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消费者态度
劝说消费者改变态度的六个技巧
劝说消费者改变态度的六个技巧
1.建立关系:与消费者建立一定的关系,尽可能多地利用消费者
可以认识的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尝试用消费者熟悉的方式广泛讨论,耐心地听取消费者的看法或意见。
2.责任感:要让消费者知道他们既有权利也有责任,让他们意识到
这是有责任感的行为,而不是对自己有害的行为。
3.谦虚:可以在劝说消费者改变态度时显得谦逊,使其明白自己
的态度是错误的,而不是让消费者认为你是自大的。
4.明确的信息:要明确的传达信息,把错误的态度与合理的态度
放在一起,以此劝说消费者改变自己的态度。
5.提供有用的信息:要提供有用的信息,鼓励消费者来思考,以
便他们自主地改变态度。
6.鼓励行动:劝说消费者改变态度时,应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行动
方案,以此鼓励行动。
提出可以采取的行动方案,使消费者有动力去
改变态度,而不是依赖于别人。
消费者行为学之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之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消费者态度指的是消费者对于产品、服务、品牌或公司的评价和赋予的情感价值。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市场营销活动等。
首先,个人特征是影响消费者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性格、价值观、认知风格等。
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对同一产品或服务有不同的态度。
例如,乐观的人可能更容易对产品持有积极的态度,而悲观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持有消极的态度。
其次,社会文化环境也对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家庭、朋友、媒体等对个人的社会化影响。
家庭教育、亲友口碑、广告宣传等都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例如,一个家庭重视健康的价值观可能会使其成员更倾向于购买健康食品。
最后,市场营销活动也能够影响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市场营销活动通过广告、促销、品牌形象塑造等手段来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情感。
积极的市场营销活动可以提升产品的认知度和形象,从而促使消费者对该产品持有积极态度。
例如,通过明星代言、广告创意等手段可以提升产品的品牌形象和消费者对产品的好感度。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一种方式是通过消费者的经验积累和产品的实际表现来改变态度。
例如,消费者在使用某产品后发现其性能不佳,可能会改变对该产品的态度。
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市场营销活动改变态度。
例如,通过促销活动、产品改良等手段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总之,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个人特征、社会文化环境和市场营销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了解和掌握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机制对于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消费者行为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消费者态度指的是消费者对于产品、服务、品牌或公司的评价和赋予的情感价值。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消费者态度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品牌形象具有重要影响。
消费者态度改变影响因素
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消费者态度对购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消费者态度改变理论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方向和基本理念,并对多名学者的实证研究结论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了消费者态度改变最为敏感的要素,在此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并试图建立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技术路径。
提出了把目标市场消费者信息接触状况的评估作为态度改变的第一步。
其次便是对大众传播信息进行营销学加工和心理学加工作为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第二步和第三步。
以上三个步骤组成了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技术路径。
关键词:消费者态度;改变方向;影响因素;技术路径一、有关消费者态度的改变(一)消费者态度的改变作为消费者,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说服信息,这些信息的量足以用浩如烟海来形容,难怪有些学者会说,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传播过度的时代。
于是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信息环境,企业便想法设法让自己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让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独树一帜,因此才会陆续出现USP、BI、Positioning等等。
诚然,这些理论在一定时期的确给企业的营销传播打入一针强心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营销效果,因此可以说如今世界500强中某些企业的成功也标志着这些理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消费环境日新月异,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特别是消费者的营销免疫显著增强,同时伴随着消费的个性化以及显著的自我意识,因此在该环境下,一些营销传播理论只是为改变消费者心智模式行为模式提供一种可能、条件、机会,距影响和改变消费者态度、改变消费者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仍有一段大的距离。
于是站在新的起点上,作为营销的研究人员或者企业人士需要重新思考:我们真的了解现在的消费者吗,现在的消费者最喜欢接受何种信息,消费者的态度是什么、如何影响和改变,在我们的信息说服下,消费者愿意做出改变吗等等,思考这些问题无外乎是让我们的营销说服更有效。
(二)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特征(1)使消费者对产品有新的显著性信念――积极的信念评价;(2)提高已存在的积极信念的强度;(3)改善对一个强烈持有信念的评价。
消费者行为学第六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自我报告具有主观性;处理复杂
问题效果不好
三、语意差别量表
提出:1957年由奥斯古德等提出。
思想:对态度的测量应从多个角度间接的方法 进行;可以通过确定主题概念的语意,确定一 些相应的关联词,然后根据被试对这些关联词 的反应来确定。
方法:包括三个态度测量维度,情感维度、力 度维度、活动维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消费者态度含义 1、态度 是对某人某事(包括对自己)一种稳定
的基本看法。
态度标的物:对象和行为
2、态度的功能 知识或认知功能 效用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自我保护功能) 价值表达功能
3、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影响层次
(1)消费者态度的含义
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 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 感受和行动上的倾向。
态度影响消费者购买意向,进而影响购 买行为。
2、态度模型(多元态度模型)
A、态度要素的量化
单一尺度: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询问顾 客总体的感受来评价顾客对某种商品的 态度。
多尺度方法:因为总体感受是由消费者 对多种要素的看法构成的。因此,许多 研究者度量对一个问题的多种属性的评 价,并将所有的反映集合为整体的评分。
一、学习论 代表人:霍夫兰德
内容:认为人的态度与人的其他习惯一样,是 后天习得的。人的态度主要通过联想、强化和 模仿三种学习方式而逐步获得和得到的 。
三阶段: 容忍(顺从) 认同 内在化
二、诱因论
将态度的形成看作是在权衡利弊之后而 作出抉择的过程。诱因论强调人不是被 动接受条件作用的环境反应论者,而是 主动、积极对诱因冲突进行周密计算然 后作出选择的决策者。而学习论是被动 适应环境的。
关键词汇: 态度 协调性理论 行为 认同 费希本模型 广告形象的吸引力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
一、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一)改变情感成分 (二)改变行为成分 (三)改变认知成分
.
二、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外部刺激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
传递者 传递者 传递者
信奉程度 预防注射 人格因素
信息学习 感情迁移 相符机制
反驳
.
态度转变
信源贬损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
三、传递者对态度改变的影响
1 传递者的权威性
.
认知—情感相符理论
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 相符。人们的信念或认识在相当程度 上受其感情所支配。
.
认知失调论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 因素,如关于自我、自己的行为以及环境 方面的信念、看法等。当两个认知因素处 于相互冲突和不协调时,消费者就会不由 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和冲突, 力求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 和一致。
高涉入度 加工
认知 反应
态度改变
行为 改变
传播 (信息源、 信息、渠道)
中心路径
注意和理解
边缘路径
低涉入度 加工
信念 反应
.
行为改变
态度 改变
主要内容
1
消费者态度概述
2
消费者态度形成理论
3
消费者态度测量
4
消费者态度转变
.
01 态度的测量方法
02 态度及行为的预测
03
态度与行为
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
01 态度的测量方法
.
技术落后 安全性较低 质量差,性能不稳定 产品配置和功能搭配 不合理 性价比低 外观不好 产品档次不高 售后服务差 品牌信誉差 销售人员不专业
3、行为反应测量
通过改变消费者态度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
通过改变消费者态度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广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让消费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成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是关键因素。
本文正是从改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的态度三个方面来阐述对他们进行广告说服的方法。
标签:广告说服;消费者态度;品牌说服是通过给予接受者一定的诉求,引导其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的方向。
广告实际上是一种说服,[1]广告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的传递让消费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产生积极的态度,以促成他们产生购买欲望和行为。
因此,要进行广告说服,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者对广告、品牌以及企业的态度来达成。
1通过改变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进行说服在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关系研究中,多数研究者肯定了品牌态度与广告态度存在着的情感迁移的关系。
[]就是说,如果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正面积极的态度,他们就很可能喜欢上广告宣传的品牌。
因此,我们可以在广告上做功夫,让消费者对广告产生好感。
这可以从广告信息本身、广告诉求以及广告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着手。
11广告信息策略111加强广告信息和消费者需要的相关程度Bridgwater CA等人研究指出,广告与被试的关联、对被试的意义是影响他们是否喜欢广告的更为重要的因素。
[3]因而在广告中,要加强广告信息和消费者的关联,力求广告信息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在消费者多样的需要中,总有一种优势需要。
因此,广告信息应该争取与该种优势需要密切相关,这样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
11突出强调主要特性,增强广告吸引力瑞夫斯(RReeves)的USP理论提示我们,与其他品牌相比,你的商品的特性越独特,就越能从众多的品牌中脱颖而出,使消费者对该品牌产生好感。
因此,要找出竞争对手的商品所没有的特性,在广告中加以强调。
[4]比如立白洗洁精,在其他洗洁精品牌都强调去污能力的时候,特立独行地说明了产品采用了不伤手的配方。
这样就将自己的产品与同类的其他产品相比所特有的优势传达给了消费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
1、认真倾听消费者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2、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设计出能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词或促销方案。
3、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以获得长期合作机会。
4、对消费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想法,并通过提供相应服务来满足其需求。
5、经常性地跟踪消费者,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采取措施,改善服务质量。
6、做好售后服务,加强信誉管理。
7、做好市场预测,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8、有效控制成本,减少浪费。
9、增强企业竞争力,不断开拓新市场,保持老顾客群体,并使之稳定下来。
第八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用得很频繁,下面是 几个例子:
老师经常会对那些学习不努力的同学说:“要 注意端正你的学习态度!”
你和父母因一些问题发生争执了,你的父母会 责备你:“不要用那样的态度对我!”
售货员对你不太搭理,你可能会说:“怎么用 这样的态度对待上帝?!”
2024/6/18
2024/6/18
22
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过滤嘴香烟占据整个市 场的趋势已日益明显,当时美国香烟消费量达 3820亿支一年,平均每个消费者要抽2262支之 多,然而万宝路的销路不佳,吸烟者中很少有 人抽万宝路的,甚至知道这个牌子的人也极为 有限。
在一筹莫展中,1954年菲力普莫里斯找到了 当时非常著名的营销策划人李奥•贝纳,交给 了他一个课题: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女士购买消 费万宝路香烟?
于是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信息、音乐或者其他刺 激来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的认知或情感。
2024/6/18
17
四、 态度的测量
❖ 通过测量消费者对整体品牌的喜好或情感, 可以相当准确地预测该消费者对这一品牌的购 买和使用情况。
2024/6/18
18
测量认知成分 (1)
用语意差别表来测量对具体属性的信念
健怡可乐
口味强烈
口味温和
价格低
价格高
无咖啡因
咖啡因含量高
口味独特
无独特口味
2024/6/18
19
测量情感成分(2)
用李克特表来测量对具体属性的感觉
很同意 同意 既非同意也 不同意 很不同意 非不同意
我喜欢健怡可乐的口味
健怡可乐太贵了
咖啡因不利于健康
我喜欢健怡可乐
2024/6/18
20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测量和改变
实验测量法
实验组控制组法
将消费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 比较两组在相同情境下的反应来测量 态度。
情境模拟法
设置特定的情境,观察消费者在情境 中的反应和决策,以评估其态度。
03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态度改变的动因
外部刺激
消费者受到外部环境、他人影响、广告宣传等刺激,导致态度改变。
内部动机
消费者出于自身需求、兴趣、价值观等内部因素,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
态度与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
消费者的态度不仅影响其一次性的购买决策 ,还与其品牌忠诚度密切相关。长期积极的 态度和体验有助于形成品牌忠诚度,使消费 者在重复购买时倾向于同一品牌。
口碑传播
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态度,可能促使他们向 他人推荐该品牌,从而影响更多消费者的态 度和行为。
态度与口碑传播
口碑传播的重要性
02
消费者态度的测量
直接测量法
问卷调查
通过设计包含态度的问卷,直接 询问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评价 、偏好和信念。
访谈法
通过一对一或小组访谈的形式, 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和观点。
间接测量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消费者的行为、语言和表情等非言语表现来推断其态度。
投射法
利用心理学技巧,如主题统觉测验(TAT),让消费者在不自觉中表达自己的态 度和情感。
态度改变的途径
信息影响
通过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消费者对产 品或服务产生新的认知,进而影响态度 。
VS
社会影响
消费者受到家庭、朋友、社会群体等的影 响,调整自己的态度以适应群体规范。
态度改变的策略
01
02
03
说服性沟通
通过有说服力的信息传递 ,影响消费者的认知和情 感,进而改变其态度。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消费者的态度是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
动态性的态度形成因素分析为态度的改变提供了可能。
一.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方式
一种是性质的改变
另一种是发生度的改变
二.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条件
1.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对商品形成积极肯定的态度
2.根据信息的内容以及情景条件选择适宜的媒介方式。
3.经营者应该重视发现和分析差别
4.利用消费者个人与团体的作用间接地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9课件
01
02
03
Hale Waihona Puke 04营销策略通过广告、促销、品牌推广等 营销策略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
的认知和态度。
社交媒体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来影响消费 者的态度,如推荐、评论、口
碑等。
用户体验
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 验来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
。
公关活动
通过公关活动如企业社会责任 、环保活动等来提升消费者对
企业的形象和态度。
情感层面包括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喜好、厌恶等情感体验;认知层面反映消费 者对产品或服务的了解、评价等认知程度;行为层面则体现消费者购买、使用产 品或服务的行为表现。
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性
01
消费者态度影响其购买决策和消 费行为,积极的态度会促进购买 ,消极的态度则可能导致放弃购 买。
02
消费者态度也影响其对产品或服 务的评价和口碑传播,从而影响 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消 费者对某些商品或服务以 及品牌的态度存在差异。
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对待同 一商品或服务以及品牌的 态度也会有所不同。
经济因素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的不同会导致消费者对 不同商品或服务以及品牌的态度 有所差异。
物价水平
物价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消费者 对待商品或服务以及品牌的态度 。
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消费者 态度形成的更深层次机制,以及 如何更有效地引导消费者态度向
积极方向发展。
THANKS.
案例四:某品牌汽车的消费者态度改变
总结词
消费者对某品牌汽车的抵触态度转变为接受态度
详细描述
该品牌汽车在进入新市场时,因价格和设计风格与当地市场不符而受到消费者抵触。但随着产品线扩 展和营销策略调整,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其品质和性能上的优势,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九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
讨论
• 为什么名人信息源有时很有效?
• 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更信赖他们。 • 消费者也许愿意自己能与名人相提并论
或效法他们。 • 消费者也许把名人的特征与产品的某些
属性联系起来,而这些属性恰好是他们 所需要或渴望的。
.
讨论
• 使用名人信息源有什么风险? • 很少有某种众所周知的个性是所有人都
.
• 2、价值表达功能(value-express function)
• 有些态度是用来表达个体的价值观和自我 概念的。
• 举例:崇尚自然、重视环境的消费者有可 能发展起与此价值观相一致的关于产品与 活动的态度。这些消费者可能会表达对于 环保和回收倡议的支持,愿意购买和使用 “绿色”产品。
.
• 3、适应功能(adjustment function) • 这种功能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础
.
二、消费者态度的测量
.
1、瑟斯顿等距量表
• 基本思想: • ①对消费者初步访谈和文献分析,搜集对某一态度对
象的各种意见。 • ②对上述陈述意见归类,由评判人员完成,并计算各
种意见的量表值。 • ③进一步筛选,形成20条左右的陈述意见,并沿极端
否定到极端肯定展开。 • ④被试者作判断,得其在该问题上的态度分数。 • 局限性: • 带有被试者的主观性,调查结果可能出现偏差 • 费时、费力
.
四、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 营销者可以使消费者形成和改变关于产 品或品牌的态度。
• 消费者态度改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态度 强度的改变;一是态度方向的改变
.
(一)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 提出者:霍夫兰德(C.I.Hovland)、詹尼斯 (I.L.Janis)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四种策略
改变消费者态度的四种策略
题目:改变消费者态度的策略有哪些?
答案解析:
改变消费者态度是大部分市场营销人员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策略。
对于那些有幸成为市场领导者和并享有大量顾客信誉与忠诚度的商家而言,首要的目标就是巩固消费者已有的肯定态度,以便他们不会被竞争者的特价及其引诱策略给压垮。
例如,在很多产品范畴中,大部分竞争者发展市场策略时都把目标瞄向市场领导者。
其目的是改变市场领导者的顾客的态度并战胜他们。
态度改变策略有:
(1)改变消费者的基本动机功能;
(2)把产品与一个受人敬佩的团体或事件相联系;(3)解决两种冲突的态度;
(4)改变多属性模型的成分;
(5)改变消费者对竞争对手的品牌信念。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态度 的改变越困难。 构成态度的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一致性越强 ,那么态度越
成了最终或肯定或否认的态度,或是对一些事物可能只停留在服从或同化阶段。
是指对态度该对象产物的品评价感,即情我们上通常评所说价的印的象。结果。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个性、人际影响、经历、群众媒介〕。 用新的态度取代旧的态度,即方向改变,称为不一致性的转变。
➢
➢
这些感情体验伴随着消费者的购置活动的整个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一般地讲,消费者在承受某一商品或效劳之前,总要大致经历这样一 个过程。当然,在每个阶段的具体发生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 甚至有的消费者在心理上直接跳过某个过程,就可以对某一商品或效 劳形成了最终或肯定或否认的态度,或是对一些事物可能只停留在服 从或同化阶段。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
过程。
第1节 消费者态度的构成与功能
➢ 行为倾向
➢
➢
是指对态度对象做出某种反响的意向,意向
不是行动本身,而常常根据态
度中的感情成份推测。一个人非常喜欢某一商品,
会促使他积极行动实现购置行为,反之,我们也可
以从完成的行动来推测他的行为倾向性。
第2节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同化〔认同〕是指个人自愿承受别人的观点、信念或行为标准,并努 力使自己在这方面的想法与外界一样。这种认同的力量,来自对商品 本身的质量或效劳等的满意,但尚未真正承受其中的意义。同化能否 顺利实现,他人或集体的影响力十分重要。个人对团体越有依附感, 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越重要,同化越彻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模式将态度改变的过程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外部刺激,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传递者或信息源、传播与情境。传递者是指持有某种见解并力图使别人接受这种见解的个人或组织。如发布某种劝导信息的企业或广告公司,劝说消费者接受某种新产品的推销人员,都属于传递者的范畴。
然而,近些年来,恐惧诉求在改变消费者态度方面越来越多地被视为是有效的。人寿保险公司、防盗器具生产商、汽车制造商日益增多地运用恐惧诉求唤起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兴趣。
正如很多研究人员所指出的,如果对上述各方面给予充分重视,高恐惧信息较陈述或事实性信息将产生更好的劝说效果。之所如此,关键性原因是恐惧诉求更易于激发情绪性反应,由此会使消费者更多地集中精力应付问题和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对威胁作出反应。
(2)预防注射。通俗地讲,预防注射是指消费者已有的信念和观点是否与相反的信念和观点作过交锋,消费者是否曾经构筑过对相反论点的防御机制。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和看法若从未与相反的意见有过接触和交锋,就易于被人们说服而发生改变。相反,如果他的观点、看法曾经受过抨击,他在应付这种抨击中建立了一定的防御机制,如找到了更多的反驳理由,那么,在以后他便会有能力抵御更加严重的抨击。
第三个部分是中介过程,它是指说服对象在外部劝说和内部因素交互作用下态度发生变化的心理机制,具体包括信息学习、感情迁移、相互机制、反驳等方面。限于篇幅,对于这些中介过程,本书不拟作具体介绍,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书籍。
第四个部分是劝说结果。劝说结果不外乎两种:一是改变原有态度,接受信息传递者的劝说;一是对劝说予以抵制,维持原有态度。从劝说方的角度看,前述第一种结果当然最为理想。但在很多情况下,劝说可能并未达到理想目标,而是出现前述第二种情况。在此情况下,信息接收者或目标靶可能采用各种方式对外部影响加以抵制,以维护自己原有态度。常见的方法有:贬损信源,比如认为信息发送者存有私利和偏见,其信誉很低,以此降低劝说信息的价值;歪曲信息,如对传递的信息断章取义,或者故意夸大某一论点使其变得荒唐而不可信;掩盖拒绝,即采用断然拒绝或美化自己的真实态度的方法抵御外部劝说和影响。比如,面对舆论对“大吃大喝”、“公款消费”的指责,个别国企领导会以“工作需要”为搪塞现由,拒绝改变其态度。
2)传递者对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影响
一般来说,影响说服效果的信息源特征主要有四个,即传递者的权威性、可靠性、外表的吸引力和受众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
(1)传递者的权威性,指传递者在有关领域或问题上的学识、经验和资历。一种新药的评价如果是出自一位名医之口,显然会较普通人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在报刊、电台上,经常请有关专家、学者宣布某项消息或信息,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信息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5)情境因素与消费者态度改变
说服过程不是在说服方和被说服之间孤立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背景条件或情境因素对于说服能否达到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预先警告。如果某一消费者在接触说服信息前,对劝说企图有所了解,他有可能发展起反驳的论点,从而增强抵御劝说的能力。弗里德曼( J.L.Freedman)和西尔斯(D.O.Sears)于1965年作过一项关于警告、分心与对传播影响的抵制的研究。研究人员在一场报告开始前10分钟告诉一部分青少年被试,他们将去听一个关于为什么不许青少年开汽车的报告,而另一些孩子则在报告开始时才听到这一主题。结果得到预告警告的一组被试受报告影响的程度比未受到预先警告的被试要小得多。
(4)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包括自尊、智力、性别差异等。研究发现,低自尊者较高自尊者更容易被说服,因为前者不太重视自己的看法,遇到压力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意见。与此相反,高自尊者往往很看重自己的观点与态度,在遇到他人的说服或攻击时,常会将其视为对自身价值的挑战,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另一项人格因素是智力。一般认为,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人难以被说服,但迄今还缺乏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调查表明,总体而言,高智商者和低智商者在被说服的难易程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但高智商者较少受不合逻辑的论点的影响,低智商者则较少受复杂论证的影响。总体上,智力和说服仍是有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4)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指受众或消费者对传递者的正面或负面情感。消费者对传递者的喜爱程度可能部分基于后者的外表魅力,但更多的可能是基于其他的因素,如举止、谈吐、幽默感等。喜爱之所以会引起态度改变,是因为人具有模仿自己喜爱对象的倾向,较容易接受后者的观点,受他的情趣的影响,学他的行为方式。
喜爱程度和相似性有着密切关系。人们一般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触和相处,从而也更容易受其影响。布罗克(T.Brock)曾于20世纪60年代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让一些化妆品柜台的售货员劝说顾客购买一种化妆品,有的售货员充作有专长但与顾客无相似身份,另一些则充作与顾客有相似身份但无专长。结果发现,没有专长但与顾客有相似性的劝说者比有专长而与顾客无相似性的劝说者对顾客的劝说更为有效。
(3)介入程度。消费者对某一购买问题或关于某种想法的介入程度越深,他的信念和态度可能就越坚定。相反,如果介入程度比较低,可能更容易被说服。在购买个人电脑时,消费者可能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从多个方面搜寻信息,然后形成哪些功能、配置比较重要的信念。这些信念一经形成,可能相当牢固,要使之改变比较困难。而在低介入的购买情形下,比如购买饮料,消费者在没有遇到原来熟悉的品牌时,可能就会随便选择售货员所推荐的某个品牌。
(3)单面论述与双面论述。在说服过程中,是陈述一方面的意见或论据好呢?还是同时陈述正、反两方面意见与论据好呢?这是信息传达者或说服方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研究显示,在有些情况下,双面论述是一种有效的说服手段。双面论述给消费者一种客观、公正的感觉,可以降低或减少后者对信息和信息源的抵触情绪。霍夫兰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听众与劝说者的观点一致,或前者对所接触的问题不太熟悉时,单面论证效果较好;如果听众与劝说者观点不一致,而且前者对接触的问题又比较熟悉时,单面论证会被看作是传达者存在偏见,此时,采用双面论证效果将更好。
(2)恐惧的唤起。恐惧唤起是广告宣传中常常运用的一种说服手段。头皮屑带来的烦恼、蛀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脚气患者的不安表情,无不是无用恐惧诉求来劝说消费者。在过去三十多年里,对于恐惧诉求的有效性的看法,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早期一个关于恐惧唤起的研究试图运用恐惧诉求劝说消费者更频繁地刷牙。研究中,一组高中学生目睹 牙龈溃疡的可怕镜头,并被告知牙龈感染会导致心脏、肾脏等多种器官损坏的严重后果;其余一些组的被试则看到的是一些没有如此令人恐惧或根本没有恐惧感的场面。结果显示,高恐惧组的被试更少有行为的改变。此一结果使不少学者得出恐惧诉求在劝说中没有什么效果的结论。
总体而言,关于传播者外表特征的研究也是支持上述原理的。邱肯(S.Chaiken)的研究发现,在改变人们的信念方面,外表更富魅力的传播者更容易获得成功。此外,人们更倾向于对有外表吸引力的传播者形成好的印象。例如,有一个研究发现,男女大学生普遍将有外表魅力的人想象更加敏感、热忱、谦虚和幸福。总之,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美的事物总是好的”。
第二个部分是目标靶,即信息接收者或企业试图说服的对象。说服对象对信息的接收并不是被动的,他们对于企业或信息传递者的说服有时很容易接受,有时则采取抵制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比如,如果某人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过不喜欢某种产品,那么,要改变他的这一态度,难度就比较大,因为那样将意味着他对自己的否定。
研究人员也发现,传达者的外表魅力不一定能单独发挥作用,而可能受制于一些其他因素。在一项实验中,具有高外表吸引力和低外表吸引力的人为两种产品,即咖啡和香水作广告。结果显示,当产品是香水时,具有高吸引力的传达者能引发更多的购买意向;相反,当产品是咖啡时,不太具有吸引力的传达者能产生更好的影响效果。由此表明,使用外表漂亮、具有性感的模特作广告,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合适。
3)传播特征与消费者态度改变
严格地讲,传播特征也应包括传达者的特征。关于传达者与消费者态度改变之关系在前面已作了讨论,下面主要论及其他传播特征对消费者态度变化的影响。所谓“其他传播特征”,主要包括:传达者发出的态度信息与消费者原有态度的差异;恐惧的唤起;一面与两面性论述。
(1)传达者发出的态度信息与消费者原有态度的差异。一般而言,传递信息所维护的观点和消费者原来态度之间的差异越大,信息传递所引起的不协调感会越强,消费者面临的改变态度的压力越大。然而,在较大的差异和较大的压力之下,能否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则要看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一个因素是前面说的差异或差距,另一个因素是信息源的可信度。差距太大时,信息接收者不一定以改变态度来消除不协调的压力,而可能以怀疑信息源的可信度或贬低信息源来求得不协调感的缓解。多项研究发现,中等差异引起的态度变化量大;当差异度超过中等差异之后再进一步增大,态度改变则会越来越困难。
4)目标靶的特性
研究说服过程或消费者态度改变的过程,除了要研究信息源、传播本身和情境因素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就是目标靶的特征。
(1)对原有观点、信念的信奉程度。如果消费者对某种信念信奉程度很高,如在多种公开场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或者根据这一信念采取了行动,此时,要改变消费者的强烈,而且也没有在公开场合表明过自己的立场,此时,说服消费者改变其原有的态度,相对会容易一些。
(2)传递者的可靠性,指传递者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能否做到公正、客观和不存私利与偏见。再有名的医学权威,如果是在为自己开创的公司作宣传,人们对其评价的可信度就会存在疑问。很多消费者之所以对广告和推销员的说辞表示怀疑,原因也恰恰在于他们认为后者在宣传中难以作到客观、公正。
(3)传递者外表的吸引力,指传递者是否具有一些引人喜爱的外部特征。传递者外表的魅力,能吸引人注意和引起好感,自然会增强说服效果。很多商业广告,用俊男倩女作为打动顾客的手段,就是运用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