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劝导及态度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第八章态度与态度的改变
认知成分(信念)
认知成分
通过不同的经历,消费者获得对产品、品 牌或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对象的许多信念, 而只有很少一部分信念被激活并立即被有 意识地考虑。被激活的信念叫做显著信念, 这一部分信念会形成消费者的态度。
有关佳洁士的所有信 念
•佳洁士含氟
有关佳洁士的显著信念
•佳洁士被美国牙医协会推荐
•佳洁士有薄荷味
2、测量态度的情感成分:用李克特量表
很同意 同意 不置可否 不同意 很
不同
—
—
Y可乐太贵了
—
—
—
—
—
我喜欢y可乐
—
—
—
—
—
我不喜欢y可乐含咖啡因—
—
—
—
—
3、测量态度的行为成分:
1、最近一次我买的软饮料是(
)。
2、我通常喝(
)软饮料。
3、下次你买饮料时,买y饮料的可能性有多大。
e3: 想一想你理想中的品牌(可乐)并按下列特性评价它 高碳酸-----------------------------根本无碳酸
态度成分的测度(续)
整体评估品牌(A)
A1:如下评价品牌A:
我非常喜欢-------------------根本不喜欢它
A2:下列那种品牌你最喜欢?那种第二?第三喜欢(等等)?
在家中的私人环境中,Brian的产品信念和行为成分的 态度影响下,他买了一种不贵的国产啤酒,而在高度 社会化的酒吧里,他买了一种较贵的进口啤酒。
这说明在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 [例] 消费者预先了解到某种商品 在使用寿命或功能上存在不足,但由 于其对商品外观具有强烈的好感或偏 爱,因而促成“明知故买”。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促进态度转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不仅对个人发展有益,也对社会和人际关系产生积极影响。
然而,改变态度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和努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了解自己的态度是促进转变的第一步。
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意识到是否有一些消极或不健康的态度存在。
这可能需要自我反省和观察,并且要有勇气面对那些可能令人不快的事实。
设定明确的目标。
要想实现态度转变,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期望。
这些目标可以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的具体描述,例如“我要变得更乐观和积极”或“我要更尊重和理解他人”。
明确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迈出第一步,并保持动力。
积极寻求反馈。
与他人交流并寻求反馈是促进态度转变的重要方式。
尽量与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并请他们给出建设性的反馈和意见。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盲区和改进方向,并且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
持续学习和积累知识。
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学习和积累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观点。
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培训或从专业人士那里学习,我们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见解,从而改变过去的态度和观念。
改变环境和社交圈子。
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交圈子密切相关的是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可能需要改变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社交圈子。
尝试结交积极正能量的朋友和同事,并寻找那些与自己目标一致的社群和组织。
这样的环境和社交圈子将为我们提供更多支持和鼓励,帮助我们更容易地改变态度。
保持积极的态度和习惯。
态度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和保持。
培养积极的态度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回顾自己的目标和进展,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同时,也应该给予自己一些奖励和认可,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
态度转变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们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和改变。
不要期望在一夜之间达到完全的转变,而是要逐步迈向目标,并适应新的态度和习惯。
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促进态度转变并实现个人的发展。
劝导与态度改变
④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 反对反应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做出 的改变越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双加工模型 (1)两种加工方式 努力的系统加工
非努力的启发加工
(2)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人们在做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可能地获得充分的 把握。
(3)信息加工动机
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 动机包括精确性(accuracy)、防御性(defence)和 表现性(impression)。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二、态度主体特性 三、劝导说服力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1、态度强度与向中度的作用
一种态度的强度越大,意味着该态度的支 持力量越多,越充分。
2、态度向中度
态度的向中度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 要,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 来也就越困难。
(1)贝姆 (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
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 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2、自我确认理论 (1)斯蒂尔 (2)人们并不总是特别在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性, 而是很介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1、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 ①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 与态度产生联系,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 知反应; ②态度改变是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的; ③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 场相关的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积 极支持、负性反对的和中立三种;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1、立场靠拢 2、分散注意 3、惠待
三、参照群体引导
个人对群体的认同、群体成员必须按 照群体规定去做的社会压力、群体的 权威性、以及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等, 都会促使个人选择与群体一致的态度 与行为。
态度及其改变方法
态度及其改变方法摘要:社会心理学的目的,是解释、预测和控制人们的社会行为。
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预测行为的最好途径。
因此,社会心理学就是态度的科学。
那么,态度是什么,为什么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会不同,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揭示这一社会现象,并为态度的改变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态度、心理倾向、劝导说服、自我防卫倾向人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上对人和各种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
态度会影响人如何去对待事物,并也左右着人如何去行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
因此,凡是在人际交往、相互制约与需要彼此控制的场合人们都很重视对方的态度,以预见其后续的行为,也较注意自己态度的表现或想方设法去影响或改变对方的态度。
要想改变人们行为的趋向,就必须设法去改变人们的态度。
无论是报刊或演讲等形式的宣传、商业广告的推销,无非都在于要维持或改变人们的态度。
态度将随着社会环境,周围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但它的变化或维持都遵循一定的规律。
一、什么是态度(一)态度的定义及特征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
通过这句定义,我们可以知道:第一,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人们通常理解,态度总是显露在脸部表情上、谈吐与举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发表肯定或否定等意见,表现出喜欢或厌恶等感情,做出接近或拒斥等行为。
事实上,态度可以而且一般都会表现于外,这称作态度行为或表态;但也可以不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甚至深藏于内心,一辈子都不表露,成为未表的态。
态度是一种尚未表现于外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准备状态。
第二,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它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如人(他人、自己)、物、事件、群体、制度、民族、国家以及代表各类事物的观念等。
任何一种态度都有针对性,总是对一定的对象而发生,所以它反映了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
第三,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任何态度都是对特定事物的意义性或重要性进行估量(即评价)后所产生的某种看法、体验或意向,如重视或轻视、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喜爱或厌恶、趋向或回避、接受或拒绝,以及处于上述两极端之间的一种中性位置状态。
《劝导与态度改变》课件
总结词
注意事项
通过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使受众接 受某一观点或行为。
避免过于复杂或技术性强的语言,确 保信息易于理解。
详细描述
使用事实、数据和证据来支持观点, 强调利益和好处,以及解释为什么受 众应该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情感劝导
01
02
03
总结词
通过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引导他们产生某种行为 或态度。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态度之间存在矛盾时,会产生不舒适感,从而改变态度以减少 这种不舒适感。
详细描述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内心世界是由一系列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个人的信念和 态度。当个人行为与内在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舒适感,这种不舒适感驱使个人改变态度,以 减少行为与态度之间的矛盾。
05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伦理问题
劝导的道德边界
劝导不应侵犯个人自由
在劝导过程中,应尊重个人的自主权和选择权,避免对个人自由 造成不必要的限制或侵犯。
劝导应基于事实和证据
劝导应当基于可靠的事实和证据,避免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以确 保劝导的有效性和道德性。
劝导应尊重个人隐私
在劝导过程中,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权,避免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的内容,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道德性。
尊重个体选择的重要性
01
尊重个人选择是伦理原则的核心
在劝导与态度改变中,尊重个体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伦理原则。个体有权
自主决定是否接受劝导或改变自己的态度。
02
避免强制或压迫
应当避免使用强制或压迫手段来促使个体接受劝导或改变态度。这种做
法不仅违背伦理原则,还可能引发反感和抵触情绪。
改变消费者态度
这种模式将态度改变的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外部刺激,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传递者或信息源、传播与情境。传递者是指持有某种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的个人或组织。如发布某种劝导信息的企业或广告公司,劝说消费者接受某种新产品的推销人员,都属于传递者的范畴。
然而,近些年来,恐惧诉求在改变消费者态度方面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是有效的。人寿保险公司、防盗器具生产商、汽车制造商日益增多地运用恐惧诉求唤起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兴趣。
正如很多研究人员所指出的,如果对上述各方面给予充分重视,高恐惧信息较陈述或事实性信息将产生更好的劝说效果。之所如此,关键性原因是恐惧诉求更易于激发情绪性反应,由此会使消费者更多地集中精力应付问题和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对威胁作出反应。
(2)预防注射。通俗地讲,预防注射是指消费者已有的信念和观点是否与相反的信念和观点作过交锋,消费者是否曾经构筑过对相反论点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和看法若从未与相反的意见有过接触和交锋,就易于被人们说服而发生改变。相反,如果他的观点、看法曾经受过抨击,他在应付这种抨击中建立了一定的防御机制,如找到了更多的反驳理由,那么,在以后他便会有能力抵御更加严重的抨击。
第三个部分是中介过程,它是指说服对象在外部劝说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态度发生变化的心理机制,具体包括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互机制、反驳等方面。限于篇幅,对于这些中介过程,本书不拟作具体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第四个部分是劝说结果。劝说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改变原有态度,接受信息传递者的劝说;一是对劝说予以抵制,维持原有态度。从劝说方的角度看,前述第一种结果当然最为理想。但在很多情况下,劝说可能并未达到理想目标,而是出现前述第二种情况。在此情况下,信息接收者或目标靶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对外部影响加以抵制,以维护自己原有态度。常见的方法有:贬损信源,比如认为信息发送者存有私利和偏见,其信誉很低,以此降低劝说信息的价值;歪曲信息,如对传递的信息断章取义,或者故意夸大某一论点使其变得荒唐而不可信;掩盖拒绝,即采用断然拒绝或美化自己的真实态度的方法抵御外部劝说和影响。比如,面对舆论对“大吃大喝”、“公款消费”的指责,个别国企领导会以“工作需要”为搪塞现由,拒绝改变其态度。
劝导规律及其对教育者的启示
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
他们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尤其是在这个经济与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受到如网络、媒体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
这对于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劝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是一个挑战。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劝导和教育,教育者需要探究劝导规律从而来找到一些劝导的方法和启示。
1、劝导与态度改变态度改变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在既有态度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态度过程,其实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和他人不断接触、产生相互的作用,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改变自己的态度。
别人通过各种途径和和向我们提供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引导我们态度改变的劝导过程。
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根据最早对劝导和态度改变进行研究霍夫兰等人提出的态度改变的劝导模型,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分为外部刺激因素和内部因素。
外部刺激因素主要包括情境、劝导者和劝导信息。
而内部因素主要是态度主体的特点。
这些因素的不同特点会影响劝导的效果。
情境是影响态度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围的情境如果使态度主体分心,那么就会极大地影响劝导的效果。
相反,若是周围的情境对态度的改变起到强化的作用,那么就有利于态度的改变;其次,劝导者也是对态度的改变有极大的影响。
劝导者是否令人喜爱、是否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是否属于态度主体的参照群体等等这些劝导者的特点也会极大影响劝导的效果;再次劝导信息作为实现态度改变的媒介,也是影响态度改变的重要因素。
劝导信息提供的论据是否有力、是否会唤起恐惧情绪等这些特点也是会极大地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的。
最后,影响态度改变的内部因素即态度主体的特点包括态度主体的个体差异,主要是年龄、性别的差异、智力的差异、人格的特征、认知的需要、自我防卫倾向、知识背景等等。
3、劝导的规律对教育者的启示劝导也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
这对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劝导和教育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就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因素而言,影响态度改变的情境,是各种力量共同构成的。
有效劝导:为学生纠偏
有效劝导:为学生纠偏学生时期是一个成长和学习的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学生会偏离正轨,对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懂得如何有效劝导学生,帮助他们纠偏,重新回到正轨上来。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劝导,为学生纠偏。
我们要认识到,有效劝导需要耐心和善意。
当我们面对一个偏离正轨的学生时,愤怒和批评只会让情况更糟。
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用耐心和善意去倾听学生的话语,了解他们的困惑和挑战。
了解问题的根源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所以,第一步是耐心的聆听和理解学生的心声。
我们需要表达关怀和支持。
学生可能会觉得孤独和无助,他们需要知道有人在关心和支持他们。
在进行劝导的过程中,我们要表达自己的关怀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
我们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优点和努力,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关怀和支持是帮助学生重新振作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面对问题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茫然和无助。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他们实际的建议和指导。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导他们制定可行的计划。
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能够面对挑战和困难。
我们要监督和鼓励学生的改变。
一旦我们对学生进行了劝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就要继续关注他们的情况,监督他们的改变。
我们可以和学生制定一个改变计划,定期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进展和困难。
我们也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坚定信心,走上改变的道路。
对于偏离正轨的学生,我们要用耐心和善意进行劝导,表达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监督和鼓励他们的改变。
这样的劝导方式是有效的,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回到正轨上来,重新振作起来。
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劝导,走上成功和幸福的道路。
劝导及态度改变
㈡双加工模型 认知反应路径强调了说服中个体主动、努力的 加工过程,但是有些时候非努力的加工也会产 生个体态度的改变。 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和柴肯的启 发—系统模型。
启发—系统模型
⑴两种加工方式: 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 将加工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 系统加工反应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 析和加工,需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 行。 启发加工则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 作出的判断。 启发的条件是可得性和可用性,可得性(有关知识曾 通过学习等方式已经存储于记忆之中);可用性(必 须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可以利用)。 启发策略经常是精确而有效的捷径,但也会误导人们 作出错误判断。
二、预先警告
①预先警告有利于态度的自我防卫。 ②预先警告将促进卷入水平低的个体发生态度改变。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接种:缘于医学。是指在个体从未感染某种病毒、自身 缺乏抗体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提高免疫力,而先注 射少量的可以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病毒,从而在真正遭 遇这种病毒侵袭时机体已经准备好了防御。 态度接种:(麦奎尔)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 过相反的论点,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 也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
㈢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有效的态度改变努力必须遵循弱化态度主体的自我防 卫倾向的原则。 在态度改变努力的过程中,传达者需要尽可能使自己 的立场向信息接收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给定结论,同 时适当通过分散人们的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 三、参照群体引导
㈡说服信息的特点
⑶信息呈现方式:说服所运用的媒体、所提供的单面论据 与双面论据以及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 ①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 果要明显好于单一的大众传播。 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较为简 单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②对于普通大众,提供单面论据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而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论 据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 ③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一种是只提供信息,让听众自 己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 论。 ⑷重复:信息的重复会提高说服效果。 ⑸论点的有效性
社会心理学(北师大精品课程)16
图16-1 霍夫兰劝导模型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1、中心路线
2、边缘路线
图16-2 精加工似然模型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明显增加的效应。
图16 -3 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
1.告知接收者将要面对攻击 2.给予轻度的攻击 3.使接收者主动反击说服信息 (三)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三、参照群体引
四、过度理由效应
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态度改变努力需要尽可能选择高可信与高吸引力的传达 者来提供有关信息。
2.信息唤起的恐惧情绪
(三)信息呈现方式 (四)重复
(五)论点的有效性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一)分心
(二)情境的强化作用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二、预先警告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一)自我防御倾向 (1)抗拒反应 (2)心理惯性 (3)保留面子 (二)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1.笼统拒绝 2.贬损来源 3.歪曲信息 4.论点辩驳 5.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 二、预先警告
在劝导时,事先透露劝导的企图,可能会给接收者创设了 发展反对论点的机会,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对态度改变的抵制。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
有时,我们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待这些问题的方式和结果。
因此,了解和掌握一些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对于我们提高生活质量、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思考来促进态度转变。
积极思考是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和挑战。
当我们面临困难时,我们可以尝试找出积极的一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被问题困扰或消极抱怨。
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问题,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与积极思考相伴随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对话。
我们每个人都有内心对话,它是我们与自己沟通的方式。
如果我们经常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话,比如“我做不到”、“我没有能力”等等,那么我们的态度就会受到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种消极的内心对话,鼓励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并给自己一些正面的激励和支持。
与他人交流和互动也是促进态度转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与他人交流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新的观点和想法,拓宽我们的思维方式。
通过与他人分享我们的问题和困惑,我们可以得到他们的建议和支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此外,与他人互动还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使我们更有信心和动力去改变自己的态度。
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养成正面的行为也是促进态度转变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形成积极的态度,并促使我们积极地行动。
比如,每天保持一定的锻炼时间可以提高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可以增加我们的精力和注意力;培养读书和学习的习惯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些积极的习惯和行为,我们可以逐渐改变自己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
态度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我们可以通过写日记、进行自我评估或找到一个可以给予建议和反馈的伙伴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反思。
第八讲 新的新行为主义
对班图拉观察学习理论的评价
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缺乏富有内在统一性的理论框架。 忽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 忽视儿童在多大程度上能独立进行学习,发展 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在多大程度上对儿童的观察学习产生影响。 在研究攻击行为观察学习中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受到批评。 受到批评。 以行为为重心, 以行为为重心,只是对认知机制进行一般化的 分析,对于内在动机、冲突、 分析,对于内在动机、冲突、建构方式等有关 领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 实成果加以对比,调节自己的行为。 实成果加以对比,调节自己的行为。 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 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 强调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表明人 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 具有理性认知的能力,能合理控制和调 节自己的行为。 节自己的行为。
班图拉进行的研究介绍
攻击性观察学习实验
交互决定论
个人
行为
环境
每个交互决定因素都既是其他两个因素决定的结果, 每个交互决定因素都既是其他两个因素决定的结果,又对其他两个 因素产生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人机能活动的现实表现, 因素产生决定性作用,任何一个人机能活动的现实表现,正是其三元交 互系统诸因素交互影响的历史产物。 互系统诸因素交互影响的历史产物。
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个人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互动论都不能科学 解释人的行为。 解释人的行为。 环境影响哪些潜在的行为倾向成为实际行为, 环境影响哪些潜在的行为倾向成为实际行为, 行为又决定哪些潜在环境成为实际影响行为的 环境。 环境。 不同的动机、 不同的动机、观念和认识使人表现出不同的行 为,而行为结果使人的动机、观念和认识发生 而行为结果使人的动机、 改变。 改变。 人至少是自己部分命运的设计者。 人至少是自己部分命运的设计者。人本主义的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
社会心理学 说服
电视广告:专家性 +可信赖性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 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
图16 -3 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
传达者
• 吸引力和偏好
吸引力:外表吸引力 相似性
偏好:存在偏好-相似者的传达(主观) 不存在偏好-不熟悉的人的确认(客观)
信息内容
• 理智对情感 好心情效应 唤起恐惧效应
脑 白 金 广 告 效 果 之 反 思
(二)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1)过度重复鉴于没有新内容而导致厌倦的 产生。 (2)随着重复次数继续增加以至于把认知活 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 其结果难以产生态度改变,甚至导致消极态 度。
沟通渠道
• 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沟通的两步流程:媒体——有影响力的人 有影响力的人——群众
态度改变微弱而短 暂,根据态度较难 推测其行为
边缘路 接受者依据外部线 宣传说服者变量:如可 索而非通过积极思 信性和吸引力;信息表 线
考信息本身的内容 面特征;宣传说服次数
中心路 接收者对信息内容 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相对强烈, 反映积极并做认知 信息接收者的 较持久,可由态度 线
thory R Pratkanis 金 的研究表明:过多地重复广告信息虽然引起 受众的反感,但却不影响受众对信息的记忆 广 以及日后的商品购买行为,这些令人愉快或 告 不愉快的一面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复存在, 效 只有广告信息本身牢牢地保持在消费者记忆 果 深处,这就是睡眠者效应。 之 反 思
说服的主要途径
• 具有说服力的信息必须清除的障碍: 是否注意? 是否相信? 是否记住? 是否行动?
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 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
《劝导与态度改变》课件
情感词汇运用
使用具有情感色彩的词汇来描 述事物,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
。
故事叙述
通过讲述感人或引人入胜的故 事,使受众产生情感上的认同
。
音乐和视觉效果
利用音乐和视觉元素来增强情 感效果,如插入感人的图片或
视频。
社会影响劝导
总结词
利用社会压力和群体规范,促 使受众接受某一观点或行为。
社会认同
强调大多数人都持有某一观点 或采取某一行为,增加受众的 社会认同感。
04
实际应用
广告营销中的劝导与态度改变
广告劝导
竞争策略
广告通过各种手段,如视觉、听觉和 情感诉求,劝导消费者改变对产品或 服务的态度,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广告营销 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份 额和盈利能力。
品牌形象塑造
成功的广告营销不仅关注产品本身, 还注重塑造品牌形象,使消费者对品 牌产生好感,进而形成品牌忠诚度。
认知失调理论与劝导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不舒适感, 进而寻求改变态度或行为以消除这种不舒适感。劝导者可以利用这一点 ,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来促使其态度发生改变。
从众心理与劝导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受到群体压力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劝导者可以利用从众心理,通过群体影响来改变个体的态度。
度和行为习惯。
05
案例分析
广告案例分析
广告案例
某品牌新款汽车广告
分析
该广告通过展示汽车的高科技特性和时尚 外观,成功吸引了目标受众的注意力,并 激发了消费者对购买该款汽车的欲望。
劝导与态度改变
结论
广告通过视觉和语言手段,让受众对汽车 产生好感,并产生购买意愿,从而改变了 消费者的态度。
劝别人态度端正的话
劝别人态度端正的话
当我们想要劝告别人端正态度时,我们需要以积极、尊重和理
解的态度来与对方沟通。
首先,我们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和尊重,让对方感受到我们是出于善意的。
其次,我们可以分享一些具体的
观察或者经历,以此来说明为什么端正态度是重要的。
例如,我们
可以谈论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说明他们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积极
的态度。
接着,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比如建议对方多
关注积极的事物,多与乐观的人交往,或者尝试一些放松身心的方
法来改善自己的态度。
最后,我们可以强调积极态度的好处,比如
更好的人际关系、更高的工作效率等,让对方意识到端正态度的重
要性。
总之,劝告别人端正态度需要通过尊重、理解和建议来与对
方沟通,以期望对方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愿意做出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过度理由效应
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 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 部控制的现象。 利用外部的附加理由可以达到改变他人态度的目的。 过度理由效应也告诉我们,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 他的内在理由导服从 ⑵角色扮演
㈡说服信息的特点
⑴信息的差异 信息之间的差异会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差异越大压 力也越大,差异越小,压力也越小。一般来说,中等 差异引起态度变化最大。 ⑵信息唤起的恐怖情绪 有研究发现恐惧唤起有助于态度和行为改变 但另有研究发现,低度恐惧或者无恐惧信息的说服力 要比高度恐惧的说服力更大。 罗杰斯: ①事件的严重性 ②事件的可能性 ③做出改变的有效性 ④自我效能感
㈢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有效的态度改变努力必须遵循弱化态度主体的自我防 卫倾向的原则。 在态度改变努力的过程中,传达者需要尽可能使自己 的立场向信息接收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给定结论,同 时适当通过分散人们的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 三、参照群体引导
第八讲 劝导及态度改变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防卫与保护★ 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最初对劝导和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是霍夫兰 和詹尼斯在耶鲁大学进行的。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 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主要是态度主体 自身的特点。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和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 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 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 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态度强度:
一般来说,态度强度越大,理性的理由也越充分可靠, 因而改变起来越困难。
态度向中度: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 应的认知和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就越困难。
态度深度:
个体卷入度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二、态度主体特性
㈠个体差异 ⑴性别、年龄和智力 性别差异 智力差异 ⑵人格特征 自尊、焦虑、控制点、权威主义或教条主义等 ⑶认知需要 高认知需要 低认知需要 ⑷自我防卫倾向
㈡双加工模型 认知反应路径强调了说服中个体主动、努力的 加工过程,但是有些时候非努力的加工也会产 生个体态度的改变。 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和柴肯的启 发—系统模型。
启发—系统模型
⑴两种加工方式: 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 将加工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 系统加工反应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 析和加工,需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 行。 启发加工则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 作出的判断。 启发的条件是可得性和可用性,可得性(有关知识曾 通过学习等方式已经存储于记忆之中);可用性(必 须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可以利用)。 启发策略经常是精确而有效的捷径,但也会误导人们 作出错误判断。
二、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单元或 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 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 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 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会存在 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
“P—O—X”模型
P
– – –
P + X O + P
+ – – –
P + + P + + X O
– – –
P + X O
–
+ X
O
X
O
四种不平衡结构
P
+
P
–
O
+
X
O
–
X
O
+
X
四种平衡结构
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P-O联系为正时的 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联系为负时的平衡 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二、态度主体特性
㈡好心情:好心情的个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 劝导。 ㈢承诺:已经承诺的态度比没有承担义务的 态度更难于受外部的劝导影响而改变。 ㈣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所属群体 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自己与群体相 一致的态度,被说服的可能性也越小。
三、劝导说服力
㈠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研究揭示,传达者的可信性、生理吸引力、与 听众或观众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到它所提供信 息的说服效果。
广西一吸毒女青年,25 岁,毒瘾发作跳楼自杀
河南郑州赵某毒瘾发 作,用牙刷插进鼻孔 自杀
⑵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①“认知的吝啬鬼” ②充分性原则:人们在作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 可能地获得充分的把握。由充分阈值和实际信 心决定。 充分阈值是指个体希望具有的把握水平。模型 认为:只要实际信心低于充分阈值,个体就会 被驱动去加工信息,而且两者的差距越大,越 可能进行系统加工;差距越小,越可能只进行 启发加工。 充分阈值和实际信心随着个体和情境而发生改 变,他们的关系受到信息对个体的相关性影响。
二、预先警告
①预先警告有利于态度的自我防卫。 ②预先警告将促进卷入水平低的个体发生态度改变。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接种:缘于医学。是指在个体从未感染某种病毒、自身 缺乏抗体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提高免疫力,而先注 射少量的可以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病毒,从而在真正遭 遇这种病毒侵袭时机体已经准备好了防御。 态度接种:(麦奎尔)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 过相反的论点,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 也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
⑶信息加工动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
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 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映真 实和客观事实的态度); 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 和自我信念); 表现性动机(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 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 态度)。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㈡说服信息的特点
⑶信息呈现方式:说服所运用的媒体、所提供的单面论据 与双面论据以及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 ①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 果要明显好于单一的大众传播。 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较为简 单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②对于普通大众,提供单面论据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而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论 据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 ③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一种是只提供信息,让听众自 己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 论。 ⑷重复:信息的重复会提高说服效果。 ⑸论点的有效性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凯尔曼与霍夫兰的实验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被称为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它显示信息源的低可信性阻碍了人们恰当地估计信息 内容,从而产生暂时性拒绝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忘记了信息源低可信性的提示,阻碍消失, 人们关注信息本身,从而使态度发生定向改变。
⑴传达者的可信性
可信的传达者是指那些真诚地被接受,能够被人们信 任的人。 专长性 可靠性:劝说者是否公正和客观 一般来说,传达者所提出的主张越是与自身利益 相反,就越具说服力,因而对改变人们态度上就 会有较大影响。
⑵传达者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⑶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而发生态 度改变。
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p25 )
四、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五、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㈠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 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联 系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 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 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为积极支持、负性反 对和中立三种; 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反对反应 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的变化越大。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㈠分心 一般来说,分心会影响劝说的效果。 但也有研究发现,分心虽然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 力,但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㈡情境的强化作用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⑴自我防御倾向 ①抗拒反应 : “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②心理惯性 ③保留面子 ⑵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①笼统拒绝 ②贬损来源 ③歪曲信息 ④论点辩驳 ⑤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根据信息接收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动机(个人相关性) 和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服路 线,即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 说服的中心路线发生的条件是接收者认为信息有趣、重 要或者与个人有关,而且没有外界干扰。这这种情况下, 个体会对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加工,在认为信息 论点合情合理后,才被说服并表现出态度改变。 边缘路线则在接收者认为信息枯燥、与个人无关,或者 存在外界干扰时发生,这是个体在无法对信息进行理性 思考和细致加工情况下,直接接受说服线索而发生态度 改变。
㈡态度接种的过程
⑴告知接收者将要面对攻击:有利于激活接收者 的防御机制,从而为抵制即将到来的攻击做出各 种准备。 ⑵给予轻度的攻击:会使接收者感到一种威胁, 从而迫使他进行更为仔细、全面的思考,并主动 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⑶使接收者主动反击说服信息:接收者反击说服 信息的主动性越强,原有的态度就会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