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doc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共3篇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两篇诗歌,分别是英国诗人羅伯特·彭斯的《向未知的海洋》和美国诗人迪伦·托马斯的《没有完美的微笑》。
《向未知的海洋》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展现了英国人向未知探索的冒险精神,赞美了孕育荣光的大海和人类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
《没有完美的微笑》则是一篇抒发迷茫和无奈情感的诗歌,通过一个女子的微笑,表达了作者对于无奈的人生和坚定的信仰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掌握《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基本意思和情感。
2. 学生能够分析《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诗歌语言、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学生能够写作文,并结合所学的课文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1. 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是传递人类情感的艺术,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感受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
2.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世界的探索,使学生对于生命和存在方式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演示法、情感表达法、合作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演示法为主,使学生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断转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1. 教师播放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想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简单谈论海洋的特点。
第二步:前置知识引入1.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向未知的海洋》。
2. 分析例句:“像有生命的波浪翻卷,/汹涌着,含着欢喜。
”3. 提问:为什么会有“欢喜”?第三步:精讲课文1. 教师依次讲解《向未知的海洋》和《没有完美的微笑》的内容和结构,阐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分析诗歌语言和修辞手法,如对比、借喻等。
3. 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情感表达。
第四步:合作探究1. 举办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无畏勇气”和“人生信仰”。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林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独运。
3、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教学方法:诵读法感悟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引领下,区倾听生命的赞歌。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
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外国诗两首》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之一,选自美国文学家爱默生的诗歌。
本单元主要以阅读理解和写作为主线,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引导学生体味文学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意思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了解并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美的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培养学生对中外名家文学的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对文学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1.听一段悦耳的音乐,让学生放松心情;2.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
2. 阅读诗歌1.教师分别讲解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教师引导学生破诗歌的结构和意义,分析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3.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默读,理解诗歌的含义。
3. 文学鉴赏1.学生进行诗歌的分析和鉴赏,通过思考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维度进行鉴赏和解读诗歌。
4. 诗歌创作1.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2.学生自由创作一篇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3.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写的小诗进行修改和润色,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课堂的收获和感受;2.教师向学生反馈,肯定学生的发言和表现;3.教师布置课后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外国诗两首》的意义和主旨;2.熟悉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技巧;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
2. 教学难点1.学生深入理解爱默生的文学思想;2.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提高写作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最新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
人教版初三上册《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⑵掌握本课的作家作品常识。
⑶ 掌握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能力目标:分析两首写景诗的意境及其各自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济慈、叶赛宁的有关资料。
【教学媒体】录音机、磁带。
【教学设计思路】第一课时分析学习济慈的《蝈蝈与蛐蛐》,第二课时分析学习俄国诗人叶赛宁的《夜》。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感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而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那么这节课就向大家来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板书)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⑴ 标画生字新词。
⑵ 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⑶ 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来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外国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doc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外国诗两首知识导学作家作品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叶赛宁(1895~1925)苏联俄罗斯诗人。
1916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
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著名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
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
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
整体感知《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赞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夜》这首小诗着力展示了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布局谋篇《蝈蝈与蛐蛐》全文只有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1~8行):写蝈蝈的乐音使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第二层(9~15行):写蛐蛐的歌儿使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
《夜》全文共4节,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描写了夜的静谧。
第二部分(第2节):写静谧夜色中的溪水与月光。
第三部分(第3节):进一步写月光下美丽的大自然。
第四部分(第4节):再次写夜的静谧与月色的美好,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写作特点《蝈蝈与蛐蛐》以少胜多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季节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3篇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优秀3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制服读者的技巧,领悟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索,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学问,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引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老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紧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同学思索、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布置1课时外国诗教案篇二课文简析《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称赞“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好像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漂亮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酷爱和安适、安静的心境。
创意说明1、《蝈蝈与蛐蛐》可以引导同学捕获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所呈现出来的场景,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夜》这首诗很具有一种画面感,可以通过语言品评的方式再现诗歌所创设的意境。
另外,这两首诗都可以通过不同之间译文的比较来品评诗歌的语言。
教学预设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一、整体感知1、诗中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几幅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这些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二、自主探究1、为什么诗中仅仅勾画了夏、冬两幅场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象?2、为什么诗中仅仅描写蝈蝈和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却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唱歌?三、比较品析对于济慈的这首诗歌,有很多版本,你认为那一种译文最能体现的歌颂大在然,歌颂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的感情。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外国诗两首》教案1.1 设计依据1.1.1 课程标准的要求1.1.2 学生的实际情况1.1.3 诗歌内容的特点1.1.4 教学方法的选择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2.1.1 第一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2 第二首诗的作者及背景2.1.3 诗歌的文学地位和影响2.1.4 诗歌的翻译及解读三、教学内容3.1 诗歌内容解析3.1.1 第一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2 第二首诗的主题及意象3.1.3 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3.1.4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诗歌4.1.2 能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4.1.3 能够欣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表达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4.2.2 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2.3 通过创作和表演激发创造力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4.3.2 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中的美好情感4.3.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的理解5.1.2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5.1.3 诗歌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的欣赏5.2 教学难点5.2.1 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理解的表达5.2.2 诗歌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的理解5.2.3 诗歌的深度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引导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PPT课件6.1.1 包含诗歌文本6.1.2 包含作者及背景资料6.1.3 包含重点难点讲解6.1.4 包含课堂活动指导6.2 打印的诗集6.2.1 包含两首诗歌6.2.2 方便学生阅读和标记6.2.3 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6.2.4 增加课堂的互动性6.3 音频资料6.3.1 包含诗歌朗诵6.3.2 帮助学生理解情感6.3.3 提升学生的朗读技巧6.3.4 丰富课堂的学习方式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播放诗歌朗诵音频7.1.2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情感7.1.3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7.1.4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7.2 学习诗歌7.2.1 分组朗读诗歌7.2.2 学生互评朗读效果7.2.3 教师讲解诗歌背景和知识点7.2.4 学生提问和讨论7.3 分析诗歌7.3.1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3.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意象7.3.3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7.3.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7.4 课堂活动7.4.1 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7.4.2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7.4.3 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7.4.4 学生分享创作的心得和体验7.5 小结课堂7.5.1 教师总结课堂学习内容7.5.2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7.5.3 布置课后作业7.5.4 强调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八、板书设计8.1 诗歌和作者8.1.1 突出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地位8.1.2 方便学生随时回顾和记忆8.1.3 增加课堂的条理性和清晰度8.1.4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8.2 诗歌意象和语言特点8.2.1 通过关键词和图示展示诗歌意象8.2.2 标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8.2.3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8.2.4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九、作业设计9.1 诗歌背诵9.1.1 要求学生准确背诵两首诗歌9.1.2 检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9.1.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记忆技巧9.1.4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9.2 诗歌解析9.2.1 要求学生书写诗歌解析文章9.2.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9.2.3 评价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9.2.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9.3 诗歌创作9.3.1 要求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9.3.2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9.3.3 学生互相评改和反馈9.3.4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评价10.1.1 学生课堂参与度10.1.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10.1.3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10.1.4 教师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10.2 学生学习反馈10.2.1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评价10.2.2 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困惑和问题10.2.3 学生对诗歌的喜爱程度和阅读习惯10.2.4 学生对诗歌创作和表演的体验10.3 拓展延伸活动10.3.1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10.3.2 邀请作家或诗人讲座10.3.3 开展诗歌创作展览10.3.4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社团或活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具与学具准备1.1 PPT课件1.1.1 重点关注诗歌文本的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7篇】外国诗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作品说理的技巧和象征的手法。
(二)潜力目标:1、感悟诗人以真情说理征服读者的技巧,领会诗歌象征的手法,提高鉴赏潜力。
2、体会诗人对生活和人生道路的思考,提高分析诗歌资料的潜力。
(三)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了解诗人简况,了解作品资料。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并能运用到自读、自学中去。
(二)难点感受诗人的真诚的态度、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思路诗歌教学不宜多讲,重在体会,但本课的两首诗歌都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指导自读、自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有教师的适当点拨。
当然这种点拨并不是简单灌输,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调动学生思考、探究的用心性。
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五、教学媒体投影仪六、课时安排1课时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⑵ 写景诗的特点。
⑶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word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内容预览:《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
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word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
(投影演示莱蒙托夫和休斯画像)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文题、作者)2、资料助读(投影)二、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课文1、教师范读全诗。
2、利用书上注释读懂诗歌,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诵读全诗。
4、思考、合作探讨。
(1)《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2)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三、讨论交流,针对重点难点,教师适当讲解。
1、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统摄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内容预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蚰蚰》一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
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设想
1.两课时
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都是田园诗,可以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I生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教学难点:两首外国诗风格比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第一课时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本诗,能够读准字音、停顿。
或者准备好教材配套朗读带,有条件的还可以准备多种背景音乐。
根据学生情况,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学生准备
1.第一课时前,分工找蝈蝈、蛐蛐的资料,找诗人、诗作的资料,找背景音乐。
进行朗读,理清诗作中的字词,读通全诗,能够做到读准字音和停顿。
在朗读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示出来。
2.第二课时前,查找英文原版诗歌及郭沫若的《静夜》。
第一课时蝈蝈和蛐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
“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描写了两只草虫的呜叫,为什么说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教学设想: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济慈诗歌的特点。
2、这首诗诗中有画,立体感甚强,诵读时要很好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将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和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溶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
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
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
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
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
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
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
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
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设计问题:
1.这首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蛔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
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
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六.深情朗诵
七.拓展创新
1、古今中外有很多描写自然讴歌自然的诗作,课处再阅读几首在班里交流
2、模仿课文,仿写几句诗句,抒发自已对地球或自然的独特感受。
第二课时夜
课文简介:《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教学设想: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重视朗读体会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
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交流课前搜集的文学常识信息(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教师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
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
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
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
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式的“农民的天堂”。
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
二.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先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再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以动写静)
静谧、美丽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问题设计:
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涛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
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四.本课总结
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他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
此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
《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
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随堂练习设计
1.请同学介绍济慈和叶赛宁,并说说他们所代表的诗歌流派的风格。
2.在《蝈蝈与蛐蛐》中,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发出的声音比作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