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骶骨解剖学变异

合集下载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定位

骶神经调节术(1)——骶骨解剖及手术定位骶神经调节术(sacral neuromodulation, SNM)是利用将低频电脉冲连续施加于特定骶神经的一种介入技术。

通过这种方式兴奋或抑制神经通路,调节异常的骶神经反射弧,进而影响并调节膀胱、尿道/肛门括约肌、盆底等骶神经支配区域的功能。

SNM可应用于各种难治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目前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为:(1)难治性急迫性尿失禁、顽固性尿频-尿急综合征(难治性OAB);(2)特发性尿潴留;(3)排便功能障碍。

有研究证据表明,SNM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盆底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及慢性便秘均有一定的疗效。

SNM手术首先需要了解骶骨正常的解剖结构,骶骨(sacrum)的形态呈倒三角形,底部向上,尖部向下,可分为骶骨底(base of sacrum)、侧部、骶骨尖(apex of sacrum)、盆面(pelvic surface)和背侧面(dorsal surface)。

骶骨构成盆腔的后上壁,其下端为骶骨尖,与尾骨相关节,上端的骶骨底与第5腰椎相接。

底部:骶骨底前缘突出,称骶骨岬(pronontory)。

骶骨底上面为椭圆形骨面,即第1骶椎体的腰骶关节面(lumbosacral articular surface),与第5腰椎椎体的下面通过椎间盘形成腰骶关节。

骶骨底的两侧平滑,称为骶翼(Ala)。

侧部:骶骨侧部的上部粗糙,为上3个骶椎横突相融合呈耳郭状,称耳状面(auricular surface),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型和“L”型,男性骶骨多为“L”型,女性多为“C”型。

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第1骶椎的高度,下缘的位置多位于第3骶椎中部及下部,但可高至第2骶椎或低至第4骶椎上部。

骶髂关节的高度与骶骨高度不直接相关,骶骨的侧缘在骶髂关节以下窄薄部分为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附着处。

盆面:骶骨盆面正中线的两侧有两排骶前孔(Anterior sacral foramina),每侧各为4个,由骶管出来的4对骶神经前支由此穿出。

骶丛功能解剖

骶丛功能解剖

骶丛功能解剖骶神经丛由以下部分构成:①L4前支的下支和L5的前股形成的腰骶;S1前支的前股:③S2、S3和S4前支前股的神经纤维。

骶神经丛有12支已命名分支。

7支支配臀部和下肢,分别命名为:①坐骨神经,在此水平包括了腓神经和胫神经;②臀上神经;③臀下神经;④股后皮神经;⑤穿皮神经;⑥支配股方肌和下孖肌的神经;⑦支配闭孔内肌和上孖肌的神经。

另外5支支配骨盆内结构:①支配梨状肌的神经;②支配肛提肌和尾骨肌的神经;③支配肛门括约肌的神经;④骨盆内脏神经;⑤阴部神经。

坐骨神经的腓神经部分是由L4前支的下支及L5、S1和S2前支的后股组成。

臀上神经和臀下神经是由上述后股的分支组成。

坐骨神经的胫神经部分是由L4、L5、S1和S2前支的前股组成。

股后皮神经是由S1前支(APR)后股的一支和S2前支(APR)前股的一支组成。

穿皮支是由来源于S2和S3前支的前股发出的额外后支组成,来自于S3的部分是在内脏支和阴部后神经发出之后发出。

位于坐骨神经前方且处于坐骨切迹远侧的肌肉参与维持髋关节的稳定性。

这些肌肉的神经分支如下所述:支配股方肌和下孖肌的神经于坐骨神经中胫神经的起始处发出;支配闭孔内肌和上孖肌的神经由L5、S1和S2前部分出现的区域发出,位于坐骨神经发出的胫神经的近端。

骶丛在骨盆的内侧深部,位于骶髂连接和骶尾连接的前方。

以下骶丛神经主要是通过坐骨大孔离开骨盆:坐骨神经、腘绳肌神经支、臀神经和股后皮神经,而阴部神经是通过坐骨小孔到达阴部。

如同盆丛的腰丛部分,骶丛损伤所致的功能丧失是多变的。

如果能够记住众多腰骶神经根所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和肌肉,尤其是下肢部分,则可以区分和定位骶丛损伤部位和损伤后果。

臀神经当臀神经离开坐骨切迹,臀上神经行于坐骨神经外侧,向上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

臀下神经离开坐骨大孔行于坐骨神经的内侧,支配臀大肌。

臀上神经支配臀中肌和臀小肌,这两块肌肉帮助髋关节外展和内旋大腿。

当该神经损伤后,患者平卧时大腿趋于外旋的位置,行走时躯干会弯向麻痹侧。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与骶髂关节的解剖
骨盆带是由骶骨、尾骨、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的,而后面三者统称为“髋骨”当然这是一种通俗的说法。

成人的髋部由四个关节构成:左骶髂关节、右骶髂关节(简称SIJ)、骶尾关节和耻骨联合关节(简称SPJ)
髋关节由髂骨的2/5杯状凹陷形成、坐骨的2/5杯状凹陷形成和耻骨的1/5杯状凹陷形成。

骶髂关节的韧带非常强壮,能够增加关节的稳定性,降低了关节
脱位的风险。

骶髂关节稳定性部分是由附着在上面的韧带提供,能够保证关节的完整性和抗剪切力。

直接与骶骨相连的韧带有: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骨间韧带和骶髂背侧长韧带。

髂腰韧带影响骶髂关节稳定性同时也影响腰椎的稳定。

骶髂关节的功能是将上半身的重量传递到下肢,体重通过脊柱传到腰椎,再到骶骨,经过骶髂关节传到坐骨结节,然后传至髋臼。

骶髂关节的骨性附着点机制决定了它作为承重关节的作用。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

腰疼?你不可不知的腰骶区应用解剖科普知识腰骶区是指脊柱腰骶段及周围软组织所分布的区域,脊柱腰骶段有五块腰椎骨,一块骶骨,一块尾骨借韧带、椎间关节和椎间盘连接形成,维持人体腰部正常的活动度及稳定性。

当这些结构发生病理改变时,如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突关节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就可引起腰痛。

腰椎腰椎骨有五块,腰椎因负重较大,所以椎体体积大。

腰椎横突以腰三最长,其次为腰2腰4,最短的是腰1和腰5。

椎间盘腰椎间盘有五个,相邻腰椎椎体之间均有椎间盘连接,腰骶椎间盘连接腰五椎体和骶骨。

椎间盘由纤维环,髓核,透明软骨终板组成。

正常成人平均腰椎间盘的厚度约为9mm,腰椎间盘前厚后薄,因而构成了腰椎的生理前突。

椎间盘的厚度影响腰椎间孔的大小,有研究发现椎间盘高度<3mm时,下腰椎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较高。

当腰4-腰5和腰5-骶1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丢失和椎间盘突出或膨出会使椎间孔狭窄,从而增大了腰4和腰5神经根被压迫的易感性,产生神经根压迫症状,出现神经根性疼痛。

腰椎间盘与其周围组织如脊神经有密切的联系,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变可继发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引起腰腿痛。

脊柱腰段运动幅度大,腰椎间盘突出以腰5-骶1和腰4-腰5最为常见。

韧带脊柱与骨盆间的韧带比较复杂,骶骨与髂骨间有前、后和骨间骶髂韧带。

骶骨与坐骨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而介于骶骨和尾骨之间的则是骶尾前、后侧韧带和关节间韧带。

位于腰5横突与髂嵴之间有髂腰韧带,这些韧带使得骶髂关节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以适应支持人体重量的功能。

髂腰韧带的主要作用是限制腰骶关节的前屈和侧弯。

当腰椎后伸时,腰骶韧带紧张,防止腰5-骶1间隙过分变宽,从而防止腰椎滑脱。

腰4腰5为人体应力的集中点,腰部的屈伸、侧弯等活动都易使髂腰韧带受到牵拉而损伤,尤其腰部屈曲骶棘肌完全放松,整个脊柱的稳定性由韧带承担,则更易拉伤。

总结成人脊柱从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分别是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这些弯曲是由于发育和生理需要而形成的。

骶骨触诊图解

骶骨触诊图解

骶骨触诊图解骶骨01骶骨后外侧外观如图所示,骶骨(1)浮雕般地显示在脊柱腰段(2)的下方。

02第1骶椎后外侧部被检查者取侧卧位,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髋部的一侧。

检查者把两手的食指和中指置于被检查者脊柱腰段的两侧,沿着脊柱用力下滑行,直至手指接触第5腰椎及其两侧的突起。

检查者食指下的骨性突起(如图所示)即为第1骶椎。

注:第5腰椎处的中指位于骶骨的上方,因为骶骨的后外侧面朝向后上方。

03第1骶椎棘突定位了第5腰椎棘突后,只要朝尾侧用力,沿骶正中嵴就能触及骶正中线上的第一个结节,此结节即是要寻找的第1骶椎棘突。

04第2骶椎棘突第一步如图所示,被检查者取坐位,头部前屈。

被检查者拇指、食指之间是两侧髋骨(髂骨)上的髂后上棘。

05第2骶椎棘突第一步(另一种触诊方法)如图所示,检查者食指所指示的小窝位于骶髂关节浅面,它的明显程度因人而异。

此皮肤标志所显示的点与髂后上棘非常接近。

06第2骶椎棘突第二步定位了髂后上棘后,沿着两侧髂后上棘之间的水平线找到此线的中点即是骶正中嵴的第二个结节,此结节即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第2骶椎棘突。

07骶正中嵴如图所示,检查者的数个手指压在骶骨背面的中线上,即骶正中嵴,其是腰椎棘突的延续处。

用上图描述的方法横向移动,能更好地触及这个解剖结构。

注:骶正中嵴一般由五个骶椎棘突融合而成。

骶椎棘突之间由轻微的凹陷而分隔。

08骶角骶管裂孔所形成的凹陷在臀裂上方,我们能很清楚地触及它由两个小的骨柱组成,微微向两侧移动,能与骶正中嵴相区别,此小骨柱即是所要寻找的骶角。

注:从第3和第4骶后孔的高度起,骶正中嵴的尾侧端一分为二,形成两个小骨柱,即骶角。

09骶管裂孔如图所示,在臀裂的正上方,沿着骶正中嵴有一个凹陷,此凹陷是由两侧的骶角从内上方向外下方分开而形成的。

骶管裂孔与骶管相延续。

09骶骨外侧缘后外侧面观如图所示,检查者的食指位于骶骨的外侧缘,此缘在手指下的感觉是厚而钝的。

注:骶骨外侧缘由下面的三个骶椎组成。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骶骨副耳状面解剖学观测及临床意义

wee o s re n a ue n d ar ms i 6 c ss r b ev d a d me s rd i r scu n 9 ae .Reut o Ⅱ o h a ls 4 smpe 1 .8 y s l:F ra fte smpe ,1 a ls(45 %)h d a
a d o r b i S mp ia in . M e h d Ac o d n t t e e d r f t e b e v d a ls te n i e c r t , n t p o e t i l t s c o to : c r i g o h g n e o h o s r e s mp e , h i c d n e ae l c t n h rz n a a d e t a r d u v c o a d n t mi fau e o s e u l o ai , o io tl n v r c l a i s e t r n a ao c e t r s f a r us i a c s o y u c lr u a e o i w t c e s r a r u a s r c h i f
sr c srlt o b d od n ujc Sgn e.I i n s n m g g ea iai so aria o t uf e i ea d t oySla sa d sbet e dr n da oi ad i ai xm nt n fsco i ji a e g s n o lc n
面 有 一 定 的 角 度 。发 副 耳状 面 的骶 骨 有 较 多 的 变异 。结 论 : 副耳 状 而 的发 生 与 人体 的负 重和 性 别 有关 。在 诊 断 骶 髂 关 节 病 变 及影 像 学 观 测 时 , 考 虑到 副 耳 状 面 的 闪素 。 要

骶骨前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骶骨前间隙的应用解剖学

( .De a t n fC lna dR c l u g r 1 pr met oo n et r ey,S ur n a i oa hns M e i l s i l o aS h a gTrdt n l iee dc pt , i C a Ho a
S u a g2 3 0 h y n 2 6 0;2 .De a t n f G n r l u g r C a g a s i l S a g a 0 4 3; p r me t e ea r e y, h n h i o S Ho p t , h n h i 0 3 a 2 3 e a t n f An tmy, eo dM i tr d c lU ie s y,S a g a 0 4 3, hn ) .D p r me t a o o S c n l a y Me i nv ri i a t hn hi 03 C i 2 a
C NE E J HI S OURNAIOFANATOMY Vo. 3No42 1 13 . 0 0
解 剖学 杂 志
21 第 3 0 0年 3卷第 4期
骶 骨 前 间 隙 的 应 用 解 剖 学
胡玉超 中晓 军 纪荣 明。 刘艳春。 陆启 兵 杨
( 1江 苏 省 沭 阳 县 中 医 院 肛 肠 外 科 , 阳 沭 2长 海 医 院 普 外 科 , 3解 剖 学 教 研 室 , 海 上 203 ) 0 4 3
Abt c O j ci : rvd p l da ao c aat rv n j r h rs ca s a ed r g t eo ea i so e s a t b e t e Top o ie p i n tmi d t op e e t nu y i t ep ea r l p c u i p r t n n t r v a e i n n h o h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

骶髂关节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研究概述当人体处于直立位时.人体上部躯体的负载主要由骶骨承受.并经其自双侧骶髂关节迅速分散至双下肢。

骶髂关节参与了下腰痛及退变性疾患中的许多病理过程。

从解剖上看,骶髂关节具有关节所有的结构。

是活动关节.较小的活动度是适应生活中减少某些应力的需要;从功能上看,它是微动关节.活动有限.从而有助于保持骶骨必要的稳定。

这是由骶髂关节所处的特殊的解剖位置及其骨与韧带的特殊解剖结构决定的。

2骶髂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骨盆环的后方由数个复杂的关节构成:骶髂关节、轴向骶髂关节(axial sacroiliac joint)、副骶髂关节(accessory sacroillac joint).骶骨呈楔形.尖端自前向后、自上向下.以凹面紧密嵌入髂骨的凸面。

骶髂关节外形变异很大,有耳状、C形或钝角形,不同性别及左、右关节面间有差异.骶髂关节角(横断面关节轴向与横轴间夹角)83.0°(54°~124°)X(min~max)下同;骶髂骨间角(横断面关节后方骶、髂骨间夹角)35.4°(0°~75°)。

此两角及关节腔的宽度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平面差异较大,但左右两侧及性别间相差不显著。

骶髂关节的结构很特殊t①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为透明软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二者厚度比为3:1。

髂骨侧软骨的退变重于骶骨侧,中央区重于两端;②骶髂关节逐渐由尾侧、前方的滑膜性关节向头侧、后方移行为韧带联合性关节,二者间无明显分界,软骨面渐呈退行样变而模糊不清。

2.1骶髂关节特殊的骨性解剖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五个骶骨融合为一体以承受体重的机械应力。

从进化的角度看,下肢承担的应力越大.参与构成关节的骶骨数就越多。

骶髂关节的表面有软骨覆盖的凸起和凹陷,足月胎儿的骶髂关节是光滑、平整的,且两侧关节面相互反向成形,而非相互吻合。

随着年龄增加.关节内突起与凹陷增加并发生相互交锁,男性比女性更明显。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

解剖骶髂关节骶髂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

关节面: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后变得不规则,有时呈窦状。

弯曲,不规则,并且互补,在男性更明显,它们限制运动,增加关节强度,使其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

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成年后,前部比后部厚。

髂面较薄的软骨,早期认为是纤维性软骨,也是由Ⅱ型胶原构成的透明软骨。

纤维关节囊:关节囊附着到两个关节边缘。

局部解剖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它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

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

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

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

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

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

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

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

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

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

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

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

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

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

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

骶骨骨折的解剖概要及分型概述骶骨骨折骶骨是脊柱与骨盆之间的桥梁,对骨盆与脊柱之间的稳定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骶骨骨折并不少见,但在临床诊治中很容易被漏诊和治疗不当。

1847年,由Malgaigne首次报道了对骶骨骨折的诊治认识。

骶骨骨折约占骨盆骨折的23.4%一30.4%(骨盆骨折占全身骨折的3%)。

受伤机制包括交通伤、高处坠落伤、挤压伤等。

由于普通X光检查受肠道气体影响,是骶骨骨折漏诊的主要原因。

而漏诊、治疗不当会造成进一步的神经损伤和后期棘手的腰骶部畸形。

因此,骶骨骨折的早期诊断、根据分型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解剖概要骶骨骶骨是由5块骶椎与退化的尾骨融合而成的呈三角形骨性融合体。

通过骶髂关节及附着的韧带与连接两侧骨盆与脊柱相连,在维持骨盆环的稳定性上起到重要作用。

骶骨每侧有4个骶孔,骶孔通过椎间孔与骶管相连,骶前孔比相应的骶后孔要大。

骶孔在骶骨体和骶骨翼交界处,此处薄弱易骨折,尤其是在S1-S2水平。

韧带骶骨与髂骨形成骶髂关节,与L5形成腰骶联合。

骶髂关节前方有骶髂前韧带(薄弱)、骶骨间韧带(坚固)、骶髂后韧带(坚固)、髂腰韧带(连接第5腰椎横突和髂嵴后方)骶棘韧带和骶结节韧带(限制水平面旋转)。

骶丛S1-S4的前支由骶孔穿出,与L4和L5神经根的前支形成的腰骶干(lumbosacral trunk)共同组成骶丛(sacral Plexus)。

骶骨的背侧有三个垂直走形的嵴,骶神经根的背支从骶后孔穿出。

上3个骶椎的骶骨翼从后上斜向前下形成肾形关节面与髂骨翼的关节面形成骶髂关节。

S1椎体在中线处形成骶岬,骶裂在S1椎体水平接纳硬膜囊。

合并骶神经损伤表现:骶骨骨折合并骶丛损伤可导致相应的根性症状,神经支配区定位如上图。

骶骨骨折合并L5横突骨折可导致L5神经根损伤(足下垂),中央型骶骨骨折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直肠、膀胱、功能)。

骨结节区域,同骶骨前面关系密切。

A1型骶骨或尾骨压缩骨折,或骶骨撕脱骨折。

骶骨病变鉴别

骶骨病变鉴别

一、骶骨的解剖及组织学特点:骶骨属于软骨内化骨,在发育过程中,骶骨椎体及附件成分骨化中心一般于5~6个月出现,3~6岁闭合合,耳郭状面骺则可晚至16~19岁出现,20~24岁闭合。

因此在骶骨部位各种干细胞及破骨细胞生长活跃,成为骨源性肿瘤的好发部位。

同时骶骨作为脊柱的一部分,发育过程中包绕脊索,因此它也是脊索瘤好发部位。

据Smith 统计,脊索瘤发病率居骶骨肿瘤的首位,巨细胞瘤次之。

结合我们科实际,骶骨骨转移瘤及骶骨结核也占到骶骨病变相当一部分,再次一并给与鉴别。

二、骶骨肿瘤的影像诊断比较:对于骨肿瘤的诊断常以平片为主,不仅能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能作出定性诊断。

但对于骶骨肿瘤来说,由于其病变部位较深,且病变形态较缺乏特征性;其次,由于肠内容物重叠及周围组织干扰,骨盆正位及骶骨侧位片很难发现早期病灶。

相反,CT却能清楚地显示骶骨骨质变化及软组织肿块,特别是对于钙化及病灶内骨嵴等微小结构的显示要明显优于平片及MRI。

三、骶骨病变的主要症状:骶骨骨肿瘤及骶骨结核均可表现为:腰骶痛、放射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这主要与病变压迫、侵犯马尾及终丝有关。

另外,骨转移瘤的发生率高于原发恶性骨肿瘤,其中以癌发生骨转移多见,占80-90%,以肺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肾癌多见,局部疼痛,逐渐加重,晚期可并发病理性骨折。

其次,骶骨结核临床发病缓慢,可有中毒症状,如低热、盗汗、乏力、纳差等。

骶骨结核往往合并肺内活动的结核病灶。

四、病变的中心位置及范围:对于骶骨肿瘤中心位置的判断。

目前一般以第三骶椎为界划分为上、下两部,同时应判断是中心性还足偏侧性生长。

1、脊索瘤中心位置一般位于骶骨中线位置的下部。

这主要是由于脊索在终端特别弯曲,而骶椎部的脊索瘤来源于骨内迷走脊索组织.故病变往往以下部骶椎为中心。

另外,脊索瘤向前发展趋势明显。

2、骨巨细胞瘤和转移性肿瘤的位置偏上部骶椎,从范围上看,骨巨细胞瘤由于膨胀性生长,且横向生长大于纵向生长,故往往累及双侧耳状关节面。

骶骨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应用研究

骶骨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应用研究

骶骨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应用研究骶骨椎弓根及侧块作为脊柱的基础构成部分,其构造及功能与脊柱和脊柱支撑系统的健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应用研究在现代医学领域颇具重要性。

本文将就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研究进展及对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椎弓根及侧块是构成人体脊柱的基础部分,包括椎弓根和侧块。

椎弓根主要由椎弓根体和椎弓根棘组成。

椎弓根体是由椎体和椎弓根棘骨构成,其起支撑体重和吸收能力的作用。

椎弓根棘由椎弓根棘体、椎弓根棘头和椎弓根棘尾构成,它们的作用在于转动、稳定椎弓根体,并由椎弓根棘头的关节窝可以向前延伸30-50mm,以支持头部的转动。

椎弓根侧块主要由椎侧块、锁定杆和旋转杆组成,椎侧块由两个椎侧块体和椎侧块棘组成,椎侧块体与椎弓根体有密切的结合,形成椎体和椎弓根体之间的锁定杆;锁定杆由锁定肱骨构成,锁定杆主要起到脊柱稳定的作用;旋转杆则由椎弓根棘头和椎侧块棘头组成,它们可以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改变脊柱的三维运动。

二、椎弓根及侧块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解剖和生物力学相关学科的发展,人们对椎弓根及侧块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椎弓根及侧块的研究包括椎弓根体、椎侧块、锁定杆及旋转杆的结构及功能的深入研究。

椎弓根体的研究已经深入到椎弓根体的小体系和微观结构,而对椎侧块及其锁定杆和旋转杆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其力学性能、生物力学状态以及活动度等方面。

三、椎弓根及侧块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应用椎弓根及侧块在诊断上常常用来检查因交叉面骨折造成的椎弓根损伤,这些损伤难以检测,但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或CT扫描来确定。

椎弓根及侧块的损伤需要立即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以下几种:经皮椎弓根椎体悬吊法,针对锁定杆及旋转杆的损伤;关节置换术,针对椎弓根棘头的损伤。

此外,以外科和功能性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也是预防和治疗椎弓根及侧块损伤的常用方法。

四、结论椎弓根及侧块的解剖和生物力学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单选3骶骨固定术解剖学可达()

单选3骶骨固定术解剖学可达()

单选3骶骨固定术解剖学可达()
摘要:
1.盆底缺陷问题的概述
2.骶骨固定术的解剖学原理
3.骶骨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4.案例分析
5.结论
正文:
一、盆底缺陷问题的概述
盆底缺陷是指孕期或产时形成的盆底韧带的损伤或缺陷,导致产后盆底脏器下垂、脱垂等问题。

这种问题会给女性带来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药物治疗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因此,手术治疗成为解决盆底缺陷问题的主要途径。

二、骶骨固定术的解剖学原理
骶骨固定术是一种用于治疗盆底缺陷的手术方法。

其解剖学原理是通过手术将盆底韧带重新固定在骶骨上,以达到提升盆腔脏器位置的目的。

这种方法仿照原来各个韧带负担的功能,使用不可吸收材料,或许可以达到永久提升的目的。

三、骶骨固定术的治疗效果
骶骨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在实际案例中,有的患者在接受子宫切除术后十来年出现穹窿脱垂,接受悬吊手术后一年随访,没有再次出现脱垂现象。

还有的患者在保留宫颈的情况下接受脱垂切除和悬吊,治疗效果也较好。

四、案例分析
以下是两个典型案例:
1.患者,35 岁。

产时盆底韧带受损,导致子宫脱垂。

接受骶骨固定术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治疗效果满意。

2.患者,40 岁。

孕期盆底韧带损伤,产后出现阴道膨出。

接受骶骨固定术治疗后,膨出症状消失,治疗效果良好。

五、结论
骶骨固定术是治疗盆底缺陷问题的有效方法,其解剖学原理和治疗效果得到了实际案例的证实。

当然,手术成功与否还需要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技术水平。

应用解剖腰骶关节PPT课件

应用解剖腰骶关节PPT课件

度,肘关节不要超伸,保持身体从头到脚是一条直线。腹部收紧,不要塌腰。
• 8.跪球平衡

腹部收紧,用手扶好球,控制身体稳定,跪上球,同时加紧大腿,两手交叉放於胸
前,保持平衡。
• 9.健身球反向划船
• 双脚放在健身球上,两腿分开与髋同宽。仰卧躺在杠铃杆下方,握住杠铃略宽於肩。腹
部收紧,,拉动身体向上直到肘关节成90度角,整个身体始终保持一条直线,肩带下
2019/12/16
3
劳损
腰骶部劳损(LumbosacralStrain)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其实质是 第5腰椎和第1骶椎间软、硬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包括腰骶部韧带 、肌腱、腱膜、筋膜、椎间盘及椎骨关节的劳损。腰骶部劳损骶 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的积累性损伤。 脂肪疝 腰骶部脂肪疝主要是由于骶髂关节后方及两侧的深筋膜有许多神 经末梢支伴有血管穿出的孔道,其深部的脂肪可经此疝出,疝颈 处由于卡压、缺血而发生局部炎性反应,并产生疼痛。 腰骶椎隐裂 腰骶椎隐裂,人体的脊椎发育是一种骨化过程,人出生后到青春 期前,脊椎包括腰椎和骶椎均是未完全骨化成功的,一般要在 17-23岁方可完成。在此年龄阶段,腰椎和骶椎一直在处于骨化 发育中。由于腰骶部有两个骨化中心,如果人体在停止发育之前 未完全骨化成功,就会在腰椎或者骶椎形成“裂隙”,这就是我 们临床照片报告单中常说到的“隐性脊柱裂”。发生在腰椎的叫 “腰椎隐裂”。
压缩回,向上时胸部不要碰到杠铃杆。身体有控制的下落还原。
• 10.平衡垫平衡式 坐在平衡垫上,以尾骨支撑保持平衡。双手撑在身体後侧,核心肌
• 第三,避免空调冷风直吹颈肩部肌肉,注意保暖。 • 第四,枕头的高矮软硬要适中,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半,
约10cm左右。枕芯以木棉、荞麦皮为好,装填量要适当,以保持一定的硬度 和弹性。弹性过大的枕头容易造成颈部肌肉的疲劳和损伤。习惯仰卧者最好 在颈下垫一小枕头,以保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习惯侧卧者应将枕头充塞到面 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经典解剖脊柱:骶骨、尾骨(二)
骶骨(续)
从侧面观察骶骨,可见与髋骨相关节的耳状面(B4,auricular surface)。

耳状面之后是骶粗隆(B5,sacral tuberosity),为供韧带附着的粗糙区。

骶管(sacral canal)位于骶骨内,其形状与骶骨的形态一致,呈不规则的弯
曲,而且宽度不一,约在第 3 骶椎水平,骶管变窄。

由椎上、下切迹愈合形成的、相当于椎间孔的管道从骶管开口向外。

与其相对应的骶孔自这些短的管道开口于骶骨的前面或后面。

性别差异:男性骶骨(D)较长,并且明显弯曲。

女性的骶骨(C)较短而宽,弯曲度小。

尾骨
尾骨(EF,coccyx)通常由 3~4块尾椎愈合而成,正常情况下仅为一退化结构。

朝向骶骨的面有尾骨角(EF6, cornua),由第1尾椎的关节突完全愈合而成。

尾椎的其余部分仅由小而圆的骨组成。

尾椎从上向下逐渐缩小,仅第 1 尾椎显示出具有典型椎骨的结构。

两个外侧突起为横突的遗迹。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

骶骨这个“2”货,你知道它怎么动的吗?在之前的文章中,从骶髂关节的激惹性测试,到骶髂关节错位的评估,再到应用肌肉能量技术(MET) 调整髂骨错位,一步步走下来,根据2/8定律的原则,我们已经可以处理一大半骶髂关节疼痛的患者。

(参照下面三个链接)但是关于骶骨错位的这个“2”,它即使再少,也是存在的。

并且由于骶骨错位的复杂性,当你能够处理这个“2”时,你才算是对骶髂关节及骨盆调整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在知识及技术的掌握上脱颖而出。

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这个“2”—骶骨错位。

刚才说了,骶骨错位是比较复杂的,我们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骶骨的旋转运动开始学起。

斜轴:已经有研究者指出,骶骨的运动斜轴主要包括左斜轴(蓝色线)和右斜轴(绿色线)。

左斜轴是贯穿于左侧骶骨基底部和右侧骶骨下角的轴线;右斜轴是贯穿于右侧骶骨基底部和左侧骶骨下角的轴线。

骶骨在左斜轴和右斜轴上的两种运动模式,就是我们常说的骶骨经典运动:在左斜轴上向左旋转,即“左-左”旋转;在右斜轴上向右旋转,即“右-右”旋转。

当然,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生理运动外,骶骨也存在两种非正常生理运动模式:在右斜轴上向左旋转,即“左-右”旋转;在左斜轴上向右旋转,即“右-左”旋转。

生理运动:左-左旋转运动(L-on-L)骶骨左-左旋转运动是指骶骨在左斜轴上做向左侧的旋转运动。

当骶骨向左旋转时,可以在很深的位置触摸到右侧骶沟(骶骨基底部和髋骨的连接部)。

此时,可以在表浅的位置触诊到左侧骶沟和骶骨下外侧角体表标志,由此,可以推测骶骨右侧向前转向了左侧。

右-右旋转运动(R-on-R)骶骨右-右旋转是骶骨在右斜轴上做向右侧的旋转运动。

当骶骨旋转向右侧,可以在很深的位置触摸到左侧骶沟(骶骨基底部和髋骨的连接部),而右侧的骶骨下外侧角和骶骨基底部位置很表浅,这就提示我们左骶骨由向前转向了右侧。

生理运动小结正如之前所讲,左-左旋转运动和右-右旋转运动是骶骨斜轴的两种正常运动模式,通过这两种运动可以让躯干维持在正常的生理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骶骨的解剖学变异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李义凯
骶骨的正常解剖 骶骨的形态:呈三角形,底
朝上,尖朝下,有上、下、
前、后、两侧六面。

底部宽
大,上部为椭圆形,与第5腰
椎相接;尖部与尾椎相连。

骶骨的结构:骶椎有5节,
骶骨前面凹陷,有四对骶前
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为
骶岬,两侧平滑为骶翼。

后面粗糙,正中线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形成的骶正中嵴,正中嵴外侧有四对骶后孔;
每侧骶后孔的外侧,又有一条断续的骶外侧嵴,由各骶椎的横突构成;
基底与第5腰椎通过椎间盘构成腰骶关节;
骶骨两侧上部由上3个骶椎横突相愈合成耳廓状的粗糙面,为耳状面,与髂骨相应的关节面构成骶髂关节;
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腰以上的椎管相续;下端开口于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突出的角为骶角。

骶骨耳状面
骶骨耳状面的形状:骶骨耳状面的形状大致可以分为“C”形及“L”形,男性骶骨多为“L”形,
女性多为“C”形。

骶骨耳状面的位置:耳状面的上缘位置相当于
第一骶椎高度,下缘位置多位于第三骶椎中部及下部,但也可高至第二骶椎或低至第四骶椎上部。

骶骨耳状面形状
骶骨的发生
骶骨的发生与一般椎骨相同,在第3至第8月时,每节骶椎开始出现三个初级骨化中心,一个发育成椎体,两个发育为两侧椎弓。

次级骨化中心发育为骶骨侧块、棘突和每个椎骨的上下骺板,全部骨化到25岁时完成。

在骶骨的发生过程中,各种原因导致骶骨发生不良或障碍,则会引起各种变异的产生。

骶骨常见的解剖变异 骶骨副耳状面
腰椎骶化
骶椎腰化
骶管裂孔变异
骶椎隐裂
骶骨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副耳状面
形态特点:骶骨副耳状面多为扁平状的圆形或椭圆形,呈凸面或凹面,发生位置不固定,但多位于骶外侧嵴的下部。

发生率:文献报告副耳状面发生率差异较大,从8%到50%不等;男性占绝大多数,且多发生于双侧。

产生原因:发生副骶髂关节的具体原因不明,但多数认为可能是与负重以及应力的增加有关。

副耳状面构成的副骶髂关节X线表现(一)
副耳状面构成的副骶髂关节X线表现(二)
腰椎骶化
☞腰椎骶化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腰椎一侧
或两侧的横突过长,与骶骨形成假关节或融合。

腰椎骶化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
第5腰椎椎体与第1骶椎椎体未融合,但后部的椎弓板融合;
腰椎椎体与骶椎椎体融合,而后部的椎板未融合; 腰椎椎体、骶椎椎体及后部的椎板都融合等。

一:椎体未融合,关节突关节融合
二:椎体融合,关节突关节及椎板未融合
三、椎体融合,后部关节突关节及椎板融合
腰椎骶化X线表现
骶椎腰化
骶椎腰化同样为腰骶部常见的畸形变异,为第1骶椎外侧部游离,与骶椎椎弓板不联合或同时有椎间盘退行性变。

与腰椎骶化一样,骶椎腰化也有多种变化形式,常见的有:第1骶椎未完全腰化,没有椎弓及椎间盘;横突或多或少游离,融合的部位及程度不定等。

一:骶椎未完全腰化,无椎间盘
二:左侧横突游离,形成假关节
骶椎腰化X线表现
骶管裂孔变异
骶骨后面下部有一缺损,上端与骶管相续,称为骶管裂孔或骶管裂隙。

表面为一层坚硬的纤维膜所覆盖,两侧为骶角,是骶管麻醉穿孔的标志。

骶管裂孔的变异较大,如骶管裂孔的形状,裂缺高度、两侧骶角是否对称、是否等高及其他合并变异等。

骶管裂孔的形状
骶管裂孔的高度
骶管裂孔上有骨块或骨性突起
两侧骶角对称性
骶椎隐裂
☞定义:骶椎裂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隐性骶椎裂较多见,只累及骨结构,棘突和椎板不愈合,实际上为椎管局部缺损,缺损部位表面覆盖有纤维组织而无脊膜和脊髓膨出。

☞产生原因:
骶椎隐裂为多基因遗传病,其发病有种族、地区差异
与感染、代谢、中毒、气候,孕妇的年龄、胎次、产次增加等有关
发生主要原因是胚胎期成软骨中心或成骨中心发育障碍,以致双侧椎弓在后部不相融合而形成宽窄不一的裂隙。

也有认为是在胚胎期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组织在分离时粘连,从而阻止了间充质在神经外胚层和皮肤外胚层之间延伸而产生局部骶椎裂。

骶椎隐裂的分类
一:根据骶椎开裂的程度占椎管的比例分为四度
◆Ⅰ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以内◆Ⅱ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四分之一到二
分之一
◆Ⅲ度:骶椎裂开的程度占椎管的二分之一到四
分之三
◆Ⅳ度:骶椎全部椎管裂开
骶椎隐裂的分类
二:按其开裂部位及程度分为5种类型
◆单侧型:即椎板一侧与棘突融合,另侧由于椎板发育不良而未与棘突融合,形成正中旁的纵形(或斜形) 裂隙
◆浮棘型:即椎骨两侧椎板均发育不全、互不融合,其间形成一条较宽的缝隙,因棘突呈游离漂浮状态,故称之为“浮棘”。

两侧椎板与之有纤维膜样组织相连
骶椎隐裂的分类
◆吻棘型:即下一椎节(多为第1骶椎)双侧椎板发育不良,棘突也缺如,而上一椎节的棘突较长,以致当腰部后伸时,上节棘突嵌至下椎节后方裂隙中,临床上称“吻棘”,又称“嵌棘”
◆完全脊椎裂型:指双侧椎板发育不全伴有棘突缺如,形成一长型裂隙
◆混合型:指除脊柱裂外尚伴有其他畸形者,其中椎弓不连及移行脊椎等多见
Ⅰ度骶椎隐裂
Ⅱ度骶椎隐裂
Ⅲ度骶椎隐裂
骶椎隐裂影像表现
骶骨歪斜
骶骨发生过程中会出现骶骨正中线向左或向右偏歪,使左右两侧骶椎发育不对称为骶骨歪斜
骶骨歪斜的方向不一
发生骶骨歪斜的具体原因不清楚,其对机体的影响尚未见研究报道。

骶骨向左侧歪斜
骶骨向右侧歪斜
骶骨数目变异
骶骨数目除因骶椎腰化或腰椎骶化引起数目的改变外,也有先天数目异常的变异。

上图示骶椎数目为四个。

骶骨变异的临床意义
一:骶骨副耳状面
副耳状面与髂骨构成副骶髂关节,其功能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骶髂关节局部应力的增加导致了副骶髂关节的出现。

副骶髂关节是由关节囊包绕,属滑膜关节。

因此强直性脊柱炎等骶髂关节部位的疾病也可侵犯副骶髂关节,引起其发生炎性改变。

一、骶骨副耳状面
副骶髂关节的炎症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及疼痛范围可能与无副骶髂关节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所差别。

副耳状面的存在及其与耳状面之间有一定角度,使X线平片观察和诊断骶髂关节改变或病变的
难度加大。

因此,在诊断骶髂关节疾病时要考虑到副耳状面因素。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属腰骶移行椎变异,腰骶移行椎是指腰椎数目变化及其伴随的腰5和骶1的形态学变化。

一般情况下整个脊柱的椎体总数不变,只是各节段数目有所增减,腰椎骶化往往伴有胸椎腰化,骶椎腰化亦可能伴有腰椎胸化,所以如果要区别移行椎是腰椎骶化或骶椎腰化,必须拍胸椎X线片,通过计数胸椎数目才能确定,这种区别有时在临床上并非必要,故将二者通称为腰骶部移行椎。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骶移行椎分类:目前对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方法很多,但最常见的是Castellvi等提出的分类法。

主要根据横突的形态及其与骶骨、髂骨是否融合或形成假关节而分为四型,每型再根据单双侧分为A、B两个亚型。

Ⅰ型: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ⅠA为单侧,ⅠB为双侧;
Ⅱ型: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ⅡA为单侧,ⅡB 为双侧;
Ⅲ型: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ⅢA为单侧,ⅢB为双侧;
Ⅳ型:混合型,即一侧横突与骶骨形成假关节,一侧与骶骨形成骨性融合;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腰骶移行椎与腰痛的关系腰骶移行椎是否引起腰痛,近百年来有许多争论。

自1917年Bertolottis首次描述了腰骶移行椎,认为
该畸形与慢性腰痛、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有关,这就是Bertolottis综合征。

从那时起关于移行椎与下腰痛的关系开始引起争议。

很多人认为移行椎与下腰痛无关;而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移行椎增加了发生下腰痛的危险,且加速了椎间盘的变性、退化和突出。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一般认为腰骶部移行椎本身并不引起疼痛
但是由于其发生对腰椎的正常生理结构以及生物力学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可继发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发生下腰痛
腰骶移行椎产生下腰痛的机理:
横突与骶骨间的组织可形成滑液囊
两侧不对称,造成关节可韧带的损伤
二、腰椎骶化与骶椎腰化
移行椎的假关节为幼稚关节,其解剖结构与正常者不同,关节软骨甚薄,无关节囊,亦无滑膜。

这种假关节不能吸收震荡,对外力的抵抗甚低,经常小的损伤即能使其劳损而发生损伤性关节炎 过大的横突顶于髂骨使该侧的骶髂关节发生分离 椎间隙变窄,易使椎间孔内的神经受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