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思路_江治强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思路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5 - 0 4 ; 修 回 日期 : 2 0 1 5 — 0 6 - 0 6
作者简介 : 江治强( 1 9 7 6 一
) , 男, 山东安丘人 ; 副研 究员 , 现任 民政部政 策研究 中心研 究二室主任 , 主要从事社会救 助、
需 要社会 救 助政 策 对 贫 困社 会 成 员 的 多 方 面 需 求 及 时做 出应 对 , 才 能筑牢社会安全 网, 守 住 社 会 成 员 基本 生存安 全 的底线 。 同时 , 新常态下 “ 经 济 福 祉 由非 均 衡 型 向包 容 共 享 型转换 ” ( 张 占斌 , 2 0 1 5 ) , 这 为社 会 救助 政 策 的
态必然伴 随新矛盾 、 新 问题。其 中, 经济下行 压力
对社会 和谐稳 定 的影 响 不 可 忽视 , 也 必 然 对 社 会 政 策带 来新 的 挑 战 。本 文 主要 探 讨 在 经 济 新 常 态 背
政策消化期 ‘ 三期 ’ 叠加” 的时期 ( 经济 日报 , 2 0 1 3 ) , 经 济运 行 将 出现 有 别 于 以往 的深 刻 变 化 。 由于 经
济 与社 会两 大系 统 之 间客 观 上 存 在 着相 互 影 响 、 互
景下 , 作为社会政策体系重要构成 的社会救助政策
面 临的挑 战 、 未 来 改 革 与 调 整 的方 向 和 重 点 , 并 对 打造 我 国社会救 助 “ 升级 版 ” 提 出若 干建 议 。
一
为依存的关系, 经济系统的变化必然对社会 系统带
救助事权与财政 支出关 系, 调整资金使用结构 , 建立以救助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社会救助 ; 社会救助服务 ; 支 出型贫 困; 救助项 目叠加 ; 福利依赖 ; 救助对 象认定 ;
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方案
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和改革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在人民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帮助那些因疾病、灾害、失业等原因无法自食其力的弱势群体,提供生活保障和基本福利。
然而,当前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现状1. 救助范围偏窄现行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而对于其他一些群体(如失业人员、流浪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的救助仍然比较不足。
尤其是对于年龄略大、疾病较重、经济困难的困境老人,社会救助制度并没有提供太多的关怀和保障,导致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困难。
2. 救助标准过低在目前的救助制度下,救助标准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救助标准很难与当地的物价和生活水平相匹配。
因此,一些经济困难的家庭在得到救助之后仍然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质量。
3. 救助方式单一目前,社会救助制度主要采用直接救助的方式,即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如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
然而,这种救助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弱势群体的困境,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改革方案1. 扩大救助范围社会救助制度应该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失业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并应注意关注那些年龄稍大、健康状况较差的弱势群体。
此外,在救助对象的选择上,应尽可能地保证公平公正。
2. 提高救助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救助标准上适当地提高标准是必要的。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当地的生活成本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救助标准。
同时,也应该建立相应的调节机制,确保救助标准的适时调整。
3. 探索多元化的救助方式除了直接救助外,社会救助制度应该探索提供多元化的救助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失业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可以通过社区组织等方式,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和关爱,降低弱势群体的心理压力。
4.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管理和监管为了保证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和有效性,还需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管。
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矛盾与问题日益增多,困难群体也逐渐壮大。
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一项重要惠民举措,旨在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为社会困难群众提供更加全面、规范、科学、人性化的社会救助服务,从而推动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整治工作的背景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机制与制度已经建立,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
例如制度建设和政策落实存在欠缺,制度间的协调配合不充分,社会救助工作重心存在偏差,落实地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差异化的问题仍然突出,救助资金规范管理还有待加强,分级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效果,亟待加强整治。
二、整治工作的目标本次整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社会救助专项基础与运行机制,提高救助对象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最终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科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整治工作的重点和具体措施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制度是实现救助对象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关键路径。
这里的完善包括制定社会救助短期、中期及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实施“人性化、智慧化、普惠化”三大战略。
在事前,统一制定相关金融扶持制度,发挥财政资金补助的作用。
在事中,构建不同类别救助人员定向、分类予以资助的办法。
在事后,强化“后期监督扶持”的措施,规范问题上报与执法仲裁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增列预算和中央补助”相关制度的完善,以确保每位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和权益救济得到妥善保障。
2. 加强地方各部门间协调配合地方各有关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相互独立、信息互通不畅、统筹协调不足的情况。
这些问题,必然会给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强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意识,增进沟通,制定工作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实行工作统筹,最终实现“谁牵头、谁负责、谁解决”的工作模式。
3. 强化社会救助基金的规范管理加强社会救助基金的规范管理,是整治工作的重要举措。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救助制度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民生福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并提出相应的若干措施。
一、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1. 完善社会救助对象的认定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公正而严格的社会救助对象认定机制,确保救助对象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2. 健全社会救助标准的制定和调整机制。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建立差别化的社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标准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3. 做好社会救助信息共享与联动。
不同部门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全面享受各项救助政策,避免信息孤岛问题。
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1. 高效运作的社会救助管理系统。
建立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能,确保救助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便捷性。
2. 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的筹措与保障机制。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和保障机制,确保社会救助资金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提高救助供给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创新和改进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
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政策,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积极投身到社会救助事业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社会救助的服务质量和效益。
2.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为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强化社会救助服务的质量与效率1.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
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网络,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服务,满足不同救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
2. 引入科技手段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量。
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提高社会救助服务的精准性、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和效果。
新常态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新常态下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作者:来源:《人民周刊》2016年第08期完善救助资金筹措机制,建立可持续救助模式。
新常态下,我国逐步把救助范围从绝对贫困群体拓展到相对贫困群体,帮助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解决特殊生活困难;适时较大幅度地提高社会救助的待遇标准,建立社会救助标准动态增长机制。
为确保社会救助可持续进行,就要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福利彩票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筹资机制。
挖掘就业空间,拓展就业渠道。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就业岗位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就业压力相应增大,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就要求我们引导就业困难人员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新常态。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联动机制。
社会救助点多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各相关部门从保障民生的大局出发,打破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和部门壁垒,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切实保障办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让百姓受益。
改变社会救助方式,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
“输血式”救助终究是一种低层次上的救助,而“造血式”救助目的是增强贫困人群的造血机能,防止脱贫人口返贫,同时避免“养懒人”现象。
针对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通过劳务输出、再就业援助达到造血、生血的目的,让这些救助对象脱贫致富,达到救助的真正目标。
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机制,破解动态管理难题。
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管理机制,严把入户调查、审核审批、公开公示和监督检查四道“关口”,切实做到“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
配强基层队伍,提高救助水平。
强有力的基层队伍是抓好社会救助工作的保证。
强化监督检查,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
强化对社会救助工作各个节点的监督检查,重点要在救助对象认定够不够准确、审批流程够不够规范、工作责任够不够落实、基层能力建设到不到位等问题上加以督促和检查。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第一章:引言社会救助制度是现代社会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以期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从职工、农民、城市低保、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个方面进行保障,这些保障措施已经能够切实地解决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社会救助工作有方面还需要加强。
另外,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社会救助的困难群体也在不断增加。
第三章:改革思路3.1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制定和调整救助标准,应该考虑基本生活水平的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同时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进行差异化调整,防止一刀切,使符合救助标准的人员得到真正的帮助。
3.2完善救助对象识别机制通过建设救助对象识别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类人员的实名认证,防止重复申请和重复救助,避免数据交叉造成的浪费,保证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
3.3加强对救助对象的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管体系,针对救助对象的享受情况、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严格规定救助对象的义务和权利,加强救助对象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3.4加强社会救助服务保障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服务保障力度,改进服务方式,尤其是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互联网在线服务等方式,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为便捷和高效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四章:创新实践4.1推进供养服务社会化通过引入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机构和专业机构,规范化、社会化管理供养服务,实现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并避免了政府管理的腐败行为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4.2引入慈善力量支持社会救助制度慈善力量的引入可以为社会救助制度提供广泛的资源和资金支援,以及公益服务的支持,从营造救助社会氛围、创新社会救助体制角度,探索如何有效引导慈善资源,有序扩大公益活动,在促进物质保障的同时,加强精神支持的辐射力。
新时代下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探讨
新时代下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探讨作者:王玉蓉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8期摘要:在新时代下,我国以往的社会救助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寻找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新发展方向是我们发展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必然环节,本文从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现存在的问题人手,分析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从社会工作视角对当前的社会救助制度进行系统的考量,并由此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方向及思路,希望对专业人士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方向;思路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采取各种措施,向遭受自然灾害、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家庭的公民提供物质和精神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
需要并确保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
社会救助是我国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不断调整和发展,制度建设不断加强,救助范围不断扩大,救助内容不断丰富。
我国在很多方面实行了专项救助的保障形式,确保城乡居民社会救助体系的正常工作。
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了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得以保障,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现行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1.1部分社会成员应得的社会救助权利被变相剥夺。
社会救助是一种选择性而非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制度,因此在实践中难以避免的尴尬环节就是对象的选择。
而事实上,在被救助人员的选择环节存在一些实际困难,而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选择被救助人员时,不能保证完全的公平。
例如,当一些不负责任的员工对被救助人员进行选择时,会把社会救助的权利给自己并不符合要求的亲朋好友。
从而剥夺了社会成员享受社会救助的权利,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不仅如此,它还破坏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原则,损害了社会救助的長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
1.2社会救助形式单一社会救助通常停止向有需要的人发放资金和物资,而不考虑不同受助人的需要。
不同的家庭其家庭情况都有所不用。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一、背景分析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各种经济、物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以减轻他们的生活困难和负担。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覆盖面不广、标准不足、保障力度不够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建立健全全覆盖、标准科学、保障有力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 原则:(1)普惠性原则:社会救助制度要覆盖到所有符合救助条件的人群,不因地域、身份等因素而设置障碍。
(2)科学性原则:制定救助标准要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确定,确保救助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均衡性原则:各地区各部门要力求在保障社会救助资金的平衡分配,避免出现地域差距较大的现象,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4)保障性原则:社会救助制度要确保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提供必要的医疗、教育等服务。
三、改革和完善措施1. 建立全国统一的救助标准体系。
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等因素,制定全国统一的救助标准,并参考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进行调整,确保救助标准的科学公正。
2. 拓宽救助覆盖范围。
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城市等各个社会群体,不局限于低收入人群,同时要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如残疾人、失业人员等。
3. 加强社会救助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会救助资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同时要完善救助资金的分配机制,确保救助资金的平衡分配和有效使用。
4.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操作规范,明确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救助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5. 完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些具体措施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些具体措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一些具体措施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与改革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帮助弱势群体重建自信的重要任务之一。
针对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救助政策更加全面、灵活和有利于改变贫困面貌。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改革措施:一、建立健全精确识别机制1. 加强贫困群体的动态调查与排查工作,确保真正有需求的人能够得到及时帮助。
2. 建立全面的贫困人口信息数据库,收集并统计贫困人口的基本信息和需求,为救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提高救助对象的识别准确度,以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优化救助政策与机制1. 完善救助政策,确保救助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并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性。
2. 引入差异化救助机制,根据贫困人口的特点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救助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需求。
3. 加强与社会组织和慈善机构的合作,发挥他们在救助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
三、提升救助服务质量与效率1. 建立健全救助工作的监管机制,加强对救助机构的管理和评估,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2. 增加救助工作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操作能力,为救助对象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3. 提供更多的便捷渠道,方便贫困人口获取救助信息和申请救助,例如建立在线平台或热线通信方式,加强宣传工作,提高救助措施的知晓率。
四、加强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1. 鼓励企业和富裕群体参与社会救助工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或捐赠社会资源来支持救助事业。
2. 加强对公民责任的强调和宣传,提高公众对贫困人口的关注和理解,并促使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救助工作。
3. 加强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推动救助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确保救助资源的公平合理分配。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承担主导责任,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机制来保障救助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工作研究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江治强十1、国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L1/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已经历□丿°20余年,社会救助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但是也存在制度功能不足和一些结构性问题。
新时代需要根据贫困形势的变化,理清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使命,找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推动社会救助制度跨入新时代。
新时代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使命社会救助制度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英国,从一开始就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以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为直接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则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一直经久不衰,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普遍出现的情况下,社会救助也没有像当时人们所预言的那样走向终结,反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一度出现家计调查型福利的发展快于其他社会福利给付的现象。
至今为止,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社会救助制度。
为什么这样一种以直接转移支付为方式,不要求权利与义务对等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全球多数国家广为流行?从体制上看,凡是提倡市场主义或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都为社会救助制度留有一席之地,而且市场经济体制越发达,其社会救助项目越多、保障水平越高。
如,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2004财政年度中联邦社会救助支出达583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5%,占全国社会救助总支出的73.2%,占联邦总支出的18.6%o在社会保险制度肇始之地德国,2014年仅老年救助一项开支就达55亿欧元,2018年增至72亿欧元。
跟中国同样重视家庭责任的日本,早在1932年就颁布了《救护法》,1946年又颁布了《生活保障法》,后几经修订,其救助内容不仅涵盖生活、教育、住房,还包括照护、分娩等救助项目。
到2015年平均每个发展中国家建立了20个以上的社会救助项目。
几乎所有的OECD国家都实行综合性家计调查福利项目。
目前,社会救助在很多国家的社会保护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且出现了不少新的制度与治理模式,这一现象的背后则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社会救助制度认识上的变化,其中包括视社会救助为社会安全网到为社会风险管理工具的转变。
构建迈向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构建迈向新时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作者:江治强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时代,社会救助制度在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要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就必须把社会救助制度同步推向新高度。
要根据贫困形势和民生需求变化,明确新时代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使命,找准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未来的社会救助制度,应当在预防和化解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风险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需要理清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基本维度,重构救助项目体系,调整救助战略重心,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救助;低保;脱贫攻坚[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4-0069-06从20世纪90年代探索建立低保制度算起,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迄今已历经20多年。
20多年来,从“五保”供养和低保等寥寥几项制度逐步发展到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以临时救助为托底的综合性救助制度体系,且规范化和法制化水平显著提升,在保障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方面绩效突出。
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行社会救助制度在功能提升、体系完善、待遇测算、救助服务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亟待研究改革的方向和思路,使之不断完善,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基本民生兜底保障作用。
一、新时代社会救助的地位与使命社会救助制度是以国家财政为基础,以帮助贫困群体解决基本生活所需为直接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
迈入新时代,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实现,要将基本民生底线兜牢兜好,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为重要。
1.从宏观上来看,社会救助事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现,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在于增进民生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这一理念具体化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4年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2024年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____年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完善,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____年,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工作质量和效果,特制定本方案,针对社会救助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治,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1. 提高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和精准度;2. 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3. 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和效能。
三、工作重点和措施1.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1)加强社会救助法规的制定和修订,使其与实际需求相适应;(2)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和评估机制,提高救助的精准度;(3)改进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救助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2. 强化扶贫和救助力度(1)深化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拨付和使用;(2)加强农村低保制度建设,提高农村低保标准;(3)加强城市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救助标准。
3. 改进救助服务机制(1)完善社会救助服务网络,提高救助服务的覆盖面;(2)加强救助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升服务质量;(3)推动社会救助和就业扶贫的有效对接,为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机会。
4. 提升资金管理和使用效能(1)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2)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的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果;(3)推动社会救助资金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5. 加强社会救助公益宣传(1)加大对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救助的知晓率和认可度;(2)加强社会救助成果的宣传,增强社会支持和参与的积极性;(3)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工作,提高公众对社会救助的监督能力。
四、工作机制和保障1. 成立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推进工作;2. 设立专门的资金,用于开展社会救助专项整治工作;3. 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 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中越发显得紧迫和重要。
其中,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社会和谐、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性质、目标、手段和实践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一、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性构建一个公平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本要求,也是迈向社会公正和诚信的重要一步。
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的“户籍限制”和“目标实现率”等问题,不仅影响了民生保障水平的提高,而且造成了不少群体的不公平待遇。
因此,我们应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公平化,采取以下措施:1.完善救助对象的认定标准。
社会救助应该是国家给予社会经济困难者的特殊保障措施,应该不分性别、年龄、职业、户籍等差别进行救助判定。
虽然当前我国已经废除了城乡户籍限制,但是应该在认定救助对象时遵循更加公平的标准,让更多困难群体得到救助。
2.提高救助标准的统一性。
当前,社会救助标准因地区而异,甚至在同一地区也存在巨大差异。
这些差异性导致很多应当得到救助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保障不同的群体也有差别。
因此,应在安排救助标准时加强各省份之间的协调,让救助标准更加统一化,统筹安排救助资源,达到让社会救助资助对象能够满足生活的基本要求,并且在不同行业或对象之间均衡分配的目的。
二、提高社会救助制度的可持续性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大量的浪费、重复援助等问题,这不仅浪费国家资源,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负担和社会不满。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社会救助制度的可持续性,推进经济发展和解决人民生活所需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资助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社会救助的管理工作。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应该同时治理优化管理工作,通过管理能力的提升减少浪费,加强对资助对象的跟踪与服务,以及加强简化管理过程的推进,增强社会救助效率和公信力,进一步落实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保障。
如何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如何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贫困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从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政府层面的改革与完善1. 加大财政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社会救助事业的财政支持,提高救助标准和范围,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完善制度机制。
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救助对象的认定与评估机制、救助待遇的发放与监督机制,提高救助的透明度和效能。
3. 强化监督与考核。
加强对社会救助资金的监管,严厉打击救助资金的滥用和挪用行为,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中。
二、社会组织层面的改革与完善1. 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持,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2. 建立合作机制。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起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合力。
3. 加强宣传与教育。
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社会救助工作的了解和认知,增强社会支持和参与度。
三、个人层面的改革与完善1. 增加就业技能。
个人应该积极提升自身的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减少因失业而需要社会救助的人数。
2. 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个人应该合理规划个人财务,建立起一定的储蓄和保险体系,增强自我保障能力,减少对社会救助的依赖。
3. 积极参与公益行动。
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捐款捐物等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救助工作,为社会救助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综上所述,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制度机制,并加强监督与考核。
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建立合作机制,并加强宣传与教育。
个人应提升就业技能,增强自我保障能力,并积极参与公益行动。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
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一、引言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解决困境群体生活困难问题,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人们对社会救助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紧迫任务。
本文将从加强政府领导、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统筹资源配置、加强法律保障和推动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措施。
二、加强政府领导政府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该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首先,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工作协调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分工。
其次,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保障程度。
对于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困境群体,要提高救助标准,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此外,加强国家和地方的社会救助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救助资金的使用与分配的透明公正。
三、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社会救助标准是保障困境群体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
在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要加大对社会救助标准的研究,确保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首先,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生活水平差异,建立差异化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确保救助资金的精确有效投放和利用。
其次,要根据物价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救助标准,确保困境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要加强对救助标准的宣传,提高困境群体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帮助他们正确获得救助。
四、统筹资源配置社会救助体系要建立在充足的资源基础之上,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
首先,要加大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当优先保障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确保困境群体得到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
此外,要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捐助和支持,增加社会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
其次,要统筹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为困境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优惠价格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等措施,降低困境群体的生活成本。
改革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
改革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救助体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
因此,对社会救助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投入。
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
因此,政府应当增加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财政支持,确保救助金的充足和及时发放。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
当前社会救助体系中存在着很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救助制度,结合我国国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监督和评估。
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才能够确保社会救助体系的公平和有效。
政府可以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宣传和推广。
当前很多人对于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和偏见,认为这是一种“养懒汉”的体制。
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社会救助体系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社会救助的意义和作用,增强社会救助的公众认同感。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体系的法律保障。
当前社会救助体系的法律保障还不够完善,导致一些救助对象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因此,政府应当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救助的对象、标准和程序,确保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依法享受到应有的救助。
综上所述,改革社会救助体系是当前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改革,才能够建立起健全、公平、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关爱。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救助体系,让社会的温暖和关爱能够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我国社会救助建设:经验、议题与发展框架
我国社会救助建设:经验、议题与发展框架
江治强
【期刊名称】《中国民政》
【年(卷),期】2009(000)008
【摘要】社会救助制度是当代政府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安排。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采取有力举措,加强对传统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造,推动社会救助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制度健全、衔接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深刻变化带来的重大挑战。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江治强
【作者单位】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国外经验看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框架 [J], 谢魁星;吴姚东
2.当前我国反贫困进程及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议题 [J], 关信平
3.我国社会救助建设的经验、议题与展望 [J], 江治强
4.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蒋浩飞
5.社会救助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蒋浩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
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探索社会救助制度是一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中保障弱势群体生计、尽力消除贫困现象的重要保障机制。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挑战,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的需求,各国纷纷进行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探索,以期提供更加有效和全面的救助体系。
一、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改善社会救助政策和加强救助的覆盖面。
首先,应当加大救助标准的调整力度,以确保救助的落地实施。
社会救助标准应当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幅度相适应,以避免救助标准滞后于实际需求。
此外,还可以建立动态调整的机制,及时调整救助标准以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
其次,需要优化救助资金的配置和管理。
救助资金的来源应当多元化,并且合理分配到各级政府。
此外,还可以建立社会救助基金,引入社会捐赠来增加救助资金的筹集规模和质量。
第三,社会救助制度应当注重家庭和个人的自我救助能力培养。
通过开展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等活动,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实现自我救助和脱贫致富。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是指在原有制度基础上引入新的理念、思路和方式,以强化救助制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首先,社会救助制度可以借鉴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建立起更加精准的救助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贫困人口的需求和生活状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救助。
其次,可以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跨部门和跨机构合作机制。
不同部门和机构之间应当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形成合力和资源的整合。
通过跨部门合作,可以提升救助服务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第三,社会救助制度可以创新救助方式和渠道,以便更好地服务救助对象。
可以引入爱心助学、扶贫济困等公益活动来扩大救助的覆盖面。
此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服务,通过社区、学校等场所提供救助咨询和服务。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在我国,社会救助是一个涉及广泛的领域,旨在解决生活困难的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革。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救助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难题。
为此,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救助制度,推出新的政策和方案,使社会救助制度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
当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虽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1.救助金发放不及时:很多救助金需要等待审批、核实等过程,导致发放时间不及时,无法及时解决困难群众生活中的问题。
2.标准不规范: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标准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实现统一尺度的救助。
3.救助方式死板:当前社会救助方式大多是通过发放物资、发放现金等补贴形式,缺乏差异性,无法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
4.滥用救助现象:一些困难群众存在虚假申请、弄虚作假等救助现象,使得真正有需要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救助。
社会救助创新方案为了解决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推行以下社会救助创新方案: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秉承国家一体化信息平台建设的理念,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社会救助信息平台,整合各地地方信息系统,建立规范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区域之间的互通,全国应用的互操作。
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审核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困难群众的需求程度、属性,从而更有利于制定救助政策和方法。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在保持政策统一性的同时,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低保等标准相适应,使社会救助标准更加贴切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同时,社会救助标准应根据不同困难群体实行分层次逐级递减制度,确保救助金的精准到户。
推广“救助家庭经济”的救助方法针对一些个体主义、等级差异大、家庭关系复杂的群体,提出“救助家庭经济”救助模式,将家庭作为救助对象,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发展家庭型产业、精准扶贫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摆脱困境、稳定家庭生活。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
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社会救助是指社会上对于生活无着力困难的人或家庭提供帮助,以满足其生活最基本需求的一种社会福利安排。
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社会救助的改革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政策、机制、服务三个方面,探讨社会救助改革创新的方案。
政策方面1.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的监管。
建立社会救助评估指标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社会救助制度的落实情况,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加大资金投入。
逐步增加社会救助的财政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
3.改革社会救助审批制度。
推行“身份即救助”模式,加快社会救助审批流程,减少群众办事时间和成本。
机制方面1.推动社会救助与社会就业相结合。
鼓励救助对象参加各类就业培训和岗位推荐,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减轻政府救助负担。
2.实行分类救助。
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的个体差异,分别实行临时救助、长期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多种救助方式,满足救助对象全面多元的需求。
3.推广“互联网+实名认证”模式。
鼓励救助对象通过“互联网+实名认证”方式自主申请救助,提高救助服务的精准性和便利性。
服务方面1.开展社会救助宣传和教育。
普及社会救助政策法规和救助流程,提高公众的社会救助认知和参与度,健全公共社会救助意识。
2.建立社会救助评价体系。
通过社会救助效果评估和满意度调查等手段,检验和评价社会救助服务水平和全面性,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机制。
3.推行社会救助快递服务。
通过为救助对象提供快递配送服务,减少救助对象前往救助中心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结语社会救助改革创新方案,关乎一个国家民生的幸福。
可是救助不是长盛不衰的工作,更是一项社会痼疾,如何纾解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困难,打好社会救助“组合拳”,是长远之计,这样才能让救助工作变得顺利、高效,为推动全民共同富裕做出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导致社会救助资金增量约束增大
1994 —2012 年,我国财政收入多数年份以明显高于 GDP 增速的两位数高速增长。在经济转向新常 态后,财政收入也进入增长放缓阶段。2012 年,财政收入增速为 12.9%,2013 年下降到 10.2%,2014 年
收稿日期:2015-05-04;修回日期:2015-06-06 作者简介:江治强(1976— ),男,山东安丘人;副研究员,博士,现任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二室主任,主要从事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研究;E-mail:mca3793@。
切断贫困的传递。我国目前开展的社会救助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适应新常态,需要在功能定位上以 事后干预为基础,将救助的关口前移,建立更加积极的以预防为主的社会救助新机制。
二、当前我国社会救助政策运行的基本分析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已经历二十多年时间,多数制度正在向规范和法制方向提升。从总体上看, 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运行效益处在边际递增阶段,但是也存在结构性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面临的新挑战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 略判断。向新常态过渡,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将经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 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时期(经济日报,2013),经济运行将出现有别于以往的深刻变化。由于经济与 社会两大系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依存的关系,经济系统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系统带来深刻影 响。经济增长率由过去的超高速变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些“三高”产能将加快淘汰、经济增 长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这一系列变化必然影响未来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而使社会发展 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显露或释放的风险增大,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以往也会明显增加。在社会风险增大 的背景下,社会救助政策转换了时空背景,面临着新的挑战。
进一步降至 8.6%; 2015 年 1 月、 2 月国家财政收入同比增长 5%、 3.2%①, 创下“十一五”以来最低水平; 1—3 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36 407 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 3.9%, 较上年同期增长率下降了 5.4 个百分点。 2015 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定下了比上年低 0.5 个百分点的 7%的目标,加上税制改革和结构性减税推进力度 的加大,预期财政收入两位数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且增速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很大。财政收入降低, 必然会使社会救助面临的财政资金增量约束增大。在此预期之下,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需要更加注重资金 的分配和使用的效果,不但要综合考量贫困家庭的需要,使有限资金用在紧要之处;而且还要积极开辟有 利于提高救助效果的新的救助形式,并通过资金分配结构的优化整合,全面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表1 年份 城市低保 总人口 数量/万人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272.1 2334.8 2345.6 2310.5 2276.8 2143.5 2064.2 1880.2 161.0 169.1 181.0 180.7 184.1 174.5 169.2 157.9 占比/% 7.09 7.24 7.72 7.82 8.09 8.14 8.20 8.40 数量/万人 298.4 316.7 333.5 338.6 346.9 339.3 330.3 313.6 占比/% 13.13 13.56 14.22 14.65 15.24 15.83 16.00 16.78 残疾人 我国城市低保人口结构 老年人 有劳动能力人口 登记失业人口 数量/万人 627.2 564.3 510.2 492.8 472.5 400.4 365.5 312.7 占比/% 27.6 24.17 21.75 21.33 20.75 18.68 17.71 16.63 在职人口 数量/万人 93.9 82.2 79.0 68.2 61.5 49.6 45.1 37.7 占比/% 4.13 3.52 3.37 2.95 2.7 2.31 2.18 2.00 占比/% 31.74 27.69 25.12 24.28 23.45 20.99 19.89 18.63
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1 10:51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0.1200.C.20150611.1051.015 年 7 月 Jul. 2015
·全面深化改革·
vol. 25 No.4
经济新常态下社会救助政策的改革思路
1.绝对贫困减轻,但支出型贫困凸显,社会救助体系亟待转型升级
随着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灾民生活救助等救助制度的建立,我国绝对贫困人口的基本生计问题 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因收入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带来的相对贫困问 题开始逐步凸显。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迈上更高水平从而告别绝对贫困后,因收入分配不 公平导致一些阶层、群体或区域存在的一类贫困现象。在相对贫困阶段,处在中低收入水平上的家庭或社 会成员往往会因为医疗、教育支出过大或意外事故导致收入不抵支出,引发“支出型贫困”。解决“支出 型贫困”问题,关键是要从源头上预防贫困,并妥善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可能发生的灾难性支出。 目前,从我国救助对象的结构来看(见表 1),城市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人口和老年人口合计占全 部低保对象的比重达到 36%,其中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加,有劳动能力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比重仍高达 20%。从城市低保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看,未来城市低保对象的构成将呈现老年贫困人口和有劳动能力人 口占大头的特点,且老年人口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近年来残疾人占比呈缓慢上升趋势,2013 年已达到 8.2%,考虑到残疾人的经济创造能力相对较低,未来残疾人在救助人口中的比重还将增长。对农村救济对 象的考察亦可以发现,农村救助对象中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 贫困形势和救助人口结构上的变化,意味着救助需求也将发生变化。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偏重于货币和 实物性救助,而这种救助方式在相对贫困凸显的背景下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救助人口结构的变化也 对服务形态的社会救助提出了新的需求。因此今后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应当以预防为主,以增加服 务为主要内容,推动社会救助体系的转型升级。
江治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政策研究中心,北京 100721)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降低导致社会救助资金增量约束增大,经济下行和 结构调整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失业和陷入贫困的风险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 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我国绝对贫困减轻,但支出型贫困凸显,社会 救助体系亟待转型升级;社会救助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较高,但存在投入结构不平衡以及救助人口增长效应 递减等问题;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执行与低保捆绑,造成救助项目叠加和福利依赖等问题。要坚持救助前 移的政策取向,增强社会救助的风险预防功能;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服务,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快引 入政府购买服务, 推动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方式创新; 完善救助对象认定和需求评估体系, 增强救助精准性; 理顺社会救助事权与财政支出关系,调整资金使用结构,建立以救助需求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服务;支出型贫困;救助项目叠加;福利依赖;救助对象 认定;救助需求评估;经济救助;服务救助 中图分类号:C913.7;F126 文献标志码:A
2.经济下行和结构调整导致中低收入群体失业和陷入贫困的风险加大
逆经济周期而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在经济增长下滑的情况下,往往面临需要救助的人口和救助需求上升 的压力。从经济发展态势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即将面临这样的问题。数据显示,2015 年 2 月,国内工业 增加值累计增长 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 13.9%,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 10.4%,上述有利于劳 动力就业的多项经济指标均为“ 十一五”以来的最低水平②。可以预期,未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长 率下降,经济结构调整、落后产能淘汰、企业破产,等等,这些经济层面的变化,将对劳动密集行业生产 巨大影响,进而给非技术、低学历、低技能的从业人员的就业和收入带来冲击,也会对低收入等社会脆弱 群体的生活造成直接影响。当大量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因丧失就业机会或陷入支出困境时,会衍生出更为严 重的社会问题。 这时需要社会救助政策对贫困社会成员的多方面需求及时做出应对, 才能筑牢社会安全网, 守住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安全的底线。 同时,新常态下“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张占斌,2015),这为社会救助政策的 完善和调整提供了重要指引。2012 年中央就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工作 思路,强调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同步抓好民生保障工作。经济福祉的包容共享内在包含着对低收入阶层福祉 分配的倾斜。可以确定,适应经济新常态必然要以消除低收入阶层的相对贫困问题为基本前提,尤其要解 决好中低收入水平家庭或社会成员在医疗、教育、住房或突发意外等方面的“支出型贫困”问题。社会救 助政策要扩大救助范围、完善对象认定机制、增强救助回应性,才能更好地满足新常态下的新需求。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增加贫困人口人力资本投入、扩大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提出 了更高要求
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意味着必然打破以物资要素和投资为支撑的经济增长机制,转而依靠人力资本 的提升和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劳动力角度看,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人口大国,却不是人力 资本大国,除了中国总体国民人口素质有待提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的贫困群体和中低 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进而不利于高素质劳动力的再生。从消费角 度看,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加上城乡和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使贫困和中低收入群体的 消费能力不足。进入经济新常态,中国的“人口红利”减弱、投资和对外出口拉动效应降低,在这一背景 下,如果能够使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有显著的提升,同时通过经济援助提高这部分人口的消费能力,无疑 将对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7017 万人③,常年接受社会救助的人口接近 8000 万人。近亿计的贫困 人口平均消费水平非常之低,城镇最低收入户全年总消费支出不及普通居民现金消费支出水平(占比为 82.5%),农村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占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仅为 30%④。虽然贫困家庭的消费潜力不见得很 大,但支出刚性强,增加其收入以及增强其对未来生活安全的预期,有助于使这部分社会成员的消费潜能 得以释放,因而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再者,从贫困对象的构成结构看,贫困家庭是值得政府进 行人力资本投入的一类对象。城市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人口占比达 41.3%,在校生占比为 14.11%;农村 低保对象中未成年人占比达 11.1%⑤。 针对这部分对象建立更加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 不仅可以解决其基本 生存问题,更为重要的意义是有助于预防贫困风险,提高这部分社会成员的人力资本以及未来收入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