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合集下载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1949)》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1949)》

◎书评述往思来,向史而新评易继苍、史奕的合著《近代浙江警察史研究(1903 - 1949)》1840年的隆隆炮声迫使中国坠人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面对来自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和宗教的全方位“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开 启了长途漫漫的“救亡”与“图存”之旅。

对拥有 5000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中国而言,这场持续 的、长时间的“冲击”,对普通底层民众来说是一场 无尽的苦难,对知识分子而言则是精神上的崩溃与 煎熬。

面对“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师夷之长 技以制夷”。

但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先进的中国 人又意识到打败中国的并不是西方的技艺,而是西 方的制度。

一部分开明的官绅和知识分子开始倡 议学习西方的制度,采用西方的警察制度亦在其中。

纵观世界历史,警政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重要 组成部分。

由“警察国”走向“法治国”,这是人类社 会进步的表现。

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和迈向法治社 会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警察制度的变迁。

警察制 度的变迁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社会意识、政权组 织、教育水平、经济状况紧密相连,是整个社会发展 的缩影。

中国维护社会治安的机构和官吏古已有之,但 警察称谓及其相关制度则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因此,中国警政史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必定始自鸦片 战争。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于警政史的研 究,中国大陆尚处真空状态,台湾地区仅有少量的 论著出现,如王家俭(1984) ;20世纪80年代《中国 警察制度简论》出版,此为建国后大陆第一部研究 警察的著作。

之后经过90年代的发展,及至2000 年以后,警政史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对中国近代 警察史的研究在进入21世纪后迈入发展快车道,然 而其缺陷和问题也极为明显。

首先是研究主题和 内容过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历史资料的整 理与出版。

需要指出的是,与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的 近代社会史、政治史等领域相比,近代警政史的研 究状况仍然十分薄弱。

由于缺乏对既有史观、研究 视角及方法论的独立反思与批判,造成目前的整体 研究水准依然不高,而包括学界在内把警察作为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这一传统观点依然存在,造成了 警政史研究陷于狭窄而重复的工作之中。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

佛教史学研究论文中国佛教史学[1],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布与发展逐渐形成的。

它一方面适应着佛教在中国传布的需要,另方面又深受中国传统史学的影响。

通常人们只把它作为佛教史的一个分支,仅从佛教史、社会史等角度来审视某些佛教史籍的史料价值,却很少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些史籍的史学意义。

其实,佛教史学应该属于交叉学科。

这里,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谈一点关于佛教史学的发展源流。

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达到鼎盛。

宋元时期,又有新的发展。

随着佛教在中土的长足发展,佛教史籍编纂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东晋至唐初出现记录佛事的史籍,唐代佛教史籍范围不断拓展,宋元时期佛教史籍体裁不断完备。

一、最先记录佛事的史籍佛教自汉代传入,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初,西行求法高僧携回大批梵文佛经,译经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运用儒学注经的方式对佛经进行注疏,同时编纂各种工具性的著录。

在这一过程中,自觉记述各个教派、众多名僧史事的文字、撰著不断涌现,反映着佛教史学的形成。

东晋南北朝时期,最先推出的记录佛事的史籍,大体有四种类型:一是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二是关于阐扬佛理的史籍,三是记述佛教在中土传布的史籍,四是官方史书的记载。

一、有关佛教史的著述,东晋、南朝时期主要有《佛国记》、《释迦谱》。

《佛国记》1卷,沙门释法显撰。

又名《高僧法显传》、《历游天竺记》。

法显(约337-约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属山西临汾)人。

“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与同学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越葱岭、度小雪山,“自力孤行,遂过山险”,遍历天竺及师子国。

义熙八年(412)回到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第二年至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

《佛国记》为其西行求法,前后15年所见所闻。

“凡所经历三十余国”[2],不仅是4世纪亚洲佛教史的重要著述,还是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交往史的重要著述,也是中国现存史书中有关陆海交通最早、最详细的记录。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

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

34藏族文化专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8/06总第202期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王川i【摘要】论文在较全面勾勒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过程后,分析其在内地流传的原因,认为,;;除了时局纷乱导致人心思佛、汉传佛教界求取藏传佛教思想来振-R-,和发展汉传佛教外,藏区宗教界采ij取采纳内地信仰因素、积极参加具有全国性的抗日救亡等有益活动、积极参与内地太虚太师等领导的{i新式佛教教育运动等之外,积极与内地社会相适应,是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流传的重要原因。

i[关键词]民国时期;藏传佛教;汉藏关系;民族文化;历史i;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1004—3926(2008)06--0034—07i:…………………………………………………...一………………………………………………..: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06年度重点研究课题<近代中国藏区汉人社会生活史研究>(编号SA06011,王川主持)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川,男,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四川成都610066民国时期,蒙、藏地区的僧人纷纷进入内地,或进行弘法传教的宗教活动,或进行维护祖国统一的政治活动,或积极参与其它有益的社会活动。

在当时条件下,内地人士踊跃信奉,使得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关于当时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情况,目前国内所见的近代史料不少,如《海潮音》等佛教杂志的报道,以及多种《大事编年》、《文史资料选辑》、回忆录等,关心者能从这些史料中找到相关的片断论述。

学术界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重要的有台湾梅静轩发表的《民国以来的汉藏佛教关系(1912—1949)——以汉藏教理院为中心的探讨》…,及大陆吴平发表的《藏传佛教在近代上海的流传与发展)--文[2J。

本文旨在较全面勾勒当时藏传佛教在内地的流传过程后,分析其在内地流传的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通史理论着作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着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学术专着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840-1900年),1955年人民出版社第九版。

2.李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新版。

3.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2年、1980年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下新版。

4.蒋廷黻:《中国近代史》,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新出各版。

5.肖一山:《清代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新版。

6.(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二、三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1960年出版。

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7.(美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起陆续出版。

8.(前苏联)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年)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第一、二、三册,人民出版社11.郑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年),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冯尔康:《清代史料学》沈阳出版社2004年历史资料1.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共十二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及丛刊续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神州国光出版社、上海出版社等陆续出版。

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修订版。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佛教研究

梁启超与中国近代佛教研究
视的。
足发展 , 至隋唐时期 达到鼎盛之后 , 便逐渐走
向衰落 。之后 , 虽也 屡有 所谓 的“ 中兴 ”然 自五 ,
梁启超(8 3 12 )字卓如 , 17 - 99 , 号任公 , 又 号冰室主人 , 广东新会人 。他 自 幼接受 中国传 统文化教育 , 四五岁时 , 就王父及母膝下授 即“ 四子书,诗经 》 《 …… 日与言古豪杰哲人嘉 旨懿

一^
0 o
学, 亦涉猎佛教经论 ” 。或为茶余闲谈 , 或书信
往来 , 间各抒 己见 , 期 切磋砥砺 , 于佛学相得益 彰。谭嗣 同与梁启超就是在 “ 学佛 ” 的过程 中 ,
渐 至悟 解 的 。“ 戌 变法 ” 戊 失败 后 , 嗣 同给 将 谭

’一 0 ຫໍສະໝຸດ 0 c) . 要 流亡 日 的梁启超 以“ 本 不有行 者 , 以图将 无
来 ” “ 留肝胆 两 昆仑 ” 和 去 的劝 勉 。10 年 , 98 由他 发起 并 主持 的 以 立 宪 救 国为 宗 旨的政 闻 社 被
借 助佛教 慈悲救世 、 众生平 等 、 智 自由等说 证 教, 以鼓吹资产阶级 自由 、 平等 、 博爱。 由此可 见, 中国知识分子“ 达则兼善天下 , 穷则独善其 身” 的传统精神 , 在梁启超身上表 现的是何等


山 研
“ 公车上书” 。与此 同时, 梁启超奋发治学 , 与一 些好佛之士致力于佛学研究 。其中, 曾佑 、 夏 宋

●一
蠢 辅
乃平等非差别 , 自 乃 力非他力。”1 [ 1
梁启 超 与 一些 思 想 家 , 谭 嗣 同 、 有 为 、 如 康

恕、 吴雁舟 皆是 佛学大师 , 他们 “ 谈袭 魏之 喜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

中国佛教历史渊源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中国也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汉朝时期。

当时,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佛像。

这些佛经和佛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最初源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二、佛教的发展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期,佛教逐渐成为了一种信仰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信徒。

同时,佛教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三、佛教的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的繁荣时期。

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皇家的支持,大量的佛教寺庙和艺术品被建造和制作。

同时,佛教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中国佛教的特点逐渐形成,如禅宗、净土宗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四、佛教的衰落与复兴在元朝之后,中国佛教逐渐衰落。

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等原因,许多佛教寺庙被破坏或关闭。

然而,在近代以来,中国佛教逐渐得到了复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佛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提升。

五、中国佛教的特点中国佛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中国佛教注重实践和修行。

在中国佛教中,修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念佛、禅修等。

中国佛教注重融合和创新。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佛教也注重社会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许多佛教寺庙和组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六、结论中国佛教历史渊源悠久,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

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佛教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在未来,中国佛教将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现代佛教义学资料

近现代佛教义学资料

近现代佛教义学资料佛教学成为我国宗教学的重要分支内容之一,关于近现代佛教义学如何理解。

下面是有近现代佛教义学,欢迎参阅。

近现代佛教义学(一)金陵刻经处创立的背景和因缘19世纪中叶,伴随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西方列强大肆向海外拓展殖民地,侵略势力逐步向我国延伸。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危机。

与此同时,中国传统佛教由于自身积弊日深、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外来政治文化力量的挤压,也已衰败至极,处境艰难,命若悬丝。

正如太虚大师曾经指出:“西汉以来,中国之社会,处儒教专化之下,佛法虽来中国,以避其排斥,僧乃游方之外,住持佛教之净仪。

而社会之承受其化者,一为功成身退之隐逸;一为施政者借充神道设教之用,以鬼神祸福辅治愚民;故非僻于离世之禅寂,即为腐于流俗之迷信,初未尝宣传佛法之真义于民众,俾社会之伦理、政治、经济裁成于佛之教化焉。

唐、宋来为僧化根本精神之禅宗,宋、明儒亦闻其风而自张门户也。

夫禅宗本高建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者;元、明以降,律仪隳弛,教义淹晦,宗门亦漓为大话欺人之口头禅。

持律、谈教之净土家,乃从而代之;故明、清来沙门居士之高者,大抵归崇净土。

然晚清后儒化之中国民族,一被劫于西洋之武力侵略,再被劫于西洋之宗教侵略,三被劫于西洋之民治侵略,四被劫于西洋之科学侵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

值此思想解放之时会,清末杨仁山居士汲汲流通精典,游扶桑者既习闻佛故,康、谭、章、严、梁氏等之政论者,亦时好谈佛,于是佛之教义浸为士夫学子所留意。

”②面对民族与佛教的双重危机,大批爱国爱教的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仁山居士于南京创立了金陵刻经处,开始了刻印流通经典、研究佛教义理、培育佛教人才的弘法利生事业。

杨仁山居士(1837-1911),名文会,祖籍安徽石埭,其父朴庵公与曾国藩为同年进士。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

中国近现代史学家

胡适
胡适,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 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史学著作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先秦名学史》 《白话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运动小史》 《中国中古思想史长编》 《中国古代哲学史》等
史学思想
首先,胡适主张多元的历史观,反对唯物史观一元的物质经济 绝对论。 其次,胡适的历史渐进论使他主张社会改良,从根本上反对近 代中国的革命道路。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胡适持一种民主主义的民众史观。 胡适的史学研究法: 一)史料的审定与整理(考证) 二)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传记(年谱)的撰写 五)中国学术思想史(哲学史)研究法
史学著作
《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 是郭沫若研究先秦思想史的两部姊妹篇,前者偏于考证,后 者偏于批评,两者相辅相成。这是他在清理了古代社会经济形 态之后继续从事上层建筑清理的产物,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是连成一体的。 这两本书,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潮代表人物的思想体 系,从先秦古籍中析出互相渗透的各家各派的思想源流和相互 关系,评价了包括孔子、墨子等历史人物,清理了他们所代表 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思想。
顾颉刚(1893-1980) 原名诵坤,字铭坚 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 著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 《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等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前
范文澜(1893-1969) 字仲沄 中国历史学家,文学家 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 等
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前
王国维(1877-1927) 字伯隅,又字静安,号观堂 中国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文学家 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宋元戏曲史》、《两周金石文韵读》、 《两汉金文韵读》等Biblioteka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

关于中国佛教起源和发展的探讨佛教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最早由西域传入我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汉地佛教:佛教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历来均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派使者去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的开始,传播的地区以长安、洛阳为中心。

中国内地建造的第一座寺院就是洛阳市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

相传由一匹白马驮经而来,建白马寺来纪念。

东汉时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

喇嘛藏语意为“上师”。

藏语系佛教始于7世纪中叶,当时的藏王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时,两位公主都带去了佛像、佛经。

松赞干布在两位公主影响下皈依佛教,建大昭寺和小昭寺。

到8世纪中叶,佛教又直接从印度传入西藏地区。

10世纪后半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

到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此后的300多年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派,普遍信奉佛法中的密宗。

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上层喇嘛逐步掌握地方政权,最后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的藏传佛教。

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流传于我国云南省傣族、布朗族等地区,那里人民的佛教传统信仰与南亚佛教国(泰国、缅甸等)大致相同。

大约是在7世纪中叶,佛教从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

那里若干世纪以来,都能保持依照原始佛教的佛法、戒律和进修学的优良传统。

傣族男童到了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再还俗。

关于中国佛教的起源有各种说法,其中比较古老而最负盛名的大概有两种。

其一是后汉明帝的感梦求法说,据晋袁宏《后汉纪》的记录:“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问其道术,而图其形像焉。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信仰,自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逐渐地融入中国文化当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非常漫长,历程中吸收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有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的入华以及佛教与中华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探讨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一、佛教的历史发展佛教始于公元前6世纪,最开始是印度的一种宗教信仰。

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获得了印度帝国的支持,并迅速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

公元1世纪,佛教先后传入中国,由此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发展之路。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传入时期、发展时期和盛行时期。

传入时期是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期,最早的佛教所啻阵江南,这是一个国难时期,社会十分动荡,佛教的温新思想与它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相得益彰。

发展时期是从东汉以后到唐代的佛教发展的时期,佛教在这一时期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在中国的人口和地区上都有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佛教也在经典理论和学术领域上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

盛行时期为唐代,这一时期佛教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高峰,佛教的文化和艺术成就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让世人在美学、哲学等领域提供了很多新的创意。

二、佛教的入华佛教的入华有几个版本,目前有较为广泛接受的版本是:“西域渡徙论”的说法,即佛教是由印度人菩提达摩(或〖菩提达磨〗迦旃蒂)于公元520那年带到中国的。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的阻力较大,因为佛教与传统的中华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不断与道教、儒教等传统文化发生冲突。

尽管存在很大的阻力,佛教最后还是在中国根深蒂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等。

在中国唐代以后,尤其是宋代和元代时期,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特别是走向民间。

佛教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被大家所熟知的“南山群经”。

这些经典的传承和弘扬让佛教逐渐地融入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

近代汉传“居士佛教”现实成因分析金易明【内容提要】本文基于中国近现代发轫于吴越之地的“居士佛教”现象,分析中国佛教信仰团体在近代所发生的变数。

本文首先肯定,居士佛教并非一个平信徒概念的简单问题,而是中国佛教的一种特别的信仰现象。

其次,本文论述了居士及居士佛教的界定及其历史渊源,评述欧阳竟无先生关于建立“居士佛教”的理论特色。

【关键词】僧伽佛教居士佛教欧阳竟无【作者简介】金易明,一九六O年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毕业。

现任上海佛学院佛学专业教师。

佛教学术界有学者多次提出,中国佛教应走居士化道路。

这种呼吁无疑引起学界和教界的高度关注。

有人对“居士佛教”的提法颇觉可疑,对确认“佛教居士化是佛教立足现代社会的唯一途径”,甚至于“系佛教在诸多宗教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等流行观念,尤其不敢苟同。

确实,佛教中的许多观点,并非单纯的理论问题,涉及佛教传统与现实的各方面。

观念须落实于宗教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可行性。

“佛教不是并且也从未自称为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的阐释;它是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

它传入中国不仅意味着某种宗教观念的传播,而且是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形式——修行团体僧伽(San.gha)的传入。

对于中国人来说,佛教一直是僧人的佛教”。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和教界人士则认为,佛教居士化的观点,在理论的出发点上,是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

这不仅反映在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与士大夫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佛寺在中国的存在所引起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分子和官方的态度、僧职人员的社会背景和地位,以及修行团体与中古中国社会逐步整合,这些十分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早期中国佛教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明清以降,中国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僧伽佛教”急剧衰落,特别是有清一代,当时国内的佛教,虽然规模仍存,如康熙时全国僧尼仍有十一万八千余名。

然而人才凋零,徒有空壳,已经丧失了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活力,一般寺院成了社会上无依无靠者的谋生庇护处。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目通史理论著作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1972年版。

2.中共中央选集出版委员会编:《选集》第二卷,人民1992年版。

学术专著1.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1840-1900年),1955年人民第九版。

2.侃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新版。

3.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62年、1980年版。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下新版。

4.廷黻:《中国近代史》,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新出各版。

5.肖一山:《清代通史》第一、二、三、四、五卷,中华书局1987年新版。

6.(美国)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一、二、三卷,生活、新知、读书三联书店1957-1960年出版。

马士、宓亨利《远东国际关系史》书店1998年版。

7.(美国)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起陆续出版。

8.(前联)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上、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4年版。

9.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年)上、下册,人民1989年版。

10.汪敬虞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年)第一、二、三册,人民11.友揆:《中国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9年),社会科学1984年版。

12.尔康:《清代史料学》2004年历史资料1.中国史学会主编:《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北洋军阀》共十二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及丛刊续编),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由神州国光、等陆续出版。

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修订版。

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1955年版。

4.毓棠、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上、下册)、第二辑(上、下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

[原创]中国佛教大事记(1900年-1918年)

[原创]中国佛教大事记(1900年-1918年)

中国佛教大事记(1900年-1918年)中国佛教大事记(1900年-1918年)2013-01-08 | 菩提之夏 | 绿野青山皆道场 | 春生夏长见菩提■1900光绪廿六年敦煌莫高窟发现大批佛教古籍。

冶开重兴常州天宁寺,办义务小学。

月霞任安庆迎江寺住持。

宗仰游沪上,以诗画名,与革命党人共商救国之策。

梅光羲赴南京从杨文会学佛。

德清再朝五台,随慈禧至西安,上终南山狮子岩安居,自号虚云。

力主办学育僧的松风、青禅被谋害。

鼓山涌泉寺善慧、妙密赴台湾基隆弘法。

■1901光绪廿七年杨文会召集三子,订立“分家笔据”,将南京延龄巷宅院捐赠金陵刻经处,历年刻经所欠银3,810两由三子分认归还。

<3月19日>宗仰与蔡元培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

<春>冶开在常州天宁寺设毗陵刻经处。

禅宗大德赤山法忍携六十余人抵陕西,结庵翠微山。

<夏>月霞在终南山结茅静修。

金陵刻经处刻成《成唯识论述记》六十卷(前三十卷由扬州藏经院刻),杨文会作叙流通。

<8月>■1902光绪廿八年寄禅<八指头陀>任天童寺住持,夏讲冬禅,百废俱举,人称天童中兴。

九世班禅确吉尼玛<1883~1937>至拉萨受比丘戒。

虚云从终南山入川,赴藏,至大理。

魁印结茅庐山修定,出任南京毗卢寺住持。

道阶讲经于宁波天童寺、七塔寺。

桂柏华、高鹤年寓杨文会宅,从杨学佛。

梁启超发表〈论佛教与群治的关系〉等文,鼓吹佛教有益于国民道德。

月溪依牛首山铁岩参禅了悟,应请至各地讲经说法。

■1903光绪廿九年静波在镇江金山寺倡办僧教育会。

大定<1824~1906>在金山寺开坛传戒,乞戒者五百人。

宗仰赴日本,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月霞赴日本、泰、缅甸、锡兰、印度考察佛教。

笠云在长沙兴福寺开办僧学堂。

虚云上鸡足山,重兴迎祥寺。

谛闲任温州头陀寺住持。

圆瑛赴天童寺依止寄禅参禅。

章太炎在狱中朝夕攻读佛典。

■1904光绪三十年日僧水野晓梅来华,在长沙协助办湖南僧学堂,以抵制官绅占夺寺产。

2010-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名单统计

2010-201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作品名单统计

43 民族地理学 管彦波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44 中国宗教思想通论 詹石窗 四川大学
45 楚辞与简帛文献 黄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
46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吴承学 中山大学
47 文人结社与明代文学的演进 何宗美 西南大学
48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左鹏军 华南师范大学
49 盛唐诗坛研究 袁行霈 北京大学
50 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 陶文鹏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51 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王英志 苏州大学
52 孙犁十四章 滕 云 天津日报社
53 儒、释、道的生态智慧与艺术诉求 陈 炎 山东大学
54 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研究 董乃斌 上海大学
55 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 俞为民 南京大学
28 中国宪法学说史研究 韩大元 中国人民大学
29 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 牛 军 北京大学
30 欧盟单一市场政策调整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陈淑梅 东南大学
31 清代学术源流 陈祖武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
32 天命与彝伦:先秦社会思想探研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
20 清代县域民事纠纷与法律秩序考察 吴佩林 西华师范大学
21 英美法原论 高鸿钧 清华大学
22 信赖保护原则及其在民法中的构造 朱广新 中国法学杂志社
23 地方人大监督权论 任喜荣 吉林大学
24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 陈卫东 中国人民大学
25 信访和谐问题研究 宋协娜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主编 单位
1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与实践 李爱华 山东师范大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摘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印度,但是它却对印度以外的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东南亚的影响极大。

对于中国,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纵观中国历史,佛教的传入与发展有着一定的脉络。

首先,佛教的传入历史十分久远,它早在汉代便已传入中国。

其次,佛教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从汉末到三国,从魏晋到隋唐,佛教一直是呈阶段性发展的。

再次,佛教的流传也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尤其是明清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的影响开始减弱。

【关键词】佛教传播发展盛衰佛教源于古印度,自西汉末传入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两汉及三国阶段,佛教在中国的初传阶段;二是魏晋阶段,佛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三是隋唐阶段,佛教在中国走向繁盛;四是宋元明清阶段,佛教由盛转衰;五是近现代,佛教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在漫长的时期,佛教不断被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融合,宋代是佛教被中国化即儒学化的重要时期,印度的佛教最终变成独具特质的新体系即中国佛教,这就是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都在中国。

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一、汉末到三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佛教于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

一般情况下,宗教的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某个宗教的原生地与被传播地区不同文化的撞击,往往是影响宗教迅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中国有自成体系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西汉末,除作为统治阶级核心的儒家学说以外,黄老和道家的思想也很活跃。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在中国立足,必须同中国传统的信仰协调,也就是说,它必须依附于中国本土的宗教。

佛教到中国,特别强调因果报应,跟中国原有的福善祸淫思想相通,传佛教者学习中国方术,以方便传佛教。

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混战不已,老百姓背井离乡困苦不堪,出现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象。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佛学按照语⾔分为三⼤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中国佛教按古印度传⼊途径的位置分为北传佛教,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细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因着周末⼼旅的契机,我尝试通过⽹络资料搜索、摘录归纳出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和源流。

中国佛教的历史粗略可分为古印度佛教传⼊中国前和传⼊中国后这两⼤阶段。

传⼊中国前传⼊中国前印度佛教的发展,从集结过程来切⼊。

对于释迦牟尼佛去世时间主流有这⼏种说法:1. 等南传佛教国家,⼀般认为释伽牟尼佛卒于公元前544年2. 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众圣点记”⾥,推测释加牟尼佛灭于公元前486年。

第⼀次结集释迦牟尼本⼈,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位王⼦。

在他寂灭之后的第⼀年,便由他的上⾸弟⼦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诵集了佛陀⽣前所说的教法,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类(律藏和经藏)。

使其⽤⼝授的⽅式代代保存下去。

从释迦牟尼佛到其去世⼀百年期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第⼆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去世约⼀百年后,因为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僧团内部发⽣了分裂,东部⼤多数的僧⼈不同意当时东、西部长⽼们的决议,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成⼀派,因为他们⼈数多,就叫做‘⼤众部’,原来的僧⼈就叫‘上座部’,到⼆百多年这期间,被叫做‘部派佛教’,其中有⼀派叫说⼀切有部。

第三次结集释迦牟尼佛去世⼆百多年后,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佛教徒,那些⾏为纯洁⽽真正信奉佛教的⽐丘,不愿与这些⾏为不正的⼈为伍。

阿育王并召集⼀千位长⽼,举⾏第三次结集,会诵出⽐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其中有上座部巴利语三藏。

此⼤会有⼀个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

经古印度向北往传⼊中国,再由中国传⼊朝鲜、⽇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变成了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

由印度南传到斯⾥兰卡⽽后发展起来的便成了南传佛教(⼜称上座部佛教)。

盛⾏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第四次结集公元前29年,国内有时也发⽣内乱,只依赖某些⼈⽤不可靠的⽣命对记诵的⽅法来保存经典,是⼀件冒险的事。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中国佛教简史汉代佛教(前2 ~ 220)汉代,西域佛教国大月氏使臣伊存来汉朝,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公元前二年,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佛教得到合法地位。

后汉蔡愔等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并与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相传这就是中国译的第一部佛经。

三国佛教(220 ~ 265)魏继后汉,也可说是后汉佛教的延长。

这时有许多外国的译师来到洛阳,从事经典的翻译。

明帝曾大起浮屠,曹植也笃爱佛经。

中士沙门朱士行西行求法,于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等送经回洛阳,由竺叔兰译出,名《放光般若经》。

西晋佛教(265 ~ 316)在这时期,佛教学者或翻译经典,或弘传教义,或从事其它佛教活动,因此佛教比前代有了相当的发展。

当时众人所译出的经、律和集传等共275部,加上新旧各种失译人的经典58部,合计333部。

东晋佛教(317 ~ 420)佛教在东晋时代形成南北区域。

北方的统治者为了利用佛教以巩固其统治而加以提倡。

道安和鸠摩罗什为佛教代表人物。

南方随着名僧不断地南移,形成了卢山和建康两地的佛教盛况,代表人物为慧远和佛陀跋陀罗。

东晋的佛典翻译,超越前代的业绩:一是《阿含》、《阿毗昙》的创译;二是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三是密教经典的译出;四是律典的译出。

这时期佛教徒的信仰和行持方面,出现了一种祈求往生弥勒净土(即兜率)的思想,它的创始者是道安。

净土信仰肇始于弥勒净土信仰。

而兜率上生信仰又是弥勒净土信仰的主流。

其后,又出现了一种只求往生弥陀净土的思想,创始者是竺法旷。

从东晋一直到隋唐五代,弥勒净土信仰一直是主流。

到了唐代,因迦才、飞锡、怀感、善导、法照、少康等弘扬弥陀净土,使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相抗衡。

自宋后,因倡禅净合流,遂使弥陀净土取代了弥勒净土的主导地位。

元明清以降,修习弥勒净土者,便如凤毛麟角。

到清末民初,在赤山法忍、雪窦太虚的影响下,有一点复兴气象。

太虚大师于武昌佛学院定朝暮课诵以改念弥勒佛名,发愿生兜率为导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
【摘要】:中国有着悠久的佛教史学传统。

但真正具有近代意义上的佛教史研究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

当时的一流学者,如梁启超、胡适、汤用彤、陈寅恪、陈垣等,无不参与到佛教史的研究中来;加上吕澂、蒋维乔、黄忏华、李翊灼、妙舟、法尊等佛教界的僧俗学者,阵容更为庞大。

他们把欧美的实证主义理论、语言学与文献学为主的历史学方法,和清代考据学传统结合起来,在佛教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基本上厘清了佛教初入华土至民国初年的流传概况,总结了其兴衰衍变的规律,揭示了佛教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中国佛教史上的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考辨,对历来暗昧不明的禅宗史和藏传佛教史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近代佛教史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史学和佛学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与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学史和学术史的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但是,对于这一专题,尚无人从整体上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本文试图以1900—1949年间的佛教史学作为研究对象,从史学史、学术史的角度,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史学兴起的背景和发展的进程,通过个案分析与综合归纳,考察有代表性的佛教史家的学术和思想,了解其文化观对其佛教史研究乃至整个现代学术所产生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他们在佛教史研究中的成就,从整体上呈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在通史、断代史、专题史、宗派史和区域史等各方面的业绩,探索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为人们提供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学科发展全貌。

在篇章结构上,本文按照佛教史学的研究
领域来划分,每章叙述该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论著,以学者为中心来展开论述。

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为八章。

绪论部分,首先对佛教史学进行概念的界定,并对近代佛教史学的概况作一交代,接着叙述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作了回顾和分析,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

第一章论述中国近代佛教史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它是近代佛教复兴思潮推动的结果,也是中国近代尤其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产物,同时日本的佛学研究对学人们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阐述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

梁启超是近代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物。

1920年代初,他以进化论为指导,运用近代学术方法,先后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标志着中国学者从事的具有近代性质的佛教史研究开始起步。

他虽然没有完成一部系统的佛教史论著,但他构建了中国佛教史的基本轮廓,对佛教史上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证,着重研究了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关键词】:佛教史学近代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092.6
【目录】:绪论17-25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20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之回顾与分析20-23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篇章结构23-25第一章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25-48一、佛教复兴思潮之推动25-35二、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35-42三、日本佛学研究的促进42-48第二章梁启超对佛教通史的探索48-82一、研究佛教史的动因48-54二、佛教通史基本轮廓的勾勒54-62三、佛教史上重大问题之考证62-67四、佛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67-71五、研究之特点71-82第三章两部佛教通史的出现及其成就82-111一、蒋维乔与《中国佛教史》83-96二、黄忏华及其《中国佛教史》96-111第四章胡适的禅宗史研究111-143一、研究缘起111-117二、禅宗新史料的发掘117-120三、新研究方法之运用120-125四、重新探讨早期禅宗史125-136五、研究所引起的回应136-143第五章陈寅恪中古佛教专题史研究143-182一、学术渊源与治学路向143-150二、探讨佛教对中古政治、文化的影响150-161三、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接触诸问题161-171四、“较乾嘉诸老,更上一层”171-182第六章汤用彤的汉唐佛教史研究182-220一、治学经历与学术志向182-188二、汉唐佛教史体系的建立188-200三、探索文化融合的基本规律200-208四、独具特色的方法论208-220第七章陈垣佛教文献与明清佛教史研究220-262一、研究动机与目的220-225二、佛教文献学研究225-236三、明末清初佛教史研究236-245四、爱国主义思想之发挥245-251五、研究特色与方法251-262第八章藏传佛教史研究的新局面262-298一、研究概况262-272二、李翊灼《西藏佛教史》272-277三、吕澂《西藏佛学原论》277-285四、
妙舟《蒙藏佛教史》285-289五、法尊《西藏民族政教史》289-298结语298-311一、中国近代佛教史学的主要特点298-309二、不足与反思309-311主要参考文献311-333后记333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