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七则》学案
《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一、教案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和笔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一。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论语》中七则经典篇章的研读,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2.学习七则《论语》篇章,理解其中的思想内涵;3.分析和评价孔子的教育理念;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学而》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要性和个人修养的思考。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学而”是核心教育观念,了解孔子对教育的看法。
2. 《为政》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阐述了孔子对如何治理社会和培养优秀领导者的思考。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对政治治理和领导力的思想,反思其现实意义。
3. 《道德经》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考,强调“仁”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提倡的“仁”的道德观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4. 《八佾》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乐舞八佾的评价,强调礼乐的重要性和对人性的塑造。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对礼乐的重视以及其对个人素质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5. 《公冶长》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对公冶长的评价和关于人才选拔的思考。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对公冶长的赞许和关于人才选拔的原则。
6. 《里仁》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介绍了孔子探讨“仁”的内涵和对他人态度的思考。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对“仁”概念的探讨和对待他人的态度。
7. 《述而》篇内容摘要:该篇主要介绍了孔子对语言表达和跟随天命的思考。
学习重点:学生需理解孔子对言语的重视和对天命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每个篇章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思想交流和思考深度。
2.个人写作: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个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个人文章,探讨其思想内涵。
3.演讲展示:学生通过演讲方式展示自己对所选篇章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论语》七则2
《〈论语〉七则》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论语》七则课型:新授执笔:周霞审核:时间:【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以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
【教学重难点】流畅阅读课文,理解第一则的意思。
【德育目标】学习孔子思想深刻的人生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指导: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他的政治主张终不见用。
中年以后,他用全部的精力从事教育工作,聚众讲学,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学。
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孔子晚年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如《诗经》等。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名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论语》与《大学》《孟子》、《中庸》合称“四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诗》《书》《礼》《易》《乐》《春秋》(《乐》后来失传了)3、课题简介: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4、字词预习:箪()省()盍()裘()便()佞()乐()节礼乐()佚()晏()二、阅读课文,分析理解:第一则:1、学生阅读,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明确:2、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1)乎:(2)其:(3)恕:(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3、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明确:三、课堂检测:1、孔子,名,字,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论语》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1、孔子及《论语》资料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教案1【教学目标】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
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
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
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出示任务: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掌握《论语》中的七则名言,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人生智慧。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掌握并深入理解《论语》中的七则名言。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将《论语》内涵丰富、抽象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名言,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呈现《论语》的封面和封底,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1.学生阅读《论语》中的七则名言,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千万,其责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泽四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分组讨论学生对于各个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3.随机选择几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名言解读(25分钟)1.老师解读每个名言的含义和背景。
2.解读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每个名言的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言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四、个人感悟(20分钟)1.学生在纸上写下对于每个名言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2.学生互相交换并阅读对方的感悟,可以相互加以评论和讨论。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展示与反思(20分钟)1.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感悟,进行全班讨论。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感悟,强调其中的共同点和亮点。
3.让学生反思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论语》。
六、巩固与评估(15分钟)1.利用互动问答等形式,巩固学生对于《论语》的理解。
2.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则名言,进行写作,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对应的现代意义。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并能写出自己对于其中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十五、《论语》七则》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十五、《论语》七则》教学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圣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有教无类” 、“修己以安人”。
“仁”的内涵:忠、恕【即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首叫《子曰》(卜学亮)的歌唱得很形象通俗: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他勿施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e on everybody一起来/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教、九流、十家,“儒”均列在首位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
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语录体。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相关链接三教:儒、道、释(佛)九流: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农、杂十家: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农、杂、小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反复诵读1 / 2落实主要实词和虚词(见课件)第二课时反复诵读把握内容要旨:•1则:要以“仁” 的方式获得富贵与摆脱贫贱•2则:精神重于物质,人要安贫乐道•3则:精神重于物质,人要安贫乐道•4则:求道路上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忘忧、忘时•5则: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则:在困窘中仍要坚定人生信仰•7则:正确对待生命价值,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道(这是修己的最高境界)总结:这七则语录,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修己”的基本意义: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修身养性,提升人格;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论语七则》教案
确:孔子师徒三人闲话各人的志向。
子路重在“义气”,颜渊的境界更高。孔子的志向远远高出弟子,跳出了个人狭小的范围而把着眼点放到对不同人的关怀上,希望“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达到尊老爱幼、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理想社会。这反映了孔子“仁者爱人”、提倡“仁“的思想。
教学难点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更新补充删节内容课外作业学习指导用书及课后练习背诵全文教学后记授课主要内容或板书设计一关于孔子
课题序号
9
授课班级
授课时数
2
授课形式
讲授课
授课章节
名称
《论语》七则
使用教具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这是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同时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学生,以德行著称,在《论语》中孔子曾多次夸赞他,并认为在众多弟子中,正直理解,禀承他的“仁”学思想的仅颜回一人。颜回一生贫困,但立志向学,不以物质生活的困窘为苦。孔子十分赞赏他的德行。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因为以“道”为至高的追求,所以对物质生活不再重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不能转移人生的追求。
(七)第七则(选自《季氏第十六》)
1、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度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任性取乐为快乐,以放纵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是有害的。”
2、内容说明: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以“好学不厌、诲人不倦”为乐事的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所以他认为有节度的礼乐,发现和宣扬他人的长处,结交贤良的朋友是人生有益的快乐。这里要注意的是:孔子注意的是,孔子注重礼乐,为什么又要节制礼乐?孔子虽然崇高礼乐,但他反对奢华,讲求实际。孔子曾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节,与其讲究排场宁可俭省;丧事,与其大操大力宁可真心地悲痛。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下面“损者三乐”,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当然是孔子反对的。
《论语》七则(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七则(教案)教学目的: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教学时间:三教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学习《论语》前两则教学步骤:一、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1、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三、学习第一、二则:第一则: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2、了解《论语》及孔子3、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4、重点掌握“安、见、信、堪”与“乎、其”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志向品格的观点态度2、重点掌握“堪、省、愿、安、信”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乎”、“其”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一、导入二、简介《论语》及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箪dān 自省xǐng 裘qiú佚yì晏yàn 盍hé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有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2)其恕乎(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3)己所不欲(要)勿施(加)于人(4)一箪(盛饭的器具)食(5)人不堪(忍受)其忧(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省)(7)盍(何不)各言尔志(8)愿车马裘(皮衣)与朋友共(9)敝(用破旧)之而无憾(10)愿无伐(夸)善,无施(表白)劳(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安;使……信;使……怀)(12)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友多闻(见闻)(13)友便辟(谄媚奉承)友善柔(阳奉阴违)友便佞(花言巧语)(14)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以……为乐)五、师范读全文,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全文六、师生共同学习前四则(建议:可综合讲,也可一则一则分析、讨论、讲解)(一)指名朗读这四则(二)生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并翻译成现代文,回答后,师重点强调“乎”、“其”、“焉”的用法及有意义。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论语》七则【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论语》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艺术。
3.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重点: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儒家“仁”的基本意义,感受孔子的快乐观、富贵观和价值观。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阅读指津】(一)作者简介(二)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如“仁者爱人”,指人与人间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行“仁”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指出“礼”是“仁”的外在的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把“仁”(即“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样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全书20篇,后人用每篇第一句中的两个字作为篇名。
(四)课文解读解题:《〈论语〉七则》以仁义之道为中心,内容侧重于人格修养的历练和浩然正气的培养方面。
前三则语录谈的是怎样对待富贵和贫贱问题。
第一则是总纲,中心是强调修养仁道,以仁道的方式获得富贵,摆脱贫贱。
第二则列举颜回安于贫贱的事例,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三则谈安贫乐道的事,孔子认为人可以在清贫中保持自己的生活情趣。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四则语录,谈“仁”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一种自强不息、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第五则体现了一种毕生实行仁道的社会责任感。
第六则体现了孔子在困境中追求“仁”的高风节操。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0《论语》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10《论语》导学案十《论语》十则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学习我主动,我的人生我努力!)【学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朗读、理解、积累【学习难点】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知识链接】(走近、靠近、亲近,让距离成为过去)1.题目解读《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2. 走近作者《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
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
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
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汉书·经籍志》引刘向的话,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篡,故谓之《论语》。
”那么,《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们在孔子死后将他的论述编辑起来而成书的。
虽然刘向对先秦典籍的整理常常遭到后世的怀疑与批评,但对这一点,迄今没有人提出过质疑3.相关资料(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语文教案论语七则
语文教案论语七则《语文教案论语七则》一、智者不迷孔子曰:“智者不迷。
”这句话是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激励和提醒。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和乐趣。
二、学而不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是孔子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高度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素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动力,用心教书育人,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
三、行有余力“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开展更深入、更广阔的学习和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扎实基础,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为将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评价和反馈,而是应该更多地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更好地引领他们走向成功。
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是孔子对于求知和进取的态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勇于追求知识,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面,做一个积极向上、兢兢业业的知识工作者。
六、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进取。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好每一个学习机会,坚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踏实地学习每一门功课,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力争取得优异的成绩。
七、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言传身教,言出必行,用真情实意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背诵《论语七则》;
2、能力目标:学习尝试用“四步读书法”学习文言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培养。
二、课前准备
1、文化常识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 (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孔子说“仁者爱人”,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
《论语》是一部散文著作,是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书,是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宋代的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
2、给加点字拼音
一箪.()食自省.()盍.( ) 衣裘.()
友便.()辟.()友便佞.()乐.()节礼乐.()乐佚.()游乐晏.()乐
三、课堂练习
1、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文意,写下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并解释,或写下你不能解决的字词,请同学帮忙解决。
2、学习《论语》的语言风格,用简短的文字,阐述一个道理。
四、课后作业
1、背诵今天学习的几则《论语》。
2、用“四步读书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