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合集下载

苏教数学四年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苏教数学四年下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及反思(共二篇)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中的第三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判定如何才能搭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

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

二、说学情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3个角,三角形还具有稳定性等知识,为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新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

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是由3条线段围成,但是对于“任意的3条线段不一定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知识却没有任何经验。

学生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只能初步感悟笔直的路比拐一个弯要近。

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3.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难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五、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说说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评课稿篇1孙xx老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节课,听了之后,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是:孙老师深度挖掘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选用学习素材,真正凸显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使学生的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全面发展。

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教学特色:一、学具的选用独具匠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吸引人的引入:“陈赫的腿长1.1米,他劈叉能到2.2米吗?”三小段的小棒,以及一根细小的教具,搭建起一个非常巧妙的研究平台。

通过事先预设好的小棒长度,不同的小组可以得到不同的“拼摆”结果,选择不同小组学生的不同作品,粘贴在黑板上。

一目了然,让事实胜于雄辩,看来利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有些能顺利围成三角形,有些却不能,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生手中三小段的小棒以及一根细铁丝,始终是整节课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载体,孙老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关注到学具的使用效率,即把学具用足、用透、用深厚!二、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旋律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事实上学习的过程往往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这也正好验证了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孙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次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动手操作。

如,导入新课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和细铁丝,围一围三角形。

看一看用三根小棒是否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又如,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让同桌合作,探究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和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

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感

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感

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有感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孙老师《三角形边的关系》这一课中,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那种有条理的思考过程,这是学生思维与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我们见证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完美结合。

作为一名新老师,看完孙老师的网络教研视频,收获颇丰:1、少教多学。

之前一直觉得对这四个字很不理解,少教怎么可能多学呢?看完视频,我顿悟了,孙老师在这堂课中没有直接交给学生理论的概念定义,而是通过逐步的引导,如在观察三角形三条边的数据时,首先抛出“为什么有的围得成,有的不行呢?”,激起学生探求三角形三边秘密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往往又是创造发明的源动力。

紧接着在解释关键字“任意”时,孙老师没有让学生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据来说,用事实说话,更具说服力。

最后的那道巩固练习题“三角形的一条边是12分米,另外两条边的和是14分米,求另外两条边分别是多少?”孙老师没有简单的让学生得出数据答案,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观察数据特点,想象围成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的发展,在学生得出整数分米答案时,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还有可能的结果,将学生思维扩展到小数领域,结束部分借助多媒体设备直观演示了数学图形的构造,直观让学生更具印象,更为欣赏。

孙老师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矛盾中辨析正误,获得真知。

2、关注学生。

大家都知道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关注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仅要教书,教好书,更要育人,关爱学生。

在孙老师的课堂,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这不是放羊式的随意,而是一种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惬意。

细细揣摩我喜欢的缘由,我想自己如果是孙老师课堂上的学生,当我听到老师对我说“从你的‘任意’里面听到了智慧的声音”,我该会多么自豪;当我听到老师对我们说“和你们一起学习就是长知识”,我们该会多么愉悦;当我回答错了问题,老师耐心的鼓励“错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深刻的知识”,我的记忆将更为深刻,避免下次的错误……当一个学生觉得在老师的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关心,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实现了,自我实现也就近了。

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观课报告

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观课报告

四年级《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观课报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认识多边形”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条边,3个顶点,三个角,三个角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质。

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

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为后续的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积累一定的经验。

置身孙秋生老师的课堂中,倾听着一堂精心准备的课,我能领略到孙老师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对学生的密切关注。

下面针对这节课,说一说我自己的感受:1、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伊始,孙老师利用摆好的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在变换三角形三条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然后提出新的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为新课学习埋下了伏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新知。

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孙老师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究。

探究和验证三条边时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在学生一边动手摆一摆,孙老师一边给学生指导,然后让学生在之上画一画,明确了“三角形任意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形成的数学知识牢固可靠。

3、注重生成、培养能力,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自主练习时,孙老师把课堂放给学生,把时间放给学生,把空间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学生获得基本知识的同时,基本能力也得到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课前的问题前后呼应。

4、教材理解把握到位。

孙老师对课标、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具体,体现数学学科的本质和数学思想方法,突出育人功能,符合四基目标的整体要求;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情境与活动设计指向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发现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运用这一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究过程中,积累猜想、观察、分析、对比、计算、比较、归纳、验证等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理解能力、核心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模型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理解较短两根小棒的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的长度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组5根共12份)、记录单、探究卡(24份)。

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同学们请看,小明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哪条最近?为什么?能用算式表达吗?板书a+b>c(隐去)你有没有发现,这三条路正好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也就是说在这个三角形中,a+b>c,那么a+c,b+c呢(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提炼数学事实。

接着,把情境图抽象为三角形,并把小路的长度用字母表示,借助数学化表达形式,让学生初步感悟在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二、探究解决(一)探究围成的情况1、围三角形。

为了方便,我们借助小棒来进行研究。

请看活动要求: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

思考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汇报交流生说。

引导: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读)(设计意图:同桌合作,一人围,一人及时做好记录,人人有事做,保证了有效探究和高效探究。

而每组学生5根小棒又保证了探究活动的随机性和多样性。

学生尝试围成三角形时,要“选”三根小棒“围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首先要研究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尝试选小棒,进而研究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操作、观察、计算、数据分析等数学活动,并加深对“任意”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体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教学的实践中难免会有一些错漏,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许多不足,数学网特地收集了相关的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通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材学习,我对此总结出以下几点:(1) 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

在组织活动之前,我提出问题“如何围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有了自己的认识后,在小组合作解决,最后全班共同交流看法,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怎样表达于怎样倾听。

(2) 在实际应用方面,提供空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他提供展示的机会,由于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比较各自方法的特点,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3) 用学生喜欢的游戏作练习,吸引学生的兴趣,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体验学习数学的挑战性和数学结果的确定性。

整个教学过程某些环节确实需要进一步的改进于思考。

如:(1)让学生在自主计算、亲身比较的过程中,感受锐角三角形两遍之和大于第三边在这个环节我下的力度有一点大,使课堂有一点延时。

(2) 有的学生对给出的小棒没能充分运用,说明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有时思考是不灵活的。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们就要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规定固定的模式。

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我用了两次,却都能切实体现到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授课中的小组合作“摆三角形”,学生分工明确,参与性强,而练习中的小组合作却能集众人智慧,全面考虑,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由数学网收集整理,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如对提供的教材内容有兴趣,欢迎继续关注。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本次远程研修共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学到了很多知识与方法,每位执教老师的课堂都是精心设计,用心投入,给我们呈现了一节节成功的课堂,让我们听者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启发。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其中,范俊红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课堂一开始的时候,范老师先跟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

问大家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征?然后范老师给你们几组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说能。

那你们试一试。

并讨论一下。

这时课前准备的前置作业单的应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从这点也就看出来范老师的导入方法新颖,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

在学生交流数据时,范老师首先是给学生定好交流的规矩:轮流汇报,认真倾听,如有不同意见再共同探究,以达成一致得出结论。

范老师要求到位,点拨及时,成这样的好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并能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从而看出范老师是一个语言、行动都非常干练的人,这样一位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将来肯定也是一个做事干练的人,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

听完这节课,还有一个更深的感受就是:范老师备课用心,备学生更是用心,课件的设计直观形象,在学生遇到分歧,无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时,范老师的作用才得以发挥,课堂中几次课件的应用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也证明了范老师课前对学生所出现的一些状况能做出充分预想,并及时备好应对方法。

对于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范老师没有急于告诉学生,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是学生交流知识、获得能力,体验情感的摇篮。

” 范老师的点评也总是很及时并且很幽默,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学生在思考时思维能更加活跃,想这样会让学生在课堂在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表现。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获奖作品)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说课稿(获奖作品)

巧手摆一摆,实验求真知-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巧手摆一摆,实验求真知》--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实验内容分析统观教材:“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的内容,这个内容在初中还要进一步学习。

小学阶段学习这个知识主要是通过实验、猜测、观察等方法去发现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个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内容是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又一个新特征——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后续学习的内容:这部分的知识会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基本性质以及初中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基础。

二、实验环境设计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科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恰当引入数学实验。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节课的内容实验性强,操作性强的,能从实验数据中获得结论。

并且我校每班都配有一体机,实物投影非常的方便。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记录的数据可以及时清晰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动态演示学生实验的过程。

每组需要的小棒与实验报告单也易于准备,所以适合进行实验教学。

三、实验教学预达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自主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关系。

2.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动手实验、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

2.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养成崇尚科学的良好品质。

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

难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

四、实验方法设计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所用的实验材料各不相同,可以得到不同实验数据。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

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心得体会今天上午听了苏老师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感触颇深,苏老师的有些环节值得借鉴。

; 1、上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苏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操作,并通过操作填表发现问题,这是我以后学习的方向。

; 2、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今天苏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并自己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 3、将“猜想—验证—归纳”贯穿始终。

整个一节课苏老师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己猜想、自己验证、自己归纳,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知识老师是教不完的,可是老师教的这种方法却可以受用无穷。

;4、要在有效的训练中拓展思维品质。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训练有层次性,有针对性,有梯度,发展了学生思维品质。

训练是什么?是巩固新知,拓展认知,发展思维,运用知识和方法的有效手段。

基于此,苏老师安排了数量并不多但非常有价值的练习,如第1题利用规律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形成了方法的最优化:只用较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出现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观点的交锋,渗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了数学价值意识,使整节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在巩固新知中,加强了运用能力的培养;设计开放性的题,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思考、迁移、分析中发展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理念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思维深刻性,广阔性都可以得到锻炼。

我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也能像苏老师一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学会学习。

最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体会)

最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体会)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反思(体会)------------------------------------------作者xxxx------------------------------------------日期xxxx《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课例观察的教学反思《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是在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本章的一个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一节课的时间,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

因此,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摆一摆,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既让我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成功喜悦,同时也从课堂中看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表现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导入部分:学生从5根透明的塑料条中任意拿出3根,摆一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此时,老师接过话题:能否摆成三角形估计与三角形的“边的长度”有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很自然的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二是新授部分:学生用手中的小透明的塑料条按老师的要求来摆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只是讲了两小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没有讲出他们的共性问题,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有意设置这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时学生好像早已知道结论了,没有让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更高的满足,同时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和体验没有得到更大的成功。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评课

三角形基本概念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封闭图形,具有稳定性、内角和为180度等基本性质。

三角形的分类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特征,三角形可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等。

03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定理和推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目标与意义本课选自初中数学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等基础知识之后,进一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程。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定理和推论,并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和习题供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材选用本课选用了初中数学教材中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容,同时结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调整,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与选用VS01定理内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02定理证明通过几何图形和逻辑推理,证明三边关系定理的正确性。

03定理应用利用三边关系定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以及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三边关系定理介绍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交流,发现和理解三边关系定理。

依据启发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具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具使用直尺、三角板等教学用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三边关系定理。

多媒体技术运用PPT、几何画板等多媒体工具,展示定理的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入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对该课题的兴趣。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掌握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对于解决多个相关题目都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活动一:观察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我首先给学生准备了一些纸板三角形模型,每个模型都有标示A、B、C的顶点和a、b、c的边。

2.学生分组观察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模型,并填写每个模型的三边长a、b和c。

3.学生根据观察,总结三边长度的关系,并和小组分享。

4.整个班级共同总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规律,写在黑板上。

活动二:验证三角形三边关系1.学生将在第一活动中总结出的三边关系规律应用到实际中。

2.进行实际测量,取长方形的两个相对边长为a和b,通过规律计算出第三边c的长度。

3.学生填写验证表格,将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讨论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活动三:解决问题1.我会提供一些与三角形三边关系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解决。

2.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将答案写在白板上。

3.整个班级一起讨论解答过程和方法,纠正错误并共同探讨最佳解决方案。

4.学生根据活动三的讨论和解答过程,写下自己的思考和反思。

反思:通过这个教学设计,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他们通过观察纸板模型和进行实际测量,深入理解了a、b、c三条边的关系。

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一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发现学生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有所提高,他们能够准确地应用三边关系来求解问题。

然而,在设计实验并进行测量时,一些学生出现了误差,导致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有所偏差。

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更加强调实验的准确性和测量技巧的培养。

在活动三中,学生能够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并进行合理的讨论和互动。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巩固了三边关系的理解,还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

《三角形三边关系》教案设计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如自行车三角架、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三角形的特点。

2.提问: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

(二)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1.出示问题: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举例、画图等方式进行探究。

(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3.汇报答案,分析解题过程,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进行判断。

(四)应用拓展1.出示实际问题,如测量河宽、设计三角形图案等,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汇报解题过程,分享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强调三角形三边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四、课后反思1.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在巩固练习环节,注意分层教学,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

5.不足之处:在应用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1.教学过程补充:(二)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刚刚提到了三角形的三条边,那么这三条边之间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呢?请大家拿出纸笔,尝试画几个不同的三角形,并量量每条边的长度。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段与反思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段与反思

关注学生发展构建灵性课堂《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片段与反思背景与导读:《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第82页的教学内容。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用小棒摆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过程,从而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因此,本节课最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等)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关注学生的发展,在活动中构建灵性的课堂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意图。

片段与反思片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3的情境图。

师: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走?走哪一条路到学校最近?学生观察情境图,会看到从小明家到学校有三条路可走:生:小明家------邮局------学校小明家------学校小明家-------商店------学校师:走哪条路最近呢?(“哗”的一下,几乎全班都举起了手):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师: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生1: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线。

生2:因为中间这条路最短。

师:说的很好!师:我们把上面的地点和路线连成两个三角形,为什么走中间这条路最近呢?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动手操作,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来揭开其中的奥秘!你们愿意吗?生齐答:愿意!(学生观察从图形中抽象出三角形的过程,引发思考。

)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在这节课中,我以学生比较熟悉的“上学路线图”为切入点,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我想:有了这种情绪高昂的状态,今天的课堂必将是学生们充分体现自我的课堂。

片段二:探究新知,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

师:如果任意给你们三根小棒,把它当作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生1:可以围成。

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精选五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精选五篇)

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精选五篇)第一篇: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三角形三边关系听课心得我有幸听了这节课,授课时引入新问题,自然切题,练习落实较合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几点我的听课体会: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了以往“打乒乓球式”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

教师进行了角色的转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没有人为的灌输,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积极探究的情感,把学生带入一个乐于参与的开放的教学环境。

2、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注意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探索,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留下真实体验。

老师先由没有围成三角形而产生为什么围不成的疑问,再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围不成的原因在于“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自然将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上;接着猜测“两根小棒长度之和与第三根小棒存在的什么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学生动手操作用数据说明“任意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进行准确的判断,教学效果确实不一般。

3、注意让学生合作交流。

特别注意全班学生的学习互动,各位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仅感受到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而且通过向小组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反思自我的认知,从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4、在知识的运用上注意了练习的层次性,注意了全班学生练习,并且注意练习中学习的方法和知识的迁移第二篇:《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体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听课心得体会九湖中心衍后小学陈美虾3月18日,我有幸收看了龙海市教育局组织的2014年春季名师数学优质课网络展播。

在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一楼的网络教室里,我观摩、学习了黄晓红和肖木英2位青年骨干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两位老师教的是同一课题,即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后反思及设计意图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课后反思及设计意图

经历探究过程建构数学模型------《三角形三边关系》实践与反思教材分析:“三角形三边关系”是“三角形”中的第二课时,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对孩子来说没有极大的技术含量,学习的难点是理解从“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学生学习的重点是通过对三边关系的探究,在变式中一次次丰富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的内涵,同时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

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课中,本人试图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协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突出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的设想。

教学目标: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意义,感悟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维方法。

2、借助操作、想像与推理,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和发展三角形三边关系所涉及的空间观点。

3、通过变式,让学生经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内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建构三角形三边关系意义的目的。

4、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升学生观察、思考、应用及抽象概括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是通过对三边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

在变式中持续丰富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概念的内涵,同时发展与三边关系紧密相依的空间观点。

学习难点是理解从“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比较”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 小棒每人2根,课件教学流程:一、谈话引入,发现问题说说你对三角形有了那些理解?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说说你的想法?你觉得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有怎样的关系呢?[教学意图]:探究性的学习,需要有探究性的问题存有。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一个个“教学细节”,这些“细节”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人生发展的基石。

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关注了很多细节。

张老师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张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新课部分:学生从准备的3组小棒中,任意选取一组,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

此时,张老师接过话题:三角形的三边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二是合作探索部分:学生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尝试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

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中,张老师有意设置一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体验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学生通过分组围三角形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随即,张老师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通过这样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这种研究数学的方法科学吗?学生对于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涉及如此“深奥”的问题,只要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结论就认为一定是正确的,不会关心理由是否充分。

为确保数学研究的严谨性,张老师特意用课件进行了演示,不设定边的长度,只是从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课题教学反思:《三角形三条边关系》6月9日,上了一节课很不成功的课,课题是:《三角形三条边关系》。

上完课,我的心里很难受。

心里这样想着,这样上课算误人子弟吧?转念一想,心里的难受有什么用呢?现在我应该做的是好好反思。

所以,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收获很大。

我看到了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步,做到心中有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每一个环节都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才能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

结合这节课说一说我的想法。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活动过程。

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学习的兴趣。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能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让学生怎么获得的?学生思维怎样得以体现?为了落实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1、设计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2、新知的探究,我的想法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任意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得到结论的过程,通过摆小棒得到结论:“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围成三角形。

”以这个结论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看到这样的结论你有什么想法,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

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思和思考习惯。

我给了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三条线的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呢?以此展开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探究。

这时,我又提出想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目的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我虽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由此让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更大的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观课报告
在我们的课堂中有一个个“教学细节”,这些“细节”毫不起眼,却是孩子生命成长的营养、人生发展的基石。

教师要善于用敏锐的视角发现、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深入挖掘。

张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就关注了很多细节。

张老师先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张老师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关注学生亲身经历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上,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一是导入新课部分:学生从准备的3组小棒中,任意选取一组,结果有的学生摆成了三角形,而有的学生没有摆成三角形。

此时,张老师接过话题:三角形的三边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这样很自然地就导入了新课,为后面的新课做了铺垫。

二是合作探索部分:学生用学具袋中的小棒尝试围三角形,并且做好记录。

这个过程必须得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在此基础上观察、发现、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教学中,张老师有意设置一些实际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要,又让学生在浓烈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体验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学生通过分组围三角形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随即,张老师提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通过这样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吗?这种研究数学的方法科学吗?学生对于提出的这个问题有些不知所措。

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涉及如此“深奥”的问题,只要通过实践操作得出结论就认为一定是正确的,不会关心理由是否充分。

为确保数学研究的严谨性,张老师特意用课件进行了演示,不设定边的长度,只是从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的关系的角度出发,进一步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

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研究的严谨性。

三、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本节课是三角形知识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因此张老师设计的练习题并不多,仅设计了三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明从家到学校走哪条路最近?
3、寻找第三根木条。

在同一个班中,学生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张老师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但呈现方式又不同。

无论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都能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