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ESC《晕 厥 诊 断 及 处 理 指 南》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

《黄帝内经素论》第四十五篇:厥论(四)SW45——《厥论篇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迁断校注释译说明D0101厥之寒、热:1、《内经注评》注:“作为病名有以下几种涵义:1、指手足厥冷;2、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移时苏醒或厥而不醒;3、卒发暴急之病气血逆乱。

”2、《内经校释》注:“此指气逆所致足寒、足热之厥。

王冰注:‘厥,谓气逆上也’。

”3、《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厥,犹逆也。

经脉之血,皮毛之气,不相顺接而厥逆也。

”Q0401宗筋:据“前阴”文意,宗筋即生殖之筋。

参《痿论》SW44—Q0401“宗筋”之注。

Q0401夏:《素问悬解》卷五《厥论》、《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作“春夏”,从之。

D0601暴:突然。

Q0601重:1、《类经》十五卷三十四注:“重,并也。

”2、重,重复也,即反复、不断。

D0701六经脉:1、《素问悬解》卷五《厥论》作“六经”。

2、六经,三阴三阳经;脉,血脉。

经、脉并非一物,不可混淆。

D0701态:《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孙国中按:“‘态’,原作‘能’,属假借字,故改之,后同。

”从之。

Q0701眴:眴,xuan4,《说文》:“眴,目揺也。

”通眩,即目眩。

Q0704瞋:chen1,据《寒热病》LS21—C0801“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可知:瞋,即撑开。

Q0706泾、溲:《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溲,小便也。

”Q0706阴缩肿:《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阴器缩肿。

”Q0706胻:heng2,小腿。

Q0708厥逆:1、《内经校释》注:“最后三节经文,既有六经之厥,又有十二经之厥逆,据《新校正》云:‘详从太阴厥逆至篇末,全元起本在第九卷,王氏移于此。

’可知经文原非一处,乃王冰移文,有重复之处。

”2、“厥症”与“厥逆”,病态差异显著。

厥,指厥症;逆,言异常;厥逆,言异常之厥症,有别于“六经脉之厥症”。

Q0709虚满、呕变、下泄清:1、《素问直解》卷之四《厥论》注:“少阴火气虚于上,故虚满而有欲呕之变症。

ICU常见疾病指南

ICU常见疾病指南

2021/10/10
15
肺部疾患与与呼吸衰竭
肺炎 COPD与哮喘 肺动脉高压 呼吸衰竭
2021/10/10
16
肺炎
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 年版)
中国急诊重症肺炎临床实践专家共识
卒中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卒中肺炎共识小组的推荐 意见
2014+NICE指南总结: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诊 断和管理(编译)
感染性休克与脓毒症 创伤失血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2021/10/10
5
感染性休克与脓毒症
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2 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 中国急诊感染性休克临床实践指南 第三次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定义国际共识解读
2021/10/10
6
创伤失血性休克
12
心律失常
2015 欧洲心脏病学会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 猝死预防指南
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2015欧洲共识建议简介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2014 EHRA_HRS_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015 ACC_AHA_HRS指南:成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管理
2021/10/10
23
肾脏疾患及肾衰竭
KDIGO+急性肾损伤临床实践指南(全文) KDIGO+临床诊疗指南急性肾损伤的诊治(执行概
要) 2014+中国成人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专家共识 挤压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诊治的专家共识 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复杂性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19
肺栓塞
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袖珍指南:急性肺栓塞 的诊断和管理(中文版)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

厥病的中医辩证和治疗厥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颜面苍白、汗出、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轻者发病后一般在短时内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和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但病情严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甚至死亡。

【范围】多种疾病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西医学的休克、低血糖昏迷、高血压脑病、排尿性晕厥以及精神性疾病等病症出现本病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邪侵袭外感六淫或秽浊邪气,邪毒内犯,郁闭气机,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

六淫致厥,以中寒、中暑多见,常与气候环境有关。

疔毒疮疡之疾,邪毒过盛,若失治误治,邪毒内陷,亦可致厥。

2.七情内伤忧愁思虑,悲恐恼怒,大惊大喜,或所愿不得,而致气机逆乱或阻遏,阳气不相顺接而发生厥病。

3.饮食劳倦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积滞内停,上下痞隔,气机升降受阻,则可骤发为厥。

元气素虚者,如遇过度饥饿,或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或房劳太过,亦可导致厥病的发生。

4.亡血失津如因邪毒炽盛,伤津耗液,或因失治误治而致大汗吐下,气随津耗,或因创伤出血、产后血崩或吐衄便血等,以致气随血脱,均可致厥。

5.剧烈疼痛跌打创伤,或烫伤烧伤,或中寒冷冻,皆可因剧痛伤气导致气机逆乱而发生昏厥。

此外,痰饮瘀血既是各种病因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厥病的致病原因。

因平素嗜食酒酪肥甘,损伤脾胃,以致聚湿生痰,痰阻中焦,气机受遏,若痰浊复因气逆一时上壅,阻遏清阳,则发生昏厥。

瘀血内停,往往闭阻经络,瘀塞心窍,复因气逆下降,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则发为厥病。

二、病机1.发病多有明显的诱因,起病急骤,以一过性昏厥为发病特点,往往伴有颜面苍白、汗出肢冷等症,多在短时间内苏醒,亦有病重者,一厥不复而亡,临证当注意。

2.病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厥病虽涉及五脏六腑,但与肝的关系尤为密切。

3.病性厥病有寒、热、虚、实之别。

一般来说,厥病虽因病因不同而有气厥、血厥、痰厥、暑厥、寒厥、秽厥、食厥、酒厥、色厥等的不同,但其病性概而言之,不外乎虚、实、寒、热几个方面。

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晕厥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 诊断标准:倾斜试验同时记录脑 电图和录像监测可用于诊断假性 晕厥或假性癫痫。
颈动脉窦按摩(CSM)
• 大于40岁不明原因晕厥建议CSM检查 • 按摩颈动脉窦导致心脏停搏时间>3 S和或收
缩压下降>50时,为颈动脉窦高敏感(CSH), 伴晕厥时,则诊断为颈动脉窦性晕厥(CSS)。 • 整个过程持续心率和血压监测。 • 颈动脉有斑块的患者不能作CSM,以免引起脑 栓塞。
丰富了检查方法
• 颈动脉窦按摩(CSM) • 直立位评价:卧立位试验和直立倾斜试验 • 心电监测:有创和无创 • 电生理检查 • 三磷酸腺苷实验 • 心超等影像学检查 • 运动试验 • 心导管 • 精神评估 • 神经评估
直立位评价(卧立位试验)
• 可疑体位性低血压,平卧和 站立3 min后测量上臂血压
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4年更新版 )
要点解读
前言
• 我国2006年发布晕厥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 200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修订了晕厥诊断和治
疗指南 • 2011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发布晕厥诊断的标准方案 • 结合近年来有关晕厥的进展,我国儿童人群的晕厥发
表了一系列研究 • 根据中国临床晕厥的诊断治疗现状 • 适合中国国情的晕厥诊断与治疗的指导性文件。
• 阳性:症状性血压下降,与 基线值相比SBP下降≥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
• 可疑阳性:无症状性血压下 降,与基线值相比SBP下降 ≥20 mmHg,或DBP下降≥10 mmHg ,或收缩压降至90 mmHg以下
直立位评价(直立倾斜试验)
• 诊断反射性晕厥的重要检查 • 分为血管减压型、心脏抑制型或
竭; • ( 3) 高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 • ( 4) 高危致ARVC; • ( 5) Brugada 综合征患者; • ( 6) 长QT 综合征有高危因素应考虑β受体阻滞

晕厥的诊治进展(上)——2009 ESC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解读

晕厥的诊治进展(上)——2009 ESC晕厥诊断和治疗指南的解读
siuns , L C) 以 快 速 发 c ses T O , o
为 良性过 程 , 可能 因晕厥 而导致 外伤 ; 但 ②直 立性 低 作 、 时 间 和 自发 性 的 完 全 恢 血压 ( 短 体位 性低 血压 ) 由变 换姿 势 引起 血 压 迅速 而 , 复 为特 点 。晕 厥是 一个 常 见 问 显 著的 降低 , 包括 原发 性 自动调节 失败 、 继发 性 自动
题, 在美 国每年 影 响超 过 10万 0 人 , 年新发 病例超 过 5 每 0万 ,
调节 失败 、 药物诱 发 的体位性 低血 压 和容量 缺失 , 发 生前 常有 一 系列症 状 如 眩 晕 、 乏 、 疲 心悸 、 觉模 糊 视
万 征 教授 占住 院 患 者 的 1 ~6 , 诊 甚 至腰背 疼痛等 , % % 急 此类 晕厥 多为在 体位改 变 的 3m n i 患者 的 3 ¨ 。晕 厥 是 临 床 上 常 见 的症 状 , 年 来 内收缩压 和 舒 张 压 分 别 至 少 下 降 2 m H % 多 0 m g和 1 O
作 者 单 位 :0 0 2 天津 , 津 医科 大 学 总 医 院心 血 管 病 中心 305 天 通 讯 作 者 : 征 , — i w nh h yh oC1.n 万 Ema : azh @ ao.Ot c l ] 1

箜医学杂志 2 1 年 l 月第 2卷 第 4 00 2 期 C i J v ae a i a e . e m e. 1 . o 2 N . h E i B s C r o s M d D c br2 0 V 1 . o n d d dv c e 0 . 4

专 家论 坛 .
布 了 20 0 9年晕 厥诊 断和 治疗指 南 。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

厥证的名词解释厥证(jué zhèng)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症状的一个术语。

它指的是身体虚寒,气血运行不畅,导致四肢冷、肌肉无力、心悸、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的一种病理状态。

厥证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临床实践中经常被使用。

厥证的形成是由于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使得气血无法有效地滋养和维持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其中,厥义主要有阳厥和阴厥两种类型。

阳厥主要表现为四肢冷、面色苍白、出汗多、心悸等症状。

而阴厥则表现为手足发凉、心烦口渴、脉细无力等症状。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中医医生需要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症状是否属于厥证,并且对病因进行进一步的诊断与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厥证的出现与人体的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不足、过度疲劳、情绪波动大、饮食不节、环境寒冷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厥证。

此外,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以及过度劳累也可能导致厥证的发生。

因此,在预防和治疗厥证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保持心理平衡、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以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厥证的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药物调理,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恢复气血正常运行;二是通过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刺激和调节穴位,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治疗厥证的目的。

针灸疗法中的补和泻、温和凉,推拿中的舒缓和刺激等手法都可以有效缓解厥证相关的症状。

厥证的研究也是中医药学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中医对厥证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通过整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探讨厥证的机理和病因,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为临床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总结而言,厥证是中医学中用来描述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疾病症状的术语。

厥证的形成与气血不足、环境因素、情绪等多种因素相关。

中医治疗厥证主要采用药物和物理疗法相结合的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中医对厥证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临床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倾斜试验文档

倾斜试验文档
较长(头晕、疲劳、
功能衰竭、药物
反射性晕厥
虚弱、心慌、视力和
引起(血管活性
听力异常、多汗、后
药物和利尿药),
背痛、颈部和心前区 疼痛),常随后迅速 出现晕厥
有合并症
直立引起的反
倾斜试验
3~45mi n
晕厥先兆症状和诱
健康、年轻女性
射性晕厥
发因素明显(典型)
多见
POTS
倾斜试验
不定
有明显症状的心率 增加和血压不稳,没 有晕厥
3~30mi n
先兆症状出现时间
老年、自主神经
体位性低血压
动站立)或倾斜
较长(头晕、疲劳、
功能衰竭、药物
试验
虚弱、心慌、视力和
引起(血管活性
听力异常、多汗、后
药物和利尿药),
背痛、颈部和心前区 疼痛),常随后迅速 出现晕厥
有合并症
延迟(进行性)
倾斜试验
3~45mi n
先兆症状出现时间
老年、自主神经
体位性低血压+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倾斜试验对策专题组于1998年推出的建议规定,在直立倾斜试验中,患者出现以上情况可作为判
断的依据。
四、诊断流程图
表1各种体位性低血压及直立位不耐受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分类
用于诊断的检查
从站立到出

症状的时间
常见症状
常见临床伴随情

早起体位性低
卧立位试验时连
0~30s
站立后几秒钟出现
25%。
适应证:
1.在高风险情况下发生的不明原因的单次晕厥事件(如晕厥发生可能导致创伤或从事高风
险职业);或无器质性心脏病反复发生晕厥;或虽然存在器质性心脏病,但心源性晕厥的 可能已经被排除。

古代医家治疗眩晕的腧穴应用规律

古代医家治疗眩晕的腧穴应用规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1 1 取 经 、 论 及 穴位 : 时期 的文 献 常 见指 出 .. 未 该 眩晕 刺某 某经 , 而并 未指 出是 该经何 穴 。如《 问 ・ 素 刺热篇 》 中条文 : 热病 先 眩 冒而 热 , 胁满 , 足少 “ 胸 刺 阴 、 阳。 “ 热病 者 ……刺 足厥 阴 、 阳 , 逆则头 少 ”肝 少 其
痛 员 员 , 引 冲 头 也 。 脉 ”
2 1 2 取 穴 单 一 、 部 取 穴 : 时 期 治 疗 眩 晕 多 用 . . 局 此
单 穴处 方 , 用穴精 练 。其条 文记 载方 式大 多为 : 某症
状 , 穴 主 之 。 如 《 灸 甲 乙 经 ・卷 七 》 记 载 : 风 某 针 中 “ 眩 头 痛 , 海 主 之 。 小 ” 2 1 3 取 经 首 选 督 脉 及 胆 经 : 先 , 督 脉 及 胆 经 .. 首 取 上 腧 穴 多 为 局 部 取 穴 ; 次 , 据 条 文 中 眩晕 所 属 病 其 根 因病机 选穴 : “ 气 不 足 ” 有“ 在 心” “ 在 肾” 有 上 , 邪 、邪
1 8 。用 穴 频 次 高 者 有 : 临 泣 3 1个 足 6次 、 池 S 风 1
次、 顶 2 前 8次 、 谷 2 阳 8次 、 会 2 百 7次 、 会 2 囟 7次 、 上星 2 6次 、 溪 2 解 4次 、 扬 2 次 、 里 2 飞 2 通 0次 。 1 2 局 部 取 穴 规 律 分 析 结 果 从 取 穴 部 位 上 分 析 , .
眩 晕 是 临床 常 见 病 、 发 病 。 “ 晕 ” 名 最 早 多 眩 病
交会穴 1 个 , 2 下合穴 3 , 个 郄穴 5 , 个 经外奇 穴 6个 。

中医内科学厥证

中医内科学厥证

案例二:血厥虚证
01 症状
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面色 苍白,四肢厥冷,脉象微细欲绝 等。
02 病因病机
03 治则治法
补养气血,濡养肝木。
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体虚,及饮 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 ,或因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导致 心脾气虚,不能濡养肝木,肝失疏 泄,而发为厥证。
04 方剂
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
拔罐疗法
通过拔罐的方法,可以吸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 淤血,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
预防及调护
加强锻炼
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饮食调理
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鱼、肉、蛋、奶等,以增强体质。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以免诱发厥证。
04
厥证的案例分析
患者牙关紧闭,无法言语,这 是由于阳气虚脱,无力开口所
致。
恶心呕吐
患者感到恶心欲吐,甚至呕吐出 涎沫。
烦躁不安
患者情绪烦躁不安,这是由于阴阳 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所致。
厥证的症状鉴别
与中风鉴别
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但中风有偏瘫 、失语等表现,而厥证则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 。
04
方剂:选用导痰汤加减治疗。
案例四:食厥实证
病因病机:多因暴饮暴食,饮食停滞,胃中 气机阻塞,或因情绪刺激,肝气郁结,疏泄
失常,脾胃运化障碍而发为厥证。 方剂:选用保和丸加减治疗。
症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恶心呕吐 ,口噤不语,呼吸急促等。
治则治法:消食导滞。
案例五:其他厥证
其他厥证还包括阳虚厥证、蛔厥等 。阳虚厥证多因久病损伤阳气,或 过用寒凉药物而引起阳气虚弱,不 能温煦四肢而发为厥证;蛔厥多因 蛔虫感染而引起四肢厥冷、恶心呕 吐等症状。

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和手足...

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和手足...

厥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和手足...厥证厥的含义有多种,有指发病形式,“忽为眩仆脱绝”,“突然昏运,不省人事”;有指病理机制,“厥者,尽也”,“厥者,逆也”,言其气血败乱,或气机上逆;有指临床表现,四肢逆冷、手足不温者。

就本证而言,主要是指前两者。

厥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以精神情志因素为明显诱因而发作者,如情绪紧张、恐惧、疼痛等,时有发生。

对于本证患者,应采取综合应急措施,运用多途径、多渠道的救治手段,以满足临床治疗上的需要。

厥证病状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又称暴厥、尸厥等。

发病后多可在短期内神志苏醒,重者也可一厥不复。

常因导致阴阳失调,气机暴乱,气血运行失常,气血上逆,挟痰挟食,使清窍闭塞;或气血虚亏、精明失养而引起。

在诸多病因中,以精神因素较为多见。

临证时有虚实之分:①虚厥。

证见面白口张,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沉微细。

属气虚者当用回阳四味饮加味以补气回阳;属血虚者用人参养营汤补养气血。

②实厥。

证见呼吸气粗,肢体强直,牙关紧闭,脉沉实或沉伏。

其中因情志刺激而发病者为气厥,治以顺气开郁,方用五磨饮子加味。

因暴怒等气血并逆于上,兼见面赤唇紫,舌红脉弦者为血厥,治宜活血开郁,方用通瘀煎。

如痰湿素盛之人,因暴怒而致厥;兼见喉中痰鸣,苔腻脉滑者为痰厥,治宜行气豁痰,方用导痰汤。

因暴饮过食而致厥者为食厥,兼见脘腹胀满,苔厚脉滑,治宜和中开郁,方用保和丸加减。

因感受暑邪而发病者为暑厥,兼见面红身热,舌干脉洪数,用清暑益气汤以解暑益气。

厥证,多有明显的诱因。

临床不难辨识。

对厥证的急期应根据虚实分别用参附汤灌救和搐鼻散取嚏,苏醒后再用汤药调治。

厥证还当与中风、痫证相鉴别,中风,昏迷时间长,多有后遗症。

痫证,反复发作,症状相似,口吐涎沫,肢体抽搐等,诱因不明显。

历史记载《内经》论厥甚多,含义、范围广泛,有以暴死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

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表现:一种是指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如《素问·大奇论》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眩晕治验举隅

眩晕治验举隅
本标 , 有 缓 急 。 知 所 先 后 , 得 其 宜 ” 治 乃 。
该 病 例 为 中 风 兼 癃 闭 案 , 中 医急 症 。 情 危 重 , 势 凶 险 , 属 病 病 稍 有 不 慎 , 贻 人 性 命 。然 如 得 辨 证 论 治 之 要 领 , 可 获 满 意 疗 则 仍 效 。本 案 始 终 , 细细 斟酌 , 有 体 会 。 颇

l 4・ 01
中 国 中 医急 症 2 1 0 2年 6月 第 2 卷 第 6期 J T 1 J n 2 1 , o . 1 N . 1 E Cb. u . 0 2 V 1 2 , o6
月 后 回访 , 者 诸症 悉 除 , 情 痊 愈 。 患 病
2 体 会
万 举 万 当 , 知 标 本 , 为妄 行 ” 《 济 总 录 ・ 不 是 及 圣 治法 ・ 标 》 病 有 本 “
渴 、 热 , 可上润清窍 , 脉化血 , 退 又 人 滋润 头 脑 经 脉 而 止 眩 。 龙 骨
窍。 法 : 眩安神 , 治 止 化痰 降浊 。 用 葛 龙 枣 仁 汤 : 根 3 , 龙 方 葛 0g 生 骨 3 ( 煎 )炒 酸 枣 仁 3 。2剂 , 日 1 , 煎 分 4次 服 。 0g 先 , 0g 每 剂 水
安 宫 牛 黄 丸 与 羚 羊 角 汤 并 用 。 出 现 之 癃 闭 病 较 中 风 病稍 急 , 后 急 则 治 其 标 。 先 以 清 肺 饮 解 “ 闭 ” 危 , 以镇 肝 息 风 汤 疗 “ 故 癃 之 再 中
风” 疾 。 谓 “ 者并行 , 者独行 ” 之 所 问 甚 是也 。 该 病 案 可 以看 到 , 从
色晦暗 , 立不稳 , 晕欲仆 , 麻 , 偏瘫及语言障碍 , 眠 , 站 眩 肢 无 失 心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第三节-眩晕-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眩晕_中医世家第三节眩晕眩晕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

临床上用中医中药防治眩晕,对控制眩晕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好疗效。

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颇多。

《内经》对其涉及脏腑、病性归属方面均有记述,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认为“脑为髓海”,而“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用泽泻汤及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眩晕.宋代以后,进一步丰富了对眩晕的认识.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眩晕门》中指出:“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由此观之,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能导致”,第一次提出外感六淫和七情内伤致眩说,补前人之未备,但外感风、寒、暑、湿致眩晕,实为外感病的一个症状,而非主要证候。

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丹溪心法·头眩》说:“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

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

"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了详尽论述,他在《景岳全书·眩晕》中说:“头眩虽属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厥证
●4.体征 短暂性意识丧失,体温、血压、脉搏、呼吸改变,舌脉 有相应特点。
●5.实验室检查 生化、脑血流图、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 图、胸部X线片、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
●1.与中风鉴别 中风以猝然昏仆为主症,与厥证主症相同,但还 有偏瘫、舌强言睿或不语等,不会“移时即醒、醒如常人”,多 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案例二 气厥虚证
●(1)案例导入:熊某,女,32岁。1987年1月31日急诊入院。 突然昏倒,四肢厥冷1小时余。人院时见:面色苍白,不省人事, 呼之不应,目合口开,气息低微,蜷卧手撒,四肢厥冷,两便 无遗。舌淡红,苔白滑,脉沉微细。体检:体温36℃,呼吸15次 /min,心率62次/min,血压70/50mmHg。心音低钝,律齐。腹 软,肝脾(一)。实验室检查: H b : 8 5 g / L , R B C : 3 . 3 × 1 0 ²/ L , W B C : 4 . 5 × 1 0 ⁹ / L , N : 0 . 6 2 , L : 0 . 3 8 。 尿常规无异常。
厥 证
第一部分:理论导读

第二部分:案例导读

第三部分:调护概要
第四部分: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
理论导读·
【病证解析】
●1.病证定义 厥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的,以突 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定义解析 厥者,逆也,气逆则乱,忽为眩仆脱绝;厥者,冷 也。
●3.流行病学 晕厥属于中医学“厥证”的范畴,本病约占急诊就 诊的3%左右,占住院患者的8%左右。中西医结合有利于治疗, 可提高抢救效果。
●(6)分虚实论治厥证:《景岳全书》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切 中临床。《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气厥之证有二,以气虚 气实皆能厥也。气虚卒倒者,必其形气索然,色清白,身微冷, 脉微弱,此气脱证也……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 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血厥之证有二,以血脱血 逆皆能厥也。血脱者如大崩大吐或产血尽脱,则气亦随之而脱, 故至卒仆暴死……血逆者,即经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之 谓”。目前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关于“厥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厥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厥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厥证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有四肢逆冷为主症的疾病。

病情轻者,可在短时间内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病情重者,昏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亡。

本节重点介绍内伤杂病过程中所见厥证,外感病中以手足逆冷为主者或由感受暑热之邪发为暑厥者,不属本节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多种原因所致之晕,如高血压、脑血管痉挛、低血糖、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等属于本病范畴,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厥证”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黄帝内经》中厥的含义与范围较广,有以暴亡为厥,有以四末逆冷为厥,有以气血逆乱病机为厥,有以病情严重为厥,概括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素问·大奇论》云:“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二是指肢体和手足逆冷。

《素问·厥论》云:“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

”2.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辨阴病脉证并治》言:“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阐明了厥证的基本病机和主要临床表现,并用厥、手足厥冷、手足厥逆等来表示其程度的不同。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恶病诸候》认为其病机是“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4.元·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云:“阳气极甚而阴气极衰,则阳气怫郁,阴阳偏倾而不能宜行,则阳气蓄聚于内而不能营运于四肢,则手足厥冷,谓之阳厥。

”认为病热甚则厥。

5.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认为该病由邪气乱、阳气据病因及症状将厥证分为si厥、痰厥、风厥、酒厥、气厥等。

6.明·李梃《医学入门》首次将厥证明确分为外感发厥与内伤杂病致厥。

《景岳全书·厥逆》总结了明代以前对厥证的认识,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

此后医家对厥证的理论不断充实,提出了气、血、痰、食、暑、si、酒、蛔等厥,并以此作为辨证的重要依据,指导临床治疗。

《灵枢·厥病》原文译文要点

《灵枢·厥病》原文译文要点
肠中有虫瘕及蛟有也。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作痛,脓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有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并腹脓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耳鸣,取耳前动脉;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谷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矣。
译文
经脉邪气上逆于头而引发的头痛,叫厥头痛,如果面部若肿起且心中烦躁的,治疗可取足阳明、足太阳经的穴位。
真心痛,手足冰凉直至肘膝关节,心痛剧烈。这种症状,早晨发作,晚上就会死亡,晚上发作,第二天早晨就会死亡。
心痛但不可以刺治的病症是内有积聚淤血,这种病症不可以取腧穴治疗。
肠中有寄生虫和蛔虫,都不可用小针取穴刺治。心腹痛,发作时疼痛难忍,腹内有肿块,可上下移动,疼痛间歇性发作,腹中热,经常口渴流涎,这是有蛔虫的症状。治疗可用手聚拢按住肿块,不使移动,用大针刺之,手仍按着不动,待虫不动后,再拔出针来。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痛特别厉害,这是胃心痛。治疗应取大都、太白穴。
厥心痛,痛得好象用银针刺心一样,心痛剧烈,这是脾心痛。治疗应取然谷、太溪穴。
厥心痛,面色苍白象死人一样,终日疼痛不止,这是肝心痛。治疗应取行间、太冲穴。
厥心痛,在卧床或休息时,心痛停止,如果活动则心痛加剧,但面色不变,这是肺心痛,治疗应取鱼际、太渊穴。
耳聋听不到声音,治疗可取耳中的听宫、角孙等穴。耳鸣,治疗可取耳前动脉处的耳门穴。耳痛而不可刺治的,是指耳中有脓或耳中有干耳垢,耳已丧失听觉的病症。耳聋应取手无名指指甲上端与肉相交处的关冲穴,先取手部关冲穴,后取足部窍阴穴刺之。耳鸣,治疗可取手中指指甲上端的中冲穴,左耳鸣取右手的中冲穴,右耳鸣取左手的中冲穴,先取手部穴位,后取足部的大敦穴。

眩晕者,眼黑头旋也

眩晕者,眼黑头旋也

眩晕者,眼黑头旋也眩谓眼黑眩也,运如运转之运,世谓之头旋是也。

《内经》论眩,皆属肝木,属上虚。

丹溪论眩,主于补虚治痰降火。

仲景治眩,亦以痰饮为先也。

赵以德曰∶丹溪先生主火而言者,道也。

然道无所之而不在,道之谓何?阴阳水火是也。

其顺净清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也。

脑者,地气之所生,故藏于阴,目之瞳子,亦肾水至阴所主,所以二者皆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扰散乱,是故脑转目眩者,皆由火也。

《灵枢》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目而为之精,筋骨血气之精与脉并为目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所谓邪者。

风寒湿热内外之诸邪也。

然诸邪昼谓以火之所成眩者何?《内经》谓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者,是专言风邪矣。

《原病式》释之曰∶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头目为之眩晕而旋转,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于是乎掉眩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此非风邪之因火所成者欤。

然风有内外,外入者、兼火化者、则如是。

若内发者,尤是因火所生之风也。

及诸篇中考之,有谓厥阴司天,客胜,耳鸣掉眩。

厥阴之胜者亦然。

此司天之气,从上受者,外入者也。

又谓发生之纪,与岁木运太过,皆掉眩巅疾,善怒。

肝脉太过,善忘,忽忽冒眩巅疾。

又徇蒙招尤,过在足少阳、厥阴者,言目动蒙暗也。

巢氏亦谓胁下痛头眩者,肝实也。

此或得于肝脏,应天气者所动,或因本脏虚实之气自动,皆名之为风,非火之烈焰,何能上于巅也。

至于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尤是肝木中火发之甚也。

此天气内应于脏,与肝虚实之气动者,是皆名内发之风者也。

又谓太阳之胜,热反上行,头项顶脑中痛,目如脱。

注文谓寒气凌逼,阳不胜之,太阳之气,标在于巅,入络于脑,故病如是。

谓太阳司天,善悲,时眩仆。

《灵枢》谓邪在心者病亦同。

二者皆是邪逼于心下,致神志不安则悲,心火不行则妄动上炎。

谓太阴之复,阴气上厥,饮发于中,头项胸痛而掉螈尤甚。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四诊心法要诀上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安,生克顺逆。

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 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 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 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 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 其色不夺。

久病色夺,其脉不夺。

新病易巳,色脉不夺。

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舍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 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

缟裹红肺,缟裹朱心。

缟裹黑赤,紫艳肾缘。

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

赤白裹朱,衃赭死原。

黑重漆炱, 白羽枯盐。

维黃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

肺鼻白喘,胸满喘张。

肝目毗青,脾病唇黄。

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 鼻脾部位。

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 阙中印堂,候肺之原。

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

颊肾腰脐, 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

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

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 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 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视色之锐, 所向部官。

内走外易,外走内难。

官部色脉,五病交参。

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

其病不甚,半泽半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 ESC《晕厥诊断及处理指南》2009年12月29日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北京协和医院程中伟方全纪宝华/yx_zx/xxgjb/zjlt/200912/t20091229_21775.html近期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的《晕厥诊断及处理指南》(EHJ 2009,30: 2493)是继2001年该指南首次颁布以来的再次更新,着重强调了以下两方面:①对晕厥患者进行评估的两个目的,即明确病因和危险分层;②突出了多学科和广泛性,共76个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了指南制定。

新版指南有以下主要变化:①在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的大框架下,更新了晕厥分类;②增加了流行病学方面的新数据;③初始评估后,对心源性猝死(SCD)和心血管事件提出了危险分层的新方法;④在延长监护时间的基础上,强调了诊断策略的重要性;⑤更新了循证医学证据。

该指南分为五大部分,下文就第一部分——晕厥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及预后等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定义晕厥是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T-LOC,特点为速发、短暂持续和自发性完全恢复。

依据病理生理机制分为以下类型。

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的晕厥)此类晕厥主要由于在正常状态下控制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反射对刺激因素出现间歇性的不恰当反应,引起血管扩张和(或)心动过缓,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及全脑灌注减少。

依据诱发因素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血管迷走性晕厥最常见的晕厥类型,由情绪或直立位诱发,常伴自主神经激活的前驱症状(大汗、苍白或恶心)。

情境性晕厥与一些特殊情境相关,如运动后晕厥等。

颈动脉窦晕厥常由非机械性刺激因素诱发,可通过颈动脉窦按摩来确诊。

不典型晕厥多数没有明确的诱发因素,诊断主要基于排除其他晕厥的病因(无器质性心脏病)。

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此类晕厥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

典型的直立性低血压(OH)站立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 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见于单纯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ANF)、低血容量或其他形式的ANF。

初始OH 站立即刻血压下降>40 mmHg,然后自发、快速地恢复正常,低血压及其症状持续时间较短(<30 s)。

延迟(进展性)OH 其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主要与年龄相关的代偿反射受损有关,以直立状态下收缩压进行性缓慢下降为特点,但不伴心动过缓。

体位性直立性心动过速综合征部分患者(主要为年轻女性),表现为严重的直立性不能耐受,但没有晕厥,伴随心率明显加快(增加>30 bpm或达到120 bpm以上)和血压不稳定,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心源性晕厥的最常见病因。

心律失常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心输出量及脑血流量严重减少。

心律失常类型包括:病窦综合征(窦房结功能受损,产生窦性停搏及窦房阻滞,以及慢-快综合征)和严重的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高度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药物引起的缓慢性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如延长QT间期药物引起的尖端扭转性室速。

器质性心脏病主要见于左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

流行病学晕厥在普通人群中常见,首发年龄多为10~30岁,约47%的女性和31%的男性在15岁左右发生晕厥。

反射性晕厥最常见,6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最高。

某项调查表明,晕厥事件发生率为18.1~39.7例/1000人-年,但至急诊室就诊者仅为0.7例/1000人-年,表明极少数晕厥患者寻求医疗诊治。

预后两个因素与患者预后(如危险分层)密切相关,分别为死亡和危及生命事件的风险,以及复发晕厥和外伤的风险。

器质性心脏病和原发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为晕厥患者发生SCD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年轻个体除外器质性心脏病和原发性心脏离子通道疾病,考虑为反射性晕厥,则预后较好。

预后差与基础疾病相关,而非晕厥本身。

不同学者的研究表明,存在以下因素即为高危患者:异常心电图、心衰史、室性心律失常史、缺乏前驱症状、卧位时晕厥、应激时晕厥和年龄>65岁。

约1/3患者在3年随访期内复发晕厥,晕厥发生次数是预测复发的最强因素。

例如,对于1例年龄40岁以上、未明确诊断的低危患者,3次晕厥史预测1年及2年复发率分别为36%和42%。

2009 ESC《晕厥诊断及处理指南》(二)初始评估当对表现为短暂性意识丧失(T-LOC)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时,应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直立位血压测量和心电图检查,从而明确以下3个问题:①是否为晕厥事件?②病因是否已经明确?③是否存在心血管事件或死亡的高危因素?晕厥诊断1. 是否为真正的晕厥?详细的病史询问在多数情况下有助于鉴别晕厥与非晕厥,但有时非常困难,应包含以下问题。

(1)是否为完全性意识丧失(LOC)?(2)LOC是否为一过性,伴快速起病及短暂持续?(3)患者晕厥是否为自发性、完全恢复且不留后遗症?(4)患者是否丧失肌张力?若上述问题的答案均为肯定的,则晕厥可能性极大。

若≥1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定,则应首先排除其他类型的LOC。

2. 病因诊断23%~50%的患者经过初始评估能明确病因。

应注意询问病因相关的病史,包括晕厥发作前的情况(体位或活动等)、发作起始的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大汗等)、目击者看到的情况、发作结束时的情况(胸痛、大小便失禁等)和患者的背景资料(包括心源性猝死家族史、既往病史、药物使用情况等)。

多数情况下,需要结合辅助检查以明确晕厥病因。

3. 辅助诊断检查颈动脉窦按摩室性停搏>3 s和(或)收缩压降低>50 mmHg称为颈动脉窦超敏反应。

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过去3个月内罹患卒中或有颈动脉杂音(除外超声排除狭窄)均属禁忌证。

直立位激发试验包括主动站立(患者由卧位站起)及直立倾斜试验两种方法。

直立倾斜试验经常采用异丙肾上腺素来诱发,异丙肾上腺素的禁忌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未控制的高血压、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主动脉瓣狭窄。

心电图(ECG)监测(无创和有创)包括Holter、住院期间的监测、事件记录仪、体外或置入式心电记录仪以及远程(家庭)监护系统。

金标准为症状与所记录的心律失常明确相关。

电生理检查既往发生心肌梗死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患者,诱发出持续单形性室速则高度提示为晕厥的病因,诱发出室颤则不具特异性。

若室性心律失常无法被诱发,则心律失常性晕厥的可能性较小。

三磷酸腺苷(A TP)试验在ECG的监护下,快速(<2 s)注射20 mg ATP或腺苷,诱发出房室传导阻滞且室性停搏>6 s,或诱发的房室传导阻滞>10 s,则有临床意义,但目前对该方法仍存在争议。

心脏超声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可识别器质性心脏病(如主动脉瓣狭窄、心房黏液瘤和心包填塞等)。

疑似为特殊疾病(如主动脉夹层或血肿、肺栓塞、心脏肿块、心包和心肌疾病、冠脉先天异常)的患者,可予以经食道超声、CT和MRI检查。

运动激发试验该试验应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曾经发生晕厥的患者中开展。

试验过程中及恢复期均须对患者进行严格的ECG和血压监测。

心导管检查该检查应在疑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进行,用于排除缺血诱发的心律失常。

精神疾病(状态)评价晕厥与精神疾病相互影响。

多种精神病药物可通过直立性低血压和延长QT间期导致晕厥。

中断精神病药物治疗可产生严重的精神病症状,因此应在相关专家指导下停药。

神经系统评价晕厥患者发作间期脑电图(EEG)正常,但EEG正常不能排除癫痫。

当患者晕厥时,并不推荐行EEG检查。

CT、MRI、脑血管和颈动脉超声对典型晕厥的诊断价值有限,不推荐使用。

回顾晕厥分类反射性晕厥(神经介导的晕厥)●血管迷走性●情境性●颈动脉窦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导致的晕厥●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血容量不足心源性晕厥●原发病因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药物诱发的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器质性心脏病-心源性-其他原因2009 ESC《晕厥诊断及处理指南》神经介导的晕厥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治疗目标为预防晕厥复发及相关外伤,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患者教育,使其避免可能的晕厥诱发因素(如热而拥挤的环境、容量不足),认识前驱症状并采取终止晕厥的必要措施(如就地平卧)。

神经介导的晕厥治疗方案包括直立倾斜训练和药物治疗。

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神经介导的晕厥,包括β受体阻滞剂、丙吡胺、东莨菪碱、茶碱、麻黄素、乙苯福林、米多君、可乐定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但药物疗效均不令人满意。

心脏起搏对发生晕厥并存在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有效。

直立性低血压和直立性不耐受综合征患者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明显(表1)。

停用可疑的药物和扩容至关重要。

应鼓励不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摄入足量的水(2~3 L/d)和盐(10 g)。

弹力袜也有助于减轻症状。

米多君(一种α受体激动剂,5~20 mg,每日3次)为慢性自主神经功能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该药无法治愈疾病,也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

氟氢可的松(0.1~0.3 mg,每日1次)对部分患者有效。

心律失常性晕厥治疗目标为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表2)。

窦房结功能障碍对于晕厥与心电图记录的心动过缓相关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非常有效。

永久起搏通常能缓解症状,但无法改善生存。

尽管接受了充分起搏,但仍有约20%的患者在长期随访中复发晕厥。

房室传导系统疾病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于症状性房室传导阻滞者非常有效,但须考虑长期右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对于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心衰且QRS波增宽者,推荐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阵发性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对于典型的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扑相关性晕厥患者,导管消融为一线选择。

对于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致尖端扭转性室速并造成晕厥者,及时停药非常关键。

特发性室速相关性晕厥患者适于接受导管消融或药物治疗。

置入装置功能异常在罕见的情况下,置入心电装置可引起晕厥或近似晕厥,应考虑到电池耗竭、无效或电极功能异常,并及时更换脉冲发生器或电极。

对于置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者,由于延迟放电导致晕厥,应程控ICD,并予以及时放电。

部分患者须接受针对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和导管消融。

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晕厥治疗目标为预防晕厥复发,治疗基础疾病和降低心源性猝死(SCD)风险。

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或心房黏液瘤者首选手术。

应针对严重急性心肺血管疾病(如肺栓塞、心肌梗死或心包填塞)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治疗。

应针对肥厚型心肌病(无论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的心律失常进行治疗,多数患者须置入ICD。

高危心源性猝死者无法解释的晕厥即使此类患者的晕厥机制未明,也须给予特异性治疗,以降低死亡或危及生命事件的发生风险。

治疗目标为降低死亡率。

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肌病对于有当前指南置入ICD指征且合并心衰的患者,应先于或不依赖晕厥机制评估而置入IC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