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
以文明史观为指导的高考历史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
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一般认为,“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
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中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范畴:①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②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2)突出视角:①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②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1)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现代化史观:(1)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要关注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注意什么
第八 、了解当前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问 题以及解决方式 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战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 政治;南北差距、贫穷、资源短缺、生态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疾病等 解决方式:提倡和谐世界、和平外交,建立 公平公正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充分发展联 合国作用;注意可持继发展,保护生态, 节约能源,提高科技水平等
文明史观的基本特点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侧重于人类文明 的优秀成果和文明演进的经验教训 优秀成果和文明演进的经验教训 特别注意从长时段把握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对人类 特别注意从长时段把握历史上相对稳定的、对人类 文明影响重大的因素,如制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文明影响重大的因素,如制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社会史、生活史也被涵盖在内 它把生产力作为文明最重要的因素,以生产力作为 划分文明史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 它把类型文明作为考察的基本单位,考察各种类型 它把类型文明作为考察的基本单位,考察各种类型 文明演进的共性和特殊性; 文明演进的共性和特殊性; 它把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 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视野考察中华文明。 部分,从世界文明的视野考察中华文明。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注意什么
第五:注意归纳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及普 世价值观 重大成果:雅典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重大成果: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法;西方 雅典的民主政治; 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发展;人文主义、 民主思想与民主制度的发展;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法制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理性主义、法制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等 普世价值观:人文主义、人权、自由、平等、 民主、法制、公平公正、以人为本等等
文明史观下历史复习考试 要关注的内容
文明史观的基本内容
浅谈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1突 出重 点 .
代 赋税制度沿革还存在较多疑问 , 我们就可以编定一个 “ 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 的专题 , 全面归纳高 中教材 中有关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的相关知识 , 形成一个完整 的中国古
代赋税制度 的知识 网络 , 以便学生通过对本专题 的学 习 可 以解决 自己的疑 问, 中国古代赋税沿革形成规律性 对 认识 , 弥补知识体 系中的漏洞 。因此选择专题 时除了要 突 出重点以外 , 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
中学 史 专 题 复 习
广西钦 州第 一 中学(300 龙先 东 550 )
专题复 习作为高三历史教学一个 承上启下 的环节 , 历来受高三历史教 师的重 视 , 大家都希望专题复 习能帮
助学 生不仅巩 固基础 知识 , 而且可 以进一步构建完整 的
复习阶段 前 , 当我们发现 自己的不少学生对有关 中国古
的体会 , 归纳起来就 是合理选 择专题 、 加强 学法指 导和
渗透新课标 。
一
、
合 理选 择 专题
合理选 择专题是顺利开展专题复习的关 键一步。 在 综合 考虑各方 面因素 的基础 上 , 坚持 以突 出重点 、 符合 自己学生的实 际和依托教 材为依 据来选 择专题 是实现
多元解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叶小兵 教授认 为 “ 助学生解 决历史 学 习上 的困 帮 难, 引导学 生采用有 效的学 习方法 , 提高学 生 的学习技
能, 强化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是教学 的需要 , 也是学生学
习的需要 ” 在专题 复习阶段 , 。 把适合专题学 习的方法传
授给学生是高三历史教师的一项重要 工作 。 哪些学习方法适合历史专题 的学习呢? 根据历史专 题 的特 点 , 即专 题是 以某 一主题 为线 , 把分散 在不 同时 期 的同性质 、 同特征 、 相关联 的历史 内容集 中到一起 , 从 而形成前 后贯通 、 左右并 串 、 中外 联系 、 条块分 明 、 面 全 系统 的知识 网络 。那些 突出学生 主动探 索 和研 究 的学 习方法 , 如归类法 、 探究法 、 合作学 习法 、 阅读法 等都是
名师解读2020年高考历史七大史观专题:文明史观(全国版含解析)
文明史观【概念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主要内容】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关键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中华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等。
【真题回顾】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里面的“孝”“悌”“乐”“礼”都是宗法制的内容和服务于宗法制的内容,故选A项;“禅让制”更强调继任者的“才”,不强调“血缘”,不会突出“孝”“悌”,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中央对地方管理制度,和伦理道德无关,排除C项;“察举制”里的一项内容是“孝”,但其制度本身是服务于君主专制即服务于宗法制的,排除D项。
2.(2019·江苏高考·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
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士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历史高考复习初探
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历史高考复习初探摘要:要以新课标的理念做好高考复习,突破传统的三段式复习法,在重新整合历史知识的同时,学会迁移,细化知识体系;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在注重历史主干知识和知识系统化的基础上,细化隐形知识点和边缘知识点,逐渐向新课标过渡。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命题趋势文明史观高考复习一、新课标的理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近几年的高考也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因此历史复习必须从新的视角指导学生重组历史专业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学科的相关问题,更新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效率和质量。
二、新课标理念下的历史高考命题趋势随着近几年来各省市自主命题的发展、新课标思想的渗透、试题设计的不断创新,怎样进行历史学科的考前复习,是每个历史教师不得不关注的问题。
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贯穿了“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的观念,强调了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充分体现了“起点高、落点低”的命题原则。
秉承知识和能力并重、积极求新、稳中有变的指导思想。
例:【2007年】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
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清康熙帝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始皇是嬴政自称;唐太宗是庙号;康熙帝是年号。
以上三者均不符合题意。
汉武帝三次大败匈奴,实现了大一统。
其生前行为显示了威强睿德(武)。
因而答案是b。
这道题涉及到年号、庙号和谥号,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没作为一个问题详细的讲解过,这就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自我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道题提示我们应重视边缘知识和隐形知识,还要做到学以致用。
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在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用文明史观指导高考历史复习
人 类文 明是多 元 的 , 同地 区不 同 民族 的人 民创 造 不
市来 看 , 四川 卷 对 文 明史 的考 查 尤 为 突 出 , “ 顿 吏 集渔猎 时代 、 如 整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 治 ” 题 ( 1~ 4题 )从 制 度 文 明 建 设 的角 度 设 计 ; 阶段 。 组 第 21 , “ 民生 问题 ” 题 ( 1~ 8题 ) 组 第 51 则是 以物 质文 明为主 , 兼
霉
维普资讯
文明、 政治 文 明的整 体 性 变 化 , 到纲 举 目张 和 纵 览 全 立封建王朝, 达 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 族的“ 俗” 旧 总是被中 蕊 汉法” 所替代 ,蒙古族建立 的元朝初年 ( 局 的复习效 果 。复习政 治文 明史 一定 要 以政治 制度 文 明 原农耕 民族的“ 史为 首选 重点 ,因为 政治 制度 文 明是 政 治文 明的核 心 。 的有 关历 史最 能证 明这 一点 )“ - ,野蛮 的征服 者 总是 被那 如复 习辛 亥革命 时期 的政 治文 明史 , 定 要 以 民主 共 和 些 他 们所 征 服 的 民族 的较 高文 明所 征服 ” 一 ,中华 文 明在 制 的建 立和 短期实 施 为重 点 。 住 民主共 和制 就抓 住 了 各 民族 文 明 的斗争 中发 展 。 抓 这一 时期 政治 文 明发展 的核心 内容 , 可 进 而 了解 政治 并 文 明( 先 是 政治 制 度 文 明 ) 首 与物 质 文 明和 精神 文 明发
史、 政治文 明史和精神文 明史 , 三者相互作用 、 同发 共
展。
在构 建 知 识 体 系 时 , 须 确定 复 习重 点 , 还 以期 达 到
高考历史《史料、史观与史论研习》专项训练八 文明史观
专项训练八文明史观一、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漫长而曲折的演进历程。
文明史观注重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
先从横向看,基本上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再从纵向看,人类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正在形成之中;明确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而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既然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就要承认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也应关注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共性,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独特的个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生成关系。
二、典型考题【高考典题】(2014·安徽·3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6~18世纪,来自欧洲的大批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中国,又把中国的典籍翻译、介绍到欧洲。
18世纪,巴黎出版了欧洲汉学的三大名著,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中国热”。
当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大行其道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水平仪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欧洲借助中国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茧成蝶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
肯定、景仰的维度向否定、批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从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19世纪达到顶峰。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材料三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彼此借鉴的理由。
高考历史常用六大史观
六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
”它是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来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二、文明史观基本概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又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认为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认为人类文明是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三、现代化史观概念内涵: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世界各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包含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扩张弥散到亚、非、美广大地区,因此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
四、社会史观基本内涵:社会史观主要指从人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五、革命史观基本含义: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该史观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六、唯物史观主要含义: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论文: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
文明史观贯穿高中历史教学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新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明”在中国古籍中早已有之,《周易》、《尚书》等典籍中已有“文明”一词,诸如有“天下文明”、“浚哲文明”等说法,其本义是指文才、光明或文德、文教,与现在的“文明”含义相差甚远。
当今所说的文明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通常的世界史,它是以各种文明作为自己的研究单位并着力反映各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迁和磨合的过程。
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可以说,文明史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们以往通史所涉及的内容,并且还包涵了宗教、语言文字、群体心理、风俗习惯等多领域。
文明史观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来构建学科体系,对其把握应注意一下几点:首先,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
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其次,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如何增强高三历史备考复习的有效性
如何增强高三历史备考复习的有效性从化市从化中学徐鹏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如何把握新课程高考的变化,对高三历史备考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具体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1.关注新课程改革,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总纲,“文明史观”在新课程体系中已得到充分体现,新教材也是以“文明史观”来组织内容与编撰的,以世界文明演进线索来叙述历史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中学历史教师首先要转变史学观念,更新专业知识,从文明发展的视觉去把握高三复习课教学。
人类文明史可以分为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对应到新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1-3)。
对于文明史观我们要注意什么呢?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典型问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今天仍然起作用的东西;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问题,以及同一文明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新视觉下,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或者是转折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问题,或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知识就是历史基础主干知识,高考历史考点选择基础主干知识,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复习中对这些“基础主干知识”的宽度与深度要准确定位、深刻理解。
2.建立知识框架结构,夯实基础。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按照模块专题方式编排,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深入。
我们以前的高考历史复习大多是两轮或三轮复习,第一轮是按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以巩固基础,第二轮是按专题进行复习以提升能力,第三轮是结合热点进行复习以增强运用。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失误,比如在第一轮复习中可能存在“炒剩饭”问题,第二、三轮复习中可能存在简单串连知识、“拉条划块”、面面俱到的复习方法和搞“题海战术”的问题,结果看起来轰轰烈烈,但每一轮复习都不能到位。
今年我们尝试着采用了“三合一”的“一步到位复习法”。
首先,按照新课程的模块专题建立每一板块的知识框架结构,准确抓住主要线索、特征,再对应基础史实,然后把一个个重要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中去考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网络知识体系。
高中历史教学与新史观运用
高中历史教学与新史观运用近年来,新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越来越受到重视,自觉或不自觉地出现在各地的高考卷中。
认真研究新史观考查的变化和趋势,对于我们的历史教学和备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明史也是世界史,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如根据文明形态,从纵向发展看,可以分为采集文明、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从地域特点看,可以分为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等;根据内容分,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
在一些具体的提法和表述中,课程标准与相关教科书也注意使用文明史观的术语,抛弃和淡化了社会形态方面的理论和语汇,如新课标将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都置于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冲击下来认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应特别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在教学中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运用文明史观,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顺序,对教材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从根本上说,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史,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展现由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历史;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文明发展存在着文明的差异,如清朝晚期中国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而西方已向工业文明的过渡。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备考 多元史观解读历史
(四)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分散向 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 新航路的开辟。
举例: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欧美国家对亚非拉落 后地区的殖民扩张与侵略,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与深 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渐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
8
(五)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 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它包括:
二、实战演练 多元史观分析“历史事件”
史观运用:从历史结论逆推史观 用多元史观解读近代史上的通商口岸问题?
革命史观——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
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近代化史观—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 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变革层次:器物→制度→思想。 结果:中国长期挣扎于“两半社
(六)文明史观 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 类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历史
11
文明多元性
1、按生产力(纵向):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和信息时代)。 2.按社会结构(横向):物质文明(物质生产、物质交流、 物质生活) 、政治文明(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为主、政 治组织) 、精神文明(思想、文学、宗教、哲学、艺术 等)。 3、按地理环境: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草原文明等。 4、按文化: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儒家文明等。 5、按社会形态:人类已经经历了奴隶文明、封建(中世 纪)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近代化史观 文明史观
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A、人类历史是一个整体,是从 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一 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史学常识与史学要素史料研习1.史料的分类其一是为实物、文献、口传、图片影像史料。
(1)实物史料: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2)文献(文字)史料:一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报刊、杂志、信件等。
(3)口述史料: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音等。
(4)图片、影像史料。
如:新闻图片、照片、纪录片等。
其二为直接与间接资料、原始和转手资料,或者是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1)第一手资料是指某历史事实发生时产生的,有些本身就是该历史事实的某些遗存,如文物遗迹、原始文件、档案等。
(2)第二手资料又称转手资料,它是相对于第一手资料而言的,反映该历史事实的转载或复制资料,如历史学家的研究著作、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真题示例1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不矛盾解析:材料一仅用一段文字材料就得出结论,显然材料不充分,材料二作为反驳材料一的根据是有力的,所以,B项正确。
答案:B典题练兵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手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A.《史记》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C.商朝卜辞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2.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文明史观在历史高考复习中的应用
恢复高 考 三十 多 年来 , 高考 命 题 的主 流史 学 观念 已经发 生 了诸 多 变化 :O世 纪七 八 十 年代 高 2 考命 题 的核 心 观念 是 , 阶级 斗争 是 推 动人 类 历 史
观 。文 明史 观注 重 从 世 界 的角 度 去 思考 , 长 时 从
段 的历 史去 观察 , 文 明传承 的现 实去 溯源 。 从 那 么 , 竟何 为 文 明 史 观 呢? 这是 我 国近 年 究 来 兴起 的一 种研 究 历史 的理 论 模 式 , 通称 为 文 也
从 以下几 个方 面去 进行 把握 。 首先 , 帮助 学生 弄清楚 文 明史 观 的 内涵 要
范畴 。此前 的 旧教 学 体 系 , 基本 是 以五 种社 会 形 态 的变化为 依托 的 , 文 明史 观却 不 同 , 但 它有 更多
样 的分类方法。举例来说 ,依据文 明形态 , 以 “ 可 分为 采集文 明 、 渔猎文 明、 业 文 明、 业文 明 、 农 工 后
第1 2期
吴延 娟 : 文明史观在历 史高考复 习中的应用
。1 5・ 1
2 文 明 史观 关 注 的 是 长 时段 的 历 史 变 迁 。 以 .
明和精 神文 明 的发 展 历 程 ”4。 因此 , 者认 为 , _ J 笔
文 明作 为研 究单 位 , 就会 相 应 地 从 宏 观 上把 握历 史发展 的 变迁 , 不 再 一 一顾 及 每个 具 体 的 国 家 而 或 民族 每一 时段 的特 征 。只有 在一 定程 度上 超越 了那些 具体 的时 间 和地 域 限 制 , 们 才 会有 更 广 我 阔 的视 野 去 突破 以往 朝 代史 的界 限 。举 例 来 说 , 人 教版 ( 必修 一 ) 材 把 “ 教 欧洲 资 产 阶级 代议 制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明史观与高考历史复习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文明史观及其内涵1、文明史观含义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的内涵(1)文明史观认为“文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范畴。
以前的教材,基本是以五种社会形态的变化为依托的,但文明史观却不同,它有更多样的分类方法。
举例来说,依据文明形态,可以分为采集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等;依据地域特点,又可以分为古代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依据宗教特点,则又可以分为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中国儒家文明等。
不论哪种分类方法,都是以文明为基本范畴或单位的。
在这种分类下, 必须删除一些过去被认为重要、但不符合文明范畴的内容;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考虑,则可能要增加一些曾经被认为不重要、甚至被认为“有害”的内容。
(2)文明史观关注的是长时段的历史变迁。
以文明作为研究单位,就会相应地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变迁,而不再一一顾及每个具体的国家或民族每一时段的特征。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具体的时间和地域限制,我们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去突破以往朝代史的界限。
举例来说,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把“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作为一个单元专题,就是考虑到它反映了人类整个近代政治制度文明的大进步,它涉及英、美、法、德等多个国家长时间以来的历史变迁,这些国家都是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才显示出代议制这个基本特征的。
(3)文明史观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
在以往的学习中,教材和教师强调物质文明的较多,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但文明史观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虽然属于文明的不同侧面,但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那些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的内容,而对于那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特点与利弊得失,如信仰、宗教、哲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礼节礼仪、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及其巨匠、体育及其明星、舆论与媒体、娱乐休闲。
那些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需要同等重视。
(4)文明史观重视历史的社会生活内容。
中学历史课程并非简单地进行历史专业教育,而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社会。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倒不是那些英雄们的传奇经历,反倒是老百姓的桌上餐、身上服饰如何静悄悄地发生变化。
例如,学习明清的赋税改革制度内容,不仅因为它是国家的重要政策,更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居家生活。
教学中应关注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生产与消费,生活质量的历史演变,当然,以上要素应从历史的高度加以介绍与分析,如百姓的住宅变化,不能纯粹介绍技术的进步,还应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观察与分析它是怎样进步的,为什么会进步,会对精神文明带来怎样的要求与影响,有何经验与教训?文明史观的特点是:从考查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查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
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物质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处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政治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社会过程中处理的人与人的关系。
精神文明体现的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处理的主观与客观、人与自我的关系。
这就是三个文明之间的基本区别,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4、文明史观与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关系这三种史观是相互联系的,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更多地强调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实际上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只是在这一阶段用现代化范式和整体范式来概括更能把握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特征。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运用上述三种史观重新理解高中历史五本教材要把握一个“度”:不宜太深、太难,能了解其主要的基本观点,能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认识教材中的重要的突出历史事件、历史问题即可。
4、文明史观知识体系框架A、中国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交流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局面不断巩固经济自然经济,手工业、商业文化形成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取得巨大成就。
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交流中国文明的外传科学技术(造纸术、建筑技术、四大发明),生产技术(冶铸技术、制漆工艺),思想文化(儒家学说)外国文明传入中国农作物品种(甘薯、玉米)、生产技术(欧洲的水利技术)、科学技术、宗教(佛教)B、中国近现代:西方工业文明扩张、挑战与中国古老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西方工业文明扩张、挑战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经济侵略近代列强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文化侵略、交流宗教侵略,自然科学技术的传播,社会进化论、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运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戊戍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党坚持一党专制独裁统治,两次国共合作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两次国共合作,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历程C、世界近现代史:整体性工业文明的形成、扩展工业文明的形成资本主义民主与专制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俄、日改革,政治文明的斗争德、意统一,20世纪上半期法西斯主义与民主制度的较量政治文明主要成果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美国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英国1787年宪法工业经济文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工业经济的巨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及社会生活的进步。
思想文化三次科技革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文学、艺术的重大发展工业文明的整体演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一体化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二、高考历史复习引进文明史观1、依据文明史观分领域整合课程资源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又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农业文明阶段,青铜器和铁器成为划分的标志;工业文明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两大阶段,工业文明的生产力主要是蒸汽机和电力,18世纪下半期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此前,还有一个长达数百年的酝酿阶段。
我们应以此掌握文明史的基本线索、基本史实,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和成果。
运用文明史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起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应是教学的科学方法。
在教学中可运用文明史观,打破教材模块的划分,按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2、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将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从而感悟历史的时代特征,运用各种方法,比较、概括主要文明的重要特征和现实意义。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忍不拔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3、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由于多种合力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力水平上会形成多种类型的文明,如在农业文明时代,就有以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欧洲文明区、以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中亚和西亚文明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区。
我们应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联系。
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别,都有同等价值。
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4、探寻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掌握规律性认识文明史观要求我们应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去认识历史,将重要历史现象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
复习人类文明发展史要注意掌握以下发展规律(1)人类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彼此作用、协调互补中发展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又反过来推动或阻碍着物质文明的进步。
文明的进步有时是这三个方面同时推进,有时是某一方面或两个方面领先,而其他方面相对滞后。
正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产生了文明的整体效应。
如日本明治维新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基本上同步发展,因而日本变化明显,迅速崛起为亚洲强国,而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改革中及其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较差,这就制约了俄国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速度,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2)人类文明在斗争中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文明与野蛮、愚昧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正是在斗争中文明最终战胜野蛮与愚昧,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文明与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文明时有冲撞,有的少数民族还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但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总是被中原农耕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初年的有关历史最能证明这一点),“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中华文明在各民族文明的斗争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