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建筑的师哲-路易斯康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
路易斯康创作哲学关于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摘要:路易斯·康在现代建筑的开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杰出的现代建筑大师的路易斯·康更被人们称为“建筑诗哲”,他的建筑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建筑突出的个人特色和风格,标志着建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本文旨在通过对路易斯·康建筑哲学的深入探讨,以求剖析其建筑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19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工程使康脱颖而出,成为举世瞩目的建筑师。
19世纪60年代康的设计到达成功的顶峰。
康的设计作品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在康的哲学思想里包含着各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因素,比方其中囊括了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又表达了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以及东方文化的哲学观,例如中国的老庄学说。
二.古典哲学对路易斯·康设计的影响康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建筑,必须从不可度量开始,经过了可度量的过程,而最终又必须是不可度量的展示。
”古典主义建筑所展示的正是“不可度量”的精神和品质,当人们处于埃及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以及帕提农神庙之前,都会难以抑制内心的冲动,心潮澎湃,体验到这些古迹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康在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被这些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势,精确比例以及和谐的美感所深深折服,因此在康的设计中古典的元素随处可以,例如,康的屈灵顿犹太文化中心游泳池其四棱形的屋顶,让人联想起有亲切感的屋顶的建筑形象,理查德实验楼那一个个高耸的小塔楼给人以哥特时代的悠悠韵味。
清晰的轴线构图可以说是贯穿了康在60年代之时所做的几乎所有的建筑设计,并且所有的建筑作品都有着浓重的古典构图手法的色彩。
在康的代表性建筑——萨克尔生物研究所中就有着强烈的轴线关系,两座形体完全一致的研究楼遵循着中央庭院的中分线进行对称,同时这样一条轴线也可以说是代表着整个建筑群体的重心。
而其旁的住宅区,那么是因地形展开具有欧洲中世纪村镇的形态。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思想
一、追本溯源—起论点
1.打破既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 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打破和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遵守材料的特性,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存于心灵。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
Kahn以光明与静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存在着表现欲。
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大的差异。
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路易斯康
路易.康的启迪----希望大家从中能学点东西(2007-04-28 23:09:47)转载分类:建筑学习20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建筑业步入了繁荣时代,也产生了许多建筑大师.路易.康作为第一代建筑大师,他的建筑及建筑观不仅对现代建筑而且对后现代建筑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路易.康被称为“费城学派”的创始人,或被认为是“新古典主义”、“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即他常常不太容易被明确地划分哪个派系,但其作为一代大师的地位不容质疑.他在20世纪中后期以当时的新技术、新材料为表现手段,常以最简单的几何元——正方形、矩形、圆——为构图的“基本元”,创造出极有个性特色的建筑物,同时其建筑观也别具特色.他的许多经典著作及其建筑观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学习.1 设计的“本源”——寻找建筑的本质路易.康在他的整个设计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追求建筑的精神功能,而不仅仅满足于建筑的物质功能.他强调在设计之前要寻找出该建筑的“本源”、“本质”即“Form”.路易.康信奉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哲学,认为“意志”先于物质而存在.一朵玫瑰之所以成为一朵玫瑰,是因为它的意愿要成为一朵玫瑰.同样,他认为一个建筑物在它特定的环境中都有它特定的存在意愿.在他的每一项设计中,并没有泛泛地根据通常的设计规则、通常的做法去划分各种功能,分配各自的面积,而是去仔细地研究使用者的要求,对建筑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发掘出每一个建筑物的“意愿”——它想成为什么样,它应该有什么样式.康的作品以尊重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出发点.建筑物是给人使用的,为人所服务.每一个建筑物对于使用者而,言具体需求是什么,是需要建筑师全面地、深入地推敲的.路易.康不愧为一代建筑大师,他的每一项作品均遵照人的感受及建筑的意愿,经过深入地分析、研究、推敲,使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譬如一个学校的设计,路易.康并不是简单认为是由一系列教室、办公楼通过走道、道路与庭院组合而成,而是根据教师与学生在使用上的具体要求,把它作为一些特殊的空间——谈话空间、思想交流空间来设计、考虑.只要有了这些思想交流的空间,无论其规模大小便成了学校.而学校里的任一空间也均是此空间.就连走廊,他也遵照学生们的意愿,把它不仅仅作为一种通行走道来考虑,而是作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第二课堂空间进行设计.学生们在这里可以自学、聚会、交往.康提议在设计时可以把走廊做得宽一些,设一些可以俯视花园的凹室,这样这条走廊便成了一条有生机、有特色的廊道.如今的学生被家长、教师越来越多的规则所约束,更需要同龄人自己的交往空间.因此康关于把走廊、门厅、花园等变成孩子们的课余活动、游戏空间的观点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代的建筑师如今在设计中、小学校时常常参考康的这一观点.笔者在一个写字楼的建筑设计过程中,遵照康的上述理论和观点进行了分析:写字间它应该能满足哪些要求呢?当然要创造出舒适、高效的工作空间,但作为使用者每天工作很长时间的场所,作为一种社会小环境,还应该设计出同事间交往、休息的空间.因此在这个写字楼中,笔者采用了局部拓宽的走廊、独立于办公间外可眺望风景的阳台、中庭空间与办公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此写字楼便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建筑物.每一个建筑物如果都能按照康的理论去分析、研究、推敲,就一定能创造出符合使用者要求的、有个性的建筑空间.路易.康在他的许多建筑作品中都取消了“大门”这一围合空间形式,而以廊道空间来替代.这些廊道多有顶无墙,能使人从室内空间到室外空间在心理上有很好的过渡.众人可以在这些敞廊中休息,观看室外不同的风景,并能信步进入建筑物.康在肯贝尔艺术博物馆中使用了敞廊空间.由于敞廊的设置,建筑物并没有咄咄逼人的气氛,而给人一种很谦虚、尊重人的感觉.路易.康还认为建筑应遵守它自身的规律.建筑物离不开建筑材料.康认为建筑师应忠于它采用的建筑材料,因此必须认真地研究每一种材料的特性,推敲各种材料的形式.康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用了砖,并采用了拱券这种形式.康常用一句话来说明他的观点:“‘你想要什么,砖’?砖对你说:‘我爱拱券’”[1].这是由砖的受力特点所决定.砖所能承受的压力远大于它能承受的拉力.而拱券便能使门窗洞口上的砖的自重产生的拉应力传递到两侧墙体上转为压应力.所以他喜欢在砖墙上采用拱券,而且常采用清水砖墙,不加以粉刷、装饰.康不仅使材料与其结构特性一致,对于各种材料:钢筋混凝土、石材、木材等也看重于发展它们的质感和肌理,使建筑物从总体到细部达到完善统一.在现今的时代里,高科技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材料.如何应用好这些建筑新、老材料,使各取所长?康的作法对我们有所帮助:研究各种材料特性,使材料用法与性质一致.路易.康在进行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的设计时,把空间按照其自身的特性分为两大序列: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在这个研究楼内主要研究的是生物学,因此实验室常会排放出一些有气味的气体.康认为实验室作为人使用的主要工作地带,应该是没有废气污染的工作环境,也不应受公共交通的干扰.因此,他便把作为被服务空间的实验室与由管道、井筒、楼梯、电梯所组成的服务空间分开,被服务空间均由服务空间在外围绕着(图1).从空间中区分出服务空间是为了优化被服务空间.图1-2理查德医学研究楼标准层平面图1—工作室塔楼;2—电梯、楼梯;3—动物房;4—动物房服务室;5—新鲜空气进气道;6—送风井道;7—废气排除井道;8—生物实验室塔楼在该实验楼中,由于各个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化学实验自身存在着不同的特点,而且相互有影响,因此康遵重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其自身规律,把这些实验室分为形成相同而功能各异的七个单元.这些单元也被称之为“可发展模式”.最初只有三个单元,后来又扩建了四个单元.这七个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群体.现今的社会,由于经济、地形等许多原因,很多的建筑物都是多期建成的.这样,不同时期的建筑的衔接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康的这种“可发展模式”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2和谐建筑存在于社会之中,有其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古往今来,好的建筑物一定是适应于它的环境.路易.康的作品更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不仅使他的作品形式与其周围环境协调,而且使其建筑能适应于气候,并使之融于自然之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康很注重运用建筑材料的统一来达到新旧建筑和谐的方法.例如他在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的设计中,大胆地运用了红砖,当时美国的建筑界早已不流行运用砖这种材料,但由于该校园里众多的老建筑物多是清水砖墙,这样,这座研究楼便融合于它的环境之中了.在印度的经济管理学院的设计中,以及孟加拉国的达卡行政中心的设计中,大部分建筑物仍然采用了清水砖墙.砖在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属于本土的建筑材料.这样既经济,又能使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对于一个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仅仅是外形的协调是不够的,还应能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创造舒适的空间.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的设计中,当地的气候十分炎热、潮湿,由于经济尚不太繁荣,不能运用大量的电力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康面对实际,采用了许多的手法,如让每片墙与风的来向一致,让风带走热量和湿气[2];学生宿舍被门廊分成若干单元,带来阴影,形成“建筑抱着的建筑”;采用双层墙构造,外层砖墙上开了巨大的洞口,露出内墙,阴影隔断了毒辣的阳光,而且洞口也可通风等,使该建筑适应于当地环境.康认为“自然”是最高主宰.建筑物产生了空间,使人从自然界中隔离出来.康在他的作品中一直致力于寻找建筑物融于自然的方法.康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敞廊,使视线与光线不受阻挡,使建筑物与自然界又亲近了一步.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中,太阳光的照射解决了建筑的采光,但也带来了眩光和高温.康并没有以人工照明代替自然采光,也没有采用通常的遮阳板或厚的花格墙,而采用了“双层墙”.外层墙上的券洞使视线不受阻挠,这便达到了康的目的—人在室内,但能感受到大自然.建筑溶于自然之中.3阳光及采光设计人在建筑中工作、学习、生活均离不开采光.建筑采光分天然与人工两种.作为艺术家,路易.康认为太阳光的照射是万万不能被人工照明所代替.“自然光是唯一能形成建筑艺术的光”[1],其明亮程度以及光影变化都是人工照明所达不到的.康在他的每一项作品中均充分利用自然光,仔细地推敲建筑的采光,使建筑的空间既比较明亮又均匀,而且他还注重利用光影对比来突出建筑物的造型特征.如他在理查德医学研究楼中,由于平面错开,形成众多的投影区.作为建筑主体简洁的立方筒体,与阳光的明暗交织在一起能给人深深地震撼.康在建筑中常采用大尺度的拱券,带来大面积的阴影.他没有将此作为一个缺点,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光线的明亮对比,突出了某些部分而增强了建筑的感染力,这一点在印度经济管理学院和达卡行政中心中均有所体现.在论坛回顾报印刷所的设计中,康创造了“康氏窗户”,把一个大尺度的高窗和窄条形的低窗结合在一起.高窗解决了由于印刷所的精细的文字和印刷工作所要求的光线均匀,照度明亮的问题,而近窗口的地方又由于低窗窄而照度均匀、少眩光(图3).图3-4“康氏窗户”北立面肯贝尔艺术博物馆的光学设计体现了康对此问题的严谨态度.为了改善光照的环境,使人们既不受眩光的影响,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对展品可能引起的紫外线损伤,并且能感受光影的变化,由于该建筑为一层,康决定采用屋顶采光,他与他的光学顾问工程师做了两年的分析与研究,最后采用了摆线形拱壳的屋顶,屋顶中央留一条纵长的采光缝作为采光方式,并在采光缝下设置一人字形断面的光线反射漫射板,使阳光散射于室内,达到了几乎完美的采光效果(图3).图5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剖面图在路易.康的作品中还有许多的特别之处.康的作品总给人一种不寻常的感受,他创造的空间总是使人感到很舒适.康对于他的作品的各类需求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仔细地推敲,无论是环境特点、功能要求、心理要求、艺术造型等均综合考虑.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最大特色.现今时代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要解决功能要求、环境、心理等问题,还要处理好建筑的文脉、节能、生态等问题.借鉴康对建筑精神功能的研究,对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让我们去感知康的建筑思想的精髓,从而创造出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建筑例如路易斯·康设计的肯贝尔艺术博物馆,采用了组合元的方式,即以一组标准的结构元组合成美术馆的各个空间,美术馆在外观上不断重复拱形屋顶,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
建筑师路易斯 康
二、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 理查德森医学研究楼是20世纪少有的建筑形式——竖向组织的不连续序列 空间形成整个建筑。在空间组织上遵照传统形式:八层高的有规整轴线的 标准实验室平面,在当时的教学研究建筑中非常常见。建筑突出的竖向组 织不仅与周围校园建筑的横向展开形式形成对比而且与那以时代的大多数 标准建筑形式甚至强调高层形式形成对比。 它形成了与 耶鲁大学美 术馆初始形 式一样的被 服务空间与 服务空间之 间的辨证关 系,康在他 的大部分作 品中都回归 到了这一点 上。
空间伦理 “空间本性的特征进一步由少数的服侍空间决定。储藏室、服务室和更衣室不能是一个 独立空间结构的部分区域,它们要有自己的结构。原室是心灵的场所。”“小房间的语 言绝对不能与大房间的语言混为一谈。”设备空间被独立出来,赋予一定的空间属性。 可度量的建造 1:结构:从一个超凡的结构切出一块以求得到一个空间,这成不了一个超凡的空间; (空间高于结构的秩序) 2:材料:材料是耗散的光; (所以材料从属于光) 3:细部:细部是空间的精神; (细部从属于空间) 4:光线:因为选择一种结构,与选择光线是同义的,要给空间以好的影响。 (光线也从属于空间的秩序)
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这个可以看作后现代“历史主义”典型体现 的作品中,也有类似先驱者康的许多形式元素 文丘里是这样评价路易斯.康的是康教会我用诗意般的感觉去塑造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 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 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 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 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 形成过道空间。
一、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1950~1953) 康设计的建筑外表面相当简洁——清水砖墙突出的石条带体现处自然的 楼层划分,玻璃幕墙呈现出简单的竖向重复形式。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嵌在 圆柱形混凝土筒中的外轮廓成等边三角线的铁质楼梯与原有建筑之间有一个 小面积区域相联系。 在耶路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 区分,这成为在康以后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他提供了平面可以由建筑 空间和服务空间填满的可行性建议。强调建筑中服务空间元素的本来地位, 同时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
建筑存在——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
“神”塑像,并将其安置于神庙内,创造神在凡间的居所,人们通过神像和神庙与神建立沟通和联系,颇有“己欲立而立神,己欲达而达神”的意味。
路易·艾瑟铎·康(Louis Isadore Kahn,以下简称“康”)在古建筑遗迹游历旅程中发现,那时的建筑不仅要赋予人一个“存在的立足点”,还要赋予“神”一个“存在的立足点”。
受此启发,康在此后的建筑设计生涯中,接续叩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在哪里?建筑空间的存在有何特性?什么见证了建筑的存在?这些也正是设计师在完成本土特色建筑时所面临的问题。
1建筑在人们认知的环境中寻找“存在的立足点”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是康从古罗马、古希腊和古埃及游历归来的第一个建筑作品,原馆建于1928年,是由艾杰敦·施瓦德沃特设计的一个由石灰石建造,有着连续高大的圆拱窗户的具有厚重历史形式的折中主义建筑。
扩建部分在整体上是两个矩形体块的简单组合,以一个小的矩形体块连接较大的体块和原馆,并顺势将沿街凹口设置为出入口[1](见图1)。
为响应外部环境秩序,建筑西南侧入口面向街道的整个立面采用完全封闭的褐色砖墙,使扩建部分与原有建筑在色彩、立面质感上保持协调,细部处理简洁、粗犷,姿态放得很低(见图2),处处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意义。
扩建部分与原馆之间在地位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人们在日常活动中对原馆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认知:一种原馆似乎以前就存在于那儿,似乎以后也会存在于那儿,似乎就应该存在于那儿的状态。
康对扩建建筑的处摘要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
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
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
这个男人,神秘、富有诗意, 多情又浪漫,才华横溢。 “Between the idea And the reality Between the motion And the act Falls the shadow.”
这首小诗来自于约翰· 罗贝尔的《静谧与光明》 一书,其中引用了康的一首诗。就像书里引用 的这句诗一样,康是充满矛盾的人。他太过于 强大了,他的建筑和他本人,都成为了一种精 神,给我带来感动。
4、静谧与光明 路易斯康可谓运用光的大师。 他对光有着独到的解释。他认 为静谧是不可度量的事物,而 光明是可度量的事物,建筑则 是在静谧与光明之间的门槛处。 所有的物质世界是光的自我消 耗。 在埃克塞特图书馆中,他设计 了大窗和百叶小窗,使在图书 馆看书的学生不会因为大开窗 的光线而炫目。论坛回顾报社 大楼,他首创“T形窗”的设 计,而“T形窗”的设计也延 续到他之后的作品中。
耶鲁大学美术馆加建,是康在1953年的作品。在满是新哥特风格建筑的耶鲁 校园里,出现了这座现代建筑,同时它也是康的第一个美术馆作品。在这里, 康处理结构柱的方式别开生面,并没有将结构柱隐藏在核心筒的墙体之中, 而是脱开墙体布置结构,使之成为定义空间单元的重要元素,限定了空间的 轮廓。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里,康开始使用圆和三角形的几 何构成,参观者使用的楼梯被放置在密实的混凝土 圆筒之中,圆形混凝土的屋顶被三角形布置的梁支 起,在屋顶和圆筒之间康使用了弧形玻璃砖将光线 带入,环形的光带和三角形中背光黑暗的区域形成 了鲜明对比,带来一种强烈的宗教仪式感。
在康的作品之中,我最欣赏的是金贝尔艺术博物馆,我觉得它是那种带有古 典味道的现代建筑。之所以欣赏,并不是因为我能很好的读懂、理解它,相 反,我是在一种缥缈的意识下去读它,把康的建筑当成是一种精神性的、永 恒的东西来看,因为,有些东西似乎是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
路易斯·康作品分析
在结构构造,和功能主次关系都明确体现了康所一再强调的对被服伺空间的服伺空 间的理解。
+
=
服伺与被服伺空间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给了我一个机会,使我第一次分清了服伺空间和 被服伺空间。这是一个十分清楚和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得到了一个极为 纯净的解答。每个空间皆有考虑,并无冗杂之处……”
原发的文化归属
出生、母亲的影响、移民美国
触摸建筑源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古典教育
走出校门,何去何从 30年磨砺,30年彷徨
康在过去的营垒和今日的营垒之间寻找
50年代的成功和成熟
在来自时代和浓郁的历史主义环境的压力下的略带几分拘谨的成名作 ——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康的绘画作品
2)康的代表作品
奥瑟住宅 (1939-1943) 耶鲁大学美术馆(1950-1953) 米尔溪公建住宅 (1951-1962) 米尔溪社区中心 (1951-1962) 屈灵顿游泳池更衣室(1955) 宾西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1957-1964) 论坛回顾报印刷所(1958-1961) 萨尔克生物研究所(1959-1965) 福特维恩艺术中心(1961-1973) 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1962-1974)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1962-1974) 菲利普.埃克塞特大学图书馆(1965-1971)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1966-1972)
3)功能与流线
通常情况下,普通游泳池更衣流线目的明确,功能方式单一。进入入口后,很快完 成更衣进入泳池,不和别人直接发生交流关系。
而康设计的更衣流线,除了能够满足最简单的更衣功能外,增加了中庭、休息和过 渡空间等内容,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休憩,不单单把更衣看作是某个人的 个人行为和最基本的功能需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交流途径。这是这个游泳 池更衣室与其他更衣室最大的不同,康把自己的意识和理解,用建筑的语言直接表 现了出来。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
解读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路易斯·康(Louis Isadore Kahn,1901年2月20日-1974年3月14日),是爱沙尼亚裔犹太人,美国建筑师。
他出生于爱沙尼亚的Saaremaa岛。
1901年,举家移民美国,并在费城长大,1914年5月15日成为美国公民。
在宾夕法尼亚州几家公司工作后,他于1935年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从1947年到1957年,在继续私人业务的同时,他在耶鲁大学担任设计评论和建筑学教授。
从1957年直到去世,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教授。
路易斯·康身材瘦小,然而他对现代建筑的实践却是非凡的。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建筑并以艺术家的手来草绘他们。
其设计风格深受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
对于路易斯康来说,建筑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有生命力的偶像。
路易斯·康的创作精神来源于一些古典主义作品的影响。
希腊,罗马,歌特,文艺复兴建筑都影响了路易斯·康。
对于康来说,这些建筑站在那里如同一个可以穿越时空的永恒的奇迹。
就这一点来说,另一个人——勒,柯布西耶也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柯布的作品深刻的影响着路易斯康。
然而,对于柯布的作品,路易斯·康认为这些作品属于柯布本人,因此他从不会照搬这些作品。
柯布西耶的作品激发了路易斯·康心中对于建筑的情感,而在柯布西耶之前的年老的建筑师却没有。
那些年老的建筑师走着一个平常的道路,没有人真正的切入到问题的核心。
柯布西耶的与众不同的观点和作品为其所接受。
然而,柯布西耶后来的那些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建筑”却并不是完全为路易斯·康所赞赏的。
路易斯·康在柯布其后探寻着自己的道路。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
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当路易斯·康做特伦顿公共浴室时,他发现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一些特定的空间是很不重要的,而另一些空间才是做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正理由和目的。
路易斯·康:承前启后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大师
1 920年 . 路 易 斯 ·康 进 入 当 时 位 居 美 国 建筑 专业首屈一指 的宾夕 法尼亚大学攻 读建筑 专 业 。 大 学 期 间 .路 易 斯 ·康 的 建 筑 设 计 思 想 主要来源 于当 时的建筑系主任 保罗 ·瑞 克和奥 古斯特 ·苏瓦齐 。保 罗 ·瑞克是 一位精 通于古 典建 筑 的设计 师和 建筑 史学 家 .”瑞 克认 为古 典主义是 唯一正确 的建筑设计 方法 .现 代的建 筑 设 计 应 当 关 注 建 筑 元 素 合 乎 逻 辑 的组 构 关 系 而 非 其 表 面 风 格 。 新 的 功 能 和 时代 特 征 必 然 导 致 新 的 方 法 和 形 式 特 征 ”。 这 位 建 筑 系 主 任 见 解给予路 易斯 ·康极 大的启 发。另一个 对路 易斯 ·康 产 生 巨大 影 响 的 是 ((建 筑 历 史 》 的 作 者 奥 古 斯 特 ·苏 瓦 齐 。 路 易 斯 -康 曾 一 度潜 心 研 究奥古斯特 ·苏瓦齐 的书 .体悟其 中 ”空 间” 的奥妙 .他还 将书 中的重要设计 案例 影拓保存 。
解读 路易斯 康—建筑诗哲
空间品质分析:
一些读过康的书或者谈话的人们,认为康说的不是建筑理论,而是哲学。在一定意 义上,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康的作品似乎常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作支持。他的理 论,既有德国古典文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 化的哲学思想。这就是我在文中一直提到的,康的建筑带有精神性的一面。他通过 一系列主题:“喜悦”、“惊奇”、“领悟”、“学习”、“秩序”、“光”、 “独一性”、“空间与结构体”等等,试图建构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而让人惊讶 的是,他竟然是以建筑作为媒介的。这里没有理论,因为他大概反对理论,他试图 寻找一种属于永恒的事物——光。 康在每个拱壳中间,做了一个0.9米的通长天窗。 天窗下面的铝制穿孔使反射板顶棚呈现人字形造型,十分优美。这样使展室内既得 到柔和的自然光,又避免了眩光的困扰。同时康还在拱壳与山墙交接处设计了一条 细长的弧形采光带,让光线从外面蔓延进来。这给略带硬朗的建筑增添了一分轻柔, 又使拱顶产生一种悬浮感,室内空间也因此而显得生动。 康还设计了三处光井,使 观众参观时处在室内室外变换着的视觉感受中,由此而消除了疲劳。
建筑材料分析:
从这些立面和细部材质中(下页的图),可以发现,康重点运用了灰白色 的现浇混凝土、米灰色的天然钙化石类似物和橡木。 这些素雅、低调的 物品都是他的常用材料。康认为,这些材料在质感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像混凝土、变质板岩、橡木这些材料,它们都不至于太粗糙,在浅色的外 表下,能够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并结合太阳光的照射作用,在一天的不同 时间段中,会产生不一样的变化。 且我认为,随着时间的积淀与环境的 呼应,使得材料能透出一种“气质”,带有浓厚的“古典的现代感”。建 筑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经过洗礼,与周边的环境和场地能更好的融合, 更具整体性。比如下图中的混凝土与橡木与、变质板岩与水,混凝土与玻 璃等等。展现出康的建筑带有强烈精神性的一面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
【大师理论】感悟路易斯·康——论路易士·康的建筑设计思想路易斯-康(Louis I.Kahn),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1905年随全家迁往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20世纪50年代起执教宾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纵观整个现代建筑发展演变的历程,路易斯·康可以说是一位居于关键地位的人物,他以极为出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对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思想,并且对现代建筑的推进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康的作品有着和现在许多建筑师所不同的存在意义,与赖特,密斯以及柯布的作品也不同,他们是那样的独树一帜,细致精巧,充满神秘。
赖特的建筑注重韵律的表现,密斯的作品是尽量减少空间和材料,柯布是无所不作,从年轻时的亲切文雅到晚年时的厚重、淳朴和猛烈,最大限度的表现了20世纪人类对于建筑的尝试,而康的作品就像是20世纪建筑设计作品整流下来的精华,充满了纯朴之感。
路易斯康的建筑艺术风格上,构图的“基本元”是以简单却最具有表达力的几何体--正方、矩形、圆形、规则三角形等为主,具有现代和古典共有的特征,就其建筑而言应该归属于现代主义!他的建筑虽然一般不用传统的装饰符号,空间组合则重现了某种历史上已经有的等级空间序列手法,在主从关系、大小、形体、明暗等方面都展现了许多古典传统的特征。
所以他的作品体量浑厚,沉重,凭借着现代的材料,和天然材料的质感和人工肌理的展现,使他的建筑有一种从总体到统一的雄深感。
康的设计简洁,具有浓厚的柏拉图意味,他所设计的建筑有相当明显的特征,譬如:强大有力的结构、厚实的窗体等,这使他成为二战后涌现出来的、颇有争议的建筑师。
由于深受国际风格的影响,他的建筑将 Beaux 复合结构和个人的审美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自成一体的风格。
他在设计中成功的运用了光线的变化,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在有的设计中他将空间区分为“服务的”和“被服务的”,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
诗意的建造——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解读
诗意的建造——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解读摘要:路易斯•康是西方建筑界的巨匠,本文通过对他的建筑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他的建筑思想。
从路易斯•康宏观上的建造逻辑出发,重新发现他的作品的感人之处,进而从结构理性、自明性和地域性几个角度探讨路易斯•康对建造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路易斯•康;建造;诗意;现代主义;传统传统,对于东西方建筑师来说都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词汇。
自现代主义兴起,他所创造现代主义风格和国际式风格将他自己同建筑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割开来。
从希腊罗马,到拜占庭、罗马风、哥特、巴洛克、洛可可…这些建筑风格的联系和演变为什么没有让我们对横空出世的现代主义产生过怀疑。
虽然,现代主义的影响是以往任何一个建筑时期都无法与之相比,但同时,我们也很难为之后人类社会出现的建筑时期去下定义。
所以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主义之后是什么?路易斯康曾这样说过:“根本就没有像‘现代’这样的东西,因为属于建筑的所有东西都存在于建筑中,并且有它们自己的力量。
”1.建造逻辑康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很难达到以前的建筑时期所达到的高度,过去的纪念性建筑具有伟大的特征,这点是未来的建筑师的依靠。
为此,他痛快的放弃了视觉的愉悦,从罗马建筑纯粹的体量中获得灵感,并争取对现代建筑局限性进行了填补。
他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现成的参考,这一方面,是因为康一贯认为建筑需要有并且清晰的表达出来建造的逻辑,这帮助他的作品成功逃离现代主义的缰绳,创造出了超越功能的建筑,也为我们精读他的建筑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康的作品稳重简练却又精致真实,他对结构与材料的诚实处理使他创造出了诗意的建筑。
1.1建造逻辑:几何形康的设计,是离不开几何形的。
不同于其他热衷几何形的建筑大师,比如安藤忠雄,只是在平面上追求几何的纯粹,康从平面,立面、屋顶和开窗上,都热衷于使用简单的几何形。
路易斯康早期的作品是完全的现代主义风格。
康的改变,源自亲身感受到来自罗马建筑和埃及金字塔带来的冲击,他意识到现代主义有它不能达到的高度,所以康选择向古人学习。
解读路易斯·康——一个伟大的建筑诗哲
解读路易斯·康——一个伟大的建筑诗哲作者:柳王华杨宝留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3期摘要:路易斯康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新古典主义”或“新历史主义”。
他们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不断地完善内外部的空间环境,表达每个不同特性建筑自己的特色,尊重建筑本身已有的特点最终设计出完美的作品。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光;空间特性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64-01路易斯·康,犹太人,1901年生于大西洋上的爱沙尼亚岛,4岁时随父母迁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1924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47年个人事务所开业,并在上世纪50年代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州大学的建筑学硕士研究班,63岁那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一、康的建筑理论(一)形式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认为“形式服从功能”或“功能决定形式”,康处于现代建筑兴盛时期,但他也并不趋同时势,并特别赋予建筑以历史和环境内涵,否定了不顾时间、地点而一味搬用“国际式”的做法。
形式是先于设计而存在,与其说是设计了某种形式,还不如说是发现了其后面存在的秩序。
形式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属于内在的想象。
他没有固定的形状,特别的尺寸,也没有某一人尽皆知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属于它自身的东西。
这是某一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自身系统的和谐统一,是事物秩序的意义。
形状是形式的表达。
形式追随欲望,是作为梦想和信仰的认识。
形式体现了不可再次划分的细小元素。
设计则是为了将这些元素予以发展,并使其成为和其他的元素相一致的形状,从而形成一个整体。
在康的设计生涯中,建筑艺术风格主要采用的是“柏拉图”式构图,即建筑主体构图由简单的几何形体圆形、矩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等。
这些形体兼具古典和现代的特征,建筑材料技术上采用的是现代建筑做法,虽然没有在建筑上沿用传统建筑的特有的符号,但是在空间组合上借鉴了古典建筑的做法。
路易斯康建筑设计思想
圣保罗巴西利卡式教堂内景,罗马
萨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康的设计思想
三段式空间划分 比例接近于古罗马巴西利 卡 ( Basilica ) 的 空 间 原 型,一种综合用作为法庭、 交易所与会场的大厅性建 筑。
中庭广场采用了完全中心对称的空间构成,一道水渠居于轴线的中央,强调了轴线对称和空间指向性。水流始于矩形的源头并指向尽端的太平洋,源头
路易斯康始终追求着万物的永恒,然而探 究永恒的存在的过程中,他发现只有不断的追溯建 筑的原点,找到一个类型学上的“原型”,才能赋 予建筑永恒的气质。 用康的话说 “What was has always been, what is has always been, what will be has always been.” 这个原型在康的思考中就是寻找到万事万物的本质
万神庙:
宗教建筑的一个原型,它的形式创造了一种通用的宗教空间
原型论|路易斯康的设计思想
光:存在的给予者建筑的生命
康对自然光有着执着的追求,他习惯于用光与结构共同界定空间 体量的问题像建筑的结构问题一样可以用理性的分析得以解决而空间却需要更斯康的设计思想
图片为印度管理学院内部空间
萨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康的设计思想
萨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康的设计思想
萨克研究所所有的混凝土墙均为粉刷,显现出强烈粗犷的质感,加上温暖的淡棕色柚木,色彩材质加上光影的变化让体块更显精神勃发,独具魅力。
萨克生物研究所|路易斯康的设计思想
中央庭院两侧的每两个研究院之间都是下挖的采光空间,位于地平一下的实验层借此采光,也作为研究人员的活动下沉庭院,把光线和空 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砖:“我需要一个拱。
学建筑必看的几部电影之一《我的建筑师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路易斯· 康
这是美国费城著名建筑师路易斯· 康的儿子纳撒尼尔· 康对父亲事业和生 活的回忆,路易斯生前设计了许多著名建筑,其中有沙克学院、孟加拉首 都达卡的国会大厦,1974年他在潘站的浴室里由于心脏病发作而去逝,是 位共认的上个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路易斯有着三个不同家庭的生 活,他和妻子及和妻子的女儿生活在一起,同时他还有两个情人,每个情 人有一个儿子,其中一个就是纳撒尼尔· 康恩,当父亲去逝时,纳撒尼尔只 有11岁。
四、孟加拉国达卡国际会议中心 这是康最伟大的具有地方性 特色的建筑设计,在达卡平面中 心的清真寺和一会大楼的联合中 最明显的表达了路易斯· 康的建筑 联系的愿望。作为一个连续的母 题把清真寺首尾相连。路易斯· 康 设计了一种局部之间有力的积极 的并列,这种积极的并列的几何 母题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占有很重 要的地位。
在矶崎新的筑波中心,这个可以看作后现代“历史主义”典型体现 的作品中,也有类似先驱者康的许多形式元素 文丘里是这样评价路易斯.康的是康教会我用诗意般的感觉去塑造建 筑的。
五、表现--人之存活于世的目的就是表现,Kahn以光明与静 谧来象征外表与内在表现欲的二元性,静谧是存在之欲,而 光赋予此存在之外相,由光到静谧以及由静谧到光的路径就 是灵感孕育的环境,表现欲与作品的可行性能在这条路上相 逢。 表现是生命世界共有的特色 ,有生命就有灵魂,也就 存在着表现欲。这就是有情的生命世界与无情的物性世界最 大的差异。Kahn设计理念的精髓即在於求教於无情世界的物 性,融合创作者有情的表现,成就一件杰作,人能自然所不 能,自然能人所不能,二者互补,就成一个完整的宇宙。
五、费舍住宅 这是康在1960 年前后的纪念间设计的几座家庭小住宅之一,这些 住宅都在在费城及周围。建筑有一个连续的屋脊线,但是平面却是由二 个长方形组成:一个是方形,在一层有一个入口厅即主卧室,二层有两 间次卧室;另一个是一个近似方形的综合空间,包括餐厅和起居空间。 改变方形的相对位置形成45°连接。综合空间稍微压过方形空间一部分 形成过道空间。
►
►
一、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1950~1953) 康设计的建筑外表面相当简洁——清水砖墙突出的石条带体现处自然的 楼层划分,玻璃幕墙呈现出简单的竖向重复形式。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嵌在 圆柱形混凝土筒中的外轮廓成等边三角线的铁质楼梯与原有建筑之间有一个 小面积区域相联系。 在耶路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中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中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 区分,这成为在康以后的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他提供了平面可以由建筑 空间和服务空间填满的可行性建议。强调建筑中服务空间元素的本来地位, 同时尊重平面中空间的等级秩序
3.康最为辉煌的时间,他把建筑空间引入了人的生活当中,他 认为建筑是一切人性行为的结果。人性却简单而又具有次序 的,又是他把建筑的空间同人性联系到了一起,如集会论和 服务空间,就是把建筑空间“简单化”的结果。 4.康开始了温和的文脉主义并且觉察到了现代主义的不足,他 开始改变他自己的思想走向,人性的解放是他追求的重点, 康由现代到后现代主义的过渡已经开始。 5. 康的事物所聚集了大量把他当作神的人,而他也固执开始 用他自己思想去主宰建筑,去倒向人的行为,他仿佛陷入了 一个教会的崇拜,一个对于人性崇拜的教会,他自己就是崇 拜的对象,这个时候他建筑的里的屋顶天窗也开的越来越多, 想把人导向自己的天堂。这也是他最疯狂的一段。
2.贝聿铭
康和贝聿铭在他们一生中都给“建筑”这个字眼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尽管他们的差别也是如此明显。贝作为设计者和经营者都极其成功, 但他所专注的实际工程很少给后来人留下系统的理论和主动的影响。 康却不同,他永远苦苦地追求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立志在尘世中 树立永恒的丰碑。他告诉我们有关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也告诉我们 建筑曾经是,也可以是“精神”。 中国人的圆融练达和康的孤介耿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当年贝的客 套话就曾遭遇康的冷淡。但贝聿铭依然对康充满了敬意,关于建筑, 他谈到了自己的遗憾和康的坚持——“五六个好作品比随便做的几十 个项目更有价值”
1901年2月20日生于爱沙尼亚的萨拉马岛。 1905年随父母移居美国费城。 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进费城J· 莫利特事务所工作。 1928年赴欧洲考察。 1935康展开了自己独立的事业。 1941-1944年先后与G· 豪和斯托诺洛夫合作从事建筑设计。 1947-1957任耶鲁大学教授,设计了该校的美术馆(1952-1954)。 1957年后又在费城开业,兼任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住宅结构是木质框架,外观呈竖向舌装线条形式,康对窗户的处理手法既 不是固定样式的玻璃也不是提供竖向的必要连续的大面积对称,在房间里 的许多窗户与家具配套浑然天成——这是康后期的建筑作品的重要特征, 使康创造出的许多特殊空间是同时代的建筑师无法赶超的 。
路易斯·康抛弃了追求玻璃盒子的潮流,走向历史感和宗教感的建筑, 其中的某些历史风格的元素可以和后来的“新现代”或“后现代” 建筑师相比较。这些元素被赋予强烈的形式感以及精神含义。 安藤忠雄从康那儿吸取了厚重的纪念性、精神性空间和光的运用,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冥想之庭。 安藤自己最知道他从康那里 学到什么,和哪些方面不如康。只是看康设计的空心楼梯扶手就知道 康的深刻入骨髓。 遮掉他不想要的,留下他想要的,令内外空间有 趣而单纯,是安藤的拿手好戏。安藤说他是站在路易斯.康的肩膀上 做设计的!
三、相信直觉 知识可以激发我们的直觉,直觉是可以 培养的,领悟全凭个人的修为,无法与他人分享。
四、由形迈向设计 形是对物性的领悟 realization Spoon is not a spoon. 形是本质(form is what) 设计是 实践(design is how) 设计≠设计品 形→设计→设计 品 设计是手段、不可听、不可见,只是求诛本性,而 存于心灵。
路易斯.康的建筑要义
►
1.关于服务空间和被服务空间的划分{在费城宾州大学医学研 究实验中心得到体现} 2.光,是人间与神境相互对话的一种语言,并且是人性与神性 共同显身具象化的领域。{金贝尔美术馆} 3.路易斯.康的秩序空间”,把不同用途的空间性质进行解析、 组合、体现秩序,突破了学院派建筑设计从轴线、空间序列和 透视效果入手的陈规,对建筑师的创作
► /v/b/95178384-
2255657111.html
► /v/b/95289930-
2255657111.html
前言
在这之前,我们对路易斯.康的了解仅仅局限与他是位建筑师。可是 在那么多的建筑大师中,我们可能习惯了密斯的“玻璃盒子”,柯 布的新建筑,莱特的有机建筑……可是对于路易斯.康,我们了解多 少,他就像个默默的匠人,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 正如美国的翻译官所说的他们最头疼的就是翻译路易斯.康的著作, 因为他的理论是那么的深奥,思想是那么的纠结。 有人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越久就越容易看的出来,路易斯.康也是 这样的,他真正成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这时他已经从事建筑 设计三十多年了。 看路易斯.康的介绍时会发现他在建筑设计中的思想,不是你一看就 可以体会的,你会感到文字是那样的苦涩,表达的思想是那么的深 奥,可是只要你耐下心来你就会发现,他是那么的具有人格魅力, 你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他吸引,你会把他当成神一样来看,你会感 觉他的身上闪烁着一圈圈感性的光芒。这时候你已经被他俘虏了, 你的思想会跟随着他的脚步,在路易斯.康的晚年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他的事务所里面的人们都把他当成膜拜者,气氛向一个畸形的方向 发展。
1957-1964年:宾夕法尼亚大学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1952-1954年 :耶鲁大学美术馆 索克大学研 爱塞特图书 1962-1983年:孟加拉国达卡国民议会厅 艾哈迈德巴德的印度管理学院 费城市规划设计 米尔溪公建住宅 米尔溪社区中心 奥瑟住宅 1964-1967年:费舍住宅 1974年卒于从达卡返回美国的途中。
三、肯贝尔艺术博物馆 肯贝尔艺术博物馆是康最满意的一个作品。在康为该博物馆设计 的一系列方案中,不变的特征是覆盖了建筑跨度的 拱形屋顶,有一个 拱顶在中心处被打破,留出一条狭长的缝隙让自然光进入。镂空的铝 板是最理想的材料可以制造康所设想的应色光线。整个博物馆由16个 拱顶覆盖,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建筑的长度,在他们之间是平屋顶的单 元与非结构的墙之间由细缝分开。
2004年春天,在《指环王3》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那届奥斯卡典礼 上,有一部默默无闻的小成本影片角逐最佳纪录片奖,最终功亏一 篑,那就是路易斯· 康(Louis I Kahn)的儿子纳撒尼尔· I· 康 (Nathaniel Kahn)所拍摄的纪录片《我的建筑师——寻父之旅》。
1.菲利普约翰逊 菲利普约翰逊:“实际上,我甚至不知道他有家庭。”与康共事的 设计师们都一致同意建筑是康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一个孤僻 的设计者和一个执着的工作狂来说,家庭往往是他生活中最忽略的 事情。作为与康同时代的最伟大设计师,菲利普约翰逊和康共事多 年,但在纳赛尼尔专程去拜访时,他却只能描述一个工作中的康。 即使在陈年的记忆中苦苦搜索,也只有一句——“他是个喜欢自由的 人。”有的原则 2.回溯问题的起点 3.建筑的本质 二、师法自然(自然而然的本然) 1.效法自然中动态平衡的特质-- 打破因袭勇于求新求变 打破和 谐--打破建筑中的必然性与单调感 。 2.效法自然纪录的特性-- 在建筑上可将构造的程序作为表现的 主题。 3.遵守自然中的物性与本质—与砖的对话 遵守材料的特性, 尊重物性,才能达到和谐之美。
2.在从罗马旅行回来了以后,康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结构的创新和光的创 造上。这体现在康建筑上的缝隙空间上了。而在平面构图上了,康 应该说是比较能灵活的运用几何的衔接了,这个时候的康就象是一 个潘多拉墨盒一样,控制着光的渗出,这也是个人归纳为第二阶段, 这个时候他建筑里所渗透出的理性之光足以让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