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举隅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桃花源记》教案与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把握。

2. 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

2. 想象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桃花源记》原文及其注释。

2. 与《桃花源记》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课件或黑板。

学生准备:1. 预习《桃花源记》原文。

2. 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桃花源记》的插图或相关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桃花源?为什么人们向往桃花源?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桃花源记》原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可以查阅注释。

要求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桃花源记》的感悟。

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讲解。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词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

可以是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引导他们从中汲取启示。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桃花源记》原文,巩固所学内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能否巩固所学内容。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基于创新视角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基于创新视角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文言文教学292019·3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全面地认识诗人。

前首词“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

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

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化而为“愁”。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

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后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至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

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

通过比较阅读这两首不同风格的词,学生对李清照的认识不再单一片面,他们会发现李清照可以相思,可以凄凉。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通过比较相同意象的不同内涵、相同炼字的不同意蕴、相同题材的不同主题以及同一作者的不同风格,能让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培养其求同存异的思维。

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掌握的相关知识更加牢固,能够提升其审美修养和鉴赏水平。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南海狮山石门高级中学(528225)基于创新视角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李兴民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基于创新视角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语文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分享一些提升《桃花源记》教案效果的技巧和策略

分享一些提升《桃花源记》教案效果的技巧和策略

分享一些提升《桃花源记》教案效果的技巧和策略教案效果的技巧和策略《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现在广泛应用于语文教育中,成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本之一。

教师在使用《桃花源记》教案时,如何提升教育效果是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提升《桃花源记》教案效果的技巧和策略,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爱上这部经典作品。

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教学目标、知识背景等情况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1、朗读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认真体味文中应用的词语、句式、情节和人物塑造,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2、演讲法: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演讲比赛,让学生在表达和面对人群的过程中,加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记忆。

3、阅读补充法:教师可以选用相关文物图片、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来加深学生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进一步提升《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

4、综合性探究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小组讨论、自主研究、做小论文等综合性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依次理解享受《桃花源记》。

1、生活背景:教师可以花费一定时间了解《桃花源记》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文风景等,使学生在阅读时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是只有文本的了解。

2、词语解析:《桃花源记》是一部文言文,学生如果不熟练文言字词,则阅读该文时会受到很大影响。

教师可以用词典解析生词,或单独处理此方面问题。

尤其注意名字、地名、属性等细节,作为语言调研的重要环节。

3、情节分析:在阅读《桃花源记》时,情节是学生很关注的特性,教师可以提前设置一些为了理解情节所需要的知识点,或是让学生关注一些重要的事件,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文本情节有更深入更生动的感受。

4、人物分析:在《桃花源记》的人物塑造方面,刘彻反国际、虞舜儒雅、张巡庸俗等等,人物有大有小、有生有死,看似简单,实际上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细节解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叙述方式。

创新文言文教学,提高古典文化素养——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例

创新文言文教学,提高古典文化素养——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例

文言文教学34㊀2018 1㊀㊀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ꎮ(梅尧臣«鲁山山行»)八月秋高风怒号ꎬ卷我屋上三重茅ꎮ(白居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池上碧苔三四点ꎬ叶底黄鹂一两声ꎮ(晏殊«破阵子»)处 指地方ꎮ不写 几只 ꎬ而说 几处 ꎬ给读者展现了早莺三五成群忙着抢占各处最先见到阳光的 暖树 的情景ꎻ 轮 既绘月又写秋ꎬ描绘出一幅青山吐月的峨眉秋夜图ꎻ云外传来一声鸡叫ꎬ仿佛在回答诗人 山中有人家 ꎬ生动绘出一幅原生态山行图ꎻ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八月秋风怒吼而来ꎬ卷起屋上层层茅草ꎬ既有动作感ꎬ又有画面感ꎻ点点碧苔ꎬ声声鸟鸣ꎬ构景严密ꎬ浓淡相宜ꎬ充满闲情逸趣ꎮ三㊁用词精巧别致名词量词化 ꎬ不仅将其运用在表示事物的单位上ꎬ还用于被修饰物美的表达上ꎬ用词往往打破常规㊁别出心裁ꎬ为诗文营造独特意境ꎮ争渡ꎬ争渡ꎬ惊起一滩鸥鹭ꎮ(李清照«如梦令»)上下天光ꎬ一碧万顷ꎮ(范仲淹«岳阳楼记»)轮台九月风夜吼ꎬ一川碎石大如斗ꎬ随风满地石乱走ꎮ(岑参«走马穿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潭中鱼可百许头ꎬ皆若空游无所依ꎮ(柳宗元«小石潭记»)滩 指水涨退后露出的平地ꎮ诗人写鸥鹭ꎬ用 只 太少ꎬ用 群 太俗ꎬ巧用 滩 ꎬ惟妙惟肖写出鸥鹭群起惊飞之景ꎬ使整个画面由静变动ꎬ意趣盎然ꎻ 顷 本是面积单位ꎬ此处用来形容颜色ꎬ突出碧色之广ꎬ天地连成一片ꎬ让人产生美妙的联想ꎻ 川 本义是平野ꎬ用来写碎石ꎬ写出风猛沙石多ꎬ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ꎬ远比 一地 一片 要新颖巧妙ꎮ用 头修饰鱼ꎬ较为少见ꎮ恰是这个妙用ꎬ使得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悠然自得的样子活灵活现ꎬ意境深远ꎮ正是这些 名词量词化 的运用ꎬ给文章增添了雅趣ꎬ丰富了画面ꎬ开阔了意境ꎬ引起读者强烈共鸣ꎬ让人在细品之间惊觉其妙不可言ꎮ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518040)创新文言文教学ꎬ提高古典文化素养 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例吴㊀蓓㊀㊀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ꎬ也是教学的难点ꎮ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成为众多教师关注的问题ꎮ不少学生认为文言文颇为枯燥乏味ꎬ理解起来十分困难ꎬ所以对其产生恐惧心理ꎮ殊不知ꎬ从某种程度上来讲ꎬ文言文比现代文更值得推敲ꎬ不仅语言精练ꎬ而且意境深远ꎮ教师应注重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创新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古典文化素养ꎮ一㊁鼓励预习ꎬ提高自学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ꎬ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ꎮ学生之所以认为文言文难ꎬ跟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有脱不了的干系ꎮ预习不仅是预先温习课文ꎬ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去预习ꎬ教给他们必要的预习方法ꎬ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ꎮ对于文言文预习来说ꎬ一些最基本的通假字㊁古今异义词等都要提前了解ꎮ具体可以参照课文下面的注释ꎬ最初不借助参考书ꎬ自主推测每句话的含义ꎬ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ꎮ并且还要对作者有大概的了解ꎬ可以通过网络信文言文教学35㊀20181息检索的方式进行ꎮ比如预习«桃花源记»时ꎬ要弄懂 穷㊁无论㊁妻子㊁绝境㊁鲜美㊁芳㊁交通 等字词的含义ꎮ还有通假字 具㊁要 的含义ꎮ知道陶渊明是宋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以及辞赋家㊁散文家ꎮ名潜ꎬ字元亮ꎬ私谥靖节ꎮ后人多称他为 靖节先生 ꎮ当时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时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ꎬ经历了什么事ꎬ为什么会作出如此超凡脱俗的文章ꎮ预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的地方ꎬ比如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 远近 ꎬ学生不知道为什么不直接用 远 ꎬ课堂上应积极询问教师ꎮ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ꎮ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ꎬ学生在台下奋笔疾书地记ꎮ预习既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ꎬ又能够使学生及时发现疑惑点ꎬ课堂上作有针对性地听讲ꎮ通过这种形式ꎬ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提高ꎬ给教师教学也减轻了压力ꎮ二㊁巧妙提问ꎬ启迪学生思维提问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ꎬ通过提问能够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ꎬ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ꎬ与学生加强互动关系ꎮ教师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不过于死板ꎬ那样会降低学生主动回答的兴趣ꎮ最好用一些灵活性比较强㊁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ꎬ给出富有特色的答案ꎮ«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神秘色彩非常浓ꎬ学生对此也十分感兴趣ꎬ想要知道这座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ꎬ作者当时经历了什么才会写下如此神奇的文章ꎮ在带领学生初读课文后ꎬ教师围绕文中最后一个段落 南阳刘子骥ꎬ高尚士也ꎬ闻之ꎬ欣然规往ꎮ未果ꎬ寻病终ꎬ后遂无问津者ꎮ 设计问题: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学生将目光再次投向课文ꎬ从 忽逢桃花林 渔人甚异之 可以得出这座桃花林是忽然出现的ꎬ说明它可能原本并不存在ꎬ也许一切只是渔人的幻觉ꎮ 其中往来种作ꎬ男女衣着ꎬ悉如外人ꎮ 跟后文中 问今是何世ꎬ乃不知有汉ꎬ无论魏晋ꎮ 互相矛盾ꎮ既然桃花源里的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ꎬ为什么穿着却一样?未免有些诡异色彩ꎮ并且那里的人让渔人不要把桃花源里的情况对他人说ꎬ更加重了神秘感ꎮ最后ꎬ去探索桃花源的人要么不知所踪ꎬ要么寻病终ꎬ都为桃花源增添了浓厚的神秘笔墨ꎮ学生结合当时陶渊明的生活及社会背景得知ꎬ当时政治局面黑暗ꎬ导致民不聊生ꎬ作者对所生活的现实世界是不满意的ꎬ所以虚构了一座桃花源ꎬ对黑暗社会做暗讽之意ꎮ把握文章的记叙线索和主旨ꎬ设计提问和点拨ꎬ既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ꎬ理解了文章的重难点ꎬ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印象ꎮ三㊁组织活动ꎬ增强情感体验文言文教学要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ꎬ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ꎬ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ꎮ因此ꎬ教师须要结合教学内容ꎬ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ꎬ让学生将自己充分地融入课文当中ꎬ不断增强教学效果ꎮ这篇古文的故事性很强ꎬ陶渊明的写作语言也通俗易懂ꎬ教师可以针对文章写作特色ꎬ要求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小故事ꎮ要求语言通顺ꎬ情节曲折ꎬ结尾意境深远ꎮ听完学生改编后的文章ꎬ找其他学生做点评ꎬ指出优点和缺点ꎬ检验学生的领悟能力ꎮ也可以选取文中渔人跟桃花源里的村民相处景象ꎬ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个课本剧ꎬ将文中的对话变成白话文ꎬ配上应有的情感色彩ꎮ比如村民(惊讶地)问渔人: 你从哪里来?我在这儿从来没有看见过你ꎮ 渔人: 我是一个渔夫ꎬ在打渔的时候意外发现了这个地方ꎮ 村民(热情地): 走这么多路应该累了吧ꎬ快跟我到家中ꎬ吃些肉食㊁美酒ꎮ 通过表演ꎬ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ꎬ仿佛真正到了桃花源ꎬ感受到了那里村民的热情㊁淳朴和好客的性格品质ꎮ总而言之ꎬ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ꎬ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ꎬ对文言文课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ꎬ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ꎬ注重对实际学习过程的指导ꎬ真正彰显教学实效ꎮ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224000)。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上)doc初中语文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备课时刻:上课时刻: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存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把握故情况节,了解创作方法,明白得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明白得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刻:3课时第一课时要紧任务:朗读课文,把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存词语,把握故情况节。

第二课时要紧任务:了解方法,明白得作者寄予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要紧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

第一课时授课过程:课前教学:1、查词典,把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情形。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观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判。

〔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咨询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咨询。

2、把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不管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讲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4、理清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要紧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假如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如此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如何样呢?把你的方法写在下面。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N G G A N D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李莉(江苏滨海县淤尖实验学校,江苏滨海224000)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这得益于文化 的传播与穿传承,得益于教师的谆谆教诲,其中语文学习便 是传承这一系列文化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中学语文的重要 性。

中学语文若要能够达到更理想的教学目的,还需要教师 运用创新教学的方式对同学们进行知识的传播。

一、把握学生好奇心理进行教学活动当前中学生有其自身特有的特性,其正处在青春期阶 段,对身边有趣新颖的事物总是怀有好奇心理,此时教师可 以根据这些中学生的心理,创新型的调动其好奇心进行教学 活动。

与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记忆不同,该方法强调教师的 推动作用,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理,使教学任务进行更 加顺利。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作 品,在这篇作品中,陶渊明将现实与理想连接起来,打造了中 国的乌托邦世界,作品中描绘着大多数人都向往的生活,有 谁知道这是什么文章吗?学生:是《桃花源记》,里面描绘了武陵人过着自给自足 的生活。

教师:那让我们通过学习文章来看看具体描绘了怎样的 理想世界,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是不是很好奇这些具体是什么意思 呢,接下来将进行具体的学习。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首先抛出问题,讲述了《桃花源记》里面讲述的是一个人人向往的世界,中学生自然会十分好 奇,是怎样的世界才是一个人人都向往的世界,成功引起学 生好奇心。

而后,描述作品中的一段,娓娓道来皆是《桃花源 记》中人们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进一步加深学生好奇心理,最后再进行下一步教学。

有了开始的好奇作为铺垫,接下来 的教学学生将带着十足的兴趣来学习,这也是教师创新教学 的一项方法之一。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营造氛围当前中学生,大多都有一颗崇尚美好向往美好的心,桃 花源想必是古代美好生活的象征了,里面桃花朵朵,人面桃 花相映红不在少数,老少生活怡然自得,正如文中所写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得。

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在问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语文课堂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在问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拓展学习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例如, 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 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例如阅读一些与课文主题 相关的文章或书籍等。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
三、基于创新视角的《桃花源记》 教学案例分析
五、探究学习时的提问
在探究学习时我问学生:陶渊明在文章中除了对桃花源美景的描写之外你们 还发现了什么?有的同学回答:发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又问:从哪里可 以看出来呢?同学们找出了文章中的“寻病终”等词语来回答。我又问:同学们 对作者这种避世思想有什么看法呢?同学们经过思考后有的回答:作者这种避世 思想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现实、改造现实。
,认为只有通过问,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在《桃花源记》的授课过程中,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 生,教师只作读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桃花源记》是东晋陶渊明写的一篇文言文,被选入初中教材,供学生阅读、 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桃花源记》的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 输式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 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同 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四、结论
基于创新视角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以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学习、加强合作 学习、拓展学习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创新能力。在《桃花 源记》的教学中应用这种教学设计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桃花源记》的多维价值与教学策略探究

《桃花源记》的多维价值与教学策略探究

四、拓展阅读,提升文学素养
学习《桃花源记》不仅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 资料,如《晋书·陶潜传》、《南史·陶弘景传》等,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生平 和时代背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交流,鼓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挖掘多维价值
《桃花源记》的多维价值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体现在社会、历史、哲学等 多个方面。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这些价值,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欣赏 这篇文章。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分析其中蕴 含的社会批判意识;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哲学命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 乌托邦理想的现实意义等;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文章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 和文化特点,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三、结语
《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多维价值。在语文教学 中,要注重挖掘和利用这些价值,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拓展的背景知识,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同时也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鼓励他们 提出问题和观点共同探讨文章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综合素 质。
《桃花源记》的多维价值与教学策 略探究
目录
01 一、《桃花源记》的 多维价值
03 三、结语
02
二、《桃花源记》的 教学策略
04 参考内容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独特的叙述手法和诗意的语 言,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社会。这篇文章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 的社会、历史、哲学等多维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这些价值, 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解读文化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解读文化内涵,拓展思维空间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案:解读文化内涵,拓展思维空间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2.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审美情感。

3.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 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揭示其深层含义。

3. 探讨作品中所表现的理想社会形态,以及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4. 解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山水文化等。

5. 分析作品所展现的审美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等。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文本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揭示其深层含义。

4. 小组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文化内涵解读:学生自主研究,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山水文化等。

6. 审美情感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所展现的审美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赞美等。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中所表现的理想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的解读能力。

4. 学生对作品所展现的审美情感的分析能力。

5. 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中的表现,如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桃花源记》。

2. 相关学术资料、论文,如关于《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审美情感的研究成果。

3. 网络资源,如关于《桃花源记》的解读、评论等。

4. 教学课件、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探究《桃花源记》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教案

探究《桃花源记》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教案

探究《桃花源记》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教案一、引言1.1文本背景与文化价值1.1.1《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东晋时期的隐逸文化1.1.2文本的文化价值:反映古代社会对理想生活的追求1.1.3现代视角下的文化传承:探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1.4教学意义:理解传统文化,激发现代创新思维1.2教学目标与学习方法1.2.1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桃花源记》的文化内涵1.2.2学习方法: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现代案例研究1.2.3教学策略:结合多媒体与文本分析,促进深入理解1.2.4教学评估:通过小组报告与个人写作评估学习成果1.3教学准备与资源整合1.3.1教学准备:预习《桃花源记》,收集相关资料1.3.2资源整合:利用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料,视频资料1.3.3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音频材料1.3.4学生准备:预习文本,准备笔记本和参考资料二、知识点讲解2.1文本结构与主要内容2.1.1文本结构: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2.1.2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隐居者的生活,离开与再寻不得2.1.3结构分析:反映古代社会的理想与现实冲突2.1.4现代解读:探讨现代生活中的理想追求与实现可能2.2文本中的文化元素2.2.1隐逸文化: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2.2.2社会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思2.2.3自然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2.2.4现代意义: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与反思2.3现代创新与文化传承2.3.1现代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2.3.2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2.3.3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2.3.4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三、教学内容3.1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指导:理解文本的语言与结构3.1.2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主题探讨,人物分析3.1.3教学活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课堂问答3.1.4教学目标:深入理解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3.2文化背景与现代社会联系3.2.1文化背景: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特点3.2.2现代社会联系:探讨文本中的主题与现代生活的关联3.2.3教学方法:案例研究,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3.2.4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承,激发现代创新3.3创新思维与文化传承实践3.3.1创新思维:结合文本,探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应用3.3.2文化传承实践:设计现代版的“桃花源”计划3.3.3教学活动:小组项目,创意写作,角色扮演3.3.4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与人物形象4.1.2理解文本中的隐逸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1.3分析文本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4.1.4识别并解释文本中的关键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批判性阅读与分析文本的能力4.2.2学习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创新思维4.2.3发展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沟通技巧4.2.4提高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文化主题的讨论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理解4.3.2培养对现代创新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4.3.3促进对理想与现实生活关系的深入思考4.3.4激发对个人与社会理想追求的探索与反思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理解《桃花源记》的深层文化内涵5.1.2分析文本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5.1.3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5.1.4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5.2教学重点5.2.1文本阅读与分析技巧的培养5.2.2理解并评价文本的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联系5.2.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文化传承意识5.2.4提高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5.3教学策略5.3.1利用多媒体与实物教具辅助教学5.3.2设计小组合作与讨论活动,促进互动与交流5.3.3采用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5.3.4提供反馈与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与展示PPT6.1.2实物教具:与《桃花源记》相关的文化物品或模型6.1.3教学材料:文本副本,相关背景资料,案例分析6.1.4教学辅助工具:白板,彩色粉笔,挂图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用于记录笔记与绘制图表6.2.2预习资料:提前发放的文本与相关背景资料6.2.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活动的案例分析或讨论指南6.2.4创作材料:用于创意写作或设计活动的纸张与绘图工具七、教学过程7.1导入与预热7.1.1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小故事激发学生对《桃花源记》的兴趣7.1.2预热活动:快速问答或头脑风暴,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初步理解7.1.3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预期成果7.1.4检查预习情况:简要回顾学生的预习内容与发现7.2主体教学7.2.1文本阅读与分析: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分析情节与人物7.2.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7.2.3案例研究:分析现代生活中的桃花源案例,探讨其文化价值7.2.4创新思维训练:通过创意写作或设计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7.3.2学生反馈:邀请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与收获7.3.3反思活动:引导学生反思文本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7.3.4布置作业:安排相关的写作或研究任务,巩固学习成果八、板书设计8.1文本结构与主要内容8.1.1文本结构:起承转合的叙事模式8.1.2主要内容:渔人发现桃花源,隐居者的生活,离开与再寻不得8.1.3结构分析:反映古代社会的理想与现实冲突8.1.4现代解读:探讨现代生活中的理想追求与实现可能8.2文本中的文化元素8.2.1隐逸文化: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8.2.2社会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反思8.2.3自然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8.2.4现代意义: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与反思8.3现代创新与文化传承8.3.1现代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8.3.2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传统文化的价值8.3.3教学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激发创新思维8.3.4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九、作业设计9.1文本分析作业9.1.1分析《桃花源记》的文本结构与主题9.1.2探讨文本中的隐逸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9.1.3分析文本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9.1.4识别并解释文本中的关键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的可能性9.2创新思维训练作业9.2.1设计一个现代版的“桃花源”计划9.2.2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创新思维9.2.3分析一个现代生活中的桃花源案例,探讨其文化价值9.2.4写一篇关于个人与社会理想追求的探索与反思的文章9.3小组合作作业9.3.1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9.3.2小组报告:展示对文本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的分析9.3.3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关于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活动或展览9.3.4小组评估:互相评估小组成员的学习成果与参与度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10.1.2反思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10.1.3反思教学内容的适当性,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0.1.4反思教学评估的方法,是否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10.2.2研究现代社会中的桃花源现象,如生态村、共享社区等10.2.3讨论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在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10.2.4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或项目,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付诸实践重点关注环节的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破: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桃花源记》的深层文化内涵,并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新思维相结合。

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

课堂本版主持张志刚策略•单篇课堂提问: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所在——以《桃花源记》教学为例陆淑颖南通市东方中学,江苏南通226010摘要:以教学《桃花 源记》为例研讨课堂提问, 指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指向文字符号感知、深层 信息理解、文化意义体悟、 语言形式识别,将学生、教师、作者和编者的思维连 接起来,通过教学对话和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 深度、高度和敏感度。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 维能力;语言形式;《桃花源记》课堂上,教师高质量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聚焦到最重要的点上,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最近,笔者听了杨飞老师执教的《桃花源记》后, 发现他的课堂提问颇具代表性,很有研讨的价值。

下面,我们就以杨老师的这节课为例,来探讨一下课堂提问对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杨老师设计了以下三个主问题:1.渔人误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发了什么样的感受?2•“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处处志之”“遂迷”,还有“忘”后“逢”与“志”却“迷”,作者这样写想要表达什么?3•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理由是什么?课堂上,杨老师巧妙借助这三个主问题,在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架 设起一座座深度阅读的桥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抓住“思考什么”,围绕“怎 么思考”,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 指向文字符号感知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学生对文字符号的准确感知,是解读课文的基础。

杨老师的第一个主问 题“渔人误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发了什么样的感受”,虽然是一个常规教学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上来,但要准确回答,必须顺着《桃花源记》的文字轨迹,从课文中直接提取相关信息,努力把文字符 号还原成一幅幅美好的世外桃源画面——桃源景、桃源人、桃源生活,“使 得本来以线条、色彩、词语、韵律等固态形式呈现的艺术作品重新以生动、活泼、鲜活的形式再现于读者大脑之中”①。

作者写作,是把客观形象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创作的技巧借鉴-教案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创作的技巧借鉴-教案

《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创作的技巧借鉴-教案一、引言1.1文学背景与《桃花源记》的重要性1.1.1东晋时期的文学特色1.1.2陶渊明与田园诗的兴起1.1.3《桃花源记》的历史与文化影响1.1.4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1.2教学目的与意义1.2.1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1.2.2分析《桃花源记》中的文学手法1.2.3探讨文学创作技巧在现代的应用1.2.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教学方法与手段1.3.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1.3.2文献阅读与分析1.3.3案例研究与创作实践1.3.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二、知识点讲解2.1《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与主题2.1.1故事的基本情节2.1.2对理想社会的追求2.1.3对现实社会的批判2.1.4主题思想的探讨2.2文学手法分析2.2.1叙事结构与技巧2.2.2人物塑造与描写2.2.3情景交融与象征意义2.2.4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2.3文学创作技巧的借鉴2.3.1创作背景与动机2.3.2灵感来源与素材选择2.3.3创作过程与方法2.3.4作品的修改与完善三、教学内容3.1《桃花源记》文本阅读与分析3.1.1阅读原文,理解内容3.1.2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情节3.1.3探讨文本中的文学手法3.1.4讨论作品的主题与深层含义3.2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3.2.1叙事技巧的运用3.2.2人物塑造的方法3.2.3情景描写与象征的使用3.2.4语言风格与修辞的实践3.3创作实践与讨论3.3.1创作背景设定3.3.2素材选择与灵感激发3.3.3创作过程指导3.3.4作品分享与评价[后续章节待补充]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与主题4.1.2分析并识别作品中的文学手法4.1.3掌握文学创作技巧的基本应用4.1.4认识《桃花源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4.2技能目标4.2.1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与分析能力4.2.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4.2.3学习并实践文学创作技巧4.2.4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热爱4.3.2强调文学创作中的道德与审美价值4.3.3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4.3.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化表达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桃花源记》中深层的主题思想5.1.2文学手法的深入分析与理解5.1.3文学创作技巧的实践应用5.1.4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5.2教学重点5.2.1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的把握5.2.2文学手法的识别与分析5.2.3文学创作技巧的掌握与应用5.2.4学生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的培养5.3教学策略5.3.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5.3.2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5.3.3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与创作,提高其主动学习能力5.3.4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与活动,巩固学习成果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师准备6.1.1《桃花源记》原文与相关文献资料6.1.2多媒体教学设备与课件6.1.3教学案例与范文6.1.4评价量表与反馈表格6.2学生准备6.2.1笔记本与文具6.2.2《桃花源记》文本6.2.3预习资料与背景知识6.2.4创作材料与工具(如纸笔、电脑等)6.3教学环境准备6.3.2适合小组讨论的座位安排6.3.3多媒体设备的检查与调试6.3.4教学辅助材料的分发与摆放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引入话题,激发兴趣7.1.2回顾相关知识点7.1.3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7.1.4学生分享预习成果7.2新课内容讲解7.2.1讲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梗概与主题7.2.2分析作品中的文学手法7.2.3讲解文学创作技巧的应用7.2.4学生提问与讨论7.3创作实践与讨论7.3.1学生进行创作练习7.3.2小组内分享与讨论7.3.3教师指导与点评7.3.4学生修改与完善作品[后续章节待补充]八、板书设计8.1课程与作者8.1.1《桃花源记》——陶渊明8.1.2作品的文学地位与影响8.1.3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8.1.4课程目标与学习重点8.2文学手法分析8.2.1叙事结构与技巧8.2.2人物塑造与描写8.2.3情景交融与象征意义8.2.4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8.3文学创作技巧借鉴8.3.1创作背景与动机8.3.2灵感来源与素材选择8.3.3创作过程与方法8.3.4作品的修改与完善九、作业设计9.1文本阅读与分析9.1.2分析文本中的文学手法9.1.3探讨作品的主题与深层含义9.1.4写一篇短文,分享个人感悟9.2创作练习9.2.1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构思9.2.2运用所学的文学手法与创作技巧9.2.3完成一篇短篇故事或诗歌9.2.4同伴互评与修改9.3扩展阅读9.3.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9.3.2比较分析不同作品的文学手法9.3.3写一篇比较分析报告9.3.4分享会上的展示与讨论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10.1.2教学方法的成效与改进空间10.1.3学生参与度与互动情况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探讨《桃花源记》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10.2.2研究陶渊明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0.2.3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类似的文学手法10.2.4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研讨会重点关注环节补充与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章节五):这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突破。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

2019年第19期Curriculum research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研究—以《桃花源记》为例王一豹(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任远中学,江西都昌332600)【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而这主要得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也离不开广大教师的谆谆教诲。

语文学科教学,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以《桃花源记》为例,对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中学语文;创新教学思路;《桃花源记》【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在中学教学领域中,语文学科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语文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渐具备精准表达自己看法和观点的能力。

新时期背景下,也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岀更高要求.其是传播和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若想发挥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首先便是对教学思路进行创新,使其能够在提高学生文学综合素养的同时,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与发扬。

一、中学语文教学现状首先,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思想,“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也限制了其自主思考能力的发挥,难以实现开拓创新,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课堂氛围较为枯燥和乏味,教学质量和效果尤为低下。

其次,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掌控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考试仅仅只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新时期背景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会在不自觉中被卷入考试的盲区,从某种角度上来看,通过语文学习,能够对学生为人处世的能力进行培养,但如果语文教学不符合课标要求,一味地重视应试教育,便很容易使原教学脱离教育初衷。

再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也岀现了较大变动,为迎合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原教材内容被大量删减,并在其中融入了很多地域特色,并非全国统一教材。

在此情况下,虽然能够丰富学生的所见所闻,但也很容易产生良莠不齐的问题。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第21课《桃花源记》创新学案(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

新世纪教育网精选资料版权全部@新世纪教育网《桃花源记》创新教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查: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诵、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累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 掌握故事情节,认识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望的思想感情。

3学习记述的详略的写作方法。

学习要点:朗诵并背诵课文,疏导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认识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 3 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累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认识方法,理解作者寄望的感情,详略的写法。

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稳固练习。

第一课时讲课过程:课前教课:1、查字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查资料,认识陶渊明的平生事迹。

3、预习时起码读课文 5 遍,并且一定是朗诵,不可以默读。

一、检查预习的状况。

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

2、沟通查到的相关作者的资料。

3、指定学生疏段读课文,要求仔细赏识并作出适合的朗诵评论。

(包含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边: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到处志之()寻向所志()打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研究学习1、学生参照说明,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

确有疑难,小组中商讨解决,不可以解决的向老师发问。

2 、掌握下边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老婆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不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这样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边:4、理清课文的构造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述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迹:四、讲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假如你也是在无心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边。

《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关于《桃花源记》创新教学设计的内容,欢迎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重点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就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师生互动,导入新课)了解作者与背景(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陶渊明生于东晋末年,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三、检查预习情况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五、理解课文第1、2节(一)理解加点的字词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缘溪行:沿着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4.落英缤纷:花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6.欲穷其林:尽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二)句子翻译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沿着小溪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翻译: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只见那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6.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七、布置作业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东晋弃官回乡隐居后称靖节先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过程与方法: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重点难点: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三、翻译下列句子1.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村人)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翻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3.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4.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渔人他们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了5.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6.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不足为外人道也:对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具答之:他们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1.描写桃花林景色优美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7.《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未果,寻病终六、总结本课内容1.字词;2.翻译句子;3.理解性默写七、布置作业1.速读、背诵课文;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林景色优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美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源中人辛苦劳作: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源中人们幸福生活: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村中人热情风尚: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不屑与外人交往: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三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的解释2.会翻译重要的文言语句3.通过讨论分析,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积极向上的情感过程与方法:1.复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进一步疏通文言语句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作者虚构世外桃源的原因2.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听写课文中部分字词的注释和重要句子的翻译2.学生自查并互相检查二、梳理文章结构,理清写作思路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第4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三、深入研读,理解文章1.揣摩语言(1)“忽逢桃花林”中的“忽”表现渔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突出桃花林绝美的景色(2)“忘路之远近”中“忘”表现了渔人什么情态?明确:写出了渔人专心捕鱼,无意于路程的远近,暗示其行程已远,表现了他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3)为什么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明确:与世隔绝而惊奇2.问题讨论(1)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可以看出桃花源人什么样的品质?明确:邀请、酒食款待,热情好客(2)你认为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叹些什么?明确:反衬世人不幸,同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和平恬静的生活理想的追求(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暗示了他们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担心被官府发现(4)村中人见到渔人后,为什么“乃大惊”?明确:逼真的写出了一个外来人闯进了他们平静的生活后,使他们感到陌生,大为惊讶的神态,反映了他们与世疏离久远之情(5)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明确: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明确: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3.主题探究(1)本文描写的桃花源是怎样的社会状况?明确:桃花源的社会状况: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生活得安宁幸福等(2)这种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何不同?明确:社会政治黑暗,战争频繁,民不聊生小结: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社会理想四、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一篇很好的文章,不仅学到了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封建社会的一些社会状况,了解了陶渊明其人我们应当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五、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的作业纸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乐富足;宁静淳朴;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作者追求理想生活的愿望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与东晋末年的兵连祸结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理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2.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点和意义。

2.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寄托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和《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

2.诵读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意境。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

陶渊明早年曾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期望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当时东晋的政治环境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他的理想难以实现。

在多次出仕后,陶渊明最终决定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在归隐期间,陶渊明致力于诗歌创作,他的作品以田园诗为主,通过对自然风光、农村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他的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醇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田园诗,陶渊明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诗歌,如咏史诗、抒情诗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风格也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陶渊明的一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生,更是追求自由、独立和真实的一生。

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人性和生活的独特见解,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及思考题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及思考题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及思考题《桃花源记》优秀教案及思考题《桃花源记》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3.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举隅
作者:唐自新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10期
新课标的实施,创新教育日益成为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历史使命,而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

因而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中努力设法使学生通过学习的材料表现自我,使学生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广阔空间中遨翔。

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首先须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情切的课堂氛围,变一言为群言,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从、不迷信、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形成独特新颖的见解。

其三,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探索和思考,改变过去那种由教师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达标的牵引式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先进行尝试性阅读,学生的思维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展翅翱翔,进一步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如导读《桃花源记》时,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组探讨渔人这一人物形象。

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

有的说渔人非常有幸:忽逢桃花林,中无杂树,多么纯净的怡人环境,寻其源进入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有的回答说:渔人不仅有幸而且非常有福,桃花源不仅环境优美、宁静安详、生活富足,而且民风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见渔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做食……其人复延至其家”,美好的生活,隆重而又盛情。

至此,我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再多角度思考,要打破传统并能提出自己新颖、独到的见解。

稍作思考后,有个学生说:渔人虽然有幸有福,但却又身在福中不知福,而且是一个不守信用的卑鄙小人。

酒足饭饱后,竟然“辞”去,真是愚蠢至极。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

桃花源中人热情诚恳设宴款待他,对他无任何要求,只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时渔人在丰盛的餐桌前,热情好客的桃源人前回答是多么恳切,保证是多么坚定,但到郡城后,马上就去拜见太守,且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甚至带上太守一班人马“随其往”,“寻向所志”。

当初的处处志之原来是“寻向所志”,渔人的不守信用又是多么可恶可耻。

桃花源中人即将面临的是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的生活。

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桃花源的人会有何反应?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有的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里人就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里的生活情况暴露出去,会不会将外人引入桃花源。

有的说:一位年长的智者立即召集大家,说他已经在渔人的身上安放了窃听器,他的一切行踪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只要打开电钮,一切就真相大白。

说着,长者按动电钮,果然就传来了渔人拜见太守时说的话,以及路人皆知的情况。

年长的智者说:“事已至此,我不得不把这个秘密告诉大家”。

他把洞口的一个小石块用斧子砍碎,露出了一个按钮,手一按,石洞的门“轰”的一声大开了,洞内停放着六架飞船。

“我们的祖先原来生活在火星上,只因爆发战争,
我们才来到地球避难的。

”说完,所有的人都进入了飞船里,智者一按电钮,飞船徐徐飞向空中……
这样的教学,大胆地延伸了课文内容,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思维灵感,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唐自新,教师,现居云南永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