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节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
2024年版最新最全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物质的世界第一节:物体的运动第二节:力的作用第二章:力的运动第三节:牛顿第一定律第四节:摩擦力第三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杠杆原理第六节:滑轮与轮轴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作用及效果。
2. 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理解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 力的运动规律的掌握。
2. 摩擦力的计算。
3. 简单机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 杠杆原理与滑轮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滑轮、杠杆等)。
2. 学具:物理实验报告册、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物体的运动、力的作用;第二章牛顿第一定律、摩擦力;第三章杠杆原理、滑轮与轮轴等内容。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提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难点与重点、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
2. 板书细节:用图示、公式、关键词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两个力,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向东,另一个力为15N,方向向北,求物体的合力。
论述题: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观察家中或学校的简单机械,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答案:1. 合力为约18.03N,方向为东北方向。
2. 略。
3.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等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中物理八上
初中物理八上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运动和静止
1.2 位移和路程
1.3 速度
1.4 加速度
第二章力和运动
2.1 力的概念
2.2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3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
2.4 牛顿第三运动定律
2.5 力的合成和分解
第三章力的应用
3.1 重力
3.2 摩擦力
3.3 浮力
3.4 张力
第四章机械能
4.1 机械能的概念
4.2 动能
4.3 重力势能
4.4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五章简单机械
5.1 杠杆
5.2 滑轮
5.3 斜面
5.4 螺旋
第六章热现象
6.1 温度和温度计
6.2 热胀冷缩
6.3 热量
6.4 热平衡和热机
以上是初中物理八上常见的几个主要章节,每个章节下面列出了一些典型的小节内容。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具体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各章知识点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知识点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适是和2.物理探究的主要环节是、、、、、、。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知识点1.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简称运动。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2、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和。
3、正确放刻度尺要注意:测量时,物体的一端与刻度线,尺面要被测物体。
4、使用刻度尺测量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估读到分度值的。
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5、和的差叫误差。
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
6、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字母表示;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7、速度表示,用公式为,国际单位是。
第三章声的世界知识点1.声是物体的产生的,声的传播需要,声不能在中传播。
在空气中声速是;声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是,最慢是。
①指声音的,与有关。
2.乐音的三要素②指声音的,与有关。
③指声音的,与有关。
3、从物理学的角度,叫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叫噪声。
4、叫超声,叫次声。
5、声可以传递和。
第四章光知识点1.光在中是沿传播的。
真空中光速为,利用光沿直线传播可以解释、等现象。
2.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
③反射角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
④光路是的。
3、镜面反射的特点是:反射面,光线被反射向;漫反射的特点是:反射面,光线被反射向;漫反射(“遵守”或“不遵守”)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所成的像是的像,②像的大小物体的大小。
③像到镜面的距离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④像与物关于镜面;⑤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
5、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叫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6、光折射时,密度较大的一方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较,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
光路是的。
7、照相机原理:物距时,成、、的像。
幻灯机原理:物距时,成、、的像。
放大镜原理:物距时,成、、的像。
8、成实像时,物距增加,像距;像变。
成虚像时,物距增加,像变。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节
八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物理考试范围:八年级物理一章---三章第一、二节;考试时间:75分钟;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2分)1、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4s B.人的步行速度约为5 m/sC.铅笔芯的直径约为1 mm D.两层楼房的高度约为20m2、要测量一个瓶子的直径,下面几种方法中正确的是()3、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A.34cm=34cm×100-2=0.34m B.0.6µm=0.6×1000µm =600nm C.0.12m=0.12×1000mm=120mm D.54mm=54m÷1000m=0.054m4、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少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产生的误差B.减少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C.减少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5、小王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先后四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26.26cm、26.28cm、26.45cm、26.29cm,则物理书的长度应为()A.26.26cm B.26.27cm C.26.28cm D.26.32cm6、下面的运动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B.站在超市运动的电梯上不动的人C 地球上方的同步通信卫星. D.百米赛跑的运动员7、下列关于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地球绕着太阳转B.太阳从东方升起C.跳伞运动员看着大地向自己飞来D.车上的小明看着树木向后移动8、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和乙B.甲和丙C.甲和丁D.乙和丁9、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 通过的路程越长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C.物体的运动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时间成反比2D .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一个定值,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无关10、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的时间比为2: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A .3:4B .3:1C .4:3D .5:311、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就不发声了,其原因是( )A .手将声音吸收了B .手不能传播声音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 .以上原因都有12、用嘴吹笔帽能够发出鸣叫声,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A .嘴B .笔帽C .空气D .手1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下列对两人声音描述正确的是( )A .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 .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 .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 .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1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1.1力的概念1.2力的作用效果1.3力的测量2. 第二章运动与力2.1运动状态的改变2.2牛顿第一定律2.3惯性3. 第三章电路3.1电路的组成3.2电路的状态3.3电路图的绘制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的概念。
3. 掌握电路的组成、状态和电路图的绘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测量,运动与力的关系,电路图的绘制。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牛顿第一定律,电路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力的测量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力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配合例题讲解。
3. 引导学生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
4. 课堂练习: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点。
5. 讲解电路的组成、状态和电路图的绘制,配合实际操作演示。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运动与力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3. 电路的组成、状态,电路图的绘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2)举例说明运动与力的关系。
(3)绘制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测量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例如:踢足球时,足球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3)见附图。
2. 拓展延伸:了解力的单位,探究不同电路状态的特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力的单位,学习更多关于电路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信息密度与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目的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的深度与实用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选择和安排。
八年级物理(上)第1-3章知识要点
初二物理上册第1-3章的知识要点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1500米/秒;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200米/秒。
6、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其次,在空气中传播最慢。
7、声音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3、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即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4、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5、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6、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7、人们能分辨各种各样的声音是根据音色的不同。
8、响度、音调、音色是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人们常把它们叫做声音的三要素。
三、令人厌烦的噪声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它是声源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
3、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三要素实际上是乐音的三要素。
4、人们用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符号为dB。
5、超过90dB的噪声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6、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1)在声源处控制噪声(如:安装消声器)(2)在传播途中控制噪声(如:植树)(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如:戴护耳器)7、可以用“以声消声”的方法来反噪声。
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Hz至20000Hz之间。
2、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一、教案内容:第1章:机械能1.1 动能1.2 势能1.3 机械能守恒定律第2章:声音与振动2.1 声音的产生2.2 声音的传播2.3 乐音与噪声2.4 振动与波第3章:光的传播与反射3.1 光的传播3.2 光的折射3.3 光的反射3.4 透镜及其应用第4章:光的折射与透镜4.1 光的折射现象4.2 透镜的分类与特点4.3 凸透镜成像规律4.4 眼睛与眼镜第5章:电磁现象5.1 电流与电路5.2 电压与电阻5.3 欧姆定律5.4 电磁铁与电磁波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2.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反射规律,了解乐音与噪声的定义,认识振动与波的关系。
3. 掌握光的传播、折射和反射规律,了解透镜的分类与特点,学会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 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掌握欧姆定律的应用,认识电磁铁与电磁波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声音、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现象。
2. 难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与反射规律,欧姆定律的计算,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实验演示、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3.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评的40%。
2. 期中考试:测试学生对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全册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评的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六、教案内容:第6章:力的作用与运动6.1 力的概念与作用6.2 牛顿运动定律6.3 摩擦力与重力6.4 压强与浮力第7章:温度的测量与热量7.1 温度的概念与测量7.2 热量与热传递7.3 热机与热效率7.4 生活中的热量现象第8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8.1 物质的性质8.2 物质的变化8.3 生活中的物质变化现象8.4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9章:天体与宇宙9.1 宇宙的起源与结构9.2 恒星与行星9.3 地球与月球9.4 天体运动规律第10章:生活中的物理现象10.1 机械与电气10.2 光学与声音10.3 热学与力学10.4 现代科技与物理七、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物体的运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1.1 力的概念1.2 力的测量1.3 力的作用效果2. 第二章运动与力2.1 速度2.2 加速度2.3 牛顿第一定律2.4 动力与阻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杠杆3.2 斜面3.3 轮轴与滑轮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
2. 使学生掌握运动与力的基本关系,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3. 培养学生对简单机械的认识,了解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运动与力的关系、杠杆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滑轮、杠杆、小车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圆规、重物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讲解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学生理解。
3. 讲解速度、加速度,介绍牛顿第一定律,分析实例。
4. 通过实验,探究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5. 介绍简单机械,讲解杠杆、斜面、轮轴与滑轮的原理,举例说明。
6. 课堂练习:解答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2. 速度、加速度、牛顿第一定律3. 动力与阻力4. 简单机械:杠杆、斜面、轮轴与滑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2)计算:一物体质量为2kg,加速度为3m/s²,求所受合力。
(3)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应用原理。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等。
(2)F=ma=2kg×3m/s²=6N(3)杠杆:剪刀、钳子等;斜面:盘山公路、楼梯等;轮轴与滑轮:自行车、吊车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还需加强,可通过课后辅导、讨论等方式巩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史,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长度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换算时,将数字乘以进率,再带上换算后的单位。
2.在使用刻度尺前,要了解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3.误差是测得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先去掉错误数据,平均值不能认为除尽的数值最准确,也不能认为小数点后面位数越多越好,所取位数要和测量位数相同。
4.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和滚轮法。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5.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6.实验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1.物理学中将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宏观运动(机械运动)和微观运动(分子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二、参照物1.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择成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和特殊性,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具有隐含性。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取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有位置变化,说明它运动;如果没有位置变化,该物体静止。
3.同一物体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4.相对静止的条件是物体与参照物速度相等,方向相同。
三、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计时)和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看谁在先)。
2.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v=s/t,也可以通过s=v×t推导出来。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教科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机械运动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1.2 直线运动学习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速度-时间图像,理解图像中斜率表示加速度的概念。
1.3 曲线运动学习曲线运动的特点,掌握圆周运动和抛物线运动的概念。
学习加速度的概念,理解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学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力的计算公式,掌握力的单位。
2.2 摩擦力学习摩擦力的概念,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摩擦力的计算公式,掌握摩擦力的单位。
2.3 重力学习重力的概念,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
学习重力的计算公式,掌握重力的单位。
第三章:能量和功3.1 能量学习能量的概念,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学习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3.2 功学习功的概念,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学习功的作用效果,掌握功的正负表示。
3.3 机械能学习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守恒定律。
学习机械能的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第四章:压强和浮力4.1 压强学习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计算公式。
学习压强的单位,掌握压强的换算关系。
4.2 浮力学习浮力的概念,理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的实验方法。
第五章:声现象5.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学习声速的概念,掌握声速的计算公式。
5.2 声音的特性学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学习声音的单位,掌握音量的换算关系。
5.3 声音的应用学习声音的应用领域,如通信、音乐等。
学习声音的记录和播放原理,掌握录音机和扬声器的工作原理。
第六章:透镜及其应用6.1 透镜学习透镜的种类和特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性质。
学习透镜的焦距和焦点的概念,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6.2 光的折射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课件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与力1.1 速度与速率1.2 探究匀速直线运动1.3 力的概念及其测量1.4 重力与摩擦力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2.1 牛顿第一定律2.2 牛顿第二定律2.3 牛顿第三定律3. 第三章:能量3.1 动能与势能3.2 能量守恒定律3.3 热量与能量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与力的基本概念,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2. 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了解各种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转化。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的掌握与运用2. 教学重点:力与运动的关系不同能量形式及其转化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滑轮组、小车、砝码、弹簧测力计等2. 学具:画图工具、计算器、实验报告单等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力与运动的关系。
2. 例题讲解: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如小车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介绍牛顿第三定律,以物体相互碰撞为例进行说明。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并计算物体的加速度。
结合实例,让学生判断不同情况下的能量转化。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结构:左侧:章节、知识点框架右侧:例题、公式、重要概念2. 板书内容: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根据给定条件,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力的大小等。
分析题: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应用题:探讨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根据题目要求,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分析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探讨现代物理研究中的力与运动问题,如宇宙速度、相对论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1-3章学习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1-3章学习总结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物态变化总结对物态变化的判定方法是:首先明确物态变化中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末状态,然后再根据定义来判断是何种物态变化。
冬天进入温暖的房间,眼镜片变模糊是于室内水蒸气在温度较低的镜片上发热液化而成的。
图像法具有直观、简洁、形象和概括力强的特点,它能将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状态以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
分类法就是将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归到一类=起的方法。
1、一个关系: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是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两个区别;(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计沸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蒸发在液表面,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沸腾是液表面和内部,在一定温度下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3、两个过程:吸热过程:熔化、汽化、升华。
放热过程:凝固、液化、凝华。
4、三个制冷作用:蒸发有吸热制冷作用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熔化吸热有制冷作用。
5、三个条件: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6、两个方法: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1八年级物理第三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色彩颜色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光源的判定方法是:能否发光,而不是看它是否有光。
人眼能看见物体是于物体发出的光射入人眼的结果,月球发光是于它能反射其它光源的光,但它本身不是光源。
光的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光的现象。
白光是复色光通过三棱镜的偏折角度不同各色光的偏折角度从小到大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单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
复色光: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合光。
太阳光是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它通过三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复色光。
红绿蓝三种色等比例可以混合成白光。
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光的三原色。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一至三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1k m=m,1m=dm=cm=mm=um= nm,。
光年是的单位。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2)测量时的方法: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18.41cm 。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其中的估读值为 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 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 cm。
(图1)(图2)(图3)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走、二、三恢复.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不同,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其中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多余的四舍五入。
第2节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叫。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全册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第1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力的工具第2节:运动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2. 简单机械第3节:杠杆的分类、杠杆原理、杠杆的应用第4节:滑轮的分类、滑轮组的特点、滑轮组的工作原理3. 浮力与密度第5节: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第6节: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密度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了解浮力与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浮力与密度的计算及应用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测量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杠杆原理、滑轮组的工作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密度的概念、计算及应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计、杠杆、滑轮组、密度计、浮力计等物理实验器材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三角板等学习用品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以教材为基础,详细讲解各章节知识点,配合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3.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2. 内容:力与运动简单机械浮力与密度3. 插图:相关物理实验原理图、数据表格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2)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m、体积V,求物体的密度ρ。
(3)杠杆原理的应用实例有哪些?(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释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2. 答案:(1)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各章课堂笔记知识点汇总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各章课堂笔记知识点汇总第一章走进实验室课堂笔记一、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实验,制定计划(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5)分析论证(6)评估(7)交流合作二、测量的初步知识1.测量: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2)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换算关系:1千米=103米1分米=10-1米1厘米=10-2米1毫米=10-3米1微米=10-6米1纳米=10-9米注:中学生的平均身高1.60m左右;一层楼的高约为3m;课桌高约为80cm;一张纸的厚度约为几十μm。
(光年是长度的单位)3.正确使用刻度尺: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五点:(1)会看: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的位置,以及零刻线是否磨损;二是观察它的量程;三是观察它的最小刻度值(分度值).(2)会放:①贴:使刻度尺有刻度线的边尽可能贴近被测物体.②平:刻度尺应与被测长度相平行(或重合),不许歪斜.③齐:应使刻度尺的零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边缘(被测长度的起点)对齐;若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刻度尺上的某一整刻线作起点.(3)会读:①视: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尺面。
②估:既要读出准确值,又要读出估计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③补:无估读值,应在估读数字处补“零”。
(4)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记录测量结果时,一定不要忘记写单位。
(5)会选:会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4.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2)化曲为直法(3)平移法5.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2)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①选用准确度更高的测量仪器。
②改进实验方法。
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3)误差和错误的区别: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能避免,只能减小。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影响响度的因素: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距离越远响度越弱。
3) 音色:声音的特色(也叫音质或音品,音色是区分不同发声体的依据)。
决定音色的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等因素决定。
4)生活中关于声音的“高、低”可能指音调,也可能指响度。
四、其他声现象:
4) 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
5) 速度公式:v=s/t,v速度:米/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6) 速度单位:米/秒(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小时(km/h),换算关系:1 m/s= km/h
7)平均速度: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测量:测得总路程和总时间两个物理量,带入速度公式即可。
1)回声:声音的反射现象。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时(最短距离为17m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若小于,原声和回声叠加在一起,使得原声加强。因此在屋子里说话的声音比在操场上响亮。
2) 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和速度公式(S=1/2vt)可以测距离(如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潜水艇位置等)。
3)共鸣:条件→频率相同
2)估测人的高度、纸张的厚度、发丝直径、课桌及教室相关长度,知道教材长度和宽度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②“放”: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表面、整刻度线对齐被测起点。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记录测量结果带单位。⑥“算”:对同一被测长度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1)实像和虚像:能够呈在光屏上的像叫做实像(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的交点,也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
教科版 八年级上 第一、第二、第三章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上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二、物理中常见的测量长度测量基本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千分尺实验室质量测量的基本工具:托盘天平和砝码时间测量的仪器:秒表、日晷、滴漏测量温度的常用仪器:温度计电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电压的测量仪器:电压表力的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直接测液体体积的测量仪器:量筒、量杯三、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物理量的测量首先要规定它的标准,并以之作为单位,将待测量物理量与它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国际单位制是进行科学、科技、贸易交流的保障。
四、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换算方法:单位间的换算关系采用等量代替法,即先照写数值,然后乘以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并注意结果尽量用科学计数法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系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 1.75dm 、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看.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线是否磨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2)放.正确放置刻度尺的方法是贴、平、齐,即①刻度尺有刻度线的边跟被测物体紧贴。
②刻度尺跟被测物体的边平行。
③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跟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提出声音又大小,高低之分。
同时,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的声音各有什么区别。
⑶总结乐音的三个特征,并提出问题:这些特征又与声源振动情况分别又什么样的关系? 2、过程展开(1)音调:声音的高低。
提出问题: 音调与物体的振动又是什么关系? 注意观察1、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2、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提示学生自己总结顺带复习频率的概念,以及单位。
(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来表示,而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
振动得快则频率高。
单位:赫兹(Hz )人的听音频率范围 20Hz~20000Hz )在学生的自己得出的结论的基础上,系统总结:音调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一般说,儿童的音调比成人的高,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的高。
)书上一些声音的频率:由于声源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等因素的不同,而振动频率范围不同。
也就是物体的振动频率范围与本身有关。
(2)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叫做响度,也叫音量。
提问:如果你想要听到更响的声音,你会怎么办?那你觉得响度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注意观察1、 刻度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同?刻度尺 振动快慢 音调高低 四分之一 四分之三刻度尺 振幅 响度大小活动一延伸:自我探究:探究吉他弦线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弹拨时发出的音调高?(粗、细)(松、紧)(长、短)让学生自己下去用橡皮筋模拟吉他弦。
结论:越细、越短、越紧的声源发出的音调更高 学生活动二:把直尺的一部分伸出桌子,保持伸出桌子的部分长度不变,分别用不同的力度拨动直尺。
实践探究是最好的导师,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实验的乐趣七、教学评价设计项目过程配合小组合作效果识记效果相互帮助情况实验操作结论规律生活例子八、形成性练习题1.人在野外喊话时,常把双手合拢做成喇叭状围在口边,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声音的,增大声音的。
2.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3.小明向家里打电话,他主要依据声音的听出是妈妈接的电话;妈妈要他把声音讲大些,这是要求他增大声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卷物理考试范围:八年级物理一章---三章第一、二节;考试时间:75分钟;A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32分)1、下列说法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4s B.人的步行速度约为5 m/sC.铅笔芯的直径约为1 mm D.两层楼房的高度约为20m2、要测量一个瓶子的直径,下面几种方法中正确的是()3、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A.34cm=34cm×100-2=0.34m B.0.6µm=0.6×1000µm =600nm C.0.12m=0.12×1000mm=120mm D.54mm=54m÷1000m=0.054m4、用一把尺子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一般要测量三次或更多次,这样做的目的是()A.减少由于观察时视线倾斜产生的误差B.减少由于刻度尺不精密而产生的错误C.减少由于估测而产生的误差D.避免测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5、小王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先后四次测得的结果分别是26.26cm、26.28cm、26.45cm、26.29cm,则物理书的长度应为()A.26.26cm B.26.27cm C.26.28cm D.26.32cm6、下面的运动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 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B.站在超市运动的电梯上不动的人C 地球上方的同步通信卫星. D.百米赛跑的运动员7、下列关于运动的描述,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是()A.地球绕着太阳转B.太阳从东方升起C.跳伞运动员看着大地向自己飞来D.车上的小明看着树木向后移动8、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甲和乙B.甲和丙C.甲和丁D.乙和丁9、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 通过的路程越长B.物体的运动速度越大,所用时间越短C.物体的运动速度与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与所用时间成反比2D .物体的运动速度是一个定值,与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无关10、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的时间比为2:1,则它们的速度之比为( )A .3:4B .3:1C .4:3D .5:311、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面就不发声了,其原因是( )A .手将声音吸收了B .手不能传播声音C .手使鼓面停止了振动D .以上原因都有12、用嘴吹笔帽能够发出鸣叫声,这个声音的声源是( )A .嘴B .笔帽C .空气D .手1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下列对两人声音描述正确的是( )A .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B .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C .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D .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1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
下面这些被埋在倒塌房屋中被困人员自救措施中,最有效的方法是( )A .大声呼救B .静等着营救人员前来营救C .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D .见缝隙就钻,从废墟中爬出来1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6、声音的音色决定于发声物体的:( )A.振动的振幅 B 振动的大小 C. 振动的快慢 D.材料和结构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17、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中仪器仪表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图中,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为 cm 。
18、给题中数字填上合适的单位:一般窗玻璃的厚度为3.0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为1819、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75µm = cm ,快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144 km/h = m/s ,声音常温下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km/h;20、某物体的运动速度为3m/s , 意思是:21、我国古书《套买曜》上记载有:“人在舟中闭牖(门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觉”,这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生动描述,其中“舟行”是以 为参照物,“人不觉”是以 为参照物。
22、甲、乙两辆质量相同的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同时向东做匀速直线行驶,s-t 图像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 米/秒; 车的速度较大(选填“甲”或“乙”)。
行驶过程中,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 。
(选填“东”或“西”)运动。
23、用“频闪摄影”可记录物体相隔同样时间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是甲、乙运动中的频闪照片。
则 (选填“甲”或“乙”)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2 s,则该物体的速度为m/s。
三、实验题:(每空2分,共22分)24、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用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法,他把一根细铜丝紧密的排绕在笔杆上,一共绕了30匝。
请你帮他读出30匝的总长度为_____cm,铜丝的直径为______mm。
25、小刚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记录了如下数据,请据所给数据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相应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计时器. 小明试用了一下秒表,如图,此时秒表的读数应为: min S(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C m/s,(3)小车从C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是m/s。
26、(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实验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是。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先让一端伸出桌边短一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然后一端伸出桌边长一些,再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它的音调________(填“高”或“低”),这说明音调与________有关.四、计算题:(每小题4分,共12分)427、某汽车行驶108km 用时2h ,求该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28、甲、乙两地相距162km ,求汽车以10m/s 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需要多少h ?29、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14s ,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 ).B 卷(20分)一、不定项选择(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小题有二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或者不答的得0分。
共10分)1 、甲看到:路旁树木向东运动;乙看到:甲静止不动。
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应当是( )A.甲向西,乙向东运动B.甲向东,乙向西运动C.甲乙都向东运动D.甲乙都向西运动2、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 、Q 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 —t 图像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
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 甲、v 乙,P 、Q 间的距离为s ,则A .v 甲>v 乙,s=16mB .v 甲>v 乙s=8m ,C .v 甲<v 乙,s=16mD .v 甲<v 乙,s=8m3、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 )A. 两同学在t=10 min 时相遇B. 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C. 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D. 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4、一个物体作直线运动,全程80m ,它先以4 m/s 的速度通过前一半路程,然后以8m/s 的速度 通过后一半路程,则该物体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为()A.4.33m/sB.5.33m/sC.6m/sD.6.33m/s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声音是空气振动产生的;D.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小只与介质有关。
二、综合题(6题6分,7题4分,共10分)6、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1)本实验所用到的探究方法是:________.(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7、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秒.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___________米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行驶距离为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_____________秒。
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行驶时打电话时,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