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文档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在我们的考试中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我们简单来看看两者的观点,并进行区别比较。
1.维果斯基:维果斯基主要有四个观点。
第一是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观,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坏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第二,提出心理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三,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
最后,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二,描述分体从出生到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3.两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史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摘要】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心理学家,提出了不同但有相似之处的理论。
皮亚杰理论强调儿童发展中认知和情感的重要性,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背景。
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都关注了个体的发展过程,强调社会与环境的作用。
不同之处则在于重点侧重点和理论侧重。
两者理论在教育、儿童发展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相互辅助和补充,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皮亚杰、维果茨基理论、异同评析、基本概念、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应用领域、优缺点、结论1. 引言1.1 介绍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而维果茨基则关注社会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认为儿童通过不断的适应和平衡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而维果茨基则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对儿童认知的塑造。
虽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角度不同,但两位心理学家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都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
在实际应用中,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
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比如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上有所不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都有重要的地位,两者的理论虽然有一些异同之处,但都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 正文2.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基本概念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分别提出了发展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于儿童发展和学习习得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区别
一、“从内到外”和“从外到内”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从低级心理机能发展到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是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在社会的影响下,从社会机能专项个性机能。
而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从内到外”的建构。
皮亚杰不是要否认环境对心理的影响,但他对发展中环境的作用进行了重新的评价。
所以皮亚杰来说,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对维果斯基来说,发展是人的富有意义的概括化。
二、“自发动作”和“中介动作”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都把动作或者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论点。
但是二者对于动作的性质理解是不一样的。
对于皮亚杰来说,动作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主要发生在自认环境当中。
而维果斯基认为的“动作”是发生由社会—文化—历史所构造的一种有意义的动作,又称为“符号动作”或“中介动作”。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皮亚杰创建了实验法,用各种各样的小实验,以儿童为被试对象,用来揭示儿童思维的发展。
这些实验被称为“皮亚杰作业”,例如有名的量筒守恒实验、空间实验、三山实验等。
除此之外,皮亚杰也采用的谈话法,例如用纯语言询问儿童看到了什么,也会用半语言半实际给儿童列举一些河流、机器等例子,询问儿童。
最后皮亚杰强调从
整体上研究儿童,所以他还善用观察法,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儿童的行为。
开辟自然主义的先河。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建构主义者四点共识(1) 学习者依靠自身建构自己的知识(2) 新的学习依赖于现有的知识水平(3) 社会性互动能够促进学习(4) 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可是模拟情境)之中一、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不是外部世界的简单反映(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图式不断协调,建构,逐渐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事物的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增加,是一种量变,顺应是指当外界刺激信息不能被个体所接受时,个体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以吸收刺激信息的过程,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是一种质变。
个体就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皮亚杰进一步将同化和顺应发展成为包括“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内化建构是指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外化建构是指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在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同社会环境作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研究意识和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过程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其中重要的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通过这些中介工具的影响,人能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使自己的行为更具理性和自由度。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为个体学习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促进。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以维氏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同时考虑主客观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说明个体知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
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共识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发展。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他们的理论对于认知发展和教育心理学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虽然两位学者的理论存在一些异同之处,但他们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儿童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方法。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顺序进行,从感知运动期到运算期,再到形成期。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通过适应和再平衡的过程不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理解和适应外部世界。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认知的主动性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即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来促进认知的发展。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着重探讨了人类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他提出了“文化工具”的概念,认为文化符号和工具对于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强调了儿童认知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认为儿童的思维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引导和支持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通过观察、实验证明和提出发展的阶段性,他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来推断认知的发展过程。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注重了儿童的语言和符号的使用,他通过观察儿童在对话和交流中使用语言和符号的能力来推测他们的思维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贡献。
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尽管他们的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通过对比和结合两位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的理论在认知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对于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有着独特的贡献,而且在实践应用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其异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看皮亚杰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了感知、动作、逻辑思维和语言四个发展阶段。
在他的观点中,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主动探索和适应环境来实现的。
他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经历了从感知运动期到前运算期再到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儿童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逐渐建立起对于世界的认知模式和能力。
与之不同的是维果茨基的区别是他的社会文化理论。
在他看来,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工具论”和“近似发展区域”等概念,强调了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对社会文化环境的依赖性。
他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最初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并且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更有经验和知识的人进行合作和交流来实现的。
尽管存在明显的差异,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他们都强调了认知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过程,儿童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特点。
他们都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的,无论是个体的主动探索还是社会文化的介入,都对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皮亚杰的理论主要被用于教育领域。
他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了对于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建构”的重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更多地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让儿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更多地被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他的“近似发展区域”理论被用来指导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来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在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
差异与互补: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建构主义思想之比较
出了著名 的两个基本原则 :同化与顺应 。通过 同化 ,新 信 息 进人 了儿 童了个体认 知结构 的内化过程 。通过顺 应 ,儿童 改变
主 义 后 的 又 一 个 新 的 学 习 理 论 ,被 喻 为 “ 当代 教 育 心 理 学 中 的一 场 革 命 ” 。在 这 场 新 的 思 潮 中 有 两 个 “ 程 碑 ” 式 里 的 人 物 一 一 皮 亚 杰 和 维 果 茨 基 ,他 们 的 理 论 为 建 构 主 义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巨 大 的贡 献 ,推 动 建 构 主 义 逐 渐 成 为 国 际 教 育 改 革 中 的一 种 主 流 理 论 ,为 各 国 的教 育 事 业 提 供 了 理 论 上 的指导和建议 。
一
、
两 种 建 构 主 义 观 点
两位 大师的建构 主义观点都有其 丰富 的内涵 ,以下是
对 他 们 基 本 观 点 的总 体 概 括 。
强调个 体的知识建构 过程 ,但 同时 ,他也没有忽视知识建
构 中 社 会 因 素 的 作 用 。 “ 会 生 活 是 逻 辑 发 展 的 必 要 条 社
来运 用可促进 有效教 学,能够 更加促进教 育的改革和发展 。 【 关键词1 社会 建构主义 认知 建构主义 教学 学生
建 构 主 义 ( o srcii )是 继 行 为 主 义 发 展 到 认 知 cn t t s u vm
在 建 构 过 程 中个 体 的 认 知 结 构 发 生 着 “ 化 ”和 “ 应 ” 同 顺 两 个 过 程 ,代 表 着 个 体 认 知 结 构 的 “ 充 ” 和 “ 组 ” 。 扩 重 这 一 认 知 过 程 不 仅 表 达 了皮 亚 杰 对 个 体 建 构 认 知 结 构 的理 解 ,而 且 ,他 认 为 在 个 体 建 构 认 知 中 ,不 仅 个 体 的认 知 结 构 发 生 着 改 变 , 同 时 外 部 的 物 理 知 识 也 发 生 着 相 应 的 改 变 。 这 种 双 向建 构 发 生 的 改 变 使 我 们 更 能 接 近 事 物 的 本 质 ,进 而 更 能 清 晰 地 了解 事 物本 身 。 ( 3)社 会 因素 对 知 识 建 构 的 影 响 。 皮 亚 杰 虽 然 一 直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各自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中,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实验方法等方面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一、理论基础皮亚杰理论的基础是发展心理学和遗传学,在他看来,人类的智力和认知能力是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发展而来的。
他主张,人的认知发展有自己内在的规律性,即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在儿童成长中是具有普遍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则是社会文化理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人类的心理活动是由文化和社会环境塑造的。
与皮亚杰关注儿童认知发展不同,维果茨基强调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人的认知发展的影响,即“心理器官”的发展是受文化影响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人的智力表现是基于文化和语言环境的。
二、发展过程皮亚杰理论的发展过程表现出一种不断适应和完善的趋势。
他不断进行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他前期的实验发现和判断是错误的,于是进行抽象思维和实证思维的统一,进一步决定了他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形成了他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民族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两个时期。
在民族心理学方面,他基于文化差异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语言对思维发展的影响。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他提出了学习区和发展区的概念,即人通过社会互动,获得了一些在当前心理区域无法实现的能力,这就是借助他人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活动水平。
三、实验方法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实验方法都是贡献巨大的。
皮亚杰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实验,他通过实验,发现并阐述了斯卡鲁斯基橋的本质与规律,以及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他的实验方法一般通过简单的物理操作,让儿童能够逐渐适应事物,从而逐步发展认知能力。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观点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理论的比较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是两位都生于1896年的心理科学巨匠,都对世界心理科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皮亚杰是认知学派的创始人,维果茨基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灵魂人物,他们对心理学的一系列基础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一如发展的原因、发展的阶段、发展的机制等。
因为两派理论观点分歧很大,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本人以及后来各持观点的理论者和研究者都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一、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主要理论分歧皮亚杰(Piaget,1896一1980),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学派的创始人。
在诸多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中,皮亚杰的理论独树一帜,对世界各国的儿童心理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研究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第一,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划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维果茨基((Vigotsky,1896一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维果茨基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方面有很独特的论述,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第一,创立了文化?D历史发展理论;第二,阐明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第三,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第四,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值得一提的是,维果茨基理论的影响波及全世界。
综合考察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可以发现他们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分歧。
1、关于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有超出发展水平的学习。
例如,还处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前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们各自提出了一些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
尽管他们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进行评析。
皮亚杰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1. 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思维特征和表现形式。
2. 本体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在不断地建构认知结构,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知。
3. 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思维的表达和组织方式。
1. 区位发展: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儿童受到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特定的认知能力。
2. 向导性:维果茨基认为成人的向导和支持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人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克服认知障碍,进而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3. 区位间私语:维果茨基认为儿童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会使用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通过对以上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内容进行简要概括,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理论有以下异同之处:1. 对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描述: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而维果茨基更加注重了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认为文化的影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非简单的阶段划分。
2. 对成人角色的理解:皮亚杰更多强调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主动作用,认为儿童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逐渐建构认知结构。
而维果茨基则更加强调了成人的向导作用,认为成人的支持和指导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3. 对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认识:皮亚杰将智力发展和语言发展联系在一起,认为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茨基(Lev Vygotsky)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们的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方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在某些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讨论他们在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领域的贡献。
我们来看一下两位心理学家的理论异同之处。
1. 理论框架皮亚杰的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的发展过程,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社会化和文化化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视角差异从理论视角上看,皮亚杰的理论更加关注儿童认知的内部构建和发展规律,强调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着重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他强调社会交往和文化情境对于儿童认知水平的塑造和提升作用。
1. 教学方法基于皮亚杰的理论,教育者应该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根据不同认知阶段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他强调通过亲身经验和实际操作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强调发展任务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材料,让儿童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而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区内发展区外(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概念,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的发展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提供适当的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引导儿童逐步提升认知水平。
2. 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上,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发展任务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在每个认知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需求,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帮助儿童完成这些任务。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
试谈皮亚杰理论与维果斯基理论的比较法学院心理0901 盛翔20090606众所周知,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两位是心理学界的巨人,都为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两位的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无论哪种理论都有自身的贡献意义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我们都应该客观得来看待和学习每一种理论。
皮亚杰是当代西方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其心理学偏重于儿童认知,智力或思维发展的研究。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我们可以学习知道,他认为学前期是既稳定又充满巨大变化的时期。
他提出学前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该阶段是从2岁开始持续到7岁左右。
(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更多地使用象征性符号思维,心理推断出现,概念的使用也有所增加。
)在阐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时,皮亚杰还指出,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学前期语言的进步反映了思维方式的一些进步,这种思维方式在较早的感觉运动阶段就可能存在。
皮亚杰认为,语言发展自认知进步,而非反之。
他认为在感觉运动阶段思维的进步是语言发展必需的,而且在前运算阶段,认知能力的持续增长又为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皮亚杰的理论当中,有一个关键性概念,那就是中心化。
何为中心化?中心化就是指注意刺激物的某一方面并忽略其他方面的过程。
它是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一个关键成分和局限性。
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要求守恒的任务中会出错?皮亚杰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其中心化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情景相关特性的注意。
此外,他们不能跟随情境表象的变化所伴随的转变序列。
(转变:是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皮亚杰,儿童行为的专业观察家,提供了学龄前儿童认知能力的详细描述。
其理论的主要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用的途径,以思考学前期阶段的认知能力发展。
然而,他的理论是基于对相对较少儿童所进行的大量观察。
尽管他的观察富有洞察力并具有突破意义,近期实验研究却表明在某种水平上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能力。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文档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提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的主动建构。
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认知,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重视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必然。
1引言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种理论模式。
它是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为一体的主流教育学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
这种个人具有的主观知识本质上是内化了的、再建构了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内在表现。
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传统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分,但一般都把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看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流派。
本文将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 (Piaget 1970:704)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1)在皮亚杰之前,学习者一般被看作是没有长大的成年人,只不过是缺乏知识而已。
皮亚杰通过研究证明,学习者在思维和认知方法上和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2)皮亚杰的研究目标是自然逻辑,即知识的起源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者在不借助直观物体的前提下,从A大于B、B大于C中,认识到A大于C,这就使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
(3)皮亚杰从哲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人手来研究学习者认知的发展。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与皮亚杰是发展心理学历史上两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观点,引发了认知发展研究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纪之争。
时至今日,这场论争已不象当年那样剑拔弩张、势不两立,然而,争论的余韵依然在影响着当代的儿童发展研究,辩证地剖析两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两种理论的深层差异首先,两位大师是从不同的出发点、切入点接触儿童认知发展的。
皮亚杰终生追求的核心事业是认识论,与其说他是一位发展心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认识论专家,他是在利用儿童发展的研究探索知识与逻辑的起源和性质,对儿童发展的研究是其完成事业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
维果茨基关注的是儿童如何成为高级文化共同体的成员,毕生致力于发展一种新的整体心理学。
两位大师对自己研究方向的定位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显著差异。
其次,两位大师所持的世界观、哲学观、认识论明显不同。
皮亚杰的理论崇尚自由主义,在研究取向上表现为个体主义,而维果茨基的理论明显倾向于社会主义;皮亚杰的研究是一种机体主义的、生物学的取向,而维果茨基的方法明显地表现为社会文化取向;皮亚杰深受哲学家诸如柏拉图、笛卡尔、卢梭尤其是康德的影响,维果茨基则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的影响;维果茨基采纳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认识论,其个体发生观是唯物主义的,而皮亚杰在这些问题上“拒绝采取一种坚定的立场”;维果茨基在哲学观上是一位一元论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并以此统帅其认识论,皮亚杰则是一位多元论者,受到许多哲学观点的影响,他采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为我所用。
再次,两种理论对个体发展的最初原因的重视程度不同。
皮亚杰没有指出发展的首要动因,维果茨基批评他,“将发展看成一个A和B彼此相互影响的川流不息的过程,不存在发展的首要原因”。
与此相反,维果茨基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互动是个体知识发展的首要原因,“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机能都是在两个方面两次登台,首先是社会的,作为一种心理间范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心理的,儿童内部的心理内范畴……所有高级心理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提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类的主动建构。
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更多地强调个人的选择和认知,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则重视社会文化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从个体走向群体,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这是人类认识活动发展的必然。
1引言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种理论模式。
它是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和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为一体的主流教育学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个体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由个人主动建构的。
这种个人具有的主观知识本质上是内化了的、再建构了的客观知识,即是客观知识的主观内在表现。
建构主义的流派有传统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之分,但一般都把以皮亚杰为代表的个人建构主义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看作是建构主义的两大基本流派。
本文将对这两大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 (Piaget 1970:704)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可以归纳为:(1)在皮亚杰之前,学习者一般被看作是没有长大的成年人,只不过是缺乏知识而已。
皮亚杰通过研究证明,学习者在思维和认知方法上和成年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2)皮亚杰的研究目标是自然逻辑,即知识的起源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学习者在不借助直观物体的前提下,从A大于B、B大于C中,认识到A大于C,这就使逻辑思维得到了发展。
(3)皮亚杰从哲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人手来研究学习者认知的发展。
在哲学上,皮亚杰认为知识就是自然逻辑,所以研究知识就是研究智能。
在生物学上,皮亚杰认为,智能就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学则给皮亚杰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方法。
(4)皮亚杰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他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实验,对学习者逻辑思维的诸方面,如前逻辑思维、语言思维、婴儿认知发展阶段、因果关系、数理推理、顺应特征等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遗产(Gredler 1997)。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在互动的过程中,都要建构必要的结构,以便适应周围的环境。
因此,智能(认知结构)不是先天就存在于人脑之中,也不是存在于外部世界里,而是等待我们去发现。
智能不是可以量化的、静态的东西,智能是动态的、积极活跃的,永远处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
人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可能建构自己的认识,并改进自己的智能(Bringuier 1980)。
智能(认知结构)的发展取决于4个基本因素:物理环境、成熟程度、社会影响以及平衡过程。
其中平衡过程是皮亚杰研究的重心。
平衡的作用就是在认知结构发生改变的时候使它保持正常的功能。
平衡在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化”与“顺应”。
同化指学习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认知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学习者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则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一不平衡一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的。
学习者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4 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运算”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指的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因此,这是一种心理活动,称为“心理运算”。
所谓“内化”,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比如做某件事,对到了一定年龄的学习者来说,可以不用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
逆性”指心理运算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
这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
一个学习者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就可以认为其智能达到了运算水平。
一个动作除了是内化的、可逆的之外,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守恒性与可逆性内在联系、互相依存,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
可逆性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
学习者思维必须同时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心理运算的最后一个特征是“逻辑结构”。
智能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
学习者的智能发展到运算水平,也就是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和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便演变成运算图式。
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
所谓“守恒性”,是指物质尽管运算图式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故心理运算又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形式运算思维是学习者智能发展的最高阶段。
当学习者智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后,思维就可以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而可以利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思维来重建事物和过程。
除此之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者还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
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被称为“假设演绎运算”。
皮亚杰认为,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习者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
这些基本运算包括: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综上所述,在皮亚杰看来,认知个体能动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从而变革、建构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这就是学习和发展。
然而,尽管个体是在同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但终究个体是通过自我控制和变换认知结构,自发性地形成自己内部的认识体系的。
所以,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个体和个体的知识建构活动,其主要关注点在于个体的心理过程以及他们从内部建构世界知识的方式。
这就导向了激进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内源性” (钟启泉2006)。
3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维果斯基同样也研究学习者智能和心理的发展,但他却强调智能和心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文化创造了特殊的行为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的人改变了自身的行为模式和方法,转变了自然本能与功能,并创造和发展了新的行为方式。
” (Vygotsky 1966 :19)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须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基本的心理机能包括简单的认识、原始记忆和不自觉的注意。
这些都是和具体经验相联系的,主要表现为刺激一反应模式。
复杂的心理机能主要包括范畴感知、逻辑记忆、抽象思维和自觉(或有选择的) 注意。
基本的心理机能是生理性及先天具备的,样的机能在动物身上也可以有所体现,而复杂的心理机能则是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独有的特征。
在维果斯基看来,人类的行为包括三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叫作“历史经验”,由遗传而来。
它包括前辈的经验,并超出动物本能反应的范畴。
第二种经验叫作“社会经验”,这是由他人而来的经验。
第三种经验叫作“复制经验”,这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独一无二的行为,是人类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
动物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类则主动地改造环境,使环境适应于人类自己。
维果斯基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前提是,人类的这种复杂行为和激,能使人类认识自己并相互认识。
广义上,语言和符号系统就是社会行为和个体思维的根源。
所以,复杂心理机能的发展必须要经历两个相联系的过程:掌握文化发展和思维的外在方式,即语言和各种符号系统;学会用这些符号来掌握、规划自己的思维。
心理机能产生于文化的符号系统,特别是语言。
语言作为社会刺维果斯基的这一论述阐述了符号对心理结构的建构作用。
他的“心理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之一是马克思和黑格尔的辨证唯物主义(Kozulin 1990) 。
马克思认为,劳动工具(technical t001)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工具的使用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
维果斯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
但他认为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工具只是改变外部环境的技术工具,而真正使人类得以发展的是心理工具(psychological tool) ,即抽象的符号系统,如语言。
符号最初只是用于社会交往的手段,如用来传递信息。
这时符号只是一个影响他人的手段。
但到后来,符号成为一种影响和控制自己的手段。
此时,学习者可以通过内化的符号( 语言) 来组织自己的思维。
学会赋予符号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改变了思维,从而改变了认知。
维果斯基在论证时首先对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
动物的思维方式完全是原始的感觉和简单的记忆,而且受制于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
所以,动物能够辨别环境里的事物。
维果斯基把这种能力叫作“信号化” (signalization) 。
人类也具有这种能力,这是遗传而来的生物属性。
但是,人类可以超越自身的生物性。
在进化的过程中,早期的原始人发明了工具,使得人类开始主动地适应环境。
随着语言和符号系统的出现和进化,人类的思维结构和方式也开始变化。
首先,外在的事物和符号在大脑里得以连接。
其次,由于心理结构的产生,人类的行为终于可以摆脱外部刺激的限制,可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联想来建构记忆过程” (Vygotsky 1977 :27) 。
这个能力叫作“意义化” (signification) 。
,事实上,赋予符号以意义就是学会词义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复杂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过程。
通过词,认识得以系统化,即产生范畴化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概括与抽象思维的能力。
同样通过词,简单的记忆变得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
当这一过程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类通过自己创造的刺激把指导记忆、注意的过程内在化。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学会用辅助刺激来表征外界行为,然后用内在符号和程序来控制这一刺激。
辅助刺激”是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心理机能遵循刺激一反应模式,其刺激物为外界具体的物体。
而复杂心理机能的刺激是辅助刺激,是抽象的。
学习者的辅助刺激有:(1) 他所生活的那个社团的文化工具;(2) 学习者家庭的语言和与他有关的周围其他人的语言;(3) 学习者自己创造的东西,比如儿童用可以利用的东西来“过家家”(Vygotsky 1978:39) 。
由于符号是社会的产物,所以社会环境在学习者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基本的心理单位是词义,而社会交往、社会行为促使了对词义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