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1

合集下载

工作学习态度的检讨与调整

工作学习态度的检讨与调整

工作学习态度的检讨与调整工作和学习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我们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然而,一旦我们陷入了一种懒散的工作学习态度中,这将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发展和成长。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检讨和调整我们的工作学习态度,以便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取得成功。

首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工作学习态度。

这包括审视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去执行工作和学习任务,是否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常常缺乏动力和热情,总是把工作和学习拖延到最后一刻。

这不仅影响了我的工作表现,还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因此,我意识到我需要调整我的工作学习态度。

其次,我要改变自己的工作学习态度,加强自律和计划能力。

我会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将工作和学习任务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部分,以避免被任务的庞大压力所淹没。

同时,我会坚持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和技巧,例如番茄工作法或四象限法,来提高效率和集中精力。

通过这种方式,我相信我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任务,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果。

此外,我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改变工作学习中的消极态度。

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会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不是沉溺于消极的情绪中。

我会通过积极主动地与同事和老师交流,寻求他们的建议和帮助。

同时,我也要保持对自己的认可和奖励,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感到骄傲,这将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和学习。

另外,我还要注重学习和工作的平衡。

工作和学习是重要的,但我们也需要适当地休息和娱乐,以保持身心健康。

我将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和放松的活动,例如锻炼身体、阅读书籍或与朋友聚会。

这样的平衡将为我提供更多的精力和动力,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

最后,我要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对新知识和技能的探索和学习。

我会积极参与各种培训、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我也要保持对工作和学习的热情,不断追求进步和突破。

改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改变员工态度的方法

改变员工态度的方法首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是改变员工态度的关键。

管理者应该与员工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困难和想法。

及时回应员工的问题和建议,并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良好的沟通,员工会感受到被重视和关心,从而更加投入工作。

其次,激励和奖励是改变员工态度的有效手段。

管理者可以设立一些激励机制,如员工表现优异可以获得奖金、晋升机会或者其他福利待遇。

通过激励和奖励,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改善他们的态度和工作表现。

另外,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也是改变员工态度的重要途径。

管理者应该注重团队建设,鼓励员工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团队活动、团建和员工聚餐等活动也可以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提升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也是改变员工态度的重要手段。

员工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提升,因此,管理者应该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如培训课程、岗位晋升等。

通过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改善他们的态度和工作表现。

最后,管理者应该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管理者的态度和行为会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管理者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和生活,做一个称职的领导者,以身作则,带领员工共同进步。

总之,改变员工态度需要管理者采取多种手段,如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激励和奖励、团队建设、提供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树立榜样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员工的态度,提升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希望以上方法对您有所启发,也希望您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一、引言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的学科。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的态度会影响其购买决策和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本文将围绕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以及其改变进行探讨。

二、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2.1 概念解释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持有的评价、信念和情感构成的总和。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看法和感受。

2.2 形成因素消费者的态度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和市场营销活动等。

个人特征如个人性格、价值观等会影响个体对产品的态度。

社会环境如文化、群体和家庭等也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此外,市场营销活动如广告、促销等也是塑造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三、态度的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是可以被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态度改变机制。

3.1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倾向于改变态度以减轻冲突感。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一件昂贵的产品,但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从而减轻后悔感。

3.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机制,社会影响能够改变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例如,当一个消费者发现其他人都对某个产品持有积极态度时,他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

3.3 商家的营销策略商家的营销策略也是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商家能够改变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态度。

例如,通过打造积极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商家能够塑造积极的消费者态度,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3.4 个体经验个体的消费经验也是改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对产品的性能、质量等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这些感受会影响他对产品的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在使用某个产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他就可能对该产品产生负面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形成 个体的社会态度的获得过程,就是态度的形成。

美国社会⼼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态度形成有 4个条件:①经验的积累和整合。

从各个零散的经验中形成相同类型的特殊反应的整合。

②经验的分化。

开始是笼统的、缺乏特殊的,以后逐渐分化和个别化。

③剧烈的、外伤性经验,甚⾄是仅仅⼀次的经验,就可以形成永久性的态度。

④对社会已有态度的模仿及语⾔的学习。

从发展的⾓度看,D.克雷奇认为影响态度形成有以下因素:①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②对某⼀对象的信息获得的质量以及信息源的性质;③所属群体或参照群体对个体的影响;④个体的⼈格特点。

凯尔曼于1958年提出态度形成的3阶段说:①服从。

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从⽽产⽣的服从⾏为。

②同化。

态度不再是表⾯的改变,也不是被迫,⽽是⾃愿地接受他⼈的观点、信念、⾏为或新的信息,这⼀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相接近,但没有同⾃⼰全部态度体系相融合。

③内化。

内⼼发⽣了质的变化,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意愿已经纳⼊了⾃⼰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态度体系中的⼀部分,⽐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

到了这⼀阶段,态度才真正地形成。

后来,此假说被认为是⽆法得到证实的,凯尔曼也对此做过补充。

态度的变化 ⼴义指由于内部因素或外部因素使某⼀定时期内持续的、稳定的态度发⽣变化;狭义指的是由于社会的影响,特别是由于说服性沟通使以前的态度向相反的⽅向发⽣变化。

态度变化的⽅向按照施加影响的社会或他⼈所期待的⽅向发⽣变化的,称肯定性态度变化;按所作⽤的他⼈的期待及想法作相反⽅向变化的,称否定性态度变化。

社会⼼理学对社会态度形成和变化的研究有以下⼏种主要理论:①认知均衡理论。

出发点是⼈们在⼼理上有维持态度系统平衡⼀致的需要,当⼈们态度系统失去平衡后,总有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的趋势。

态度系统中诸成分的不⼀致性是促进态度改变的主要因素。

按对⼀致性理解的不同,可分为⼏种解释态度改变的理论模式:F.海德的P-O-X模型,T.M.纽科姆的A-B-X模型,奥斯古德与P.H.坦南鲍姆的和谐理论,L.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等。

换一种态度的方法

换一种态度的方法

换一种态度的方法
换一种态度的方法是尝试以积极、开放和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事物。

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 向好的方面看齐:尽量关注事物的积极面和好的一面。

不要只关注问题或困难,而是寻找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2. 想象最好的结果:设想自己成功、充满能量和幸福的情景。

这将激发积极的思维模式,并激发积极的行动。

3. 自我激励和鼓励:学会对自己说鼓励的话,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坚定地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4. 寻找积极的改变:审视问题、挑战和困难时,站在新的视角看待,寻找积极的改变和机会。

5. 积极的语言和反馈:使用积极的措辞和语言并强调解决方案,不过多强调问题或过失。

给予他人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6. 练习感恩:每天记录令自己感到感激的事物,这将帮助放大正面的感受和体验。

7. 培养乐观的情绪:学会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乐观的情绪,例如锻炼、放松身心、与朋友交流等。

8. 建立目标和计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并制定实际可行的计划来实现它们。

这将增加动力和意愿。

9. 关注自己的内在对话: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对话,并确保对自己的评价和对事物的看法是积极的。

10. 寻求支持:向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持,并寻找他们的建议和启发。

以上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态度,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1

[心理学]态度及其改变1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态度”(Attitude)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恐怕极少有哪个研究领域或核心概念能象“态度”这样,同时赢得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共同青睐,并在本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以此内容为中心的研究高潮。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说:“这个概念在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概念。

……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拱心石。

”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斯基更干脆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今天,虽然社会心理学中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依旧吸引着社会心理学家的视线。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对鱼、蛇、巧克力蛋糕和我的室友的态度是完全中立的!”那么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中立观察者,所以每个人对所遇到的大多数事物都会持有态度。

说起态度,可能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是什么,但是很难给他一个科学的定义。

而且由于态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定义的。

因此,至今仍没有一个为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接受的定义。

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人或食物或观点的评价。

简单的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

在我们的这本书里(课本里,金盛华著,P78中间)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

为了让态度的定义与心理学家已知的态度运作方式相一致,心理学家逐渐趋向于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对态度进行定义,并逐渐达成共识: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的,(也就是态度的ABC),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也就是说,态度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这三个成分:(二)态度的成分:1、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是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管理学有趣的试验:糖果实验——态度改变

管理学有趣的试验:糖果实验——态度改变

管理学有趣的试验:糖果实验——态度改变什么是糖果实验?即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处于平静与和谐的状态,常常在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然而不协调时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和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管理知识,一起来看看吧!态度改变—糖果实验概述心理学家布莱姆以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做了个有意思的实验。

他告诉孩子们有一些糖果给他们吃,他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任选其一。

布莱姆与孩子们说完这话就走了。

他的助手紧随其后走进房间。

但是,这名助手并没有像布莱姆所说的那样做,他只是任意地将一种糖果发给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来挑选糖果。

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

通过与孩子们的谈话,他了解到,原本孩子们评价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当他们被强行塞给别的糖果之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原来自己喜欢的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

本来孩子们预期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糖果,结果当他们发现实际上并不如此,就会感到自己被加上了一种额外的束缚,导致了对本来喜欢的东西也不喜欢了。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处于平静与和谐的状态,常常在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然而不协调时必然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和谐。

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一个人构造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要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对外面世界的看法,去根除一切搅扰。

改变不协调的途径那么人们如何来解决这种不协调呢?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种途径:第一,改变行为,从而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了。

第二,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自己的行为。

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也可以达到协调。

第三,引进新的认知元素,同样可以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对待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对待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习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小学生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呢?专家有以下建议,以供参考。

1、改变学习态度:首先要将过去被动的学习改为主动的学习,所谓主动学习就是:在没有任何人的布置安排下,自己主动去对一个未知的新事物或新知识通过各种途径来达到认识、理解或驾驭它的能力,通过知识学习的不断积累,你的能力将会不断得以提高,那么你认识、理解或驾驭新事物或新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这应该是学生求学阶段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通常国外高校录取学生所强调说的,我不重视他已经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将来会有多大能力,还能学多少知识。

2、要学会自学:自学课目有数学、英语、语文等,每天都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一门或几门课目的自学时间,自学时以一节为单位,首先仔细阅读课本知识对本节有了大致了解后,然后通过辅导资料的讲解例题的分析后,自己做课后练习及单元自测题。

3、做错误记录本:每次做完课后练习或自测题后,自己对照答案改错,对做错的题目要仔细分析错误原因,并做在错误记录本上,过些天后,再重新做一遍,直到一次性做对后,此题就可以在错误记录本上删除。

以此类推,不断循环。

4、时间安排:用一个本子详细记录每天的时间安排,并在每天学习结束时给予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包括学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效率怎样等),以便第二天加以改正,如此不断地加以修正,将会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最后你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5、学会享受学习: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去享受它,如当本不会做的一题数学题通过自己反复推敲最后被攻克了,这时自己应该是非常高兴的,应该和打游戏过关或跑步拿第一是同样快乐的,可在这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如给自己画个笑脸,来一块好吃的点心等等。

总之当你以快乐的心情去对待学习时,学习不但不是一件苦事,你还会从中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快乐。

6、培养好习惯:当你培养了自己主动学习的习惯,养成了做题时能及时查找错误原因并做到不弄懂决不放弃的习惯,一个阶段制定一个目标然后落实到每天的具体行动中,每天一步一个脚印,一点点地朝着目标前进,你将会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取得一个又一个更高更好的成绩。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第三章 社会态度1
想到什么?,计分方法根据预计标准观察被试对各图形的部位、形状、颜色等各方面所变现出的反应。
3.造句测验(简称SCT) 是事先准备几个有关某一事物的没完成的句子,让被试把句子写完,从中可以反映被测者的态度。 如了解对父亲的态度: “假使我父亲……” “父亲说……”
“今天我父亲……”
(四)内隐态度测验 内隐态度被认为是“真实的”态度,而与之相对的外显态度则是内隐态度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的歪曲表达。关于内隐
的态度改变,则应采用双方面的信息传播。 (2)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工具,如电台广播、电视、交谈、书写文章、书信等来劝说他
人。 不同方法手段对信息的劝说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比较简单 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是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3)唤起听众强烈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发现人们态度的改变和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好心情效应”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具有更
第三章 社会态度
本章内容 一、态度定义 二、态度与行为关系 三、态度的测量 四、态度形成及改变 一、态度定义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 的内在结构。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态度的认知成分 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
语义差异量表是由心理学家奥斯古德(Osgood)等人于1957年发展起来的,是等级量表的另一 种形式。其基本方法,是用成对的两极性的形容词,如好/坏;聪明/愚蠢等来评价态度对象。
(二)问卷法 是进行调查访问的一种重要方法,也用于态度的测评。
2
(三)投射法 投射法是一种心理测验的方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人们对某事、某人的态度。通常是向被试提供一种情景刺

一面镜子的故事感悟

一面镜子的故事感悟

一面镜子的故事感悟
从一面镜子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感悟。

以下是我个人的理解和感悟:
1.乐观的态度:文章中的年轻人一开始陷入了绝望,拒绝接受任何治疗,但当他看到一个盲人拿着镜子和乐器时,他开始改变自己的态度,从消极变得积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问题,这样才能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2.信念的力量:文章中的盲人通过镜子和乐器来保持自己的信念,坚信有一天会出现奇迹。

这种信念的力量让年轻人深受感动,并改变了他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信念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困难和挫折中坚持下去,不放弃希望。

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保持镇静,迎接挑战。

3.珍惜生命和健康:文章中的年轻人通过与盲人的交流,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的宝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实现自己的梦想。

4.关注他人:文章中的年轻人通过与盲人的交流,开始关注和关心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和关爱的人。

通过关注和帮助他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同时也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一面镜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保持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念、珍惜生命和健康、关注他人,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具备的重要品质和价值观。

只有拥有了这些品质和价值观,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_1

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_1

我喜欢的一句格言——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在人生之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坎坷和挫折。

而“态度”与“细节”就像两把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引领我们向成功迈进。

为什么“态度”和“细节”如此重要呢?请听我细细道来。

以前我的学习态度不好,老师作业布置得多了,我总会埋怨:“老师也真是的,这么多作业,天天要做到很晚。

”爸爸听了对我说:“女儿啊,老师布置作业是为了帮助你掌握学到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基本原理,你应该认真完成,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觉得爸爸言之有理。

是啊!满腹牢骚又有什么用呢!我的态度渐渐端正了,不再发牢骚了,抓紧时间做作业,还有时间进行预复习,不仅做老师布置的作业,家庭作业也积极完成。

但是效果不明显,学习成绩提升不大。

我一肚子疑虑,“老爸,你说让我改变学习态度,可是效果不怎么样。

”爸爸说:“把你的作业给我看看。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漏洞百出。

语文错别字不少,数学呢,竖式计算对了,抄到等式上却错了……都是粗心惹的祸。

“哦!我知道问题在哪儿了!”爸爸神秘的一笑,“是细节!细节啊!”爸爸有意加重了“细节”的读音。

“没错!你的态度端正了,可是细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要知道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光有态度是不够的,要注意细小方面。

”“有道理哦!原来是我不够仔细啊!”我自言自语地说。

后来,我不仅态度好,又注意细节,成绩的确很大的提升。

“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这是一句真理,也是我的人生格言!。

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

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

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态度,这个态度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不好好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会导致自己的工作状态不稳定,影响工作效率,从而让自己的工作质量下降。

那么如何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呢?一、思考自己的工作意义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的工作对我们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何影响和意义。

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养家,更是一种奉献、自我实现的过程。

当我们明确自己的工作意义时,我们就会更有动力去完成工作,对待工作也更加投入和认真。

二、正视自己的工作状态接着,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工作状态,包括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

同时也要保持自信,积极寻找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

三、学会自我调节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工作态度会受到周围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影响。

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

当周围环境出现变化时,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以避免过度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工作。

对于容易产生压力的情况,我们可以采取放松技巧、进行适当的运动、与朋友沟通等方式来缓解。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四、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及时总结自己的工作表现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我们可以定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上一周期内自己的工作表现、取得的成绩、面对的挑战和改进的方向。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时刻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态度。

五、与人为善一个好的工作态度还包括与人为善。

要多关注身边的同事和上下级领导,寻找合作机会,维护好工作关系。

与人为善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奉献,从而为自己的工作状态注入更多的动力和热情。

最后,改变自己的工作态度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期望一步到位是不可取的。

我们需要把改变工作态度当做一项长期而有意义的任务,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不断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工作中获得更大的满足和成就感。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坏 丑 愚蠢
小 弱 轻
慢 消极 迟钝
四、行为反应测量 1、是观察和测量被试者对于有关事物的实际
行为反应,以此作为态度测量的客观指标
2、方法 距离测量法:物理距离、心理距离 生理反应测量法
任务完成法:让被试者去完成某项任务,通过 观察任务完成质量来确定他对这件事的态度。
第三节 消费者态度形成的 理论
结果:态度的改变与不变
二、传播模型
三、传递者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 1、权威性 2、可靠性 3、外表吸引力:“光环效应” 4、喜爱程度
四、传播特征与消费者态度改变 1、传达者发出的态度信息与消费者原有
态度差异
2、恐惧的唤起 3、单面论述与双面论述
五、目标靶特征 对原有观点信奉程度 预防注射 介入程度 人格因素 六、情境因素与消费者态度改变
3、费希本行为意向模型(也称扩展后的 费希本模型)
原始的费希本模型主要用来衡量顾 客对产品的态度。但人们对对象的态度 不一定与他们的具体行为有强烈或系统 的联系。
费希本行为意向模型认为消费者是否会采 取某具体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他们采取此行为的 目的。这种模型被称为理性行为理论。 因为它
假定消费者按照考虑和选择一个能导致最希望 的结果出现的行为原则,有意识的考虑行为的 结果。行为目的能对具体行为做出很好的预测。
提出:由李克特于1932年提出的。
区别:1、上法将所有意见均衡分类,而 李克特量表法只要被试表明肯定或否定 的程度。
2、上法有专家或评判者分类,形成意见, 再向被试测量,而本法由被试自己分类。 所以如何设计陈述句很重要。
方法:对态度度量从多维度来描述,对 数据进行汇总。
评价:工作量小,与前者相关度达80%。
评价:适用范围广泛较简单;自我报告形式, 较主观。

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作文

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作文

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作文英文回答:Changing my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is something that I have been working on recently. I used to have a negative mindset when it came to studying, often feeling overwhelmed and unmotivated. However, I realized that this approach was not helping me achieve my goals and was only hindering my progress. Therefore, I decided to make a conscious effort to change my learning attitude.One of the key changes I made was to shift my focus from the end result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Instead of solely focusing on getting good grades or passing exams, I star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I was acquiring along the way. This change in mindset allowed me to enjoy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appreciate the value of continuous growth.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changing my learningattitude was setting realistic goals for myself. In the past, I often set 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nd felt disappointed when I couldn't meet them. Now, I set smaller, achievable goals that I can work towards on a regular basis. This not only helps me stay motivated but also gives me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when I reach these milestones.Additionally, I have started to embrace a growth mindset. Instead of believing that my abilities are fixed,I now understand that I can improve and develop througheffort and perseverance. This has allowed me to approach challenges with a positive mindset, seeing them as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rather than obstacles to overcome.Overall, changing my learning attitude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my academic journey. I now approach studying with a positive mindset, focusing on the process rather than the end result. By setting realistic goals and embracing a growth mindset, I have been able to enjoy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achieve better outcomes.中文回答: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是我最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第四讲 消费者的态度及案例分析

第四讲 消费者的态度及案例分析

第四讲消费者的态度及案例分析态度是影响消费者认识商品、作出购买决策的重要心理活动,本章主要讲授两方面内容:即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

具体的重点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本章重点:1.态度的含义及构成;2.对于态度的功能;3.态度形成的基础(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4.影响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因素;5.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途径及消费者态度改变模型。

补充说明与重点分析一、态度形成的基础(影响态度形成的6个主要因素)态度不是先天生理因素的产物,而是在后天社会生活中逐步习得的。

所以我们要认真分析态度形成的基础(即影响因素)1.人生所处阶段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从生理发育阶段讲,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态度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说,早期的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正是这个道理)和中小学教育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2.学习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学习有多种方式,不仅包括课堂学习,而且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口传心授等等都是学习的形式。

学习是伴随终身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学习对态度的形成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对某些特定态度的形成,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某人听说一种正在流行的商品,但他并不了解,这时广告宣传,同事、家人等的介绍,就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也决定了他对该商品最终态度的形成,即买还是不买。

3.个人经历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这一点是第一点的延伸,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他的人生经历,需要说明的是重大的人生经历,会改变人的态度,如大地震后为什么要作心理疏导,原因就在于此(这一点在消费行为中并部多见,但加入三氯氰氨的奶粉导致婴儿死亡,会从此改变母亲对奶粉的态度,而且会是终身的)。

4.模仿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儿童的很多行为使模仿的结果。

在消费行为中,模仿对态度的形成有重要作,最为典型的是自80年代以来服装的流行几乎都是模仿促成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从西装、喇叭裤、桶裤、蝙蝠衫、体恤衫等等。

5.群体压力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自己向往的群体里,人又会产生脱离群体的恐惧感,所以群体的一致性会形成对个体成员的压力,大多数人都会服从群体的利益,会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态度,或者改变与群体不一致的态度。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

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社会认知Attitude(态度)Behavior(行为)Cognitions (认知)影响者的目标最终一定是要改变影响目标的行为,但如果影响目标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能否说明影响识别了呢?并不能,影响的努力可能成功的改变目标的态度或信念。

本质上,态度就是对某些特定目标的评价性倾向。

他是一个人对待特定事物或者个体在喜欢到讨厌或赞成到反对的连续谱上所给出的评价。

态度是我们评价自己与环境的方式。

而态度这样的内在变化往往奠定了后来行为改变的基础。

我们对社会态度有五种基本反映:行为本身,行为意向,指引我们行动的观念或认知,情感反映和态度本身。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态度宽泛的定义为建立在认知,情感反映行为意向以及过去行为基础上的评价性倾向,这种倾向可以大幅度影响我们的认知。

这几部分并非单独存在,而是紧密联系,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

新的态度改变会影响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事务,因此态度改变也可以导致信念的改变。

从众心理这是社会上最普遍的心理也是人们身为群居型动物的本能心理,。

在心理学中我们将从众定义为在既没有遵从于团队的直接要求,也没有任何改变行为的充分理由的条件下,个体为了适应真实或想象中的团队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

即使面对清晰客观的标准,群体规范仍然能仍然能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而从众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社会支持的完全丧失。

当持有异议的伙伴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时,团体社会支持的丧失就没有那么绝对。

从众心理出现的根源来自于我们渴望融入集体和被肯定心理作用。

但从众行为往往体现于行为的改变。

比如在一家医院的试验中,每当铃声响起,医院邀请的对象就会起立,而少数的被观察者会在不知所以中同样起立,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起立只是他们想融入集体的表现。

但是当我们对某一领域认知清晰并且有足够的自信时,从众行为往往不会发生,因为你清楚的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所以从众心理发生的根源往往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东西了解的信息不足。

一份态度端正个人总结

一份态度端正个人总结

一份态度端正个人总结在工作和生活中,态度端正是我们经常强调并要求自己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成就,因此,对于自己的态度,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和检视,做到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以便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实现价值。

态度端正的定义在我看来,态度端正的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点:真诚真诚是人际交往和沟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只有真诚的态度才能打开沟通的大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拥有真诚的态度,我们不会轻易地承诺,更不会随意地改变我们的言行。

我们会坦诚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并努力改正。

专注专注是实现自己目标和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只有专注,才能做好一件事情,才能发挥所长,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专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项任务,不断练就细致入微的工作习惯。

负责任负责任是一个人做事的出发点,也是一个人评价自我价值和品质的重要标准。

对于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应该要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从而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加分。

积极正面积极正面的态度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

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化解矛盾,减轻压力,提高幸福感。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要面对各种情况,积极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处理问题,缓解紧张局面,让人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态度端正的个人总结作为一个性格较为内向的人,我经常在拿捏沟通和表达自己时感到困难和不自在。

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从未停止自我审视和学习,以期能够改善自己的态度和沟通技巧。

1. 学会倾听作为一个团队成员,在处理各种问题时,我尝试让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我会耐心聆听别人的想法和建议,并及时跟进,避免因为自己的偏见而影响工作进展。

2. 保持沉着冷静在较为紧张的工作中,我一直尝试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

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困境时,我会通过冷静思考和有计划的行动来化解问题,避免情绪的波动对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3. 不断学习和成长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让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形容对待不同的人态度不一样的成语

形容对待不同的人态度不一样的成语

形容对待不同的人态度不一样的成语
1.谄上傲下:谄:讨好,奉承。

对上谄媚讨好,对下傲慢。

2.厚此薄彼: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怠慢另一方。

比喻对两方面的待遇不同。

3.见仁见智: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4.看人下菜碟:比喻不能一视同仁,而是因人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态度,给人不同的待遇。

5.看人下菜:比喻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对待。

6.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

指看待某个人不同一般。

也指不被重视的人得到重视。

7.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

以前傲慢,后来恭敬。

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8.嫌贫爱富:嫌弃贫穷,喜爱富有。

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9.一唱一和: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

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

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10.重色轻友:看重女色,轻视友情。

11.以貌取人: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12.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3.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
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态度及其改变“态度”(Attitude)是社会心理学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恐怕极少有哪个研究领域或核心概念能象“态度”这样,同时赢得了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的共同青睐,并在本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以此内容为中心的研究高潮。

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说:“这个概念在当代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也许是最有特色的和不可缺少的概念。

……它已使自己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拱心石。

”社会学家托马斯和兹纳尼斯基更干脆说: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的科学”。

今天,虽然社会心理学中开拓出了越来越多的全新的研究领域,但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依旧吸引着社会心理学家的视线。

第一节态度的概述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如果我们听到有人这样说:“我对鱼、蛇、巧克力蛋糕和我的室友的态度是完全中立的!”那么我们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因为我们不是这个世界的中立观察者,所以每个人对所遇到的大多数事物都会持有态度。

说起态度,可能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他是什么,但是很难给他一个科学的定义。

而且由于态度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它下定义的。

因此,至今仍没有一个为所有社会心理学家都接受的定义。

一般来说,社会心理学将态度定义为一种积极的或消极的评价,这种评价是对人或食物或观点的评价。

简单的说态度是对人、事物、观点的评价。

在我们的这本书里(课本里,金盛华著,P78中间)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的持久反应倾向。

为了让态度的定义与心理学家已知的态度运作方式相一致,心理学家逐渐趋向于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对态度进行定义,并逐渐达成共识:态度是以情感、行为和认知信息为基础的,(也就是态度的ABC),根据某个评价维度对刺激所作的分类。

也就是说,态度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这三个成分:(二)态度的成分:1、情感成分:包含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情绪与情感,尤其是正面和负面的评价。

通常人们以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接受或拒绝、选择或不选择为典型方式的态度反应,属于情感反应。

但是,态度反应或选择并不单纯是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综合性的态度反应。

2、认知成分:指的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包括了解的事实、掌握的知识以及持有的信念等。

态度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紧密相连的。

一切态度反应,即便它看起来像是纯粹的情感反应,如“我讨厌……”,“我喜欢……”等等,它也有认知成分的积极参与。

人们态度的“我讨厌……”,后面还有“因为……,所以我讨厌”。

“我喜欢……”的态度反应,实质应当是“我喜欢……,是因为……”。

人们态度的接受与否,喜欢与否,支持与否,是有理由的。

大家买了哪件衣服,参加了哪个社活动,都是一种有理由的选择。

这种理由就属于认知成分。

正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是这个意思了!3、行为成分:主要指个体对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

也就是说,我们对一个事物形成了一定的态度以后,就会采取一定的行动。

另外,我们的课本上提到了一个意动效应的例子(P79),“聪明的汉斯”,这个故事说明了态度具有行为成分。

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看一下。

以上三者共同构成对态度对象——一个人、一个社会问题、或一个事物的评价。

下面,我们再看来另外一个例子:当你看到这辆从日本进口的跑车时,你首先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应。

你可能会觉得很兴奋,“哦!我喜欢。

”但是如果你的民族情结很浓的话,你也可能会表现出蔑视,“切~日本车,我一点都不喜欢。

”其次,你对这辆车会产生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觉得它的耗油多且危险性更高。

这就是一种认知反应。

最后,你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

你可能会去试开,或者干脆买一辆。

这就构成了你对这辆车的总体态度。

现在,我们可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态度是从哪里来的呢?(三)态度的分类:一种有争议的答案是我们的态度起码有些与基因有关。

比如双生子的研究证实了,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之间在态度上更为接近。

即使他们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

但是这也和某些事件呈现相关,比如在对死刑的看法上呈现的相关较大一些。

但是并没有人可以证实存在特定的基因(比如没有对待死刑的态度基因)决定我们的态度。

不过,有些态度好像会受基因组成的间接影响。

态度与我们的气质和人格有关,而气质和人格又是与我们的基因直接相关的。

有些人可能从父母身上遗传了某种特定的气质和人格,使得他们更容易喜欢摇滚,而其他人可能更喜欢古典音乐。

除了基因以外,我们的社会经验在态度塑造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社会心理学家的主要研究焦点是在于人们的认知经验、情感经验和行为经验是怎样形成他们的态度的。

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并非所有的态度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创造出来的。

尽管态度都包含三种成分,但是一种确定的态度可能更多的是基于某一种经验。

1、由此我们可以将态度分为以下三类:(1)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有时候我们的态度主要是根据相关的事实而形成的,如一辆汽车的客观价值。

一升汽油能跑几公里?它是否有安全气囊?也就是说,人们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人们对态度对象性质所持的信念。

这类态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区分某一事物的优缺点,这样可以快速分辨我们是否需要该事物。

假如你要去购买一台吸尘器,那么它洗脏物的能力和价格水平更可能决定你的态度(是否购买),但是你不会因为你拿着哪台吸尘器会让你变的更帅或更漂亮,而去买它。

(2)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指根据人们的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基于事物的优缺点而形成的态度。

有时候我们就是喜欢某一辆车,而不管它一升汽油到底能跑几公里路。

有时我们甚至会对某些事或某个人感觉非常好,尽管我们对他的信念是负面的(比如有些人虽然认识到抽烟的危害,但是看到烟还是有好感)。

马克吐温说过:我们天生就是如此,不做理性思考,有感觉的时候我们只是感觉而已。

那么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不是基于对事实的检验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可能是来自人们的价值观,比如基本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信念。

比如对死刑,堕胎等问题的感觉,通常是根据他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对事实作冷静的考察。

这种态度的功能并不在于精确地描绘这个世界,而在于表达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价值体系。

其次,它也可能来自于人们的感觉反应,比如喜欢某幅画,或者某种食物。

另外还有一些可能是条件化的结果。

这里我们要提到两种条件作用:一种是经典条件作用,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是指某种能引起情绪反应的刺激不断与一种不会引起情绪反应的中性刺激相联结,直到中性刺激本身也能引起该情绪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Operant Conditioning)是指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根据行为结果得到正向强化或惩罚,而在频率上增加或减少。

例如,当你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次去奶奶,你都会感受到一股淡淡的樟脑丸的气味,久而久之经过经典条件反射作用,只要闻到樟脑的味道,你就会有一种愉快的感觉。

而在操作性条件作用下,我们自由选择行为的频率的增加或者减少取决于行为的结果是得到奖赏还是得到惩罚。

比如对种族歧视而言,可能由于白人父母批评了跟黑人小孩玩耍的孩子,所以小孩就继承了父母的种族偏见态度。

尽管这些都是出于不同的来源,但是他们都属于情感态度,因为:1他们不是都来自于对问题的理性经验的检验,2他们不受逻辑支配(比如很少能够被说服)3他们常与人们的价值观相联系,因此要改变意味着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3)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根据人们对某一对象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的观察而形成的态度。

(比如,是否喜欢古典音乐,——如果他经常听,看来是喜欢的。

)这里牵扯到一个行为预测态度的问题。

人们的行为只有在某些情况下才能预测态度:首先,她没有明确的态度,其次,找不到其他的解释时,我们就可以用他的行为来预测他的态度。

大多数人对蛇的态度都是情感成分多于认知成分,而对吸尘器等实用物品态度是认知成分多于情感成分。

许多广告都采用情感途径来吸引消费者,比如不同品牌的饮料广告,因为不同品牌的可乐事实上差别不大,许多人并不是根据不同品牌的客观质量水平来决定购买哪一种。

所以,汽水广告一般都不强调事实或数据,而是将刺激、年轻、活力、性吸引力等感觉与品牌联系起来,迎合人们的情感需要。

(如雪碧的广告……)2、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1)外显态度(Explicit attitudes)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态度。

(2)内隐态度(Implicit attitudes)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往往是无意识的态度。

比如种族歧视,有的白人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种族歧视,但这可能只是他的一种外显的态度,而实际上,他可能是在一个对黑人有很多负面评价的文化环境中长大的,很可能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也深受这些负面观点的影响。

这便是他的内隐态度。

这些就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态度的类型。

另外关于态度的特点(习得性、对象性、稳定性、可变性、间接性等等),态度的维度、功能等等,这些书上都有,我在这里就不再一一的讲解了。

态度的功能应该还是比较重要的在第84、85页。

大家自己看一下。

那么现在大家基本上知道态度是什么了,他是基于三个成分而组成的一种评价,那么各种学派又是怎样理解态度的呢?对于态度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二、有关态度的理论现在我们重点说说其中的几种:学习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平衡理论和认知失调理论)、以及自我知觉理论(是一种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挑战)。

(一)学习理论始于霍夫兰德(Hovland,1953)及其同事这一理论的前提假设是:态度的获得与其它习惯的形成没有差别。

人的态度主要通过三种过程获得发展:联结、强化和惩罚、模仿。

1、联结:如,历史老师呈现一张军人的照片,用充满敌意的口吻说出“日本鬼子”这个词,那么你就会在“日本鬼子”这个词与负面态度之间形成一个联结。

2、惩罚和强化:学习某门课程的时候如果得分较高,那么学习这门课程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今后就会更多的选修此类的课程。

得分低就尽量避开这类课程。

3、模仿:我们通常会模仿那些强有力的、举足轻重的人。

比如政治态度。

态度的学习理论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理论。

这种理论把人描绘成被动的受体。

他们暴露在刺激之下,通过强化、惩罚、模仿而学习;这些学习的过程决定了个体的态度。

最终的态度包含了个体所积累的所有联结、价值观和其他点点滴滴的信息。

对于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学习理论强调两种主要的方法:信息学习和情感迁移。

1、信息学习。

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信息,改变便会随之而来。

(如,听到一个明星的丑闻)2、情感迁移。

当人们把对某个态度对象的情感迁移到另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对象上时,会有说服效果的产生。

(如,明星代言的广告)(二)认知一致性理论:是当代主要理论,他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知觉完形观,受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