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隧道信息监测与反馈(董勇)
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省地矿局科技信息中心)_企业报告(业主版)
河北省地矿局科技信息中心)
报告时间:
2023-08-22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供应 商、代理机构、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招标采购行为分析,为目标单位招标采购管理、采购效率 监测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帮助目标单位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中介机构等快速了解目 标单位的采购需求、采购效率、采购竞争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单位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2 日 生成
4/32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中标单位
中标金额(万元) 公告时间
TOP1
河北省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 调查评估(二期)项目技术服务
河北省地质实验测 试中心(国土资源部 保定矿产资源监督 检测中心、河北省金 银宝玉饰品质量监 督检验站 )
299.5
2022-09-23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2 日 生成
2/32
1.4 行业分布
近 1 年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河北省遥感中心、河北省地矿局科技信息中心)的招标采购项目 较为主要分布于机械设备经营租赁 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项目数量分别达到 40 个、 13 个、13 个。其中机械设备经营租赁 防洪除涝设施管理 人力资源服务项目金额较高,分别达到 1256.73 万元、913.49 万元、682.56 万元。 近 1 年(2022-09~2023-08):
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_徐光黎,_林高炜,_李溢渊,
第42卷 第6期2023年 11月 地质科技通报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V o l .42 N o .6N o v . 2023徐啸川,徐光黎,林高炜,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J ].地质科技通报,2023,42(6):42-52.X u X i a o c h u a n ,X u G u a n g l i ,L i n G a o w e i ,e t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s m a l l -s c a l e m o d e l t e s t i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o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W u f e ng T u n n e l [J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h n o l o g y,2023,42(6):42-52.基金项目: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B C A 219)作者简介:徐啸川(1988 ),男,现正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㊁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993642890@q q.c o m 通信作者:徐光黎(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㊂E -m a i l :x u 1963@c u g.e d u .c n©E d i t o r i a l O f f i c e o f B u l l e 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T h i s i s a n o pe n a c c e s s a r t i c l e u n d e r t h e C C B Y -N C -N D l i c e n s e .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徐啸川1,徐光黎1,林高炜1,李溢渊1,马 郧2(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武汉430074;2.中南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4330063)摘 要:岩溶隧道的涌突水问题对于隧道安全性存在着较大影响㊂以宜来高速五峰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水文地质调查㊁钻孔水位与降雨量观测㊁数值模拟并结合室内小尺寸模型试验对隧道涌突水的风险进行了判别㊂试验结果显示隧道涌突水风险主要受到岩溶管道与隧道相对空间位置和管道水压的影响,当试验水压为0.2M P a 时,随着隧道上覆土体的厚度增加能够有效地减小渗流作用对隧道的影响,但随着水压的增大,管道水的渗流不单以垂直渗流为主,还包括水平向的渗流,水压的增大使隔水层中的断续裂隙发生扩展,从而使隧道产生涌水破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五峰隧道在拱顶和拱肩处剪力最大,在地下水渗流的条件下容易形成沿着拱顶和拱肩处的拉剪破坏,隧道涌突水是剪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下的结果㊂隧道涌点水破坏的首要因素为水压并与隔水岩盘的厚度息息相关㊂关键词:五峰隧道;渗流作用;岩溶管道;涌水突泥;拉剪破坏2022-01-20收稿;2022-04-15接受;2022-04-29接受中图分类号:U 453.6 文章编号:2096-8523(2023)06-0042-11d o i :10.19509/j .c n k i .d z k q.2022.0149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 S I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s m a l l -s c a l e m o d e l t e s t i n d i s t i n g u i s h i n g o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W u f e ng Tu n n e l X u X i a o c h u a n 1,X u G u a n g l i 1,L i n G a o w e i 1,L i Y i yu a n 1,M a Y u n 2(1.F a c u l t y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f G e o s c i e n c e s (W u h a n ),W u h a n 430074,C h i n a ;2.C e n t r a l S o u t h S u r v e y D e s ig n I n s t i t u t e G r o u p Co .,L t d .,W u h a n 43006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e c t i v e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k a r s t t u n n e l h a s a g r e a t i nf l u e n c e o n t u n n e l s a f e t y .[M e t h o d s ]T a k -i ng th e W u f e n g T u n n e l o f Yi l a i E x p r e s s w a y a s t h e r e s e a r c h o b je c t ,t h e r i s k o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t u n n e l w a s i d e n t i f i e d t h o ugh fi e l d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b o r e h o l e w a t e r l e v e l a n d i n d o o r r a i n f a l l m o n i t o -r i n g,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a n d s m a l l -s c a l e m o d e l t e s t s .[R e s u l t s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i s k o 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t u n n e l i s m a i n l y a f f e c t e d b y t h e r e l a t i v e s p a t i a l p o s i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k a r s t p i pe l i n e a n d t u n n e l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 of t h e p i p e l i n e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s e e p a ge o n t h e t u n n e l c a n b e ef f e c -t i v e l y r e d u c e d b y i n c r e a s i ng th e t hi c k n e s s o f t h e o v e r l y i n g so i l w h e n t h e t e s t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 i s 0.2M P a .B u t w i t h t h e i n c r e a s e i n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 ,t h e s e e p a g e o f p i p e l i n e w a t e r i s n o t o n l y v e r t i c a l s e e p a ge b u t a l s o i n c l u d e s h o r i z o n t a l s e e p a g e .T h e i n t e r m i t t e n t c r a c k s i n t h e w a t e r p r o of l a y e r e x p a n d ,w h i c h f i n a l l y re s u l t s i n w a t e r i n r u s h d a m a ge i n t h e t u n n e l .T h e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m a x i m u m s h e a r第6期徐啸川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f o r c e o f t h e W u f e ng T u n n e l i s a t th e a r c a n d s h o u l d e r,w hi c h m a y e a s i l y f o r m t e n s i l e s h e a r f a i l u r e a l o n g t h i s p a r t u n d e r g r o u n d w a t e r s e e p a g e.T h e f i n d i n g i s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t 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o f t h e s m a l l-s c a l e m o d-e l.T h e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t u n n e l i s t h e c o u p l i n g e f f e c t o f t h e s h e a r f o r c e a n d s e e p a g e f i e l d.[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p r i m a r y f a c t o r o 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t h e t u n n e l i s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 a n d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t h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w a t e r b a r r i e r r o c k.K e y w o r d s:W u f e n g T u n n e l;s e e p a g e e f f e c t;k a r s t c h a n n e l;w a t e r a n d m u d i n r u s h;t e n s i l e s h e a r f a i l u r eR e c e i v e d:2022-01-20;R e v i s e d:2022-04-15;A c c e p t e d:2022-04-29宜来高速地处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碳酸盐岩广布,岩溶广泛发育,高速公路沿线桥隧占比约78%,线路沿线经过五级夷平面,高程从200~ 2000m不等,故此沿线的岩溶问题成为了制约高速公路能否顺利建设的关键性问题㊂岩溶隧道在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涌水突泥等施工风险,对此,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㊂P u t i k a等[1]㊁罗玉龙等[2]㊁周毅[3]通过物理相似试验研究了溶洞的空间展布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李利平等[4]㊁周宗青等[5]㊁罗明明等[6]通过分析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的力学破坏机制从而提出了最小岩石防突厚度概念;曹茜[7]㊁郭佳奇等[8]㊁Z h a n g等[9]㊁L i等[10]通过研究充水溶洞对隧道的破坏模式,认为岩溶隧道的破坏主要取决于水在岩体节理中的渗流和劈裂作用;宋战平等[11-12]㊁M a等[1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溶洞尺寸及溶洞距隧道距离对隧道安全性的影响;许振浩等[14]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岩溶隧道突水突泥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田清朝等[15]㊁成建梅等[16]通过示踪试验对岩溶水系统进行了识别,并预测了隧道涌水量;刘宗辉等[17]采用物探方法对典型岩溶的涌突水进行了识别,并分析了其对施工的风险;G u o等[18]发现隧道隔水岩体的临界安全厚度主要受到岩体的抗压强度㊁抗拉强度㊁岩溶水压力和隧道开挖高度的影响,L i等[19]通过建立岩溶隧道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岩溶隧道涌突水风险进行判别㊂上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溶洞或溶腔的识别判断和溶洞分布对隧道安全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从相关的评判指标的量化上来确定岩溶隧道的涌突水风险,这些研究对岩溶潜在危害的判别以及岩溶涌突水的防治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但在实际工程中,许多隧道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从岩溶涌突水高风险地段通过,而岩溶隧道涌突水破坏往往是基于岩溶裂隙的渗流和贯通破坏,以及高压地下水对岩体剪切破坏,或是在开挖扰动下,地下水持续的渗流-损伤作用诱发岩体裂隙的扩展㊁贯通直至破裂㊂因此分析在这些涌突水高风险区域对隧道的影响程度则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基于对五峰隧道的现场调查,结合有关的水文地质资料,并利用室内小尺寸试验模型,分析隧道的涌突水破坏模式,为类似的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㊂1工程区地质背景条件五峰隧道起讫里程桩号为Y K63+604~Y K68 +500,长4896m,最大埋深585.5m;隧道净空10.50mˑ6.0m㊂隧道位于构造溶蚀侵蚀中山区,岩层倾向为336ʎø52ʎ,岩性为下二叠统栖霞组(P1q)瘤状细晶灰岩,岩体较为破碎,地下水主要为岩溶水㊂属不纯碳酸盐岩强岩溶岩组,主要接受岩溶斜坡大气降雨入渗补给,雨季水量暴涨㊂地表冲沟及水系发育,北侧地下水沿栗子坪村南部山谷两侧的冲沟向北汇入黑炭河,南侧地下水以南侧山脊为分水岭,由东向西汇入湾潭河,暴雨期湾潭河峰值流量可达380m3/s㊂地下水总体流向由东北流向西南,线路与水系呈相交关系,五峰隧道岩溶水系统平面图见图1㊂2五峰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分析2.1五峰隧道岩溶发育情况与隧道空间关系前期勘查以及示踪试验结果显示,位于五峰隧道Y K65+500左250m处落水洞(K L014)中流入的地表水通过一条与隧道斜交的地表冲沟最终排泄到湾潭河,由于在前期勘查中揭露了溶腔,同时在钻孔S S K44中接收到了示踪剂,根据落水洞K L014与溶腔底部的标高连线可知地下水水力坡降约为0.22,推测地下水与五峰隧道在Y K66+500处相交,该处设计隧道高程为1405.6m,音频大地电磁测深(E H4)法探测在Y K66+480-Y K66+530处为岩溶发育区,揭示的溶洞深度约为5m,宽度约为10m,预测岩溶管道水位高于设计隧道高程以上30 m,该处属于地下水水平径流带,下部岩层为梁山组(P1l)粉砂岩隔水层,地质构造属于向斜储水构造㊂地下水主要受到大气降雨入渗㊁地表岩溶洼地㊁落水洞以及湾潭河侧向补给作用,丰水期测得流经落水洞(K L014)处的流量约为21600m3/d㊂五峰隧道地质剖面以及岩溶管道关系见图2,3㊂3444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D2-3y.云台观组;S1l r.罗惹坪组;P1q.栖霞组;P1l.梁山组;D3h.黄家蹬组;S1-2s.纱帽组;D3C1x.写经寺组;Y K64为隧道右线64k m处图1五峰隧道岩溶水系统平面图F i g.1 K a r s t h y d r o g e o l o g i c m a p o f t h e W u f e n g T u n n e l图2五峰隧道纵断面图F i g.2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o f t h e W u f e n g T u n n e l图3五峰隧道与岩溶管道关系图F i g.3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t h e W u f e n g T u n n e l a n d k a r s t c h a n n e l第6期 徐啸川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2.2大气降雨与隧道水位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大气降雨与隧道水位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图2中的钻孔S S K 44㊁S S K 45㊁S S K 47进行长期水位观测,并结合大气降雨数据,揭示隧道水位与大气降雨之间的变动情况,钻孔水位的采集采用钢尺水位计,量程为200m ,大气降雨量数据来源于五峰雨量站,观测结果见图4㊂通过分析图4可知,五峰隧道的地下水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波动,波动的幅度在1m 之内,总图4 五峰隧道钻孔水位及降雨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F i g .4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e t w e e n b o r e h o l e w a t e r l e v e l a n d r a i n -f a l l i n t h e W u f e ng Tu n n e l 体而言,钻孔水位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上升,隧道整体水位较为稳定㊂根据钻孔S S K 44的水位监测结果可知,五峰隧道的地下水受湾潭河的侧向补给,该处水位变化幅度较其余钻孔更为明显,且该段隧道区间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有一定的涌突水风险㊂3 岩溶隧道突涌水小尺寸模型装置及试验机理3.1小尺寸模型装置介绍为了研究岩溶涌突水对隧道的影响,试验采用了自行研制的岩溶突水测试系统,见图5,该套试验仪器能够模拟在不同的水压㊁不同的隧道埋深以及不同空间位置处的岩溶管道对隧道的影响,从而为岩溶隧道突涌水的治理提供指导性的建议㊂系统主要包括3部分:①注水系统,由水压表和相应的管道组成;②试验箱,试验材料由亚克力板和陶土组成,试验箱尺寸为400mmˑ200mmˑ600mm (长ˑ宽ˑ高),其中,隧道采用直径60mm 的透明P V C 管模拟,岩溶管道采用直径15mm 的开孔注水管模拟;③数据采集系统,由D M -Y B 1808动静应变采集仪和应变片组成,应变片沿着P V C 管每隔10c m 设置一个,分别设置在拱顶㊁拱腰和拱底位置处,共设置9个,应变片采用防水处理㊂试验箱详图见图6㊂图5 岩溶隧道突水试验监测系统F i g .5 W a t e r i n r u s h t e s t m o n i t o r i n g s ys t e m i n a k a r s t t u n n e l 图6 试验装置图F i g .6 D i a g r a m o f e x pe r i m e n t a l d e v i c e 54h t t p s://d z k j q b.c u g.e d u.c n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3.2试验机理及其试验方案根据相似比理论,凡具有同一特性的现象,当单值条件(系统的几何性质㊁介质的物理性质㊁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彼此相似,且由单值条件的物理量所组成的相似判据在数值上相等时,则这些现象必定相似㊂因此为研究岩溶管道对隧道涌水突泥的影响,试验选取了渗透系数与栖霞组(P1q)富水性灰岩相似的陶土作为试验材料㊂隧道现场压水试验结果表明栖霞组灰岩的渗透系数为0.08m/d,选取的陶土渗透系数为0.02~0.15m/d,由于岩溶隧道突水模型试验是流-固耦合模型,根据相似三定理[20]可求出其相应的流固耦合方程㊁相似比方程[21-22],见式(1):C G C u C2x =CλC eC x=C GC eC x=C X=C pC uC2t(1)式中:C为相似比尺(即原型与模型的相同物理量之比);X为模型和原型的相似物理量;C G㊁Cλ均为模型相似系数;C u为几何相似系数;C x为缩尺模型的几何相似系数;C X为实际模型的几何相似系数;C e 为弹性模量相似系数,且C e=C X C x;C p为比例相似系数;C t为时间相似系数,且C t=C x㊂根据五峰隧道的前期抽水试验结果,其影响半径R约为60m,且隧道顶至地面的高度为190m,因此实际的研究模型尺寸约为120mˑ120mˑ200 m㊂由于隧道为左右对称结构,根据弗洛德相似率故此小尺寸模型箱边长与实际的隧道研究模型的边长比例尺约为1ʒ300,为了研究岩溶管道位于隧道顶部以上不同位置处对隧道的影响,在本次试验中,采用6mm直径的开孔花管来模拟岩溶管道,岩溶管道设置在P V C管轴线正上方5~20c m的范围内以及拱腰右侧,管道水平设置㊂在拱顶位置处设置测点1(应变片1,2,3)㊁拱腰处设置测点2(应变片4,5,6)㊁拱底处设置测点3(应变片7,8,9),详见图6㊂通常大多数隧道的破坏往往是从拱顶开始,其次为拱肩至拱腰㊂若按照拱顶㊁拱肩㊁拱腰,直至隧道底部的情况进行正交试验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同时由于试验箱的尺寸条件有限,宽度仅为200 mm,通过对岩溶管道所处的空间位置对隧道实际的破坏情况进行风险筛分,共设计4种试验工况,详见表1㊂试验开始时依次先铺设6c m厚陶土,用刮铲进行压实处理,静置24h等待陶土硬化后,再在P V C管上下侧各铺设1c m厚中粗砂;然后在其上铺设陶土,同样进行压实和风干硬化处理,并在其中埋设开孔的6mm花管㊂上覆陶土厚度至30c m位置处,同时保证管道上方有不小于5c m的陶土覆盖层㊂通过调整水压和渗水管道距离P V C管顶的高度来模拟隧道渗水破坏的过程,并记录涌水时间以及监测点的数值变化,应变片型号为B F120型号,即1mm=1000με㊂试验时通过开启进水管和排水管来模拟隧道的涌水和排水,并控制排水管的流量为进水管的1/2来模拟排水过程,当试验箱中的水没过隧道顶部后,同时关闭进水管和排水管,并静置10m i n后观察时间应变曲线,取曲线的峰值强度作为试验数据,对一个监测断面上的3个监测点数据取平均值,并剔除异常数据㊂试验结束后,将试验箱中的水排干,并将试验箱静置于室温下,待陶土再次硬化后进行下一组试验㊂试验开始时,采用数据处理系统对应变片进行归零处理㊂为了模拟岩溶管道分布在隧道周围不同位置的情况,此处设计了岩溶管道位于隧道上方不同位置处的工程共计4种,详见表1㊂表1设计工况T a b l e1 D e s i g n c o n d i t i o n s工况监测点位置岩溶管道与隧道的空间位置关系及水压情况工况1测点1测点2测点3岩溶管道位于拱顶正上方5c m处,且水压分别为0.2,0.4,0.6,0.8M P a时围岩的位移情况工况2测点1测点2测点3岩溶管道位于拱顶正上方10c m处,且水压分别为0.2,0.4,0.6,0.8M P a时围岩的位移情况工况3测点1测点2测点3岩溶管道位于拱顶正上方20c m处,且水压分别为0.2,0.4,0.6,0.8M P a时围岩的位移情况工况4测点1测点2测点3岩溶管道位于拱腰右侧5c m㊁垂直方向10c m处,水压分别为0.2,0.4,0.6,0.8M P a时围岩的位移情况4小尺寸模型试验结果分析4.1各工况对测点位移的影响通过对各个工况进行试验分析,在不同工况下,随着试验水压的不断增大,通过应变片实测并经过换算后的模型各测点位移变化情况如图7所示㊂由图7可知,在进水管道(花管)距离P V C管顶部距离一定时,当试验装置增加水压时,拱顶至拱腰部位的测点位移方向向下,拱底位移向上,表现为坑底隆起,总体的变化趋势是随着水压的增大,拱顶和拱腰处的位移逐渐增大,但拱底的位移近乎保持不变,位移变化情况为拱顶位移大于拱腰位移大于拱底位移㊂通过对比图7-a,b可知,当进水管道分别位于P V C管顶以上5c m和10c m时,测点位移数据相差不大,在0.2M P a的管道水压条件下管顶可见渗水的时间分别为18s和25s㊂根据蔡美峰‘岩体力学“一书中关于渗流作用下围岩卸荷对隧道周64第6期 徐啸川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图7 不同工况条件下模型位移随水压大小的变化规律F i g .7 D i s pl a c e m e n t o f t h e m o d e l u n d e r d i f f e r e n t w a t e r p r e s s u r es a .隧道的半径(m );θ.应力和隧道水平方向夹角(ʎ);r 0.损伤区半径(m );b .弹性区半径(m );P 0.原岩垂直应力(k P a );r .应力计算点到隧道中心的计算距离(m );σr .岩体某点的径向应力(k P a );p .自重应力(k P a );σθ.岩体某点的切向应力(k P a );βp .岩体某点的剪切应力(k P a)图8 渗流作用下的隧道受力模型F i g .8 S t r e s s m o d e l o f t h e t u n n e l u n d e r s e e p a ge 边围岩损伤影响的影响范围约为5倍的隧道半径,见图8,即主要的影响范围为15c m 之间,测点位移在这一区间内变化较小㊂但当影响范围大于5倍隧道半径时,即进水管道位于P V C 管顶以上20c m 时,通过对比图7-b ,c 可知,拱顶和拱腰处的位移出现了显著的减少㊂在水压为0.2M P a 时,管顶可见渗水的时间分别为25s 和55s,说明随着上覆土层厚度的增加,管道水在排泄过程中由于受到隔水层的阻隔,难以实现就近排泄的模式,在实际工程中则表现为沿着弱面㊁裂隙走向向远基排泄,此时渗流作用对隧道周边围岩的损伤也随之减少㊂最后通过对比图7-a ,d 可知,当进水管道位于隧道斜上方区域时,拱顶和拱腰处位移呈现减少的趋势,说明压应力减少;但随着水压的不断增大,即最终达到0.8M P a 时,拱顶和拱腰处位移又会不断地增加,这说明随着水压的增大,管道水的渗流不单以垂直渗流为主,还包括水平向的渗流,水压的增大使土体中的断续裂隙发生扩展,导致土体连通率增加,张开度变大,渗透性增加,从而导致应力增大;同时随着进水管道距离P V C 管水平距离的增加,拱腰处位移减少的幅度要大于拱顶处减少的幅度,这说明在实际的工程中,当岩溶管道位于隧道以上时,拱顶位置的围岩最易破坏,其次为拱腰,而拱底受渗流影响最小,隧道上覆岩土层厚度的增加有效地减缓了水对隧道的渗流破坏作用㊂4.2数值模拟结果讨论本研究通过分别建立室内试验和实际工程的数值模型来探讨岩溶管道对五峰隧道的影响㊂为了使计算结果能够收敛,室内试验模拟模型尺寸采用4mˑ2mˑ6m ,其中P V C 管直径按60c m 考虑,花管尺寸直径设置为6c m ,基于最不利工况,试验管道水头压力选取为0.8M P a,其余数据同表2㊂模拟工况选取表1中的4种工况,数值计算结果见图9㊂实际工程五峰隧道数值模型研究区段为Y K 66+480-Y K 66+530,为了简化模型,仅考虑隧道在施工作用条件下岩溶管道对隧道的影响,即岩溶管道位于隧道上方30m 处这一工况,尺寸设置为60mˑ60mˑ60m ㊂采用P L A X I S[23-24]数值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建模分析,P L A X I S 数值分析软件是一款由荷兰P L A X I S B .V .公司推出的通用岩土计算软件,其功能强大,内置了丰富的本构模型,基于有限元差分法,可进行塑性㊁安74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全性㊁固结㊁渗流㊁流固耦合㊁动力等各种分析,已在各种复杂的岩土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㊂通过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结果可以得到4种工况的孔隙水压力场(图9),在实际的隧道突水过程中,突表2 数值模拟参数T a b l e 2 T a b l e o f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p a r a m e t e r s单轴抗压强度/M P a泊松比密度/(k g㊃m -3)完整岩石材料常数弹性模量/G P a扰动因子地质强度指数320.2226708250.5535图9 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结果F i g.9 R e s u l t s o f i n d o o r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水管道通过与其相连的节理裂隙与隧道相连,岩溶水经过过水通道赋存于一般岩层中的裂隙内,由于裂隙内岩溶水是静止的,当其与有一定压力的岩溶管道水相连通时,二者具有一定水压差;在水压差影响下,当其值超过岩体抗拉或抗剪强度时,则会导致过水通道处的岩体发生损伤破坏;随着岩体的损伤,裂隙不断扩展,导致过水断面渗透系数增加,涌水量也随之增加㊂根据图9-a 可判别隧道处于岩溶管道水渗流场主要影响范围内,隧道有极高的突水风险,此时作用于隧道顶部的孔隙水压力约为0.2M P a ㊂图9-b ,c 显示随着管道距离隧道垂直距离的增加,渗流场对隧道的影响也随之减少,作用于隧道顶部的孔隙水压力仅有0.08,0.02M P a ,突水的风险也随之减少㊂图9-d 显示当管道位于隧道上方偏右位置时渗流场向拱肩位置发生了偏转,拱顶所受的剪应力减少㊂由于小尺寸模型未考虑隧道施工时对周边岩体的损伤所引起的剪应力场的变化,而实际工程中隧道涌突水的风险是施工扰动对围岩的损伤与孔隙水压力对岩体节理劈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因此可以通过判别作用于隧道顶部一定范围内的孔隙水压力场以及相应节理裂隙面抗剪或抗拉强度来判别隧道涌突水风险的可能性㊂由于有限元差分法无法分析随时间进程的岩体损伤破坏,故此采用P L A X I S 软件中的子单元R F P A 程序对第4.1节中的试验结果进行补充㊂R F P A 程序基于离散元分析法,假定离散化后的细观基元的力学性质服从w e i b u l l 分布规律,由此建立细观与宏观介质力学性能的联系,所建立的数值模拟与实际模型84第6期 徐啸川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图10 实际工程数值模拟对比结果F i g .10 C o m p a r i s o n o f 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t h e a c t u a l p r o je c t s 的比例为1ʒ1,选取工况1与工况3进行对比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0所示㊂图10中工况1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水压的增大,隧道上方一定范围内的岩体开始破裂产生裂隙,当岩溶管道距离隧道顶部的距离越近时隧道围岩所受的影响就越大,室内试验测点位移也就随之增大;当水压达到0.4M P a 时,岩溶管道周边开始生成初始裂隙;当水压达到0.6M P a 时裂隙开始连通;当水压最终达到到0.8M P a 时,管道裂隙开始扩展破裂,从而使得隧道产生涌突水破坏,此时拱顶受到的剪应力最大,其次为拱腰部分,这也就说明了随着水压的不断增大,拱顶和拱腰部位的位移也随之增大,而拱底的剪应力变化很小,故而位移保持不变㊂工况3模拟结果显示当水压达到0.8M P a 时,隧道上方才开始形成初始裂隙,这表明岩溶管道距离隧道的距离增加时,上覆的安全岩盘有效地减少了管道水对围岩产生的剪应力,从而减少了隧道涌突水的风险,此时测点位移也随之减少,这与室内试验中图7-b ,c 结果相吻合㊂根据工况1计算所得的隧道涌突水风险的演化进程见图11所示,随着岩溶管道内的孔隙水压力的增加,渗流场起初以垂直的渗流力为主,随后也产生水平向的渗流场;随着渗流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岩体裂隙的劈裂程度也增大,直至与隧道贯通产生突涌水破坏,因此岩溶隧道突涌水的破坏实质上是岩溶管道水对岩体节理的劈裂作用,这也与室内试验中图7-d 岩溶管道水不单以垂直渗流为主,还包括水平向的渗流结果相吻合㊂根据‘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 L -279-2016)计算作用于五峰隧道岩溶管道处的外水压力,其中作用水头取图4中的长观数据,见式(2)㊂P c =βcγw H c (2)式中:P c 为作用在岩溶管道处的外水压力(k N /m 2);βc 为外水压力折减系数,岩体破碎,风化强烈时取0.8;γw 为水的容重(采用9.81k N /m 3);H c 为地下水位线至管道中心的作用水头,取121.0m ㊂根据上式计算可得作用于岩溶管道处的外水压强P c 为0.97M P a ,岩溶主管道位于隧道上方30m 位置处,与隧道呈斜交关系㊂根据H o e k -B r o w n 经验方程[25-26]建立数值模型,前期物探以及钻探结果揭示上方岩溶溶腔的体积约为50m 3,为了简化模型,故将上部岩溶管道与隧道相交处的体积等效成直径为4.6m 的球体㊂综上,将模型水力条件设置为隧道受到水压为0.97M P a 的岩溶管道水作用,模型参数取自宜来高速五峰隧道室内试验数据,见表2㊂其中扰动因子根据岩体开挖扰动前后波速降λ与开挖扰动系数D 之间的关系为:D =2[1-(1-λ)2]取0.55,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2所示㊂94h t t p s ://d z k j q b .c u g.e d u .c n 地质科技通报2023年图11 隧道涌突水破坏进程F i g .11 D a m a ge p r o c e s s o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a t u n n el 图12 岩溶管道对五峰隧道影响情况图F i g .12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k a r s t p i p e l i n e o n t h e W u f e n g Tu n n e l 通过对五峰隧道的现场水文地质调查㊁钻孔水位与降雨量观测㊁室内小尺寸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可知,五峰隧道存在一定的涌水突泥风险㊂风险主要来源于湾潭河的侧向补给以及地表水通过落水洞(K L 014)的地下径流补给,同时五峰隧道的下部梁山组(P 1l )粉砂岩隔水层以及隧道所处的向斜储水构造不利于地下水的排泄㊂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五峰隧道潜在涌突水破坏模式为高压地下水沿岩体裂隙对隧道拱顶的压剪破坏㊂图12-b 显示岩溶隧道涌突水的风险是隧道施工时对周边围岩产生的剪应力场与岩溶管道渗流作用产生的剪应力共同耦合的作用,即隧道施工时对顶部围岩的损伤造成的裂隙扩展与岩溶管道水沿着节理裂隙下渗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图12-c 可知,隧道施工所造成的塑性应变与岩溶管道渗流作用下所产生的塑性应变区的范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岩溶隧道是否涌突水取决于上覆管道水压的大小㊁隧道上方损伤区外隔水岩盘的厚度以及后期塑性区是否贯通㊂图12-d 显示岩溶管道的孔隙水压力5第6期徐啸川等:小尺寸模型在五峰隧道涌突水判别中的应用从上往下依次减小,隧道位于岩溶管道渗流场的主要影响范围之外,岩溶管道对隧道的影响大小分别是拱顶位移>拱肩位移>拱腰位移,且拱底位移最小;地下水渗流作用的影响随隧道距岩溶管道的距离增加而减小㊂这也与前面小尺寸模型(图7-c)㊁室内数值模拟(图9-b,c)的结果相互印证,故而五峰隧道在地下水渗流的条件下容易形成沿着拱顶和拱肩处的拉剪破坏,需要对此处进行加固和防水衬砌处理㊂综上,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实质上是隧道施工时所产生的剪应力场与渗流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影响隧道突涌水的因素较多,如岩体结构面抗拉㊁抗剪强度以及上覆安全岩盘的厚度㊁水压的大小㊁岩溶管道的规模等㊂因此通过分析渗流场的影响范围㊁隧道与岩溶管道之间的塑性区变化情况㊁作用于围岩的孔隙水压力以及隧道的损伤区半径,可有效地判别岩溶隧道涌突水的风险㊂5结论(1)通过小尺寸模型可知,隧道涌水突泥主要受到岩溶管道与隧道空间相对位置关系和水压的影响,当岩溶管道位于隧道上方时拱顶位置的围岩为最易破坏点,其次为拱腰,而拱底受渗流影响最小㊂随着岩溶管道水压增大,拱顶和拱腰位移也随之增大,当岩溶管道距离隧道越远,渗流对隧道的影响作用也越小,在0.8M P a的水压下渗流场对隧道的主要影响范围约为5倍的管道半径㊂(2)小尺寸模型显示当试验条件固定时,上覆土体厚度的增加能够有效地减缓渗流对隧道的影响,管道水在排泄过程中由于受到隔水层的阻隔,难以实现就近排泄的模式,表现为远基排泄㊂但随着水压的增大,管道水的渗流不单以垂直渗流为主,还包括水平向的渗流,水压的增大使隔水层中的断续裂隙发生扩展,使得隧道产生涌水破坏㊂(3)五峰隧道涌水突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湾潭河水的侧向补给与地表水通过落水洞(K L014)的地下径流补给,隧道的潜在破坏模式为高压裂隙水对隧道拱顶的压剪破坏㊂五峰隧道岩溶管道位于隧道顶部以上约30m,大于5倍隧道半径,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在岩溶管道的影响作用下隧道在拱顶和拱肩处容易形成应力集中,此处剪应力最大,容易形成沿着拱顶和拱肩处的拉剪破坏,渗流作用随隧道距岩溶管道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实质上是剪应力场与渗流场耦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渗流场的影响范围㊁隧道与岩溶管道之间的塑性区变化情况㊁孔隙水压力对岩体抗剪或抗拉强度的影响,可有效地判别岩溶隧道涌突水的风险㊂(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参考文献:[1]P u t i k a R,M a r s c h a l k o M,Y i l m a z I,e t a l.S u r f a c e g e o p h y s i c a l m e t h-o d s u s e d t o v e r i f y t h e k a r s t g e o l o g i c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t h e b u i l t-u p a r e-a:A c a s e s t u d y o f s p e c i f i c 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J].A c t aG e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E n g l i s h E d i t i o n,2021,95(5):1763-1770.[2]罗玉龙,吴强,詹美礼,等.渗流-侵蚀-应力耦合管涌试验装置的研制及初步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10): 2108-2114.L u o Y L,W u Q,Z h a n M L,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e e p a g e-e r o s i o n-s t r e s s c o u p l i n g p i p i n g t e s t a p p a r a t u s a n d i t s p r i m a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J].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 k M e c h a n i c s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2013,32(10):2108-2114(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3]周毅.隧道充填型管道构造突涌水机理与预测预警及工程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5.Z h o u Y.S t u d y o n w a t e r i n r u s h m e c h a n i s m a n d e a r l y w a r n i n g o f f i l l e d p i p i n g-t y p e d i s a s t e r a n d i t s e n g i n e e r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 t u n n e l s[D].J i n a n:S h a n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2015(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s t r a c t).[4]李利平,李术才,张庆松.岩溶地区隧道裂隙水突出力学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2):523-528.L i L P,L i S C,Z h a n g Q S.S t u d y o f m e c h a n i s m o 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d u ce d b y h y d r a u l i cf r a c t u r i ng i n k a r s t t u n n e l s[J].R o c k a n d S o i lM e c h a n i c s,2010,31(2):523-528(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s t r a c t).[5]周宗青,李术才,李利平,等.岩溶隧道突涌水危险性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岩土力学,2013,34(3):818-826.Z h o u Z Q,L i S C,L i L P,e t a l.A t t r i b u t e r e c o g n i t i o n m o d e l o f f a t a l-n e s s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k a r s t t u n n e l s a n d i t s a p p l i c a t i o n [J].R o c k a n d S o i l M e c h a n i c s,2013,34(3):818-826(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6]罗明明,周宏,郭绪磊,等.峡口隧道间歇性岩溶涌突水过程及来源解析[J].地质科技通报,2021,40(6):246-254.L u o M M,Z h o u H,G u o X L,e t a l.P e o c e s s e s a n d s o u r c e s i d e n t i f i c a-t i o n o f i n t e r m i t t e n t k a r s t w a t e r i n r u s h i n X i a k o u T u n n e l[J].B u l l e-t i n o f G e o l o g i c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2021,40(6):246-254(i n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7]曹茜.岩溶隧道与溶洞的安全距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C a o Q.S t u d y o n s a f e t h i c k n e s s f o r r o c k b e t w e e n t u n n e l a n d k a r s tc a v e i n k a r s t r e g i o n[D].B e i j i n g:B e i j i n g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2010(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8]郭佳奇,乔春生,曹茜.侧部高压富水溶腔与隧道间岩柱安全厚度的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0,47(6):10-16.G u o J Q,Q i a o C S,C a o Q.R e s e a r c h o n s a f e t h i c k n e s s o f r o c k p i l l a rb e t w e e n t h e t u n n e l a n d a d j ac e n t k a r s t c a v e w i t h p r e s s u r i s ed w a te r[J].M o d e r n T u n n e l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2010,47(6):10-16(i n C h i n e s e w i t h E n g l i s h a b s t r a c t).[9]Z h a n g L W,F u H,W u J,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k a r s t c a v e s h a p e o n t h es t a b i l i t y a n d m i n i m u m s a f e t y t h i c k n e s s o f t u n n e l s u r r o u n d i n g r o c k [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m e c h a n i c s,2021,21(9):110-121.[10]L i L P,X i o n g Y F,W a n g J,e t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i n f l u e n c e a n a l y s i so f m u l t i p l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n t h e s a f e t y t h i c k n e s s a g a i n s t w a t e r i n r u s hi n s h i e l d t u n n e l[J].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J o u r n a l o f G e o m e c h a n i c s,2020,20(12):226-237.15。
孤山2#右线隧道开挖方案设计
水 池 向各 用 水 点 供 水 。 施 工 排 水 按 以下 几 种方 式 进 行 : 1 )所 有 隧 道 均 上 坡 掘 进 ,洞 内 水 流 由 排 水 沟 自然 排 出 。 2 )开 挖 时 若 有 围 岩 渗 水 ( 停 滴 水 或 不 流水 ) ,用 风 钻 在 水 源 处 钻 孔 . 用 导 管 将 水
2 右线 隧 道 工程 计 5 0米 , 按 围 岩 稳 定 5 性 大 体 分 为 三 类 ,即 洞 口强 风 化地 段 、 Ⅲ类 浅 埋 围岩 不 良地 段 、 Ⅲ类 深 埋 及 Ⅳ 类 围 岩 较 稳 固地 段 。 针 对 三 类 不 同 的 围 岩 情 况 , 施工 时 应 采 取 相 应 的 开 挖 、 支 护措 施 。
施 工 准备 包 括 供 水 、 供 电 、 供 风 、 砂料 石 场 、搅 拌 站 等 系 统 的 建 立 及 便 道 修理 等 。 施 工 供 水 包 括 :钻 孔 用 水 、搅 拌 混 凝 土
用 水 、 养 护 用 水 等 。 风 钻 用 水 需 3个 大 气 压 力 ,喷 射 混 凝 土 需 2—2 5个 大 气 压 力 ,故 . 设备 工 作 所 需 的 供 水压 力 为 3个 大 气 压 。 但
计 1 7 3公 里 ,其 中 施 工 内容 包 括 孤 山 1 .4 、
晋城 至 焦 作 高 速 公 路 焦 作 段 孤 山 1 、
2 隧道 由 中 交 第 一 公 路 勘 察 设 计 研 究 院 设 计 , 中港 二 航 局 焦 晋 高 速 公 路项 目经 理 部 施
工 。
洞 口 开 挖 、 口 衬 砌 及 施 工 安 全 设 施 等 洞
隧 道 开 Hale Waihona Puke 上 部 初 期 支 护
孤山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 河港工 程)2 O 年 第一期 02
4 9
孤 山隧 道 塌 方 原 因分 析 及 处 理 方 案
中 港 二 航 局 航 联 公 司 徐 斌
摘
要
本文 阐述 了孤 山隧道塌 方的情况 , 分析 了引起塌 方 的原 因 , 绍 了处理塌 方 的措 介
立在 槽钢上 。
提 出 变 更 , 监 理 代 表 处 迟 迟 不 予 答 复 。 针 但 对 实 际 围岩 地 质 情 况 , 部 仍 然 决 定 将 Ⅳ 类 我 围岩 下 降 一 个 等 级 , 即按 Ⅲ类 衬 砌 施 工 , 强 加
支 护 , 增 加 超 前 支 护 , 仍 然 没 有 阻 止 塌 方 并 但 的发 生 。
图 l 塌 方 区 处 理 示 意 图 按 原 设 计 YK -0 YK +3 0段 为 Ⅳ l42 0 1 4
类 围 岩 , 体 整 体 性 好 , 隙 不 发 育 , 体 为 岩 裂 岩 厚 层灰岩 , 强 度较 高 , 间结 合力 较 好 , 且 层 单 轴 抗 压 强 度 在 7MP 0 a以 上 因 此 , 方 采 取 我
经 验 和 教 训 , 取 了 台 阶 法开 挖 。 小 开 挖 进 采 减
2. 坍 塌 区段 岩 层 卸 荷 节 理 尤 为 发 育 , 2 即使 已支 护地 段 , 受 放 炮 振 动 影 响 , 层 已 因 岩 发 生 位 移 变形 , 已无 法 完 全 自承 , 等于 几 米 厚
的 岩 体 重 量 随 开 挖 深 度 的 延 长 缓 缓 压 在 格 栅
( ) 射 混 凝 土 封 闭 , 凝 土 强 度 大 于 5喷 混
2 MPa 5 。
( ) 用 管 径 10 壁 厚 8 m) 钢 管 6采 o( m 的 ( 已作 防 锈处 理 ) 行 上 下 支 承 , 向上 下 ( 进 纵 中 线 ) 一 根 , 柱 5根 。使 坍 塌 区上 部 围 岩 压 各 立 力 传 导 到下 部 拱 圈上 。 () 主 拱 拱 豳 上 再 喷 5m 防水 混 凝 土 。 7在 c 4 经 验 与 教 训 在 工 程 后 期 的 施 工 中 , 们 吸 取 塌 方 的 我
隧道智慧检测系统建设方案
明确质量保障目标、策略和措施,包括代码审查、测试覆盖率 、缺陷管理等。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确保各项工作按照既定流程和规范进行。
识别项目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项目的 影响。例如技术风险、资源风险、市场风险等。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持续改进和优化实施方案,提高项目执行 效率和质量。
交通流参数提取和分析算法研究
基于视频处理的交通流参数提取算法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隧道内交通视频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车流量、车速、车型等 交通流参数。
基于雷达检测的交通流参数提取算法
利用雷达检测技术,对隧道内车辆进行实时监测和跟踪,获取车辆位置、速度、方向等 交通流参数。
交通流数据分析和挖掘算法
对提取的交通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挖掘,揭示交通流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势, 为隧道运营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硬件设备选型及配置方案
高性能服务器
选用高性能、高稳定性的服务器,确保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 。
专用网络设备
采用专用网络设备,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传感器设备
选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传感器设备,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数据存储模块
负责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 据库中,并提供数据访问接口 。
网络优化措施
针对隧道内网络信号不稳定的问题,采取网络优化措施,如增加信号 中继设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等,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据存储和处理策略制定
1 2 3
数据存储方案
根据数据量大小和存储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存 储方案,如分布式存储、云存储等,确保数据的 可靠存储和高效访问。
数据处理策略
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隧道运维中的应用研究
19×19 38×38 76×76
19×19
38×38
76×76 ① FPN
下采样 上采样
19×19 ③ PAN 结构
38×38 ② PAN 结构
76×76
由下至上
5 应用模型训练 5.1 配置测试环境
使用 1 台带有 NVIDIA 显卡的普通电脑,模型 编译软件 Pytorch 是开源的机器学习库,无需额外 的物力和财力。测试环境 :操作系统 windows 10 ; Python 3.7 anaconda ;Cuda 10.1 ;Pytorch1.5.1。 5.2 训练模型
使用 Deepsort 算法进行目标跟踪。Deepsort 算法加
入的外观度量信息应用经过训练的卷积神经网络,
以区分数据集上的目标,使 Deepsort 算法更好地
处理遮挡问题。 3.4 运动模糊特征识别优化
隧道工况下目标运动模糊情况是检测难点。对
67
辛奇峰: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在隧道运维中的应用研究
1)目前城市桥隧的视频监控方法主要依赖人 眼对监控画面实时监测,消耗人力、物力,且人工
收稿日期:2021-03-16 作者简介:辛奇峰(1983—),男,工程师,本科,主要从 事市政工程管理工作。
66
漏检率很大,不能保证检测的速度与时效。隧道运 维单位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及启动相关预 案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数据增强 :即每次读取 4 张图片,分别进行翻转、
缩放、色域变化等再随机分布进行拼接,大大丰富
检测数据集,特别是随机缩放增加很多小目标,让
网络的鲁棒性更好。按照 4 个方向放置,进行图片
的组合和框的组合,对于识别隧道监控工况小目标
的检测效果较好。 3.2 隧道环境干扰优化
孤山隧道穿越软弱地层的方法
碎地层 ,施 工 中我们采 用 了台阶开挖 、超前 支护 、现 场监 控量测 等措施 和方 法 ,成功地 通过 了这 些地 层 。本 文鲒台孤 山 1 隧道 、孤 山 2 左 、右 线隧道的施 工 ,对 穿越 软弱破 碎地 层 的
方 法 作 了小 结 和 讨 论 。
关 键 词 隧 la . 软 弱 破 碎 地 层 i r r -
部 分 Ⅲ类 以 及 橙 散 岩 堆 坡 积 层 等 软 弱 破 碎 地 层 .其 主 要 分 布 在 :
孤 山 l 道 :Yk 隧 O+5 5 Y O+5 O澜 7 k 4 V段 ,为 强 风 化 厚 层 白 云 岩 夹 薄 层 白 云 岩 , I
50 7m,相 对 高 差 约 9 m。 地 势 陡 峭 .有 利 于 0 自然 排 水 。 隧道 横 穿 孤 峰 山 体 ,进 出 口位 于 孤 峰 山 体 的 两 侧 缓 坡 上 ,岩 体受 风 化 和 卸 荷 裂 隙 的 影 响 ,且 埋 深 较 小 , 开 挖 时 洞 V易 坍 I 塌 ,尤 其 进 口段 表 层 为 第 四 系 松 散 覆 盖 层 , 稳 定 性 极 差 。多 有坍 塌 或 崩 塌 现 象 。
采 用 台 阶 法 存 在 的 缺 点 是 增 加 了上 下 台
节 理 裂 隙 发 育 , 开 挖 易 坍 塌 。Yk O+40 8 Y O+4 5洞 口段 , 为 碎 石 混 亚 粘 土 、 强 风 k 5 化 薄 层 泥 灰 岩 与 泥 质 白云 岩 互 层 , 开挖 极 易 坍 塌 ,通 水 易 软 化 。
60 1m,相 对 高 差 10余 m,隧 道 左 线 出 口 端 9 埋 深 在 地 表 下 10n左 右 , 隧 道 开 挖 时 边 坡 1I
开挖 方 法
浅析TSP及TRT超前探测在TBM隧道中的探测特点
进行数据采集 , 将震 源点 和传 感器 的位 置均 布置 在 T M 结 构 可 B
浆 的方法通过 。
参 考文献 :
7 结语
在 千枚 岩隧道施 工 中 , 量很 少时 , 枚岩 的粉 尘化 会造 成 水 千
[ ] J G D 020 , 1 T 7 - 4 公路 隧道设计规范[ ] 0 s. [ ] J J 4 —4 公路 隧道施工技术规 范[ ] 2 T 29 , 0 s.
第3 7卷 第 1 3期
・1 8・ 6 20 Nhomakorabea11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ARCHI EC UR XI T T E
Vo . 7 No 1 13 . 3 Ma . 2 v 011
文章编号 :0 96 2 ( 0 ) 30 6 — 2 10 —8 5 2 1 1 — 18 0 1
地质条件对 T M掘进 机 的威 胁 也被 广泛 关注 , 施工 中开 展超 要包括震源激发装置 、 B 在 传感器与无线传输模块 、 站三大部分。 基
前地质预报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 证隧道 的施工 与机械安 全 , 为 2 2 施 工 准备 . 隧道信息化施工提供一定 的地质依 据。 T P的施 工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术交底的落实情况 、 S 技 仪 器与耗材 的检查 及辅 助物 品 的准备 。技术 交底 的 内容 包括 接 收
1 工程概 况
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研究与运用
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研究与运用一、绪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在国民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隧道工程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孪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数字孪生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中的实体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出与其相对应的虚拟模型的技术。
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进行建模和仿真,可以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旨在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进行建模和仿真,实现对隧道工程的实时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从而提高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本研究首先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和仿真技术进行了深入探讨,然后分析了隧道智能巡检的需求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的实施方案和应用实例。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数字孪生建模和仿真技术研究,丰富了隧道工程领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手段。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数字孪生的隧道智能巡检技术方案,为隧道工程的安全管理和智能巡检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的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隧道作为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的运输和通道功能。
由于隧道环境的特殊性,隧道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地质条件、恶劣的气候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风险,这给隧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对隧道进行智能巡检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孪生技术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相结合的技术手段,通过构建物理实体的数字模型,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分析和优化。
在隧道智能巡检领域,数字孪生技术可以为隧道的巡检工作提供强大的支持。
监控量测.
监控量测目的
1.提供监控设计的依据信息 2.预报及监视险情 3.校核该隧道工程理论计算结果, 完善工程类比法
监控量测的任务
1.通过对围岩与支护的观察和动态量测,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日常管理、施工 安全、修改设计参数和积累资料。 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 掌握围岩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 馈、修改支护系统设计,指导施工作 业和管理等。
3.经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 计算和判断之后,进行预测和反馈, 以保证施工安全和隧道围岩及支护衬 砌结构的稳定。 4.对已有隧道工程的监测结果,可以 分析和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中,作为 指导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测量的项目
根据欧冲山隧道的地质概况、工程概 况及各项施工管理要求,确定出欧冲 山隧道的量测方案: 1.洞内目测观察 2.净空收敛位移 3.拱顶下沉 4.地表沉降
地表下沉 浅埋隧道通常位于软弱、破碎、自稳 时间极短的围岩中,施工方法不妥极易 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当地表 有建筑物是会危及安全。 此方法适用于欧冲山隧道洞口处的v 级围岩浅埋地段。 仪器:水准尺 塔尺 量测方法:在隧道浅埋段,每5~50m一 个断面,每断面7~11个测点。
量测频率
净空变位量测频率:
系列1 对数 (系列1)
101
111
下台阶拱顶下沉测量数据图 4.000 3.000 2.000 1.000 0.000 -1.000 -2.000 1 6 11 16 21 26
系列1
对数 (系列1)
y = 0.8804Ln(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0.9009
31
36
41
46
谢谢观看
欧冲山隧道监控量测技术
隧道3081 第二组 陈毅
孤山隧道二次衬砌施工
施 工 时 应 注 意每 模 模 板 之 间 , 以 及 两 模 之 间 的定 位 ,避 免 产 生 错 台 ,应 使 用 专 人 装 模 板 和 振 捣 。振 捣 不 宜 剧 烈 , 同 时要 保 证 充 分。 个 别 地 方 出现 错 台 ,最 大 3r tm,修 补 后 i 达 到 了较好 的 平 整 度 。
变形的质量 。 2 施 工 中应 注 意 的 问题
取 措 施 加 固 拱 脚 。防 止 跑 模 事 故 。 如 对 撑 等 ,这 时 不 能 通 行 ,养 护 时 问 也 较 长 。
施工 时 应 逐 步 调 整 台 车 到 正 确 的 位 置
上。
( )当围岩非 常松散 时 ,除及 时施作 初 1 期支 护 外 ,应 尽 快 施 作 二 次 衬砌 ,这 样才 能
保 证 岩 不 发 生垮 塌 ,避 免 产 生 过 大 的 松 散
衬 砌 混凝 土 标 号 为 C 5, I类 、 Ⅲ类 浅 2 I
压 力 。 二 次 衬 砌 可 承 担 部 分 荷 载 ,不 必 坚 持 在 初 期 支 护 与 围 岩 完 全 稳 定 后 才 施 作 二 次 衬 砌 。如 在 含 松散 软 弱 围岩 的 洞 口段 与 不 密 实 的 土 层 施 工 时 ,应 及 时 施 作二 次 初 砌 并 尽
支护 的要 求和一般软 弱 围岩 的施作 时机 以及 N T 新奥法应 用等 问题进 行 了介 绍和讨论 ,得 AM
出 了一 些 有 益 的 结 论 。 关 键 词 隧道 施 工 二次衬 砌 新 奥 法 始 终 保 持 整 体 性 ,仅 是 模 板 与 外 拱 圈 保 持 相 对 独立 ,施 工 时 逐 层 拼 装 模 板 ,人 工 上 料 、 振捣混 凝土 。衬砌 采 用 两套模 板与 外 拱 圈 , 第 一模 养 护 期 问 ,将 台 车 前 推 ,立 第 二 模 ,
孤山隧道信息监测与反馈
( 河港工 程)20 02年第 一期
( ) 回归 分 析 2 根 据 量 测 获 得 的 数 据 ,我 们 可 以做 进 一 步 分 析 和 整 理 ,得 出相 关 的 回归 曲 线 ,如 位
沉 .根据监测数 据分析 围岩 的变 形情况 ,为
设计 与施工提供 反馈信 息 。
( ) 测 点 布置 及 量 测 1 针 对 孤 山隧道 的 实 际 地 质 情 况 ,在 孤 山
I号 隧 道 , 属 硬 一极 硬 岩 组 ,岩 层 节 理 发
1 工程简 介
焦 晋 高 速 公 路 孤 山 隧 道 由 孤 山 I号 隧
道 、孤 山 Ⅱ号 左 、 右 线 隧 道 三 座 隧 道 构 成 ,
位 于 河 南 总 长
8 0米 ,为 分 离 式 双 洞 单 向行 驶 隧道 ,开 挖 6
施 ,如 超 前 锚 杆 、小 导 管 预 注 浆 、深 孔 预注 浆 等 。二 次 衬 砌 采 用 砼 运 输 车 输 送 泵 和 衬 砌 模 板 台车配套 使用 。 在 施 工 中 ,我 们 通 过 现 场 量 测对 国 岩 变 形 情 况 进 行 监 测 ,并 把 信 息 反 馈 到 施 工 中指 导 施 工 、 预报 险 情 。 在 地 质 条 件 复 杂 的 孤 山
维普资讯
< 港工程> 20 河 0 2年第 一 期
孤 山隧 道 信 息 监测 与 反 馈
中港二航 局 航 联 公 司 董 勇
摘
要
本 文 通 过 对孤 山 隧 道 围岩 进 行 变 形 量 测 、数 据 分析 和 信 息反 馈 , 阐 连 了 隧道 新
较 差 .可 能 有 地 下 水 渗 露 。
为 此 ,设 计 考 虑 本 隧 道 采 用 新 奥 法 施
南阳月季专家科研楼基础混凝土开始浇筑
完成后,根据监控单位提供的索力进行二张调索。
2.4附属工程拱肋最后一道面漆在工地现场进行涂装。
首先清除拱肋表面遗漏的残留焊渣焊瘤,修补运输、安装过程中造成的划伤等,之后补涂基础防护涂层的损伤,再进行整个拱肋面漆喷涂。
3结语本文对高速铁路下承式无砟双线简支拱桥施工技术展开讨论,在整体上具备较高的可行性,对其它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审稿人:赵红军)~~~~~~~~~~~~~~~~~~~~~~~~~~~~~~~~~~~~~中开项目磨刀门西江特大桥3号主塔首节混凝土浇筑日前,随着现场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筑完毕,中开项目磨刀门西江特大桥3号主塔首节塔身混凝土浇筑完成,为大桥主塔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磨刀门西江特大桥主桥主塔采用H型索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下塔柱、中塔柱、上塔柱、下横梁及上横梁,索塔总高124.69米,其中下塔柱高30.19米,中塔柱高48米,上塔柱高46.5米。
首节塔身高度为6米,分左右幅两次浇筑,本次浇筑的是右幅首节塔身。
该主塔起步段采用空心混凝土,长8.0米、宽7.0米、高6.0米,单个节段混凝土约200立方米,沿高度方向截面缩小,预埋件多,施工工艺复杂,翻模施工,后续节段采用爬模施工。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项目总工程师组织技术骨干、生产调度及作业工班长提前谋划、精心准备,超前做好技术准备,浇筑前全面检查模板加固质量,重点对模板的内倾侧加强支护,技术人员全程旁站监控施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
磨刀门西江特大桥3号主塔首节塔身混凝土浇筑完成,为3号塔汛期施工开创了有利条件,为下一步索塔塔柱顺利施工奠定了基础。
孤山水电站一期过流前水下混凝土通过验收日前,由监理单位组织业主、设计、施工单位对汉江孤山航电枢纽水下混凝土进行验收,此次验收内容主要有:混凝土外观质量、过流面以下清理、质量缺陷处理和化学灌浆等。
经业主、设计、监理单位现场实地查看充分讨论,一致认为由水电三局第一分局孤山项目部承建的主体I标施工项目过流面以下清理、水下混凝土外观质量、质量缺陷处理及灌浆廊道渗水点化学灌浆成果满足过流需求,符合规范、设计要求,验收通过。
孤山寺隧道测量放线方案
孤山寺隧道测量放线方案(一)、工程概况孤山寺隧道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平昌县境内,属剥蚀侵蚀低中山山间沟谷地貌。
该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层主要为第四残系坡积层黏性土、第四系崩坡积层块石土、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苍溪组砂泥岩。
沿线主要为IV和V级围岩。
遂道平面布置为分离式隧道,左右测量线间距为30m,左右线进口分别位于半径R=710M的圆曲线上,出口分别位于半径R=960、950的圆曲线上。
隧道起讫桩号左线ZK50+063-50+100,长度为1037m,右线K50+090-50+100,全长1010m;总计2047米。
隧道最大设计纵坡为-0.65%,最小纵坡±0.5%。
隧道竖曲线变坡点里程为Zk50+970(K50+970)。
造价人才网由于孤山寺隧道为两标段从进出口对向施工,我标段从进口(巴中端)方向掘进。
左右线平曲线要素表(二)、施工工序流程1、主要测量工作及仪器配置①、平面控制测量②、高程控制测量②、放样洞内开挖断面、钢支撑定位③、放样衬砌断面⑤、贯通测量复测及控制测量使用测量仪器表项目部工程部设测量班,隧道工区设测量组,综合素质能达到独立胜任隧道工程的控制测量和隧道放样的水平。
测量班和工区测量组实行班(组)长负责,测量班负责对隧道工区施工测量工作进行指导,监理工程师论坛测量组长为隧道施工及时提供定位和服务。
我公司实行三级复合制度,平面测量和导线点的布控由公司项目部专业测量工程师完成,并按开挖进度情况进行复检,项目部测量班长负责测量组测量过程的监督和测量成果的复核,随时做到监控测量,测量组在测量时加强自检自核。
(三)、主要测量工作及内容: 1、平面控制测设隧道平面控制测量的任务主要是保证隧道的精度和正确的贯通,并定出施工中线。
1)、洞口投点测设施工时通过洞外精测点,引进洞内采用双导线布置形成闭合导线,采用全站仪、精密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精确控制隧道中线。
洞口导线点位埋设使用Φ22钢筋(钢筋顶上刻十字线)埋于洞口附近坚固稳定的地面上,并用混凝土固定桩位,点与点之间通视良好。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 智能建造技术应用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智能建造技术应用魏新元1,解亚龙2,王万齐2,鲍榴2,刘红峰3,智鹏2(1.川藏铁路有限公司,四川成都610043;2.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3.北京经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81)摘要:结合复杂艰险山区铁路工程特点,提出智能建造技术工程化应用总体目标,设计智能建造管理平台的功能和技术架构,在开工前置条件、建造执行管控、竣工验收及配套保障等方面提供智能化管理。
该平台实现了地质勘察、设计咨询和征地拆迁等信息化管理;在人员、机械、材料、环境、临时工程和工程本体等方面实现了系统化管控,并结合隧道、桥梁等典型工程,提出翔实的数字化施工管理手段;在应急救援、验收标准调整、监理新模式、中心试验室信息化、网络安全和通信保障等方面,建立工程化实施的配套保障措施。
该应用可为复杂艰险山区铁路的施工管理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和指导意见。
关键词:复杂艰险山区铁路;智能建造;铁路工程管理平台;监理模式;中心试验室;信息化;应急保障中图分类号:U215;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83X(2021)04-0009-11 DOI:10.19549/j.issn.1001-683x.2021.04.0090引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西部山区铁路建设不断开启。
复杂艰险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铁路项目具有桥隧比高、长大隧道多、大跨度桥梁多等工程特点,面临施工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多、建设周期长、建造难度大等挑战,传统劳动密集型施工作业难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亟需系统总结并运用智能建造最新成果,破解建设管理难题、提升管理效能。
1系统架构结合复杂艰险山区铁路的工程特点和管理需求,基金项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P2019G003)第一作者:魏新元(1982—),男,高级工程师。
新宝塔山隧道出口段施工监测与控制
新宝塔山隧道出口段施工监测与控制赵彦旭【摘要】新宝塔山隧道施工条件较为复杂:地层岩性差、不良地质条件多、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相邻、穿越较多的地表建筑物、存在局部覆土较浅地段等.介绍了与既有隧道相邻的出口段的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初期支护混凝土应力、钢拱架内力和围岩内部位移量测,从而及时掌握隧道施工中的相互影响程度,以便修改施工参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大大降低隧道施工中的风险.监测数据时于确保隧道的施工安全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未来临近隧道施工对既有小间距隧道的设计施工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期刊名称】《铁道建筑技术》【年(卷),期】2011(000)005【总页数】5页(P94-97,106)【关键词】隧道;出口段;小间距隧道;施工监测【作者】赵彦旭【作者单位】中铁二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445.41 引言近年来,地下工程监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些重大关键性项目都注重了监测工作。
监控量测信息广泛的应用于介质力学参数反演、施工和地质超前预报(孙广忠,朱维申等,1996);隧道衬砌支护合理时间的设置(孙钧,1995;何满朝,1996);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李世辉,1999);吴凯华(1988)提出应用灰色预测法对监测位移进行分析;孙建华等(1992)提出实测数据的Logstice曲线拟合方法;王彦武(1999)介绍了山西省太旧高速公路北茹隧道进行围岩变形监测的手段和监测结果,提出了通过收敛变形计算拱顶下降的公式,通过隧道拱顶下沉量来预测围岩的失稳和评支护效果;齐俊修(2000)通过对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排风洞尾水洞隧道围岩的收敛观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围岩收敛位移与围岩稳定的判据;董勇(2002)对孤山隧道信息监测中的测点布置、回归分析、信息反馈等做了详细的介绍。
张成(2000)等介绍了当今隧道三维变形非接触监测的5种方法——以电子经纬仪进行的三维解析测量、全站仪的自由三维工作站、三维近景摄影测量、无线遥感技术、利用光纤检测技术等进行隧道三维变形量测;康宁(2000)以东港城市隧道工程为背景,详细介绍了围岩与衬砌间压力地实测数据,分析了该压力随时间和开挖过程产生变化和调整的规律;杨学意(2000)量测了围岩与衬砌间压力和砌混凝土内部压力,分析了压力最大值发生地所在位置以及压力沿观测断面的分布规律,指出了圆形断面隧道发生危险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山隧道信息监测与反馈
中港二航局航焦晋项目部董勇
【2001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孤山隧道围岩进行变形量测、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阐述了隧道新奥法施工中围岩信息监测与反馈的基本过程,并得出了一些结论。
[关键词]量测变形分析监测反馈
一、工程简介
焦晋高速公路孤山隧道由孤山Ⅰ号隧道、孤山Ⅱ号左、右线隧道三座隧道构成,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境内,隧道总长860米,为分离式双洞单向行驶隧道,开挖尺寸为宽11.84米、高7.5米,属越岭中短隧道。
其中孤山Ⅰ号隧道地貌表现为孤峰状陡峭悬崖,海拔480~570米,相对高差约90米。
根据地质调查及勘探资料揭示,隧址内的地层从新到老依次为:第四系(Q4)残坡积(Q4el+dl)碎石、亚粘土;奥陶系上马家沟组(O4S)泥灰岩、白云岩、灰岩,奥陶系下马家沟组(O4X)泥灰岩、白云岩、灰岩、泥质白云岩;寒武系凤山组(∈2f)白云岩、含燧石白云岩。
隧址区内节理裂隙较发育,有4~6组,以近东西方向最为发育。
其中残坡积(Q4el+dl)主要分布于孤山Ⅰ号隧道、孤山Ⅱ号右线隧道,由呈碎石混亚粘土或亚粘土混碎石组成,碎石可分为灰岩、白云岩为主,岩土体呈松散~中密或可塑状态,围岩稳定性较差,隧道开挖时拱部易坍塌,侧壁易失稳。
奥陶系上马家沟组(O4S)主要分布于孤山Ⅱ号隧道,岩性为泥灰岩、白云岩和灰岩,属软~硬相间岩组,层间结合力较好,呈巨块状整体结构或大块状砌体结构,下部岩性段层间结合力较差,隧道开挖时,可能产生掉块,局部可能有小范围的塌方。
奥陶系上马家沟组(O4S)主要分布于孤山Ⅰ号隧道,属软~硬岩组,岩层间结合力较差,呈碎块状镶嵌结构,可能产生塌方。
寒武系凤山组(∈f)主要分布于孤山Ⅰ号隧道,属硬~极硬岩组,岩层节理发育,呈碎块状镶嵌结构,隧2
道开挖时,可能有小的塌方,局部受断层影响,围岩稳定性较差,可能有地下水渗露。
为此,设计考虑本隧道采用新奥法施工,即开挖施工中采用光面爆破技术,支护采用锚喷支护,并加以对围岩的现场监测来指导施工。
结合孤山隧道情况,隧道施工方法Ⅳ类围岩采用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Ⅱ、Ⅲ类围岩采用上半断面开挖法施工,不良地质及特殊地质地段开挖采用短循环、弱爆破,并辅以必要辅助施工技术措施,超前锚杆,小导管预注浆,深孔预注浆等。
二次衬砌采用砼运输车输送泵和衬砌模板台车配套使用。
在施工中,我们通过现场量测对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并把信息反馈到施工中指导施工、预报险情。
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孤山Ⅱ号右线隧道,由于预报险情及时,并采取加强措施,避免了大型事故的发生。
二、信息监测与分析
1.位移监测及回归分析
在孤山隧道施工中,我们采用坑道周边收敛监测周边收敛、用水准仪测量拱顶下沉,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围岩的变形情况,为设计与施工提供反馈信息。
(1)、测点布置及量测
针对孤山隧道的实际地质情况,在孤山Ⅰ号隧道每5~10米设一个量测断面,孤山Ⅱ
号隧道每15~20米设一个量测断面。
每一断面设拱顶下沉点一处,水平测线1~2条。
拱顶下沉点一般设在拱顶处,也可作为倾斜侧线预埋件;水平测线一般设在开挖轮廓的最大跨径处,对半断面开挖的可在上下断面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以孤山Ⅱ号右线隧道K1+280断面为例,量测断面见图1,现场量测数据见表1。
图中A、B为水平测线的端点,C为拱顶下沉的测点
(2)、回归分析
根据量测获得的数据,我们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得出相关的回归曲线,如位移速度-时间曲线、位移-开挖面距离曲线、位移-时间曲线等,通过对这些曲线的分析我们就可较准确的对围岩的变形进行监控。
在这里我们以位移-时间曲线为例,选择指数函数u=r×e-b/t做为回归分析的函数(通常对于收敛位移量测可采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或双曲函数做为其回归分析函数),对于表1的数据结果,我们即可得出一条位移-时间回归曲线(图2)。
将指数函数转化为对数函数为lnu=ln(r×e-b/t) 即lnu=lnr-b/t
令y=lnu;a=lnr;x=-1/t 可得y=a+bx
a=(∑x i×∑(x i y i)-∑x i2∑y i)/( (∑x i)2-n×∑x i2)=1.5483
b=(∑(x i y i)-1/n×∑x i×∑y i)/(∑x i2-1/n(∑x i)2)=1.1062
可的公式y= 1.5483 + 1.1062x 即u=4.70×e-1.1062 /t
-ui)(K-2)=±0.63
偏差分析:指数函数δ=±√∑(u
回
●实测数据回归曲线
图2 K1+252处收敛变形位移-时间图
由回归函数分析(见图2),当t=4天时u=3.52,围岩收敛达到80%开始趋于稳定,t=∞时u=4.70围岩收敛达到最大值。
2.围岩分析结论
从图2位移-时间特性曲线可以看出,位移与时间有密切关系,一般规律是:位移在前期随时间增长而迅速加大,当达到一定时间后,位移逐渐趋于稳定,即急剧变化-缓慢变化-基本稳定三个过程。
一般情况下,围岩稳定时间基本按Ⅳ-Ⅲ-Ⅱ类围岩的次序递增,这是因为围岩越稳定,位移稳定时间就越快。
围岩变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把数据的回归分析与现场分析结合起来更能全面及时地反映围岩的变形情况。
另外,注重现场的观察, 如岩石间缝隙是否增大、喷射砼表面是否出现明显裂缝等。
三、信息反馈
把围岩量测数据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可以来评价围岩的稳定性和支护的安全性,另外,对量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实测最大变形值和变形曲线的极限值,进而得到开挖断面合理的预留变形值,可确保支护层的厚度。
围岩的允许位移值通常是按经验确定的,它取决于岩质条件、原岩应力大小与方向,洞室断面尺寸及支护类型等因素。
按照我国《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J86-85),监测数据的应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后期支护施工前,实测收敛速度于收敛值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⑴隧道周边收敛速率明显下降;
⑵收敛量已达总收敛量的80%~90%;
⑶收敛速度小于0.15mm/d,或公定位移速度小于0.1mm/d。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且收敛速度无明显下降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加强初期支护,并修改原支护参数;
⑴喷射砼出现大量明显裂缝;
⑵隧道支护表面任何部位的实测项对收敛量已达到表2所列值的70%;
⑶用回归分析法算出总项对收敛量已接近表2所列数值。
反映地质情况,因此,根据开挖揭示的实际工程地质状况对量测数据作正确的分析,并反馈到设计中,及时调整施工方案,修正设计参数,对于提高设计的合理性、确保经济效益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孤山隧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利用微机处理现场采集的大量数据,做到及时采集、处理量测数据和反馈信息,程序流程框图见图3
四、围岩信息监测反馈实例
孤山右线Ⅱ号隧道在开挖至K1+255断面后,岩层间出现有夹杂泥土现象,这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增加了对该处围岩的监测频率,对拱顶下沉的量测一天进行2~4次,对围岩量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图4所示,发现围岩没有趋于与稳定的趋势,极有可能发生塌方事故。
我们把这一情况及时反馈到施工现场,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应对措施。
由于准备较充分,在洞身开挖后,仅K1+255~K1+262段拱顶出现局部坍塌,对工程进度、质量等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S(
图4 K1+258处拱顶下沉曲线图
五、几点体会
1.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围岩有原始的应力状态到产生临空面前后,使围岩产生应力释放的一瞬间所产生的的瞬间变形占较大部分,如表1,K1+ 280开挖爆破前后产生的瞬间变形占总变形量的35%,因此,要注意围岩爆破前后的围岩量测。
2. 围岩量测观测手段要多样化,特别是对地质情况较复杂的地段,由于围岩地质的不均匀性,围岩有时会出现局部变形,紧靠围岩的周边收敛量测是不能全面反映围岩的变形情况的,我们有时可采用目测法或其它量测仪器等多个方面进行观测,全面及时了解围岩的变形情况。
3.爆破成型的好坏也直接影响量测数据的真实性。
在节理较发育的隧道,不采用有效的超前支护,爆破开挖后会造成拱部大片掉块或塌落。
采用拱架支护的隧道由于支护与拱部围岩接触不好而形成孤立支护,使量测数据不能很好地反映围岩的变化情况,因此,测点必须固定在围岩体上。
4.围岩变形与施工工序、开挖方法及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密切相关,在施工中,由于施工工序、开挖方法不当及施工人员的水平不高使围岩变形产生突变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陈建平《地下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吕康成《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
3.王效良《铁路隧道新奥法指南》中国铁道出版社
4.夏才初《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
5.于学馥《地下工程围岩稳定分析》煤炭工业出版社
6.《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199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