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一、填空单选1、课程一词的出现在我国最早是唐代的孔颖达.2、课程所概括的主要是目的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和进程3、主要产生了四种课程定义:课程即学科或教材;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4、潜在课程的特征:潜在性;模糊性;多样性;非预见性;非强迫性.5、课程的中心是学习者;6、课程在教育者不直接参与的条件下也会进行或延续.7、所有实际发生的课程都是具体的,有多少学习者,就有多少不同的课程.8、课程实际上是连续的经验累积和改造过程.它既表现为外显的教育性活动,也包括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是内外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9、课程也相应的分为内部课程和外部课程.10、学前儿童素质的特性:原点性、脆弱性、易塑性、发展迅速性.11、幼儿园课程的特点: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12、从人的整体价值来对待学前儿童,在教育上必须:要充分发展学前儿童在现阶段的价值;要体现阶段的价值成为以后价值的基础.13、学前教育课程价值取向表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14、学前儿童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自动性、活动性、探索性.15、从大的方面讲,学前儿童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指向物的,成为实物活动;二是指向人的,表现为人际交往.16、信心即能力;信心是主体性的背景,甚至是主体性的基础.17、课程内容分为:静态的;动态的;动静结合的.18、动态过程作为课程内容,但只能使用于初级阶段和低浅层次的教学工作,很难产生大量经验.19、课程中的三类知识:表征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创造性知识.20、学前儿童发展是教育课程内容的根本来源.21、情境与活动是学前课程内容最基本的来源.22、学前教育内容的基本特性:根基性、直接兴趣性、人文性、情境性、活动性、整体性和发展性.23、有趣课程内容的意义:为了培养与发展学前儿童的内在兴趣;为了使课程内容与学前儿童发生有机联系.24、课程组织的三个层次:官方课程组织;理想课程组织;实践课程组织.25、课程组织的要素:学习者、教育者、教育情境.26、综合化原则: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教育方式综合化.27、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二、名词解释1、课程: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2、学前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教育课程.3、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是人们根据社会、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性质等因素对学前教育课程目标进行的综合判断与选择.其结果是确定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4、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价值取向:是根据学前教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对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所做的选择与判断.它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5、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价值取向:是为实现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本质及其特性的选择与判断.它主要由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内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基本方法体现出来.6、全人格教育:塑造儿童的完整性,促进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身体、道德、个性、意志、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等有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是儿童成为“完整儿童”,是教育成为“完整人”教育,就是全人教育或“全人格教育.7、学前教育课程组织:一切有学前儿童参与的教育性活动的结构化或者系统化的过程.8、目标定向原则: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这是课程组织的第一原则,就是目标定向原则.9、教育生活化:要使学前教育具有生活的色彩和意义,把富有教育价值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增加教育中的“温情”和“人文精神”.10、生活教育化: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抓住机会对幼儿实施教育,并通过生活的条理化、丰富化等帮助幼儿组织已获得的零散的生活经验,使经验系统化、整体化.三、简答题1、潜在课程的涵义答: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内容;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2、潜在课程给我们的启示答:潜在课程的提出,是我们必须重视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之外的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潜在课程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把学习者看做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性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必须增强教育意识,并重视课程作用的方式.3、学前教育课程性质的确定答: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性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4、适宜发展性课程的涵义答:课程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客观需要;课程具有选择性;课程具有发展性;课程要考虑学前儿童全体发展的共同性,还要照顾其个性;课程还要适当照顾教育者,切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5、学前教育课程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之间的关系答:学前教育课程理想价值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期望;一般来说,理想价值总是大于现实价值.然而,当课程目标比较狭小,并未包括现实变化的种种情况而课程实际又必须调整时,可能会出现现实价值大于理想价值的情况.这就有必要调整课程目标,使课程理想价值增大.6、学前教育课程基本的价值取向答:塑造完整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7、儿童与知识原生态的关系答:儿童有求知的本能和与生俱来的浓厚的探索兴趣;儿童对知识有一种非功利性的需要;儿童能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8、根基性的定义答:学前教育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学前教育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学前教育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功能;学前教育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9、简述人文性答:人文性是指课程内容中所反映的人的本性以及与人的本性相关的文化特色;在课程内容中,必须包括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传统、民俗礼仪、节日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10、简述整体性的内容答:整体性是指课程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结构;从横的方面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之间彼此联系,构成统一整体;从纵的方面看,同一领域、相同类型的内容按一定心理顺序和逻辑顺序组成整体,发挥整体功能.1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答:必须符合两个条件,既是全面的,又是个别的;全面发展性包括对全体儿童的发展,意即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发展儿童的整体,也就是各个方面;个别发展性是针对儿童的个别差异,尊重儿童的个性需要,促进儿童个性发展.12、根基性原则要求答:所选取的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基础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为以后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把涉及人生价值和发展的最基础的问题选作课程内容,使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成为课程内容整体系统中必然的基础部分.13、简述发展性原则答: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顺应学习者身心成熟的内在秩序并促进学习者向着教育预期目的变化的特性.发展性原则要求,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选取课程内容,这些内容有助于所有儿童健康人格和主体性发展.要着眼于未来培养儿童长久能力,促进儿童心理机能的转化.因此,课程内容要稍有超前性.14、课程组织的概念答:课程组织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课程组织的动力源是人;学习者是课程组织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动力源,其身心等特点影响课堂组织的效果;分为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过程可以部分预知,但不能全部预知.15、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特点答:教育者主体性需要较高水平的发挥,这种发挥以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为方向,以充分尊重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为依据;学前儿童与教师互动的媒介非常重要,并要突出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结构化系统化遵循由低到高的顺序,并以“自然式过渡为主”,简单、明了、直接、短时等,是必须特别注意的要点.16、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价值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核心的教育过程;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累计教育效应;学前教育课程组织形成和表现教育艺术;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是主体性统一的过程.17、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答:课程组织过程,就是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情境彼此作用的系统化过程;包含两个方面:作为人的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就是人人互动.二是人物互动;相互作用两方面有不同特征:人人互动更多的形成人的社会性本质,互动方式复杂多样.人物互动更多的产生“理”或“知识”,更多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18、整体教育原理的内涵答:学前儿童是完整的人由身心两方面有机统一的构成;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健全和谐的发展,是教育的目标.19、环境陶冶原理的内涵答: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总和;环境之于学前儿童,其作用相对较大;环境的主要作用:陶冶人的心灵.作用的主要方式:潜移默化;环境陶冶功能大小与儿童年龄成反比;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感染力;儿童人格的主要塑造者是人文环境.20、简述家园同步原则答:这里的家,是指除了家庭以外,还有幼儿的父母以及照顾幼儿生活的人和这些人对幼儿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幼儿园要通过针对幼儿家庭的个别方式,围绕着幼儿发展与教育这个中心经常性的与家庭取得沟通,还应该定期开展家园集体活动;家园同步,应该育中有教,教中有育,保教结合,切实促进幼儿健全和谐发展.四、论述题1、论述情境性的主要内容答:课程内容的情境性是指课程内容引发学习者情趣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它有两种情况:处于构想中的情境性,现实的情境性.构想中的情境性蕴涵于课程内容设计者的想象或者理念之中,例如文字.二现实的情境性是真实存在与儿童生活中的,例如幼儿园的花草树木;教育活动离不开教育情境.教育情境是形成学习者经验的必要条件.不同特点和性质的教育情境是影响学习者经验的重要因素.课程内容的情境性应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力量,萌生和强化学习者的兴趣,是他们获得有益经验.应从学习者的生活情境中选择具体形象直接能引起儿童想象的事物和内容.课程内容应具有感染力和陶冶功能,适合儿童,使其获得感性经验. 2、论述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答:1涵义: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内容;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识的;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2)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3)学前教育中的潜在课程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4)要重视学前教育领域中潜在课程的研究:第一,把握学前教育特征.其特征是启蒙性、全面性、基础性教育;第二,了解幼儿学习发展特征.其特征有幼儿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幼儿还从自己的活动中学习,对教师的评价也有反应、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仅仅是幼儿学习的一部分;第三,要强调潜在课程研究的价值.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纠正了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与做法、对幼儿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价值.5)要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要根据教育目标,使他们获得经验,创设适宜发展性的问题情境,充满人情味,还应该具有审美特性.6)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形象与设计,展示教师人文特征、内在涵养、教育观念以及生活风范.五、材料题:师生同构原则答:师生同构原则表明,作为学前儿童与教育者同时课程组织的主体,者具有相对性的双主体共同进行着课程组织过程,通过动态的交互联系,形成一致性的课程效应.课程组织应是师生合作的过程.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答:1课程组织的师生同构不能泛化到课程工程的所有领域与环节;2师生同构既包括师生外部共同指向于客观世界的作用,包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包括心里内部的同构;3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而且家长往往是最经常和最长期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人;4师生同构是师生有机的动态的相互作用,但并不代表师生任务相同,作用一样,更不是说幼儿是课堂的主宰;5师生同构必须要求教师平等的对待幼儿的人格、权利、尊重幼儿; 6要求所有教师树立良好形象,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幼儿;7)要求教师注意在具体的活动中吸引幼儿,发挥幼儿主体性;8)师生同构是全面展现双方主体性的最佳配合过程;9)师生同构是和师生主体性有机的配合到一起的;10)是指向人的过程.要特别注意师生的情谊交流、言语交际等.。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本质(一) 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及答案
2022年自考专业(学前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题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泰罗C.查特斯D.麦克尼尔2、被誉为是查看答案【二、简答题】1答: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范例性则是针对教学活动而言。
基础性和范例性。
基本性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基础性是针对同学、针对同学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切性而言;2答:在奥苏伯尔看来,同学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自我提高驱力、附属驱力。
3答:教学方法的选择最起码要符合以下三方面的要求:⑴第一,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⑵其次,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
;⑶第三,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拥有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4答: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同学阅历的整合。
(2)学科学问的整合。
(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
5答: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这两类课程组织形式之间又存在着内在联系。
⑴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
分科课程总包含着学问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
⑵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靠、相互作用的。
⑶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规律.并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而是从某种观点、以某种方式对分门别类的学科规律的超越。
【三、论述题】1答:所谓“教学永久具有教育性”,是指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同学在此过程中不仅把握学问、进展力量,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转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当然,同学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未必肯定符合教育要求和社会要求,当老师不能自觉意识到“教学的教育性”原理、不能高质量地组织教学、不能有意识地发挥教学的乐观教育作用的时候,同学很有可能变得道德败坏并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使教学的教育性表现为反教育性。
2答:世纪大转换时期,世界各国所推出的面对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呈现岀如下趋势。
①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②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学问”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③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④重视课程实施讨论,重视老师进修;⑤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询问机构。
《学前课程论》答案
《幼儿园课程》(本科)答案一、填空题1、课程是关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2、目标模式以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其基本立足点,是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
3、"综合教育"打破学科界限,以儿童心理顺序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使各种课程内容之间保持整合性。
4、如果需用一个词来概括斑克街早期儿童教育方案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教育方案的区别,那么这个词就是“发展-互动”。
5、对课程内容,存在三种不同的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6、综合性课程就是将课程的各种因素综合化的课程,如学科领域的综合、发展方面的综合、通过专题的综合、通过幼儿园环境的综合等,最为常见的则是通过主题的综合。
7、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主要方面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8、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要素包括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作用、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人员、幼儿园课程评价的标准和指标。
9、从较为宏观的层面上看,幼儿园课程评价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确定目的、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
10、陈鹤琴打破了按学科编制幼稚园课程的方式,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他所谓的“五指活动”:陈鹤琴以5个连为一体的手指比喻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虽有区分,却是整体的、连通的,以此说明他所谓的五指活动课程的特征。
11、20世纪50年代,在教育全面学习前苏联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也全盘接受前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即把课程看作是学科,通过幼儿园各科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二、名词解释题1、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课程”,这是一种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的文化、历史、立场和经验为中心的课程。
2、活动课程: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实施课程。
活动课程打破了学科本身的逻辑,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有人称其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江苏开放大学 学前教育课程论 期末大作业答案
1以教师计划为主和()是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设计的两种倾向A以学科内容为主B以儿童计划为主C以儿童生成为主D教师和儿童共同计划正确答案:C2陈鹤琴的五指活动主要是指()、社会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语文活动A音乐活动B游戏活动C健康活动D主题活动正确答案:C3在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于1918年发表了“方案教学法”。
A布鲁纳B泰勒C克伯屈D蒙台梭利正确答案:C4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作()。
A活动课程B理想课程C经验课程D生活课程正确答案:C5在课程目标的不同价值取向中,()反对把人作为物而把课程目标技术化的倾向,并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师生互动过程。
A表现性目标B生成性目标C预设性目标D行为目标正确答案:B6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的是()A陶行知B陈鹤琴C张雪门D张宗麟正确答案:B7课程评价人员要对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和提取,使之有效地运用于评价。
属于幼儿园评价过程中的()阶段。
A整理信息B撰写评价报告C搜集信息D分析材料正确答案:A8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属于幼儿园课程评价原则中的()原则。
A科学性B整体性C多样性D发展性正确答案:D9在课程编制目标取向中,提倡表现性目标的是()A罗杰斯B斯坦豪斯C艾斯纳D杜威正确答案:C10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念来自3个方面,它们是欧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思潮,皮亚杰和()的心理学理论以及战后意大利的左派政治改革。
A克伯屈B佛洛依德C班杜拉D维果斯基正确答案:D多选题1下列关于生成性目标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性目标更加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B生成性目标关注的是教育活动的过程C生成性目标这一取向可以追溯到杜威D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课程目标正确答案:B;C;D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健康教育的目标有()A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B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C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D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正确答案:A;C3民国时期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有()。
《学前教育概论》课后习题及答案03
第三单元学前教育课程一、判断题1.学前课程就是所教的内容。
( X )2.学前课程要在生活、游戏中进行。
(√)3.尊重儿童的独特性也是学前课程的发展的取向。
(√)4.蒙台梭利课程是一种以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
(√)5.光谱课程考虑了孩子多方面的发展可能。
(√)二、选择题1.学前课程的特点是( ABC )。
A.游戏化B.生活化C.启蒙性D.间接性2.21世纪学前课程的价值取向有(ABCD )。
A.尊重儿童B.回归游戏C.提升智慧D.特长发展3.高瞻课程的一日流程有( ABCD )。
A.集体点名B.布置作业C.自由活动D.总结交流4.瑞吉欧的课程的教育目标是使孩子( ABCD )。
A.更健康B.更聪明C.更具潜力D.更愿学习5.学前课程的编制包括( ABCD )。
A.制定目标B.选择内容C.组织实施D.评价反馈三、简答题1.学前课程含义是什么?答案要点:学前教育课程是在学前教育机构安排下所进行的一切有组织、有系统、有意义的儿童在教育机构内外的学习经验或活动。
2.简析高瞻课程的活动安排及意义。
答案要点:高瞻课程中,幼儿一日生活安排有半日和整日之分。
一般包括以下环节:问候时间,计划时间,工作时间,收拾、整理时间,回顾时间,茶点时间,小组活动时间,大组活动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其倡导的主体性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理论顺应了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它让儿童自主的,有目的性地追随他们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展了好奇、探索、机智、独立、合作、负责任的品行,这些品行作为一种心灵的习惯伴随孩子的一生。
另外,高瞻课程对如何实施学前教育方案有一个具体详细的说明,既有指导性原则,又有具体应对的策略,还列举了许多实例,因而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
除了吸收它所提倡的教育理念,这些具体的操作性内容也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学前课程的内容选择应注意什么?(见新纲要)四、实践应用题1.到一所幼儿园抄录课程表,试分析其设置课程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课程论》第一章课程的本质剖析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一)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二) 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一) 课程结构是什么(二) 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三) 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的本质“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性,都在一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本质(一) 课程最初的含义“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
浅谈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作者:陈倩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03期幼儿园课程的建构一直是我国幼教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大中城市有条件的幼儿园,几乎都有本园自成体系的课程。
幼儿园课程改革,无疑是学前教育的一场革命。
学前教育研究人士当前的观点认为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即教学科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总和。
二是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
三是课程即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
综合以上三个观点,笔者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欲实施的教育,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措施、教育行为、教育评价。
对受教育者而言,课程即是体验教育、提高心智、积累经验的过程。
笔者现将一些对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产生过或仍然产生着重大影响的理论与思想加以研究和阐述,以期对当前和以后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一、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
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
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是难能可贵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
陈鹤琴先生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为此,陈鹤琴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
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健康活动;2.社会活动;3.科学活动;4.艺术活动;5.语文活动。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这五指活动之中。
学前教育《学前课程论》试题含答案
学前教育《学前课程论》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A. 培养学前儿童的专业技能B. 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C. 培养学前儿童的学习能力D. 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2. 学前教育的核心任务是:A. 传授基础知识B.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C.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D.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学前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A. 语言、数学、科学B. 美术、音乐、体育C. 社会、情感、科学D. 语言、数学、艺术4. 学前教育的评估应该注重:A. 学生的考试成绩B. 学生的兴趣和动机C. 学生的智力水平D. 学生的综合素质5. 学前教育课程中的游戏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作用?A. 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B. 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C. 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D. 提高儿童的记忆力6. 学前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是:A. 丰富的学科知识B. 熟练的教学技巧C. 耐心、细心、责任心D. 以上都是7. 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以什么为主导?A. 教师为主导B. 学生为主导C. 家长为主导D. 社区为主导8. 学前教育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环境包括:A. 家长对学前儿童的关爱B. 家庭的物质条件C. 家庭的文化氛围D. 以上都是9. 学前教育的教学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意味着:A.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教学B. 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C.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D.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10. 学前教育的特点是:A. 重视记忆和机械学习B. 强调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C. 独立于家庭教育D. 侧重科学和技术教育二、问答题(共60分)1. 简述学前教育的定义和目标。
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早期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和全面提高。
学前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素质,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构成形式,重视知识及逻辑组织的课程,就是学科课程。
课程即经验:是20世纪课程改革中最具吸引力的课程定义。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他们的兴趣、需要等选择课程内容,强调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其结果是要使学生获得自己的学习经验。
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感受到的课程。
课程即计划:是指序列、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即成为课程研究的核心内容。
泰勒、加涅等人的思想注重课程的结果,这一定义认为课程关注的重心应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获得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获得的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
潜在课程:含义包括4个方面:1、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显性课程以外的课程就是潜在课程。
2、潜在课程主要指价值、态度、规范、信念、情意、人际关系等非学术性内容。
3、潜在课程的影响是无意的、非预期的,但也可能是有意识的。
4、潜在课程可使学习者获得系统的共同的经验,也可能使其得到个别的、零碎的经验。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全体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保证实施的国民教育。
素质:是人内在的身心组织及质量水平。
包括人的生理结构特征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生理素质:是人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人发展的自然基础或生物性物质基础。
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加入外界影响而产生的特征,它包括人的感觉、意志、个性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它们的有机综合体。
学前教育课程:是处于终生教育开端阶段的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学前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全面基础素质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教育课程。
教育价值:是价值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是教育活动的目的所向。
教育价值便是教育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属性,即教育与人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课程的理想价值:是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价值的期望,通常以课程目标为表现形式,对理想价值的追求是课程活动的动力和目标。
学前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表现为学前教育课程各阶段、各环节自身是什么,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学前教育课程论
导言1、学前教育小学化的主要表现:①以小学的教育目标为价值取向;②下放小学一年级的教育内容;③采用分科课程和“上课”的组织形式;④向学前儿童直接进行读写算教学和训练;⑤课后还布置一些家庭作业。
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①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而不确定,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思想困惑;②教育内容的明显知识中心化,零碎、杂乱、宽泛无序、抽象过深,超出学前儿童接受水平;③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目标意识差,所选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不对应,过分强调教师地位与作用,或过分强调幼儿价值,未能处理好师生关系;④教育方式方法不适合教育内容要求,追求组织形式的花样翻新而忽视教育目标实质;⑤过分强调教育过程本身而轻视教育结果;⑥特别是“小学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
3、怎样研究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特性:①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学前教育课程最基本的特性,确定学前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基本位置;②依次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基本构成部分的基本特性。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1.课程:是指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2.唐代孔颖达用过课程,朱熹在《朱子全书》多次使用课程,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首次提出课程。
美国课程论专家斯考特说课程是一个最普遍使用而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3.课程的本质的变化:(1)课程即“学科或教材”主要观点:①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及教育进程安排;②课程内容的来源主要是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③教育的任务就是把经过选择并系统化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是传统的课程本质观;④自20世纪初才产生,盛行于美国,之前由美国要素主义教育哲学占统治地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布鲁纳、费尼克斯等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论者,他们主张知识学科化、结构化、专门化,提倡“探究教学”。
(2)课程即经验(3)课程即计划(4)课程即目标4.潜在课程:又称隐蔽课程,隐性课程,隐形课程,潜隐课程,第三类课程5.潜在课程的特征:①潜在性;②模糊性;③多样性;④非预见性;⑤非强迫性。
其他系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课程论所有答案
其他系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前教育课程论所有答案幼儿园作业教学的作用是A增加新的知识内容B提升幼儿己有的经验C扩展幼儿已有的经验D丰富幼儿的生活阅历答案是:B课程研究人员负责制定的目标主要是A课程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B年龄阶段目标和单元目标C单元目标和教音活动目标D课程总目标、课程领域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答案是:D按维果斯基的观点对3-7岁儿童的教学是一种A自发型教学B反应型教学C自发-反应型教学D反应一自发型教学答案是:C以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组织幼儿园课程内容,所遵循的是A纵向顺序B直线性顺序C逻辑顺序D心理顺序答案是:D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依附于A教师身上B幼儿身上C教师和幼儿身上D区内的操作材料上答案是:D课程组织活动化原则的必然要求是A组织的灵活性B组织的程序性C组织的顺序性D组织的统一性答案是:A的组织实际上是研究过程。
A官方课程B理想课程C实践课程D潜在课程答案是:B那些没有列入正规理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导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对受教音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表就是。
A活动课程B学科课程C潜在课程D结构课程答案是:C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特点是A学习苏联,在探索中发展B学习美国C学习西欧D学习日本答案是:A是确定课程内容人文性的理论基础。
A马克思主义人性论B马克思主义理论C对立统一规律D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是:A是课程内容更构成机理的特性。
A活动性B整体性C情境性D人文性答案是:B课程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指导下与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
A教材活动B教育情境活动C教学内容体验D教育环境知识与经验答案是:B潜在课程的结构层次中,内层是A物质一空间类B组织一制度类C文化一心理类D建筑一环境类答案是:C动作一表象一抽象思维是学前儿童从外部动作向内部思维发展过程,与其相对应,思维发展的物质承担是。
A实物图像语言文字B图像实物语言文字C语言文字实物图像D实物语言文字图像答案是:A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关干改革学制的决宗》将幼稚园改为A蒙养院B蒙养园C学前班D幼儿园答案是:D从杜威关于儿童的本能演化出儿童的兴趣是A谈话或沟通的兴趣B质疑或探究事物的兴趣C制造或组织的兴趣D艺术表达的兴趣答案是:ABCD德国人类学家朗格威尔认为,儿童的本质和世界的特点A开放B无拘无束C探索创造D人格形成答案是:ABCD儿童生长的教育生态环境的特点A安全性B刺激性C陶冶性D适宜性答案是:ABCD从课程分类学角度看课程结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两分法B三分法C四分法D五分法答案是:ABC教育价值的属性包括。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前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载体。
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质量。
学前教育课程的目标旨在促进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课程目标不同,学前教育课程更注重培养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良好的品德习惯、积极的情感态度以及初步的认知能力。
例如,通过日常生活活动,让儿童学会自己穿衣、洗手、整理玩具等,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通过游戏和互动,引导儿童学会分享、合作、尊重他人,发展其社会性。
在课程内容方面,学前教育课程应当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具有趣味性和启蒙性。
它可以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比如,在健康领域,让儿童了解基本的卫生常识,进行简单的体育锻炼;在语言领域,通过听故事、说儿歌等方式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社会领域,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儿童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情境;在科学领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艺术领域,开展绘画、手工、音乐等活动,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应灵活多样,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
游戏是学前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之一。
儿童在游戏中能够自由地探索、想象和创造,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教学、小组活动、个别指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教师要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儿童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课程评价是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了解课程的实施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课程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评价的主体应多元化,包括教师、家长和儿童自身。
评价的内容不仅要关注儿童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更要注重儿童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和能力发展。
评价的方法应综合运用观察、测试、作品分析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全面、客观和准确。
学前教育课程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学前教育课程是指为3-6岁儿童提供的早期教育课程。
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于儿童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综合有效的学前教育课程。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第一步,对于儿童的成长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前教育课程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和游戏机会,促进其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
其次,学前教育课程还能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其主动学习的能力。
最后,学前教育课程还能够为孩子们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为了设计一个综合有效的学前教育课程,我们需要遵循一些原则。
首先,课程的设计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为中心。
其次,课程内容应该丰富多样,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以满足儿童的综合学习需求。
此外,课程还应该注重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和合作。
最后,课程的实施应该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结合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动机。
三、学前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学前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学习内容。
在语言方面,课程可以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数学方面,可以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儿童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科学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思维能力。
在艺术方面,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体育方面,可以通过运动和游戏培养儿童的身体协调和运动技能。
四、学前教育课程的评估和调整在学前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评估和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估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儿童的表现来进行,以了解儿童的学习进展和发展需求。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对课程进行调整,以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自考本学前课程论知识点整理
简述学前教育课程的性质有哪些?1.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
2.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3.学前教育课程是终身教育的根基课程。
4.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性课程。
5.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学前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特性?1.根基性。
根基性的内涵:(1)根基性是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最基本的特性。
(2)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本的部分。
(3)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
(4)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功能。
(5)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
2.直接兴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兴趣更是学前儿童行动的原则,兴趣是学前儿童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
3.人文性。
是指课程内容中所反映的人的本性以及与人的本性有关的文化特色,其核心是重视学习者。
4.情境性。
是指课程内容引发学习者情趣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
5.活动性。
它是学前儿童内外行为统一的特性,实际上是其内部心理发展的机制。
6.整体性。
是指课程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结构。
7.发展性。
是指课程内容顺应学习者身心成熟的内在秩序并促进学习者向着教育预期的目的变化的特征。
试分析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启示?1.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中国化。
2.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独立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分析潜在课程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1。
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
2.纠正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和做法。
3.潜在课程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潜在课程给我们的启示?1.重视课程之外的教育性经验对学习者的影响,增强教育的意识性,考虑一切可能对学习者能产生作用的因素。
2.课程不仅包括理性内容,也包括情意、动机、态度等非理性内容;要把学习看作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
3.培育学生,既要采取强迫性、主观性措施,也要采用隐喻式、潜在性方式,利用教育环境感染熏陶学生4.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课程的统整优化,也要注意学校内外不同因素的教育作用相互配合。
学前教育课程论分离式
学前教育课程论分离式1. 什么是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是指将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从幼儿园教育中独立出来,形成独立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传统的学前教育往往将学前教育看做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部分,而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则主张将学前教育独立出来,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设计科学有效的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和方法。
2. 为什么需要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2.1 适应幼儿发展需求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快速发展。
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2 提高教育质量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可以使教育机构更加关注学前教育的质量,将教育资源更好地集中于学前教育领域。
通过专业化的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2.3 强化教师专业性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可以促使学前教育从业者提升专业性。
学前教育的本质是教育,需要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
将学前教育课程与幼儿园教育分离,有助于学前教育从业者更加专注于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3. 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的具体实施3.1 课程设置的独立性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要求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独立于幼儿园教育。
学前教育课程设置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2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需要建立专业化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
学前教育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同时还要具备与幼儿亲密接触的能力和责任心。
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和评估,提高其专业素养。
3.3 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合作。
家庭是幼儿最早、最主要的教育环境,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学前教育机构应该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与发展。
学前教育课程论分离式
学前教育课程论分离式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分离式理论概述学前教育课程的分离式理论,是指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分解,使得各个部分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一种课程设计理念。
这种理念主张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等方面进行分解,以实现课程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的实践应用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离在学前教育中,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离是一种常见的实践方式。
学科课程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如语言、数学、科学等;而活动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如游戏、手工、音乐等。
将这两种课程分离,可以让学生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巩固,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分离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分离,意味着在课程设计中,要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区分对待。
知识传授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能力培养则强调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通过分离,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能。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分离在学前教育课程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分离也是一种重要实践。
教师主导课程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主体课程则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分离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课程模式中,体验到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乐趣。
三、学前教育课程分离式的作用与意义1.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分离式课程设计使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分离,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课程中保持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分离式课程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教师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生则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教育组织的基本原则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三大基本原理?151一、相互作用原理二、整体教育原理三、环境陶冶原理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72一、目标定向原则二、生活化原则三、活动化原则四、游戏化原则五、综合化原则六、家园同步原则七、师生同构原则3.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及其具体化(活动化、游戏化、师生同构)152、157内涵:只有经过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程组织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发展观、系统科学、心理科学和人类发展生态学。
4.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化(综合化、家园同步教育)159、163内涵: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和谐健全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说、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发展观)关于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好课程的评价标准变为:能顾及学前儿童心理、身体、情谊、人格等和谐发展的“完整性”;能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的“广博性”;能顾及不同儿童的天赋、生长背景、学习意愿、发展倾向等个别差异的“可弹性”;能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与手段,发挥整体效力,具有“整合性”等等。
这些观念及其实践化,演化出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原则。
5.环境陶冶原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164、171内涵: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主要是人文环境陶冶的结果;儿童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特征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感染力不同。
理论基础:儿童生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生态学、儿童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
在实践中的运用:○1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发挥其美育功能,陶冶幼儿美的心灵,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如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温暖的交际环境,选择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熏陶感染幼儿;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它们协调优化,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创设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的教育环境,是课程组织的重要任务。
6. 系统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启示(注重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整体价值)162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外界环境系统地整体地影响着儿童发展,课程组织必须从儿童发展的整体出发,重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儿童的影响,重视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的优化;特别要注意儿童从家庭到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到小学课程目标、内容及组织方式的调整,注意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性;把各种环境因素组织为有机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使儿童在逐渐扩展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7. 生态学视野下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
166(1)安全性,。
为幼儿安排的物质环境、行为环境首先必须安全、可靠,不能使其身心受到威胁和伤害。
(2)刺激性。
环境能引发幼儿兴趣,促使其活动。
(3)陶冶性。
环境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积极的行为、良好的心情和主动向上的精神,避免消极因素。
(4)适宜性。
适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应干扰幼儿的活动。
(5)审美性。
为幼儿准备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美感和艺术熏陶。
8.目标定向原则的基本内涵与要求。
173内涵: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
这是课程组织的第一原则,即目标定向原则。
要求: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目标随时把握课程内容。
9.不要把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组织或教育追寻的唯一目的。
10.贯彻生活化原则的必要性?174○1幼儿阶段的特殊性○2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生活○3幼儿学习特点○4幼儿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11.生活化并不是与日常生活混为一谈。
12.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生活化这一原则的?176○1课程安排依照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展开;○2课程内容依据节日顺序组织;○3依据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组织课程13.课程组织生活化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显著特点。
17714.活动化并不等于是具体的活动(不光包括可见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是要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状态。
)15.为实现语言教育的活动性,教师应该怎么做?182○1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因势利导。
○2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儿童的各种经验。
○3了解儿童言语的兴奋中心课题。
○4进行语言教育时,要情绪饱满,积极热情,声音悦耳,给儿童留下愉快的言语记忆。
16. 课程组织活动化原则的实施要求。
要求:○1创设新颖刺激的外界情境;○2了解儿童的活动状态;○3充分调动儿童的主体性;○4增加师幼、幼幼以及幼儿与活动材料的充分活动。
17.幼儿园课程组织中为什么要贯彻游戏化这一原则?一、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三、游戏不是单纯的学习或教学四、游戏本身具有动力性,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性”五、游戏化的核心是兴趣化和乐趣化18.教学游戏化是将教学等同于游戏(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还是一个情意过程;教学在幼儿园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游戏化是针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19.贯彻游戏化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尊重幼儿游戏的自愿;○2不可把所有教育都归之于游戏○3注重游戏的发展价值○4不能夸大游戏的作用20.综合化原则的内涵及具体要求。
191内涵:综合化是课程组织的一种指导思想,而非某种单一组织形式。
它是指以有机整合的教育方式,统整教育内容,发挥课程的综合功能,实现学习者整体和谐发展的目标。
动态的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化。
要求:目标综合化、内容综合化、教育方式综合化21. 家园同步原则的含义22. 家园同步并不等于家园共育.195因为家园共育是客观事实,即不论我们承认不承认,意识到还是未意识到,它都存在着;也不管我们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我们都在进行着共育幼儿的活动。
而家园同步,则是为了使家园共育指向共同目标,是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的课程组织原则。
23. 师生同构的基本含义与注意事项。
198师生同构原则表明,作为学习者的学前儿童与教育者同是课程组织的主体,这具有相对性的双主体共同进行着课程组织过程,在各自发挥着独特作用的同时,通过动态的交互联系,形成着一致性课程效应。
24.什么是潜在课程,其不同于正规课程的特征是什么?214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25.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潜在课程包括哪几个层面?215○1物质—空间类:园林建筑——风格、方位、规模、新旧、装饰等;绿化美化——内容、形式、特点;活动室设置——大小、照明、色彩、装饰、器具、图书等;声光色、温度、适度。
○2组织—制度类:教育内容与活动安排,教育评价,教育管理思想方式。
○3文化—心理类:正规课程,教育语言,教师的期望与态度,行为心理,师生关系。
26.潜在课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特殊价值?218○1潜在课程的引入,拓宽了人们对学前教育课程的认识。
○2纠正学前教育中的许多片面理解和做法。
○3潜在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道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潜在课程还具有文化传递和社会控制功能)27.怎样创设一个适宜于幼儿发展的学习环境?220一、最大可能地依据教育目标二、有利于良好的全面的学习经验的获得三、应十分重视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情境四、学习环境应充满人情味,具有人文性五、学习环境应具有审美特性28.如何理解教师这种特殊的“潜在课程”。
2282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第一次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是什么237一、第一次制定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二、幼儿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三、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已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五、课程研究成果甚丰,产生了一些重要著作30.解放战争时期,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经验。
24131.建国初期,我国幼儿园课程有哪些特点?224一、课程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具有了统一性二、课程“苏化”,实行分科教学和分科课程模式三、初步确立了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32.进入90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哪些特点?250一、改革范围扩大,课程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初步形成二、改革的全面性和整体性不断加强三、改革力度增大,不断深入教育实质;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四、课程以“教育活动”为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活动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并把游戏确定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五、更新和优化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六、潜在课程被引入幼儿园教育领域,其作用受到广泛重视33.简述我国三次大规模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特点及对当代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启示。
255特点: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课程改革一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三次改革是从自由探索到国家统一再到相对自由探索,使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阶段特点。
启示:○1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中国化○2坚持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独立性与连续性的有机统一34.简述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思想。
26735.简述张雪门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
27136.简述张宗麟的社会化幼儿园课程体系。
27737.简述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
29238.简述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
29639.简述人文主义课程的基本思想。
30940.简述认知发展课程及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启示。
311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二、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三、课程组织与实施应注意的方面四、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五、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六、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41.凯米课程设计有三原则312○1能动性原则○2充实性原则○3结构化原则42.凯米课程四特点:○1重视儿童的生活和自发活动○2重视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密切结合○3重视过程与内容的统一○4重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