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合集下载

论述中国哲学的功用意义

论述中国哲学的功用意义

论述中国哲学的功用意义中国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长期以来始终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民的思考方式和精神世界。

它从古至今,不断地发展、演变和深化,成为了中国思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除了作为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中国哲学还具有深远的功用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

一、哲学的思辨功用中国哲学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思辨方法,它们不仅帮助人们理解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更重要的是通过思考和探究,提高了人们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首先,中国哲学强调思辨方法的重要性。

《论语》中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揭示了认识事物和现象需要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推敲来逐步深化理解的道理。

比如老子的“不尚财,使民不爱盗”,就是采用辩证的思考方式来阐释产生财富与盗窃之间的矛盾关系。

而荀子的“性恶论”,则通过推敲人性的本质,来探究道德规范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其次,中国哲学深刻理解这些思辨方法的理论意义。

例如,儒家注重对君子的品格修养和道德要求,实则是通过思考人的天性、社会规范和自我调节等方面,推导出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

而道家则通过诸多神话、寓言来阐发自然、命运、道德等方面的哲学思考,建构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以其内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形成了完整的思考框架,提供了深刻的思辨属性。

最后,中国哲学对于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具有积极意义。

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不仅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生命目的。

在中国哲学中,“仁、义、礼、智、信”等概念成为了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基石,这种追求引领数千年的历史,甚至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指导作用。

因此,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思考和对于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哲学的文化传承功能中国哲学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不断的社会和文化变迁中,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不断调整、创新和变革,但其基本精神和思想信仰不曾改变。

首先,中国哲学一直扮演着向人们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美德的角色。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对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我们学习和研宄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

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一、回到中国哲学自身我们翻一下20世纪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林不难发现大多数编写者并没有捕捉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往往采用外来的方法、外来的尺度、外来的语汇、外来的问题来表述中国哲学。

他们没有做到从中国哲学自身来看中国哲学没有树立起学术上的自信心。

在前些年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中,许多研宄者对这种情况提出批评,呼吁从中国哲学自身出发研宄中国哲学、学习中国哲学。

这种意见是对的。

我们必须找到中国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宄才能写出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哲学史”来,而不是写成“某种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始建于五四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西方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己经有几百年的时间了。

相比之下,我们研宄中国哲学史的时间太短了。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学科,还不够十分成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亦是在所难免。

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研宄者不大看重中国哲学的特色,比较注重哲学的共性^胡适认为哲学的对象就是研宄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在冯友兰看来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大体上都可以归结为损道、益道、中道三种类型。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第 二十三章)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老子和孔子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在《易传》
中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系辞
下》)
《易传》的作者用“生生”、“日新”(见《
系辞上》)来概括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
由于《易传》用刚强为主、柔弱为辅的观点
来论证尊卑、贵贱、上下的地位,更加接近于 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受到历代儒家的推崇。
至于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虽含有否认人
为的一面,但对其中合乎客观辩证法的一面, 过去似乎研究不够,其中的奥义真蕴还须作进 一步的发扬。
三、会通之学
“会通”即融会贯通,中国古代哲学是在融会
第四章 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
第一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从较早的《易传》开始一直到
明清时代,中间经过了诸子、董仲舒、古文经 学、今文经学、玄学、宋明理学等演变发展, 是在不同的学派之中经过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 程逐渐丰富完善的。
中国古代哲学集中体现在儒学中。 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会通之学
然和社会变化和占卜的书。
在《周易》里记载了许多属于对立方面的范
畴,说明整个世界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影 响着、牵制着、变化着。
“小往大来,大往小来”;“无平不陂,无
往不复”……
对世界作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是
“有对”之学(辩证法)的萌芽。
2、变易之学的主要内容
第一,关于事物运动变化的观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是在观察了若干自然现象和
社会现象以后才得出这一看法的。也就是说, 他们从观察事物运动变化的个性中发现了事物 运动变化的共性,同时把这种共性运用到观察 人生、社会、历史方面。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

谈谈你对哲学的认识(哲学的含义、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功能、哲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并谈谈学习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指导意义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解释而形成两大对立派别:唯心主义哲学和唯物主义哲学。

可以归纳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的性质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是科学之王;是艺术之母。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为什么?这是因为: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二)哲学是大智慧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

总之,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懂了哲学道理,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

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是,不实用并不等于无用。

哲学的功能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世界社会历史发展及精神世界功能:1.指导认识改造世界。

2.指导生活实践。

3.为人们提供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对于现实人生的意义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着的影响。

一、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

如果我们把这三位大哲学家作为典型,并通过他们来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同类型哲学家的人生境界问题,可以对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生境界的问题有一总体的了解。

(一)孔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着孔子的一段话,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和以后的儒家都认为,人们的生死和富贵不是能靠其自身的努力而追求到的,但人们的道德和学问的高低却因其自身努力的不同而有不同。

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四十而不惑”,可以说是他成圣成贤的准备阶段,从“知天命”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是他成圣人的深化过程。

“知天命”可以解释为对“天”(宇宙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有了一种认识和了解,这也许可以算是“求真”的范围,因为这一阶段孔子仍然把“天”看成认识的对象,还没有达到“同于天”的阶段,也就是说还没有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

此境界虽高,但还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一听别人的言语,便可分别真假,判明是非”,这种境界是一种超越的。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其心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

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达到的一种圆满的“至善”的境界。

孔子的“知天命”、“耳顺”和“从心所欲不逾矩”都是就人生境界的追求说的,这是孔子对自己追求“真”、“美”、“善”的总结。

(二)老子对人生境界的追求老子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真、善、美,这就是所谓“同于道”的境界。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以儒学为例摘要:本文回溯了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内涵,以儒家思想作为例证分析其与人生的关系,又通过三个方面阐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哲学,人生,儒学,现实意义。

一、古代哲学简述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是对思考的思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一门科学。

是一种“觉解”的活动。

这个世界是极为复杂的,哲学就是要把这个世界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生的复杂性揭示出来。

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界:使人超越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最后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

所以,中国哲学最讲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养吾浩然之气。

这是冯先生所理解的哲学,也就是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我们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也渊源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而在古代传统文化中, 最重要、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就是古代的人生哲学。

古人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涉及极广泛的方面。

其中有关于人和人性、人与自然关系、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的系统的理论; 有对于人们交往和言行的完备的规范体系; 也有关于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系统理论和丰富经验。

其体系博大精深、丰富多样, 各派学说异彩纷呈; 从先秦百家争鸣奠定了基础, 到汉末佛教传入,魏晋隋唐玄学佛教各领风骚, 至宋代理学形成, 最终形成了儒、释、道三家共存互补的格局。

其间众多先贤写下了浩瀚的著作, 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料。

儒、释、道三家, 思想各有所异, 又有所同。

简言之, 儒家积极, 以天下为己任, 刚健有为; 道家贵柔, 主张清静无为, 返璞归真, 全身保命; 佛教虚空, 消极出世。

三家又都以天道为依归, 重视人格修养。

三家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作用虽各有不同,却都包含着深刻的智慧。

其所异表现了各家的特点; 所同则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质。

在中国历史的长期发展中, 三家在互相吸取、互相融合中发展, 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由此绘出了中国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图画, 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Ⅰ、内容提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

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Ⅱ、关键词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Ⅲ、论文正文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全国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哲学的基本概念1.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种对于世界、人类和生活的思考,是一种理性的探索和探究,是一种关于根本问题的追问和探讨。

哲学的核心问题包括认识问题、存在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

1.2 哲学的特征哲学具有普遍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批判性等特征。

它不仅涉及到现实世界的解释和解答,也关注并探索了人类认识、思维和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1.3 哲学的意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认识自我,引导人们去思考和解答存在于社会、人类和自我的重要问题,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

二、中国哲学概览2.1 儒家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乐、忠恕和孝友等价值观,主张通过礼治社会、兴利除害,提出人治和仁政的观念。

2.2 道家哲学道家提出“道”是世界最高原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反对功利主义与功名利禄。

2.3 墨家哲学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主张平等、公正,强调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和平。

2.4 法家哲学法家主张法治社会,以法律约束人,主张重视国家效率和实用。

2.5 思想家和学派中期哲学家后期有王充的主张,如《论衡》中提出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世界哲学概览3.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和他们的学派: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等。

3.2 印度哲学印度哲学涵盖了佛教、耆那教等多个学派,主要涉及生死轮回、解脱与悟道等问题。

3.3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包括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德国古典哲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派和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尼采、萨特等。

四、哲学方法论4.1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种方法,主要研究存在、实体、本体等问题,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存在进行探究来揭示宇宙的奥秘。

4.2 逻辑学逻辑学是哲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思维、论证和推理。

它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问题,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

4.3 伦理学伦理学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探讨人类应该如何行为,以及什么是好的、正确的。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中国哲学之精神,见仁见智,历代学者皆有不同之高见。

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同样,哲学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

中国哲学精神是先哲们留下的精神基因、文化遗产;是我们对于先哲思想所做的一种领悟、对话、心灵的交契;是一个体悟性的话题。

“中国哲学之精神”有诸多答案,无论是冯友兰的“内圣外王之道”说、牟宗三的“生命哲学”说,还是张岱年的“六大特点”说、李泽厚的“实用理性”说,这些哲学大家都是用专业性很强的哲学语言进行概括与诠释的,对于广大群众来说是晦涩难懂的,难于理解其真谛,导致不少人以为:哲学知识的普及都是哲学家的事情。

故而我就中国哲学这个问题浅谈一点自己的理解与想法。

(1)中国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生的研究。

儒家哲学中所讲的心、性、情、气、意、良知等都表示对人生、人性以及人的生命的一种认识;道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予人生以极大的关注,理想的人生境界——精神的逍遥与解脱,是道家矢志不渝的追求。

那飘逸洒脱、高洁绝尘的风骨神韵,历来是道家所向往人生境界;佛教则把追求净化超升,从而达到“涅”境界,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

把儒家的真性、道家的飘逸、佛教的超脱融合起来,就可以体会出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境界。

因此,关怀人生实际、怎样做人,是中国哲学的独到韵味、独到精神。

中国哲学就是教你“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学问,它的理论关注点不是自然与彼岸,而是现实的人生,怎么样把人生过得更好、更有意义,无愧于祖宗、无愧于天地。

正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人生理想,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积极而达观的态度也影响着中国人。

中国的人生哲学具有积极性的功能,对社会群体来说也提供了渐进的原则。

那就是:修身――个人独立性的完成;齐家――群体意识的温床;治国――群体生活实习之所;平天下――群体性最终目标的形成。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P7-P9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

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现代性问题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下凸显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西方思潮,它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批判。

由于现代性问题渗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也就呈现多层面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

本文首先对“现代性”的概念作一考察,分析比较了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文化范畴,它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事实的;也是价值的;既是确定的,也是流变的,很难从单一的层面加以界定。

总的来说:“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基本原则。

从内涵上说,是以启蒙运动为思想标志,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标志,以工业化及自由市场为经济标志的社会生存品质和样式。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

2 世俗化的“祛魅”过程,3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

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

第22卷第2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22021年3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r.2021中国哲学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宋志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㊀[收稿日期]㊀2020-12-20㊀[作者简介]㊀宋志明(1947 ),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㊂[摘㊀要]㊀基本问题是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概括出来的具体问题,被苏联哲学界作了教条主义解释,并炮制出 两军对战 的哲学史模式㊂受制于这种模式,中国哲学史事业长期跌入低谷㊂天人之辨才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基本问题㊂天人之辨发端于先秦,经学家把重点由人转移到天,玄学家从中演绎出体用之辨,理学家从中演绎出理事之辨㊂他们以动态的方式将天人之辨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全过程㊂[关键词]㊀基本问题;天人之辨;复数哲学观[中图分类号]B2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200106㊀㊀基本问题来自恩格斯,其实是一个隐喻㊂所谓 基 ,乃是对房屋基础的简称㊂楼房无论多高,总得有个基础,否则便盖不起来㊂所谓 本 ,乃是对树干的简称㊂树高千尺,总离不开树干,否则便不成其为树了㊂所谓基本问题,乃是一个全局性问题,非常重要㊂对于某个学科来说,抓住基本问题,等于抓住了钥匙㊂如果抓不住基本问题,将不可避免地被拒之门外㊂笔者不质疑恩格斯的论断,只质疑对恩格斯论断的教条主义曲解㊂如果不破除教条主义的干扰,便不会发现:天人之辨才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㊂一恩格斯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一书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这样的论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㊂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㊁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㊂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㊂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㊂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竟怎么样了㊂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㊂随着宗教的向前发展,这些神愈来愈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由于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 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㊂因此,思维对存在㊁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㊂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㊂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 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㊂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了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㊂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㊂恩格斯概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状况:一派是唯心主义阵营,以黑格尔为代表;一派是唯物主义阵营,以费尔巴哈为代表㊂两大阵营的分野在于:对思维对存在㊁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回答方式不同㊂恩格斯把这个问题叫做 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㊂恩格斯没有抽象化地使用 哲学基本问题 字样,那只是后来人的提法㊂问题在于,究竟应当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 全部哲学 呢?全部哲学 是全称呢,还是特称呢?很显然,恩格斯所说的 全部哲学 只是一种特称,并不是全称㊂把它望文生义地说成全称,恐怕是翻译过程中的造成的误导㊂请注意,恩格斯的论断出现在‘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的终结“一书中,只是对德国古典哲学加以言说,有特定的语境㊁特定的对象,并非是超时代㊁超地域,并非论及世界上的一切哲学形态㊂他在文中举的例子,是希腊人㊁欧洲人,是创世说语境中的人,没有超出西方哲学的范围㊂因此, 全部哲学 其实是指德国古典哲学,顶多不会超出西方哲学的范围㊂恩格斯没有研究过中国哲学,没有研究过印度哲学,没有研究过阿拉伯哲学,怎么会做出适用世界上一切哲学形态的全称判断呢?哲学与科学不同,具有多样性㊂世界上可以有单一性的科学,但不存在不受时代限制㊁地域限制的哲学㊂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哲学形态做全称判断㊂由此可见,并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哲学形态的㊁抽象的 哲学基本问题 ,只存在适用于具体哲学形态的㊁具体的基本问题㊂二抽象化的 哲学基本问题 ,不是恩格斯提出来的,而是苏联哲学教科书编纂者杜撰出来的㊂在这些编纂者看来,世界上似乎存在只是一种哲学,这门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者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㊂其实,这样的哲学并不存在㊂编纂者引用上述大段恩格斯的论述,并不能支持他们的结论㊂恩格斯所说的哲学,是具体的,指的乃是德国古典哲学;而他们所说的哲学,是抽象的,泛指任何哲学形态㊂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抽象的哲学,只存在带有前缀的哲学,如德国哲学㊁法国哲学㊁印度哲学,中国哲学等等㊂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其实就是教条主义的产物㊂教科书编纂者把恩格斯所说的德国古典哲学从具体语境中剥离出来,变成只是哲学的哲学,并且生造出一个公式化的 哲学基本问题 ,到处乱套,这难道不正是典型的教条主义思维方式吗?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是建立在单数哲学观的基础上的偏见㊂破除单数哲学观, 哲学基本问题 说便不攻自破了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同民族性有关㊂科学同民族性的关系不大,不影响它的普遍性㊂全世界可以有大家都认同的科学㊂只有一门数学㊁一门化学㊁一门天文学等等,也就够用了,没有必要区分什么美国数学,什么中国化学,什么英国物理学等等㊂哲学则不然,它同民族性密不可分,决不能把法国哲学等同于英国哲学,决不能把东方哲学等同于西方哲学㊂世界上没有一门大家一致认同的㊁抽象化的哲学㊂哲学关涉人们的精神世界,而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有区别的,不可能等量齐观㊂任何人都写不出一本适用于世界上一切人的‘世界哲学“㊂这就意味着,科学可以是单数,而哲学必须是复数㊂牛顿三定律全世界都认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全世界都认可,但绝不能找到全世界都认可的哲学㊂在 哲学 的前面,一定用 中国 印度 西方 马克思主义 一类的修饰语加以限制㊂世界上有只是科学的科学,并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㊂既然没有只是哲学的哲学,那么,所谓 哲学基本问题 ,也就成了一句空话㊂中国有些哲学家早就意识到哲学的多样性㊂金岳霖先生认为,哲学是一种 说出道理的成见 ,每一种成见不可能不带有 解释学的偏差 ㊂他在英国讲学时,索性把哲学称作 概念的游戏 ㊂在他看来,每一种游戏都有不同的游戏规则㊂ 马走第2期宋志明㊀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3㊀日,象走田 ,只是中国象棋的规则,国际象棋完全没必要遵循这种规则㊂晚年的冯友兰先生认同金岳霖的复数哲学观,认为他真正说出了哲学的特性㊂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一书中,把哲学叫做 类称 ㊂他认为,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类学问㊂各种哲学形态之间,可以有 家族的相似性 ,但绝不能相互等同,不能互相替代㊂关于哲学,如果有一百位哲学家,可能给出一百种定义㊂迄今为止,人们还无法给哲学下一个大家一致公认的定义㊂我们认同希腊人关于哲学的说法,承认哲学是一门 爱智慧 的学问㊂在希腊语中,菲拉索菲(phlosophy)意思是 爱智慧 ㊂这是一种关于哲学的含混说法㊂在这里,哲学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动宾结构的短语㊂ 爱 是动词,是追求的意思; 智慧 是宾词,泛指所有的知识㊂智慧 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㊂与此相应,哲学作为 爱智慧 ,也是一个开放性话题㊂哲学家不可以太傲慢,你不过是智慧的追求者而已,并不是智慧的占用者㊂哲学的任务是追求真理㊁关注宇宙的奥秘㊂这个话题常讲㊁常新,永远也讲不完,并且不断地花样翻新㊂在中国古代,虽然没出现 爱智慧 一语,但有类似的提法,如 弘道 穷理 通几 求是 等等㊂这些提法,同 爱智慧 的意思相近,至少有 家族相似性 ㊂哲学作为 爱智慧 ,处在不断延续的过程中㊂借用海德哥尔的话说, 哲学永远在途中 ㊂我们从 爱智慧 的视角看,不难得出结论,哲学不会只是一种,只能是多种㊂因为爱的主体是多,爱的方式也是多㊂任何民族的人都有 爱智慧 的权力,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㊂西方人可以用弹吉他的方式表达爱意,东方人也可以用唱山歌的方式表达爱意,大可不必厚此薄彼㊁出主入奴㊂我们认同一般哲学教科书的说法,承认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㊂不过,需要做出一些解释㊂我们不能把 世界观 误解为 观世界 ㊂ 世界观 中的那个 观 字,恐怕不能误解为 观察 意义上的 观 ,因为 世界 作为总体,不能成为人们观察的对象㊂任何人都无法与世界相外在㊂人们可以观察到世界的局部,但不能观察到世界总体,因为他也包含在世界总体之中㊂如果把世界总体当成观察的对象,就像 理发师给全村人理发 一样,无法说得通,都是逻辑学上所说的悖论㊂人只能在世界中做演员,不能做观众㊂对于世界观中的 观 字,只能理解为 观念 意义上的 观 ㊂能提出这种观念的人,无疑就是哲学家㊂中国不乏提出的天㊁道㊁大全㊁宇宙㊁天理等关于世界总体的观念的人,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哲学家㊂世界观中所说的 世界 一词,也是广义的,其中不但包含物质世界,也包含人们的精神世界㊂人们所面对的物质世界是一样的,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必相同㊂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㊂与此相应,哲学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绝不可能是单一的㊂由于观者不统一,哲学必定是个复数㊂因为不是一个人在观,而是大家都在观㊂由于观法不统一,你有你的观法,我有我的观法,哲学必定五花八门㊁丰富多彩㊁形形色色㊂无论从 爱智慧 的角度看,还是从 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的角度看,哲学形态都是多种,而不是一种㊂由此可见,单数哲学观可以休矣,抽象的哲学基本问题 可以休矣㊂三苏联的哲学界依据抽象的 哲学基本问题 ,还杜撰出 两军对战 哲学史书写模式,强令哲学史工作者必须无条件地遵守㊂苏联哲学史家亚历山大洛夫在‘西欧哲学史“一书中,给哲学史下的定义是: 哲学史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发展的历史㊂ 这个消息传到苏共中央,竟引起轩然大波㊂1947年6月,身为政治局委员的日丹诺夫,代表苏共中央在讨论亚历山大洛夫‘西欧哲学史“的会议上发言㊂他狠狠地批评亚历山大洛夫,认为这是一种修正主义观点㊂他强调,哲学史不是认识史,而是斗争史㊂ 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㊁发生㊁发展的历史㊂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哲学史也就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㊂ 于是,便形成 两军对战 的哲学史书写模式㊂按照这种模式,任何一部哲学史都必须写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交战的历史,否则,就违背了 党性原则 ㊂为唯物主义树碑立传,乃是哲学史工作者唯一的任务㊂日丹诺夫的‘发言“很快传入中国㊂1947年11月,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主要负责人的李立三把‘发言“译成中文,书名是‘论哲学史诸问题及哲学战线的任务“㊂1948年1月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在解放区公开发行㊂此书再版11次,总印数有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8万册之多,理论工作者几乎人手一册㊂中国新哲学研究会在北京多次组织理论工作者学习讨论,强行在哲学界推广 两军对战 模式㊂由于强行推广 两军对战 模式,致使中国哲学史事业陷入低谷,造成了三个缺位㊂一是中国缺位㊂对于中国人来说,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外来的问题; 两军对战 是外来的方法,根本不符合中国国情㊂按照恩格斯的说法,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只有在具有创世说语境的地方才能发生㊂而中国并不具有这样的语境,从来不以创世说为主导㊂也许有人会问,中国不是有 盘古开天地 女娲补天 一类的说法吗?请注意,那只是小说家言,没有哪个哲学家赞成这种观点㊂在中国贯彻 两军对战 模式,势必造成中国缺位的情形㊂迫于政治压力,中国哲学史教科书编纂者按照 两军对战 的口径,硬是杜撰出中国哲学史上两个莫须有的阵营㊂大部分有影响的古代哲学家被划入唯心主义阵营,他们只有挨批的份㊂那么,怎样才能继承古人留下的精神遗产呢?人们惶惑不解㊂大部分没有影响的古代哲学家被划入唯物主义阵营㊂例如,王夫之的著作写于清代初年,大部分都没有出版,谈不上有什么影响㊂几百年以后,也就是到清朝末年,曾国藩为了给湖南人提气,才将湖南人王夫之的著作付梓㊂王夫之生前没什么影响,不意死后竟登上 最大的古代唯物主义者 的宝座㊂二是哲学缺位㊂哲学家的优势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新的问题或改变提问题的方式㊂可是, 两军对战 模式只允许一个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其他问题一概不许讲㊂如果哲学史只围绕一个问题讲,那还有什么哲学道理好讲?读这样的哲学史,不可能起到训练理论思维的作用,哲学焉能不缺位?为了撑篇幅,有些编纂者依靠大段引文,弄得中国哲学史教科书诘屈聱牙,不堪卒读㊂他们还美其名曰 以引证代论证 ㊂其实,引证任何时候都代替不了论证,顶多是旁证㊂ 以引证代论证 的说法,不过是掩盖哲学上无能而已㊂由于中国并没有出现两大阵营的分野,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很困难㊂一个哲学家所说的话,有些看起来像唯物论,有些话看起来像唯心论㊂例如老子,说过 有物混成 ,像是唯物论者;也是过 道可道,非常道 ,像是唯心论者㊂于是,两派争论不休,一派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另一派认为老子是唯物论者㊂任继愈先生主编四卷本的‘中国哲学史“,竟把两派观点都收入㊂读者读起来,不能不一头雾水㊁莫衷一是㊂三是历史缺位㊂按照 两军对战 模式编纂中国古代哲学史,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历史㊂因为这里只有一个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㊂如果只有一个问题的话,那就没有历史可写㊂编纂者只好用罗列朝代㊁罗列人名办法支撑篇幅㊂其实,哲学史同朝代更迭没有必然联系,哲学形态不会因朝代更迭而发生变化㊂笔者在‘中国古代哲学通史“一书中,试图打破朝代界限,把古代中国哲学史划分为奠基期㊁展开期㊁高峰期三个阶段㊂奠基期以 百家争鸣 为特征,展开期以三教并立 为特征,高峰期以 理学行世 为特征㊂罗列人名更是失败,因为只有点,没有线,不可能造就历史感㊂靠罗列朝代和人名写出的中国古代哲学史,同词典没什么两样㊂褒义地说,可以叫做封神榜;贬义地说,那就是点鬼薄㊂实践证明,按照 两军对战 模式在中国写古代哲学史,乃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㊂我们必须放弃这种模式,重新探索中国古代哲学史自身的基本问题,力求写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㊂四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早有论述㊂司马迁说: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㊂他所说的 际 ,就是 关系 的意思㊂在他看来,搞懂天人之间的关系,通晓古今的变化,那就能够成就一家之言;能够成就一家之言,无疑就是哲学家了㊂他强调,天与人的关系乃是每个哲学家须面对的基本问题㊂最早提出天人关系范畴的人是子产㊂据史书记载,郑国发生了一场火灾,有人请求子产采纳占星术者裨灶的建议祭神避火灾,子产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㊂ (‘左传㊃昭公十八年“)照子产看来,天道是遥远的事情,而人道是切近的事情,两者未必是一回事,裨灶怎么会知道天道一定要干预人事呢?他把天道与人道区分开来,并且把二者当作认识的对象,可以说是选择一种哲学的㊁理性的考察方式,摆脱了宗教的㊁感性的考察方式㊂中国哲学的正式起步要从子产算起,不过,还无法断定他就是第一个中国哲学家,因为我们无法读第2期宋志明㊀天人之辨:中国古代哲学基本问题5㊀到他的哲学著作㊂在先秦时期,留下哲学著作的第一代中国哲学家,有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㊂在中国哲学的起步阶段,他们都各自做出独到的理论贡献,同为中国哲学的奠基人㊂老子就是从正面出发,推倒 天 的权威,大力倡导 道 的哲学理念㊂‘道德经“的开篇写道:道可道,非常道㊂ 老子认为,世界终极的原因不在于 天 ,而在于 道 ㊂以前人们总以为一切都是 天 说了算,老子推翻了这个传统观念,强调在天之上还有一个 道 ㊂他用一种理性的权威取代了神性的权威,踏上了讲哲学之路㊂他指出,对于道,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㊂ (‘道德经“第四章) 象 就是仿佛的意思㊂在老子看来,天帝即便真的存在的话,在道的面前也不过是晚生后辈而已,因为再没有什么比道更为原始的了㊂道就是宇宙万物的老根㊁老母㊂老子强调,道并不是具体的存在物,而是抽象的普遍原理㊂从本原的意义上说,道是万物的始基;但这只意味着万物自然而然地从道产生出来,并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创造出来的㊂道同造物主不同㊂道造就万物, 成功事遂 ,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不以主宰者自居㊂老子的天道观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原始宗教天道观的对立物,标志着哲学对神学的胜利,标志着理论思维繁荣的时代真正到来了㊂老子以 天 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一条进路;孔子以 人 为契入点,开辟了讲哲学的另一条进路㊂他重新认识人,重新解释人,把人从天神的重压之下解放出来㊂孔子也很看重 道 ,甚至把道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曾表示 朝闻道,夕死可矣㊂ (‘论语㊃泰伯“)老子所说的道,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方面意思,但侧重点放在天道方面;孔子所说的道也包含着天道和人道两方面意思,却把侧重点放在人道方面,强调道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㊂孔子把道同人相联系,提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㊂ (‘论语㊃卫灵公“)的论断㊂孔子指出,人道的基本内容就是 仁 ㊂他教导自己的弟子说: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㊂ (‘论语㊃公冶长“)意思是说,正人君子时时刻刻都不能违背仁道㊂仁道原则集中表现在恰当地处理人我关系问题上:一方面,要严格地要求自己,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㊂ (‘论语㊃里仁“)另一方面要宽容地对待他人,做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㊃雍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㊃颜渊“)㊂这就是孔子 一以贯之 的忠恕之道㊂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孔子仁学思想的正确与否,仅从他考察人道的思维方式看,他没有从天神那里寻求人道,而是从人自身寻求人道,这显然也是一种理性的考察方式,而不是神学的考察方式㊂由此可见,孔子通过彰显人道的途径,也达到了哲学意识自觉的水准,可以说与老子殊途而同归㊂历代哲学家对天人关系问题都很重视㊂‘周易㊃乾卦㊃象传“写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㊂ 作者认为,天的特性是躬行变化,人应当效法于天,永远保持自强不息㊁积极向上的心态㊂庄子说: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㊂ (‘庄子㊃大宗师“)他认为,了解天道界限和人道的界限,都是一门大学问㊂荀子清楚地提出 明于天人之分 ,主张把天道的客观性同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㊂‘中庸“写道: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㊂ 作者认为,要想了解人道,必须了解天道㊂邵雍说: 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之学㊂ (‘观物外篇“)学问不达到通晓天人之际的程度,不算有真学问㊂戴震说: 天人之道,经之大训萃㊂ (‘原善“卷上)也把天人之道看作学问的最高境界㊂由此可见,天人之辨才是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基本问题㊂只有抓住这个问题,才能写出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哲学史㊂五天人之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㊂随着历史的发展,天人之辨不断发生变化㊂在中国古代,天人之辨所发生的变化,大致说来有三次㊂第一次变化发生在汉代,理论重心由人转移到天㊂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孔子都不喜欢诸侯纷争的乱世,希望建立和平㊁稳定的社会㊂他们虽论及天,却更喜欢谈论人,尤其是圣人㊂老子构想的圣人人格是消极的, 小国寡民 , 为腹不为目 ㊂圣人的需求有限,绝不会危及他人㊂庄子把圣人比作遨游在湖海中的鱼,相互忘却,互不打扰㊂他嘲笑 相濡以沫 的枯辙之鱼㊂孔子构想的圣人人格是积极的, 博施济众 , 天下为公 ㊂他们都希望圣人出世,改变天下纷争的局面㊂到汉代,情况发生了变化㊂ 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政府已建立,诸侯纷争的局面已成为过去㊂这时,摆在哲学家面前的问题是: 大一统 如何长治久安?经学。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

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中国哲学中的心物问题2009-07-21 21:08心物问题,亦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在西方近代哲学中,关于精神与物质的问题讨论较多。

在中国先秦哲学中,对于心物问题已有所讨论。

到中国近古时代(宋元明清时代),许多哲学家更对于心物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争论。

所以,应该承认,心物问题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心亦即主体,物亦即客体。

但是主体客体的名称是古代所未用的。

在古代哲学中,与主体相当的名词是"己",与客体相当的名词是"物"。

《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己与物即主体与客体,亦称为内外,《中庸》又说:"合外内之道也"。

外即客体,内即主体。

近几年来,有些论者认为,中国哲学专讲"天人合一",而忽视"主客"之别,其实并不符合事实。

中国哲学确实强调"内外"的统一,但也承认内外的区别。

在西方哲学中,哲学史家常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来讲,或将精神与物质的问题归并到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这是因为,西方哲学中所谓"理念"或"观念"往往是与思维有密切联系的,所以哲学史家将关于"理念"的问题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而中国古代哲学的情况有所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大多数哲学家(佛学与陆王学派除外)认为所谓"道"、所谓"理"是客观性的,因而"道器"问题、"理气"问题与"心物"问题是并列的问题,不能相互归结。

因此,本文仅述中国古代哲人关于心物问题的见解,而不涉及理气问题。

在先秦哲学中,首先谈到心物关系的是孟子。

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华及其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哲学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中,它包含小农经济、宗法制度、世俗文化三个方面性质,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同时哲学又是人类的超越性思考,体现民族的精神,它能突破时代限制,具有超意识形态的品格。

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天人合一古代中国社会,是以农业为主的宗法社会。

人们必须按照天地变化、四时运行的自然法则制定节气,依据节气安排耕作活动。

自然环境的变化,既带来风调雨顺的丰收喜悦,使人普天同庆;又可导致干旱水涝,让人万众齐哀。

怎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天人合一,成了传统文化哲学的首要课题。

从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推进作用和深远影响的一面看,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关注人类行为与自然界的协调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想。

它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思考。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对立的态度和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起来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当今环境危机的产生,其原因固然很复杂,但不可忽视文化观念的作用。

在近现代以来的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是“人类中心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始终坚信人是中心和主宰,自然界只是被动用来为人类服务的对象。

只有人才是价值的主体,自然界的价值以人的需要为前提。

但是人的需要在人文价值缺席或被斥退之后,就只能由生理欲望所决定,而人的生理欲望或物质愿望又是没有止境的,因此就造成对自然界的加倍掠夺,终于造成环境危机。

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首先就要改变那种人与自然对立的观点,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所以只有树立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观、和谐观,人类才能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能正确看待自然界的价值,从而在现代化建设中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联系起来,使现代化建设获得自然长久的支撑力。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的基本派别一、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爱智慧。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化和系统化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哲学世界观与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的关系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进入自身认识和实践领域的自然现象、自然性质、自然发展规律,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目标和意义等问题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哲学是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一一部分世界一一特殊规律哲学一一整个世界一一一般规律3、哲学是世界观,同时又是一般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一一指导一一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二、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1、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基本问题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哲学是世界几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

它致力于研究天人之间的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特别重视哲学与伦理的联系。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谈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与西方人的哲学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哲学从对自然、宇宙的思考认识开始,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始转移到对人的理念、精神的研究,但着眼点还是外向的。

并且使用的方法也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来思辨人的精神之于宇宙,乃至宇宙之外的本质性问题。

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关注的是人本身,哲学就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哲学的思考和最终追求都是为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做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或许更容易理解这一点。

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认为人生是苦难的根源,佛教修行的真谛最终要脱去今世的皮囊。

西方哲学的鼻祖柏拉图则说过,身体是灵魂的监狱。

基督徒也往往为今世忏悔以求来生。

而中国的儒家一般把人生境界分为四类:最低一类类似原始社会的自然人,按照本能去生存。

第二类就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

第三类是的能够舍利取义的"贤人',达到了道德境界。

最后一类则是达到了"天人合一'境界的"圣人'。

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儒家的"圣人'并不像西方的上帝经常会显示神迹。

"圣人'所做的事与常人并无不同,只是常人是在蒙昧状态下做事,而"圣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这一点上,中国哲学显示了浓厚的入世的味道。

所以说中国主流哲学是提倡和追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

中国人的哲学理念和文化几千年来也出现过很多流派,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争执、相互继承。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儒、释、道,下面简单论述各家的特点。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性命。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逃避,比如隐士的遁迹山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其前沿问题第一讲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入学考试复习资料,政治理论部分p1团区委郁杨)答:哲学作为世界观包括许多领域和方面的问题,其中制约和影响各种哲学问题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贯穿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即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哲学上的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主张思维、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哲学家,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第二,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理论意义:第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理论上识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为我们能够正确反映、认识存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批判不可知论提供了理论武器。

实践意义:第一,它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当坚持可知论,努力做到正确地认识世界。

2、哲学的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7 团区委,郁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这就是哲学的党性。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社会中对立的阶级、集团的倾向和思想体系,哲学党性与政治党性总的说是一致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实事求是与主观主义两条思想路线、两种工作方法的斗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10-14 张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它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获得了完全科学的性质。

它是唯一科学的哲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哲学研究的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依靠具体科学成果从中概括出世界的一般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2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1 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1.2.必要性:现实的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从西方引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了应对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

不仅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也需要与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

这种结合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具体革命实践做注解,也不是把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当代文化当脚注,而是有机地、合乎历史和逻辑地解释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本身与时代问题“古-今——中-西”交口处的中国哲学——以黄裕生教授的相关思考为契机

思想本身与时代问题“古-今——中-西”交口处的中国哲学——以黄裕生教授的相关思考为契机

I学者庄园033思想本身与时代问题:“古一今---中一西”交口处的中国哲学——以黄裕生教授的相关思考为契机尚文华[摘要]思想本身和时代问题是确立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两个核心尺度,在这双重尺度的制约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的“中一西一一古一今”框架是需要突破的。

黄裕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就是围绕着这双重尺度展开的。

超越性的存在与自身同一物及其相互关系是第一哲学的原理部分;自由意志及其相关原理是确立现代社会的标准。

如何重新在存在或世界之整体性中确立自由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现代事物的存在意义是思想在这个时代中所面临的奠基性问题。

黄裕生教授对之作出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思考,笔者也分享了相应的一些思想资源。

这些或同或异的彼此见证,既是思想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面对并切中时代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案。

[关键词]思想;时代;存在;自身同一物;自由;整体性[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尚文华(1984—),男,哲学博士,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济南250002)o于事情本身而言,思想是对真理的见证;于时代中的思想者而言,对事情的思考形成彼此间对真理的见证。

前者注定了所有思想者都是独行者,独行于“通向暠真理的道路——“你要进窄门暠。

但无论如何,在通向“窄门”的路途中,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可以结伴而行。

这种结伴同行,不仅是因为道路的可能相同,也不仅因为彼此心性的相同,差异甚至可能更多,也更深刻地指示了彼此的“真理之路暠----题记19世纪以降,远东这片古老的大地宿命般地(被)卷入现代进程。

无论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取西方政制之长补己之短,抑或是全盘西化,理解他者并进一步改善自身都笼罩着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的知识人。

但是,何谓“改善”?“改善”的依据何在?往哪个方向“改善”?这些看似现实的问関東孥刊[双月刊]总第43期034题实则都关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事情就其本身而言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回答,所谓的“长一短”“优一劣”都只是在观念中的比较,“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只要成立,本质上的改善也便无从谈起。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支持。
详细描述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强调本体与现象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这种思想与现代哲学研究 的重点相契合。通过对体用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为现代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和方法论支持,推动现代哲学的发展。
体用思想与现代科学精神
总结词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可以弥补现代科学精神 的不足,提供新的科学思考方式。
体用关系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范畴,它涉及到对世界本源和事 物本质的探究,以及对现象世界中事物存在和变化的解释。
体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01
中国哲学中的体用思想起源非常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这个时期,哲学 家们开始对天地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提出了各种本体论和认识论。
02
汉唐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时 期,体用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 系。
主张“体用不可分离”,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
03
中国哲学体用思想的哲学价值
体用思想与本体论
01 总结词
体用思想在中国哲学中具有重要 的本体论意义。
03
02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体用是一个 描述宇宙本体和现象关系的重要范 畴。体用思想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统 一性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理解宇 宙本体论具有重要意义。
VS
详细描述
现代科学精神强调实证和实验,但有时缺 乏对整体和全面性的思考。中国哲学体用 思想则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对于现代 科学精神的不足可以起到补充作用。通过 对体用思想的深入研究,可以提供新的科 学思考方式,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
体用思想与人文精神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时代意义探讨【论文摘要】“哲学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最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心态与精神面貌。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中国哲学是世界诸多哲学中的精华,是人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心灵鸡汤。

中国哲学系统严密,内涵丰富,对中国哲学进行探讨与认知,不仅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精神信念上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促进当代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世界文明的创造与繁荣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本文试就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展开探讨,从而引出中国哲学的时代意义,以期能够为中国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论文关键词】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精神、时代意义哲学是高度概括了的科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使命,就是要寻求天人之道,通过一系列修身的内在调养与致用的外在建设,从而实现个人在社会世界中的定位,最终提升自我的境界,获得智慧的滋养。

而中国哲学,无疑地是哲学中的杰出代表。

每一种哲学,都试图对于人生、世界及宇宙问题进行探讨和解答,中国哲学亦不例外。

中国哲学与其它哲学有着重大的、根本性的区别。

两千年前,古希腊人在爱琴海沿岸思考人与神的关系,古印度人在印度次大陆上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古中国人则在华夏大地上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中国哲学始终不同于其它哲学。

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位的、从人自身的价值去思考各种关系的哲学。

中国哲学的世界观与宇宙观同样也是渗透了中国哲学这一人本主义精神的。

我们的先祖在思考宇宙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过程中的问题时,并没有以神或其他外在的物象的角度去思考,而是以人本身去思考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哲学中没有神的、宗教的因素,而是说这种神的、宗教的因素没有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我们在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时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观念。

1、变易之道,阴阳本源任何哲学的形成,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源头在哪里?一般认为,中国哲学的思想应当萌芽于商周之际。

而最能代表这个时代哲学思想的著作,就是《易》。

《易》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

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是商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又称“十翼”)是战国后期的作品,这里我们不多加论述。

为了方便,将二者合称为“《易》”或“《周易》”。

可以这样说,《易》是中国哲学的源头。

《易》不仅是“群经之首”,而且是“群经之始”。

《易》的基本思想与精神,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之中的。

在世界观、宇宙观的问题上,《易》提出了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概念——太极。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易传·系辞上》)太极是什么?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或者说,就是世间万物的根本。

所以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四十二章》)太极本身就在发生着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化生阴阳。

注意,“化生”与“两分”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太极生两仪”,而不能说“太极分两仪”。

生是什么?生,就是化生,就是生生不息。

只有生生不息,事物才会有活力,才会富于变化,才能进一步向前发展。

在化的过程中,由母体化生出子体,子体与母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化生的结果是“合”,“和合故能谐”(《管子·兵法》)。

化生所形成的是一种向心力,一种凝聚力,因此可以团结一致、凝聚人心,从而达到亲和人民、协和万邦的境界。

而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别、分离。

分别,就会产生隔阂;分离,就会产生对立。

越是这样一步步分下去,就会形成离心力、分散力,最终人心涣散,各行其是。

而在分的过程中,又会有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甚至激化,因此冲突在所难免。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所以老子又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四十二章》)这一点,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之一。

中国人注重内敛,而外国人注重外扩。

内敛的价值取向教导我们,要修身齐家,而外扩的价值取向则教导人们,要扩张占有。

一个向内,一个向外,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我们主合,而西方人主分。

阴阳,是从太极中化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它们是一体的。

因此,讲阴阳是不能分开来讲的。

阴阳互动,在整个太极中阴阳变化,才能化育万物。

阴阳始终是合一的,一旦分开,阴阳就不再存在。

《易》最伟大之处,就在于提出了“阴阳”与“太极”,“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上》)。

阴阳不仅合一,而且处于无穷无尽的变化之中。

阴阳如果不互动,不发生变化,那么就不可能产生万物,“生生之谓易”(《易传·系辞传》)。

“易”的含义,本身就有“简易、变易、不易”这三重内涵,因此又叫“易有三义”。

变易、变化的观点,是整个《易》“一以贯之”的理念。

阴阳是变化的,即是说阳可以成阴,阴也可以成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者一定同时存在,同时归寂,而且二者地位是平等的。

看看太极图就知道,阴阳二极在整个太极图中是“平分秋色”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幼学琼林》)。

阴阳相对存在,二者互化互生,才能生生不息。

同时在太极图中我们还可以知道,阴阳是处于同一个圆也就是太极之中的。

这个圆代表什么?代表运动变化,代表圆通圆熟。

只有圆的而不是方的抑或是其它形状的才能不断地变化运动,因此才能圆通圆熟。

但是不论圆怎么变动,内在的阴阳是始终是相化而生、相对而存在的,是处于一种相对的不变之中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外圆内方”。

所以“易有三义”,其中有两易:一为“变易”,一为“不易”,看似矛盾,实则相反相成,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二章》)。

阴阳在太极中的这种运动,又叫“外柔内刚”。

“阳,高明也。

”“阴,水之南,山之北也。

”(许慎《说文解字》)“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生之本,本于阴阳。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难道不是万物之根本?中国哲学是以人为本的哲学。

“阴阳”这样一个概念,也是从人本身而来的。

古人并没有太多先进的科学知识,但是“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只要仔细观察万物和人本身,加以思考,就可以从中体悟到宇宙人生的智慧。

可见,知识与智慧并无一定联系,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慧。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彖传》)天为阳,地为阴,白昼为阳,黑夜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手心为阳,手背为阴。

但要注意:第一,阴阳是相对的。

天虽为阳,没有了地,天也就不存在了;第二,阴阳合一,没有绝对的区分。

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但是无论由昼入夜,还是由夜入昼,都是渐变的过程,没有绝对的区分;第三,阴阳平等,阴阳结合,才能化生万物。

男为阳,女为阴,但是男女平等。

只有男性或者只有女性,世界都会走向毁灭的。

因此,男女结合,就是一个“好”字。

用 -代表男性,既是象形地表示男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男性所具有的阳的气质与特性;用-- 代表女性,既是象形地表示女性的生殖器,也是抽象地表示女性所具有的阴的气质与特性。

男女结合,两性相好,阴阳才能互相滋养,化育万物。

所以我们看坎卦的卦形就知道,- 为男阳, --为女阴,这个卦恰好就是男女交合的图像。

在八卦之中,坎卦代表水,而水,恰好就具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的特质。

水永远要动,要川流不息,才不至于成为一潭死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所以你看,中国人就是这样“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的。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黄帝内经》)“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廪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这一点,对我们整个传统文化都有极大的影响。

中医的精髓,也就是“阴阳”。

屈原在《离骚》中讲:“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我们的人事总是与天事密不可分,天事是和人事并存的。

阴阳化生,也就是“天人合一”。

2、天人合一,物我同化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庄子又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天人关系中,人是主体,天是客体,在此,人为阳,天为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所以人要积极有为,要掌握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事理关系上讲,人是阴,天是阳,“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所以人要顺应自然,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我同一”之境。

识人事,也就是识天事。

物与我,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和衷共济的关系。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庄周梦蝶”,在梦中,庄周与蝴蝶达到了“物我同化”的境地。

这在常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简单的梦罢了,但在庄子的眼里,就有了哲学与美学的意义。

他正是从此出发,写就了“空言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外一种)》的散文,成为先秦诸子中文学品质与美学素养最高的人。

天性就是人性,人性也就是天性,天人合一,才能使自然与人统一,人的精神世界与外在的自然环境高度和谐。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要“相忘于江湖”“两忘而化共道”(《庄子·大宗师》)。

那种令人欣然向往的境界,就叫“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天下》)。

事物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便有所萌芽并得以发展,但并未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真正提出这个光辉命题的,是北宋的理学家张载:“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正蒙·乾称》)在《西铭》中,他进一步阐述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天人合一,物我同化,是同样紧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们之所以用很大的篇幅来阐述阴阳的道理,也就是为了弄清楚中国哲学的基本内涵。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经络,中医把这叫做“天人相应”。

实际上这是中国哲学思想在具体科学领域的不同表现形式,实质上二者是相通的。

天人相应,就是天与人相感应,相适应,相顺应;天人合一,就是天与人相结合,相化合,相和合。

自然是人类的父母,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子孙,因此“民胞物与”,天下应当相亲相爱,而不是相仇相恨。

可见天人合一、物我同化有着三重基本内涵:一是人内心的净化与升华;二是自然本身的运转与变化;三是在天与人的变化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融合而达到的“物我同化”的境界,用庄子的话讲,就是“外化而内不化”(《庄子·知北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