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天人合一_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_李清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2期(总第70期) 天人合一 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李清良
内容摘要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中国哲学
作者李清良1970年生,湖南师大中文系教师,文学博士。湖南长沙市 410081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他身前最后的一篇文章中说: 中国文化中, 天人合一 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当今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也强调说: 这个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主要基调的思想,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含义异常深远的思想。 可见, 天人合一 观念在中国哲学中实处核心地位。但是,目前学术界除了对于 天人合一 历史发展和在诸思想流派中的表现研究较多以外,对于它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居有核心地位这一根本问题,实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本文即试图对于这一根本问题略抒一得之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天人合一 关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
人从自觉地意识到自身开始,便要追问其存在的价值。但正如要确定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就须将它置于一个句子或上下文中来考察一样,要确定人的存在价值,也须首先为它确定一个形成意义和价值的范围和场所。为了论述方便起见,我们把人的存在价值赖以确定的存在范围称为存在境域。不同的文化为人的存在价值所确定的存在境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体认是有差异的。 天人合一 是从 天地宇宙 这个再大不过的存在境域来考察人的存在价值的。
人生天地间 ,这是中华民族对于自身存在境域的体认,它几乎在每一部原典中都出现过。道家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 老
子 25章)此 域中 也即是人的存在境域,它显然是指天地之间。又如: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 庄子 养生主 ),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 (同上书 达生 )。都是说天地即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的存在境域。儒家也持有这一基本观念。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 ( 易传 说卦 ) 故 字这个表示推断语气的词值得玩味,它说明天地为万物父母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竟至于可作推断的前提。又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孟子 滕文公下 ), 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 荀子 王制 )。也是说人的存在境域就是整个天地。 春秋 庄公三年谷梁传解释说: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墨家也是如此。 今天下无大小国,昏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天之臣也。 ( 墨子 法仪 )
因此,人的存在境域不是一个狭小的人类社会,而是整个天地宇宙,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当然,各家对于 天 的理解是有些差异的。儒、墨二家的 天 兼具 主宰天 和 自然天 二义;道家的 天 ,则主要是 自然天 。但这些小异无碍于以上的基本观念。从天地宇宙这个 其大无外 的存在境域来确定人的存在价值,是中国文化独具特色的逻辑起点。中国许多哲学家往往就是基于对这一存在境域体认而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思想的。 庄子 一书的基本思想就是从人处于无穷的天地中这一存在境域推衍而出的。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之建立,也是因省悟到天地宇宙 元来无穷。人与天地万物,皆在无穷之中者也 ( 陆九渊集 卷三十六 年谱 )并且接引后学也往往先叫体悟 天地 、 宇宙 (同上)。
从宋代理学家的华佛、儒之争,也能看出 人生天地间 这一存在境域的确立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根据这一存在境域,中国哲学是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的,因而天地人事的一切变化都是常事,都是实理。正如陆九渊所说: 其为道也屡迁 ,不迁处; 变动不居 ,居处; 周流六虚 ,实处; 上下无常 ,常处; 刚柔相易 ,不易处; 不可为典要 ,要处; 惟变所适 ,不变处。 (同上卷三十四 语录上 )而佛学则认为人还可以存在于此一天地之外的 极乐世界 ,从此 极乐世界 来看天地万物和人事,则只觉其中一切都变幻不实。 朱子语类 卷十七评佛教云: 只它根本处便不是。当初释迦 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惟恐割弃之不猛,屏除之不尽。吾儒却不然,盖见得无一物不具此理,无一理可违于物。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所谓 从根本处便不是 ,即指 从上一念便一切作空看 ,否认此一天地即是人的存在境域。 二程外书 卷七也说: 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谓常也。释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为妄,何其陋也! 佛学既以天地为妄,自然认为成坏皆为无常,而这在二程看来,是不可想象的。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即在于中国哲学与佛学对于人的存在境域的确立大不相同。认为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从天地的角度来看人和万物,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起点。总之, 天人合一 意味着中国哲学把天地宇宙作为人的存在境域,为中国哲学确立了一个基本的逻辑起点。
二、 天人合一 :关于人的物性的体认
人的存在境域既是天地之间,从此不可穷尽之天地宇宙来观人,则不管人是如何高贵、特异于其他物类,归根到底,人与其他物类一样,同是天地宇宙之一部分,人也只是天地间之一物而已。此即我们所谓的 人的物性 。这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观念。 庄子 德充符 云: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 说 人亦物也 ,这是 自其同者视之 ,而 天人合一 提供的就正是这个 自其同者视之 的角度。正如 庄子 秋水 所说: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从人的角度来看人与万物,自然会认为人与物不同,比物要高贵得多;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度来看人和物,则人与物的差异顿时显得十分微小,人和物都只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并无大异,亦无贵贱,人亦天地间之一物。因此,只要承认 天人合一 ,把天地宇宙确定为人的存在境域,就必然会产生 人亦天地间之一物 的观念。
人的物性的观点贯穿了整个中国哲学史。在先秦,庄子对此论述得最为充分和明确。 齐物论 :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从天地来看人,人与天地本属一体,故曰 并生 ;而人与物亦无大异,人亦一物,故曰 为一 。人之所以应该而且能够 齐物 ,也是因为人本是一物,本与物齐。 人间世 中栎树对匠石说: 若与予,皆物也。 这是明确地认为人与树皆是天地间之物。 知北游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故曰:通天地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这又是从天地之物皆气化而生来论证人与万物实同出于一气。先秦儒家对于人的物性亦有论述。 易传 序卦 :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这个 万物 当然包括人。又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意思是指,万物必然生于天地之中,人必然包括在万物之内。 孟子 离娄下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尽心下 : 万物皆备于我矣。 表明物我之理实同。总的说来,人的物性的观念在先秦已经产生,但除庄子外,明确的表述则不多。
秦汉以后,人的物性的观念已很明晰。 淮南子 精神训 : 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 然而我亦物也,物亦我也。物之与我,又何以相物也? 论衡 : 人在天地之间,物也。物,亦物也。 ( 雷虚 ) 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也异于物。 ( 道虚 ) 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其受命于天,禀气于元,与物无异也。 ( 辨虚 )此类例证还很多,不必备举,但已足以说明人的物性已成为一基本观念。
宋明理学兴起以来,对于人的物性有了更深入的论述。邵雍认为: 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灵,故特谓之人也。 ( 观物内篇 第九篇)。 我与人皆物也 (同上第十二篇)。张载从天地气化思想中也得出了 人但物中之一物耳 的结论,并因此有了其千古名句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正蒙 乾称 )。二程则发问:人与万物同流,天几时分别出是人是物? 直至清初的王夫之也说: 以身为物而为道用 ( 张子正蒙注 卷四)。
从以上例证可以看出,人的物性是 天人合一 所包含的必然之理,是中国哲学中一个基本观念。不拈出这个观念,对于 天人合一 的研究就很难深入,中国哲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