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 假说组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 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 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 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 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 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 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 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 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 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 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 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 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 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 话语由“习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 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 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 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 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 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 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
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02日
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就是建立在某一 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 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对语言学习理 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 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 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 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J.B.Watson)是它早期的代表 人物。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 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在 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 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刺激——反应(S-R, StimulusResponse)。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以行为主义的“刺激 ——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 Jill’s hunger (S) “I’m hungry” (r) Jack’s hearing (s) Jack’s action (R) 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 他认为r…s是物 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 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B.F.Skinner)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认为 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这里 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 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 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要有足够的输入量。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 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 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 奏效。 4 情感过滤假说 (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 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 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 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 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 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 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 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态。主要指焦虑和放 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 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 5 自然顺序假说 (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这个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 的习得是按自然顺序进行的。例如,一些实验表 明,在儿童和成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 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 名词所有格 ’ s 等。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
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 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 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 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 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 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 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 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 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 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 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 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 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 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5)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克拉申提出情感过滤假设来说明心理或情感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 响。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 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 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1)动机(Motivation) 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2)信心(Selfconfidence)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 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忧虑程度(Anxiety) 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 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 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情感因素的作用:语言输入→Filter→语言习得机制→习得到的能 力 2、监察模式与外语教学
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 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 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 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 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拉申认为,只 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 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 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 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 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 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 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 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 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可理解性 ( comprehensibility)。理解输入的 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 一种噪音。 2)既有趣又有关 (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 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 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非语法程序安排 ( not grammatically
克拉申理论主要由以下五个假说组成: 1 习得---学得区别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 克拉申理论的出发点和核心是他对“习得”和 “学 得”的区分,以及对它们各自在习得者第二语言能 力形成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的认识。 2 监控假说 ( The Monitor Hypothesis) 监控假说与习得---学得区别假说密切相关,它体现 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的内在关系。根据这个 假设,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作用各不相同。语言 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 力。而语言学得系统,即有意识的语言知识,只是 在第二语言运用时起监控或编辑作用。这种监控功 能既可能在语言输出(说、写)前也可能在其后。 但是,它能否发挥作用还得依赖于三个先决条件: 1)有足够的时间,即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 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2)注意语 言形式,即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 言的形式上,也就是说,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3)知道规则,即语言使用者必须具有所学语言的 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知识。 在口头表达时,人们一般注意的是说话的内容而不 是形式,没有时间去考虑语法规则。因此,在说话 时,如果过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
刺激。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I would like a glass of water.”。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在某一语言 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由 于言语行为不断得到强化,孩子们就能逐渐地养成语言习惯,学会使用 与其语言社区相适应的语言形式。如果没有强化,语言习惯就不能形 成,语言是不能学习到的。 行为主义习惯形成的学习模式: (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 Behavior)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行为主义把研究动物所获 得的结论,无保留地运用到复杂的人类行为的研究,作出粗略和肤浅的 见解,它强调环境因素和外部因素是决定有机体行为的最重要因素,必 然要忽视人在言语行为中的主动作用和独立作用。它不能解释为什么一 个四五岁的孩子就能掌握某一种结构复杂的语言。 二、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 乔姆斯基(Norm Chomsky)是认知主义习得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乔氏认为任何发育正常的儿童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母语使用能力,这个 事实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解释不了。儿童是不可能根据他们听到的数量有 限的句子,通过归纳、推理和抽象概括而习得母语语法和学会母语使用 的。乔氏认为,人类有一个与生俱来植于大脑里的所谓语言习得机制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或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按乔氏理论,外部环境和语言输入只有“激活”语 言习得机制的作用。 母语心得过程: 语言输入→普遍语法→特定语言的语法 认知主义习得理论强调的是人脑中的内在因素,而不是习得的外部 环境和语言输入。对于普遍语法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起作用的问 题,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 三、克拉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克拉申博士(D.Krashen)的理论常称为监察模式(Monitor Model)。 1、监察模式由五个假设组成,即习得和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 监察假设、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 (1)习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