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与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
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皮亚杰的发展观的异同点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在我们的考试中非常重要,就是研究认知发展的维果斯基和皮亚杰,我们简单来看看两者的观点,并进行区别比较。
1.维果斯基:维果斯基主要有四个观点。
第一是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观,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和动物不同的高级心理机能。
他进一步探讨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实质,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坏境和教育作用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过程。
第二,提出心理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第三,提出智力发展内化学说。
最后,着重研究了教学与发展,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
2.皮亚杰:皮亚杰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理论:认知发展阶段论;第二,描述分体从出生到高中生的智力发展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提出儿童智力发展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总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3.两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①都强调主体的活动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②都强调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不同点①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史生物适应的过程强调人的自然本性;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发展受社会文化历史因素的制约强调人的社会本性。
②在发展的关键问题上,皮亚杰认为发展的关键在于儿童的独立探索活动,成人的直接教育是不重要的;维果斯基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环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智力发展的质量。
③在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上,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存在阶段性;维果斯基认为发展是连续的没有绝对的阶段。
④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上,皮亚杰认为思维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维果斯基认为语言的发展决定思维的发展。
(3)对教学实践的启示: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启发我们要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要探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由此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
探究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的差异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都是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研究重点、文化因素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探究。
首先,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认为孩子通过自主探索和建构自己的认识体系,逐渐形成个体的认知结构,并由此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的理论着重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差异,强调儿童经历两种认知状态的转变:先是感知为主导的感知智力阶段,然后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操作智力阶段。
他的研究重点在于观察和解释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发展的规律。
相比之下,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注重个体和社会文化的互动作用。
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在特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他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强调社会化学习和文化工具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参与和合作社会活动来促进的,文化影响和社会经验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其次,在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
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儿童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变化,以及认知结构的建构和转变。
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情境实验和观察等。
他通过观察儿童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与思维变化,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
另外,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维果斯基的文化影响发展观强调社会文化与个体的相互作用。
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上,皮亚杰将重点放在个体与物理世界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体通过自主探索和适应环境,逐渐建构出自己的认知结构。
而维果斯基认为文化经验和社会互动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和符号系统在认知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观-建构主义者四点共识(1) 学习者依靠自身建构自己的知识(2) 新的学习依赖于现有的知识水平(3) 社会性互动能够促进学习(4) 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真实的任务和情境(可是模拟情境)之中一、皮亚杰的结构与建构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不是外部世界的简单反映(经验论),也不是主体内部预成结构的展现(预成论),而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与社会经验,图式不断协调,建构,逐渐形成一系列由低到高的图式(即认知结构)的过程。
人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事物的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将外界刺激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是认知结构数量的增加,是一种量变,顺应是指当外界刺激信息不能被个体所接受时,个体调整原有认知结构,以吸收刺激信息的过程,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是一种质变。
个体就是在不断地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达到与周围世界的平衡。
皮亚杰进一步将同化和顺应发展成为包括“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理论:内化建构是指人的建构活动一方面产生了以逻辑范畴为代表的人类智慧的基本结构外化建构是指广义的物理知识也正是在建构活动中生成的。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与社会建构主义从历史的观点,在社会环境之中,在同社会环境作用不可分割的联系中研究意识和心理发展。
人的心理过程变化是以特殊的“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其中重要的是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
通过这些中介工具的影响,人能在改变环境的同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使自己的行为更具理性和自由度。
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为个体学习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和促进。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以维氏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用,同时考虑主客观知识并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说明个体知识与社会相互联系的。
只有当个人建构的,独有的主观意义和理论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共识相适应时,个体才有可能发展。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获得了守恒,出现了初步的逻辑思维,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 体的、单一的命题 ) 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认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 运算:是一个可以内在化、可逆的动作,它总假定有某种守恒的东西、并且从来不孤立存在
维果斯基
维果斯基(1896-1934)于1917年从主修文学的莫斯科大 学毕业后进行文学研究,1917~1923年,维果茨基在一所 学校中教授文学和心理学,在1925年到1934年之间,维果 茨基聚集了一大群擅长于心理学、残障及心理异常等领域 的年轻科学家一起工作。对于医学的兴趣促使维果茨基也 接受医学的训练,首先在莫斯科的医学机构,后来,他曾 于该地的乌克兰神经心理学院教一门心理学的课。逝世前 不久,维果茨基受邀主持实验医学机构的心理系。1934年 死于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内化理论
1、工具理论:真正的工具(如尺子、算盘及移动 等)/符号工具(如数字、语言符号、地图、艺术 作品等)
2、个体利用这些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 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从而逐渐转 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 的心理机 能,并且不断内化。
两者理论的比较
1、两者认知发展途径:皮亚杰持自然科学的发展观,他 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 去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他认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而维果斯基是持社会 文化发展观的,他采用了社会文化 的观点解释人类认知 的发展。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而 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 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
同化与顺应的关系
1、同化与顺应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同化与顺应相互包含
3、同化与顺应之间不断发展的平衡化,构成了认识 以及认识的发展 顺应导致发展(质的变化),同化导致增长(量的 变化)
4、皮亚杰与弗洛伊德
相同点
1、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出生到15岁左右) 2、心理发展的结构和过程(建构倾向) 3、心理发展的本质 4、都存在着重视早期心理发展, 忽视社会环境的倾向
不同点
1.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 2、机能与构造的结合 3、自我防御与自我调节的选择
二、维果斯基社会文化理论
活动
语言
内化说
内化是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 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也就是个体将社会环境中 吸收的知识转化到心理结构中的过程。 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 不仅通过教学,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 等来实现。
寻找玩具 一个六岁的孩子,把玩具弄丢了, 向父亲求助。父亲问他最后一次 看见玩具是在哪里 孩子说:“不记得了。” 父亲又问了许多问题—在不在房 间?外面?隔壁房间? 每次孩子都回答:“没有.” 当父亲问道:“汽车里呢?” 孩子说:“我想是在那里。”就 跑去取玩具了 父亲和孩子在交往协作中完成了 回忆和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从中 把这些策略内化,下次丢了东西 就可以用上了。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 比较
分歧 1. 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理论的分歧 2. 对发展过程本质的不同 3. 理解成人和同伴对儿童发展影响的分歧 4. 理解发展阶段普遍性的分歧 5. 心理调节观的分歧 一致性 1. 社会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中心性作用 2. 内化不是对环境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转化过程 3. 发展的个体性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异同_皮亚杰与维果茨基在考试中是常考的考点,经常以单选、多选以及判断、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但是对于二者的理论,在考查到稍微有点复杂度的题目时,我们容易出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总结下二者理论的异同。
1、相同点:他们的理论有三个主要的内容是相同的:即挑战、准备以及社会交流的重要性。
(1)挑战: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挑战性任务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儿童从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中受益最多。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挑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儿童只有在遇到用现有图式不能充分理解的现象时也就是产生认知失衡状态,才能发展更复杂的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
(2)准备:从皮亚杰的观点看,儿童只有在他们可以把新事物同化到现有图式中时才可能顺应新事物;他们必须在“新”“老”认知结构之间有重叠的内容。
另外,皮亚杰认为只有当儿童进入能够恰当处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用概念进行思维的阶段,才能从经验中学习。
维果茨基也认为,儿童在一定时候可以完成的任务受于一定的限制。
随着儿童获得一些能力,另外一些稍微高级的能力以初始形式出现(它们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且可以在成人的帮助和指导下得到培养。
(3)社会交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周围生活中的人可以向儿童提供一些信息和意见。
而他们创造了儿童认知失衡,并且还培养了儿童更强的观点采择能力。
例如。
当年幼儿童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于是儿童开始摆脱前运算的自我中心性。
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交流为思维过程提供了基础:儿童内化了自己与人交流时的思维过程,直到最后他们可以独立地应用这些过程。
另外,从定义上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的任务,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
2、不同点:下面的四个问题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在认识发展特征上观点的主要差异。
(1)认知发展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皮亚杰或许低估了语言的重要性,因为儿童不仅通过自己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也通过学习他人怎样解释现象和事件来获得对现象和事件更复杂的理解。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
各种皮亚杰理论都起源于同一种传统的理论—皮亚 杰的认知发生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即试图建 立一种新的理论,既保留皮亚杰理论的优点又能 避免其不足之处 c.新皮亚杰学派和皮亚杰学派的显著区别如下: 第一,新皮亚杰者继续关注皮亚杰所研究的课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试图详细说明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2)新皮亚杰者试图找出推动认知能力从低级到高
——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 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 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随着同化与顺应之间“平衡-去平衡-再平衡……”动 态的发展,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 展。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
1. 感知运动阶段(出生—1岁半、2岁) 2. 前运算阶段(2岁—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岁—11、12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与皮亚杰的理论比较,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别于 皮亚杰者,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的关系。而且在解释语言发展帮助儿童认知思维之间的 密切关系时,维果茨基更特别强调儿童自我中心语言的 重要性。
根据维果茨基的观察,幼儿期(即前运算期)的思维方 式是带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此时期儿童们在一起谈话时, 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当儿童面对困难情境时,他的自 我语言就会加倍的增多。这现象表明儿童借自我中心语 言以帮助其思维。因此,维果茨基指出,自我中心语言 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功能;不仅可借此舒解其情绪, 而更重要的是能助益其心智的发展。
皮亚杰的晚年思想及新皮亚杰学派
a.皮亚杰的晚年思想有如下的特点:第一,新理论建立
在对应性,态射(国内学者曾经将该词译为“构态”,但 根据抽象代数译为“态射”更恰当),范畴,转换等新的 概念体系之上;第二,新理论将发展视为从心理内态射到 心理间态射,再到超态射的演变过程。 b.新皮亚杰主义是把信息加工的观点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 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心理学流派。主 张儿童认知发展不只是数量的增加,而且有着质的变化, 存在阶段性。主要代表人物有:帕斯科尔—雷尔尼,费舍 尔,哈尔费得,凯斯等。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 认知发展理论2. 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 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 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 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 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 (7~11 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 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 影响发展因素: 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 和数理逻辑经验 (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
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比较文旅学院-学科教学(历史)-宁凯飞维果斯基与皮亚杰都是20 世纪对教育学和心理学产生影响的两位巨人。
但由于其理论建立的哲学背景不同、接受的文化教育不同及两人的研究方法不同, 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
一、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主要采用历史观点,在社会环境中考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影响因素,尤其重视语言在这一思维内化过程中所起的突出作用。
此外,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拓展了对学生能力的认识,指出教师和成人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一观念对当前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人是建构外部世界只是的能动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因此人类智慧的源泉应是主体对客体的动作,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从这个角度出发,皮亚杰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如何发生或起源乃至逐渐发展的问题。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个体是凭借认识结构(或图示),通过适应(同化与顺应)和组织这两种机能,才逐渐认识外界事物、适应外界环境,实现认知的发展。
而在认知发展阶段中,个体主要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大致的对应一定的年龄范围,而且每个阶段都以行为的质变为特征。
三、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的相同点:1.理论来源上的共同背景。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除了哲学上的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外,在心理学背景上则有许多共同性。
他们都偏爱机能主义。
皮亚杰毕生坚持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并认为科学思想也是生物适应的高级形式,这无疑体现出他的机能主义背景。
维果茨基更是把他的理论的研究对象规定为“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过程”。
正如布鲁纳所说的那样:“维果茨基的观点从表面上可以称作机能主义或工具主义,或者有点类似於意动心理学。
看一下维果茨基在世界心理学中的地位,他实际上超越了杜威—詹姆斯的机能主义。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理论的联系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
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1)依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逐渐形成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2)低级的行为图式;(3)获得客体永恒性是这一阶段的标志(9-12个月);(4)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5)延迟模仿产生(大约一岁半)——对一段时间之前出现的他人行为进行模仿。
2.前运算阶段(2-7岁)(1)表象性思维——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思维。
所以游戏主要以象征性游戏(以物代物)为主;(2)具有泛灵论,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3)自我中心——三山实验;(4)自我中心言语的特点:重复、独白、集体的独白;(5)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只能正推,不能反推(不守恒);(6)刻板性——对某一事物只有固定看法;(7)未获得守恒的概念——量杯实验(不守恒);(8)集中化——只能从单一维度思考问题;(9)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联系(缺乏层级类概念、不能分类)。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1)守恒观念——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同一性——假如没有东西被增加或者取走,物质是相同的(如同一块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仍能知道质量没变);补偿性——一个方向外观上的变化可以从另一方向来弥补(比如量杯水面升高,就知道要用细量杯);可逆性——能正推,也能反推。
(2)逻辑思维,但是要以具体事物为依托。
如A比B高,B比C高,可以进行判断A和C之间的关系,但强调具体形象支撑,只用字母无法判断,如果换成爸爸比妈妈高,妈妈比我高,就可以判断出妈妈比我高。
(3)去自我中心;(4)去集中化——可以从多维度多方面思考问题;(5)只能刻板的遵守规则,不敢改变——随意这一阶段的游戏以规则性游戏为主。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两位心理学家都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们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理论进行异同评析。
一、理论异同1. 异同之一: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皮亚杰提出了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他将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些阶段的划分是基于孩子在认知发展中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方式,如观察、理解、推理等,而且各个阶段之间的发展是具有层次性和连续性的。
维果茨基则是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即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发展阶段范围内进行的,而是在过渡阶段一定有一些新学习的能力。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识别儿童在他们的近似发展区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他们无法理解的内容。
因此,维果茨基的理论更加关注孩子的思维和认知之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
皮亚杰的理论主要是基于他在儿童心理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工作。
他的理论基础是儿童在成长发育中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探索。
他强调了儿童通过认知活动,如关注、分类、比较、归纳和推断等,来理解和适应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和不同。
这些认知活动的使命是建立新的集体表征,同时引导孩子们发展出适当的行为。
维果茨基的理论则是侧重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学习和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成长取决于环境(包括文化和社会经验)的引导。
例如,孩子在听取一位老师的对话时,会出现比自己独立思考要好得多的推理。
孩子们在有成年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解、处理和记忆新事物,并逐渐建立起与成人相似的思维形式和抽象概念。
3. 异同之三:教育实践中的应用皮亚杰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即在知识构建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着共享的责任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社会交往来实现知识的共建。
维果茨基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知识不仅是在个人内在构建的,也是在社交活动中获得的。
这也意味着人类在个体内、社群活动中,不断将文化向下传递。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皮亚杰理论:皮亚杰于1918年在纳沙特尔大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
对生物学、哲学和逻辑学有兴趣。
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schema,在他后期著作中用scheme一词)。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我们可以把图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可以说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学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
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变化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
随着个体认知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⑴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出相同的重复反应;⑵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
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⑶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不上发展。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在早教中的应用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在早教中的应用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这两位大佬,可是早教领域的“重量级人物”。
说到这两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哎呀,这俩名字好生僻,听着像是某个遥远的星球来的外星人。
”不过别担心,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两位大人物对孩子成长的影响,而且还是用最通俗的方式,让你能听得懂,明白了不单止,甚至还能笑出声。
皮亚杰,听到这个名字,第一反应就是“哇,是个很严肃的学者吧?”他的想法特别简单:孩子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就像河流的水一样,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流向前方。
他觉得,孩子不是“小大人”,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思维方式,咱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孩子可能会觉得是个“大难题”。
比如给个三岁的小朋友看一块巧克力,问他“你觉得这块巧克力大还是小?”孩子可能会傻乎乎地用“这块巧克力是大的呀”来回答。
这是因为他觉得大小不是相对的,往往看的是自己手里的那块,而没有考虑到其他因素。
皮亚杰认为,孩子会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试错”,逐渐理解世界,慢慢“长大”。
他特别强调的是,孩子的思维发展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能力。
这就好比,宝宝学会了爬、学会了走,再学会说话,这些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是大脑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
再说维果斯基,这位看上去可能没皮亚杰那么高冷,但他的思想可不简单哦!他主张“社会互动”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
说白了,孩子在和身边的人,特别是大人的互动中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你看,维果斯基认为,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光是靠自己摸索出来的,而是通过和周围的成人或同龄小伙伴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比如你和宝宝一起玩积木,宝宝会学会如何搭建结构,怎么用形状拼凑出一座城堡。
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是时不时给他一些小提示?比如说:“哎,宝贝,要不你试试把这块拼到这边?”宝宝一边玩一边学,就是在和你互动中吸收了这些知识。
你不说,他也许永远都搭不出那座“高大上的城堡”。
好了,聊到这儿,你会发现,皮亚杰和维果斯基虽然都关注孩子的成长,但是他们的关注点有些不一样。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研究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理论比较研究1.皮亚杰与维果斯基主要贡献皮亚杰研究的重点是儿童智力发展,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1.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2.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3.第一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划分儿童逻辑思维发展工具。
4.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
5.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维果斯基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方面搞了许多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以来关系等方面存有很独有的阐释,他的理论主要存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1.创办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阐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标志和原因 3.明确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4.明确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道。
2.皮亚杰与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理论存在的分歧2.1关于自学与发展的关系上。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图示发展至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之下一步自学提供更多了可能性,儿童不可能将存有少于发展水平的自学。
比如,处在思维的具体内容运算阶段的儿童就是不可能将学会抽象化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就是自学的必要条件。
维果斯基则明确提出:自学在发展中存有什么价值?他指出,自学应当推动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明确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即为维果斯基指出,儿童智力发展存有两种水平,一就是现在的水平,即为儿童当前所达至的智力发展状况;另一种水平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能够达至的一种代莱发展状态。
在这两种水平状态间存有差异,这个差异地带就是“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断言“唯一不好的自学就是先于发展的自学”,因此,他的观点就是自学先于发展并推动发展。
比如,应当协助处在具体内容形象思维阶段的儿童展开概念系统化,推动其思维向抽象化逻辑方向转变。
2.2儿童的自我中心问题。
皮亚杰通过临床法研究与收集了有关儿童语言与思维的大量事实,发现6、7岁以前的儿童说话的对象只是自己,目的不在于与他人交流,说话只是儿童活动中的一种伴随现象。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
对比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的异同点1. 引言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是心理学领域两种重要的发展理论。
尽管二者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是研究儿童发展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就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2. 异同点分析2.1 社会交往与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强调儿童通过交互作用和适应环境中的刺激来发展认知能力。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认知发展中的特征划分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强调社会和文化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研究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参与来实现的。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区间或助推的发展",即儿童通过与他人合作或被他人指导的活动来达到自己更高的发展水平。
二者的异同点主要体现在对发展的理解上。
皮亚杰重点关注儿童内在的认知过程,而维果斯基则强调外部社会和文化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2.2 重要概念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中,儿童的适应和行为是关键概念。
他认为儿童通过认知的发展来适应环境,并通过行为来展现和测试自己的认知能力。
儿童的行为是认知发展的结果。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中,他引入了"区间"的概念,指的是在更有知识和技能的他人的帮助下,儿童能够达到比自己独立行动时更高的能力水平。
社会参与是维果斯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为社会参与可以促进儿童的发展。
2.3 发展的触发因素在两个理论中,触发儿童发展的因素有所不同。
皮亚杰的行为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他们与环境的互动和刺激触发的。
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儿童不断发展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维果斯基的社会参与发展观则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指出儿童的研究和发展必须与他人的互动紧密相连。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的异同评析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二者都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分别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文化发展理论,对于人类的发展成长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贡献。
本文将对他们的理论进行异同对比评析。
一、理论背景和基本观点1. 皮亚杰理论: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发展是逐渐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并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自己的认知能力。
2. 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和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下一步发展区”和“近成发展区”的概念。
他认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通过与他人的合作、观察和引导,最终能够达到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的异同点1. 角色定位:皮亚杰理论注重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和自主性,将个体内在的心理建构与发展联系起来;而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重视社会互动和合作。
2. 理论视角:皮亚杰理论从个体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出发,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规律;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关注儿童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展过程。
3. 发展阶段:皮亚杰理论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存在着特定的认知特征和思维方式;维果茨基理论中的发展区概念则强调了儿童发展的离散性和个体差异。
4. 知识获取:皮亚杰理论中,儿童通过主动探索和体验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维果茨基理论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引导,通过社会文化工具的使用来获取知识。
三、理论的适用性和互补性1. 适用性:皮亚杰理论着重研究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建构,在教育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儿童认知的阶段差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维果茨基理论则关注儿童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家庭、学校等教育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互补性: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理论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和丰富研究视角。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比较及贡献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及对照目录一、皮亚杰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二、维果斯基的理论1.认知发展理论2.建构主义理论三、皮亚杰理论的与维果斯基的理论对照四、两种理论的现实意义一、皮亚杰的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实现意义建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发展过程。
2.发展阶段论: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进入智慧发展阶段思维已表现符号性特点,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具有明显符号性、逻辑性,能进行简单逻辑推演,克服思维自我性等,但思维仍局限于具体事物及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5岁):儿童总体思维特点能够提检验假设、能监控内省自思,思维具抽象性、逆补偿等。
3.影响发展因素:①成熟:指机体特别神经系统以及内泌系统成熟。
②经验:物理经验(通过简单的抽象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③社会环境: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传递,主要是指他人与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教育的影响作用。
其中,儿童自身的主动性是其获得社会经验的重要前提。
④平衡化: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自我调节发展决定因素。
2)、皮亚杰的个人建构主义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里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建构主义最重要的奠基人。
他所创立的关于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发生认识论,其核心就是研究人的一生中自然逻辑的发展过程。
“要充分解释学习是什么,则必须首先解释个体学习者是怎样进行建构和创造的,而不仅仅是怎样重复和复制的。
”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中最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智能和生物有机体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有组织的系统,而且都在不断地与环境发生互动。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的掌握。 (三)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诠释,才能理解儿童
的认知能力。
29
二、维果斯基的几个观点
(一)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 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 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 展区”。
自己的感觉是独一无二的
15
青少年思维会对其人格与行为 产生何种影响呢?
1.理想主义 2.长期价值观 3.伪善 4.创造力 5.耍笨
6.自我中心主义 7.白日梦
16
理想主义
会发展出类似弥赛亚情结(Messianic complex),把自己的本 质角色界定为人类的救赎者。
到了青少年晚期,他们的注意力通常就会从自我中心主义转变到 新萌生的社会中心主义。
34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对自我中心言语功能的不同观点35教学应该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教育应该适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发展的进程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或给予适当的鼓励激励他克服困难三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当教师36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中团体的关系六重视儿童发展的潜能开发而不是智商的提高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36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解,并提出相关问题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答案 3.注意讲课语言要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
27
4.促进学生智力的健康发展。 不要过分逼迫孩子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5.将课堂变成探索和发现之地 多采用讨论和非限定任务的内容进行授课 运动会的购买器材的预算
28
第二节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一、维果斯基的主张 (一)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
如果我们要使经济走上正轨必须考虑哪些问题?
对比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
对比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与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一、引言皮亚杰(Jean Piaget)和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们分别提出了智力发展理论和社会情境发展观。
本文将对比探讨他们的理论观点,并分析其异同之处。
二、理论观点1. 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
他认为,儿童的智力发展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描述: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思维方式。
此外,他还强调了儿童的适应与认知冲突,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不一致的经验来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2. 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维果斯基的社会情境发展观注重儿童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的研究和认知发展是在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发展的。
维果斯基强调了社会文化情境对儿童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的概念。
近发展区域指儿童在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指导下能够完成的任务,远发展区域指儿童在无指导下难以完成的任务。
三、理论比较1. 强调重点皮亚杰的理论关注儿童自主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强调儿童的适应能力和认知冲突对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维果斯基的理论则侧重于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发展影响,强调社会交往和指导在儿童研究和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 儿童发展中的关键概念皮亚杰的理论中,关键概念是认知结构、适应和认知冲突。
他认为,儿童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冲突与适应来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维果斯基的理论中,关键概念是近发展区域和远发展区域。
他强调了成人或经验更丰富的同伴在儿童研究和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在近发展区域内,儿童能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完成新的任务。
3. 对教育的启示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自主研究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给予儿童足够的研究机会和自主发展的空间。
维果斯基的理论则强调了合作研究的重要性,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社会情境和指导,帮助儿童在近发展区域内完成更高级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OGO
适应: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 学上是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 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平衡状态。 平衡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达到机体 与环境的平衡
发生认识论
LOGO
一个原则:严肃对待心理学,也即是当发生了心理学事实 问题时,应求助心理学的研究,而不可依靠个人的思辩来 杜撰答案。 一个问题:去解释知识发展中新的知识结构是怎样构造起 来的,也即研究认知的结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心理 起源
LOGO
4、对成人及其同伴的作用观点:维果斯基认为儿 童的认知发展是在与思维水平更高的人的交往活 动中发展的,这些人作为指导者为儿童的智力发 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交 往产生不平衡状态-认知冲突,来促进自己的认知 发展,最有效的交往应发生在同伴之间,因为他 们认知水平相似,能彼此提出异议。
维果斯基
LO1917年从主修文学的莫斯科大 学毕业后进行文学研究,1917~1923年,维果茨基在一所 学校中教授文学和心理学,在1925年到1934年之间,维果 茨基聚集了一大群擅长于心理学、残障及心理异常等领域 的年轻科学家一起工作。对于医学的兴趣促使维果茨基也 接受医学的训练,首先在莫斯科的医学机构,后来,他曾 于该地的乌克兰神经心理学院教一门心理学的课。逝世前 不久,维果茨基受邀主持实验医学机构的心理系。1934年 死于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动作 智慧 语言 逻辑 运算 速度 时间 空间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LOGO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
二、前运算阶段(2-7岁)出现了符号、表象和直 觉思维;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直觉性 泛灵论、 现象学因果性、自我中心言语(重复、独白、集 体独白)
LOGO
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获得了守恒,出现了 初步的逻辑思维,在心理上操纵客体和事件(命 题内思维:能够产生、理解和验证具体的、单一 的命题 ) 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出现抽象的逻辑思 维,操纵假设情境中的命题与观念(命题间思维 :能够推论两个或更多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
LOGO
1、两者认知发展途径:皮亚杰持自然科学的发展观,他 仍然秉持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适应和成长历程的观点 去探讨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他认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而维果斯基是持社 会文化发展观的,他采用了社会文化历史的观点解释人类 认知的发展。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化的产物 ,而人类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则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 果。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
皮亚杰
LOGO
皮亚杰(1896-1980)幼年酷爱生物学,1907年,他发表 在杂志上的第一篇文章时年仅11岁。4年后他又发表了一 些关于软体动物的文章。这使他萌发了在日内瓦自然历史 博物馆收藏软体动物的部门供职的愿望,但是博物馆主任 知道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时就拒绝了他的要求。皮亚杰22岁 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同时他的学术兴趣开始转向逻辑, 最后归于认识论,在研究了生物学和认识论后,发现在认 识论和生物学之间有一条可以连接起来的纽带——心理学 。
最近发展区
LOGO
学习在发展中的价值:学习应促进发展,所以,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 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 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 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 最近发展区”。
LOGO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LOGO
3、语言与思维:皮亚杰认为语言来源于思维;认 知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语言;语言只是 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自我中心言语反映的是不 成熟的思维形式。维果茨基认为学前儿童的自我 中心言语是协调其思想与行动从而促进其认知发 展的重要因素,他认为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事实 上并非完全是“自我中心”,而是具有“自己对 自己沟通”的意义,《思维与语言》。
LOGO
2、教学与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图式发展到 一定阶段后,才为他的下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儿童不可能有超过发展水平的学习。例如,处 于思维的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是不可能学会抽象 的逻辑概念的,因此,发展是学习的必要条件。 而维果斯基则认为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发展,所以 教学可以走在发展的前面。
LOGO
内化理论
LOGO
1、工具理论:真正的工具(如尺子、算盘及移动 电话等)/符号工具(如数字、语言符号、地图、 艺术作品等) 2、个体利用这些工具组织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 的、不随意的、低级的、自然的),从而逐渐转 化为间接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 机能,并且不断内化。
两者理论的比较
LOGO
LOGO
LOGO
LOGO
维果斯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的一 个重要假设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是以特殊的 “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各种符号系统,尤其是语词系统。起初,人改变 的似乎只是外部物质,但随后,这些变化便作用 于人的内部心理过 程。人的心理过程受这些特殊 中介工具的特性影响,能够在改变环境的同时, 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过程,从而使自己能够的 行为具有理性和自由度。人也由此形成了有别于 其他动物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
LOGO
几个关键词—运算,图式,同化,顺应,适应, 平衡化,发生认识论 运算:是一个可以内在化、可逆的动作,它总假 定有某种守恒的东西、并且从来不孤立存在 图式:指儿童对一个事件的基本要素和相互关系 的抽象表征。
LOGO
同化: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 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应: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 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