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第三节 经济区划)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区域经济学原理考试重点整理目录第一章导论 (3)✧区域 (3)✧区域经济学 (3)✧区域开发 (3)✧区位 (3)✧区位论 (3)✧区位主体 (3)✧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4)✧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4)✧区域经济学的相关区位理论 (4)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 (6)✧自然资源 (6)✧人力资源 (6)✧人力资本 (6)✧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区域资源优势度评价方法 (6)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 (7)✧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 (7)✧区域经济增长机制 (7)✧均衡增长的相关理论 (7)✧不平衡增长(赫希曼) (8)✧增长极(佩鲁)理论 (8)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 (9)✧区域经济发展 (9)✧区域主导产业 (9)✧三个连锁反应 (9)✧发展阶段理论 (9)✧产业间结构的演变规律 (10)✧配第克拉克定律 (10)✧库兹涅茨法则 (10)✧制造业内部的三个变化规律 (11)✧区域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标准 (11)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 (12)✧产业布局指向 (12)✧新产业区 (12)✧产业布局的选择标准与影响因素布局机制 (12)第六章区域贸易与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贸易 (13)✧区域经济合作 (13)✧区域创新 (13)✧绝对优势理论 (13)✧比较优势理论 (13)✧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13)✧出口剩余理论 (13)✧区域贸易的内涵与特点 (14)✧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 (14)✧创新与国家创新 (14)✧区域创新 (15)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 (16)✧城市化的概念、内涵 (16)✧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一般分析) (16)✧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 (16)✧第三产业的接续动力(应该就是上个问题的第三个小部分) (17)✧城市化发展规律 (17)✧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17)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18)✧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观点 (18)✧中心地理论中三种模式的适合条件 (18)✧城镇体系概念 (18)✧城镇体系的特点 (18)✧城镇体系的分布类型 (18)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 (20)✧辨析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的概念、基本内容 (20)✧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20)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 (21)✧区域空间结构 (21)✧核心与外围区的概念与相互关系、测度方法与划定标准 (21)✧核心与外围理论 (21)第一章导论✧区域(1)泛指:特定地理空间范围,其含义与“地域”、“地区”相近;(2)区域经济学中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
外部经济利益亦称聚集经济效益,它是由 那些在生产或分配上有着密切联系或在布 局上指向性相同的产业按一定比例与规模 集中布局在拥有特定优势的区位所产生的 增加效益。这种效益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 上述产业分散布局都不可能得到的。聚集 经济效益,一方面取决于聚集的产业或企 业的种类与结构,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聚集 的规模。
(3)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关系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产生较晚的学科,它是 借助地理学的一些方法论来研究经济问题。 那种认为凡是研究经济现象位置移动的经 济学都是区域经济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显 然是把经济现象位置移动与区域经济特 征搞混淆了。区域经济学不是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也不是区域经济学,但两者是 在日益靠拢,日趋溶合,无论从方法,还 是从研究本身,都很难分清楚。
3.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的主观行为。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开发的对象是一切可利用的区域资源。 开发的原意是指通过垦殖、开采等方法来 充分利用荒地和自然资源,因此人们通常 理解的开发是自然资源的开发。
类型区 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 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 划分的,显然,这是一种静态的排列。类型 区的划分需要有明确的标识,这种标识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经济的,然后通过主成 份法去提炼和归纳。类型区在区域研究中之 所以显得重要,关键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区域在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的类型差异 性。
以这些概念为基础,韦伯提出了衡量工业布局 指向的指标——原料指数(MI): 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 原料指数(MI)= ———————————— — 制成品重量 若MI>1,则工业为原料地指向,因其耗用了一 部分地方失重原料;若MI<1,则工业为消费地 (市场)指向,其耗用了较多广布原料;若 MI=1,则工业可灵活布局。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它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当今经济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
区域经济学是我院经济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限选课程,是该专业高年级学生在修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等学科基础课后继续从事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与实践所要求的必修课程。
对该课程的学习与掌握,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论功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学生学习发展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重要辅助。
本课程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经济区域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现存格局;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三部分是实践部分,以介绍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及总结我国有关区域经济实践的基本经验和规律为主要内容。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区际经济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规划与开发”、“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等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基本理论,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熟悉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学会解决区域经济具体问题的方法,并能独立地进行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思考,且能较为科学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课时分配表第一章经济区域的一般特征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整体上认识区域经济学的框架和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区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并能较为明确地区分区域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差异。
同时,从区域经济的载体——经济区域着手,认真掌握经济区域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经济区域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完整特效版孙久文区域经济学第二版全部课件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 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 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 主体的重任。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出两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二)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
•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及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二、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
• (二)现代区位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 三、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
•形成时间: 20世纪50年代
现代区域 经济学
•创始人之一:艾萨德 •其代表作《区位和空间经济学》 •其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 •其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
学奠定了基础。
•埃德加.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 个基石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三点
❖与区域规划之不同:两点
第一章 导论
重点问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第四节 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区域经济学
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二)区域经济学最新进展 (三)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课 题
(一)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历程
1、区位论初期研究主要发源地在德国。 2、战后主要集中到美国。 3、20世纪80年代后,区域化、集团化和一 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4、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不断加 剧升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 经济研究的新主题。
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选择。工业企业 选择生产位置时,要尽量降低成本,尤其是运 输费用,以实现产品的最终销售。韦伯认为决 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
• 运输成本 • 劳动力成本 • 集聚
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
(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 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 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 (2 )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 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 (3 )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 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 变形。 企业的最优区位选择由最低运费点经过劳动 费因子、集聚因子修正后得出。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一)空间结构: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
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 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集聚形态。 微观层面:企业之间、企业与家庭之间、企业与政 府之间 中观层面: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区域 之间 宏观层面:国家之间
(二)空间结构理论的基本内涵
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 件
• 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 农业土地。 • “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 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位于中纬,各地农业 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 • 农产品的运费与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 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 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区域经济学:区域空间结构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二)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程度的分析 • 工业重心、经济重心对人口重心偏离程度的计算方法同上
11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从对重心偏离程度的分析可以看出: • 第一,我国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和经济重心对地理重心的偏离
14
第二节 区域经济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 GDP的标准化值为正,只是表明该地区的人均GDP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不一定就能够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 的核心地区。要成为核心区,需要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我们根据人均GDP标准化值的大 小,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
一、我国区域重心的推移
• 我们以经度和纬度来表示重心所在位置,并从地理重心、 人口重心、工业重心及经济重心四个方面来研究我国区域 重心的推移状况。
4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一)区域重心空间位置的推移
• 重心的计算方法如下:
• ((E地14)的(J地1经理,J4度重,W和心1W纬)、4度、人)(口表E2j=重示(1心,,J、2式2,,工中3W业,,2重4J))J心,、。、WE经3J(分济别重J3表心,示分W重别3心用)所E、1在
(i=1,2,3,4;j=2,3,4;i<j)
6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 从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区域重心的移动中可以看出: • 第一,我国区域重心总的变化不大,人口重心、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都在东经113°~118°、北纬32°~35°之间移 动。 • 第二,从各类重心的变化幅度看,工业重心变化最大,人 口重心变化最小,经济重心变化幅度居中。 • 第三,从不同时期的变化特征看,1978年以前区域重心主 要向西、向北推移,推移跨度不大,各重心的推移方向也 不尽相同。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 教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文章主题:城市经济学孙久文教案引言:城市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经济政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孙久文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城市经济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化理解和发展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孙久文教授以及他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
孙久文教授简介:孙久文,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广泛涉及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房地产市场与政策、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领域。
在城市经济学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经验,被誉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孙久文教案:孙久文教案是他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方法和课堂内容的整理。
这些教案涵盖了城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实践案例等内容。
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孙久文教授能够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城市经济学的原理。
孙久文教案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实证研究。
他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地案例的引入,让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出发,深入了解城市经济的运行机制。
孙久文教授鼓励学生参与实践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经济学的原理和实践应用。
另一个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孙久文教授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通过精选的案例和实践项目,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
孙久文教案的应用影响:孙久文教案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孙久文教案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扎实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这些对于他们在城市规划、政府部门、咨询机构等领域的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孙久文教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教案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城市经济学思维、解决城市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帮助。
随着城市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孙久文教案将继续为培养优秀的城市经济学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孙久文2014版.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五)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
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1966年在专著《区域发展政策》中提出了中心-
外围理论,亦称核心-边缘模型。 观点:
(六)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提出: 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创立了区域发
展梯度转移理论。 观点: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客观上存在梯度差异,高梯度地区通过不断创新 并不断向外扩散求得发展,中、低梯度地区通过接受扩散或寻找机会跳跃 发展并反梯度推移求得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状况,而产业结构状况又取决于该地 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由创新占主体 的专业产业构成,则说明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将该区域列入高梯度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 梯度地区转移,这种梯度转移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
国内与国际两个渠道。国内方面强调在不降低原有消费水平的基础 上,加强储蓄水平。国际方面主张要依赖大量的国际投资和资本引进。 评价:
积极意义:主张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 从而冲破发展的瓶颈。
不足表现:①过于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了发挥市场经济作 用。 ②投资方向被局限在轻工业等部门,而轻工业部门产生的外部经济 效果并不大。
⑴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或者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 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城市)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⑵经济增长并不是在每个部门或地区按同一速度平衡增长,而是按 不同速度不平衡增长。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发展与规划课件: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针对性解决方案提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 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培育壮大创 新主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能 源消费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构 建生态文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当前面临主要挑战分析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全球 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构,对区域经济 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 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区域可持续发 展构成严峻挑战。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部分地区受资源、环境等条件限制, 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区域间经济差距 扩大。
点轴开发区域的代表,以广州、深 圳等城市为轴心,连接多个经济中 心,形成了强大的经济集聚效应。
空间相互作用与影响
空间相互作用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通过交通、通信等手 段进行相互作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扩散。
空间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产业集聚、人 口流动、资源配置等方面。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助于优化资 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02 03
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为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创新发展,应加大创新支持力 度。通过制定创新政策、提供创新资金、培育创新人才等 措施,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新技术、新产推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应推进绿色 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保护的良性循环。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着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区域经济学教程(孙久文)重点资料整理
名词解释区域经济学: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关系的科学。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我国区域经济学界一般主张将区域经济学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
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人力资本: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主要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口的健康营养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
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
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还包括对人口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人们福利提高等在内的更为宽泛、更为深刻的过程。
增长极: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主导部门集中而优先增长的先发地区称为增长极。
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地区生产的专业化:是指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新产业区:指基于合理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结成的网络,这些网络与本地的劳动力市场密切连接,实行专业化分工。
(产业集群相关知识)P126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要素禀赋理论:每个区域都应该专门生产本区域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商品,并用于出口,同时进行那些本区域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商品。
贸易条件: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输出商品价格与输入商品价格的比率,一般用进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表示。
(T=Px/Py*100%, T表示贸易条件。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名词解释与简答题整理
《区域经济学教程》(第二版) Textbook of Regional Economics孙久文叶裕民编著资料整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导论一.名词解释1.区域: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3. 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区域经济发展(2)区际经济关系(3)区域经济政策。
2、区位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2、工业区位论3、运输区位论(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
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转化。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2.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为:(1)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它拥有若干大小不同的城镇。
(2)各级中心地及其市场区在一个完整网络系统中形成大小不同的层层六边形,各级中心位于六边形的中心或边的中心与顶点上。
(3)不同规模的中心地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较小中心地提供需要较低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较大中心地能维持需较多门槛人口水平的服务设施。
(4)同一等级的两个相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级别越低,相邻两个中心地间的距离越短。
(5)不同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采取三种模式分布。
3.区位经济学。
廖什于l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
研究了区域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包括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17布局、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和区域开发理论等。
第十一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三节 经济区划
• 经济区是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中国 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加之改革开放以来地区经济格 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区划问题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界 研究的重点问题。 • 但是,迄今为止,众说纷纭,还缺乏一个具有权威性的、 可以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依据的经济区划方案。本章 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九大经济区的区划构想。
• 我们分别以N1j 、 N2j 、 N3j 代表对地理重心的东西偏度、 南北偏度和总偏度。其中j=2,3,4分别代表人口重心、 工业重心和经济重心,重心偏度计算公式如下:
10
第一节 区域经济重心的判断
• N=|Jj – J1|×北纬33°时经度1°所跨距离我国国土平 均半径=|Jj – J1|×93.2公里1748公里 • N2j=| Wj – W1 |×纬度1°所跨距离我国国土平均半径 =| Wj – W1 |×111.2公里=1748公里 • N3j ={[(Jj – J1)×93.2]/2+[(Wj-W1)×111.2]/2} /0.5我国国土平均半径={[(Jj – J1)×93.2]/2+ [(Wj – W1 )×111.2]/2}/0.5=1748 • 式中:Jj – J1 (j=2,3,4)分别表示人口重心、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所在地经度与地理重心经度之差的绝对值; Wj – W1 (j=2,3,4)分别表示人口重心、工业重心、 经济重心所在地纬度与地理重心纬度之差的绝对值;
17
第二节 区域经济核心与外围的关系
• 1952—1978年间,中国的核心区和外围区的省份分别减 少了3个和2个,过渡区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15个。核心 区集中在三大直辖市和东北地区,外围区集中在西南、中 南和华东地区,西南地区都属于外围区,西北地区都属于 过渡区。 • 1978—2000年,中国核心区与外围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核心区明显南移、东移。新增加的核心区 是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黑龙江由传统的核心区降为 过渡区,核心区总数由5个增加到8个。外围区的数量大大 增加了,过渡区的数量大大减少了。西北五省区中,有四 省区由过渡区降为外围区。
区域经济学绪论
区 域 条 件 分 析
区域优势分析
结 构 划 分
结 构 演 变
结 构 诊 断
第一讲
要点:
导 论
界定基本概念 介绍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流派 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讨论:
撒哈拉沙漠是不是一个经济区域? ——撒南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缓和衰退。 (4)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地区结构趋同。 (5)行业和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 (6)环境生态破坏,影响可持续发展。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兴起
( 1 )经济学家、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至工程技 术专家投身到区域经济研究的领域。 ( 2 )不同级别、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地区发展战略 研讨会,一个接着一个的召开。
(5)国土经济学
• 以国土为研究对象,强调国土资源的保护 利用。
(6)国际经济学
• 更为宏观的区域经济学, • 在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布局。 • 强调为了国家利益,如何惟利是图。
4、区域经济研究基本特点
(一)综合性 1、区域经济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组 成的复杂巨系统,每个系统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若干个子系 统及诸多的组成要素既要协调好条条(经济各部门)之间的 关系,也要协调好块块(各个地方)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 3、区域分析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 4、研究队伍,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第八章 区域创新 第九章 区域贸易与区域合作 第十章 区域空间结构 第十一章区域规划 第十二章 区域政策
第十三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第七章 总部经济
能 力 建 设
总 、 城 、 区
区域经济学孙久文重点-(寝室合作完成)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
1.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城市化总是起步于农业基础良好的地区。
农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进入城市。
地域合理规模的构成
1.企业的合理规模(企业的合理规模是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基础。)
企业的规模效益: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2.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三点:
⑴资源要素的供给限度。 ⑵基础设施要素的容量。 ⑶管理要素的能力边界。
第一章导论
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都成为区域经济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微观经济理论,它要解决的主要是厂商如何进行布局才能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的问题。
(一)古典区位理论
二、三次产业的演化规律
1.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⑴配第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早在17世纪,他在其著名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不同产业之间的,并将这种差异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联系起来。
他说: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这种产业之间的收益差异会推动劳动力由低收入产业向能获得高收入的产业流动。这就是所谓的配第定律。
2.由于资源耗竭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转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
3.由于区位条件变化而产生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机制,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改善区位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经济区划的原则
• (1)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具有经济区内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 • (2)地区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 (4)经济区的界限与行政区域一致。 • (5)划分不重叠、不遗漏。
(四)经济区划的方法
1.聚类分析法 依据影响经济区划的各个因素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 2.地域分工分析法 根据劳动的地域分工规律及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征,采用自上 而下的程序划分经济区。 3.经济中心分析法 以城市为中心划分经济区。 第一,根据各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影响范围确定全国的城市等级系统。 第二,确定各个层次同级相邻城市腹地的范围的分界线。 第三,根据各城市的吸引范围大致确定经济区系统的界限。
6.其它几个比较有影响的经济区划方案 (1)十大经济区划分方案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京,津,冀,晋,鲁) ——华东区(沪,苏,浙,皖,赣,闽,台) ——华中区(豫,鄂,湘) ——华南区(粤,桂,琼,港,澳) ——西南区(川,滇,黔,渝) ——西北区(陕,甘,青,宁) ——内蒙古区(内蒙古) ——新疆区(新) ——西藏区(藏) (2)六大综合经济区划分方案 ——东北区(黑,吉,辽) ——华北区(京,津,冀,晋,内) ——华东区(沪,鲁,苏,浙,皖,赣,闽,台) ——中南区(豫,鄂,湘,粤,桂,港,澳) ——西南区(川,滇,黔,渝,藏) ——西北区(陕,甘,青,宁,新)
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地域依托。
• 1986 年“七五” (1986-1990) 计划明确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 大经济地带 ,详细制定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非均衡发展梯度推移 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东部地带: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市、自治区。 • 中部地带: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 南9个省、区。 • 西部地带: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西藏9个省、自治区。
第二节
一、经济区
(一)概念
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 经济地域。
(二)特征
①区内一致性 经济基础、经济目标、政府政策、经济发展障碍等 ②区际差异性 区内同质性,区际差异性:空间差异、经济活动差异 ③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 具有明显的空间边界 ④对外联系的开放性 资源要素流动、市场需求变化 ⑤组合上的层次性 空间纵向分成若干层次,空间横向每个层次有各具特色经济区
第四,进行个别调整。
(五)中国经济区划实践
对于幅员辽阔的国家做好经济区划工作,特别是综合经济区划,对促 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但中国新中国以来一直没有统一划分综合 经济区,只是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规划时,曾先后采取过几种不同的区 划方法。
1.按行政区划系统组织国民经济生产
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形式,这种形式虽然
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但容易人为割裂区际经济联系,不利于实
现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地域分工与合作。
2.按沿海与内地两大块来安排区域分工格局 这种安排主要是在50年代,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
的一种划分。
当时沿海和内地的区内一致性与区际差异性比较明显,按这种划分
来安排地区布局,对当时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国民经
若干意见》、《关中 - 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
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
关中-天水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二、经济区划
(一)概念
指在全国或者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根据一定的经济条件进行分区,阐 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问题和特点,指出它在宏观经济体系当中的地 位和作用,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目的
是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某些特定问题而把经济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划分出来,对它们采取有针对性,有差别的经济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措施 ,消除 其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促使它们健康发展 ,并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
七大经济区(1996年)
东北地区
西北地区
环渤海 地区
中部地 区
西南和 华南地区
长江三角洲 及沿江地区
东南沿 海地区
2007年)
7.最新的区域经济区划 • 2009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
济的发展,这种划分由于过于粗略,不够实用而很少被广泛采用。
3.按六大协作区来布局经济发展 1958年提出的是七大经济协作区 ,到1962年把华中区和华南区合并为
中南区,使七大经济区变为六大经济协作区。
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 最初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本意是想作为综合经济区划 ,但后来没有 真正起到综合经济区划的作用,六大经济协作区的提法至今仍被人们习惯 性地沿用。
4."三线"划分 • 三线建设是按毛泽东积极备战思想,1964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同意国家计 委关于在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七省区和山西,河南,湖北,湖 南四省西部进行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后来还涉及到粤 北,桂西和冀西地区。 • 基于60年代中期国际环境的恶化, 出于备战的考虑,制定了全国按一、二、 三线布局工业,集中力量建设“三线”战略后方的决策。 • “三线”是按照设想的军事地理区划进行划分的 ,东部沿海和沿边疆的省
(3)九大经济区划 ——东北区(黑,吉,辽) ——环渤海地区(冀,鲁,京,津) ——长江三角洲地区(苏,浙,沪) ——东南沿海地区(闽,粤,琼,港,澳,台) ——北部区(内蒙古,青,甘,宁,晋,陕) ——中部区(川,渝,鄂,皖,赣,湘,渝 ) ——西南区(滇,桂,黔) ——新疆区 ——西藏区 (4)七大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 ——东南沿海地区 ——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 ——东北地区 ——中部五省区 ——西北地区
区为一线,全国战略大后方省区为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地区为二线,
这又叫“大三线”地区。在全国一、二线地区,按着地势又划分出若干地 方为本地区的“三线”,即“小三线”。
5.三大地带的划分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梯度开发理论的引入和发展,中国以陈栋生先生为代表 的区域经济学界提出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并成为中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