和错误的风险 区块链技术可以简化会计流程和提高工作效率 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跨公司、跨行业的财务协同工作
会计教育方式的变革:采用案例 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 创新思维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会计教育内容的创新:引入国际 会计准则和现代会计理论,加强 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会计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国际会 计组织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 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和资源,提 高我国会计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汇报人:XX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环境会计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 应用。
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以核算和披露环境成本和效益, 满足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的要求。
环境会计将进一步融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环境数据采集、处理和报告 的效率和准确性。
未来环境会计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界合作与交流,促进环境会计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共同推动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信息提 供上的互补性
未来企业中管理会计与财务会 计的界限将逐渐模糊
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加速管理会 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
融合将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 经营效益
商代:甲骨文记 载了商代的会计 思想和简单记录
会计起源:原始社会的计量、 记录行为
会计社会环境分析三篇
会计社会环境分析三篇会计社会环境分析一篇让自己从容、自信地挑战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掌舵的船手。
财务与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工作,要工作人员既掌握现代会计、财务、税法、金融、财政、计算机理论和技术,又要具有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
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关注自己的未来就业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此我们就目前财经金融行业的开展了一定的调查。
财经金融行业是一个热门专业,但是如今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财经金融行业中的会计专业也是日新月异的在变化,新的会计制度日趋完善,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要也是越来越高求,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会计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对明天的会计就业形势进行一些调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让自己从容、自信地挑战自己未来的职业,做一个掌舵的船手。
会计社会环境分析二篇一、会计经济环境的分析1、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会计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法规的制定以及实务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球化,客观上会将一国之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财政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内。
在新的形势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在全球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会计国际惯例将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不仅要求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执行机制。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国内经济形势对我国会计的影响我国的经济是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开放型经济,它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开放的、又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理论与方法。
会计社会社会实践报告
会计社会社会实践报告一、实践背景及目的作为一名会计专业大一学生,我参加了会计专业协会组织的一个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参观和了解企业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对未来从事会计工作有所准备。
二、实践内容我们实践的企业是一家中型制造企业,其会计部门的工作相对繁重。
在实践的两天时间里,我们和企业的会计团队一起工作,学习了很多实际的会计操作和管理知识。
首先,我们参观了企业的财务部门,了解了企业的财务架构和预算管理。
在财务部门,我们还观察了财务人员如何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填写。
了解了企业财务报表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会计部门,参与了会计日常工作的一些流程。
我们学习了财务凭证的编制和填写、发票的管理和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核对和报账等基本操作。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更加熟悉了会计软件的使用和会计凭证的填写规范。
除了日常工作的操作,我们还学习了企业的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产品成本构成和成本控制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企业如何针对成本进行管理和优化。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如何进行成本分析,通过数据和指标的分析,找出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实践感悟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和繁重性。
在企业中,会计部门不仅仅是进行财务报表的填写,更是参与企业财务决策和成本控制的重要角色。
会计的工作需要精确细致和高度责任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是必不可少的。
同时,通过这次实践,我对会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学校的教学中,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基本的会计理论和规范。
而在实践中,我们接触到了更多实际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对于我们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时的实际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次实践,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我意识到,作为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除了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外,还需要了解和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税法、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会计产生的社会背景:当代高的蓬勃,可称之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为当今世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生产高度的电脑化、自动化,使得产品生产从订货开始,直到设计、制造、销售等所有阶段所使用的各种自动化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由电脑统一调控,这些为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革命性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并使各国制造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推行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适时生产系统(JustintimeProductionSystem――JIT),简称适时制。
所谓适时制,其涵义是指以必要的劳动,确保在必要的时间内按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亦即以需求带动生产和采购,以期达到杜绝浪费、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
其与传统生产系统的不同在于,传统生产系统是生产推动系统,即企业只按计划安排生产,其产品在某生产工序完工后,即转入后一生产工序继续加工,而不管后者的确切需要量是多少。
这种由前向后推动式的生产系统,使前面的生产工序居于主导地位,而后面的生产工序只是被动地接受前一生产工序转移下来的加工对象,这就必然会造成生产经营环节的不直接,其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材料、在产品、半成品的存在。
而JIT是一种“需求拉动”的生产系统,即由后向前拉动式的生产系统,企业根据顾客订货所提出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安排生产任务,以最终满足客户需求为起点,由后向前进行逐步推移来安排生产任务,前一生产工序只能按后一生产工序所要求的有关数量、质量和交货时间等特定要求来组织生产,它要求企业材料适时到达生产现场,前一生产程序的半成品适时送达后一生产程序,产成品适时送达给顾客,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无须建立库存储备,实现“零存货”的目标。
可见,JIT要求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能紧密地协调配合,准确无误地进行运转,使之达到高的效益和效率。
JIT着企业采购及制造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生产设备等硬件的布置。
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不同,JIT在确定了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成本动因后,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改进设计的作业,而不是如何增加成本因素,其发挥功能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能否确定不增殖的作业(NotAddedValueActity),JIT在制造组织中的,要求主要成本动因易于确认,从而减少不增殖作业。
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无法满足这一要求,于是作业会计应运而生,并随着适时制的发展而发展。
一、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为了正确理解和应用作业会计,需要了解其基本知识,即它不同于传统成本会计的部分。
这套理论由以下基本概念组成。
1.“作业”和“作业成本”概念。
作业是企业提供产品或劳务过程中的各个工作程序或工作环节,也即是所消耗的人力、技术、原材料、和环境的集合体。
产品生产过程由作业构成,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表现为作业消耗,即作业成本。
企业的作业种类繁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有些作业使每一单位产品都受益,与产品量成比例变动;有些作业与产品的材料处理、机器加工无关而与产品产量有关。
有些作业与某种产品相关而与产品产量及批数无关。
2.“作业链”和与之相关联的“价值链”概念。
在作业管理观念下,企业的经营被看作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消耗作业、工时消耗作业及制造费用作业三条平等而又相互交织的作业链构成。
价值链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它紧紧地与服务于顾客要求的“作业链”相关联。
按照作业会计的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于是就有下述关系:每完成一项作业就消耗一定量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照此逐步接转下去,直至最后一个步骤将产品提供给顾客。
作业的转移同时伴随价值的转移,最终产品是全部作业的集合,同时也表现为全部作业的价值集合。
因此也可以说,作业链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价值链的形成过程。
作业形成价值,但并非所有的作业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
有些作业可以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称为增加价值的作业;有些作业则不能增加转移给顾客的价值,称为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或浪费作业。
企业管理就是要以作业管理为核心,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对于增加价值的作业,尽可能提高其运作效率,减少其资源消耗。
3.“成本动因”概念。
成本动因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作业或因素,成本动因驱动成本,发生的成本按成本动因进行分配。
作业成本中,成本动因为作业,发生的成本按作业的消耗量进行分配。
4.“作业成本观”概念。
作业成本制下,成本费用的发生被视作与作业相关。
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费用消耗表现为作业的费用消耗,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思路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成本,生产费用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汇集到作业,计算出作业成本,再按产品生产所消耗的作业,将作业成本计入产品成本。
按这一思路,作业成本计算既可计算出产品成本以满足损益计算的要求,又可计算出作业成本以满足作业管理的要求。
它比传统成本计算方式下成本分解标准更多、更具体,其计算的产品成本更为准确,对决策更为有用。
5.作业、资源与顾客关系。
作业会计把成本看成是:“增殖作业”和“不增殖作业”的函数,并以“顾客价值”作为衡量增殖与否的最高标准。
作业会计关注那些导致成本增加和使成本复杂化的因素,揭示在产品之间分配间接成本的不合理、不均衡因素。
作业会计的宗旨就是利用具体而细致的作业信息,提高增殖作业的效率,力避无效作业。
在评价作业的同时,还要评价资源的实际利用和需要利用的一致性,减少资源的不必要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的效果。
在评价指标上,作业会计除保留了那些有用的财务指标外,还引进了许多非财务指标,诸如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作业成本计算及其程序和处理过程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贯穿于作业管理的始终。
它和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同,在于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尽可能消除“不增加价值”,改进“增加价值作业”以及提供有用信息,从而促使有关的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
作业成本计算法使产品成本分配有技术依据,能直接归属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大大增加,而按照人为的标准间接地分配于有关产品的成本比重缩减到最低限度,使得产品成本尽可能与产品实际成本接近,提高了成本计算的相对正确性。
作业会计程序与传统成本程序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1)成本库是作业而不是产品成本中心;(2)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基础是成本动因,这一点在传统成本制度下是没有的,或者说还没有定义过作业和成本动因。
作业会计首先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
:根据以上作业程序,可将作业成本的过程具体划分为以下三步:1.确认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
一个作业中心即是生产程序的一个部分,作为作业成本计算,首先要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主要作业加以确认,作为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汇集费用,披露成本信息,便于管理当局控制作业,评估业绩。
2.将归集起来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
成本库是指以某一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
成本库按作业中心设置,每个成本库所代表的是它那个作业中心的作业所引发的成本。
为简化计算,可将同质作业的成本库合并为同质成本库。
同质成本库是指可以用一项共同的成本动因解释其成本变动的成本。
同质作业引发的成本可以合并分配以减少计算工作。
这一步骤的计算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业量决定资源的耗费量,资源的耗费量与作业直接相关,成本应按作业进行汇集。
3.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出(产品、劳务或顾客)。
成本计算最终要计算出产品成本,在作业成本制下,产品成本由作业成本构成,汇集的作业成本按各产品消耗的作业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出各产品的作业成本,确定各产品成本。
这一步骤反映了作业成本计算的另一原则,产品消耗作业,产品产出量的多少决定着作业的耗用量。
对于作业会计的计算举例如下:某部门负责原材料及零部件的存货控制,该部门全年的总成本为500000元,主要为人力成本。
该部门共有员工12人,6人负责管理外购零部件,3人负责管理原材料,还有3人负责将原材料和零部件分配到车间。
这三项作业的成本分配过程如下:1.将总成本分配到各个作业中心。
其成本动因是作业人数,以此为基础得出每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如下:人均成本=500000÷12=125000÷3(元)接受外购零配件作业的成本=6×125000÷3=250000(元)接受原材料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分配存货作业的成本=3×125000÷3=125000(元)2.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
其成本动因是收货和发货的次数。
已知今年外购零件25000批,原材料10000批,共生产5000批产品,则可计算单位作业成本如下:接受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250000÷25000=10(元)接收原材料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10000=12.5(元)分配外购零部件的单位作业成本=125000÷5000=25(元)3.已知企业今年生产A产品1000件,全部A产品由10条生产线装配而成,共耗用外购零部件200批、原材料50批,A产品应分配的存货控制间接费用为:(200×10)+(50×12.5+25×10)=2875(元)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2875÷1000=2.875(元/件)假如企业全年共耗用400000小时,其中A产品耗用1000小时,则在传统成本制下:A产品应分配的间接费用=500000÷400000×1000=1250(元)单位产品应负担的间接费用=1250÷1000=1.25(元/件)以作业为基础的分配结果2.88元/件与以工时为基础的分配结果1.25元/件发生了230%的成本差异。
这说明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所负担的存货间接费用在传统成本制下被少计了很多。
三、作业会计对成本管理的及由上例,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成本制下,产量高、复杂程度低的产品成本往往高于其实际发生成本:产量低、复杂程度高的产品成本往往低于其实际发生成本。
而作业会计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成本信息。
此外,还可提供“相对准确”的毛利信息,它认为企业2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80%,60%的高产量产品其毛利占全部毛利的99%,其余40%的产品只为企业创造1%的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