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斯基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由一系列有机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它们相互关联,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获得不同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阶段:感知加工阶段、运动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阶段、数学发展阶段和概念发展阶段。

在感知加工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视觉和听觉信息,以及如何记忆信息。

在运动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控制自己的肢体运动,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运动技巧。

在语言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数学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数字和数学概念,以及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最后,在概念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抽象概念,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孩子们在每个阶段都会获得不同的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阶段来制定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特定认知需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建构主义者四点共识(1) 学习者依靠自身建构自己的知识(2) 新的学习依赖于现有的知识水平(3) 社会性互动能够促进学习(4) 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可是模拟情境)之中一、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不是外部世界的简单反映(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图式不断协调,建构,逐渐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事物的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增加,是一种量变,顺应是指当外界刺激信息不能被个体所接受时,个体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以吸收刺激信息的过程,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是一种质变。

个体就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皮亚杰进一步将同化和顺应发展成为包括“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内化建构是指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外化建构是指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在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同社会环境作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研究意识和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过程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其中重要的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通过这些中介工具的影响,人能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使自己的行为更具理性和自由度。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为个体学习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促进。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以维氏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同时考虑主客观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说明个体知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

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共识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发展。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工具的使用,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心理的发展。

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学习的最佳期限。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1. 引言在心理学领域,情感和社会文化发展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是两种经典的理论,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认为,情感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出生前期,从出生到三个月,三个月到八个月,和八个月后。

在这四个阶段中,个体逐渐学会了识别和表达情感,并且从中获得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情感的发展不仅仅是生理和情感体验的变化,更是个体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知的变化。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以及他们对不同情境的情感反应。

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下进行的。

他认为,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对个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逐渐获取了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的理论强调了语言和文化的作用。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传统的核心,通过语言的得和使用,个体能够获得各种文化观念和认知能力。

他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察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4. 比较与分析虽然皮亚杰的情感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发展观都关注个体的发展,但在一些关键点上存在差异。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个体的情感和认知发展,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在因素。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社会环境的结果。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两者也有差异。

皮亚杰通过观察婴儿的行为反应和情感表达,重点关注婴儿对不同情境的反应。

而维果斯基则更注重将儿童置于社会互动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关注他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表现和对语言文化的得。

最后,两种理论都强调了情感和认知之间的相互关系,但侧重点不同。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皮亚杰理论: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

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这个孩子会意识到,那个动 物不是狗,他可能会赋予它 一个新名字,也可能会问 “这是什么”,并会采用同 伴的叫法,这样他就在已有 图式中加入了“马”这个新 类型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1、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同化与顺应相互包含
3、同化与顺应之间不断发展的平衡化,构成了认识 以及认识的发展 顺应导致发展(质的变化),同化导致增长(量的 变化)
4、皮亚杰与弗洛伊德
相同点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出生到15岁左右) 2、心理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建构倾向) 3、心理发展的本质 4、都存在着重视早期心理发展, 忽视社会环境的倾向
不同点
1.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2、机能与构造的结合 3、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的选择
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活动
语言
内化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 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也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 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 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 等来实现。
寻找玩具 一个六岁的孩子,把玩具弄丢了, 向父亲求助。父亲问他最后一次 看见玩具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父亲又问了许多问题—在不在房 间?外面?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没有.” 当父亲问道:“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是在那里。”就 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和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了 回忆和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从中 把这些策略内化,下次丢了东西 就可以用上了。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 比较
分歧 1.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分歧 2. 对发展过程本质的不同 3. 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分歧 4. 理解发展阶段普遍性的分歧 5. 心理调节观的分歧 一致性 1. 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中心性作用 2. 内化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转化过程 3. 发展的个体性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二、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皮亚杰(瑞士)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发展的本质是“适应”。

2.发展的概念(发展观或知识建构的过程)①图式: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无条件反射)。

②同化:儿童利用已有图式(经验)把新刺激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③顺应:儿童改变已有图式(经验)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发展阶段①感知运动阶段(0-2):个体通过感官去知觉外部环境,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②前运算阶段(2-7):个体具有不可逆性、单维、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掌握永恒,出现了“泛灵论”即万物皆有灵。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个体掌握了永恒、分类和顺序等排列运算能力,可进行逻辑思维。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能从多种维度和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

4.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①成熟。

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②练习与习得经验。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的经验,包括物理经验和逻辑数学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

社会性经验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主要涉及教育、学习和语言等方面。

④平衡化。

平衡化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识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5.教育启示①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

教育中应依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②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

③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④教育教学适应个体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发展的实质(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两种心理机能)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就是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引言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两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在认知发展和儿童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价值。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提出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此外,皮亚杰还强调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结构的建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概念,指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实现更高的水平。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重视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加注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使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将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社会互动的结果。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更加注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认为这些阶段的发展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儿童。

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皮亚杰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而维果斯基则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的启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发展过程的观点上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经过一系列固定的、有序的阶段的。

这些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感知图形阶段、简单图形阶段、复杂图形阶段和抽象运算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它提醒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也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发展过程的观点上的理论,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由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的转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因为它提醒我们要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形式化理解的转变过程。

总的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都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并且要注重学生的感性理解和形式化理解的转变过程。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另外,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还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认知阶段,不能跳过某些阶段或者忽视某些阶段。

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学生更喜欢通过动手做来理解东西,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更多的实验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而在抽象运算阶段,学生更喜欢通过逻辑思维来理解东西,因此教师应该设计更多的逻辑思维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还提醒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转变过程,要帮助学生从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转变。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从感性理解向形式化理解转变。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具体的情境出发,通过思考、讨论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并且能够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总的来说,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

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

一些常用的教学理论1、皮亚杰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的适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部分。

同化是指当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景时,利用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是指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须随新刺激影响而改变的过程。

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一方面要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维果斯基认为,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其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者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上。

3、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的联系是实质性的、非人为的学习),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教学原则。

逐渐分化的原则是指首先应该学习包摄性最广、概括水平最高、最一般的观念,然后逐渐学习概括水平较低、较具体的知识,对它加以分化。

整合协调原则是指对认知结构的已有知识重新加以组合,通过类推、分析、比较、综合,明确新旧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使所学知识能综合贯通,构成清晰、稳定、整合的知识体系。

奥苏贝尔根据这两个教学原则,提出了“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促进教学的四个条件:(1)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

第7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第7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结束 组织
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
大致年龄 0-2岁 岁 2-7岁 岁 7-11岁 岁 11岁以上 岁以上 阶段 感知运动 前运算 具体运算 形式运算 主要图式 婴儿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 婴儿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 基本理解。 基本理解。 儿童利用符号系统表征和理解环境信息, 儿童利用符号系统表征和理解环境信息, 按照客体和事物外在的表现来反应。 按照客体和事物外在的表现来反应。 儿童获得并运用认知运算。 儿童获得并运用认知运算。 通过对运算的操作, 通过对运算的操作,青少年的认知运算得 到了重组,此时的思维是系统和抽象的。 到了重组,此时的思维是系统和抽象的。
– 大脑皮质前额叶发育尚未成熟
• 没有出错的婴儿前额叶的脑电活动要更多。
11
婴儿的符号能力:5个月的婴儿
12
13
前运算阶段(2-7岁)和符号思维的出现
• 符号功能
– 使用(如表象和词汇)去表征事物和经验的能力。
• 象征性游戏(假装游戏)的大量涌现 • 狄洛奇等(的能力
顺应
当学步儿童意识到这种新鸟既没有 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 羽毛也不能拍打翅膀时,内心就会 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 体验到冲突或不平衡,于是他得出 改变已有图式更好地理解新的经验 结论这不是鸟,并给它起一个新名 结论这不是鸟, 或询问: 这是什么? 字(或询问:“这是什么?”), 至少在当时他能够成功地通过顺应 达到平衡 形成一个等级图式, 形成一个等级图式,包括一个上位 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复杂 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 概念(飞行物体) 概念(飞行物体)和两个下位概念 的结构 (鸟和飞机) 鸟和飞机)
第七章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理 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
王明怡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游戏理论的比较研究摘要:游戏理论对学前教育意义非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是从他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中发展的,主要包括对游戏的社会性本质的认识、游戏与幼儿发展的关系、游戏的关键特征等。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主要是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衍生出来的,主要包括对游戏的本质认识,三种不同的游戏类型及其与幼儿发展阶段的关系。

本文在分析两种游戏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并进一步阐释了它们对于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游戏理论一、引言19世纪中期之后,游戏开始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人们开始了对游戏本质的理性探索。

比如,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幼儿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和发现神的本源。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都将游戏看作是剩余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把幼儿游戏的动力归结为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幼儿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从游戏复演论的观点出发,认为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德国心理学家格鲁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或训练。

世纪初荷兰心理学家敦代克提出游戏成熟说,认为游戏是幼儿操作某些物品得以进行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机能,而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的表现。

上述游戏本能论以抽象的思辨方式,肯定了幼儿的生理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关注游戏对个体的生物学意义和价值,但没有真正改变人们对幼儿游戏不屑一顾的习惯性态度。

到二十世纪,游戏理论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尤其是心理学界的两位卓有建树的泰斗,皮亚杰的以个人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游戏理论和维果茨基的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游戏理论,都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很大,对学前教育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在,游戏活动不再被人们所忽视,游戏对于学前教育来说, 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

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 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问题。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

关于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评述1.维果斯基的理论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维果斯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

研究者提出了不少教学模式,其中值得注意是的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的要点:首先,强调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发现活动,其次,教师指导成分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水平,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维果斯基的理论对合作学习、情境学习等也有一定的指导性。

此外,维果斯基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

教学不只局限于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如一些背景性和过程性因素。

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

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

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2.皮亚杰的理论创立了认识发生论,指出认识发生论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

用同化和顺应来说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用平衡和自动调节来解释发展;用外化和内化的双向建构来说明认识的发生发展。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

不同的认知发展观对教学的启示——试论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差异中的互补摘要: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从不同角度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的先河”,为当代认知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教育学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在比较分析二者理论差异之处的同时,试图在差异中探讨两者的互补性,揭示其对教学的意义,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发展理论;差异与互补;教学启示1前言在认知发展领域,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最为突出。

在研究领域,把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放在一起比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也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至少可以找到两类比较模式,一是比较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理论的不同点,并从这些不同点中,尤其是原则性的分歧中理解人类的发展;二是探讨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对一些重要分歧点的理解存在着互补性,到目前为止,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教育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基础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鉴于此,本文试图就二者的心理发展理论做一比较,揭示二者理论的差异与互补,探讨其理论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从而为当前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

2两种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2.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认知理论最迄今最具影响力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逐渐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周围复杂的环境,从而达到平衡的过程,在平衡与平衡的转换中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认知得到发展。

皮亚杰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把儿童心理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思维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前一阶段思维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这四个阶段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1)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1)

最近发展区
学习在发展中的价值:学习应促进发展,所以,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 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 “最近发展区”。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获得了守恒,出现了 初步的逻辑思维,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 的命题 )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出现抽象的逻辑思 维,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 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 个重要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 “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起初,人改变 的似乎只是外部物质,但随后,这些变化便作用 于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人的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 中介工具的特性影响,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的 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人也由此形成了有别于 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内化理论
1、工具理论:真正的工具(如尺子、算盘及移动 电话等)/符号工具(如数字、语言符号、地图、 艺术作品等)
2、个体利用这些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 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从而逐渐转 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者认知发展途径:皮亚杰持自然科学的发展观,他 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 去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他认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而维果斯基是持社会 文化发展观的,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 知的发展。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问题:去解释知识发展中新的知识结构是怎样构造起 来的,也即研究认知的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心理 起源
动作 智慧 语言 逻辑 运算 速度 时间 空间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 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 泛灵论、 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重复、独白、集 体独白)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
皮亚杰
皮亚杰(1896-1980)幼年酷爱生物学,1907年,他发表 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1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 些关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 博物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物馆主任 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22岁 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同时他的学术兴趣开始转向逻辑, 最后归于认识论,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 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 。
最近发展区
学习在发展中的价值:学习应促进发展,所以,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 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 最近发展区”。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获得了守恒,出现了 初步的逻辑思维,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 的命题 )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出现抽象的逻辑思 维,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 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 个重要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 “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起初,人改变 的似乎只是外部物质,但随后,这些变化便作用 于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人的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 中介工具的特性影响,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的 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人也由此形成了有别于 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2、教学与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 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例如,处 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 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而维果斯基则认为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发展,所以 教学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
3、语言与思维: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 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 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 成熟的思维形式 。 维 果 茨 基 认为学前儿童的自我 中心言语是协调其思想与行动从而促进其认知发 展的重要因素 , 他 认 为 儿 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事实 上并非完全是 “ 自我中心 ” , 而是具有 “ 自己对 自己沟通”的意义,《思维与语言》。
几个关键词—运算,图式,同化,顺应,适应, 平衡化,发生认识论
运算:是一个可以内在化、可逆的动作,它总假 定有某种守恒的东西、并且从来不孤立存在
图式:指儿童对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的抽象表征。
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 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 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1896-1934)于1917年从主修文学的莫斯科大 学毕业后进行文学研究,1917~1923年,维果茨基在一所 学校中教授文学和心理学,在1925年到1934年之间,维果 茨基聚集了一大群擅长于心理学、残障及心理异常等领域 的年轻科学家一起工作。对于医学的兴趣促使维果茨基也 接受医学的训练,首先在莫斯科的医学机构,后来,他曾 于该地的乌克兰神经心理学院教一门心理学的课。逝世前 不久,维果茨基受邀主持实验医学机构的心理系。1934年 死于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4、对成人及其同伴的作用观点:维果斯基认为儿 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 动中发展的,这些人作为指导者为儿童的智力发 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交 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己的认知 发展,最有效的交往应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他 们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适应: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 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 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
平衡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 与环境即是当发生了心理学事实 问题时,应求助心理学的研究,而不可依靠个人的思辩来 杜撰答案。
内化理论
1、工具理论:真正的工具(如尺子、算盘及移动 电话等)/符号工具(如数字、语言符号、地图、 艺术作品等)
2、个体利用这些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 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从而逐渐转 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 机能,并且不断内化。
两者理论的比较
1、两者认知发展途径:皮亚杰持自然科学的发展观,他 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 去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他认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而维果斯基是持社会 文化发展观的,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认 知的发展。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