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和预设

合集下载

预设的简介

预设的简介

例如,
(1)我羡慕他学习好。》他学习好
(2)我没意识到我犯了一个大错。》我已经犯了一个大错。 (3)我后悔我没有上那所大学。》我没有上那所大学 (4)Jack regretted beating his wife 》Jack beat his wife
含义动词

又称含蓄动词。语义内容由某暗含意义和实际动作行为两 部分构成。其中动作发生前的暗含意义作为背景存在,不 因否定而消失,这暗含就构成预设。比如“忘记”暗含
预设触发语

预设跟某些特定的词相联系,我们把这些 产生预设的词语叫做预设触发语。
预设触发语

定指描写。意味着特定实体的存在,一般触发存在预设。 例如:(下划线代表预设触发语,》表示预设的内容) ( 1)浙江师范大学在金华市。》存在浙江师范大学这个学 也称特指描写,即“发话人使用某个名词性成分时,如果 校,存在金华这个城市 预料受话人能够将所指对象与语境中某个特定的事物等同 起来,能够把它与同一语境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同类实体区 ( 2)那位工人的意见很有道理。》存在特定的一位工人。 分开来,我们称该名词性成分为定指成分”(陈平1987) (3)张大夫的车很贵。》张大夫有车




施特劳森认为,应该区分句子和句子的使 用。 句子没有真假,只有句子作出的陈述才有 真假。 例,小王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施特劳森把预设认为是一种特殊的语用推 理,但它跟逻辑含义和蕴涵不同,它是从 指别词语的使用规约得出的一种推理。
蕴涵和预设
蕴涵,是命题间的一种逻辑语义关系。如果
命题A真,则命题B真,那么就可以说A蕴涵B。
(1)My sister flew to London last week.
》someone flew to London last week. (2)My sister flew to London last week. 》My sister went to London last week. (3)My sister flew to London last week.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三、多语共用 (一)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 (二)自然双语和 认为双语 四、语言接触 (一)语言融合的成因 (二)语言融合的方式:1、自愿融合 2、被迫 融合 五、语言混合:1、皮钦语 2、克里奥尔语
二、地域方言

(一)地域方言的成因 1、交际的阻隔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三)地域方言的发展
地域方言的论述《颜氏家训 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铎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浮浅,其辞多 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 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 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 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紫为 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b. Assertion:drink(Akiu,red wine)
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 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 人称代词的人称指示用法: 谁去呢? 我去——你去——您去 我们去——咱们去 我们去,你留下。
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和变异用法



(1)荔枝原产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我=我 们) (2)我们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 “骆驼”……(我们=我) (3)他这个人很内向,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 你一句。(不定指:你、他)
(二)预设触发语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

语言学中对预设的探讨-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预设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人们通常用预设来表达已知的信息。

国外学者对预设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9 世纪末关于指称问题探讨时就开始关注预设这一概念。

德国数学家、1为逻辑概念加以研究的学者。

自弗雷格之后,罗素(ussell,1905)、斯特劳森(Strawson,1950),塞尔(Sellars,1954)等相继在文章中谈到预设。

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学者们对预设理论的浓厚兴趣,有关预设的定义、预设的性质、预设触发语的问题,以及预设的可取消性和预设的投射问题不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中。

一、哲学中对预设的讨论(一)弗雷格的预设理论弗雷格在文章《论涵义和指称》(On Sense andeference,1892)中最早提到语言使用中的预设现象。

他认为,普通名称和单独名称都有涵义和指称,名称的指称即该名称所指的对象;名称的涵义即名称的意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了解的意义。

弗雷格指出,句子也有涵义和指称,句子的涵义就是它所表达的思想,也即命题。

句子的指称是该句子的真假值。

他认为,如果一个句子所含有的单独名称没有指称,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也就是此时该语句没有真假值。

在此,借用弗雷格最经典的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1)Kepler died in misery. (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

)(2)Kepler died in misery. Kepler designatessomething.(3)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开普勒没有死于贫困之中。

)(4)Kepler did not die in misery. the nameKepler has no reference.弗雷格指出,如果句(1)开普勒死于贫困之中的单独名称开普勒没有指称,也就是说,事实上没有开普勒这个人,那么这个句子就没有指称,这个句子就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

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

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论科学与哲学中的信念与预设近年来我们注意到,“预设”这个词语在国内哲学领域的著述中日益频繁地出现,似乎正在成为哲学思维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话语;但是另一方面,对“预设”本身、尤其是它与哲学以及科学的关系的讨论却付阙如。

其结果是“预设”这个术语的大量误用,同时它对于哲学的重要意义却并未得到适当的彰显。

本文无意总结过去那些探索,所以这里并不打算详细介绍关于预设的语言研究结果;而是意在扩展预设问题的视域,尤其揭示它对一般哲学以及科学的重大意义。

1.语言预设当我们说出一句话时,这句话往往隐含有某种前提条件,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客观存在已被我们预先假定了;这种自明的前提没有说出,而且无须说出,却已经为谈话双方所知晓并且承认。

这就是预设。

例如甲告诉乙:“张三不来了。

”这句话预先设定了甲乙双方都知道并且认可的若干事实:张三实有其人;张三原计划是要来的;等等。

否则,甲不会这样说;即使说了,乙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可见,预设是“在交际过程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3]。

最早讨论预设问题的是现代分析哲学先驱弗雷格(Gottlob Frege)。

他在其划时代的论文《论涵义与指称》[4] 里涉及了预设问题。

一个“指号”(表达式、语词或命题)涉及三个方面:作为所指的实际存在对象的“指称”(reference),具有客观意义的“涵义”(sense)或者“意义”(meaning),纯粹个人主观的“意象”(image)。

撇开纯粹个人的意象问题不谈,两个不同的指号可以拥有同一指称,例如“暮星”和“晨星”都指称(refer to)金星,但是它们的涵义不同。

关于这三个方面,弗雷格有个比喻:“有一个人用望远镜观察月亮,我们把月亮本身比作所指的对象(指称)……把望远镜内物镜上的影像比作涵义,而把视网膜上的影像比作表象(或心理学意义上的意象)。

望远镜内物镜上的影像确实是片面的,它取决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但它毕竟是客观的。

如何运用预设和假设构建论证

如何运用预设和假设构建论证

如何运用预设和假设构建论证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论证,以支持我们的观点或论点。

而构建一个有力的论证需要运用预设和假设来支撑我们的推理和推断。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预设和假设构建论证,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一、预设的运用预设是我们在进行论证时假定的前提条件或背景信息。

它们是我们论证的基础,为我们的推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在构建论证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运用预设:1. 基本预设:基本预设是我们的论证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例如,在讨论“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时,我们可以预设一个基本前提,即“人类具有共同的人性”,这样我们的论证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 公认预设:公认预设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观点或事实。

当我们使用公认预设时,我们可以借用他人的观点或研究结果来支持我们的论证。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吸烟有害健康”,我们可以引用公认的科学研究结果来支持我们的观点。

3. 隐含预设:隐含预设是我们在论证中没有明确提到的前提条件,但是读者或听众可以从我们的论证中推断出来。

通过运用隐含预设,我们可以间接地影响读者或听众的思维过程,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减少碳排放对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隐含地假设“保护环境是人类的责任”。

二、假设的运用假设是我们在论证中假定的条件或情景。

通过运用假设,我们可以进行推理和推断,从而得出结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假设运用方法:1. 条件假设:条件假设是我们在论证中假定的特定条件或情景。

通过设定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观察和推测不同的结果。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社会地位”,我们可以假设一个条件,即“一个人接受了高质量的教育”。

2.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通过假设相反的情况来推导出结论的方法。

通过假设一个与我们观点相反的条件,我们可以推断出与我们观点相反的结论,从而间接地支持我们的观点。

例如,如果我们要论证“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我们可以反证法地假设“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然后通过推理得出与我们观点相矛盾的结论。

[整理]论“预设”的概念及其分类

[整理]论“预设”的概念及其分类

论“预设”的概念及其分类摘要:预设的概念已产生一百多年,通常又被称为前提。

预设是指暗指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

具体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话语中的表现、就成功的交际而言、真值判断情况、预设与它所依附的语句之间的关系。

其分类主要有两种方式。

关键词:预设的概念预设的含义预设的分类一、“预设”概念的提出“预设”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G.Frege)于1892年首次提出来的。

在语言学界,预设通常又称为“前提”,而在逻辑学界,为了与推理中的前提(premise)相区别,人们一般都把它叫做预设(presupposition)。

二、“预设”的含义预设是指暗指在语句中的一种预先设定的信息,在交际中通常表现为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那种背景知识。

这只是对预设内涵的一般概括,具体包括:第一、就其在语言中的表现来说,预设是没有明确地、直接地表达出来的信息,它通常蕴藏在现存的话语断言之中。

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句:(1,a)请帮我把门打开。

(1,b)小王把那些衣服洗了。

(1,c)您喜欢红色的那件衣服,还是蓝色的那件?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上面三个句子至少包含了如下的预设,(2,a)门是关着的。

(2,b)那些衣服是脏的。

(2,c)顾客已有意向购买衣服。

很显然,从听话人的角度看,预设并不是话语(1,a)、(1,b)、(1,c)表达的意思,而是人们透过这些话语的表层并根据逻辑语义分析的意思。

第二、就成功的交际来说,预设总是表现为一种“无争议信息”。

这种“无争议信息”也就是交际双方都可理解、都可接受的背景知识。

这一点正是预设最本质的特征。

第三、如果把句子直接表达于外的命题称为“显前提”的话,预设就是蕴藏于内的“隐前提”。

从逻辑命题的真假方面考虑,预设为真是确保“显前提”具有逻辑真值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语句获得真结论的必要条件。

具体来说,如果预设为假,则“显前提”没有逻辑真值,即这个“显前提”既不能取真值,也不能取假值,而只能取“无意义”的值。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全文)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全文)

语用预设的关联性探析一、引言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前提和先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

其最早可追溯到德国的哲学家弗雷格(Gottlob Frege)于1892年在其著作《意义与所指》中提出。

自从提出这一概念以来,预设就引起了各类学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Peter Strwson)从逻辑学角度进一步进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首次明确了“预设”这一概念。

预设由此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

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语言学家认识到预设在很多情况下涉及到语境、说话人等多种因素,因此,语言学家从语用角度研究预设。

预设是人们日常交际中的一部分,是语境的一部分。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来考察和定义的,语义预设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语言学家们提出了与现实语境紧密相关的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关于话语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因为预设对语境十分敏感,它实际上是一种语境推论。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认知语境、明示――推理交际和最佳关联三个方面来阐释和分析话语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从而深入探析语用预设的关联性。

二、语用预设的关联性(一)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预设是隐藏在语句或命题中的信息。

它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用预设注重的是语境在言语交际中的影响作用,对于包含在语句的含义之中不能由语句的字面意思直接被理解的话语可以从具体的语境中获知。

语境是日常交流中经常用到的概念,是构成语言交际系统的重要要素之一,其既包括使用语言的人的主观因素,也包括外部的客观环境。

语用预设与认知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语用预设对语境具有影响作用,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在话语交际前,说话人对言语交际环境有自己的设想和理解,并以这些设想为基础进行言语交际。

由此,语用认识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且存在整个交际过程的语境中。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社会互动中的预设
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也经常使用预设来预测 和解释他人的行为。例如,当两个人进行交 流时,他们可能会使用预设来推断对方的态 度和意图,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对方的行为

05
预设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 向
面临的挑战
理论体系的完善
预设理论在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领域都有涉及,但尚未形成完 整、统一的理论体系。
心理学预设理论
心理学预设的概念
心理学预设是指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时,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心理现象,预先设定的一些基本假设。
心理学预设的特点
心理学预设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多样性和非对称性等特点。它是心理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 心理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社会学预设理论
社会学预设的概念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预设理论概述 • 预设理论的发展历程 • 预设理论的分类与特点 • 预设理论的应用领域与案例分
析 • 预设理论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
向 • 总结与展望
01
预设理论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预设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主要研 究语言中词语、句子所隐含的预设信 息。
学知识。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研究在特定语境下,说话者如何使用预设来传达信息,以及听话者如何理解这 些预设。例如,当说话者说“你肯定知道这个答案”,他可能预设听话者对该问题有一
定的了解。
逻辑学领域应用案例
逻辑推理中的预设
在逻辑推理中,人们经常使用预设来推 断新的信息。例如,在数学证明中,人 们经常使用已知的数学公理和定理作为 预设,来推导出新的数学结论。
VS
逻辑悖论中的预设
逻辑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 预设在解决逻辑悖论中起着重要作用。例 如,在“说谎者悖论”中,人们需要使用 预设来区分真实和虚假的陈述,以解决悖 论。

提出假说设计是科研步骤中的重要环节

提出假说设计是科研步骤中的重要环节

提出假说设计是科研步骤中的重要环节在科学研究中,提出假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假说是指科学家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经验和观察,对某一现象或问题提出的一种解释或假设。

科学家通过提出假说来引导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从而更好地探索问题的本质。

提出假说的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研究的问题。

科学家需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可以通过阅读文献、观察现象等方式来确定。

例如,一个研究问题可能是“为什么某种药物对于某些患者有效,但对于另一些患者无效?”第二步,收集相关信息。

科学家需要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包括文献、数据、实验结果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假说。

第三步,提出假说。

基于已有的信息,科学家需要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说来解释问题。

例如,一个假说可能是“某些患者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代谢能力降低,因此需要较高的药物剂量才能有效治疗。

”第四步,设计实验。

为了验证假说的正确性,科学家需要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实验应该设计得严谨、可重复,并且能够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例如,科学家可以设计一个随机对照实验,将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分为不同的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不同组的治疗效果。

第五步,分析结果。

实验结束后,科学家需要对结果进行分析。

如果结果支持假说,那么假说就得到了验证;如果结果不支持假说,那么科学家需要重新考虑假说的正确性,并可能需要重新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问题,并指导研究方向和实验设计。

科学家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提出假说、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步骤来完成这一过程。

只有在严谨的科学方法指导下,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假说形成和实验设计

假说形成和实验设计

假说形成和实验设计假设形成和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和实验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之一、通过假设形成,研究者可以针对感兴趣的研究问题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或预测。

而通过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验证或否定这些假设。

假设形成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研究者通常会通过文献综述和背景调查,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框架。

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提出一个有关研究问题的初步解释或预测,即假设。

假设应该是明确且可验证的,能够通过实验或观察来进行验证。

在形成假设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他们需要确定研究问题的关键变量和参数,即需要被测量或观察的因素。

其次,他们需要考虑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以及可能的解释和机制。

最后,他们需要考虑假设的可行性和预测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假设。

一旦形成假设,研究者就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假设。

实验设计是一种系统和有组织的方法,用于控制和操作研究变量,以检测和测量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个好的实验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实验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假设。

实验目标应该清楚地表明研究者想要探究的问题以及期望得到的结果。

假设应该明确说明被测试的变量和参数以及预测的关系。

其次,实验需要有一个合适的样本和控制组。

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整个受试群体的特征。

控制组是用来与实验组进行比较的对照组,用于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第三,实验需要具备有效的操作和测量方法。

操作是指对变量进行操作和控制的方式,而测量则是指对变量进行准确和可靠地测量的方法。

研究者应该选择适当的操作方法,以确保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同。

第四,实验需要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通过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和解释的过程。

研究者应该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实验需要进行实施和结果解释。

实验应该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且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

实验结果的解释应该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准确和全面的分析,以及对实验目标和假设的理解。

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

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

浅析预设与语境的关系预设与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互相影响、互为存在的关系。

本文将从预设与语境的定义、特点、关系以及示例等方面进行浅析。

预设是指在交际行为中,发言者对听者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所作出的推断或假设。

预设可以是对事实、背景、语义等方面的假设,它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共同认知中。

在一个对话中,A说:“我提前买好了奶茶”,B就可以预设A可能喜欢喝奶茶,因此A提前买了奶茶。

语境是指语言表达的背景和环境,它包括了交际的时间、地点、人物、话题等因素。

语境是对话双方理解和产生共识的前提条件。

在一个对话中,A和B正在谈论周末的计划,此时A说:“有个电影挺好看的,你想看吗?”语境决定了B应该理解A是在邀请他一起去看电影。

预设与语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预设与语境相互依赖,预设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而语境的理解和确定也需要基于预设的存在。

在一个交际场合中,如果发言者的语言表达与听者的预设相背离,就会导致交际无法进行,造成误解和困惑。

预设与语境相互影响。

语境可以对预设进行确认或修正,而预设也可以决定语境的理解和解释。

A说:“咱们去看看吧。

”B可以通过A的表情、语气等来判断,此时A的语境是非强制性的邀请,B可以选择是否参加。

预设与语境之间还存在一种相互补充和相互推动的关系。

预设的存在可以丰富语境的内涵,使语境更加丰富多样;而语境的理解也需要通过预设的推测来赋予其具体的含义。

在一个朋友聚会的场合,B对A说:“你带的水果真好吃。

”A可以推测出B对他带来的水果表示了肯定和赞扬。

预设与语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预设是在交际行为中,发言者对听者已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推测或假设,它与语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和相互推动。

在实际的交际中,我们需要通过正确理解和运用预设和语境,才能实现有效的交际。

假说和预设

假说和预设

第8章类比、假说和预设内容摘要:本章主要讨论类比推理、假说和预设。

类比推理:什么是类比推理,其形式结构如何,类比推理的一般特征,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类比推理的作用;假说:什么是假说,假说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假说的形成过程,假说的验证和假说的作用;预设:预设的基本特征,什么是预设,预设有哪些种类,预设的意义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类比推理机械类比假说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8.1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它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1.1什么是类比推理所谓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作为结论。

例1,据科学史上的记载,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和干扰等。

又已知声是由一种周期运动所引起的、呈波动的状态,由此,惠更斯作出推断,光也可能有呈波动状态的属性,从而提出了光波这一科学概念。

惠更斯在这里运用的推理就是类比推理。

例2,根据我国某些地区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有许多相同点,以及中亚细亚有石油,从而推出中国某些地区也可能有石油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类比推理。

例3,长绒棉原为乌兹别克的特产,后来被我国引进,在新疆塔里木河两岸试种成功。

为什么会想到在塔里木河地区试种呢?这是一个类比推理的结果。

把乌兹别克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地区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到塔里木河地区也能够种植长绒棉的结论,如下:乌兹别克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这一自然条件适合种植长绒棉;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存在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等自然条件;所以,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适合种植长绒棉。

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如下: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上式中,“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谈谈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建立假说

谈谈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建立假说

谈谈学术论文写作中如何建立假说
假说,是对所研究的事物做出的假定性判断,是形成一切通则和理论的前提,是评价一篇学术论文的重要指标之一。

医晋通编译认为,如果只是就排列的纲目堆砌材料,做描述性的铺陈,纵然素材丰富,文辞流畅,也难有价值。

假说的结论是或然的。

假说只是对未知事物或规律性的一种推测。

这种推测可能被证实为真,也可能被证实为假。

假说可以通过实践加以验证。

假说虽然是推测性的,但是,它和缺乏科学根据的主观臆想和幻想具有本质不同,它可能在实践中被证明为真,而神话、臆想只能通过实践被证明为假。

假说的建立包括三个阶段:一是提出阶段,经常使用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的方法;二是推演阶段,经常使用逻辑推理即演绎推理方法;三是验证阶段,要求反复验证,但不绝对否定。

建立假说应该遵循两条规则:一要以事实材料、科学知识为前提;二不与科学原理相矛盾,自身也不应逻辑矛盾。

“可伪证性、似真性、简单性”三项原则,是一些学者倡导的评价科学理论或假说的标准。

正确的假说是一篇论文的灵魂。

那些无意义的或无须求证的见解,或以偏概全的假设,都不是科学的假说。

预设研究综述

预设研究综述

在这里我们将不再赘述。 本文将对预设的研究作一小结, 并提出在预设研究方面 表达形式, 所谓触发语, 是不是由语言本身产生的?何兆熊在他的 的一些设想。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中说道: “前提是说话人的前提, 不是句子 二、 预设的种类 理 关于预设的种类说法不一, 周铁项在 《刍议预设的特征和 本身具有的前提。这些所谓的前提语应该被理解为表象、 理解为表达说话人的前提的语 种类》 一文中根据预设的不同特性, 将预设分为 (1) 语义预设 解为潜在的前提的语言表达、 ” 预设不是句子本 和语用预设; 2) ( 直陈句预设、 疑问句预设和命令句预设; 3) 言手段。 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身的预设, 而是说话人的预设。因此, 在交际中, 言语活动的 存在预设、 事实预设和各类预设。 徐烈炯在 《语义学》 一文中将预设 (文中为先设) 分为所指 双方都要正确传递、 把握和理解双方的真正意图, 获得最为准
一、 预设的定义 预设, “前提” 先设” 最初是一个哲学和逻辑学的 也叫 、 “ , 课题, 是德国哲学家弗雷格 (Frege) 于 1892 年提出来的。20 世纪 50 年代, 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 (Strawson) 发展了弗雷 格这一思想, 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 理关系。他指出, 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 一个背景假设(预设 ), 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预设因此 进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围, 由于语义学与逻辑哲学有着密切 联系, 预设顺理成章地在语言学领域内首先成为语义学书籍 无法忽视的问题。 预设概念进入语言学领域后不仅很快成了语义学中的重 要范畴, 而且慢慢成了句法学中的重要范畴。语用预设的概 念最早是由 Robert Stalnaker 提出来的。Stalnaker(1974)认为 “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 这个命题 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 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 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后来, ” 很多语用学书, Pragma如 tics (Stephen Levinson, 1983) 及 Pragmatics: A Reader ( Steven 都将预设研究列为语用学的两个中心论题之一 Davis, 1991), (另一个中心论题是间接言语行为) 。可见, 预设在语用学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2)[39页]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2)[39页]
二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之一过程研究的常见类型主要有田野研究者本人反复性地回到自己的原初调查点的重访研究以及他人例如他的同行和学生等对访问有案可查的人类学先驱者的调查点的回访研以上重访回访研究类型大多前后时间间隔较长属于人类学长时段的过程研究选择之一
第六章 田野研究的特征
【本章要点】
• 由早期人类学家开创和确立的驻在式田野参与观察的工作模式是人类学重要的学科标志之 一。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 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调研工作。田野工作本身既可以认为包含一种文化实践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实地获得文化理解的方法及其研究技术与工具手段。田野工作是 民族志收集的主要途径,是人类学面对多样性文化建立比较理论的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对 其自身文化的理解。
局内人观点,把客位视为局外人观点。
二、田野工作的定位与研究取向
(二)大传统与小传统
人类学者的田野点从简单社会转向复杂社会时,如何应对复杂社会研究的挑战是
他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命题。大传统和小传统分析框架是解答这一问题的重要研 究路径之一。
大传统与小传统一度被广泛运用到美洲社会、中国的汉人社会、伊斯兰社会等复
以上重访、回访研究类型大多前后时间间隔较长,属于人类学长时段的过程研究选择之
一。所谓长时段过程研究的间隔并非是固定的,而是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经历过某些变故的 社区的再研究,刚好切中人类学的社会文化变迁的主题。至少是20世纪中叶以前,受地理
、交通、通信等条件的限制,人类学者历经一年或多年艰苦的部落社会调查过后,很少能够
就极大地影响了早期人类学家的思想。
一、田野工作确立
(二)早期田野工作点评
今日我们有了对早期田野工作的一些评价:

假说归纳总结

假说归纳总结

假说归纳总结在科学研究中,假说归纳总结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可以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梳理和总结实验数据,从中得出结论。

本文将介绍假说的概念、归纳、总结的方法以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假说的概念假说是科学研究中用来解释现象或提出论点的假定性陈述。

它是基于已有的观察、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推测,可以被证实或被证伪。

假说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研究者通过对假说的测试来验证其是否成立,并根据实验结果来修正假说。

二、归纳的方法归纳是从具体的观察或实验中得出普遍性规律的过程。

研究者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整理分析这些数据,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和规律,从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包括:1. 直归纳法:即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

研究者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收集数据,并通过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来得出结论。

2. 对照归纳法:将不同条件或因素下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找到规律。

研究者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来寻找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从而得出结论。

3. 比类归纳法: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分类,找出彼此之间的共同点和规律。

研究者通过将事物分类或分组,并对每组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共性和规律,得出结论。

三、总结的方法总结是在归纳的基础上,对实验数据进行概括和提炼,得出结论或规律。

总结的方法也有多种,常见的包括:1. 归纳总结法:在收集到的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研究者可以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找出共同点和规律,形成总结。

2. 比较总结法:将不同实验条件或因素的数据进行对比,从中找出规律和差异。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比不同实验组的数据,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形成总结。

3. 递进总结法:将实验数据按照一定的顺序或逻辑进行排列,从中得出结论。

研究者可以将数据按照时间、空间或逻辑关系进行排序,从中找出规律和趋势,形成总结。

四、应用举例假说归纳总结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科研设计考试总结

科研设计考试总结

科研设计考试总结一.名解1.基础性研究: 在医学科学领域中是指阐明人体内在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的规律等。

2.假说:是研究者对欲研究的事物、现象的本质和发生发展规律所做出的推测性的说明或假定性的理论解释。

是联系已知和未知的纽带。

3.一次文献:凡是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或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称为一次文献。

4.二次文献:对一次文献进行压缩、整理、加工编辑而形成的文献,称二次文献,如书目、索引、文摘、题录、简介等,通常又称之为检索工具。

5.三次文献:在充分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作出系统整理和概括论述,并加以综合而编写出来的文献,称三次文献,如综述、评论、年鉴、手册、进展、指南、百科全书等。

6.四次文献:机读文献及其产生的磁带、磁盘形式的书目、索引,称四次文献。

7.零次文献:不需要通过文献载体而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未形成文字的知识,称为零次文献。

8. 效果反应: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所产生的反应或效应,称效果反应。

效果反应一般通过指标来反映。

9. 对照:对照原则就是“齐同对比”原则,即除被试因素外,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他条件尽量相同。

10.前瞻性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某一因素可能导致事件发生的频度,以明确其因果关系,亦即从原因追踪结果。

11.应用研究:为解决各种实际或具体问题而开展的研究。

二.填空1.假说的性质有相容性,完备性和推演性。

2.假说的类型有推断型,猜测型和巧合型。

3.科研设计的三要素有处理因素,受试对象,效果反应,五原则有重复,对照,随机,盲法,均衡4.重复包括重现性和重复性。

5.医学科研设计要注意:对照,盲法,重复,随机,分层。

6.开题报告应突出的要点有理论依据,研究必要性。

(必要性和可行性)7.研究层次的方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8.文献综述的内容分类:动态性综述,成就性综述,展望性综述,争名性综述9.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数:样本数相等时,显著性检验效果最佳。

三.简答1. 医学研究层次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有哪些?答;观察法和实验法,观察法特点:有明确的目的性,同解决一定的科学问题相联系,有严密的组织性和计划性,严格按照科研设计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章类比、假说和预设内容摘要:本章主要讨论类比推理、假说和预设。

类比推理:什么是类比推理,其形式结构如何,类比推理的一般特征,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类比推理的作用;假说:什么是假说,假说的一般特征是什么,假说的形成过程,假说的验证和假说的作用;预设:预设的基本特征,什么是预设,预设有哪些种类,预设的意义及其应用。

基本概念:类比推理机械类比假说预设语义预设语用预设8.1 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它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对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8.1.1什么是类比推理所谓类比推理是这样一种推理,它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特定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特定属性作为结论。

例1,据科学史上的记载,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和干扰等。

又已知声是由一种周期运动所引起的、呈波动的状态,由此,惠更斯作出推断,光也可能有呈波动状态的属性,从而提出了光波这一科学概念。

惠更斯在这里运用的推理就是类比推理。

例2,根据我国某些地区的地质结构与中亚细亚的地质结构有许多相同点,以及中亚细亚有石油,从而推出中国某些地区也可能有石油的结论。

这就是一个类比推理。

例3,长绒棉原为乌兹别克的特产,后来被我国引进,在新疆塔里木河两岸试种成功。

为什么会想到在塔里木河地区试种呢?这是一个类比推理的结果。

把乌兹别克和新疆的塔里木河地区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得到塔里木河地区也能够种植长绒棉的结论,如下:乌兹别克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这一自然条件适合种植长绒棉;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存在日照时间长、霜期短、气温高、雨量适中等自然条件;所以,新疆塔里木河地区也适合种植长绒棉。

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如下:A对象具有属性a、b、c,另有属性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也具有属性d上式中,“A”和“B”可以指两个类,也可以指两个个体,还可以其中一个指类,另一个指异类的个体。

即类比推理不仅可以在类与类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还可以在某类和另一类的个体之间进行。

8.1.2类比推理的特征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与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不同。

演绎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归纳推理的思维进程是从特殊(个别)到一般,而类比推理的思维进程则是从个别到个别,特殊到特殊。

类比推理的另一个特征是结论具有或然性。

人们进行类比推理时是具有一定客观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如果当A对象的a、b、c属性与d属性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并且B对象具有与A对象相似的a、b、c属性时,那么B对象也就可能具有d属性,然而事物与事物之间,属性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毕竟太复杂了,有的是必然的、本质的,有的是偶然的、非本质的,两类事物之间有某些相同的属性,并不必然表明其他属性也会相同。

类比推理仅仅根据局部的简单比较进行推理,并不具体分析属性之间的联系的性质,不能准确掌握属性间的关系,因此推理的结论常常是不一定可靠,是或然的,就是说,它的前提不必然地制约着它的结论。

例如,地球与火星都被大气包围,都有一定的温度,都有水,但不能根据这些相同点就从地球上有生物而推知火星上一定有生物。

空气、适当的温度、水和生物有密切的联系,但这种联系的条件十分复杂,而类比推理并未研究这种情况,所以,由类比推理得到的火星上有生物的结论只是或然性的。

8.1.3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类比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

因此,我们不但应该注意通过实践对其结论加以验证,而且更应该在运用类比推理时注意提高其结论的可靠程度。

第一,要尽可能多地比较两个或两类对象的属性。

如果比较的相同属性愈多,就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制约关系更密切,这样通过类比所推出来的属性就更有可能是这两个或两类对象的共有属性。

如前面所举到的关于我国新疆塔里木河地区的日照、霜期、气温、雨量等多种自然条件都与乌兹别克相似,所以据此推出的该地区可以种植长绒棉的结论就更可靠,最终该结论也被实践所证实。

第二,要尽可能地寻找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本质属性。

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就愈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

因为本质的东西是对象的内在规定,对象的其他属性大多是由对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

这样类推的属性也就有较大的可能是它们的相似属性。

第三,要注意寻找有无和结论相排斥的属性,这样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不正确的结论。

如比较地球和月球,它们都是球形的,都有自转、公转等等,地球上有高等生物,月球上是否也有高等生物?这就需要探寻月球上是否有和高等生物的存在相矛盾的属性。

研究结果发现,月球上昼夜的温差特别大,白天可达135℃,晚上下降到零下160℃,月球上也没有水,空气也很稀薄,这些条件都与高等生物的生存相排斥,这样一经比较,就可以防止得出月球上有高等生物的结论。

第四,要注意防止机械类比。

要特别注意,不能将两个或两类本质不同的事物,按其表面的相似来机械地加以比较而得出某种结论,否则就要犯机械类比的错误。

例如,基督教神学家们就曾用机械类比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在他们看来,宇宙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正如同钟表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和谐整体一样,而钟表有一个创造者,所以,宇宙也有一个创造者——上帝。

这就是把两类根本性质不同的对象,按其表面相似之处,机械地加以类比。

这种类比显然是错误的,不合逻辑的。

再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物界的生存竞争,生硬地照搬到社会中去,认为社会生活中的竞争也完全和生物界一样,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也是机械类比。

还有,爱迪生小时候看到母鸡坐在鸡蛋上感到很好奇,就问母亲这是为什么。

母亲告诉他说,母鸡在用自己的体温孵小鸡。

于是小爱迪生也弄来一些鸡蛋,放在墙角,自己伏在上面孵小鸡。

爱迪生孵小鸡时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类比推理,不过他仅凭着人同母鸡一样有体温,而没有考虑到人的体温(37℃)与母鸡孵蛋时的体温(45℃)的差异及其对鸡蛋的不同影响,便简单认为人象母鸡一样伏在鸡蛋上面也能够孵出小鸡,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

8.1.4类比推理的作用类比推理在人们的认识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可以拓展人们的眼界,可以为人们改造和认识世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一个有效的思维方法。

首先,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手段。

类比推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科学的一种有效的探索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开拓思路、提供线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正如康德所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的论证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指引我们前进。

”科学史上很多著名的发现是借助于类比推理而获得的。

据历史记载,西拉克兹的国王海罗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在一座圣庙放上一顶金皇冠,奉献给不朽的神灵。

海罗与承包商谈好价钱,订了合同,并精确地称出黄金交给他。

到了规定的日期,制造商送来了做工极其精美的皇冠。

国王很满意,但他又怀疑皇冠不纯,在不毁坏皇冠的情况下找不到解决的方法,便命令阿基米德想办法。

这就是著名的皇冠问题。

阿基米德苦思一段时间,也无所得。

一日,他到澡堂洗澡,当他的身体进入浴池时,他敏锐地察觉到水位上升,由此受到启迪,产生联想,于是把在自己进入浴池中水位上升与求皇冠质量进行类比,发现了浮力原理这一共同规律,并解决了“皇冠问题”。

在这之后,浮力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与生产生活之中。

其次,类比推理可以帮助人们提出科学假说。

类比推理是形成科学假说的重要推理形式。

在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科学假说都是利用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建立起来的。

19世纪中叶,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有一位医生,名叫奥恩布鲁格。

有一次,他给一位病人看病,没有检查出什么严重疾病,但病人很快就死了。

经过解剖尸体查看,发现胸膛积满脓水。

医生想,以后再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诊断?忽然想起他父亲在经营酒店时,常用手指关节敲木质酒桶,听到卜卜的叩击声,就能估量出木桶中还有多少酒。

他思考:人们的胸膛不是很像酒桶吗?他通过反复探索胸部疾病和叩击声音之间变化的关系,终于写出《用叩诊人体胸部发现胸膛内部疾病的新方法》的医学论文,发明了“叩诊”这一医疗方法。

在上例中,奥恩布鲁格就是运用类比推理把“酒桶和装酒量”与“人的胸膛及其积水”进行类比:同是封闭的物体,内藏液体,叩击时能发出声音等,从而根据叩击酒桶而知酒量类推叩击胸膛而知病情的结论。

此外,在科学发展史上,惠更斯提出的光的波动假说,卢瑟福及其学生提出的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假说,也都是运用类比推理建立了巨大的功绩。

再次,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中具有模拟作用。

自然界的动植物,它们的生长都极为巧妙,它们是孕育出新事物、新方法绝无仅有的好样板。

人类还在蒙昧的幼年时期,为了生存繁衍,便开始模仿大自然,利用类比的方法,从自然界万事万物身上吸取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优点,用来武装自己,改变命运。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仿生学,就是专门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将生物的某些特征应用到我们的创造发明之中,以创造先进技术装置的新学科。

人类对自然的模仿,正是建立在类比推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正是利用类比关系的思维方式,人类在模拟自然中逐步有了现代文明。

考察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许多重大发明,都是模仿生物的结果。

例如:蝙蝠和超声波探测仪。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来辨别物体位置的。

它的喉内能发出十几万赫兹的超声波脉冲,每秒钟可以发出50多次;这些超声波碰到障碍物和小昆虫会立即反射回来,蝙蝠就是根据回波到达左右耳的微小时间来确定障碍物和昆虫的方位。

蝙蝠的这种超声波探测本领,使科学家深受启发,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超声波探测仪。

这种仪器用在海上可以测量海洋、寻找潜艇;用在工业上,可以用来检查金属内部有无裂纹和空腔。

再如,鱼和潜水艇。

1775年,美国爆发举世闻名的独立战争。

战争中,英军凭借着优良的军舰大炮,赖在海上不走,企图卷土重来,并常使美国海防遭受重创。

怎样才能把侵略者彻底赶走呢?一个名叫布什内尔的士兵思虑重重。

一天,布什内尔在海边散步,看到一条大鱼从水底偷偷游过来,猛地向一群小鱼发动突袭。

这使他茅塞顿开:为什么不造一条大鱼那样的船,从水下发动攻击!不久布什内尔负责造出了第一艘潜艇。

布什内尔所造的潜水艇,外形并不像鱼,但它应用了鱼在水下潜游的原理,即潜水艇底部有一个类似鱼鳔的水舱,当船要下沉时,就往水舱里灌水,当船要浮出水面时,就把水舱里的水排出,这样潜水艇就可以自由浮沉了。

最后,类比推理是人们说理论证的有效方法。

类比推理作为一种或然性推理,一般来说,它并不能必然地确证一个判断,但是,由于类比推理把机智和生动融于言语之中,能够增强说服力,所以是论证时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