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劝导及态度改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㈢态度接种对青少年抵制同辈影响的作用
第五节 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信息影响力的提升 二、态度防卫的回避 有效的态度改变努力必须遵循弱化态度主体的自我防 卫倾向的原则。 在态度改变努力的过程中,传达者需要尽可能使自己 的立场向信息接收者靠拢,避免命令式给定结论,同 时适当通过分散人们的注意而减弱其自我防御倾向。 三、参照群体引导
二、预先警告
①预先警告有利于态度的自我防卫。 ②预先警告将促进卷入水平低的个体发生态度改变。
三、态度的接种效应
接种:缘于医学。是指在个体从未感染某种病毒、自身 缺乏抗体时,为了预防这种疾病,提高免疫力,而先注 射少量的可以激发机体产生抗体的病毒,从而在真正遭 遇这种病毒侵袭时机体已经准备好了防御。 态度接种:(麦奎尔)一个人已有的态度如果从未接触 过相反的论点,为了预防态度被说服,抵制态度改变, 也需要对态度进行接种。
㈡双加工模型 认知反应路径强调了说服中个体主动、努力的 加工过程,但是有些时候非努力的加工也会产 生个体态度的改变。 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和柴肯的启 发—系统模型。
启发—系统模型
⑴两种加工方式: 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 将加工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 系统加工反应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 析和加工,需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 行。 启发加工则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 作出的判断。 启发的条件是可得性和可用性,可得性(有关知识曾 通过学习等方式已经存储于记忆之中);可用性(必 须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可以利用)。 启发策略经常是精确而有效的捷径,但也会误导人们 作出错误判断。
⑴传达者的可信性
可信的传达者是指那些真诚地被接受,能够被人们信 任的人。 专长性 可靠性:劝说者是否公正和客观 一般来说,传达者所提出的主张越是与自身利益 相反,就越具说服力,因而对改变人们态度上就 会有较大影响。
⑵传达者的吸引力 研究表明:有吸引力的人对公众具有巨大的说服力。 ⑶与态度主体的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态度主体越易受到说服者的影响而发生态 度改变。
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和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顺从: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得与别人 一致,而对客体没有深刻的认识和情感,是表 面的,多受奖惩原则的支配。 认同: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与之保 持一致,从而形成与之一致的态度。 内化: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 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 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态度强度:
一般来说,态度强度越大,理性的理由也越充分可靠, 因而改变起来越困难。
态度向中度:
态度的向中度越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 应的认知和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就越困难。
态度深度:
个体卷入度越深,态度改变越难。
二、态度主体特性
㈠个体差异 ⑴性别、年龄和智力 性别差异 智力差异 ⑵人格特征 自尊、焦虑、控制点、权威主义或教条主义等 ⑶认知需要 高认知需要 低认知需要 ⑷自我防卫倾向
㈡说服信息的特点
⑶信息呈现方式:说服所运用的媒体、所提供的单面论据 与双面论据以及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 ①从媒体的角度来看,大众传播加上面对面的交谈的效 果要明显好于单一的大众传播。 在信息比较复杂时,书面媒介的效果较好;信息较为简 单时,视觉效果最好,其次听觉,书面效果最差。 ②对于普通大众,提供单面论据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而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则同时提供正反两方面论 据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 ③信息结论的给定方式:一种是只提供信息,让听众自 己去获得结论;另一种是提供信息的同时给出明确的结 论。 ⑷重复:信息的重复会提高说服效果。 ⑸论点的有效性
四、劝导情境的作用
㈠分心 一般来说,分心会影响劝说的效果。 但也有研究发现,分心虽然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 力,但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 ㈡情境的强化作用
第四节 态度防卫与保护
一、态度的自我防卫及其策略
⑴自我防御倾向 ①抗拒反应 : “罗密欧朱丽叶效应” ②心理惯性 ③保留面子 ⑵态度改变的自我防卫策略 ①笼统拒绝 ②贬损来源 ③歪曲信息 ④论点辩驳 ⑤合理化作用及其他防御方式
⑶信息加工动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
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 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去坚持有效反映真 实和客观事实的态度); 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 和自我信念); 表现性动机(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 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 态度)。
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二、平衡理论(balance theory) 由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 海德认为,相互联系的事物组成了一个单元或 系统。如果单元内各个方面的动力特征都是相 同的,则它处于平衡状态,不存在引发变化的 压力。如果单元内各成分不能协同存在,则单 元处于不平衡状态,状态不平衡的单元会存在 压力,使认知组织发生变化,以实现平衡。
二、态度主体特性
㈡好心情:好心情的个人更易于接受他人的 劝导。 ㈢承诺:已经承诺的态度比没有承担义务的 态度更难于受外部的劝导影响而改变。 ㈣态度主体与群体的关系:个人对所属群体 的认同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自己与群体相 一致的态度,被说服的可能性也越小。
三、劝导说服力
㈠劝导传达者的特点 研究揭示,传达者的可信性、生理吸引力、与 听众或观众的相似性等都会影响到它所提供信 息的说服效果。
广西一吸毒女青年,25 岁,毒瘾发作跳楼自杀
河南郑州赵某毒瘾发 作,用牙刷插进鼻孔 自杀
⑵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①“认知的吝啬鬼” ②充分性原则:人们在作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 可能地获得充分的把握。由充分阈值和实际信 心决定。 充分阈值是指个体希望具有的把握水平。模型 认为:只要实际信心低于充分阈值,个体就会 被驱动去加工信息,而且两者的差距越大,越 可能进行系统加工;差距越小,越可能只进行 启发加工。 充分阈值和实际信心随着个体和情境而发生改 变,他们的关系受到信息对个体的相关性影响。
㈡态度接种的过程
⑴告知接收者将要面对攻击:有利于激活接收者 的防御机制,从而为抵制即将到来的攻击做出各 种准备。 ⑵给予轻度的攻击:会使接收者感到一种威胁, 从而迫使他进行更为仔细、全面的思考,并主动 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⑶使接收者主动反击说服信息:接收者反击说服 信息的主动性越强,原有的态度就会越稳定。
“P—O—X”模型
P
– – –
P + X O + P
+ – – –
P + + P + + X O
– – –
P + X O

+ X
O
X
O
四种不平衡结构
P
+
P

O
+
X
O

X
O
+
X
Baidu Nhomakorabea
四种平衡结构
P-O-X模型中,P-O之间的关系最为重要,P-O联系为正时的 平衡为强平衡,不平衡为强不平衡;P-O联系为负时的平衡 为弱平衡,不平衡为弱不平衡。
四、过度理由效应
是指附加的外部理由取代了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 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使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 部控制的现象。 利用外部的附加理由可以达到改变他人态度的目的。 过度理由效应也告诉我们,一种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多, 他的内在理由就会越少。
五、行为改变的态度改变作用 ⑴诱导服从 ⑵角色扮演
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
根据信息接收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动机(个人相关性) 和能力(认知能力)的不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服路 线,即中心路线和边缘路线。 说服的中心路线发生的条件是接收者认为信息有趣、重 要或者与个人有关,而且没有外界干扰。这这种情况下, 个体会对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理性加工,在认为信息 论点合情合理后,才被说服并表现出态度改变。 边缘路线则在接收者认为信息枯燥、与个人无关,或者 存在外界干扰时发生,这是个体在无法对信息进行理性 思考和细致加工情况下,直接接受说服线索而发生态度 改变。
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凯尔曼与霍夫兰的实验 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 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被称为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 它显示信息源的低可信性阻碍了人们恰当地估计信息 内容,从而产生暂时性拒绝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逐渐忘记了信息源低可信性的提示,阻碍消失, 人们关注信息本身,从而使态度发生定向改变。
㈡说服信息的特点
⑴信息的差异 信息之间的差异会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差异越大压 力也越大,差异越小,压力也越小。一般来说,中等 差异引起态度变化最大。 ⑵信息唤起的恐怖情绪 有研究发现恐惧唤起有助于态度和行为改变 但另有研究发现,低度恐惧或者无恐惧信息的说服力 要比高度恐惧的说服力更大。 罗杰斯: ①事件的严重性 ②事件的可能性 ③做出改变的有效性 ④自我效能感
三、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p25 )
四、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五、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㈠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 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联 系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新的看法或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 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 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为积极支持、负性反 对和中立三种; 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反对反应 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的变化越大。
第八讲 劝导及态度改变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防卫与保护★ 态度改变的方法★
第一节 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
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 最初对劝导和态度改变的研究主要是霍夫兰 和詹尼斯在耶鲁大学进行的。 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 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主要是态度主体 自身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