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与孔子学说的本质属性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老师
孔子
•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位于中国东部的 现在的山东省。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宋国贵族是商 朝王室的后代,商朝是周朝的前一个朝代。在孔子出生以 前,他的家由于政治纠纷已经失去贵族地位,迁到鲁国。
• 孔子一生事迹详见《史记》的《孔子世家》。从这篇世家 我们知道孔子年轻时很穷,五十岁时进入了鲁国政府,后 来作了高官。一场政治阴谋逼他下台,离乡 背井。此后十 三年他周游列国,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 改革的理想。可是一处也没有找到,他年老了,最后回到 鲁国,过了三年就死了。死于公元前 479年。
4.1孔子与六经
• 就现代学术界可以断定的而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 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照传统 说法,他有几千个学生,其中有几十人成为著名的思想》 • 《书》 • 《礼》 • 《乐》 • 《春秋》
• 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 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孔子本人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好例。他生活在社会、政治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 力改革世界。他周游各地,还像苏格拉底那样,逢人必谈。虽然他的一切努力都是枉 费,可是他从不气馁。他明知道他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尽了一切努力,而又归之于命。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 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 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我们的活动,要取得外在的成功,总是 需要这些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 配合整个地看来,却在我们能控制的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 做的事,而不计 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 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中国哲学原理
中国哲学原理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派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它包括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相融合。
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它是中国古代哲学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识,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道法自然是中国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强调天道自然,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中国哲学的原理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哲学的原理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和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哲学的原理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特色,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至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
220222 |RI ORIO ENT虽然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但事实上却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构架为“道(仁礼)知一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
儒学史上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并非空穴来风,撇开其神秘色彩,从思想精髓意义上追溯,则可看得更清楚些:《论语》中有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朱熹则把问题点得更透,在《中庸章句序》中,他写道:“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唯危,道中国至圣——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编辑|慧静(公元前55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思想家、教育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但事实上却开创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可庶几也。
”(见《四书章句集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辞爻辞,周公制礼作乐,则标志着中国哲学思想的自立。
马王堆帛书载:孔子称《周易》“见文王之德”。
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
就孔子思想学说的形成史看,孔学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黑格尔所讲的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9页),是因为史料和考古学的证据022 | ORIENT20230 ORI ENT NTT不足产生的片面的理解。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读书笔记思想政治教育周马刚10101110223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专制政体被推翻,历史取得非常巨大的进步。
在文化学术方面,儒学独尊的局面也相对的被打破了,因而学术思想呈现了相当活泼的景象。
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成书于这个时期。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共分为12篇,主要阐述的是道家、儒家和墨家这三家的学说。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等,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及别墨一派等。
下面我就各篇的内容做一个阐述。
第一篇导言在导言中作者给哲学下了一个定义即: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并且给哲学做了如下分类:一,研究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研究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的名学。
三,研究人生在世该如何行为的伦理学。
四,研究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的教育哲学。
五,研究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的政治哲学。
六,研究人生究竟有何归宿的宗教哲学。
但最重要的是作者指出了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变、求因及评判。
明变是哲学史的第一要务,即要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求因即寻出这些沿迁变革的原因。
评判即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
中国哲学分为三个时代: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
二,中世哲学,自汉至北宋。
三,近世哲学,北宋以后,明代近世哲学完全成立。
第二篇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中国哲学的结胎时代为老子、孔子以前的二三百年。
那时代的学说背景是:一,长期战乱,闹得国中的百姓死亡丧乱,流离失所,痛苦不堪。
二,那时诸侯互相侵略,灭国破家不计其数。
古代封建制度的种种社会阶层都渐渐的消灭了。
三,封建时代的阶级虽然渐渐消灭了,却新添了一种生计上的阶级。
社会渐渐形成了一个贫富很不均的社会。
四,那时候的政治除了几国之外,大概都是很黑暗,很腐败的王朝的政治。
时势生思潮,这一时期的思潮主要体现在《诗经》中。
大概有以下几派:一,忧时派。
中国古代哲学
《孟子》一书反映了孟子及学生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被尊奉为仅此 于孔子的“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成为儒家第二大宗师。
1. 仁政. 2. “民贵君轻”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性善论”。 人性本善。
孟子的名言
1.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中国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孔子,老 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哲学家,他 们对于人如何改善自身?如何改善社 会的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 影响。
《纽约时报》报道,在哈佛大学当下
壹
最受学生欢迎的三门通识课程中,有 一门“中国课“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
那就是《中国哲学概论》。这就足以
体现中国传统哲学的魅力。
1.对中国的影响
政治:儒学成为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 各个方面。 教育: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有利于教育普遍民间。
2.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日本、朝鲜、越南)
3.对欧洲:明清以后,孔子学说被传到西方,欧洲一些启
蒙思想家从入学中受到了启发和鼓舞。
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有的研究把荀子归为法家,因为他主张“法治”,但他的法治从礼义出发,以人治为本,这还是儒家的内核。
儒家的主要思想
1.重视修身,尊崇君子的人格追求。
2.关注现实,经时济世的入世追求。
孔子的哲学思想
3、有教无类,人人均可至圣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 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对于不同弟子的教育方法是 不同的,他对弟子们的容忍、批评乃至赞扬都是为了 让他们早日成才,他这样做了,他也成功了。 4、因材施教,不知言何以知人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开拓者,在语言艺术方面很有一 番心得,他创造性的运用了因人施言法,还要求人们要 能因人施言,摸准对手的个性,有的放矢地说话,说话 时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说话方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
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 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 为孔丘。 鲁孔丘与? 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 是也。 是知津矣。 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 桀溺曰: 子为谁? 为仲由。 丘之徒与? 对曰: 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 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 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论语·微子 微子》 也。” 《论语 微子》
无论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孔子都是一个礼仪天下的 谦谦君子。在论语的描述之中,孔子始终是一副温文尔雅、 一团和气的形象。但孔子又有其威武的一面。其学生颜回称 其“威而不猛”,且孔子身形魁梧,当时被称为“长人”。 对于孔子来说,“礼”是社会秩序的根本,为了实现自己恢 复社会秩序的理想,他绝不会自己违反他心中的周礼。
孔子30岁左右开始办学,40多年间不间断从事教育活 动,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 代的教育工作,因此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 表”。在孔子看来,圣人与仁者的称谓自己不敢接受,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正是自己一直坚持做到的。孔子是 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 范。孔子用自己毕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圣贤之道,其 实就在自己脚下。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传统哲学一、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从总体内容来看,可以分为宇宙论或天道论,人生论或人道论,致知论或方法论,修养论,政治论,五部分。
其中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为其主干。
人生论是中国哲学之中心部分,其发生也较早,中国哲学中的人生论,可析分为四个部分:1.天人关系论,即关于人与本根之关系,人在宇宙中之位置的论究。
2.人性论,即关于人性之研究。
3.人生理想或人生最高准则论,即关于理想生活之基本准则之理论。
4.人生问题论,即关于人生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兼与独,损与益,动与静等等讨论。
中国人生论之立论步骤常是:由宇宙论而讲天人关系,进及于性论,再由性论而讲生之最高最高准则确立后,便推行其原理以讨论人生各种问题。
二、人与宇宙的关系三种基本观点: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相胜,但天人合一为主流。
天人合一: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尽心)张载: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
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正蒙诚明)程颢:“人与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耶?”“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语录十一)天人相分:与孟子不同,荀子强调天人的分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天人相胜: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学说,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
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
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
天论上)三、中国哲学的精神传统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体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中国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了人类文明的智慧宝库,而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特色,塑造了自己的精神传统,这是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所应继承的宝贵思想资源。
1.天人合一的整体自然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的核心思想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核心表述儒家思想主旨是仁义,舍生取义,以仁孝治国,讲的是入世,儒家指由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五百多年.儒家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道家思想主旨是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无为治国,讲的是出世,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着的老子.从创立到现在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佛家,唯心主义,强调自身修养,讲的是超世,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道、儒、佛家的养生思想: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从修为的层次上,我认为一个比一个层次高.哲学的核心思想表述首先,什么是哲学.首先是起源,我就结合历史知识解说一下.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出现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一些人人开始怀疑宗教神话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试图从实际出发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一系列普遍性问题,于是,最早的哲学诞生了.再次,从字面上理解,哲学一词,起源于古希腊词语”philo"热爱和“sophis”智慧.哲学本意就是“爱智”,哲学家是“热爱智慧的人”.说白了,哲学就是一门使人聪明的智慧之学.那么,哲学实质是什么1,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在这里,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关系,我就不一一解说了,从字面上模糊了解即可.但是,人人都有世界观,但是,一般人的世界观都是凌乱的,不规则的,自发的,所以不能称为哲学,而哲学就是哲学家根据一定得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注意,哲学只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不一定是正确的思想体系,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科学的哲学.2、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3、哲学的作用.未学习哲学之前,我都很难理解这些抽象的世界观方法论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学进去了才发现,生活真的是处处有哲学,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可以把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思想,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把握好哲学,我感觉自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一定的俗气和幼稚.不难发现,学习好哲学之后,我在看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人生问题的时候,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沉稳,更加冷静,思考问题特别的辩证,思考内容的角度也更加全面,这些在某些网络论坛进行辩论、贴吧发言和平常与人交流中都有所体现,就是在回答你这问题的时候,思绪措辞也比未学习哲学之前变得更加严谨、更加符合逻辑.对于一个思想发展不成熟,容易走歪路得高中生来说,学习好科学的哲学无疑是给思想来一次大矫正.对我们以后的人生发展,无疑是有益而有必要的.所以,上大学之后,我还会继续选修哲学的.个人认为,学习哲学就是给自己精神思想来一次从头到脚的神圣冲刷,哲学直接改造的是伱的思想精神,根本改造的就是伱的做人处事了.玄学的核心思想玄学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玄学即“玄远之学”,它以“祖述老庄”、综合儒道立论,把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一章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家们用他们改造过了的老、庄思想来注解儒家的论语、周易,对已经失去维系人心作用的两汉经学作了改造,建立起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儒家的“礼法”、“名教”、“天道”、“人道”等思想,虽然也是玄学所讨论的内容,但其主旨却是道家的,即强调崇高的是“无”、“自然”和“无为”.玄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尽管仍可归结为天人关系问题,但在形式上,它已经摆脱了两汉经学章句笺注的繁琐破碎;在内容上,则抛弃了经学思潮的“天人感应”的粗俗的目的论之论证.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二者是一致的,他们一改汉代“儒道互黜”的思想格局,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的“圣人”.玄学所提出的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体用、言意、一多、动静、自然与名教等一系列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都是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所不具备或不重视的,玄学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玄学一开始是从古文经学内部产生的.先是出现了脱出郑玄之学而更尚简要、重义理的刘表、宋衷的“荆州之学”,稍后又崛起专与“郑学”立异的王肃“王学”,后来才转向何晏、王弼的玄学.玄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玄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那是在曹魏的正始年间240~248,史称“正始之音”.当时出现了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何晏作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注老子、周易,他们“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晋书·王衍传;认为“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不足”三国志·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意即孔子高于老子,孔子口说“名教”,实是“体无”,老子是处于“有”而论“无”.第二阶段:正始之后,随着司马氏集团夺取政权,各士族集团内部的斗争日趋激化,玄学思潮内部也出现了“贵无”与“崇有”、“任自然”与“重名教”等各种争论.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名教不合自然”的“异端”倾向,他们与司马氏集团在政治上不合作,强调“名教”与“自然”对立,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轻视礼法.而乐广、裴{危页}“崇有论”基础上,郭旬以其庄子完成把“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统一起来的任务.郭象提出名教与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舍异求同,以“独化论”来解决这对矛盾,认为圣人“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逍遥游注;“圣人常游外以冥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东晋以后,玄学开始与佛教中般若学合流,逐步变为佛学的附庸.佛学的核心思想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勿恶;忍耐,戒欲;生灵平等.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究竟是什么呢归根到底,“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根,人类之始,运动这理.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二五章管子‘内业说:“凡道无根无基,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师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老子和庄子在很多地方都对“道”做了解释,但为什么还是不能被人理解呢这是因为宇宙生成之初,那时究竟是什么也没有人能够理解.但我们知道它总有一个开始,所以老子就把这个开始称为“道”,所以道是先天地生的.其实“道”的内涵并不是老子开创的.易经中“太极”与“道”的概念非常相近.所以我们说道家思想是对易经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道”天的生成之“始”是很不够的,老子还把“道”归结为天的生成原理.天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似乎更复杂了.无论在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这都是基本一致的.东方哲学认为,天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生成的.西方哲学认为事物都是由“正”“反”的矛盾和统一决定的.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这是一种思想的两种表述而已.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宇宙,还是我们身边的鸡毛蒜皮都是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形成的.在讲清楚了“道”的原理,即,我们弄清楚了“天”以后,我们再来讨论万物.易经和道家思想都认为在生成原理上,天和万物是一样的.只是老子说得更清楚和明白而已.这就是老子的“天下母”的思想.他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52章归结起来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来源.从这里可以看到,“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道”的规律的概念.比如,大道、正道、邪道、道理等等.意即,符合规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规律的就是邪道.后来封建统治者又把“道”作为自己的化身.认为维护君王的就是正道,不符合君王的就是邪道等等.道的这一概念,无论在中国哪一学派中,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所以,如果抽去了“道”的思想,中国文化就要散架.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基督教认为: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位.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道德经第78章指出:“是以圣人云: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其实从大的方面看,宗教跟思想流派的区别也适合解释道家和道教的区别,比如宗教有比较严密的仪式,有自己的禁忌和制度等等,而什么家之类的思想只强调思想本身,如何去实践则要求的比较少.儒家的核心思想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中庸之道,中庸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把握阴阳的大智慧,尤其讲变通,中是整全的,但我们无法同时掌握整全的,所以中就变成了合理.当它大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大,当它小才合理的时候,这个中就代表小,当它极端才合理的时候,中就代表极端.中庸之道,就是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点,达到以虚控实的目的.仁义礼只是安人法,将心比心平衡的方法.还有经权之道.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法家的核心思想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产生背景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几千年之后,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着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儒家思想的形成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但是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对待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一是国粹派,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一切都好,甚至对二十四孝也不加批判地完全肯定:一是西化派,把中国落后的一切根源归之于文化传统,主张完全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继承.但是如何进行“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呢我们认为:1对哪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春秋公羊传中强调的天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很容易转化为新的时代的.尤其是强调统一的思想传统,更具有现实意义.2对有些内容可抽取其封建性的思想内核,提取其有用的精神因素,使之成为今天新文化建设有用的思想要素.如“民本”思想.从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再到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本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古代“民本”的真正内涵,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的利益.今天我们剔除其封建内核,则可以从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来转化古代的民本思想,将其发展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观念.儒家提出“修己安人”、“正心修身”等命题,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具现实意义.今天我们仍需要提倡自身修养和为社会主义而献身的精神.3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必须否定和抛弃.如“三从四德”的女性观,“天不变道也不变”的自然观,“别尊卑,明贵贱”的封建等级观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儒家,由孔子将道家思想拓展而形成,积极入世型“命由我定,运由我转,无关鬼神乎”这是中国道、儒两家的名言,正因为如此,中国历来都是个无宗教信仰的国家是按人数上和老百姓的态度上来说,因为统治中国思想的都是以君臣家国、兄弟义气等方面的,神仙鬼怪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用来点缀生活.即使是现在,真正的教徒数量我们都可忽略不计,所以,才叫道家、儒家、释家,而称为道教、儒教、佛教的较少境外的佛教不算,国人一直是把道儒佛当思想系统看待.佛教是教育,是教人要深信因果,要得正知正见,超脱轮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从创立到现在有两千多年.道家起源:老子.基本思想:无为,无不为.----修成真人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个人认为核心是通过内省,提高自身境界,达到与世界万物的合谐.不论是儒家的修齐治平,还是佛家的降伏其心.是内省型的大陆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章节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创始时期的儒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提倡“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根基,以伦理为本位,讲求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广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原来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广到政治,提出“仁政”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仁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为善,都应舍生取义。
(二)以人为本,施行仁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可以,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该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时期的儒学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休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要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应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应,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害以警告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乃至,因而人事的祸福,总是能从“天意”预见得到。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命于天,不能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命于天子,不能反抗违背。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1、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经过变质和扩大而成。
所谓宗法制,其实就是以血亲的名义而建立起来的官爵制度,一个按着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所分配出来的“敬宗”方式及其现象。
2、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3、形而上:形而上出自《易经·系辞》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儒家哲学中指无形的或未成形体的东西,与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的东西的“形而下”对称。
形而上是精神方面的宏观范畴,形而下是物质方面的微观范畴。
4、人伦: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
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6、崇本举末:王弼提出的“崇本举末”他主张以“崇本息本”、“崇本举末”、“守母存子”,来处理自然与名教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是“因道立教”,即根据自然无为之则制定名分、设置名教,亦即名教以自然为本,而不可以舍本逐末、“离道执教”;二是“越教归道”,即由有反无、由末归本,复归于自然之道,以解现实中所出现的名教之弊;三是“即道全教”,即遵循自然规则,而不执着于名教,以全名教功,达到化成天下的目的。
7、格物致知: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
始见于《礼记》。
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哲学概论是对中国哲学的简要介绍。
中国哲学是中国古代
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对人生、社会、
道德、政治和宇宙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中国哲学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术语,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的名
词解释:
1. 道 (Dao):道是中国哲学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
初始根源和普遍规律。
它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儒家思想 (Confucianism):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流派
之一,强调人际关系、道德伦理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
的核心理念包括仁、义、礼和中庸。
3. 道家思想(Taoism):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个主要流派,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状态和追求智慧的道路。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和追求长生。
4. 墨家思想 (Mohism):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流派之一,注重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强调爱和平、兼爱、非攻和尚同。
5. 法家思想 (Legalism):法家思想是中国哲学的另一流派,强调法律的严格施行和制度的重要性。
法家思想注重规则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以上是中国哲学概论中一些重要概念的名词解释。
这些概念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_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_李景林
中国哲学研究哲学的教化与教化的哲学——论儒学精神的根本特质李景林内容提要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
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
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
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
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
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关键词 教化 教化的哲学 礼乐 自由 存在性事实 20世纪初以来,儒学被纳入哲学的范畴来进行研究。
儒学有其自身的哲理系统,被称作“哲学”,毫无问题。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作用受到关注,学者由此又强调儒学的宗教性意涵。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
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
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
儒学作为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
它以“教化”为其旨趣,而不专注于认知性的理论建构,这是它不同于西方哲学之处,可名之为“教化的哲学”。
一、儒学研究的学术转向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命运与中国文化的兴衰密切相关。
20世纪初以来,儒学在社会文化角色和学术思想的形态上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
儒学社会文化角色的转变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它与社会生活的疏离。
作为汉唐以来传统儒学基本存在形态之一的“制度化儒学”,辛亥革命以后已退出历史。
儒学的思想和文化理念,与现实政治解构,失去了它与现实社会政治制度的依存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生活样式的历史连续性亦发生断裂。
传统儒学与作为社会生活样式的礼仪礼俗本来密切相关,并以其对世俗社会礼仪礼俗的思想诠释和提升作用,构成了与社会生活相切互成的关系。
这是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文化的教化之本的原因所在。
14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一孔孟之道这是我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了。
创始人孔子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巨星。
他所创立的学说,被称为“儒学”。
“儒”最早是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
如巫、史、祝、卜等。
春秋战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人逐渐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称为“君子儒”。
有的替人办理丧葬祭礼,称为“小人儒”。
孔子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甚大,“儒”逐渐成为空门弟子的专称,有孔子创立的学说也就成为了“儒学”。
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继承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被定为一尊,以后成为指导中国社会达几千年的主导思想。
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内容提要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精髓,离不开对哲学的深层把握。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异常活跃。
在3000多年哲学发展史上,对民族精神文化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这四大思想资源与思想传统。
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子思、孟子、荀子等,原始儒学的经典是六经。
原始儒学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宇宙永不停息地变化流转,人应该效仿它而自强不息,全面发挥人的秉赋与潜能,其“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都是讲积极创造的生命精神。
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是“仁”,所谓“仁”,既是指天地万物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和崇高的道德价值。
儒家的理想是通过推广仁爱精神,把人的精神提升到天人合一之境。
总之,儒家精神是一种寓理想于现实的精神,有利于人们以超越的精神完成日常的事业。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代表论著《老子》文约义丰,《庄子》恢诡谲奇,两书不仅表达了特殊的人生智慧,也代表了特殊的艺术精神。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最终本源,是天地万物所以发生的根本原理。
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网站)简帛研究- 一个国际儒学联合会领导的研究中国出土简帛的专业学术站点。
典籍文化- 介绍儒家,道家,佛教的经文,典籍。
杜保瑞-中国哲学教室- 包含个人中国哲学作品专辑伏羲易经研究网站- 含伏羲红崖天书解释、考证与相关内容。
高正文集- 高正先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尤其是诸子百家研究的文集。
古典文学- 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中庸,大学和孝经,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
古国网- 一个包含国学、文学、历史的网站。
鬼谷子- 含《鬼谷子》全文。
郭齐勇文集- 郭齐勇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韩星文集- 韩星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经典与解释- 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科研网站。
刘固盛文集- 刘固盛教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特别是老庄学、宋明理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刘涛文集- 刘涛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国学和方法论研究的文集。
孙劲松文集- 孙劲松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文集。
苏子哲学网页- 主要介绍先秦哲学。
乌杰网络学院- 哲学研究,系统辩证学研究,前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的学术性网站。
杨全文集- 杨全先生关于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和道家学说研究的思想文集。
要览子籍- 介绍中国先秦百家思想学说。
俞志慧文集- 俞志慧博士关于先秦诸子学说尤其是儒学研究的思想文集。
周群文集- 周群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家研究的思想文集。
哲学大全- 提供900多个著名哲学家的电子文本的链接。
中国传统文化网-儒学文化- 浓缩儒家理论精华,再现儒学发展历程,一部中国儒学文化的百科。
中国传统文化网——诸子文化- 墨家、法家、兵家、杂家、墨子、孙武、韩非子。
中国墨子网- 介绍墨子生平。
中国文化研究<English> - 包括荀子文选。
中国现象学网- 以现代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为主题的专门网站。
中国哲学- 介绍中国的哲学大师、哲学研究理论、以及哲学研究等。
中国哲学空间- 包含哲学史料,中外比较和典籍。
中国哲学空间主页- 中国哲学研究、伦理研究、宗教研究的网站,研究内容包括儒家学派、道家学派、佛家学派等。
试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特色
一
、
[ 收稿 日期】 0 5 0 — 1 20 — 9 2
[ 作者简介]谢丰泰 ( 9 4 )男 , 1 3 一 , 甘肃秦 安人 , 现为西藏 民族学院政法学院 副教授 , 主要研 究方
谢丰泰: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特 色 试论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4期
Vo. 7 o4 1 2 N .
— —
西藏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O i et Na o ai e n t u e ( h ls p y a c f T b i n l s I si t P i o h n l i t t o
其 在 的” 即存在 的根据和究竟的哲学学说。中国已故 还是中国哲学本体论较为初级的形式 。 中包含着 哲学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 的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指 出中国 宇宙生成论 的很大成分。 没有分开。 严格地说 , 宇宙生成论是 自 没有那种西方的哲学本体论 。中国的哲学本体论 , 还混在一起 , 在古代是哲学 问题 , 它和宇宙本原 他称 之为“ 本根论 ”圆 ,㈣本根 的意谓 “ 第一 是始义 。 然科学的问题 , 本原论也不等于本体论。随着科学 老子 云 : 天下有始 , 以为天下母 。”第二究竟所待 论联系在一起 , “ 宇宙生成论从哲学 中分离 出去 , 成为科学 义。也即大化之所待 ,“ ” 又况万物所系而一化之所 的发展 , 而本原论作为本体论的一种初级形式 待乎 ;“ ”第三统摄义。 万物虽然极其繁颐 , 但有统一 研究 的对象 , 道” 为中 之者。”古代的思想家最喜 以始言本根 , ㈣他还 还留在哲学中。老子的以“ 为本体的哲学 , “ ” 瞄 国的哲学本体论奠定了基础。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 就中国的哲学本体论与西方 、 印度哲学的本体论作 了区别 :印度哲学及西洋哲学讲本体 ,更有真实 者 , “ 很少言性与天道 的问题 , 似乎他没有哲学本体 论 , 的哲学 的核心范 畴是 “ ”但其实孔子学说 他 仁 , 义, 以为现象是假是幻 , 本体是真是实。本体者何? 天” 天命 就有本体论的含义。 他说 :五十而 “ 即是唯一的究竟实在。这种观念 , 中国本来 的哲 中“ 和“ ” 在 知天命” “ 。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昀 ”他把天命 的运行 学中, 实在没有。 中国人讲本根与事物的区别 , 不在 道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 于实幻之不 同, 而在于本末 , 原流 , 根支之不同。万 称为“ ”“ 也 。【朝闻道 , ”‘ 甸 ‘ 夕死可矣 。孔子对天命没有明确的 ” 有众象同属实在 , 不唯本根为实而已。以本体为唯 至少还带有主宰之天 的痕迹 , 但是孔子不语 实在的理论 , 中国哲人实不主持之。”㈣在西方 界定 , 圆 怪、 、 神 , 力 乱、 “ 敬神鬼而远之 ,这种理性 自 ” 觉的态 哲学 中, 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西方主流哲学家的体 系, 是以两个世界 的划分为前 提的 , 把本体世界和 度 , 说明天命神学对他 的影 响已经很弱了 , 不像希 现象世界打成两片。 柏拉图区分了理念 的本体世界 腊的苏格拉底明确宣布他是信神的, 说他不信神是 和现象 的 日 常世界 , 以为理念世界为真 , 现象世界 希腊城邦当权者对他的污蔑 。 孔子的天命 已带有 自 为假 。 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在现象世界中 然必然性的意思。天命 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 , “ 生活就像在洞穴中生活见不到 阳光 。 黑格尔以绝对 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 。c ”熊十力先生也说 :夫天 ) 】 “ 观念或宇宙精神为最高本体 , 这种绝对观念也是世 命者 以其无声无臭而为吾人与万物所同具之本体 , 界之先的逻辑存在 , 而现实世界则是绝对观念的产 则谓之天。 以其流行不息 , 则谓之命 。 故天命非超脱 ” 麟 “ 已完全道德 物。 这种两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与基督教的彼岸世界 吾人而外在者也。 H 到孟子 时,天” 不再是主宰之天 了。 总之 , 中国哲学本体论无 与世俗世界的划分是相互对应 的。 而柏拉图也主张 化了 , 灵魂不灭。 恩格斯说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之先于世 两重世界的划分 , 以没有导致西方上帝一神教的 “ 所 界 的存在 ,在世界之前就有 的逻辑范畴 的预先存 宗教崇拜 。 中国哲学本体论 , 在先秦已奠定了基础。 在 ,不外是对超世界造物主的信仰的虚幻残余 。” 但汉代兴盛的还是宇宙生成论 。从魏晋玄学开始 , “ 在哲学家那里 如在黑格尔那里 , 创世说�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第一章智慧与信仰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天人关系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
孔子是天人之学的开创者之一。
《老子》、《周易》等经典的种种讨论也都是围绕天人问题展开的。
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界,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
在中国文化中,对天的敬畏和感恩一直延续下来,天坛的建筑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的实质是爱,是对生命的尊重。
在孔子的影响下,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因而人应该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强调一个受教育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独有的人生境界的学说。
孔子、老子、《周易》等开创的天人之学,是中国古代哲人最高智慧的结晶。
一、孔子的天人之学孔子,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言论和生平活动记录在由他弟子或再传弟子编成的《论语》一书中。
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著作。
在孔子以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
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人的内在的心境。
在孔子关于“天” 、“人”的学说中,有很多思想体现了人类的普遍价值。
诚如美国当代学者赫伯特•芬格莱特所说,他在孔子《论语》中发现的是“人类兄弟之情以及公共之美” 。
这就是在2 1 世纪的今天,孔子的学说不仅受到中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整个国际社会重视的原因。
天:生命创造之源在孔子之前,商代和周代,天命论是流行的观念,也就是把“天”看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孔子也受到这种天命论的影响。
但孔子在多数时候是将天看作是自然界。
孔子有一句有名的话:“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天是不会说话的,天以四时运行和万物生长作为它的言说。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第一篇: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以下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核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孔子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它也历来是人们研究中国文化时必不可少的部分,其思想及思想核心也一直为人们所探讨和争论。
文章也将浅要地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核心。
一、孔子思想中的“礼”与“乐”孔子思想形成的具体来源相当复杂,主要是从历史文献和当时社会现实中逐渐形成的。
从他所处的战争频繁和“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可以知道“礼”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礼”是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殷周重“礼”,其礼仪往往形成一种严格的上下等级威仪和社会的差别意识。
其实在夏、殷时代就已经有“礼”的存在了,但是直到周公时代的周礼,才形成比较完善的礼乐制度,所以人们一般把周礼作为研究“礼”的一个典型时期。
由于孔子对“礼”的推崇,许多学者也因此认为“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
孔子一生都以诗书礼乐教弟子,非常注重从理论上说明礼的重要性,他指出立身治国都非有礼不可。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礼”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是到了后来,“礼”逐渐被人们理解为盲目保守、因循守旧的思想,并且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婚姻自由的锁链,所以产生了“吃人的礼教”的说法。
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孔子的思想,我们应该辨证地去认识和理解“礼”的思想。
还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认为治人之“礼”要深入人心,必须同“乐”结合,也就是后来我们所说的礼乐相结合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孔子思想认为,礼是道德行为的规范,而乐能调和性情、移风易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23期总第325期前沿Forward Position No.232012Sum No.325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与孔子学说的本质属性高书文(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5;北京物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北京101149)[摘要]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
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
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成德”的哲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集大成”的意义。
这一“成德”的哲学具有浓郁的“实践理性”,其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
[关键词]中国哲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学说;“成德”的哲学[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2)23-0065-03[作者简介]高书文(1969—),男,山东潍坊人,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在站博士后,北京物资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部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儒学。
一美国著名汉学家郝大维(David L.Hall )和安乐哲(Roger T.Ames )曾言:由于“哲学”一词在中国和西方的不同含义,造成在西方哲学界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到目前为止,专业哲学家很少参与向西方学术界介绍中国哲学的工作。
大体上,我们可以说,西方哲学界一直都‘无视’中国哲学,而且是纯粹意义上的‘无视’,至今仍然如此。
”这是由于“在中国,哲学远非只指对由哲学系统和理论组成的范型与传统的专业性讨论、扩展,”[1]中译本序而是指包含了存在主义的、实践的、坚定的历史主义特质的一种外延更加广泛的哲学,正因为这一原因,“中国哲学”的价值在西方学术界就遭到了否定,基本上被排除在了专业哲学研究的领域之外,这使得“中国哲学”这一说法显得非常尴尬。
例如,黑格尔认为,哲学的起点是思想的自由,只有当人类超脱了自然阶段而达到思想自由时才产生了哲学。
他认为能称之为“哲学”的只有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
他以自己所划定的哲学领域而对中国哲学多有非义,认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孔子的学说不属于哲学史的“正史”范围之内。
当然,黑格尔并没有否定中国哲学和孔子哲学的存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第一部分《东方哲学》第一节的标题就是“中国哲学”,并将中国哲学跟印度哲学、希腊哲学并称为古代的三大哲学系统。
但是,黑格尔蔑视东方哲学,认为“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对东方哲学缺乏深知。
他写《哲学史讲演录》本来也是想把“东方哲学”排除在其对哲学史的考察的视野之外的,只是由于“新近有了一些材料”,才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附带说几句”。
他认为孔子算不上是一个“思辨哲学家”,在他那里只“是一种道德哲学”,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2]120他虽然没有否认孔子的“道德哲学”也是哲学,却断然否定了其哲学价值。
在黑格尔眼里,并非一切思想都是哲学,如宗教、法律、艺术与科学等,虽然跟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每一哲学范畴应该有自己的确定性。
他认为人类思想中,只有“理智的形而上学”,即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这种哲学源自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辨哲学。
哲学必须是被称作“理念”的精神的自我展示或自我认识的过程,而这种“理念”或精神自我展示、自我认识的过程又必须借助一个个概念和范畴来进行,所以哲学必须有系统的思想,是一个有思想的系统,否则就是思想而不是哲学。
实际上,所谓“形而上学”(metaphysics ),乃是“本体论”和“逻格斯中心主义”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意指研究器物形体之上或之后的终极本体的学问。
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是宇宙论和本体论,因而在谈形而上学时既要谈现·56·实世界,也要谈理想世界,既要说现象,又要说本体。
在这一点上中、西哲学应该说是有着共识的。
以本体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研究理路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本质规定性,否则哲学将不称其为哲学。
然而,中、西哲学在这一共识的框架下却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由于西方哲学一向有其深厚又相对独立的传统,其学派承接转换创新皆有清晰脉络可寻,西哲们站在主客二分的立场,对客观事物进行条分缕析;通过理性的逻辑分析的方法,通过明晰的语言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等理论思维形式,建立起完整的知识论系统、完备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
而以孔子及其儒哲们所代表的中国主流文化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其关注的着眼点在于道德人伦,在于如何处置知性与德性的关系以成就理想人格,其认识活动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彻底独立出来,因而更为重视事实与价值、天道与人道相混一的实践形式,故先哲们在表达形式上惯于用“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3]11,使“论证往往是不很详尽的,形式上的体系往往不具备”。
同时,尽管在“形式上的系统”方面存在着缺失,但有“实质上的系统”[4]39-43,“中国哲学家之哲学之形式上的系统,虽不如西洋哲学家;但实质上的系统,则同有也。
讲哲学史之一要义,即是要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
”[5]14作为研究中国哲学领域“可超而不可越”的一代宗师,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的内容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它的方法是理论思维。
它的作用是锻炼、发展人的理论思维,丰富、发展人的精神境界。
”[4]31此论简洁、中的。
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阐释中国哲学精神是“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底传统,有一个思想的主流。
这个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底境界。
这种境界是最高底,但又不离乎人伦日用底。
这种境界,就是即世间而出世间底。
这种境界以及这种哲学,我们说它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6]853在《新原人》里提出四境界说,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用现代话语表现了中国精神。
而孔子之说,恰恰是对当时社会及其人类精神的理论反思,其以人伦道德为主体、以成德成圣为旨归的道德学说,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以成就理想人格。
其哲学意义当不可否认,是一种“教化”意义的哲学。
尽管黑格尔在评价孔子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傲慢和偏见令人难以容忍,但是他对于孔子思想的特质———“道德哲学”的判定以及对其思想的逻辑体系的责难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尽管这种判定不够到位,这一责难难以服人。
因而,研究孔子的思想特质即其学说的基本属性:“成德”的学说、“成德”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该体系中主要概念、范畴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就是十分必要、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了。
二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素称“孔学”。
“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有2500年以上的演进,孔子开其新统。
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7]前言。
对于孔子,如现代我们将其定位为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献整理家,对古人来说,也是不可接受的。
古人对孔子的定位是圣人、“至圣先师”,其历史地位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其道德人格是“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孔子是生民未有的圣人,其德与天地齐同,与日月同辉;其道泽被万世,古今不二。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文化十分注重德化人生,重视主体的自我超越。
其哲学以人学为主旨,其实质是一种道德哲学,是一种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人学体系,是对人的意义及其价值的追求。
正如梁启超所云:“儒家舍人生哲学外无学问,舍人格主义外无人生哲学。
”[8]131而崔大华先生亦言:“儒学的宗旨、内容是在召唤着人的一种伦理性道德觉醒和道德实践,陶冶出一种伦理性的道德人格。
换言之,是一种伦理性道德观念构成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质或特色。
”[9]803对于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以及儒学思想特质的考察自古有之,如,庄子后学们以否定的口吻道:“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序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
”刘歆在《七略》中总结道:“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褒贬虽然不一,对其归纳则是到位服人的。
而近人学者由于观察的角度和认识的不同,致使见仁见智:或谓“教化的哲学”(李景林),“伦理本位主义”(梁漱溟),或谓“道德理想主义”、“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或谓“儒学就是人学”(冯友兰),或谓“实践理性”(李泽厚),或谓“人文主义”(蒙培元),或谓“道德人文主义”(吴光),或谓“道德伦理学说”(崔大华),或谓“政治哲学”(周桂钿),“仁和之学”、“东方式的伦理型的人学”(牟钟鉴)等。
参照诸位儒学前辈的学术成果,尤其是吴光先生的“道德人文主义”、崔大华先生的“道德伦理学说”和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理性”,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即实践的道德哲学,简言之,是一种“成德”的哲学。
而李师景林先生以“教化的哲学”概括之颇为恰当。
实际上,孔学是一个思想的大系统,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包括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等,但不能将它简单归结为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问,而以道德作为思想的太阳,以成德作为思想的旨归。
而孔子思想中的成德、成圣并不是一般的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修养,“一般所谓道德、伦理学,讲的是一种狭义的道德,称作规范伦理学。
从这个角度看,儒家的成德成圣,可以称作是一种‘超道德’。
因为孔孟所谓‘德’‘仁’‘圣’的成就,不局限于一种狭义的规范道德,而是要达到一种‘一天人、合内外’的超越境界。
”[10]35而牟宗三先生将孔子的这一思想解释为“践仁以知天”:“只需努力践仁,人便可遥契天道。
”[11]32·66·三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孔子被视作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学说具有“集大成”的性质。
而所谓“集大成”,其要义在于孔子“集先圣之大道,以成己之圣德”。
首先,从文化渊源上来看,周人的道德观念、传统的宗法文明、鲁国的礼乐文化氛围是孔子成德思想形成的源头,而“集先圣之大道”即在此意义上而言之;第二点,也是主要的一点在于“成己之圣德”,这是孔学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说其思想学说是用“成德”这一理念贯通起来的。
而其成德思想的立足点在于性与天道的自觉:天道具有至善性,其下贯而为人性。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其先天的道德本性:“仁德”。
所谓“成德”就在于成就理想人格,成就人所本具有的道德本性。
故孔子倡“下学而上达”,通过“践仁以知天”而达道、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