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必修1(1)

合集下载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途险恶,常
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 死,年仅三十六岁。
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
写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
避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 写作背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是诗人于春天傍晚登上三山
(即三山矶,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在今江苏南京西南长江 东岸)回首眺望京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所作。
壮阔的春晴晚景图。良辰美景呈现眼前,令人陶醉和留恋。
第三层(从“去矣方滞淫”到“谁能鬒不变”):这一 层融景入情,抒发诗人登山临江望京邑所引起的怀乡愁绪。
《登池上楼》
主题: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品味诗句的精妙 1.《登池上楼》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情与景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明确:诗人主要是在中间八句描写了登楼临窗所见所闻初春 生机盎然的景色。后六句写诗人触景伤怀,决意归隐。
教学目标:
《登池上楼》
山水诗的先行者——谢灵运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移居会稽,
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世 称谢康乐。少好学,性奢豪。曾任永嘉太 守,后获罪被诛。喜爱山水,常率众肆意 遨游。谢灵运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他开始,山水诗
关爱和接受良好的教育。请你拟写一条以“关爱留守儿童”
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语言简 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在18字以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 时自利也。(《庄子杂篇·让王》)
【译文】不因别人的失败而自显成功,不因别人的卑 微而自视高大,不因逢时机而自图利益。
【品悟】这是庄子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
3.势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 (《庄子杂篇·盗跖》)
(15)泪下如流霰. (16)谁能鬒.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名词作动词,发出声音 (2)使动用法,使……
惭愧 (3)惭愧 (4)增进道德,这里指仕途上的进取 (5) 追求禄位 (6)形容词作动词,昏暗 (7)揭开帷帘,打开 窗子 (8)山势险峻的样子 (9)残余的寒风 (10)验证,证 明
2.字形辨认
怍( ) (1)柞( )
疴( ) (2)病( )
昧( ) (3)味( )
聆( ) (4)伶( )
答案:(1)zuò/惭怍 zuò/柞树 (2)kē/沉疴 bìnɡ/病情
(3)mèi/拾金不昧 wèi/滋味 (4)línɡ/聆听 línɡ/伶人
五、正确理解词语
(1)飞鸿响.远音 (2)薄霄愧.云浮 (3)栖川怍.渊沉 (4)进.德.智所拙 (5)徇.禄.反穷海 (6)衾枕昧.节候
(11)水边 (1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色彩明丽 (13)白绸 (14)芳草遍地的郊野 (15)雪粒 (16)黑色的 头发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登池上楼》的开头写“潜虬”“飞鸿”的作用 是什么?诗人为什么感到惭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必修1课件:第4单元-19南朝诗两首
其诗用语富丽精工,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谢朓(464—499),南朝齐著名的山水诗人,陈郡阳夏(今 作者简介 河南太康)人。与谢灵运同族,因此与谢灵运并称“大小
谢”。曾任宣城太守等职,因此亦被称为“谢宣城”
其诗把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作品风格
其诗诗风清新、秀丽,对于诗歌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他做皇帝,便用谢灵运为宰相。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矛盾的激化。而谢灵运 完全是诗人的性格,高傲、袒露、褊躁,不擅长政治权谋。他常对徐羡之等施以 批评攻讦,引起对方的猜忌,终于在永初三年(422)被逐出京都,迁为偏僻的永嘉 郡(今浙江温州)太守。这是谢灵运首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来永嘉后的第一 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明年(景平元年)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写下《登池上 楼》这一名篇,抒写郁闷之情。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唐)崔颢 ——(唐)柳宗元 ——(唐)白居易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4 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池.塘.生春草 古义:池___,___园__地___;__塘___,__堤___
岸。
今义:蓄水的坑。 (2)潜虬媚.幽姿 古义:_自___赏__,___自___我__怜___惜__。 今义:有意讨好。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之《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谢灵运——谢公诗如初发芙蓉
• 南朝诗人,晋大将军谢 玄之孙,出生于世袭贵 族之家,袭封康乐公, 又称谢康乐、“大谢”。
离群难处心。 内心也难以安定。

• 保持节操岂止古人才
池 • 持操岂独古, 能做到,没有烦闷在
上 无闷征在今。 今日得到了证明。

•这几句写 • 祁祁伤豳歌, 萋萋感楚吟。 怀归情绪
• 索居易永久,
离群难处心。
登 池
• 持操岂独古,
上 无闷征在今。

【内容与结构】
一(1-8): 言坎坷人生

动、静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1
19 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朝是我国文学创作的自觉时代
• 自学提示 • 1.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自 学• 3.学习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 提然地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

登池上楼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 衾枕昧节候,•这八句写 登楼所见 褰开暂窥临。
• 倾耳聆波澜,
举目眺岖嵚。 满目春色
登 • 初景革绪风,
池 新阳改故阴。
上 楼
•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 祁祁伤豳歌,• “采蘩祁祁”这首豳
萋萋感楚吟。 歌使我悲伤,“春草 生兮萋萋”这首楚歌

高中语文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9课《南朝诗两首》课件 粤教版必修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眺
1、作者简介 谢眺(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与谢灵运同族, 前后齐名,与谢灵运并称为“大小谢”。他曾任职宣城太守,因
此被人称为“谢宣城”。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现实环境中,目睹仕
途险恶,常常流露出忧生之叹。后来受诬陷,下狱而死,年仅三 十六岁。他是南朝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诗风清新、秀丽。他的写 景诗吸收了谢灵运作品中那种细致观察与逼真描写的优点,避 免了谢灵运诗作中的晦涩之弊,成就很高。有《谢宣城集》。
19、南朝诗两首 登池上楼
谢灵运
1、作者简介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东晋名臣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他从小生活奢豪,养尊处优。 后曾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野心, “自谓才能宜参机要”。而当时执政的出身比较寒微的刘宋王族与 王、谢等门阀贵族存在着矛盾。后来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获罪被杀。 谢灵运喜爱山水,经常率众四处漫游,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他 游览的山水很多,观察自然景物很仔细,再加山他的高度艺术修养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他有许多传诵的名句 ,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可爱之感。
2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3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4 池塘生春草, 园柳变鸣禽。
5、鉴赏佳句: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 神来之笔,作者紧扣新春景色的 特点,由远及近,绘声绘色,赋 予春景以感情。这两句景情融化, 自然贴切。历来为后人所赞赏, 作者自己也曾激赏。
6 作者在这样的景物 里,融 入了他什么样的感情?从哪里 看出来?
第二部分:自“衾枕”以下八句, 写登楼所见的满目春色。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先写由登 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 诗,借用典故抒发自己的感慨, 情绪又转向感伤。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4.19《南朝诗两首》课件(粤教版必修1)

苦、穷困潦倒的无奈之感。
2.看标题。标题点明写作内容。如《送元二使安西》, 看标题可知为送别诗,一般抒发依依惜别之情。 3.看注释。有的诗歌会注明作品写作的时间和背景, 也有利于把握主旨。
4.看意象。有的意象能表明诗人情感,且相对稳定。
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写“月”这一传 统意象,表明诗人思念家乡、渴望团聚的思想。
诗歌中描写景物的手法
1.使用各种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使用动静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等手法。 3.使用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等空间顺序描写。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潜虬(qiǎn)


﹒ B.豳歌(bīn) ﹒ 衾枕(qīn) ﹒
C.参差(cī)
《登池上楼》
分析诗人的复杂情感
1.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潜虬”“飞鸿”有何作用? 提示:写潜虬的幽姿、飞鸿的鸣声是来比喻贤人深藏不露、
孤高自赏的品格,用来反衬自己功业难成、声名难树的无
奈和不幸。
2.诗中写了诗人登楼所见的满目春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受? 提示:诗中描写了冬去春来,温馨而和煦的春景,突出了
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炼动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 人之心。
(2)炼形容词。“枯藤老树昏鸦”,藤给我们的感觉 是绿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加一个“枯萎”的“枯” 字,生机没了,活力死了,颜色也换成枯黄的了。 (3)炼虚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的“复”和 “又”字,把游子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充分地表现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1课件:19南朝诗两首
• (1)注释的暗示。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 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 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的思想 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暗示诗的用典或意境; 有时介绍作者,暗示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 (2)题干的暗示。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 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
• 【对应考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内容主旨
• 【答案】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京邑比喻自 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了古人的诗句。
技法镜鉴
移情入景,写景如画
• 景物是有形的,实在的;而情思却是无形的,虚无
的。融情思于景物,把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
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紧密地结合起来,移情入景,
•突然,神迹发生了——只听哗啦一声,荷身一侧,整
个叶面上的水球也随之倾泻而下,然荷叶却弹身而 起,恢复了一向的挺拔。这危险也终变成了虚惊一 场,看着一大片一大片、柔柔涌动着的青叶,就像 初见时般矜持,我却像经历了万般,大彻大悟。
对接高考
古典诗歌鉴赏失误分析
• 【考点解读】 • 解答诗歌鉴赏题,考生常出现以下几个失误: • 1.缺少对采分点的把握。比如:单个词的鉴赏,由
技法镜鉴
以乐景写哀情
• 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大致有四 种:一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乐景写哀情; 二是用美好之景表现欣喜之情,即乐景写乐情;三 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昂扬、欣喜之情,即哀景写乐情;
•四是用衰败之景表现愁苦之情,即哀景写哀情。一 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
• 课外阅读推荐书(篇)目: • 谢灵运:《谢康乐集》(焦竑刊刻)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课件19南朝诗两首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这首诗是诗人于春天傍晚登上三山(在今南京西南,上有三峰,南北相接)回首眺望京城 建康(即今南京)时所作。描写了诗人即将离开京城建康的傍晚,登上三山回望京城的情 景,抒发了眷恋京城之情。诗题的八个字,点明了时间、地点和望的对象。 3.备用知识 (1)山水田园诗 现在的人们把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为作品主要内容的诗称为山水田园诗。田园 诗虽然与山水诗并称,但是它们并不是两类相同的题材,田园诗写农村的风光,主要是描 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它起源于东晋陶潜,成熟于盛唐时期王维、孟浩然诸人。 山水诗则是以描写自然风光为主,写诗人对山水的审美情趣,表现山水之美,抒发观赏山 水时的心情、感受的诗歌。这一主体往往与旅行联系在一起。 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的产生。 山水诗是从南朝刘宋时的谢灵运开始的,南齐谢脁继之,到唐代完全成熟,名家辈出。 山水田园诗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寄情于山水,于山川林野中找寻生活的情趣, 描绘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恬淡心情。
答案: (4)残留 (5)孤单
4.名句默写 (1)池塘生春草, (2)余霞散成绮, (3)
。 。 ,杂英满芳甸。
答案: (1)园柳变鸣禽 (2)澄江静如练 (3)喧鸟覆春洲
一、整体把握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
动 、 静







1—
8)









、 、 、
色 暗 暖
二 、 ( 9— 16) : 绘 登 楼 美 景
参考答案:《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写景如画,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本 诗开头八句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洗练流丽;最后六句抒写离开京 邑的忧伤。因对京邑依恋,所以不忍离去;因怀念乡国,所以三山风景 虽佳妙,却无心欣赏而罢宴。诗中诗人将乐景与哀情巧妙地融为一体, 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3.《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历来为 诗家所称道,请你品评一下,体会其妙处。 提示:①采用对比手法。一是色彩相对,绮红练白,红白相衬,对比 鲜明;二是动静相对,霞动江静,动静相谐。②比喻得当。把霞比作 绮,把江比作练,形象、生动、具体。③精于选词。前句之“余”和 “散”,因为霞“散”才显得“余”(残余);后句之“澄”和“静”,因为江“澄” 才显出“静”。选词的精当揭示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辨字组词 (1)澜波澜 斓斑斓 阑阑珊 谰谰言 (2)绮绮丽 犄犄角 掎掎角之势 倚倚靠 (3)怅怅惘 伥为虎作伥 帐帐篷 账账簿 3.古今异义 无闷征 在今 .
古义:验证,证明。 今义:现象,表露出来的迹象。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4.词类活用 (1)潜虬媚 幽姿 .19 南朝诗两首Fra bibliotek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熟记文言实词“媚、怍、进、任、徇、疴、昧、革、绪、持、 涘、甍、覆”和文言虚词“方”。 2.在反复吟咏中,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学习借乐景写哀情的写作手法。 3.背诵这两首诗。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意动用法),
译为:以……为媚,自我怜惜的意思。 (2)萋萋感 楚吟 (动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感伤。 . (3)白日丽 飞甍,参差皆可见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译为:使……明丽。 (4)泪下 如流霰 (名词用作动词),译为:流下。 .
5.名句填空 (1)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2)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4)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潜虬 (qiú) . 卧疴 (kē) . 祁 祁(qí ) . 楚吟 (yí n) . 流霰 (xiàn) .
怍 (zuò) . 褰 开(qiān) . 豳 歌(bīn) . 灞涘 (sì ) . 鬒 (zhěn) .
徇 禄(xùn) . 岖嵚 (qīn) . 萋 萋(qī) . 飞甍 (méng) .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人生境遇 登池上楼 登楼所见 内心情感
以物反衬 融情于景 官场失意 用典表志 自己心态 化用古诗 美景哀情 直抒胸臆 去国怀乡 怀人思归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壮丽景象
登高远眺 眷恋京城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1.《登池上楼》开头为什么写虬龙和鸿雁? 提示:潜游的虬龙自我怜惜美好的姿态,远飞的鸿雁响起了悠远 的鸣声,潜虬、飞鸿在海阔天空中逞姿长鸣,悠闲自在,下文自然转 入写自己处境的不如意,这是反衬手法。 2.综观全诗,《登池上楼》的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情 感? 提示: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 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 诗人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不能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政局混乱,文人常借歌咏山水寄托超脱尘世的情志, 《登池上楼》这首诗即体现了这种创作倾向。这首诗作于谢灵运 任永嘉太守时。谢灵运由朝官外放,郁郁不得志,但又无可奈何。 《登池上楼》是写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前部分 抒写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描绘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物,最后表达 了怀人思归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 草、鸣禽的变化,使人感到生意盎然,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 有些低沉。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这首诗可能是谢朓将出任宣城太守、离 开建康时登三山所作。诗中抒发了登山眺望时对京城的眷恋之情。
(2)多音字 薄弱(������ó) 薄饼(������á������) 薄荷(������ò)
参差(������ī) 差旅(������ℎā������) 差强人意(������ℎā)
澄澈(������ℎé������������) 澄沙(������è������������)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1.找出《登池上楼》一诗中描写季节变化的诗句,品味其妙处并 说说这些诗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提示:《登池上楼》中描写季节变化的句子有“初景革绪风,新阳 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几句是作者写春天景色的 最精彩之笔,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 力。前两句抓住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 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 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作了一种动态的 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今热闹的特点。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 的情感,情景交融。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自然景物之中,这些句 子有助于表现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1.连线作者 谢灵运(385—433),南朝宋代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名将 谢玄之孙。谢灵运仕刘宋时曾为永嘉太守。刘宋初期,谢灵运创作 了大量的山水诗,并丰富了描写山水的技巧,使山水描写从附庸玄 诗到蔚为大观,演变成山水诗,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崭新的题 材领域。其作品《山居赋》颇有名。与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 嘉三大家”。 谢朓(464—499),南朝齐代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人。谢朓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朓的山水诗把 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自然地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 谢朓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他对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开头的两句“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用典,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提示:这两句化用古人诗句,以喻今日自己的心态。作者以古人 的“望京”来比自己的“望京”,以灞涘、河阳比三山,以长安、洛阳比 京邑,用古人的望京师借指自己对京师的依恋之情,奠定了全诗的 感情基调。“望”是贯串全篇的线索。 3.这两首诗在抒情写景方面有什么异同? 提示:相同之处是两诗都以乐景写哀情。 不同之处是谢灵运以写景来抒发其郁郁不得志之情,谢朓则以写 景来抒发其眷恋京城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