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6.29 湖心亭看雪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张岱)崇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乘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全都是白茫茫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像小草一样微小的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迷的人啊!”注释俱:都。
绝:消失。
崇五年:公元1632年。
崇,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独:独自。
拏(ná):同“”,牵引。
撑(船)。
一作“挐”。
拥(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衣,细毛皮衣。
,鸟兽的细毛。
雾凇:冰花一片弥漫。
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
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
,白气弥漫的样子。
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
【配套K12】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课标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K12小学初中高中《湖心亭看雪》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这篇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配套K12】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八分有奇《核舟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音近通假;形近通假词类活用:类型例句出处解释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对……感到诧异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听妇前致词《桃花源记》往前、上前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记》穷尽,走到头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名词作状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意动用法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大道之行也》以……为亲人、以……为子女形容词作名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使动用法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书》坠落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散步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观潮》用银、用玉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穷尽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变白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雪》客居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在夜里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 毡(
) 芥( ) 喃(
)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nán
• • 更定:
• • 雾凇: • 沆砀: • 一白: • 芥:
(2)文言实词。
全,都。 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 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气弥漫的样子。 全白。 原意指小草,这里比喻船极其微小。
• 2. •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
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 独感。
全景--广漠(大)
景
情 景 冷 (孤独)
看雪
对比
特写--夜独舟
炉旺酒沸
比
人
热(巧遇知己)
拉余同饮
拓展延伸
• 1.
• 示例:“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 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 《秋思》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
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见炉余正,沸大。 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及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正音或解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一上一下一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一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一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词句注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小草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5)舟子喃喃曰
低声自言自语
(6)是日更定
晚上八点左右
(7)余拏一小舟
撑(船)
(8)是金陵人,客此
客居
3.下列各句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独往/湖心亭/看雪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D.有两人/铺毡对坐
( C)
〔解析〕 C项正确的停顿为“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
理解文题
“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 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 主要事件。这个题目简洁概括,展现了文章的主 要内容。
创作背景
张岱出身官宦之家,明亡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 生活。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 写于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 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不多余。因为写湖心亭上两个金陵人对坐饮酒、 “余”被邀勉力喝三杯的情景,为文章营造另一境 界,给人以一种欣逢知己的惊喜。这是“看雪”行 动的延伸,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
2.文章开头说自己“独”去看雪,后来在文中又交代“舟中人两三粒”,文 后还写了舟子一人,这样写是不是矛盾?应该怎样理解? 文章这样写并不矛盾,也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 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样写反映出他文 人雅士式的孤傲。一个“独”字,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 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而一个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此时湖上冰花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唯有雪光能带来亮色。一痕、一点、一芥、两 三粒,使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 ,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 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译文注释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9《湖心亭看雪》课件2 (新版)新人教版
余强饮三大白 (qiǎng)
长堤
(dī)
初探张岱情: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
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 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 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 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 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 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 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 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说说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 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 然,不加修饰。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指在绘画中 只用线条勾勒,不著颜色的画法。在写作 上,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用简 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 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 形与神。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1、“一个凸颧(quán )骨,薄嘴唇,五十岁 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bì ) 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 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喃喃:料或防寒用品等 。
4、客此: 嘟哝(自言自语)。
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八年级语文上册 6.29 湖心亭看雪课文解析素材 (新版)新人教版
张岱《湖心亭看雪》课文解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俱:全,都。
绝:没有,消失。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小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注释】更(gēng)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挈:撑船。
拥毳衣:穿着毛皮衣。
用,穿着。
毳衣,用。
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注释】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与:和,同。
一白:全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面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注释】惟:只。
一痕:道痕迹。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定语后。
应为“一点湖心亭、一芥余舟、两三粒人影”。
而已,罢了。
【段析】本段前两句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天气情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然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明代在作者的心目中并没有灭亡。
西湖历经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旷的雪地展现出一派肃杀、冷漠的气氛。
而作者选择此时赏雪,可见其与众不同的情趣。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显示了作者遗俗傲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雾凇沆砀”描绘出湖上冰花弥漫、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奇妙景观。
“惟”领起的内容,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意境绝妙的山水画,淡而少,动与静、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诸多变化包容其中,表现了一种悠远、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岱《湖心亭看雪》课文解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注释】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俱:全,都。
绝:没有,消失。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文】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小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注释】更(gēng)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挈:撑船。
拥毳衣:穿着毛皮衣。
用,穿着。
毳衣,用。
毛皮制成的衣服。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文】(湖上)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注释】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hàngdàng):白气弥漫的样子。
与:和,同。
一白:全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湖面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注释】惟:只。
一痕:道痕迹。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为定语后。
应为“一点湖心亭、一芥余舟、两三粒人影”。
而已,罢了。
【段析】本段前两句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天气情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然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明代在作者的心目中并没有灭亡。
西湖历经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旷的雪地展现出一派肃杀、冷漠的气氛。
而作者选择此时赏雪,可见其与众不同的情趣。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显示了作者遗俗傲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思想品格,也体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
“雾凇沆砀”描绘出湖上冰花弥漫、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奇妙景观。
“惟”领起的内容,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意境绝妙的山水画,淡而少,动与静、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诸多变化包容其中,表现了一种悠远、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品质。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雪后西湖怎样的特点?能让人联想到柳宗元的哪两句诗?用一个成语概括出此时雪天的特点。
②由“独往湖心亭看雪”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具有怎样情趣的人?③最后一句话写得很有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译文】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高雅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注释】对:相,对。
沸:沸腾,滚沸。
焉得:哪能。
焉,疑问代词。
更:还。
此:代词,这样。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译文】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注释】强(qiǎng):竭力,尽力。
饮:嗟。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其:人称代词,代他们。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名词用作动词。
此,代词,居住的地方。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低声自言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
【注释】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自言自语。
莫:不要。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者:……的人。
【段析】本段描述在湖心亭上的奇遇。
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真可谓是奇迹。
那两人也都大惊,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可见,彼此在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共同的人生情趣。
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时,才交代了友人的情况。
最后,船夫一句“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恰当而巧妙地表现出作者有抱负、孤高冷寂的品格。
全文笔调流畅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游人的出现更显其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表现出游湖人什么样的心情? ⑤结尾舟子的话有何作用?
⑥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⑦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答案速查:
①雪后的西湖肃穆、静谧。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万籁俱寂。
②具有孤傲的性格和不同凡俗的欣赏趣味。
③“痕”“点”“芥”“粒”这几个字的运用十分传神,也极为恰当,而堤、舟、亭、人的缩小也有力地渲染和凸显了被白雪覆盖的广袤世界的静谧与安详。
④发现知音时的欣喜和快慰。
⑤对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的感叹,从侧面写出他情趣的雅致。
⑥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其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⑦叙事是行文的线索,记时“崇祯五年十二月”,记人记地“余住西湖”“到亭上”“有两人”“而别”,以极精练的笔墨勾画出了行踪。
写景是表现重点,抓住景物特点把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
景中又包含了“情”,把自己对雪后湖、亭的鉴赏之情、陶醉之意渗透于景中,是一种淡淡的纯净。
中间对亭中人的记叙,也包含了得遇知音的淡淡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