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一个新构想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秦仁昌 1954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54)前言秦仁昌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植物分类学家,把世界蕨类植物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蕨类植物秦仁昌分类系统(1954)问世以后,不仅为国内全部植物标本室所采用,同时也被其他国家标本室所采用。
此后,秦老又从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区系、地理等方面进行深入地研究,可惜由于不幸的文革而深受摧残。
1978年经过十几年的严冬之后,八十高龄的秦老以毕生精力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这一重要论著,我所1977年新建的植物标本室怀着崇敬的心情采用此(1978)系统。
考虑到蕨类植物对于一般的分类学工作者及生产、科研有关人员较为生疏。
我们把此两系统同时排印出来,并把科、属学名(补加国内外新近研究资料)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成索引附后以便应用。
使用说明:例如文中的P.32表示1954年系统的科号,PP.28表示1978年的科号Vide 表示见。
张永田1984年12月于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分 类 室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54)蕨类植物门Phylum PteridophytaClass I. Psilophytinae 裸蕨纲Order Psilotales 松叶蕨目Family 1. Psilotaceae松叶蕨科Genus Psilotum松叶蕨属Class II. Lycopodiinae 石松纲Order I. Lycopodiales 石松目Family 2. Lycopodiaceae石松科Genus Lycopodium石松属Order II. Selaginellales 卷柏目Family 3.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Genus Selaginella卷柏属Class III. Isoetinae 水韭纲Order Isoetales 水韭目Family 4. Isoetaceae水韭科Genus Isoetes水韭属Class IV. Equisetinae (Articulatae) 木贼纲Order Equisetales 木贼目Family 5. Equisetaceae木贼科Genus Equisetum木贼属Class V. Filicinae 蕨纲Sub-Class I. Eusporangiatae 厚囊蕨亚纲Order I. Ophioglossales 瓶尔小草目Family 6. 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科Genus 1. Ophioglossum瓶尔小草属Genus 2. Botrychium蕨萁属Family 7. Helminthostachyaceae七指蕨科Genus Helminthostachys七指蕨属Order II.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Family 8. Angiopteridaceae观音座莲科Genus 1. Angiopteris观音座莲属(马蹄属)2. Archangiopteris原始观音座莲属Sub-Class II. Leptosporangiatae 薄囊蕨亚纲Order I. Eufilicales (Homosporae) 真蕨目(同型孢子目)Family 9. Osmundaceae薇科Genus Osmunda薇属Family 10. Schizaeaceae海金沙科Genus Lygodium海金沙属Family 11. Dicranopteridaceae (Gleicheniaceae)里白科Genus 1. Dicranopteris芒萁属Genus 2. Hicriopteris里白属Family 12. Hymenophyllaceae石衣科(葱苔科)Genus 1. Mecodium蕗蕨属2. Hymenophyllum石衣属3. Meringium厚壁蕨属4. Vandenboschia蕨属5. Gonocormus团扇蕨属(法螺苔属)6. Crepidomanes假脉7. Cephalomanes长嘴蕨属8. Selanodesmium长筒蕨属Family 13. Plagiogyriaceae瘤足蕨科Genus Plagiogyria瘤足蕨属Family 14. Dennstaedtiaceae姬蕨科Genus 1. Dennstaedtia碗蕨属2. Hypolepis姬蕨属3. Microlepia鳞盖蕨属Family 15. Dicksoniaceae蚌壳蕨科Genus Cibotium金毛狗属Family 16. Lindsaeaceae陵齿蕨科Genus 1. Lindsaea陵齿蕨属(林蕨属)2. Schizoloma双唇蕨属3. Stenoloma (Sphenomeris) 乌蕨属Family 17. Davalliaceae骨碎补科Genus 1. Davallia骨碎补属2. Davallodes针蕨属3. Humata阴石蕨属4. Leucostegia膜盖蕨属5. Gymnogrammitis (Araiostegia) 雨蕨属6. Nephrolepis肾蕨属(蜈蚣草属)7. Arthropteris藤蕨属8. Oleandra蓧蕨属Family 18. Pteridaceae蕨科(凤尾蕨科)Genus 1. Pteridium蕨属2. Pteris凤尾蕨属3. Histiopteris栗蕨属4. Taenitis竹叶蕨属Family 19. Sinopteridaceae中国蕨科Genus 1. Onychium金粉蕨属2. Allosorus (Cryptogramme) 珠蕨属3. Cheilanthes碎米蕨属4. Notholaena艿蕨属5. Pellaea旱蕨属6. Aleuritopteris粉背蕨属7. Doryopteris中国蕨属8. Sinopteris中国蕨属9. Cheilanthopsis滇蕨属Family 20. Gymnogrammaceae裸子蕨科Genus 1. Coniogramme凤了蕨属2. Gymnopteris金毛裸蕨属3. Hemionitis泽泻蕨属4. Pityrogramme粉叶蕨属5. Anogramma翠蕨属6. Pleurosoriopsis睫毛蕨属Family 21. Adiantaceae铁线蕨科Genus Adiantum铁线蕨属Family 22. Parkeriaceae?科(水蕨科)Genus Ceratopteris ?属(水蕨属)Family 23. Aspleniaceae铁角蕨科(虎尾蕨科)Genus 1. Phyllitis荷叶蕨属2. Boniniella细辛蕨属3. Camptosorus过山蕨属4. Neottopteris巢蕨属5. Asplenium铁角蕨属(虎尾蕨属)6. Ceterachopsis苍山蕨属7. Ceterach药蕨属Family 24. Athyriaceae蹄盖蕨科Genus 1. Athyrium蹄盖蕨属2. Anisocampium荌蕨属3. Diplazium双盖蕨属4. Diplaziopsis肠蕨属5. Cornopteris贞蕨属6. Dryoathyrium介蕨属7. Cystopteris冷蕨属8. Acystopteris无包蕨属9. Gymnocarpium (Currania) 羽节蕨属Family 25. Thelypteridaceae金星蕨科Genus 1. Thelypteris (Lastrea) 金星蕨属2. Leptogramma茯蕨属3. Stegnogramme溪边蕨属4. Cyclosorus毛蕨属5. Goniopteris星毛蕨属6. Abacopteris新月蕨属7. Dictyocline圣蕨属8. Hypodematium肿足蕨属Family 26. Monachosoraceae稀子蕨科Genus 1. Monachosorum稀子蕨属2. Ptilopteris岩穴蕨属Family 27. Blechnaceae乌毛蕨科Genus 1. Woodwardia 狗脊蕨属2. Blechnum 乌毛蕨属3. Blechnidium 乌木蕨属4. Struthiopteris (Lomaria) 罗曼蕨属5. Brainea 苏铁蕨属6. Stenochlaena 光叶藤蕨属Family 28. Onocleaceae球子蕨科Genus 1. Pteretis (Matteuccia) 荚果蕨属2. Onoclea 球子蕨属Family 29. Woodsiaceae岩蕨科Genus 1. Woodsia 岩蕨属2. Peranema 柄囊蕨属3. Diacalpe 红线蕨属4. Acrophorus 鱼鳞蕨属Family 30. Cyatheaceae桫椤科Genus 1. Cyathea桫椤属2. Gymnosphaera拟桫椤属Family 31. Aspidiaceae三叉蕨科Genus 1. Dryopteris鳞毛蕨属2. Microchlaena拟鳞毛蕨属3. Sorolepidium玉龙蕨属4. Polystichum耳蕨属5. Rumohra复叶耳蕨属6. Lithostegia石盖蕨属7. Cyclopeltis拟贯众属8. Cyrtomidictyum鞭叶蕨属9. Cyrtogonellum柳叶蕨属10. Cyrtomium (Phanerophlebia Copel. ) 贯众属11. Pteridrys牙蕨属12. Ctenitis肋毛蕨属13. Ctenitopsis拟肋毛蕨属14. Lastreopsis节毛蕨属15. Pleocnemia苨蕨属16. Arcypteris苛蕨属17. Tectaria三叉蕨属18. Egenolfia刺蕨属19. Quercifilix地耳蕨属20. Bolbitis实蕨属21. Hemigramma沙皮蕨属22. Lomariopsis罗曼藤蕨属23. Tetratophyllum符藤蕨属24. Lomagramma艿藤蕨属Family 32. Acrostichaceae卤蕨科Genus Acrostichum卤蕨属Family 33. Cheiropleuriaceae燕尾蕨科Genus 1. Cheiropleuria燕尾蕨属2. Christiopteris戟蕨属Family 34. Dipteridaceae双扇蕨科Genus Dipteris双扇蕨属Family 35. 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Genus 1. Lepisorus (Pleopeltis Copel.) 瓦韦属2. Lepidogrammitis骨牌蕨属3. Lemmaphyllum伏石蕨属4. Hymenolepis尖嘴蕨属5. Drymotaenium二条线蕨属6. Neolepisorus?蕨属7. Neocheiropteris扇蕨属8. Phymatodes (Crypsinus Copel.) 茀蕨属9. Microsorium星蕨属10. Arthromeris肢节蕨属11. Leptochilus (Paraleptochilus Copel.) 莱蕨属12. Selliguea蓚蕨属13. Colysis线蕨属14. Dendroglossum瓜子蕨属15. Pyrrosia石叶属16. Pteropsis (Drymoglossum ) 抱树莲属17. Saxiglossum石蕨属18. Drynaria槲蕨属19. Pseudodrynaria崖姜蕨属20. Polypodium水龙骨属21. Loxogramme剑蕨属Family 36. Grammitaceae禾叶蕨科Genus 1. Grammitis禾叶蕨属2. Calymmodon荷包蕨属3. Acrosorus鼓蕨属4. Ctenopteris蒿蕨属5. Prosaptia穴子蕨属6. Scleroglossum革舌蕨属Family 37. Elaphoglossaceae舌蕨科Genus Elaphoglossum舌蕨属Family 38. Vittariaceae书带蕨科Genus 1. Monogramma一条线蕨属2. Vittaria书带蕨属3. Antrophyum车前蕨属Order II. Salviniales (Hydropteridineae)(Heterosporae) 槐叶蘋目(异型孢子目)Family 39. Marsileaceae蘋科(田字草科)Genus Marsilea蘋属Family 40. Salviniaceae槐叶蘋科Genus Salvinia槐叶蘋属Family 41. Azollaceae满江红科Genus Azolla满江红属。
七年级上册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蕨类植物知识点生物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门科学,蕨类植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植物分支。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七年级上册生物蕨类植物的知识点。
一、蕨类植物的特点蕨类植物属于裸子植物,其体内没有花、果、种,靠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最大的特点是它们拥有叶片和根,这些叶片能通过膜孔进行气体交换,而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
蕨类植物的叶片一般比较大,且被分成数个小片,这些小片叫做叶子簇。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按照生长习性分为亚洲型和洋型。
亚洲型蕨类植物产于亚洲,如金钗石蕨等。
洋型蕨类植物产于西伯利亚、欧洲、北美、南非等地区,如铁角蕨、蕨类蔓等。
三、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蕨类植物是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的。
孢子是由母蕨植物产生,成熟后通过风或昆虫传播到其他的地方。
孢子在适合的环境下发芽,成长为原生质体,再进一步分裂成一系列的细胞群。
细胞群进一步分化,形成原叶及原根。
原叶和原根的即是孢子发育的结果。
四、常见蕨类植物1. 铁角蕨:铁角蕨的叶子簇呈长条形,看起来像一面面小旗子,因此也被称为旗蕨。
铁角蕨的叶子是呈盔状,具有剑形、倒三角形等多种形态,十分美丽。
2. 石龙尾:石龙尾又称木贼科,其植株表皮上覆盖着一层细长的唇形毛茸,质地柔软。
石龙尾的叶子簇非常美丽,如同小羽翼一般。
3. 蕨菜:蕨菜又称丝瓜,是一种常见的蕨类植物。
蕨菜的叶片呈三角形,十分光滑,可用来制作佳肴。
五、蕨类植物的应用蕨类植物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例如,在肉制品加工中加入蕨类植物的提取物可以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质量。
蕨类植物的根、叶子和孢子都有药用价值。
另外,蕨类植物也可以用于制造草席等生活用品。
六、结束语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七年级上册生物蕨类植物的知识点。
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和特点,对我们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味和实用的选择。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论文
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新构想武舒佳0141122180(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呼和浩特 010021)摘要:1940年秦仁昌在将水龙骨科分为33科的同时,提出了5条进化干,即双扇蕨类、桫椤类、蚌壳蕨类和两个绝灭祖先类,表示出各干上科的关系。
其后许多学者提出系统树的设想,但由于这些系统树各自根据单方面材料,如印度学者B.K.奈亚尔等主要根据形态解剖方面材料,美国W.H.小瓦格纳等主要根据孢子囊方面材料,意大利的 R.E.G.皮基•塞尔莫利则偏重于染色体的材料等而过于简单化,有的虽有综合考虑,但例证不多,特别是在化石证据不足,生物系统学研究也还没有普遍开展的情况下要提出一个比较自然的系统树,还有待于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分类系统秦仁昌石松蕨类植物植物分类一·分类系统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诗经》国风篇中就有采蕨、采苹等的记载;随后在《神农本草经》中也有狗脊、石韦、贯众等的记载;在唐朝诗人的吟咏中,有“采蕨轻轩冕”(王维)、”初拳几枝蕨”(李白)······记述;在1576年的《本草纲目》中有凤尾草、骨碎补、石韦、卷柏、石松、木贼、狗脊、海金沙、贯众、满红红······记载;1954-1978年秦仁昌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1802年法国植物学家Mirbel把蕨类植物分为4群:石松类、真蕨类、苹类和木贼类[1];他把拟蕨类分为石松和木贼两类,把苹类从真蕨类中分出,自成一类。
1806年瑞典植物学家Swarlz把石松属、松叶蕨属、梅西蕨属等归为拟蕨类和真蕨类分开[2],对后来的蕨类植物分类影响深刻。
1856年德国植物学家Mettenius把蕨类植物分为5群:真蕨类、木贼类、石松类、卷柏类和根果类[3]。
他把卷柏从石松中分出;把根果类(苹类)从真蕨类中分出。
蕨类植物
鉴于上述情况,本教材仅对其中种类较多,分布较广,具有代表 性的石松亚门、楔叶亚门和真蕨亚门的代表种类进行重点介 绍。
一、石松亚门的代表种类
石松亚门的主要识别特征:
1、孢子体小型,直立或匍匍; 2、小型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或呈4行排列; 3、孢子叶密集枝端形成孢子叶球; 4、孢子同型或异形; 5、配子体微小,生地下与真菌共生,或部分绿色; 6、精子长卵形,具2条鞭毛。
地下生); 4)配子体生活期很长,部
分或全部靠菌根营养; 5)精子器和颈卵器同生于
配子体的上面,并埋在 组织中。
3、配子体及有性生殖器官的特征:
4、胚的形成特征:
受精 合子 胚
第一次分裂
第二次分裂
第四次分裂
幼胚
特点:合子的第一次分裂为横裂,胚胎分化较迟缓 。
(二)卷柏目的特征:
代表植物卷柏属(Selaginella)
10、孢子的产量及其形 态
11、原叶体(配子)的 形态结构
12、有性生殖器官的位 置和构造
16、植物地理学 17、古植物学
第三节 蕨类植物的代表种类
最早的蕨类植物化石发现于距今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现 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中国有2600种,其中云南即有1000余 种,享有“蕨类植物王国”之称。
厚孢子囊5-10个 生于孢囊柄六 角形盘状体下 面
极少为厚孢子囊, 绝大多数为薄孢 子囊。孢子囊集 聚成囊群,生于
孢子叶背面或背
缘,多具囊群盖
孢 子
孢子同型
有的孢子同 型有(的石 孢松子)异,孢子异型 型(卷柏)
孢子同型,具 弹丝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78)
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秦仁昌1978)蕨类植物门 PteridophytaSubdivision Lycophytina石松亚门Order Lycopodiales石松目Family 1. Huperziaceae石杉科Genus 1. Huperzia石杉属2. Phlegmariurus马尾杉属Family 2. Lycopodiaceae石松科Genus 1. Lycopodium石松属2. Diphasiastrum扁枝石松属3. Palhinhaea灯笼草属4. Lycopodiella小石松属5. Lycopodiastrum藤石松属Order Selaginellales卷柏目Family 3.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Genus Selaginella卷柏属Subdivision Isoephytina 水韭亚门Order Isoetales 水韭目Family 4. Isoetaceae水韭科Genus Isoetes水韭属Subdivision Sphenophytina 楔叶蕨亚门Order Equisetales 木贼目Family 5. Equisetaceae木贼科Genus 1. Equisetum问荆属2. Hippochaete木贼属Subdivision Psilophytina 松叶蕨亚门Order Psilotales 松叶蕨目Family 6. Psilotaceae松叶蕨科Genus Psilotum松叶蕨属Subdivision Filicophytina 真蕨亚门Class Eusporangiopsida 厚囊蕨纲Order Ophioglossales瓶尔小草目Family 7. Helminthostachyaceae七指蕨科Genus Helminthostachys七指蕨属Family 8. Botrychiaceae阴地蕨科Genus 1. Botrychium小阴地蕨属2. Botrypus假阴地蕨属3. Sceptridium阴地蕨属Family 9. Ophioglossaceae瓶尔小草科Genus 1. Ophioderma带状瓶尔小草属2. Ophioglossum瓶尔小草属Order Marattiales 观音座莲目Family 10. Marattiaceae合囊蕨科Genus Marattia合囊蕨属Family 11. Angiopteridaceae观音座莲科Genus 1. Angiopteris观音座莲属2. Archangiopteris原始观音座莲属Family 12. Christenseniaceae天星蕨科Genus Christensenia天星蕨属Class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原始薄囊蕨纲Order Osmundales 紫萁蕨目Family 13. OsmundaceaeGenus Osmunda紫萁属Class Leptosporangiopsida 薄囊蕨纲Order Polypodiales 水龙骨目(真蕨目Filicales)Family 14. Plagiogyriaceae瘤足蕨科Genus Plagiogyria瘤足蕨属Family 15. Gleicheniaceae里白科Genus 1. Dicranopteris芒萁属2. Diplopterygium里白属3. Sticherus假芒萁属Family 16. Schiaceaez莎草蕨科Genus Schizaea莎草蕨属Family 17. Lygodiaceae海金沙科Genus Lygodium海金沙属Family 18. Hymenophyllaceae膜蕨科Genus 1. H ymenophyllum膜蕨属2. Meringium厚壁蕨属3. Mecodium蕗蕨属4. Pleuromanes毛叶蕨属5. Gonocormus团扇蕨属6. Crepidomanes假脉蕨属7. Crepidopteris厚边蕨属8. Microgonium单叶假脉蕨属9. Callistopteris毛杆蕨属10. Cephalomanes厚叶蕨属10. Nesopteris球杆毛蕨属12. Trichomans瓶蕨属13. Selenodesmium长筒蕨属14. Abrodictyum长片蕨属Family 19. Dicksoniaceae蚌壳蕨科Genus Cibotium金毛狗属Family 20. Cyatheaceae桫椤科Genus 1. Alsophila桫椤属2. Sphaeropteris白桫椤属3. Gymnosphaera黑桫椤属Genus 1. Monachosorum稀子蕨属2. Ptilopteris岩穴蕨属Family 22. Dennstaedtiaceae碗蕨科Genus 1. Dennstaedtia碗蕨属2. Microlepia鳞盖蕨属3. Emodiopteris烟斗蕨属Family 23. Lindsaeaceae鳞始蕨科Genus 1. Lindsaea陵齿蕨属2. Stenoloma乌蕨属3. Tapeinidium达边蕨属Family 24. Taenitidaceae竹叶蕨科Genus Taenitis竹叶蕨属Family 25. Hypolepidaceae姬蕨科Genus Hypolepis姬蕨属Family 26. Pteridiaceae蕨科Genus 1. Paesia曲轴蕨属2. Pteridium蕨属Family 27. Pteridaceae凤尾蕨科Genus 1. Pteris凤尾蕨属2. Histiopteris栗蕨属Family 28. Acrostichaceae卤蕨科Genus Acrostichum卤蕨属Family 29. Stenochlaenaceae光叶藤蕨科Genus Stenochlaena光叶藤蕨属Family 30. Sinopteridaceae中国蕨科Genus 1. Sinopteris中国蕨属2. Aleuritopteris粉背蕨属3. Cheilosoria碎米蕨属4. Notholaena隐囊蕨属5. Pellaea旱蕨属6. Doryopteris黑心蕨属7. Cryptogramma珠蕨属8. Onychium金粉蕨属Family 31. Adiantaceae铁线蕨科Genus Adiantum铁线蕨属Family 32. Parkeriaceae水蕨科Genus Ceratopteris水蕨属Family 33. Hemionitidaceae裸子蕨科Genus 1. Hemionitis泽泻蕨属2. Gymnopteris金毛裸蕨属3. Pityrogramma粉叶蕨属4. Coniogramme凤丫蕨属5. Anogramma翠蕨属Genus Antrophyum 车前蕨属Family 35. Vittariaceae书带蕨科Genus 1. Vittaria书带蕨属2. Monogramma一条线蕨属3. Vaginularia针叶蕨属Family 36. Athyriaceae蹄盖蕨科Genus 1. Athyrium蹄盖蕨属2. Athyriopsis假蹄盖蕨属3. Lunathyrium蛾眉蕨属4. Dryoathyrium介蕨属5. Monomelangium毛子蕨属6. Kuniwatzukia拟鳞毛蕨属7. Cystopteris冷蕨属8. Acystopteris亮毛蕨属9. Pseudocystopteris假冷蕨属10. Cystoathyrium光叶蕨属11. Gymnocarpium羽节蕨属12. Anisocampium安蕨属13. Triblemma假双盖蕨属14. Diplazium双盖蕨属15. Diplaziopsis肠蕨属16. Dictyodroma网蕨属17. Allantodia短肠蕨属18. Callipteris菜蕨属19. Rhachidosorus轴果蕨属Family 37. Hypodematiaceae肿足蕨科Genus Hypodematium肿足蕨属Family 38. Thelypteridaceae金星蕨科Genus 1. Thelypteris沼泽蕨属2. Lastrea假鳞毛蕨属3. Parathelypteris金星蕨属4. Amphineuron大金星蕨属5. Metathelypteris凸轴蕨属6. Macrothelypteris针毛蕨属7. Phegopteris卵果蕨属8. Craspedosorus边果蕨属9. Pseudophegopteris紫柄蕨属10. Cyclogramma钩毛蕨属11. Leptogramma茯蕨属12. Glaphyropteridopsis方秆蕨属13. Pseudocyclosorus假毛蕨属14. Mesopteris龙津蕨属15. Cyclosorus毛蕨属16. Stegnogramma溪边蕨属17. Ampelopteris星毛蕨属18. Pronephrium新月蕨属19. Dictyocline圣蕨属20. Trichoneuron毛脉蕨属Family 39. Aspleniaceae铁角蕨科Genus 1. Asplenium铁角蕨属2. Ceterachopsis苍山蕨属3. Ceterach药蕨属4. Sinephropteris水鳖蕨属5. Camptosorus过山蕨属6. Boniniella细辛蕨属7. Neottopteris巢蕨属Family 40. Pleurosoriopsidaceae睫毛蕨科Genus Pleurosoriopsis睫毛蕨属Family 41. Onocleaceae球子蕨科Genus 1. Onoclea球子蕨属2. Matteuccia荚果蕨属Family 42. Woodsiaceae岩蕨科Genus 1. Woodsia岩蕨属3. Cheilanthopsis滇蕨属2. Protowoodsia膀胱蕨属Family 43. Blechnaceae乌毛蕨科Genus 1. Blechnum乌毛蕨属2. Blechnidium乌木蕨属3. Brainea苏铁蕨属4. Woodwardia狗脊属5. Chieniopteris崇澍蕨属6. Struthiopteris荚囊蕨属7. Diploblechnum扫把蕨属Family 44. Peranemaceae柄盖蕨科Genus 1. Peranema柄盖蕨属2. Diacalpe红腺蕨属3. Acrophorus鱼鳞蕨属Family 45. Dryopteridaceae鳞毛蕨科Genus 1. Dryopteris鳞毛蕨属2. Nothoperanema肉刺蕨属3. Acrorumohra假复叶耳蕨属4. Leptorumohra毛枝蕨属5. Polystichum耳蕨属6. Sorolepidium玉龙蕨属7. Phanerophlebiopsis黔蕨属8. Cyrtogonellum柳叶蕨属9. Cyrtomidictyum鞭叶蕨属10. Cyclopeltis拟贯众属11. Cyrtomium贯众属12. Arachniodes复叶耳蕨属13. Lithostegia石盖蕨属Family 46. Aspidiaceae三叉蕨科Genus 1. Ctenitis肋毛蕨属2. Ctenitopsis轴脉蕨属3. Lastreopsis节毛蕨属4. Pleocnemia黄腺羽蕨属5. Tectaria三叉蕨属6. Quercifilix地耳蕨属7. Pteridrys牙蕨属8. Hemigramma沙皮蕨属Family 47. Bolbitidaceae实蕨科Genus 1. Bolbitis实蕨属2. Egenolfia刺蕨属Family 48. Lomariopsidaceae藤蕨科Genus 1. Lomariopsis藤蕨属2. Lomargramma网藤蕨属Family 49. Elaphoglossaceae舌蕨科Genus Elaphoglossum舌蕨属Family 50. Nephrolepidaceae肾蕨科Genus 1. Nephrolepis肾蕨属2. Arthropteris爬树蕨属Family 51. Oleandraceae蓧蕨科Genus Oleandra蕨属Family 52. Davalliaceae骨碎补科Genus 1. Davallia骨碎补属2. Leucostegia大膜盖蕨属3. Araiostegia小膜盖蕨属4. Humata阴石蕨属5. Davallodes 钻毛蕨属6. Paradavallodes假钻毛蕨属Family 53. Gymnogrammitidaceae雨蕨科Genus Gymnogrammitis雨蕨属Family 54. Dipteridaceae双扇蕨科Genus Dipteris双扇蕨属Family 55. Cheiropleuriaceae燕尾蕨科Genus Cheiropleuria燕尾蕨属Family 56. 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Subfamily Polypodioideae水龙骨亚科Genus 1. Polypodium多足蕨属2. Metapolypodium篦齿蕨属3. Polypodiodes水龙骨属4. Polypodiastrum拟水龙骨属5. Schellolepis棱脉蕨属Subfamily Lepisorioideae 瓦韦亚科6. Neocheiropteris扇蕨属7. Neolepisorus盾蕨属8. Lepisorus瓦韦属9. Lepidogrammitis骨牌蕨属10. Lemmaphyllum伏石蕨属11. Belvisia尖嘴蕨属12. Drymotaenium丝带蕨属13. Tricholepidium毛鳞蕨属Subfamily Pyrrosioideae 石韦亚科14. Pyrrosia石韦属15. Drymoglossum抱树莲属16. Saxiglossum石蕨属Subfamily Crypsinoideae 隐子蕨亚科17. Phymatosorus瘤蕨属18. Phymatopteris假瘤蕨属19. Seliguea蓚蕨属20. Arthromeris节肢蕨属21. Christiopteris戟蕨属Subfamily Microsorioideae 星蕨亚科22. Microsorum星蕨属23. Colysis线蕨属24. Leptochilus薄唇蕨属25. Paraleptochilus似薄唇蕨属26. Dendroglossa树舌蕨属Family 57. Drynariaceae槲蕨科Genus 1. Drynaria槲蕨属2. Pseudodrynaria崖姜蕨属3. Aglaomorpha连珠蕨属Family 58. Platyceriaceae鹿角蕨科Genus Platycerium鹿角蕨属Family 59. Grammitaceae禾叶蕨科Genus 1. Grammitis禾叶蕨属2. Ctenopteris蒿蕨属3. Prosaptia穴子蕨属4. Acrosorus鼓蕨属5. Calymmodon荷包蕨属6. Scleroglossum革舌蕨属Family 60. Loxogrammaceae剑蕨科Genus Loxogramma剑蕨属Order Marsileales 蘋目Family 61. Marsileaceae蘋科Genus Marsilea蘋属Order Salviniales 槐叶蘋目Family 62. Salviniaceae槐叶蘋科Genus Salvinia槐叶蘋属Family 63. Azollaceae满江红科Genus Azolla满江红属。
蕨类植物即蕨类
蕨类植物即蕨类。
3外形特征编辑1.孢子体的形态外部形态(8张)现在的蕨类植物是进化水平最高的孢子植物。
孢子体发达,有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的蕨类植物为多年生草本,仅少数为一年生。
(1)根通常为不定根,形成须根状。
(2)茎大多数为根状茎,匍匐生长或横走。
少数具地上茎,直立成乔木状,如桫椤(Cyathea spinulosa Wall. ex HOOK.)。
茎上通常被有鳞片或毛茸。
鳞片膜质,有各种形状,鳞片上常有粗或细的筛孔。
毛茸有单细胞毛、腺毛、节状毛、星状毛等。
繁殖方式(10张)孢子囊群排列方式(16张)5经济价值编辑蕨类植物在经济上并不如种子植物那么重要,但还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一)药物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100余种蕨类植物有药用价值。
如石松、金毛狗、肾蕨、贯众、苹、槐叶萍、蕨等都具有相应的药用价值。
(二)食用多种蕨类可食用。
著名的种类如蕨、紫萁、荚果蕨、苹蕨、毛轴蕨等多种蕨类的幼叶可食。
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桫椤茎干中含的胶质物也可食。
(三)指示植物1.土壤指示蕨类如铁线蕨、凤尾蕨等属中的一些种为强钙性土壤的指示植物;芒萁属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2.气候的指示蕨类如桫椤生长区域表明为热带亚热带气候地区;巢蕨、车前蕨的生长地表明为高湿度气候环境。
3.矿物指示蕨类如木贼科的某些物种可作为某些矿物(金)的指示植物。
(四)工业上的用途石松的孢子可作冶金工业上的脱模剂,还可用于火箭、信号弹、照明弹的制造工业上,作为突然起火的燃料(五)农业上的用途有的水生蕨类为优质绿肥,如满江红属的蕨类,它们在东西亚被当做稻田的生物肥科,因为它们可以利用固氮作用从空气中得到可以被其他植物使用的元素。
同时还是家禽家畜的优质饲料。
蕨类植物大含有丹宁,不易腐烂和发生病虫害,常用于苗床的覆盖材料。
(六)观赏许多的蕨类植物形姿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著名的观叶植物类。
如铁线蕨、巢蕨属、鹿角蕨属、桫椤、荚果蕨、肾蕨等,尤其是波斯顿蕨。
蕨类植物教案:掌握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知识
蕨类植物教案:掌握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知识掌握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知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相关知识;2.学习蕨类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3.掌握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1.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2.蕨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3.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内容1.蕨类植物的分类方法蕨类植物是种类繁多的植物群体,按照其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不同的划分方式。
现代分类法主要是依据其胚珠的数目而将蕨类植物分为两个亚纲,即真蕨亚纲和石松亚纲。
1.1.真蕨亚纲真蕨亚纲有四个目,分别是防川芝目、金星蕨目、狗脊蕨目和鳞毛蕨目。
防川芝目有一属四个种,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被誉为蕨类植物中的“王冠”。
金星蕨目有一属一种,生长在美国和日本。
狗脊蕨目有一属一种,生长在美国。
鳞毛蕨目有十四个科,包括蛾眉蕨科、鳞毛蕨科、鸟巢蕨科、水龙骨科、水龙骨目里最著名的就是水蕨。
1.2.石松亚纲石松亚纲有一目,即石松目。
其下有石松科和叶苞科。
石松科包括有孢蕨属、石松属和线石松属等。
叶苞科包括亦冬茅属、亮石蕨属和牛舌蕨属等。
2.蕨类植物的形态和结构蕨类植物是种子植物中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并列的第三大植物类群,其形态内部结构都有其特殊之处。
2.1.蕨类植物的形态蕨类植物的形态一般为直立、蔓延或匍匐的,一般高度不高,多集中于灌木林、林下、溪边、山沟等环境条件较为湿润的地区。
蕨类植物的叶片一般为羽状、手状、掌状等形态,叶片较为柔软,常具有一定的延展性。
多数蕨类植物的叶柄比较长,为悬垂生长。
2.2.蕨类植物的内部结构蕨类植物的内部结构取代了种子植物的胚珠生殖系统,形成了器官的多级分化和专业化。
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体壁、大量的真细胞、细胞壁厚、空气腔发达等。
蕨类植物的根压缩成平片,树造成薄薄的带状体。
3.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分布规律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一般是适应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下生长,其适应性较强,可以生长在大多数环境条件下,但是遇到极端的干旱和严寒条件下则会生长不良或者死亡。
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
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作者:秦仁昌吴兆洪诸葛按:本系统是吴兆洪在《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科学出版社,1991)一书中对1978年秦仁昌分类系统所做的修订。
1978年秦仁昌分类系统见《植物分类学报》第16卷,1978。
这两个系统均只包括产于中国的科属;且在前四个亚门下不设纲一级的类群,不符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PN)的要求,故在收入本网站时,按ICPN 的规定为前四个亚门补入纲级类群。
1991年秦仁昌分类系统Pteridophyta蕨类植物门I. Psilophytina松叶蕨亚门A. Psilotopsida松叶蕨纲(i) Psilotales松叶蕨目1. Psilotaceae松叶蕨科II. Lycophytina石松亚门B. Lycopodiopsida石松纲(ii) Lycopodiales石松目2. Huperziaceae石杉科3. Lycopodiaceae石松科(iii) Selaginellales卷柏目4. Selaginellaceae卷柏科III. Isoephytina水韭亚门C. Isoetopsida水韭纲(iv) Isoetales水韭目5. Isoetaceae水韭科IV. Sphenophytina楔叶蕨亚门D. Equisetopsida木贼纲(v) Equisetales木贼目6. Equisetaceae木贼科V. Filicophytina真蕨亚门E. Eusporangiopsida厚囊蕨纲(vi) Ophioglossales箭蕨目7. Helminthostachyaceae七指蕨科8. Botrychiaceae阴地蕨科9. Ophioglossaceae箭蕨科(vii) Marattiales莲座蕨目10. Marattiaceae合囊蕨科11. Angiopteridaceae莲座蕨科12. Christenseniaceae天星蕨科F. Protoleptosporangiopsida原始薄囊蕨纲(viii) Osmundales紫萁目13. Osmundaceae紫萁科G. Leptosporangiopsida薄囊蕨纲(ix) Polypodiales水龙骨目(Filicales真蕨目)14. Plagiogyriaceae瘤足蕨科15. Gleicheniaceae里白科16. Schizaeaceae莎草蕨科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17. Lygodiaceae海金沙科18. Hymenophyllaceae膜蕨科19. Dicksoniaceae蚌壳蕨科20. Cyatheaceae桫椤科21. Monachosoraceae稀子蕨科22. Dennstaedtiaceae碗蕨科23. Lindsaeaceae鳞始蕨科24. Taenitidaceae竹叶蕨科25. Hypolepidaceae姬蕨科26. Pteridiaceae蕨科27. Pteridaceae凤尾蕨科28. Acrostichaceae卤蕨科29. Stenochlaenaceae光叶藤蕨科30. Sinopteridaceae中国蕨科31. Adiantaceae铁线蕨科32. Parkeriaceae水蕨科33. Hemionitidaceae裸子蕨科34. Antrophyaceae车前蕨科35. Vittariaceae书盖蕨科36. Athyriaceae蹄盖蕨科37. Hypodematiaceae肿足蕨科38. Thelypteridaceae金星蕨科39. Apleniaceae铁角蕨科40. Pleurosoriopsidaceae睫毛蕨科41. Onocleaceae球子蕨科42. Blechnaceae乌毛蕨科43. Woodsiaceae岩蕨科44. Peranemaceae球盖蕨科45. Dryopteridaceae鳞毛蕨科46. Aspidiaceae叉蕨科47. Bolbitidaceae实蕨科48. Lomariopsidaceae藤蕨科49. Elaphoglossaceae舌蕨科50. Nephrolepidaceae肾蕨科51. Oleandraceae条蕨科52. Davalliaceae骨碎补科53. Gymnogrammitidaceae雨蕨科54. Dipteridaceae双扇蕨科55. Cheiropleuriaceae燕尾蕨科56. 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1) Polypodioideae水龙骨亚科(2) Lepisorioideae瓦韦亚科(3) Pyrrosioideae石韦亚科(4) Crypsinoideae隐子蕨亚科(5) Microsorioideae星蕨亚科(6) Selliguioideae线蕨亚科1991年秦仁昌蕨类植物分类系统(7) Leptochilioideae薄唇蕨亚科57. Drynariaceae槲蕨科58. Platyceriaceae鹿角蕨科59. Grammitacea禾叶蕨科60. Loxogrammaceae剑蕨科(x) Marsileales蘋目61. Marsileaceae蘋科(xi) Salviniales槐叶蘋目62. Salviniaceae槐叶蘋科63. Azollaceae满江红科(摘自秦仁昌、吴兆洪《中国蕨类植物科属志》,科学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蕨类植物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蕨类植物蕨类植物与其他种类的植物有一些明显的区别。
首先,它们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
蕨类植物的繁殖主要通过孢子进行,这种繁殖方式被称为孢子繁殖。
这些孢子产生于植物的孢子囊中,通过风或水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
当孢子找到合适的环境后,会发芽成为蕨类植物的幼体。
蕨类植物的形态也具有一些独特之处。
它们通常生长为一种矮小而细长的形状,有时会在地面上形成一种覆盖层。
这是由于蕨类植物的生长点位于地面以下的茎上,茎具有分枝的特点。
茎上的叶子通常成羽状、掌状或毛状,叶子与茎之间的连接通常是由叶柄完成的。
蕨类植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陆生植物。
蕨类植物在古代生态系统经历了重要的时期,并对环境的变化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它们的存在为其他植物提供了重要的生态角色,例如提供阴凉和湿润的环境,维持土壤稳定和水源保护。
对于蕨类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许多蕨类植物面临着生存困境。
了解蕨类植物的生态特性和生物学特征,对于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和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研究蕨类植物的生命周期、遗传特性和生长习性,可以为农业和园艺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作物的改良和生长方式的优化。
总之,蕨类植物是一类独特而广泛分布的植物群落。
它们具有独特的繁殖方式和形态特征,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和保护蕨类植物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蕨类植物的适应性机制和保护策略,以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植物分类学蕨类植物
8
第8页,共60页。
概述
• 孢子体显著,生活期长,细胞染色体是双倍的(2n),产生许多单倍
染色体的孢子,孢子成熟脱离母体后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独立生长发育
成配子体,即原叶体。
• 配子体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生活期短,其上产生精子器和颈卵器,分别产 生精子和卵。精子有鞭毛,以水为媒介游入颈卵器与卵结合成合子,合子在 配子体上发育成幼胚,长成孢子体,配子体则死亡。
1/17/2022
22
第22页,共60页。
五、蕨类植物的分类
• 蕨类植物约12 000多种,我国约有2 600多种,以热带、亚热带种类最为
丰富。
• 我国植物学家秦仁昌教授将蕨类植物门分为五个亚门,即石松亚门、水韭 亚门、松叶蕨亚门、楔叶亚门及真蕨亚门。其中前四个亚门为小型叶蕨 类,又称拟蕨植物,现存种类很少,是原始、古老的类型。真蕨亚门为大
11
第11页,共60页。
小 型 叶
1/17/2022
12
第12页,共60页。
大 型 叶
1/17/2022
13
第13页,共60页。
营 养 叶 和 孢 子 叶
1/17/2022
14
第14页,共60页。
同 型 叶
1/17/2022
15
第15页,共60页。
异 型 叶
1/17/2022
16
第16页,共60页。
2. 无配子生殖:配子体不产生配子,其上的一些细胞(N)直接发育为孢 子体,这个孢子体肯定是单倍体(N),称为单性生殖。
– 上述多倍的孢子体可以进行正常的有性生殖再产生多倍的孢子体。但单倍的孢子 体(N)不可能通过减数分裂产生正常可育的孢子,因此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产生配 子体,但它可以通过无孢子生殖的方式直接产生配子体,这样可以使它的有性生殖回 到正常的轨道上。
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_张宪春
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3, 48 (2): 119–137, doi: 10.3724/SP .J.1259.2013.00119——————————————————收稿日期: 2013-02-22; 接受日期: 2013-03-06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070182, No.31170199)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 * 通讯作者。
E-mail: zhangxc@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张宪春1*, 卫然1, 刘红梅2, 何丽娟1, 王丽1, 张钢民3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2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深圳 5180043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摘要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是以孢子繁殖的维管植物, 在陆地植物演化上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开展, 各大类群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得以阐明, 传统上的概念得以修正, 新的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被提出, 并不断得到完善。
该文介绍国内外在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重点讨论中国分布的类群的分类处理。
文中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包括5亚纲、14目、39科及12亚科、约140余属。
关键词 石松类, 蕨类, 系统发育, 分类系统张宪春, 卫然, 刘红梅, 何丽娟, 王丽, 张钢民 (2013). 中国现代石松类和蕨类的系统发育与分类系统. 植物学报 48, 119─137.石松类和蕨类现存约12 000种, 代表着有胚植物(Pirani and Prado, 2012)中以孢子繁殖的一大类群(Kramer and Green, 1990; 吴兆洪和秦仁昌, 1991; Moran, 2008)。
由于具真正的维管系统且仍借助孢子进行繁殖和传播, 因此它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高等植物中一个自然的门类(Kramer and Green, 1990; 吴兆洪和秦仁昌, 1991)。
smith石松类和蕨类最新分类系统
石松类:[lycophytes亚纲:Lycopodiidae目:Lycopodiales——石松目科:Lycopodiaceae——石松科目:Isoetales——水韭目科:Isoetaceae ——水韭科目:Selaginellales——卷柏目科:Selaginellaceae——卷柏科蕨类:ferns亚纲:Equisetidae——木贼亚纲目:Equisetales——木贼目科:Equisetaceae——木贼科亚纲:Ophioglossidae——剑蕨亚纲目:Ophioglossales——剑蕨目科:Ophioglossaceae——剑蕨科目:Psilotales——松叶蕨目科:Psilotaceae亚纲:Marattiidae莲座蕨亚纲目:Marattiales——莲座蕨科科:Marattiaceae——合囊蕨科亚纲:Polypodiidae——水龙骨亚纲目:Osmundales——紫萁目科:Osmundaceae目:Hymenophyllales——膜蕨目科:Hymenophyllaceae目:Gleicheniales——里白目科:Gleicheniaceae科:Dipteridaceae科:Matoniaceae目:Schizaeales——莎草蕨目科:Lygodiaceae科:Schizaeaceae科:Anemiaceae目:Salviniales——槐叶苹科科:Marsileaceae科:Salviniaceae目:Cyatheales——桫椤目科:Thyrsopteridaceae科:Loxsomataceae科:Culcitaceae科:Plagiogyriaceae科:Cibotiaceae科:Cyatheaceae科:Dicksoniaceae科:Metaxyaceae目:Polypodiales——水龙骨目科:Lonchitidaceae科:Saccolomataceae科:Cystodiaceae科:Lindsaeaceae科:Dennstaedtiaceae科:Pteridaceae科:Cystopteridaceae科:Aspleniaceae科:Diplaziopsidaceae科:Thelypteridaceae科:Woodsiaceae科:Rhachidosoraceae科:Onocleaceae科:Blechnaceae科:Athyriaceae科:Hypodematiaceae科:Dryopteridaceae科:Lomariopsidaceae科:Tectariaceae科:Oleandraceae科:Davalliaceae科:Polypodiaceae。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 蕨类植物
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设计蕨类植物1. 选题背景蕨类植物是一类古老的植物,其生长环境广泛,包括森林、草原、沼泽等多种生态系统。
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如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等。
同时,蕨类植物也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多种药用价值。
因此,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 选题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设计一个蕨类植物数据库系统,以便于对蕨类植物的分类、分布、形态、生态、药用等方面进行管理和查询。
通过该数据库系统,可以方便地获取蕨类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蕨类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支持。
3. 数据库系统设计(1)数据库系统结构设计本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模型,包括以下表格:- 蕨类植物分类表:包括蕨类植物的科、属、种等分类信息;- 蕨类植物形态表:包括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信息,如叶片形态、叶脉形态、孢子形态等;- 蕨类植物分布表:包括蕨类植物的分布信息,如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等;- 蕨类植物药用表:包括蕨类植物的药用信息,如药用部位、药用功效等。
(2)数据库系统功能设计本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蕨类植物信息录入:管理员可以录入蕨类植物的分类、形态、分布、药用等信息;- 蕨类植物信息查询:用户可以根据蕨类植物的名称、分类、形态、分布、药用等信息进行查询;- 蕨类植物信息修改:管理员可以修改蕨类植物的分类、形态、分布、药用等信息;- 蕨类植物信息删除:管理员可以删除蕨类植物的信息;- 数据库备份和恢复:管理员可以对数据库进行备份和恢复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4. 数据库系统实现本数据库系统采用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实现。
具体实现步骤如下:(1)创建数据库和表格:使用MySQL命令行工具创建数据库和表格,并设置表格的字段和数据类型。
(2)编写数据库系统程序:使用Java编写数据库系统程序,包括管理员登录、蕨类植物信息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
(3)测试数据库系统:对数据库系统进行测试,包括录入、查询、修改、删除等功能的测试,以保证数据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结构
蕨类植物的特征和结构蕨类植物是比藻类植物更高级的植物,因为它拥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
最重要的一点是,蕨类植物的内部进化出了微管组织,它只比种子植物低一级,也被称为“羊齿植物”。
过去,我们习惯将蕨类植物作为一个单独门类,其下包含了五个纲目:松叶蕨纲、石松纲、水韭纲、木贼纲(即楔叶纲)、真蕨纲。
蕨类植物分化出现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植物进化史增添了重要的价值。
由于根的出现,植物体也因此更加稳定,并深入到土壤的深层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质;茎部一方面使植物体直立起来,另一方面,茎内部微管结构的形成,为植物体创建了比较完善的疏导系统,方便营养物质输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叶片对于光合作用的进行起到了巨大作用,相比藻类植物,蕨类植物的叶片表面增大了许多,使植物体能够更多地吸收太阳光中的能量,得以更好地生长。
但是,蕨类植物的受精作用依旧离不开水,因此,尽管它分化出了许多器官,但仍然不属于完全的陆生植物。
此外,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一样,也存在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
蕨类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产生孢子的无性生殖,另一种是有性生殖,其生殖器官是精子器和颈卵器。
由于蕨类植物分化出了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内部还出现了维管组织,因此远比配子体发达,这也是蕨类植物区别于苔藓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不过,尽管蕨类植物能够形成高等孢子,却无法形成种子,而且它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存活,这就是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不同之处。
地球上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大约有12000种,其中大部分是草本植物。
蕨类植物与许多植物一样,适合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生长,不过多为土生、石生或者附生,少数是水生或者亚水生。
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除了海洋和沙漠之外的平原、森林、草地、岩缝、溪沟以及沼泽、高山、水域等地方,但主要还是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蕨类植物的叶片尽管十分复杂,但类型上只有两类:小型叶和大型叶。
小型叶是单叶,叶片很小,几乎看不见叶柄,叶片内也没有叶隙,只有单一的一枝叶脉,如石松纲类植物。
蕨类研究报告
蕨类研究报告一、引言蕨类是一类早期陆地植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种子植物。
它们分布广泛,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包括丛林、沼泽和山间溪流。
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叶子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因此被广泛研究。
二、分类学蕨类植物属于植物界蕨类门蕨纲,目前已知的蕨类植物约有1.1万种。
根据叶子类型的不同,它们被分为净叶蕨和裸子蕨两个亚纲。
净叶蕨的叶子是密集排列的,呈羽状复叶,具有叶柄和叶基。
常见的净叶蕨有毛蕨、离蕨和真蕨等。
裸子蕨的叶子相对较短,没有叶柄和叶基。
常见的裸子蕨有乌毛蕨、薄荷齿蕨等。
三、形态特征蕨类植物的叶子通常呈羽状复叶,由主轴和多个小叶片组成。
叶片上生有真正的叶子,负责光合作用。
蕨类植物没有真正的根系,而是通过根状茎吸收水分和养分。
它们繁殖方式多样,包括孢子和无性繁殖。
四、生态功能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它们能够保护土壤,并减少水土流失。
同时,它们还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
一些蕨类植物还具有药用价值,被用于民间草药治疗。
五、蕨类研究进展蕨类植物的研究涉及分类学、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蕨类植物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同时,一些研究还涉及蕨类植物的逆境适应机制、繁殖系统和物种形成等问题。
六、结论蕨类植物作为早期陆地植物的代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研究价值。
随着科技的进步,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为我们理解植物的进化和生态适应提供重要的线索和参考。
蕨类植物定义
蕨类植物定义蕨类植物是一类古老而多样化的植物群体,属于蕨类植物门,包括了许多种类和品种。
蕨类植物具有独特的生态和形态特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森林、沼泽和湿地等环境中。
本文将从蕨类植物的分类、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蕨类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是一类有胚珠植物,其分类属于蕨类植物门。
根据形态特征和生殖方式的不同,蕨类植物可以分为石松植物、蕨植物和水龙骨植物三个类群。
其中,石松植物主要分布于山地岩石裸露的地方,蕨植物则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龙骨植物则主要生长在水域中。
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蕨类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以生长在各种湿润的环境中。
大部分蕨类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常见于森林、沼泽和湿地等地方。
由于其较强的适应性,蕨类植物也可以在沙漠、高山和极地等环境中生长。
三、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较为独特,一般具有根、茎和叶三个部分。
蕨类植物的根一般比较发达,可以用于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和养分。
茎部则具有匍匐或直立的特点,可以承担植物的支撑功能。
叶是蕨类植物最为显著的特征,具有复叶或单叶的形态,叶片一般较大且呈羽状分裂。
四、蕨类植物的生态功能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首先,蕨类植物可以作为林下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蕨类植物可以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为许多动物提供了重要的生存条件。
此外,蕨类植物还具有净化空气、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等作用,对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结起来,蕨类植物作为一类古老而多样化的植物群体,具有独特的生态和形态特征。
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森林、沼泽和湿地等环境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了解蕨类植物的分类、生长环境、形态特征以及生态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植物群体。
apg 4分类法
apg 4分类法在目前的文献研究中,人们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其中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APGIV分类法,即四元分类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的分类信息进行分类,可以将植物按照它们的形态特征、遗传背景以及进化历程进行细致的分类。
APGIV分类法是基于植物的形态和基因背景进行分类的。
它将植物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真蕨植物类、裸子植物类、双子叶植物类和单子叶植物类。
真蕨植物是地球上较为古老的植物,它们具有群体性生长的特点,并且繁殖方式多样。
真蕨植物类包括蕨类植物,如铁线蕨、水龙骨等。
这些植物通常具有长长的叶片和具有繁殖功能的孢子囊。
裸子植物是一类古老的植物,它们不产生花和果实,通常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裸子植物类包括松树、云杉等。
这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种子包被减少的特点,直接将种子裸露在外。
双子叶植物是目前植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植物,它们具有双子叶的特殊结构。
双子叶植物类包括维管束植物和被子植物。
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而被子植物则是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类新型植物,它们以花和果实的形式进行繁殖。
单子叶植物是另一类进化较为新颖的植物,它们具有单子叶的特殊结构。
单子叶植物类包括禾本科植物、蔷薇科植物等。
这些植物的叶片通常为长而窄的形状,通常具有光合作用的功能。
APGIV分类法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之一,它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植物分类方式。
通过这种分类法,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同时,这种分类方法也对植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APGIV分类法是一种基于植物的形态和基因背景进行分类的四元分类法。
它将植物分为真蕨植物类、裸子植物类、双子叶植物类和单子叶植物类。
通过这种分类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历程。
这种分类方法对于植物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 师 范大 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Ju ao n u N r l ie i N trl c ne o r l f h i oma Unvr t n A s y( aua S i c) e
Vo . 3NO. 13 1
J n . a 2 0 10
真蕨 亚 门、 水韭 亚 门、 卷柏 亚 门、 亚 门等七 个 亚 门, 苹 并对此进 行 了论 述 .
关键词 : 类植 物 ; 类 系统 ; 物分 类 蕨 分 植
中图分类 号 : 4 Q99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32 1 )1 02—0 10 —2 4 (000 —0 5 5
蕨 类 植 物 分 类 系统 的 一个 新 构 想
郭新 弧
( 安徽 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 安徽 芜湖 2 10 ) 4 0 0
摘
要: 简要 回顾 了蕨 类植 物分 类 系统研 究的历 史 , 秦仁 昌教授 17 的分 类 系统 的基础 上 , 在 98年 提
出了一个新 的蕨 类植 物分 类 系统的 构想 . 即将蕨 类植 物 门分 为 : 叶蕨 亚 门、 松 石松 亚 门、 叶 亚 门、 楔
的《 草纲 目》 本 中有凤 尾草 、 骨碎 补 、 韦 、 柏 、 石 卷 石松 、 贼 、 木 狗脊 、 海金 沙 、 贯众 、 江红 ……记 载 ;9 4 9 8 满 15 —17 年秦 仁 昌教 授提 出 了一个新 的蕨 类植 物分类 系 统 . 10 法 国植物 学家 Mi e把 蕨类 植物 分为 4群 : 82年 rl b 石松 类 L cpda真蕨类 Fle 苹类 Masee yooi、 ics i ria 和木 l 贼类 E ust[ . 把拟 蕨类分 为 为石松 和木贼 两类 , qi a¨;他 e 把苹 类从 真蕨类 中分 出 , 自成一类 . 10 86年瑞 典植 物学 家 S at 把 石松 属 L cp d m、 叶蕨属 Pitm、 wr z yoo i 松 u sou 梅西蕨 属 T s tr 等 归为拟 l mei ei p s 蕨类 Fleai , ic—le 和真蕨 类 Fce 分开 [ 对 后来 的蕨 类植 物分类 影 响深刻 . i ls iis l 2, 2 ]
16 82年英 国植 物学 家 Mor将 蕨类植 物分 为 5群 : oe 水龙 骨类 P lpdaee合 囊蕨类 Maat ca、 oyoi a、 c rti ee箭蕨 a 类 Op i l sca、 ho o aee石松类 L cpdaee gs yoo i a 和苹类 Maseca[ 他除 了把苹 类从真 蕨类 中分 出外 , c riaee l . 又把 真蕨 分为 三个 大 的类 群 , 的另一个 独特 之处 , 他 就是 把水韭 I fee si a 也置 于苹类 之 中 . ot 10 92年德 国植 物学 家 E g r Pat将蕨类 植物 分 为 4纲 : n l 和 rnl e 真蕨纲 Flae、 叶纲 S hnp ya s木 icl 楔 i s p eoh ll 、 le 贼纲 E ustl 和石松 纲 L cpda s 1 qi ae e s yooie[ . l 5 真蕨 纲 中包 含 了 3群 : 薄囊 蕨 类 Fl l etsoagaa、 囊蕨 ia sL poprn i e合 ce t 类 Maatl和箭 蕨 类 O hol  ̄l ; 叶纲包 含 了化 石 的楔 叶类 S hnp yaee木 贼纲包 含 了化 石 的 rta s ie pi o e 楔 gs s peoh lca; l 芦木类 C l rl 和现 存 的木贼类 E ustl ; 松 纲是 一 个 庞 杂 的类 群 , a maie a as qi a s石 e e 包含 了石 松 类 L cpd ee松 yooi a、 n 叶蕨类 Pit ee卷柏 类 Sl ielee鳞 木类 L pd1 yiee和水 韭 类 I i a. 蕨纲 中三群 的分 法 soi a、 ln e gnlna、 a i ei ) t a oh n s n e真  ̄t e 与 Mor 大致相 似 , o e 只是把 它们 作为 真蕨纲 中的下一个 分类 等级 , 把苹 Maseca 和槐 叶苹 Slii ee riaee l av a a 放 nc 在水 蕨类 Hyrpeiiee内 , dotr na d 置于真 蕨纲 的薄囊 蕨下 . 他们 的分 类系统 包含 比较全 面 , 级分类 等 级的处理 各 也 比较细致 , 成 了现代分 类 系统 的框架 , 构 给后 人分类 系统 以深 刻 的影 响 . 15 9 8年 意 大 利 植 物 学 家 Pciemol将 蕨 类 植 物 分 为 4 纲 : 松 纲 L cpdos a 楔 叶 纲 i —r l hs i 石 yoo i i 、 pd S hnpia松 叶蕨 纲 Pitpia和真蕨 纲 Flos a 他 与 E ge peos 、 d soos l d icpi E i d . nl r和 Pat的分 类 系统 大致 相 似 , rnl 只是 把松 叶蕨 从石 松类 中分 出独立 成为一 纲 .
15 8 6年 德 国 植 物 学 家 Metnu 把 蕨 类 植 物 分 为 5群 : 蕨 类 Fl e 、 t is e 真 ics 木贼 类 E u eaee 石 松 类 i q i tca 、 s L cpdaee卷 柏类 Sl eee yoo i a、 c e gla 和根 果类 R i cree引. a l hz apa[ 他把卷 柏从 石松 中分 出 ; 根果类 ( 类 ) 真蕨 o 把 苹 从 类 中分 出.
早在 20 多年前 , 00 我国《 诗经》 国风篇中就有采蕨 、 采苹等的记载; 随后在《 神农本草经》 中也有狗脊 、 石 韦 、 众等 的记 载 ; 唐朝 诗人 的吟 咏 中 , “ 蕨轻轩 冕 ”王维 ) “ 拳几 枝蕨 ”李 白) …记述 ; 17 贯 在 有 采 ( 、初 ( … 在 5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