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孟子的说理技巧。
课时安排:4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课时 2017-12-11 星期一一、引入常理上,人们是不喜欢磨难的,但磨难对有些人来说却是有所作为的基础。
二、作家作品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 主张“仁政”、“王道”。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 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现存七篇,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有关故事: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 发:。
 畎(quǎn)亩:。
 举:。
 士:。
 市:。
 故:。
 任:。
 是:。
 必:。
 苦:。
 心志:。
 劳:。
 饿:。
孟子二章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学习指导:(一).自主先学:1.阅读助读资料。
了解孟子及《孟子》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3.初读课文,要求:(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寡guǎ亲戚qī畔 pàn助读资料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小组讨论:要求逐字逐句理解课文内容,讨论课文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小组分配:全班五个小组,每组5人教师巡视,个别点拨(三)、交流展示第一组:朗读课文教师点评第二组给加点的字注音失道寡助()亲戚畔之()第三组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第四组翻译下列句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第五组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古今异义:郭:古义()。
今义()亲戚:古义()。
今义()(2)一词多义城:三里之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城非不高也()兵甲已足()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君子:故君子()有不战去国怀乡()花之君子()者也国恒亡()池:池()非不深也道:得道()者多助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道()崩殂不足为外人道()也(4(5)通假字:亲戚畔之: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点评(四)、质疑拓展:学生提出学习中还没有解决的疑难,教师点拨引导(五)、检测反馈:一、基础训练题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第2课时)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情景导入有一只青蛙第一次掉入正煮着开水的锅里,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掉入那口锅中,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青蛙被煮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孙叔敖.()百里奚.()拂.()士2.填空(复习)。
孟子,名,人,时期伟大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被尊称为“”,与孔子并称“”。
《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读课文,疏通文义1.指导朗读。
文言文朗读应读准字音,读对停顿,保持合理的语速,读出情感。
舜./发于/畎亩.../举于/士.,孙叔敖..之中,管夷吾...../举于/版筑..之中,傅说..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行拂./乱/其所为..读课文,自由读,集体读。
2.掌握字词。
(1)重点字词。
畎亩:举:士:市:故:是:也:必:心志:所以:能:恒过:困于心:作:喻:法家:然后:(2)通假释义。
曾.益其所不能()衡.于虑()入则无法家拂.士()(3)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今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今义:)管夷吾举于士.(古义:今义:)所以..动心忍性(古义:今义:)征.于色(古义:今义:)而后喻.(古义:今义:)(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人恒过.()3.再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4.小组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
5.重点句子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导学案
第21课《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能积累“诚、命、戒、正、由、淫、移、屈”等文言词语,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3、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1、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理清论证思路,学习古人论证说理的方法。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2、背景资料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两章分别是《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自主学习】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2、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尝试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合作探究】一、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如“诚、大丈夫、命、焉、戒、正”等(要求用红笔在课文中圈出来,并用铅笔写出解释)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注意加点字的翻译,组内自由翻译其他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二章导学案.doc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问题导学读一读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注音(1)不为( )苟得也 (2)为()宫室之美为()之(3)如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议一议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进行小组学习。
写一写4.(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一练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第二课时主备:张永梅审核:郭丽琴崔小琴孟雅静学习目标1.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问题导学(一)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2. 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二)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4.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5.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自由发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孟子2章 导学案(人教部编版)7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导学案新人教版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教案新人教版.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1《孟子》二章知识与技 1. 了解并掌握课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学习课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能 2. 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教过程与方 1. 反复诵读 , 理解文意 , 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学法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目情感态度1. 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 的内涵及感受大标丈夫的英雄气度。
与2. 理解“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 增强忧患意识 ,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价值观生活。
1.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 , 贫贱不能移 , 威武不能屈” 的“大丈夫” 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2.理解“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教益, 增强忧患意识 , 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导入 ( 文本导入 ):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行不更名 , 坐不改姓” , 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 ?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1.作者简介孟子 ( 约前372—前289), 名轲 , 字子舆 , 邹 ( 今山东邹城东南) 人 ,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地位仅次于孔子, 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 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 , 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 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 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 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 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人教版2019年中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1课《孟子》二章(第1课时)导学案
《孟子》二章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掌握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现象。
2.诵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理解孟子的观点主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孟子的资料以及他的名言警句。
2.熟读并背诵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一、情景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1.请学生展示所查资料。
孟子:《孟子》: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富贵不能淫.()公孙衍.()丈夫之冠.()女.家()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焉:是:往:违:以:为:得:志:由:独行其道:4.通假释义。
往之女.家()5.古今异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今义:)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今义:)子.未学礼乎(古义:今义:)以顺为正.者(古义:今义:)6.一词多义。
7.词类活用。
丈夫之冠.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要读出三个层次:一读准字音;二读对停顿;三读出气势和感情。
2.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翻译中的疑难问题,并做好标记。
(3)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4)重点句子翻译。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③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四、走进文本,理解课文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2.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3.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5.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请举例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孟子》二章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第六单元21《孟子》二章夯实基础巩固知识预习自测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公孙衍.(yǎn)胶鬲.(gé)丈夫之冠.(guàn)傅说.(yuè) 畎.亩(quǎn) 行拂.乱(fú)诸hóu(侯) 百里xī(奚)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父命.之命:教导、训诲(2)与民由.之由:遵循(3)威武不能屈.屈:屈服。
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屈服(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5)人恒.过,然后能改恒:常常(6)衡于虑,而后作.作:奋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指在国内3.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并注意体会其今义。
(1)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3)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动摇4.请你根据课文将一词多义卡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3)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6.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富贵不能淫》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谈“死于安乐”这一内容的语句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语句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基础运用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王道、仁政。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1孟子2章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6
21《孟子》二章【学习目标】熟记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观点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一、预习自测1.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 ) 丈夫之冠( ) 女家( ) 富贵不能淫( )3.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诚:大丈夫:天下熄:焉:丈夫之冠:命:戒之:女家:夫子:正:由:独行其道:淫:屈:3.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战火频仍,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
二、合作探究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翻译重点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1孟子二章》导学案21《孟子》二章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1.把握朗读节奏,理解文义,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2.反复诵读,体会XXX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一、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XXX”XXX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及作品背景:XXX(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XXX(今山东邹城)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XXX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XXX“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XXX”。
相传XXX是鲁国贵族XXX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XXX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XXX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XXX岂不诚大丈夫哉”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
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讨,分析内容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XXX、XXX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请对比分析XXX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白:“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素质是在权力眼前无准绳,如XXX之流,只是顺从XXX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繁华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素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世界”。
人教语文(河南)八年级上册导学案:21、《孟子》二章
21.《孟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已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辩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富贵不能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环节二一、助学资讯孟子(约前372-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
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60章。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宁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自主学习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重点实词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丈夫之冠.也(行冠礼)3.古今异义(1)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4.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5.翻译句子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孟子》二章国学名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内涵及,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培养忧患意识,要有用勇于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学习重点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理解文意,并背诵课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的论说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关键的字词或语句,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识记重点字词并翻译文章3.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自主突破1.文学常识填空。
《富贵不能淫》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他是______时期著名的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_________家,是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被称为“”。
2.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丈夫之冠.也()往之女.家()妾.妇之道()富贵不能淫.()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富贵不能淫. __________ (2)贫贱不能移. __________(3)威武不能屈. __________ (4)往之女.家 __________(5)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 (6)与民由.之____________(7)独行其道._________ (8)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 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答案:1.《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春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亚圣2.guàn rǔ qiè yín3.(1)惑乱,迷惑(2)动摇(3)使屈服(4)通“汝”你(5)准则、标准(6)遵循(7)道路,方法(8)这怎么,哪里4.(1)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2)(君主)一生气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3)(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
(4)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合作探究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7.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8.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9.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答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拓展延伸10.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1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10.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1.具有“大丈夫”精神的代表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当堂测试(2016.山东威海改编)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孟子谓万幸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上论古之人。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选自《孟子》)【注】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孟子谓.万幸曰()(2)一国之善士..()(3)诵.其诗,读其书()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是以论其世也,是上友也。
3.请根据短文内容,概括孟子交友的原则。
4.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向上追论古代人物。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阅读答案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阅读答案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1.(1)对……说(2)优秀的人物(3)诵读2.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3.结交天下善事,天下善事“未足”结交古人,结交古人要论世知人。
4.C 解析:不是针对读书。
【参考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乡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国中的优秀人物,和这一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
认为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就又上溯历史,评论古代的人物。
吟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著作,(但)不了解他们的为人,行吗?所以要讨论他们所处的时代(以了解他们的为人),这就是和历史上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总结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气势和节奏。
2、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准确翻译课文。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自主突破1.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2)困于心衡于虑。
(3)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空乏..其身()(6)舜发.于畎亩之中()(7)苦.其心志()(8)人恒过.()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2.quǎn yuè gé bì3.(1)“曾”通“增”增加(2)“衡”通“横”梗塞,不顺(3)“拂”通“弼”辅佐,辅弼。
(1)使……坚韧(2)选拔,任用(3)在国外(4)这(5)使……穷困缺乏(6)起,指被任用(7)使……劳累(8)犯错误、犯过失合作探究6、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列举这些人的事例的目的是什么?7、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8、第三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9、第4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10、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答案:6、这些人都经历了苦难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
7、从正、反两面,论述生活磨练、忧患意识关乎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8、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
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
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9、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
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10、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拓展延伸11、课文举了几位古代名人成才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古今中外类似的事例吗?11、参考答案: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当堂测试(2016.黑龙江绥化中考)阅读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4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两章)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A.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B.入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C.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受苦)D.孙叔敖举于海(由于)2.翻译下面的句子。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3.文中划线句子能否删除?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答:4. 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答案: 1.D 解析:D项中“于”是“从“的意思。
2.—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
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划线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的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