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WORD版【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设计(160页,Word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全册教案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词语的辨析和运用。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诗词鉴赏和背诵。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诗词鉴赏和背诵。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
诗词的鉴赏和理解。
作文的结构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词语辨析和运用。
教师通过课文中的词语,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通过选取经典的文言文进行阅读和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诗词鉴赏和背诵。
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听说读写结合。
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能力。
2. 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词语辨析和运用。
通过课文中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运用,让学生掌握词语的正确用法。
2. 文言文阅读和理解。
教师选取经典的文言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诗词鉴赏和背诵。
教师选取一些经典的诗词,让学生进行鉴赏和背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4. 作文表达能力的提高。
通过不同类型的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作文表达能力,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作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教案:八年级语文全册备课
教案:八年级语文全册备课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共计10个单元,涵盖了多种文学作品及语言知识。
本教材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课文和练习,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2.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2.单元:共计10个单元,包括课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分析等内容。
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文阅读1.分发教材,让学生先阅读课文,了解主题和内容。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课文段落进行分析和解读。
4.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
5.整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
第二课时:课文理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用意。
2.进行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4.利用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解答和答疑。
第三课时:课文分析1.教师进行整体复习,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课文内容和理解要点。
2.开展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安排相关的课堂活动和讨论。
3.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进行小测或小结。
五、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提问或引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导入新课。
2.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讨论法: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
七、教学资源1.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材。
2.教师课件和教学工具。
以上是关于八年级语文全册备课的教案,希望能满足您的要求。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春江的流水,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怨妇的罗衫。
回忆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你想起了那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生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3: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古诗文名句积累很到位。
是啊,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对于__的作者苏轼,你了解多少呢?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苏轼呢?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作品主要收录在《宋学士文集》里。
师:对于__的写作背景,哪位同学知道并能介绍给大家呢?生:宋神宗时期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其政敌就借其讽刺新法的诗,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二、文本解读触心灵师:升入初中以来我们学习了不少文言文,回忆一下我们都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它呢?生1:读课文,翻译课文。
生2:赏析文中的句子,感悟作者的情感。
生3:需要背诵。
师:好,归纳起来就是读-译-赏-悟-创,这既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环节。
师:首先我们来听读,注意读音、停顿。
师:本课有哪些字我们第一次接触,停顿有哪些句子需要注意呢?生1:藻、荇这两个字注意字形,记住读音。
生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生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同学们节奏划分得很准确,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生4:读得很好,音很准,停顿很正确。
八年级语文下《岳阳楼记》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岳阳楼记》教案长春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了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忧国忧民、奋发向前的崇高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 学生对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预测。
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
3. 讲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逐句讲解,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4.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每组选取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掌握和表达能力。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6篇)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品6篇)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导语]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3、师点拨,考查,[教师导学]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
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长春版年语文下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名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运用课文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1课:《背影》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对儿子的关爱。
3.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2课:《春》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春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3课:《济南的冬天》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济南冬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第5课:《新闻两篇》1. 阅读新闻文章,理解其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分析新闻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 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运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
4. 采用写作练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及时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024年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024年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的生字词,理解并运用相关文学术语和修辞手法。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文章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写作不同类型的文章,包括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提升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主动探索文本,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文本分析技巧。
各类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难点:文学作品中深层含义的挖掘与理解。
学生个性化写作风格的培养和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利用生活实例或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文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掌握词义。
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观点。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并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4. 集体交流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和分享。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并给出建议。
5.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关的拓展阅读任务,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展写作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完成作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随堂进行生字词默写、句子赏析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并撰写读书笔记。
2024年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2024年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册教材中出现的重要生字词,能正确读写和运用。
理解本册课文的主旨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简单的鉴赏和分析,培养初步的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文学作品中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语言文字的规范和准确运用。
教学难点:对于深奥文言文和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尤其是作文构思和表达的规范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图片展示或视频短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猜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文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组织学生讨论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教师讲解课文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技巧。
文学作品鉴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教学,如诗歌、散文等。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实践: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读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教授写作技巧和规范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
提出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预习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语文教案)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课文选自水经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水经注其书名为解释水经实那么以水经为纲,一起看看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欢送查阅!长春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三峡。
2、掌握重点实词,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诗早发白帝城,写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齐声朗诵。
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今天我们走进另一篇文章,来更细致地领略三峡的景色。
二、预习检测(3分钟)1三峡选自。
本文,他是我国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
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全长约二百公里。
3、给以下字注音阙嶂曦襄御泝湍啸属涧三、自主探索(一)(8分钟)默读课文,结合文__释,解释以下词语自三峡七百里于,在略无阙处毫无略无阙处通“缺〞缺口重岩叠嶂像屏障似的高山自非如果亭午夜分正午不见曦月日光,这里指太阳夏水襄陵冲上山陵或王命急宣有时虽乘奔御风即使虽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御:驾不以疾也不如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绝巘极高的山峰飞漱其间飞流冲荡良多趣味实在林寒涧肃寂静属引凄异连接不断自主探索(二):(10分钟)边读课文边结合课__释及手头工具书独立疏通课文大意。
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
翻译方法指导:“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长春版八班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长春版八班级下册语文教案1《孟子》【教学目标】1.精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尝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1.依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能用一般话精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精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生疏“卧薪尝胆”的故事吧。
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最终战胜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
越王勾践的经受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日,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缘由吧。
二、朗读课文正音释义: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当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同学之间自由争辩,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于声(表现)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4)词类活用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五、疏通全文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一起看看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查阅!长春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下《1诗歌二首》word教案 (6).doc
《诗歌二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诗歌二首》。
能力目标: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方法:吟诵、鉴赏、品析、探究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荒秽荷锄道狭沾我衣结庐悠然东篱车马喧二、解释词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但使愿无违结庐在人境问君何能尔山气日夕佳三、填空:⑴种豆南山下,。
⑵,夕露沾我衣。
⑶《饮酒》一诗中表现诗人隐居生活恬静、闲适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诗句:,。
⑷《》一诗中表明只有心平气和,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的诗句:,。
⑸衣沾不足惜,。
⑹此中有真意,。
四、综合提高:1、《归园田居》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都交代了哪些内容?2、想象一下《归园田居》中夜归时的图景。
3、后四句:“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写道路、草木、露水有何用意?后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目录一、诗歌二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
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
理解诗歌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汉书·杨恽传》中有这样的句子:“田彼南山,芜秽不治。
种一顷豆,落而为萁。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几句所体现的情感是崇尚田园自由恬淡的生活,主张人生之乐亦有自然朴拙之乐。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诗歌史上的“田园诗”。
被认为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谁?我们学过他的哪些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诗歌二首》,走进陶渊明的田园生活。
二、学习《归园田居》。
1.了解一下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仕宦家庭。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
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
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于是就离职回乡。
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
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
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
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读读、讲讲、问问。
先由老师朗读,然后学生齐读、自由读,读顺畅。
要求: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重音。
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1)这首诗表现的是怎样的生活?劳动生活。
(2)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草。
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劳动时诗人的心情如何?乐此不疲。
(5)诗人告诉我们的仅仅是如何劳动吗?不是,诗人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追求。
(6)你觉得文中的“愿”是什么?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返璞归真,逃离世俗。
(7)你觉得“盛”与“稀”的对比用意何在?写出了田地的荒芜。
另一说乱世之秋,小人当道。
(8)第三、四句意在表现什么?诗人的辛勤。
(9)第五、六句意在表现什么?劳动的艰苦。
(10)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运用赋的手法、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朴实,意境平淡而奇特。
3.小结。
诗的前四句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
“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
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
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
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
“兴”,原来的意思就是“起”,“晨兴”即“早早地起身”;“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除;“荒”,杂草;“秽”本作“穢”,也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污秽解)。
第四句说归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劳动情形。
4.第五句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
既是归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
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愿。
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以抒情为主。
5.课堂小结。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其五)6.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陶渊明(前六句)劳动情形:地点、原因、劳作、归家——赋、描写(后两句)抒发情感:愿望——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返璞归真,逃离世俗”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吗?哪位同学能背诵一下?“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一洗都市的喧嚣、尘世的铅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画卷。
大家还知道哪些诗人也是田园诗人?(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谢灵运《登池上楼》中写冬去春回的神来之语:“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真正的隐士、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上品《饮酒》,来领略他给我们展示的清静世界。
二、作品简介。
陶渊明41岁时辞彭泽令隐居躬耕。
当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在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中曾云其志向和对世俗的观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做官是“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归田园是“复得返自然”(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而且包含道家的所谓纯真本性的意义,将被扭曲了的人性重新恢复到自然的面目)。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
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40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田园隐居不久。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1.听范读,弄清诗歌的朗读节奏。
2.边读边议,理解诗句的意思。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僻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3.思考一下,该用怎样的情感来朗读?提示:第一、二句用深情的、自得其乐的语气来读;第三、四句应读出恬静、闲适的心情;第五、六句应读出满足的、得意的心情;第七、八句应读出陶醉、悠然的心情;第九、十句应读出意味深长、感慨无限的感觉。
四、品析诗句。
1.诗歌前四句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2.怎么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然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表现高洁的情操。
3.“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会的完美的境界。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味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描写有何关系?(1)诗句的表面意思: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2)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
”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3)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璞”。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5.《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学生背诵诗文。
六、小结。
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