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及其改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式:劝说情景模式
外部刺激
传达者
专长性 可靠性 喜爱性
目标靶
中介过程
结果
态度改变
信息学习 感情迁移 相符机制 反驳
沟通
差异性 恐惧唤起
信奉 预防注射 人格
情景
强化作用 预先警告 分心
信息贬损 信息曲解 掩盖拒绝
通过劝说改变态度的研究
1、信息源(传达者,授者):
(1)可信性 专长性:信源的专长性高则态度改变量大。 可靠性:信源是否公正和客观。 可信性的持续性:人们忘记信源比忘记信息内 容快。
X Y X Y X Y
恢复和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的 方法: (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 (2)重新评价两个认知因素,减弱其中一个或 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 (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 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相对于态度的形成来说,态度改变是指人在对事物已有 态度的基础上发生一定的变化。 两种态度改变: 1.一致性改变:量变,指方向不变而仅仅改变原有态度 的强度。 2.不一致改变:质变,指性质相反的新态度取代原有的 旧态度,是方向上的改变。 但两者彼此关联和相互包容。通常所说的态度改变 常常指后者。另外,态度的形成与态度的改变之间也 存在着辨证关系。 学习态度改变理论的意义在于把握和运用其中其 中规律采取某些手段去改变人们的态度或者协助人们 抵制态度的改变。
二元说:态度是感情和认知的统一;
三元说(ABC模式):态度包括感情、行为和 认知。
4、分类 (1)以态度的表现形式分类 a、与情绪、感情联系的态度; b、理智性或认知性的态度; c、动作定向的态度; d、知情意均衡的态度; e、自我防卫的态度。 (2)按态度的内容及其关联分类 态度束——态度丛(有关一类事的总态度)。
(3)一面性或两面性论述:当授者与受者的观 点一致或对问题不熟悉时,单面论证效果好; 当两者观点不一致且都对问题熟悉时,而受 者也受过良好教育,则双面论证效果优于单 面论证。 (4)新颖和重复:创新和熟悉感能有效增加传 播效果。
3、目标靶(受者,目标受众) (1)信奉或承诺:信奉或承担义务的态度更难于 接受影响而改变。 信奉的强度受制于两个因素: a、公开化, b、在前态度的基础上采取了行动。 (2)预防注射:一个人已形成的态度于看法若从 未接受过相反的意见并有与之交锋的经验,就易 于被说服而发生改变;相反则增加了抗变性。
(3)人格因素: A.自尊:低自尊者往往比高自尊者更容易说 服。 B.智力:一般认为,智力高的人比智力低的 人更难以说服。 C.性别差异:女人比男人对外界的影响更敏 感,因而态度容易改变。
二、诱 因 论 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 和退避而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 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人们的最终态度。 “认知反应理论”(格林沃尔德和佩蒂):认为人 们对沟通所做的反应是伴随着一些思想(积极的或 消极的)的,这些思想依次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 (即是否改变其态度)。 “期望—价值研究”(爱德华)由于诱因冲突的复 杂性,人在做决策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 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而拒绝那些似乎会 带来坏效果或未必能带来好效果的立场。 U(主观效用)=V(后果价值)× P(概率)
“合理行动理论”(费希本和艾赞):预测人 们的行动的最好办法是了解其意向,影响意向 的因素有行为者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并 由此理论给出“行为意向模式”:
对行为后果及 其评价的信念 行为态度
态度与行为的 相对重要性 对特殊个体或 群体应否执行 或遵守特殊行 为的信念
意向
行为
主观规范
一、学习论
二、诱因论
三、认知相符论
一、学 习 论 态度同其它的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 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 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凯尔曼曾指出态度形成及变化经历三个阶段: (1)顺从:在社会影响下,个体仅仅在外显行为 上表示与别人一致; (2)认可: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 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的表现; (3)内化: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 判断。
(2)喜爱性 吸引力:有吸引力的劝说者更容易让人们改变 态度。 尊重的得失:批评和表扬相结合更容易引起态 度改变。 相似性:与接受者身份相一致的劝说者更能说 服接受者。
2、沟通(传播) (1)差异:一般来说,授者发出的信息和目标靶原 有的信息在程度上差异越大,越容易引起态度改 变。但也有极限,超过极限,则态度改变减少。 (2)恐惧唤起:恐惧唤起与态度改变呈正相关,但 具有回返效应(即会返回原先的态度)。 恐惧唤起能否有效地产生态度改变取决于三个因 素的相互作用:a、事件的有害性,b、事情发生 的可能性,c、处理响应的有效性。
三、认知相符论 1、平衡论(海德):P—O—X模式
P P P P
+
O
+
+ 1)
P X O
+
2)
P
X O
3)
P
+
X O
+ 4)
P
X
+
O
+ 5)
X O
+ + 6)
X O
+ 7)
+
X O
8)
X
2、认知失调论 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失调到协调,从 而引起态度或行为变化的理论。 认知失调由于认知冲突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
一、什么是态度
1、定义: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的方式作出反应时 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特征: (1)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2)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 (3)态度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和感情色彩 (4)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态度的成分 一元说:态度是感情的表现;
二、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1、态度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或理解功能 2、态度的作用 (1)影响社会性判断 (2)影响耐力 (3)影响学习效果 (4)影响工作效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态度与行为之间可以一 致,也可以不一致。 一般态度预示一般行为; 特殊态度预示特殊行为; 态度测量与行为之间的 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 间的关系就有更多一致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