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卢梭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与拯救
卢梭的名词解释
卢梭的名词解释卢梭的名词解释: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哲学思想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其对社会政治与人类本性的思考而闻名,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现代政治哲学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卢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脉络。
1. 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卢梭对自然状态的理解与众不同。
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类是自由的、无政府无约束的。
在这个无政府状态中,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与自由,但也面临不稳定和争端。
卢梭认为,社会制度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的矛盾与不公,但他对社会制度的评价较为批判。
2. 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社会契约是卢梭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自愿地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社会秩序与稳定。
社会契约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但对卢梭而言,这种契约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不能被滥用和侵犯。
3. 民主(Democracy)卢梭是民主制度的早期支持者之一,他提出了直接民主的理念。
卢梭认为,真正的民主应该是由人民直接参与决策的形式,而不是代表制度下的间接民主。
他主张人民才是最高权力的持有者,政府应该是人民的代表和执行者,而不是以政治权谋私利的工具。
4. 勃洛涅森(Bourgeois)在卢梭的思想中,勃洛涅森代表社会中的中产阶级,他们是工业化和市民社会的典型代表。
卢梭观察到勃洛涅森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他认为这种追求损害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卢梭对勃洛涅森的批判反映了对现代社会秩序的关切。
5. 教育(Education)卢梭对教育有着独特而深入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个体的道德和心灵。
卢梭主张注重培养人的自由意志、独立思考和公共精神,以培养出自主和负责任的公民。
6. 爱国主义(Patriotism)卢梭强调了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的忠诚应当集中在他们的祖国上。
爱国主义对于社会团结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至关重要,但他也指出,爱国主义不应当成为侵略和排他性的借口。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张红军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
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
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
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
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
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
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
卢梭作品资料
卢梭作品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散文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卢梭的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和政治观卢梭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一。
他认为人类是在社会契约下组成社会的,主张人类平等自由地享有天赋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他提出了“一切人民都有被迫遵从而非真正自愿参与的契约”的观点,强调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来决定的,反对专制统治和一切形式的压迫。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探讨了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主张实现真正的人类平等和幸福需要消除社会等级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教育观和文学作品卢梭的教育理念也影响深远,他在《论教育》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教育观念,主张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反对机械记忆和刻板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卢梭的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意义。
《忏悔录》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思想发展历程,《新爱洛斯的悲剧》则描绘了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
他的文学作品融汇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关怀。
总结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类自由平等、政治参与和教育自由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
通过他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并汲取启示,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以上是对卢梭作品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愿我们能在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
关于现代性的困境与启蒙理性论文关键词:新启蒙理性意识哲学范式现代性主体间性交往理性范式论文摘要:现代性的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深刻的根源就是启蒙理性二元对立的逻辑,也就是以主体性原则为中心的意识哲学范式。
要在深层解决现代性与启蒙理性的纠缠关系,一方面启蒙理性导致了现代性的困境,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启蒙理性为现代性困境的解决提供了出路。
现代性面i临的最大困境,就是统一性规范的缺失,亦即弱化了标准的选择存在主义的焦虑。
现代性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启蒙理性,因为启蒙在破除了神圣权威的同时造成了现代性的分裂,因此现代性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确立一个统一性的规范,弥合分裂。
但这背后隐藏着另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即怎么对待启蒙,因为启蒙一方面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我们本应该抛弃它;但是另一方面,在哈贝马斯看来,启蒙自身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出现代性困境的道路,那么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这条道路是否合理呢?一、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与现代性的困境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是对现代性进行哲学反思的第一人,“现代必须在自身内部发生分裂的前提下巩固自己的地位”m,也就是说,现代性之所以有高度敏感的“自我意识”并且努力地进行“自我确证”,是因为自身发生了分裂。
那么现代性是如何发生分裂,为什么发生分裂就造成了现代性的困境呢?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是现代性的标准的自我阐释,即现代性的本质精神就是启蒙理性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原则的确立始于笛卡尔,而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则进一步促进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觉醒,并确定了主体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康德哲学仅仅停留在这一步,他没有意识到理性内部的分化、文化形态的划分和所有这些领域的分离就意味着分裂。
康德没有认识到现代性的自我分裂,从而拒绝把分离的主体性统一起来。
主体的分离就是现代性的分裂,而弥合分裂就需要现代性为自己创制新的规范。
问题在于,如何创制规范?现代性作为一种新的时代意识,它谋求与过去(传统)的决裂,并将这种决裂作为自己的起点。
卢梭政治思想
卢梭政治思想(⼀)卢梭的关于⼈类社会不平等的发展阶段的思想1 .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
⼈类曾⽣活在⾃然状态中,过着孤⽴的、⾃由的和平等的⽣活。
⼈类具有的“⾃我完善化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产⽣了私有制度。
随着私有制的产⽣,⼈类出现不平等。
私有制的出现是⼈类产⽣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2 .⼈类社会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阶段是确认富⼈和穷⼈的状态。
出现财产上的不平等。
第⼆阶段是确认强者和弱者的状态。
⼜出现政治上的不平等。
第三阶段是确认主⼈和奴⾪的状态。
不平等达到顶点。
这时,⼈民起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消灭不平等,平等⼜重新出现,建⽴起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由平等的新社会。
3 .价值。
卢梭的这⼀思想包含有唯物主义因素。
在他对不平等的分析和批判中,还包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认识到了不平等的真正根源。
(⼆)卢梭的平等思想1 .地位。
平等思想是卢梭民主主义政治思想的核⼼。
他在批判不平等的基础上提出的。
2 .内容。
(1) ⼈们在财产⽅⾯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平等。
重要的任务之⼀是防⽌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
(2) 法律⾯前⼈⼈平等,从⽽实现⼈们在政治上的平等。
(三)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 .内容与特点:(1) 是共同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种约定;(2) 权利的转让是毫⽆保留的;(3) 每个⼈都向整个集体奉献⾃⼰,并获得⾃⼰所丧失的⼀切东西的等价物,并得以以更⼤的⼒量来保全⾃⼰的所有;(4) ⼈民是主权者,也是⽴法者,如果政府破坏了契约,⼈民有权取消这⼀契约,可以以暴抑暴。
2 .意义与局限。
社会契约论中所阐述的平等要求和以暴抑暴的光辉思想,鲜明地表达了他反对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命精神,⿎舞和启迪了法国⼈民,直接影响了法国⾰命。
但是始终未能清楚地叙述并合理解决个⼈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四)卢梭的⼈民主权思想1 .⼈民主权的涵义。
以社会契约的⽅式建⽴起来的国家,其最⾼权⼒是属于全体⼈民的,⼈民⾏使国家主权统称为⼈民主权。
⼈民主权是公意的运⽤和体现。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论人的天性在人性论问题上,他认为人性善,在人的善良天性中存在两种先天存在的自然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
他的性善论与宗教的原罪说针锋相对,充满着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他同其他启蒙学者一样,承认感觉是知识的来源,持感觉论观点。
2.自然教育理论他的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back to nature)。
他从儿童受的多方面的影响来论证教育必须“归于自然”。
他说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
只有三种教育圆满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自然的教育人力不能控制,所以无法使自然的教育向事物的和人为的教育靠拢,只能是后两者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
因此,教育“归于自然”,即以自然的教育为基准才能是良好有效的教育。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这个概念不同于“公民”或“国民”,“自然人”是能独立自主的人,平等的、自由的、自食其力的、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在方法上,首先要正确看待儿童,不要把他们看成是小绅士、小大人,看成上帝的产物、成人的玩物。
其次要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就是所谓的“消极教育”,但并不是不教育,而是要观察自由活动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在自然教育的实施上,他分为婴儿期教育、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四个时期,还提出女子教育问题。
3.公民教育理论卢梭又是一个对新的社会制度充满幻想的思想家,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和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
他认为理想国家中的教育“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改变现存制度及其教育,主张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设立一个最高行政院为教育的最高管理机构”。
(三)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目的他指出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推动人的发展,尤其就是人的能力的发展。
这一思想存有其独有的多样内涵。
卢梭的宗教观与现代价值观解读卢梭对宗教的批判与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
卢梭的宗教观与现代价值观解读卢梭对宗教的批判与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他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批判,并对后世的人类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宗教观与现代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卢梭的宗教观卢梭对宗教持有独特的观点,他反对教会的传统权威,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主张“自由宗教”。
他认为,个人的信仰应该基于内心真实的体验与选择,而不是来自于外在的规则与制度。
他反对教会作为信仰的中介者,主张直接与上帝对话,体验真实的宗教信仰。
卢梭的宗教观还体现在他对宗教信仰的理性批判中。
他认为,宗教信仰应该被理智的思考所引导,而不是追求形式主义。
他指出,传统的宗教机构过分强调外在的礼仪与仪式,忽视了对内心的真正重视。
他主张信仰应该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盲从与迷信。
二、卢梭对人类价值观的影响1. 进一步推动了宗教改革卢梭对宗教的批判与对个人内心自由的强调,促使了宗教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宗教实践的重新思考,提倡个体对于信仰的自主选择、追求和体验。
这对于推动宗教的变革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倡导人道主义价值观卢梭认为,人类应该追求自身内心的真善美,并以此为指导来构建社会秩序。
他主张人性本善,并相信人们本能地追求平等与正义。
这一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对现代人类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影响,推动了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
3. 强调社会契约及公共利益卢梭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人们通过自愿达成契约,组成社会并追求公共利益。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共同的目标来合作,通过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
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的政治理论和法律制度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倡导自由平等的社会政治秩序卢梭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了“自由的秩序”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社会中自由地表达己见和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追求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
卢梭的思想主张
卢梭的思想主张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对政治、教育和社会等领域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他的思想主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刻思考。
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卢梭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平等的。
他批判了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主张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社会秩序。
在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中,卢梭阐述了他对社会契约的观点,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契约,通过这种契约才能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
自然与人性卢梭强调人性的本善和人对自然的依赖。
他认为,人性是渴望善良的,而社会的不平等和腐败是人性被扭曲和堕落的结果。
卢梭主张回归自然,追求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真正幸福快乐。
教育与发展在教育方面,卢梭提出了他独特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不应该强加规范和框架。
卢梭主张从自然中获取知识和经验,而不是注重书本知识。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发展。
卢梭的教育理念对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遗产卢梭的思想主张对后世的法国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社会契约、人性和教育的思想贡献了许多独到见解,激发了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性的思考。
卢梭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了现代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卢梭的思想主张展示了他对人性、社会和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性本真的探索。
卢梭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现代性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指的是自17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历史时期以及这一时期所产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现代性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导力量。
然而,尽管现代性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引发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
一、现代性的价值与限制现代性以理性、自由和平等为核心价值,注重个体权利和民主原则,激发了个人解放和创造力。
然而,现代社会的权力集中、社会不平等、个人自由受限等问题也不可忽视。
现代性注重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但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
现代性以发展为主导,但也带来了社会割裂、人际关系疏离等问题。
反思现代性,就是要探讨其价值与限制的辩证关系。
二、现代性的失序与危机现代性强调个人权利,但也带来了自私自利和以我为中心的个体主义倾向。
以物质追求为导向的现代性,造成了文化的浅薄化与物化化。
现代性强调理性与科学,但理性的过度应用和科学的技术化导向,使得人们忽视情感、信仰和灵性的重要性,导致精神空虚与意义缺失。
现代性的效率追求和竞争原则,带来了紧张、焦虑和压力,使得人们难以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三、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视角在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理论流派和思潮,如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等。
这些视角试图揭示现代性的局限性、失衡性和过度的机械性。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责任与自由选择,指出了现代性忽视重要的主观存在层面。
后现代主义质疑现代性的大敍事和大理论,强调个体差异与多重真理。
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性的社会结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和符号系统问题。
四、重构与超越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现代性,并不是要抛弃现代性的所有成果和价值,而是要通过重构和超越来实现调和和整合。
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应当强调文化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性,承认其他文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应当注重情感、信仰和灵性,重视人的主观体验和精神需求。
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再读《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再读《论科学与艺术》作者:冯寿农来源:《法国研究》 2014年第1期冯寿农【摘要】卢梭在其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里,就提出他的“回归自然”的观念,主张以自然的美好来代替“文明”的罪恶。
他的“回归自然”就是人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融为一体。
近二十年,欧美掀起生态文学批评的新潮流,本文举证不同时期的三部法国生态文学的作品: 乔治·桑在《魔沼》中描绘人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米歇尔·图尼埃在《礼拜五——太平洋上的灵薄狱》中告诫人要与自然融为一体;勒克莱齐奥在其小说《沙漠》里揭示了大自然才是人的幸福之源。
由此看来,卢梭的自然观开拓了法国生态文学,他无疑是法国生态文学的先驱和奠基者。
【关键词】回归自然生态文学奠基者[Résumé] Dans son fameux 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 Jean-Jacques Rousseau préconise le retour à la nature, cette idée consiste à remplacer les maux de civilisation par la beauté de la nature, à faire coexister les gens avec la nature si bien que l’on ne fait qu’un avec elle. Depuis plus de 20 ans, auxEtats-Unis et en Europe se soulève une vague de critiques dans la littératureécologique. Cet article a trouvé comme arguments trois romans fran?ais dont lesujet est écologique : George Sand, dans La Mare au diable (1846), décrit untableau où l’homme coexiste harmonieusement avec la nature ; Michel Tournier propose, dans Vendredi ou les Limbes du Pacifique(1967), que l’homme doits’identifie à la nature ; Dans son Dés ert (1980), Jean-Marie Gustave Le Cléziodécèle que la nature est la source du bonheur de l’homme. Tous ces auteurs sont inspirés par la conception de Rousseau sur la nature qui ouvre une littératureécologique en France. Ainsi en est–il un pionnier et un fondateur.众所周知,卢梭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在作品里偏爱表现情感和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尤其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喜欢将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美好。
卢梭五次批判性讨论和结论
卢梭五次批判性讨论和结论
摘要:民主是人类伟大的理想,谈及民主,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卢梭。
然而在大革命以后,其著作和思想却逐渐被看作是极权主义的起源。
本文将试图结合卢梭的文本,通过批判过往学者对卢梭的理论性批判——对自然状态和人性论的批判以及对公意理论和主权者理论的批判,试图说明将卢梭的理论视为极权主义的起源曲解了他对于民主内在性的追求。
关键词:极权主义;理论性批判;自然状态;人性论;公意;主权者
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极权主义都是民主的反义词,也是自由事实上的敌人,正是这种差异,导致了把卢梭作为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不可理解与矛盾。
本文将从理论性批判的角度,对过往理论性批判进行重新解读,并将就理论而进行的实践性批判加以剥离。
一、对自然状态与人性论批判的批判
(一)批评者对该问题的批判
第一,学者们对于卢梭自然状态是否真实存在却一直存在争议,一方面我们分明地从卢梭的笔触中感受到自然状态的真实,另一方面却又不能将任何一个时代完全与自然状态对等。
尽管卢梭一再强调这只是他的推测,但研究者们依然借此对其政治哲学根基进行否定——没有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的转变,就没有社会契约及一切理论的可能性。
第二,对于人性论的批判,汉娜·阿伦特的批判较有代表性。
她认为卢梭的自然状态是基于对社会状态是中的恶的现象进行的倒推,只是一种逻辑的演绎,因为并没有一个社会之外的自然人可以经验。
她还指出将性善论作为政治的基础的不可靠,因为任何关于人性的理论构想作为政治问题的根据或指南都是不可靠的,人的本性如果可以被把握,人即可被复制,个体的多样性就会被消弭。
卢梭自然论
卢梭自然论一、引言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法国启蒙时代的一位重要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思想家。
他的著作《论自然》(Discourse on the Origin and Basis of Inequality Among Men)被誉为自然论的代表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自然论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社会契约,提倡回归自然,批判现代社会。
本文将对卢梭自然论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
二、卢梭自然论的核心观点卢梭认为,人类在天赋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受任何外在权威的制约。
他主张,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签订社会契约,建立政治秩序,实现自由和平等。
这一观点在当时极具颠覆性,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
三、自然状态与文明社会的对比在卢梭看来,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纯洁、善良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剥削和压迫。
然而,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性逐渐堕落,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产生。
卢梭呼吁人们回归自然,找回那份最初的纯洁。
四、卢梭教育观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强调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成长。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卢梭的教育观对后世教育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卢梭政治观卢梭认为,理想国家应当是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
他提倡直接民主制度,主张政治权力来源于民众。
同时,他还对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认为现行的政治体制无法保障人民的权益。
六、卢梭社会观卢梭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现代社会充满了伪善、自私和贪婪。
他呼吁人们摒弃现代文明的束缚,回归自然,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七、结论卢梭的自然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他的观点启发了人们对人性和社会制度的思考,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现代性的三次浪潮
列奥·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王立秋译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一本题名不祥的书,《西方的衰落,或没落》(The Decline, or Setting,of theWest)。
斯宾格勒理解的西方,不是我们习惯所称的,起源于希腊的西方文明,而是大约于1000年在北欧出现的一种文化;它首先包括现代西方文化。
因而,他预言的是现代性的衰落,或者说没落。
他的书是(证明)现代性之危机的有力的文献。
如今,这样一种危机存在,对能力最为低下的人来说,也是显而易见的了。
为理解现代性的危机,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现代性的特征。
现代性的危机自显与这样一个事实,或者说(它)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现代的西方人不再知道他想要什么——他不再相信他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对和错。
直到几代人之前,人们都还普遍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可以知道什么是好和坏,什么是正义或好或最好的社会秩序——一言以蔽之即政治哲学是可能且必要的。
在我们的时代,这种信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力量。
根据主流的见解,政治哲学是不可能的;它是一个梦想,也许是一个高贵的梦想,但终究只是一个梦想。
尽管在这点上人们达成了广泛的一致,对于为什么政治哲学建立在一个根本的错误的基础上,人们还持有不同的意见。
根据一种非常普遍的观点,所有名副其实的(配称为知识的)知识,都是科学知识;但科学知识不可能验证价值判断;它局限于事实的判断;而政治哲学则预设,价值判断不可能得到理性的验证。
根据一种不那么流行却更加诡辩的观点,流行的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站不住脚:理论理解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评价的原则;但那些评价的原则,和理解的范畴却是历史地可变(会历史地发生变化)的;它们随时代而变化;因此要像政治哲学要求的那样,以一种普世有效的方式,以一种适用于所有历史时代的方式,回答对和错,或最好的社会秩序的问题,是不可能的。
因此现代性的危机首先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
这可能看似奇怪:为什么一个文化的危机,竟然首先是众多学术追求中的一种学术追求的危机?但政治哲学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学术追求:大多数伟大的政治哲学家都不是大学教授。
《樱桃的滋味》:现代性危机与底层拯救
《樱桃的滋味》:现代性危机与底层拯救
武君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7(0)7
【摘要】伊朗导演阿巴斯的影片《樱桃的滋味》通过主人公巴蒂寻找埋尸人的旅程向我们展现了处在第三世界的人们对于现代性这一霸权式概念的重新思考,并提出以“回归底层”作为反对西方现代性的尝试性实践,启示我们在现代性及历史传统、现实文化等多重视野与多种语境中找到适合本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能够使本民族国家突破后殖民主义体系的窠臼,从而建立非等级性的、有秩序的多元化世界体系.
【总页数】4页(P131-134)
【作者】武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卢梭对现代性危机的批判与拯救 [J], 刘同松
2.底层人物苦难的思考与拯救--邓宏顺访谈录 [J], 蒲钰;蒲海燕;
3.底层人物苦难的思考与拯救--邓宏顺访谈录 [J], 蒲钰;蒲海燕
4.如何确定最底层10亿人的拯救良方 [J], 红桀傲
5.托尔斯泰城市书写与现代性思辨——兼论以"托尔斯泰主义"拯救现代性危机 [J], 孔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
外国文学研究 2004年第1期鲁滨逊形象的现代性反思王文华Ξ内容提要:现代性的危机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历史问题,这一问题不是后来才出现的,在现代性发轫之时,其进步和局限的双重性就如同一对孪生子在同时孕育。
本文以《鲁滨逊飘流记》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鲁滨逊形象的反思,试图揭示启蒙运动早期现代性内部的裂痕就已在文学中初露端倪。
关键词:鲁滨逊 现代性 反思当今,西方各国普遍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思想体系遭到质疑。
历史地看,工具理性取代宗教成为社会的整合力量之后,曾经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成果,甚至奠定了西方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基础。
但是,人们为此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出现了诸如主客体的分离、“此在”的沉沦等现代性问题。
其实,这一问题不是后来才出现的,在现代性发轫之时,其进步和局限的双重性就如同一对孪生子在同时孕育。
这里我们选取《鲁滨逊飘流记》作为研究的样本。
“现代性态度是在启蒙运动过程中形成的”(陈嘉明3)。
这部小说发表于1719年,正值启蒙运动的开端。
而且,作为“开辟了现实主义小说的道路”(杨耀民17)的重要作品,其对于后世文学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因此,有必要从现代性的维度入手,对主人公鲁滨逊的形象进行学理的反思。
尽管利奥塔与哈贝玛斯在现代性终结的问题上有着激烈的论争,但大家公认,现代性的张扬在摆脱中世纪的蒙昧和猥琐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主义的传播和人文主义的发展,使人真正有理由挺起胸膛去追寻自由和幸福。
对于自然世界,人类以“知识就是力量”为口号,通过理性活动获得科学知识,并且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在社会历史领域,人类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的和进步的,人类可以通过理性协商和均衡观念达成社会契约,进而建立起“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社会(佘碧平2)。
这种乐观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凸显,到了18世纪,经由启蒙思想的烛照更是深入人心。
丹尼尔・笛福就是这一时代的突出代表。
财富、自然、正义:斯密与卢梭关于现代文明的论战
财富、自然、正义:斯密与卢梭关于现代文明的论战按照亚当·斯密的历史叙述,18世纪的西方正从一场文明的劫难中复苏。
罗马帝国衰亡后,西欧不仅受到日耳曼和塞西亚民族的军事征服,其法律和民情亦受到重创。
野蛮民族虽然继承了罗马帝国的疆土,却没有也无意继承罗马的文明成就。
征服者的风俗完全无视财富及文明发展的自然逻辑,也并不能理解罗马法律及风俗的自然基础,在对原居民予以掠夺与迫害的同时,又抛弃或扭曲了罗马法,将野蛮的风俗强加于被征服的土地上。
在这一阶段,罗马的自然继承制遭到废弃,限嗣继承制得以确立,乡村与城市存在着广泛的奴役,社会、法律围绕着领主的权威被重新塑造。
由于野蛮民族的入侵,欧洲扰攘了好几百年。
原本极为富裕的西欧,“一变而为极贫乏、极野蛮”1。
在斯密看来,这一段历史无疑是欧洲文明的反动,是违背自然的再野蛮化过程。
然而,历史的劫难并不能扼杀文明的自然生命力。
根源于人性和自然的文明运动逐渐突破野蛮法律、风俗的限制,并重新塑造着法律与风俗,使之日益宽和。
财富和商业发展起来,商业的精神亦逐渐渗入社会之中,中世纪领主的权威随之日益瓦解,走向崩溃。
自由的法律和政制亦随着商业的精神得以确立。
2在商业、社会和法律变革的背后涌动着新的文明精神,它不同于基督教原则和日耳曼、塞西亚风俗。
这一新的精神既借着商人的船队开疆拓土,又被商人们捕获,逐渐把控了国家,使重商主义盛行欧洲。
封建权威和基督教精神的衰退在格劳秀斯、霍布斯、洛克等现代自然法学家的著作中均有所反映。
他们力图从人的自然出发,回到人性的本原状态来重新理解社会、法律以及政治。
在理论上,“自然状态”意味着对既存的传统权威原则的拒绝,“自然法”则是新精神的表达。
卢梭与斯密继承了自然法学派的理论传统,并同等地在“自然”与“文明”的理论架构下重新理解欧洲的历史与现实。
然而,他们对新生的文明却站在截然相反的立场。
卢梭系统地批判了现代文明的精神与现实:他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商业(以及重商主义)带来的腐败、剥削和奴役,亦批判了表达现代文明精神的自然法理论和启蒙学说。
卢梭自然论
卢梭自然论引言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自然论》(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自然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卢梭的哲学观点卢梭在《自然论》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和政治组织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
随着私有财产和社会不平等的出现,人类逐渐失去了这种原始状态,并陷入了各种问题和矛盾之中。
卢梭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特别关注了贫富差距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使人们之间产生了竞争和嫉妒心理,导致社会不公平和道德堕落。
他主张回归到原始状态下的自然生活方式,并提倡建立一个公正、民主、以普遍意愿为基础的政治组织。
二、自然状态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认为,人类在原始状态下是自由、平等和善良的。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相互帮助,没有私有财产和社会分工。
然而,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人类逐渐失去了这种原始状态。
私有财产带来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引发了人类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卢梭认为,最早的私有财产是由于人们开始占有土地和资源,并通过劳动来改造和利用它们。
这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并使一部分人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差距越来越大,并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三、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他指出,在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中,富裕阶层追求奢侈享受,而穷人则生活在贫困中。
这种差距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冲突,破坏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卢梭认为,不平等还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竞争和嫉妒心理。
人们开始追求名利和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爱和社会责任。
这种竞争和嫉妒心理使人们变得自私自利,并导致道德堕落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知道些什么 ;至于我呢 ,如果我 什么都不知道 ,至少
我对 自已的无知 足毫 不怀 疑的 。因此神谕加之于我的那 种智慧的全部优越性便 可以完全归结为 :我能够确信 , 我对 自己所 不知道的事物是愚昧无知 的” 他安心于实 。0 践德性 ,留给他的弟子以及后人的全部就是 他德性的践 行 ,他是善于教诲 人的。苏格拉底 的智慧不在于知而在 于行或克制而行 ,它有着针对种种诡辩巧计来保护德性 的职责 ,能够就人民的义务 以及善 的社会 的各种特性启 蒙人 民。为 了履 行这种职能 ,苏格拉底式 的智慧必须 是 理论科学的王冠 ,它要 以全部理论科学作为基础 ,可见 这种智慧只能是为极少数人所保有 的。另一方面理论科 学并非本来就是服务于德性 的,因而是不好 的 ,要使 它 变好就必须它能够服务于德性 ,因而以某种特殊 的理论
并且召唤整个经 济的供 给 ,这种享乐最终 变成 排 他性 的,物欲纵横 构成 r私人的冲突与战争 。科学 和艺术 的 优越性所带来 的是 不断追求 优越感 的布尔 乔亚 。他处于 两个极端 ,好 的 自然人 和道德公 民之 间的某个 位置 ,是 社会 中的个人 主义者 ,他需 要社会及其法 律 ,但 仅仅是 作为私人 目的。布尔乔 亚是伪善者 ,他的道德 是金钱性
自然法的原则。
人的同类 ) 受难和死亡” 。①
区别于格老秀斯所说 的 自 然人 的不幸福状态和霍布 斯所说 的人对人就像狼一样 ,卢梭认为 自 然状态保障 了 个人 的彻底独立 ,自然人天然是 自由平等 的,因而生活 在自 然状态下的人是幸福 的。 自由是求得 自 我保存的手
段 ,而平等则意味着没有人可 以居 于他人之上 ,阻止他
第2卷 0
第 8期
牡丹 江 大 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V . N .8 o1 2 0 o A g 20 1 u. 1
2 1 年 8月 01
文章编号:10 .7 7 (0 )0 -0 10 0 88 1 2 1 1 80 2 ・3
论卢梭对现代性危机 的批判 与拯 救
刘 同 松
(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
长春
10 1 ) 30 2
摘
要 :本 文追 溯 了卢梭拯救现代性危机 的尝试 ,他试 图把政 治问题 还原为道德 问题 ,以解决现代社会私欲 和
德 性的冲 突问题 。人 类进入文 明社会 完全是偶 然性的 ,卢梭认 为历史不存在前定的终 点和 目的 ,因此现代未必优 于
伤 害他人。 自然状态下的生活乃是 “ 离群索居 ”的 ,人
霍布斯认为先于社会人就是理性 的,因而从 自然状 态过渡到公民社 会就是与社会契约 的缔结相对应的。卢
梭却认为人们脱离 自然状态 冒险进入文 明不是由于很好
类 生存 于原始独立状态 的时候 ,彼此之 间绝不存在任何 经 常性 的关 系。野蛮人并不是邪恶 的,正 因为他们不知 道 什么是善 ;因为防止他们作恶 的既不是知识 的发达 , 也不是法 律的限制 , 只是感 情的平静与对罪 恶的无 知。 而 自 然人 是被 自爱心或者说对 自 我保全的关切所支配着 , 因此只要 他认 为这样 做能够保全 自己他就会伤害他人 , 但是他不会 为了伤害他人 而伤害他人。卢梭认为 自然人
卢梭从霍布斯 的这一 自 然状态 的前提 出发 ,而后 又 偏离了他 ,在卢梭看来霍 布斯是前后不一 的 ,他一方面 否认人 天生有社会性 ,另一方 面又参照 自己对社会 的人
的阅历来确定 自然人 的特征 。卢梭 是这样论 证的 :自然 人 不是 邪恶的。 自然人不可能是骄傲 的或者虚荣 的 ,因
人行使 自由,这种权利乃是大 自 的直接赠与 ,没有任 然 何人可 以夺走 ,任何人对于 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 的权威 ,他们是彼此独立的 ,每个个体对需要用来 自我
保存 的东西都具有无限的权利 。 二 、卢梭对现代性主流观念的批判
为骄傲 心和虚荣心为社会 的出现做 了铺垫 ,如果 他们 是 骄 傲的或者 虚荣的 ,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为 了伤害他人 而
古代 ,他对现代 性主流观念进行 了批判 。 关键词 :人性 ;德性 ;苏格拉底式 的智 慧;公 意 中图分类号 :B5 52 文献标识码 :A 6. 6
一
、
卢梭 问题的 由来
一种本性使人本能地不愿 目睹有感觉力 的生灵 ( 主要是
摒弃古代哲学家们的 自 然权利学说,卢梭认为霍布
斯 清楚地看到 了关于 自然权利 的现代定义 的缺陷 ,他赞 同霍布斯对 自然法 的理解 :自然法的根基必 定在于先 于 理 性的原则之 中,也 即在 于不见得 就一定是人类所特 有 的情感之 中,他还进而赞 同霍 布斯 之把 自我保 全确定为
是充满同情心的: 倘若自我保全的本能的强大推动力没
有被 同情心所缓解 的话 ,社会 出现之前人类就无法生存
定何为真理 , 更可悲的是有幸发现了真理, 却最终被歪
曲和错误 的利用 ,科学 的 目的是虚幻 的。科学产生并滋
下去了。卢梭发现了两种先于理性而存在的人的本性,
“
一
长了闲逸,多余欲望的满足一开始是作为一种享乐,最 后就演变成了必需品,不断增长的欲望变得没完没了。
地还是糟糕地运用 自由或者是 出于根本 的必然性 ,而是 由于机械的因果 或者一 系列 的 自然的偶发事件。 卢梭和启 蒙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决裂 , 启蒙 运 动希 望把人 在 自然状 态 中的 自私转化 成为 开明的 自 利 ,卢梭对此进行 了质疑和批判 ,他说 “ 无论何物 ,只 要 出于 自然的创造 , 是好 的 ,一经人手就变坏了” 都 。。 他指 明了科学 的危 险。首先 在大 量的不同见解 中无法确
种本性使人对 自己的福利和自我保全极为关切,另
-_。。。。。。。 。。。。。。。。。_。-。’。 -_-_● ---●_----- ___。_-●-。。 。_。_-_。。。。。。 。。。。。。。-。。一 。 。 - _ _
收稿 日期 :2 1-42 0 10 .0 ・ 作者简 介:刘同松 ( 9 6 ) 1 8 一 ,女,黑龙 江省齐齐 哈尔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在读 硕 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哲学基 础理 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