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在我们的考试中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我们简单来看看两者的观点,并进行区别比较。
1.维果斯基:维果斯基主要有四个观点。
第一是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观,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坏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第二,提出心理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三,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
最后,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二,描述分体从出生到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3.两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史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能力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是由一系列有机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它们相互关联,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孩子在每个阶段都会获得不同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五个阶段:感知加工阶段、运动发展阶段、语言发展阶段、数学发展阶段和概念发展阶段。
在感知加工阶段,孩子们开始学习如何使用视觉和听觉信息,以及如何记忆信息。
在运动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控制自己的肢体运动,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运动技巧。
在语言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数学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数字和数学概念,以及如何解决数学问题。
最后,在概念发展阶段,孩子们学习抽象概念,以及如何将它们应用到实际情况中。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孩子们在每个阶段都会获得不同的认知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阶段来制定课程,以满足孩子们的特定认知需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
一、“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在社会的影响下,从社会机能专项个性机能。
而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从内到外”的建构。
皮亚杰不是要否认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但他对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的评价。
所以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维果斯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有意义的概括化。
二、“自发动作”和“中介动作”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把动作或者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论点。
但是二者对于动作的性质理解是不一样的。
对于皮亚杰来说,动作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发生在自认环境当中。
而维果斯基认为的“动作”是发生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有意义的动作,又称为“符号动作”或“中介动作”。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皮亚杰创建了实验法,用各种各样的小实验,以儿童为被试对象,用来揭示儿童思维的发展。
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例如有名的量筒守恒实验、空间实验、三山实验等。
除此之外,皮亚杰也采用的谈话法,例如用纯语言询问儿童看到了什么,也会用半语言半实际给儿童列举一些河流、机器等例子,询问儿童。
最后皮亚杰强调从
整体上研究儿童,所以他还善用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的行为。
开辟自然主义的先河。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建构主义者四点共识(1) 学习者依靠自身建构自己的知识(2) 新的学习依赖于现有的知识水平(3) 社会性互动能够促进学习(4) 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可是模拟情境)之中一、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不是外部世界的简单反映(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图式不断协调,建构,逐渐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事物的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增加,是一种量变,顺应是指当外界刺激信息不能被个体所接受时,个体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以吸收刺激信息的过程,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是一种质变。
个体就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皮亚杰进一步将同化和顺应发展成为包括“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内化建构是指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外化建构是指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在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同社会环境作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研究意识和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过程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其中重要的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通过这些中介工具的影响,人能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使自己的行为更具理性和自由度。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为个体学习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促进。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以维氏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同时考虑主客观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说明个体知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
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共识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1、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同化与顺应相互包含
3、同化与顺应之间不断发展的平衡化,构成了认识 以及认识的发展 顺应导致发展(质的变化),同化导致增长(量的 变化)
4、皮亚杰与弗洛伊德
相同点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出生到15岁左右) 2、心理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建构倾向) 3、心理发展的本质 4、都存在着重视早期心理发展, 忽视社会环境的倾向
不同点
1.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2、机能与构造的结合 3、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的选择
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活动
语言
内化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 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也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 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 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 等来实现。
寻找玩具 一个六岁的孩子,把玩具弄丢了, 向父亲求助。父亲问他最后一次 看见玩具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父亲又问了许多问题—在不在房 间?外面?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没有.” 当父亲问道:“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是在那里。”就 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和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了 回忆和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从中 把这些策略内化,下次丢了东西 就可以用上了。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 比较
分歧 1.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分歧 2. 对发展过程本质的不同 3. 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分歧 4. 理解发展阶段普遍性的分歧 5. 心理调节观的分歧 一致性 1. 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中心性作用 2. 内化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转化过程 3. 发展的个体性
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基本概述
自我中心化的降低及可逆性认知操 作能力的获得是具体运算阶段的儿 童达到守恒。能正确按不同维度分 类,并按量化维度对物体进行排序。 能够基于逻辑而非表面现象得出结
论。
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基本概述
关系推理
• 如果小明比小刚高,小刚比小强高,那么 小明和小强谁高?
–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小明高 –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缺少传递性的概念,认为
• A非B错误:8-12个月的儿童即使看见物体被移到一个新位置,他们 仍倾向于到此前找到物体的地方去寻找。
• 皮亚杰: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会决定在何处发现物体,没有建立物 体独立于自己行为之外的牢固观念。
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 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基本概述
挑战:新先天论和“理论”论
• 新先天论
婴儿运用感觉和动作探索,获取对环境的 基本理解。
儿童利用符号系统表征和理解环境信息, 按照客体和事物外在的表现来反应。
儿童获得并运用认知运算。
通过对运算的操作,青少年的认知运算得 到了重组,此时的思维是系统和抽象的。
认知发展研究:皮亚杰的理论和维果 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基本概述
皮亚杰感知运动发展概述
亚阶段
皮亚杰是否低估了前运算阶段的儿童
• 对自我中心:
– 弗拉维尔等(1981):降低任务难度
• 给3岁儿童看一张卡片,一面画着猫,一面画着狗,问实验者看到什 么,可以正确回答。
– 找饼干:推断他人的想法
• 计划骗人的3岁儿童回答正确,只是观看的儿童表现不好。
• 对泛灵论:
– 3岁儿童并不总是把无生命物体赋予生命特征,如认为动植物受伤 后能够愈合,断了腿的桌子却没有这种功能。
• 信念——愿望推理(belief-desire reasoning)
第三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PPT课件
•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 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加以区分,能根据种种可能的
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到的 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由于形式运算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因而处于形 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真正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才能进行假设检验、推理 论证以及科学思考。 • 但是进入了另一种自我中心阶段即“青春期自我中心” • 自我意识过度增强:别人像自己一样关注自己、认为自己的感觉是独一无 二的
3-1=2)
第3页/共31页
• “问题”儿童开始出现 • 我是怎么来的? • 为什么树会落叶? • 为什么太阳会发光? • 当每个人都是婴儿的时候,谁来当妈妈?
第4页/共31页
前运算儿童的教育建议
• 1.让儿童进行分类训练 • 2.进行社会交往以缓解自我中心倾向 • 3.让儿童对事物的大、小,长、短,高、矮等进行比较 • 4.让儿童进行排序训练(时间和空间维度) • 要求儿童在下结论时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依据
理和系统。
第23页/共31页
• (三)语言和思想 • 儿童不仅具有进行社会交往的外部语言而且还具有管理自身的内部语言。维果斯基认为内部语言最初与思
维单独发展,最后融为一体。 • 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出现在3-7岁,儿童的表现是自言自语—“边说边做”;最后“只做不说”。内部
言语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得到了一些研究的证实
第1页/共31页
二、皮亚杰的认知阶段 • (一)感觉运动阶段(0-2) 首先,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
在。直到一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 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 其次,婴儿最初的动作都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 逐渐产生了动作与由动作造成的对客体影响的结果这两者之间的分化,这 意味着因果认识的产生。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通用19篇)在《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要求考生应该具备学生心理辅导的基本能力,下面是给大家提供的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大家可以参考阅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中学生认知发展篇1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机体的一种功能,就像消化、呼吸、血液循环一样是机体功能。
人的认识功能的实现,是通过外部刺激和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在这一过程中,有三种机能,即同化、顺化(也叫顺应)和平衡化。
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
顺化与同化一样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是人在适应外部环境过程中改变自身认知结构以实现对环境的适应,这就是所谓的“顺化于物”。
顺化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体通过与环境作用,主动改变自身的认知结构,使认知结构不断地向更高水平发展,由此实现主体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
平衡化不是指静止状态,而是一种运动过程。
在皮亚杰看来,个体出生以后,认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心理适应过程。
人不是被动地复制现实的信息,而是主动地、积极地从环境中选择信息,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转化外部事物并重新组织信息,构成自己的知识系统。
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一系列的相互作用,原有平衡被打破,新的发展开始。
依次循环,个体不断从一种认识平衡状态达到另一更高的、更为稳定的认识平衡状态。
平衡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平衡化则是认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是认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连续的、有层次的发展过程。
皮亚杰按照认知结构的特征把整个认知发展划分努四个依次出现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形成与前一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标志着个体获得了适应环境的新方式。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是指从出生到两岁婴儿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联系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依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客体永恒性是这一阶段的标志(9-12个月);(4)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5)延迟模仿产生(大约一岁半)——对一段时间之前出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1)表象性思维——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所以游戏主要以象征性游戏(以物代物)为主;(2)具有泛灵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自我中心——三山实验;(4)自我中心言语的特点:重复、独白、集体的独白;(5)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只能正推,不能反推(不守恒);(6)刻板性——对某一事物只有固定看法;(7)未获得守恒的概念——量杯实验(不守恒);(8)集中化——只能从单一维度思考问题;(9)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缺乏层级类概念、不能分类)。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守恒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同一性——假如没有东西被增加或者取走,物质是相同的(如同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仍能知道质量没变);补偿性——一个方向外观上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向来弥补(比如量杯水面升高,就知道要用细量杯);可逆性——能正推,也能反推。
(2)逻辑思维,但是要以具体事物为依托。
如A比B高,B比C高,可以进行判断A和C之间的关系,但强调具体形象支撑,只用字母无法判断,如果换成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就可以判断出妈妈比我高。
(3)去自我中心;(4)去集中化——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思考问题;(5)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随意这一阶段的游戏以规则性游戏为主。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引言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两种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它们在认知发展和儿童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和价值。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他提出了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
此外,皮亚杰还强调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结构的建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他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概念,指出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指导实现更高的水平。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论基础。
首先,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重视儿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维果斯基的理论则更加注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通过语言和符号的使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能力。
维果斯基将儿童认知发展理解为社会互动的结果。
此外,皮亚杰的理论更加注重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认为这些阶段的发展规律适用于大多数儿童。
维果斯基则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和个人经验的影响。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在认知发展领域提供了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皮亚杰强调个体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建构,而维果斯基则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皮亚杰认为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儿童的 主动探索和发现,鼓励儿童通过游戏、 实验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则应 该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
维果茨基则提出“支架式教学”方法 ,认为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支 持和引导,帮助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上的影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课程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调课程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注重培养儿童 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04 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在教育目标上的影响
皮亚杰强调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教育目标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 段来制定,注重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 的影响,认为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培养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儿童在合 作和交流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的影响
0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发展 理论
工具使用和制造
工具使用
维果茨基认为,工具使用是社会文化 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使用工 具,个体能够扩展自己的感知和行动 范围,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工具制造
除了使用工具,个体还需要具备制造 工具的能力。通过制造工具,个体能 够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认知和操作能力 ,同时推动社会技术的进步。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是文化历史学和心理学,他强调社会文化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认知发展是在社会互动和语言交流中通过工具和符号的使用而发展的 。
认知发展阶段的比较
皮亚杰
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 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 作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特征和 发展任务。
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课程设计应该注重儿童的参 与和合作,鼓励儿童在合作学习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同时强 调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比较与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发展观
学号:151481 姓名:李晨晨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摘要:本文通过罗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的一些主要观点,比较和分析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关于发展观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加深对发展的理解。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
因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①最近发展区;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特别是教学与智力发展
的关系;学习的最佳期限。
4.“内化”学说:所谓内化,即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
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三、皮亚杰的发展观与维果斯基的发展观的异同
是通过交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身发展变化的,最有效的交往应该是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同伴之间的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
因而他十分注重儿童的自主活动,他认为教师应为儿童创设适当学习情境,让儿童自己主动探索学习。
4.分歧的实质及其统一.从分析他们存在的分歧看,皮亚杰着重论述在大环境中的个体内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以及一经形成的认知结构如何指引个体下一步的发展;维果斯基关注个体所处的环境如何对个体发生作用并规范着发展的历程。
皮亚杰专注于个体内部心理发展次序与方向的研
究,认识到人类心理活动内部的逻辑运算方面的基本作用,强调人类本身内在的逻辑过程的作用;而维果斯基则关注使发展可能实现的客观的文化模式,认识到人类个体智能依靠适当的人类历史作为心智活动工具手段实现心理活动,强调文化的影响作用。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1. 引言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心理学领域两种重要的发展理论。
尽管二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就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 异同点分析2.1 社会交往与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交互作用和适应环境中的刺激来发展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特征划分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研究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参与来实现的。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区间或助推的发展",即儿童通过与他人合作或被他人指导的活动来达到自己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者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对发展的理解上。
皮亚杰重点关注儿童内在的认知过程,而维果斯基则强调外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2 重要概念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中,儿童的适应和行为是关键概念。
他认为儿童通过认知的发展来适应环境,并通过行为来展现和测试自己的认知能力。
儿童的行为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中,他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指的是在更有知识和技能的他人的帮助下,儿童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行动时更高的能力水平。
社会参与是维果斯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为社会参与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2.3 发展的触发因素在两个理论中,触发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所不同。
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刺激触发的。
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儿童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指出儿童的研究和发展必须与他人的互动紧密相连。
儿童发展理论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指关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理论。
这些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行为、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的成长轨迹和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几种经典的儿童发展理论,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贡献。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这一理论中,皮亚杰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学习,以及通过认知冲突和平衡不断促进认知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工具的应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社会技能。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艾略特的情感发展理论心理学家约翰·鲍德温·艾略特提出了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情感发展经历了依恋、涂鸦和领悟三个阶段。
在这一理论中,艾略特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建立的安全依恋对于儿童整体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生命中有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在这一理论中,埃里克森关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面临的身份认同、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挑战,强调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定位。
总结以上列举的几种儿童发展理论,展示了不同心理学家对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过程的独特见解和阐释。
这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指导和关爱儿童的成长。
在日常教育和育儿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结合实际情况,为儿童提供更加恰当和有效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希望通过对儿童发展理论的学习和理解,每个人都能在儿童成长的道路上起到更积极和有益的作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一些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进行评析。
皮亚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思维特征和表现形式。
2. 本体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建构认知结构,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3. 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的表达和组织方式。
1. 区位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儿童受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特定的认知能力。
2. 向导性:维果茨基认为成人的向导和支持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克服认知障碍,进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3. 区位间私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使用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对以上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有以下异同之处:1. 对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描述: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而维果茨基更加注重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认为文化的影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非简单的阶段划分。
2. 对成人角色的理解:皮亚杰更多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认为儿童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建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则更加强调了成人的向导作用,认为成人的支持和指导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3.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认识: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 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机和意愿。
原因: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 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
“问题”儿童开始出现 我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树会落叶? 为什么太阳会发光? 当每个人都是婴儿的时候,谁来当妈妈?
一、皮亚杰关于认识过程的几个概念: 图式:存在于头脑中组织和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构架。(车、太阳 系) 运用和修改图示的途径:同化与顺应 同化:儿童将环境纳入到已有图式中(量变) 顺应:儿童调整自己以适应新信息(质变) 组织:将孤立的行为集合为高级、运转更加顺畅的认知系统。 平衡:发展与认知能力之间的矛盾与调和过程(发展的动力)
具体运算思维儿童的教育建议
1.鼓励学生发现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参加运算任务 3.让学生进行面积、重量和置换体积守恒活动 4.练习依次排序和颠倒排序 5.解决问题时要求说出答案的依据 6.分组活动相互交换想法 7.确保课堂教学多样,足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8.讲授复杂知识时,应该制作直观教具 9.激励学生运用科学、体验科学
二、维果斯基的几个观点
(一)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 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 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 展区”。
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头,为发展开路。教 学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定向于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脚手架方法 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逐渐改变帮助的水平。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想法丰富,但杂乱,技 能娴熟者的帮助可以使儿童理顺这些想法,使 其思维更加合理和系统。
自我中心主义
他们开始发展出一种新形式的自我中心主义
(egocentrism)。
这种自我中心主义有两个表现方式: 想象的观众 个人神话或个人式寓言
认为自己的经验十分独特,视冒险的事件为上 天赋与的考验,而产生一种无懈可击的错觉 (如飙车不会有危险、闯红灯、作弊抓到的不 会是我等等)。
耍笨(Pseudostupidity)
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处理问题而导致失败,这不是因为 问题太复杂,而是因为问题太简单了。 处理形式运思的能力使青少年可以考虑各种替代方案, 但这个新的能力还没能完全掌控到兼顾细节、优先级 及全面性等。因此,青少年会看起来笨笨的,并不是 因为不聪明,而是没有经验。
5.要求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实施步骤 6.让学生进行一些调查和分析活动 7.要求学生写作时创建分级大纲 8.明白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可以使用形式运算思 维,其他领域不一定会达到这一水平。
皮亚杰学说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采取建构主义的方法 儿童只有在主动寻找答案时,学习效果最佳 2.促使而不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教师通过观察、倾听和提问来帮助儿童加深理 解,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 3.注意讲课语言要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前运算儿童的教育建议
1.让儿童进行分类训练 2.进行社会交往以缓解自我中心倾向 3.让儿童对事物的大、小,长、短,高、矮等 进行比较 4.让儿童进行排序训练(时间和空间维度) 5.下结论时为自己的结论找到依据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维度。 守恒性的获得。 具有分类能力,但是限于具体情境,难于解决抽象问题。 具有了理解序列化和传递性的能力
第三章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引言: 怎样对6岁儿童和14岁儿童解释“圆”或“球”这些概念? 是使用文字、图片还是例子? 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理解这些概念上存在哪些差异?
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主要涉及儿童的思维特征及其转变, 而这些转变,在教育心理学上就称为认知发展。
第一节 皮亚杰的理论
4.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5.将课堂变成探索和发现之地 多采用讨论和非限定任务的内容进行授课 运动会的购买器材的预算
第二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主张 (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 律所制约。 (二)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对高级心理 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的掌握。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诠释,才能理解儿童 的认知能力。
白日梦
青少年对自己思维的反思能力越来越强甚而跳离现实, 其后果之一即是导致越来越多的白日梦。 白日梦中对失败的罪恶感和恐惧感逐渐减少,意味着处 理负面经验的认知能力日益发展精进(Gold & Henderson, 1990)。 白日梦藉由想象而具有测试替代行为和问题解决方案的 实用功能。
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的教育建议
1.要明白很多青少年并不是完全具有形式运算思维 2.提出并邀请学生给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假设
假如一个女孩总是受到别人的排斥她该怎么办?
3.提出问题,并建议几种可能的解决办法
说明调查抢劫案的几种方法
4.选择全班熟悉的某个特定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如果我们要使经济走上正轨必须考虑哪些问题?
(三)语言和思想 儿童不仅具有进行社会交往的外部语言而且还 具有管理自身的内部语言。维果斯基认为内部 语言最初与思维单独发展,最后融为一体。 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出现在3-7岁,儿童 的表现是自言自语—“边说边做”;最后“只 做不说”。内部言语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得到了 一些研究的证实
自我中心
意味着对认识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理 解 不自觉地将自我的品质和看法强加于事物和他 人的立场
不可逆思维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 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1+2=3,3-1=2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 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 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 化的过程。
二、皮亚杰的认知阶段
(一)感觉运动阶段(0-2) 首先, “主体、客体的区分”及“客体永久性” 的建立。 其次,行为目的性的产生。
(二)前运算阶段(2-7)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比感觉运动阶段更为符号化和象征 化,但是不具备运算思维,表现为自我中心、泛灵论 和中心化思维 所谓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我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 泛灵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生命的特征。 中心化思维:只能考虑到问题的一个维度,而且不能 逆转思维(1+2=3,3-1=2)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 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 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 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对自我中心言语功能的 不同观点
青少年思维会对其人格与行为 产生何种影响呢? 1.理想主义 2.长期价值观 3.伪善 4.创造力 5.耍笨 6.自我中心主义 7.白日梦
理想主义
会发展出类似弥赛亚情结(Messianic complex),把自己的本质 角色界定为人类的救赎者。 到了青少年晚期,他们的注意力通常就会从自我中心主义转变到 新萌生的社会中心主义。 在青少年成为政治理想主义使徒的同时,他们也会成为劣势族群 的守护者。 知觉之社会之不公,镜射到自身内在的挣扎冲突: – 青少年对他人苦难的同理能力,其实是源自于其自身内在的 骚动不安。由于心理位置上的不安全感,他们便很容易认同 弱者、穷人以及遭到自私社会压迫的受害者。 多半在口头上反抗,很少将人道理念付诸行动。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
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 进行推理。 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 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 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真正欣赏文学艺术作品, 才能进行假设检验、推理论证以及科学思考。 但是进入了另一种自我中心阶段即“青春期自我中心” 自我意识过度增强:别人像自己一样关注自己、认为 自己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
长期价值观
开始将自己看成大人,规划自己的人生,关心未 来,并且对外在世界的变迁有自己的见解。 随着形式推理的发展,接着就会发展出长期蕴含 的价值观,而不再只是立即的满足与目标的完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因此他们常被认为是伪善 (hypocrisy)的一群。这是因其心智尚未成熟,以为理解 了道德标准即代表自己完成了,其实在具体化为行动上有 很多细致的内涵,并非一蹴可及。 青少年有能力思考自身、自己的想法、与社会的要求, 也会导致另一种形式的伪善:被期望不是自己想要的、 又不能表达自己怕伤害别人
– –
假装成他们不是的样子。 假装成为他人期望的样子。
创造力
检验青少年思考过程与创意行为之间的关联,会发现 一个负面的关系:有些青少年会变得越来越缺乏创意。 事实上,他之所以变得比较没有创意,是因为要顺从 许多压力──来自于其同侪与社会两者。他们必须以 顺从换取被接纳。 较有自信之青少年较愿意去冒险从事梦想性与创造性 的活动。
三、维果斯基的学说对教育的启示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的理念 教学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教育应该适 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的进程 (二)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或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励他克服困难 (三)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当教师
(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中 团体的关系 (五)监控并鼓励学生使用个人语言(自言自 语) (六)重视儿童发展的潜能开发而不是智商的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