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10×2分】)考点范围:基本概念&常规性概念1.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广义:除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4.土地类型结构(土地结构或土地资源结构)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5.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格局或几何图形。

土地空间组合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土地类型群体在空间上的有序性,并产生出特定的土地生态功能。

6.土地资源调查指国家为了系统掌握不同土地资源的类型、质量、分布情况所采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土地资源利用、评价、规划、开发、整理、保护等工作的一项前期工作。

7.土地资源评价指在一定的生产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根据其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土地等级,并且阐明不同等级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8.土地适宜性评价指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的过程。

9.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不同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它反映一个地区,在一定消费水平下,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10.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11.土地开发指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发挥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既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也包括对业已利用的土地进行追加投资和劳动,集约利用。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土地与土地资源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是由土壤和岩石堆积而成,而水域(如江河、湖、海)、地球上部的大气层以及附着于地上和地下的各种物质和能力则不属于土地的范畴。

3.土地包含的含义:⑴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认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⑵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⑶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个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⑷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4.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⑴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⑵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6.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⑴系统分析法;⑵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定位技术)⑷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7.国外的土地资源研究和土地资源学的成果(p16):8.中国的土地资源研究和土地资源学的成果(p18):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⑴太阳辐射: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生态系统中一切过程(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的能量基础。

①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的眼睛对0.4~0.7μ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其单位是lx(勒克斯),也可用日照时数表示。

②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日长因纬度不同而异,我国高、低纬度地区之间日长的最大差值可达5~6h。

③日照质量: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部分的比例,它随纬度、海拔高度、大气干燥及季节的不同而异。

⑵热量资源:①温度②积温: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中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
NKS
谢谢
土地资源学的学科体系
1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地理学、 土壤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的形成、分 布、数量、质量、评价、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方 面。
3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室内实验、 遥感监测、数学模拟等多种方法。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地、牧业用地、城市和工业用地等类型。
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地域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 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土地资源分 布特点不同。
集中性
土地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集中 性,某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优越 和资源丰富,成为土地资源密集 区。
动态性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 环境的变迁,土地资源的分布也 在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挑战与对策
挑战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 这些挑战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取更加 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土地利用。
对策
为应对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推广节约 集约用地、促进科技创新、完善法律法规等。这些对策旨在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03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土地资源的形成是自然和人文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土地资
源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过程,需要经过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逐渐
形成。
土地资源的演变过程
土地资源的演变受到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地质运动等,人文因素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这些因素都会导 致土地资源的变化。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一、基本概念及其内涵1、土地资源学:是指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研究对象:土地资源本身土地资源学研究内容:①基础理论研究:土地与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基础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③土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④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⑤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⑥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物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内涵:①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的立体空间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所以具有社会经济属性3、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资源特性:①生产性(具有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力是指有生命的东西可以在土地上生长下来,取决于土壤。

)②区域性(随着地理位置的变化,要素发生变化,土地的特性就发生变化)③动态性④可更新性⑤多功能性⑥有限性(体现在面积是有限的)⑦不可替代性资产特性:①商品特性:A土地商品具有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的二重性B土地的价格也具有两重性,土地价格包括天然价值的价格(取决于特殊的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价格C土地商品的不可移动性②产权特性③增值特性(人增多,需求增多,在利用土地过程中,投入质量提高,所以土地是增值的)④不动产特性(体现在不可移动和使用价值的永久性)三、土地资源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1、发生发展过程:①早起阶段(上个世纪30年代之前):人类对土地资源朴素认识的一个阶段②近期阶段(上个世纪30到70年代):也叫形成和发展时期或科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是72年开过一个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国际会议,提出了土地科学的概念③现代阶段(70年代到现在):1989年,中国农大土地资源系成立,林培教授91年出版《土地资源学》,标志着中国土地资源学诞生。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是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

4岩石、矿物风化的残积物质:即岩石等风化后未经搬运的物质,5疏松的运积物质:指风化物经过搬运后再沉积的物质。

6地表水:指存在于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中的水分。

7地下水: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种,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考虑上层潜水。

8潜水类型:是地表以下第一层具有自由水面的含水层的水9土壤:是陆地上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0土壤圈:土壤以不完全连续的状态存在于陆地的表面。

1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土地所有制决定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2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3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有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类型的分级: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按土地的复杂程度将土地分为大小不等、复杂程度不同、等级从属的土地个体。

5土地类型结构在某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成的空间格局6土地类型的演替,它是指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

7土地资源类型:性质(质量)相对均一或利用现状、利用潜力、适宜性等相对一致,并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土地资源单元。

8土地利用现状指当前人类对土地利用的状况,反映了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

9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相同的单元土地或土地资源。

0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的利用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最佳时所能达到的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 第1章 绪论

土地资源学 第1章 绪论
土地系统科学是全球可持续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系统服务是土地系统科学的核心研究内 容之一。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是当前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重大战略需求, 为此需要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构建节约资源和保护 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资源调查与开发综合考察研究。
1.1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1.1.2 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3. 土地资源学与土地资源管理学的区别
土地资源学和土地资源管理学存在着很多密切联系,又表现出侧重点的不同。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分类与分布规律,数量与质量评价,开发、利用、保护
与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学研究土地资源的配置方式、经济关系和管理职能,包括基础管理、用地管理和措
1.1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1.1.2 土地资源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2. 土地资源学在土地科学中的地位
土地资源学是土地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也 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它既研究土地类型土 地结构、土地演替等基础理论,又研究土 地数量、质量和权属调查,土地承载力、 适宜性和经济性评价,基本农田、生态保 护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设计,土地集约 利用上地可持续利用等技术方法,是土地 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
4. 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
土地资源的自然属性 1)土地数量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或空间的固定性 3)土地的不可替代性 4)土地的持久性 5)土地的生产性
土地资源的经济属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的可垄断性 3)土地用途的可转换性 4)土地的可改良性 5)土地利用的相互依赖性和外部
1.1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
1.2 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框架
1.2.2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土地科学导论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知识体系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就是运用土地资源学知识,借助测 绘制图等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 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规律和相互 关系,为综合农业区划、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国 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 等服务。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土地条件调查(土地 质量状况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两种。
土地与土地资源是有区别的:土地的范畴要宽于土地 资源,它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而土地资源是指在 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 利用的那部分土地,强调其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从发展运动的 角度辨证地看,有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的土地,在未 来的科技及社会的发展中,可能成为非常有用的资源。 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两个概念在通常情况下没必要 具体区分,可以等同看待。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土地资源研究取得了很大的 进展。
20世纪90年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广泛开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也逐步完善。
2003年正式颁布《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 地定级规程》和《农用地估价规程》,推进了 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评价的开展。
2005年以来,以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我国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 面展开,2006年底已完成国家和省级规划修编 的重大专题研究,这些成果突出了土地利用战 略、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优化区域与城乡土 地利用、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等新理念、 新方向,使我国传统型土地利用规划逐渐向资 源节约型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转型。
土地资源生态伦理体现了一个重要思想,即要把人的行为准 则和道德规范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扩张到人与自然生 态关系的领域。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

第二章土地资源学.

(2)按评价途径分类 1、直接评价 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
潜力。 2、间接评价 通过分析土地的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
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3)按评价的方法分类 1、定性评价 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生产力进行评价,评价时只把社
会经济技术条件作为背景,用定性的语言描述土地的质量 特征,确定土地适宜性或潜力的高低。 2、定量评价 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进行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化,再根据评价 指标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一般通过土地组成要素的质量指 标与特定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性状要求的比较来确定土地 的质量等级,用数理方法计算出某块土地的能够反映土地 质量高低的综合指标值和对研究土地分等定级。
第二章 土地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特性 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分类 第三节 土地资源评价 第四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其特性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三、土地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土地地——资是指源地球—表面—陆土地和地水面作的总为称自,同然时,要还是素一,个空于间的现概念在, 它或是可由气预候、见地貌的、土将壤来、水,文、能岩石为、人植被们等构所成的利自用然历并史综能合体产,
1、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 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并不针对某种土地 利用类型而进行,而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 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了 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又分为两种: 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
2、土地适宜性评价 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的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程度和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是研究土地资源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 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土地: 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 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 光照强度 : 光照长度 : 光照质量 : 温度 :对农业生产而言,气温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须条件之一 的温度范围内,并有足够的持续条件,否则无法生长。

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C 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 种性及其熟度。

无霜期 :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水文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总称。

包气带水 :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中存在的地下水为包气带水。

潜水 :指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

层间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两个隔水层中间的重力水。

地下水的水质 :主要是指地下水的理化性质。

矿化度 :单位体积地下水中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总量,用 g/L 表示。

地球化学条件 :由于受到降水和蒸发的影响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所形成的某些区域某些元素的缺失和富集的 某种状态 生物多样性: 是指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生态系统多样性: 是指生物圈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

植被: 是指一定区域内植物群落的总体,它包括森林、草地及农田栽培作物。

土地所有制: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

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 基础。

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度: 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区位 :是自然要素区位、经济区位和交通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组合的具体表现。

土地自然区位: 土地经济区位: 土地交通区位: 反映。

土地自然生产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

土地经济生产力:生产力。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1.1 土地的基本概念土地是由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空间分布层次:可分为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包括地貌、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直接影响生物生长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以及与地表产生直接水热交换的气候要素。

1.2 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1.3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1.4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4.1 资源特性:生产性,具有一定生产力;区域性,土地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地域分异性;动态性,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可更新性,表现为在合理利用条件下的自我恢复性;多功能性,具备多种用途性;有限性,土地面积有限,不可任意扩大;不可替代性,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生产资料;1.4.2 资产特性商品特性,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产权特性,具有存在于土地之中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增值特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不动产特性,源于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1.5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如人均占有量小等);2、土地类型多,土地利用差异明显;2、山区多于平原,耕地、林地占的比重小,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4、后备土地资源少,特别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5、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1.6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四种)系统分析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1.7土地资源学的定义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第二章2.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

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功能:是宝贵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社会财富,基本的生产要素,是污染物消纳的场所,是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计划、用途、市场、投资强度、价格)特征: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动态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土地用途的多宜性与多用性、土地的不可代替性、土地的社会性2、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能够实现其经济价值,成为财富来源的土地)特性: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7个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4个3、土地资源学的概念: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以人地关系为研究主线,是关于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的原理、方法和模式的一门学科。

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系统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土地作为地球表层系统内的各种构成要素(气候、土壤等)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地资源总体特征和功能的影响规律,是一个从要素分析到系统综合的复杂过程。

是土地资源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它将土地视作为景观,视为一个功能整体,分析土地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分析景观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与转换的各种生态过程,根据景观要素和生态过程的空间差异,分析景观格局特征。

用于土地类型划分、土地潜力评价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及稳定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3S 特点是精确、应用广泛、前景巨大社会经济分析方法:以效益为导向、以土地的最佳利用为目的、关注社会、重视人文是其特点发展趋势:①土地退化与恢复机理(水土保持研究、荒漠化土地的防治研究、盐碱化治理研究等方面,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②建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效果评价、土地使用制度评价、土地管理效益评价等几方面。

土地资源学概念

土地资源学概念

土地资源学概念1、土地:是地球表层一定厚度的土壤、水文、大气、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成果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指不论面积大小,其性质均一的单元土地。

4、土地资源类型:是指性质均一,利用现状、利用潜力或利用功能、适宜性一致的单元土地资源。

5、土地利用类型: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注意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与联系,防止出简答题6、土地资源评价: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大小及其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为合理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评价。

7、土地资源管理:是为了确立并巩固与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所有制、调制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由国家制定的包括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措施。

8、土壤、土地、国土区别与联系:土壤一般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着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

土地的含义则比土壤广泛得多,土壤只是土地的一部分。

土地是非人力可以搬动的。

土地与国土存在很大差别。

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领陆、领空、领海等的总称,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全部资源和环境的缩合体。

它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综合概念。

土地则只是一个自然、经济概念,无国别之界。

9、土地产权:指权利人按法律的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是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力的总称,包括: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力(抵押权、租赁权)10、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是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体现。

11、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人根据法律、文件、合同的规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部分处分的权利。

2土地资概述

2土地资概述

学习单元2 土地资源学概述一、土地资源学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土地资源学既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资源科学和土地科学的重要分支科目,它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土地资源学的学科性质(一)土地科学概念土地科学是指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土地科学是研究包括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在内的人类土地利用活动规律及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影响土地利用过程的机制的科学,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社会性、区域性、应用性等特点。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二)土地资源学学科性质土地科学属一级学科,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管理学等二级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土地资源学是土地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各分支学科的基础位置。

其学科性质比较复杂,是一门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分支学科、综合学科。

三、土地资源学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等;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以及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研究,包括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6.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有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土地与国土的区别:国土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是一个政治概念,但现在也作为经济概念来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在一定土地利用面积上投放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标志是高投入,高成本,高产量,高收益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土地财产制度: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国家爱管理制度: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目的强制取得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并依法给予补偿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土地征收制度。

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偿转为国有的措施土地储备: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即后备土地资源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图的有效供给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部分级差地租:是耕种(使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基准地价:是某一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这一时点就是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日,是各类用途土地的区域平均价格,是现状用途下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是现状来发程度下的土地使用权价格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公共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论述:1.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固定性2)面积有限性3)质量差异性4)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5)土地资产性,既是资源又是资产简答: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1)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2)城市土地产出的提高3)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4)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6)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2.我国土地征收特征1)以公共利益为目的2)行使征地权的主体职能是国家(实际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政府)3)征地的标的只能是集体土地4)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5)征收土地应以土地补偿为条件3.土地征收的补偿1)土地补偿费2)安置补助费3)地上附着物4)青苗补助费4.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2)竞争不充分性3)供给滞后性4)供给弹性较小5)低效率性6)政府管制较严5.土地市场的功能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6.马克思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7.土地价格的特点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货币的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3)土地价格由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8.土地税收的特点: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3)土地税税源稳定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9.土地税收的功能:1)防止地价撒花姑娘张过快,抑制土地投机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小题: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07年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国家标准GB)08年主要地类面积耕地18.2574亿亩(底限18亿亩)国土:960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海洋平均深度961米岛屿个数5400个1.1924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尔后杜尔阁、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相继对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3.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及地租地价理论4.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5.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6.工业区位论(德国韦伯工业区位论)公式:在农业领域: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100%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100%土地集约分类(集约内容):劳动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存在流转问题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在整个土地财产使用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立法、经济、行政、政策、计划规划、技术、教育用益物权1)土地承包经营权2)建设用地使用权3)宅基地使用权4)地役权担保物权1)抵押权2)质权3)留置权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学名词解释

1、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他包括地貌、岩石、水文、土壤和生物等组成要素.3、土地资源的概念: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最基本的生产资源.4、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5、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命形态的总称,其研究对象涉及小到遗传基因,大到生态系统乃至生物圈的各级生命实体,最主要包含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狭义生物多样性)广义生物多样性除上述三个外,还包括景观多样性。

6、生态系统定义: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

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7、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8、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9、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自然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影响因素:灌溉、排水、土壤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化肥、农药、有机肥等物质投入、作物品种改良及其优化组合;田间经营管理水平.10、土地分类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将这种分类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有序排列就叫土地分类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有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土地与国土的区别:国土是一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版图,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是一个政治概念,但现在也作为经济概念来使用
土地集约利用:在一定土地利用面积上投放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一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其标志是高投入,高成本,高产量,高收益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财产制度: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
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国家爱管理制度:指国家政权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制度、机构和手段等形成的完整体系土地征收: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公共目的强制取得土地所有权人的土地,并依法给予补偿行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土地征收制度。

我国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有偿转为国有的措施
土地储备:是指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为实现调控土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目标,依法取得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储存以备供应土地的行为
土地的自然供给: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即后备土地资源
土地的经济供给:指在土地的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图的有效供给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部分
级差地租:是耕种(使用)较优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由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无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不管租种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基准地价:是某一时点的土地使用权价格,这一时点就是基准地价评估的基准日,是各类用途土地的区域平均价格,是现状用途下土地未来地租的资本化,是现状来发程度下的土地使用权价格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业主对建筑物内的住宅,经营性用用房等专有部分享有所有权,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公共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论述: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差异性
4)功能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
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
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资产性,既是资源又是资产
简答: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含义
1)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
2)城市土地产出的提高
3)城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4)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提高
5)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优化
6)城市存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2.我国土地征收特征
1)以公共利益为目的
2)行使征地权的主体职能是国家(实际是各级土地行政主管机关政府)3)征地的标的只能是集体土地
4)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
5)征收土地应以土地补偿为条件
3.土地征收的补偿
1)土地补偿费
2)安置补助费
3)地上附着物
4)青苗补助费
4.土地市场的特点
1)地域性
2)竞争不充分性
3)供给滞后性
4)供给弹性较小
5)低效率性
6)政府管制较严
5.土地市场的功能
1)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
3)健全市场体系,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
6.马克思地价理论的主要观点
1)自然状态的土地虽然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租的资本化
3)土地租金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
7.土地价格的特点
1)土地价格是土地的权益价格
2)土地价格不是土地成本货币的表现,不依生产成本定价
3)土地价格由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决定,而土地需求影响更大
4)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
5)土地价格具有强烈的地域性
8.土地税收的特点:1)土地税收是国家税收中最悠久的税种
2)土地税收以土地制度为基础
3)土地税税源稳定
4)土地税收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转嫁
9.土地税收的功能:1)防止地价撒花姑娘张过快,抑制土地投机
2)引导土地利用方向,促使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3)调节土地收益分配,促进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4)保障财政收入,筹集公共设施建设资金
小题: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07年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国家标准GB)
08年主要地类面积
耕地18.2574亿亩(底限18亿亩)
国土:960万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公里
海洋平均深度961米
岛屿个数5400个
1.1924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尔后杜尔阁、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相继对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
3.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及地租地价理论
4.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
5.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6.工业区位论(德国韦伯工业区位论)
公式:
在农业领域:垦殖系数:(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
水面利用率:(已利用水面/全部水面)*100%
城镇或非农建设用地:建筑密度:(建筑物占地或基地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容积率:(建筑面积/用地总面积)*100%
土地利用系数:(已利用土地/土地总面积)*100%
土地集约分类(集约内容):劳动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
完整的土地财产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存在流转问题
土地国家管理的内容: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
在整个土地财产使用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
土地国家管理的手段:立法、经济、行政、政策、计划规划、技术、教育用益物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2)建设用地使用权3)宅基地使用权4)地役权担保物权
1)抵押权2)质权3)留置权
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
土地使用权出让方式:协议,招标,拍卖,挂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