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效应”给班主任工作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中一辆车的引擎和车窗都是打开的,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在三天之内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
这时候,在剩下的这辆车的窗户上打一个洞,仅仅一天的时间,车上所有的窗户都会“面目全非”,里面的资料也全部丢失,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
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是大事”的原则,警惕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解决于萌芽状态。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必须在班级管理中做如下尝试。
一、事故发生之前防范于未然1.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最好与校规、校纪同步,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学生即使犯错误,心理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他们今后改正提供了平台。
中职学校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没有高考的压力,自然对学习就放松了许多。
然而,许多学生都把玩和谈恋爱作为自己的主行为,班主任必须制定一套规章制度,从行动上约束他们,再配合操行评定分数及班主任的聊天教育,使学生不良的苗头倾向得到有效遏制。
制度一定要细化,从学生的精神、风貌、上课、习惯、思想等各方面都要有详细的规定。
这样,学生管理就能收到较好效果。
2.高度重视聊天教育的心理暗示作用对于学生的行为倾向、思想流露,班主任都要明察秋毫,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例如,笔者担任报关班班主任的时候,班上有一名学生,成绩优异,活泼外向,但有段时间常一个人发呆、发愣。
笔者发现这些苗头之后,反复地与她聊天,几经推敲后,她才说自己出现听力障碍,有只耳朵几乎听不见了。
于是,笔者及时从网上下载了许多“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和相关书籍勉励她,鼓励她相信医生、相信自己,积极配合治疗,甚至和她回家一起感受快乐的生活。
不久后,她又恢复了原本的活泼、开朗。
期末考试的时候,成绩是年级第一名。
从中笔者体会到,班级管理中,“第一”也要充分重视,“第一”效应也会为教育教学的顺利铺平道路。
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效应及其对策
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效应及其对策2014年班主任教育交流论文一.破窗效应和新衣效应及其启示1.破窗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社区。
停在杂乱社区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另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由这项实验得到启示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如果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公众就会麻木不仁的,犯罪就会逐步滋生。
这个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同样存在。
班级管理中,如果班主任对班上出现的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使问题曼延,直到最后不可收拾。
例如,迟到,上课小声讲话,睡觉,不佩戴校卡、不穿着校服,乱扔纸屑等本是小问题,可是要不加制止,有一个迟到的就会发展为好多个,起初迟到就会发展为旷课,甚至于辍学;小声说话的就会大声说话,甚至与同学争吵,扰乱课堂秩序;几个同学睡觉有可能发展为睡倒一大片,平时课堂上睡觉会发展为连考试也会睡觉;不佩戴校卡,不穿校服时间长了就会习以为常,有人查还会认为是小题大做,为蒙混会伪造校卡校牌。
等等。
班级中一旦出现类似的“破窗效应”,这个班级的问题就会层出不穷,班主任工作就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久而久之,学校、老师乃至其他班级的学生便会对这个班级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级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这种印象,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导致恶性循环。
慢慢地,在这种氛围下,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于是这个班级真的就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不行了。
2.新衣效应无独有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好多人刚穿上新衣服时,对新衣特别爱护,唯恐弄脏撕破,可是穿得久了随着衣服慢慢变旧,人们对衣服就不会像新的时候那样爱护了,甚至于会喜新厌旧。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启示心理学有“破窗效应”,意思是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理,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打破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违纪行为就会滋生、蔓延。
这就给了我们启示:必须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破窗效应在日常班级中时有发生。
为了防止破窗效应,班上的桌\凳子,今天少了一个螺丝,断了一条腿,如果你不追查原因,落实责任,及时修理,明天就可能断另一条腿,后天另一张桌凳就可能遭此厄运;某同学脚下有一果皮,师生不及时捡起,班主任不及时指出,那么时间长了,班上就会变成垃圾堆;本周班里有同学旷课、旷宿,如果班主任不及时处理,下周就会有更多的同学跟着学。
中职学生自控力较差,“破窗效应”效果显著。
在中职班级管理中,我特别注重“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中专2003级7班学生刚入学不久,有个同学在宿舍丢了200元钱,凡是在寄宿学校住过的同学都知道,宿舍丢钱一般不好查明,明明知道就是她,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随便乱说。
疑者从无。
除非你攻破她的心理防线,她自己承认。
当时我想介入,因为我害怕发生“破窗效应”,但又没有一定要查出来的信心,结果没到两周,同宿舍一个同学又丢了200元。
宿舍内互相猜疑,乌烟瘴气,大家都把矛头指向一位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甚至惊动家长。
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必要时可以报警,一定要查明是谁,防止破窗效应再次发生。
紧接着我院举行冬季越野赛,一位运动员告诉我,她棉袄里的10元钱丢了,当时她记得很清楚,是某某给她拿的衣服,而且口袋拉链很好,不可能掉出来,一定是别人拿去了。
我联想到某某日常生活表现,刚来时比较节俭,现在经常去外边买吃的,几次丢钱她都在宿舍。
在学院文化艺术节开幕的当晚,我从后门进大礼堂,正好她坐在后面,我悄悄走到她面前,说:“你出来。
”(语气有些严厉)我们走到了礼堂拐弯处,较暗,而且人很少的地方,我听到后面扑通一声:“对不起老师,我错了!”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没有生气,也没了愤怒,反而为她敢于面对错误的行为感到佩服。
破窗效应给我的启示
破窗理论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一辆汽车被盗,源于一个小洞;千里大堤顷崩,源于一个蚁穴。
从哲学上讲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班级工作中,我们要视发生在班级内的每一个不良现象都是大得不能再大的事,一定要引起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和工作过程中的谨小慎微,以防止“质变”。
一个凳子断了腿,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和心态;一次黑板没擦好,可能会引起班级日常管理秩序的混乱;一个正直的敢于管理的班干部如果遭到班内邪恶势力的报复,可能会导致班风的变化;一个同学课堂玩手机、睡觉可能会使这个孩子变得厌学而无所事事,最后逃课辍学……所以我常说,班主任要有一双很勤的腿、一对很冷的眼和一颗很热的心。
腿勤,就是要经常转班,一早一晚,甚至午间、课间休息时都要转;眼冷,就是要会观察、善发现教室内是否有被“打破的窗子”,“打开的小洞”,以便及时“修补”;心热,就是要动脑筋,会分析,能判断,对你所发现的“破玻璃”、“小洞”要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测。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认为当一个社区或者环境中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没有被及时处理和解决,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并且越来越严重。
这个理论的名字来源于一家商店的实际情况,即如果有一个商店的窗户被打破了,但是窗户没有及时被修好,那么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砸破窗户,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商店已经被遗弃了,而且也没有人在意里面的东西。
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破窗效应,如果一个班级中存在着一些小的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如果班主任或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的产生,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进而导致班级纪律的混乱,甚至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
从破窗效应的角度来看,班级管理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只有及时发现问题,并且进行有效的解决,才能防止问题的
扩散和产生更严重的后果。
例如,当发现有学生不守纪律时,老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2.重视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非常重要,因此,班主任或老师必须要
重视班级管理工作,认真履行职责,维护班级纪律,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管理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学生的责任。
因
此,班主任或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自我管理和责任感,让学生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和纪律,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
总之,破窗效应揭示了一个小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产生,对班级管理提出了很大启示。
班主任或老师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发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他把停在帕罗阿尔托社区的汽车保持良好状态,把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也打开。
结果停在布朗克斯街区的那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停在帕罗阿尔托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后来,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形成的原因是,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在班级管理中也会出现“破窗效应”,比如,班级环境比较杂乱,很多同学就会无意识地随地乱扔东西,如果班级环境非常干净、整洁,就会出现相反的效果。
我们经常感受到的一种现象是在非常干净的星级宾馆内,我们很难发现随地吐痰的现象,这就是“破窗效应”发挥了作用。
“破窗效应”不仅表现为环境方面的功能,班级同学的行为习惯等也会受到“破窗效应”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破窗效应心得体会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育工作中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我深入学习了破窗效应的相关理论,对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不良现象的出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就会导致更多的类似现象出现,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以下是我对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破窗效应在教育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各种不良现象,如学生的迟到、早退、抄袭、作弊等。
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像破窗一样,让其他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从而导致整个班级风气恶化。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发现不良现象要及时制止,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其次,破窗效应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处理能力。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
同时,面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要有果断的处理措施,不能姑息迁就。
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遏制破窗效应的蔓延。
再次,破窗效应启示我们要重视教育环境的建设。
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学校环境脏乱差,学生就会产生懈怠心理;如果班级风气不正,学生就会产生模仿不良行为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整洁、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
此外,破窗效应还告诉我们,教育工作中要注重预防。
预防胜于治疗,这是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我们要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现象的发生,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加强家校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等。
最后,破窗效应提醒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给予关爱和帮助。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总之,破窗效应为我们揭示了教育工作中的一些规律和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关注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良现象,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破窗心理效应是影响班级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破窗心理效应指的是当一个地方出现了破窗户、涂鸦、乱丢垃圾等一系列破烂的行为时,会引发更多的破坏性行为,因为人们会认为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价值或者管理得很差,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珍惜或者维护它。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同样会出现。
当班级中出现一些小的破窗行为,比如迟到、旷课、不守纪律等,如果老师和学生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不及时纠正,那么这样的行为就会逐渐扩大,并影响整个班级的纪律和秩序。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纠正和处理破窗行为,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一、影响班级秩序和纪律破窗心理效应会使一些小的不良行为逐渐扩大,并且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秩序和纪律。
如果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经常迟到或旷课,那么其他学生也会受到影响,逐渐放松对纪律的要求,导致整个班级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混乱。
二、影响师生关系破窗行为会导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因为老师会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感到不满和失望,而学生则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不理解和不公平,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
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也会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
三、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和品质破窗心理效应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在一个纪律不严格,行为不规范的班级中,学生会逐渐放松自己的要求,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品质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
四、影响班级形象和声誉破窗行为会影响整个班级的形象和声誉。
如果一个班级的学生普遍懒散、违纪,那么这个班级就会被认为是不良的班级,会受到师生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
这种不良的声誉会对班级和学校的整体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纠正和处理破窗行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提高班级秩序和纪律。
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应该如何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呢?以下是几点建议:一、加强班级管理和纪律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纪律教育,明确对学生的行为要求和规范,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对违纪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并向学生传递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念。
关于破窗效应的启示
关于破窗效应的启示“破窗效应”既然对班级教育管理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就要重视和防范“破窗效应”的产生。
同时,我们又可以巧妙地运用“破窗效应”来加强和优化班级管理。
一、环境“美窗”。
当我们进入一个环境非常优美一尘不染的地方,我们就不会去吐一口痰,扔一张纸,这就是周围的环境在暗示我们不要去破坏这美好的环境。
“破窗效应”强调的是利用外在的环境来教育人,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逆其道而行之,运用“破窗效应”的反面——“美窗效应”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如我们?常净化美化教室,天天做到窗明几净,学生在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没有人会故意去弄脏墙壁,没有人会随意丢一张纸,学生往往会自觉地维护着班级的美好环境。
另外,还要重视班级良好舆论环境的建设,人人讲文明,讲礼貌,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充满正能量,学生也会更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人人都会维护班集体荣誉而努力。
二、制度“保窗”。
制定班规,做到有“法”可依。
每学期伊始,班主任老师就要根据班级和学生实际,依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安全守则》《课堂常规》等制定班。
可从纪律、安全、仪表、卫生、礼仪等“五项常规”进行细化,要对学生的行为做一些具体的限制和禁止,如强调“必须怎样”“禁止怎样”,要让每个班级都构建一套严谨、规范、有效的班规。
在严格的班规面前,学生的行为也往往会较为谨慎小心,“破窗”也就难成“效应”。
三、人人“护窗”。
班主任老师要落实班规,做到有“法”必依。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不落实,就会成了摆设,“破窗效应”就会形成。
因为任何管理不到位都可能使打破“第一扇窗”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批评教育,第二扇、第三扇“窗”,就难保不被打破。
“第一扇破窗”往往是事件恶化的起点,因此,在抓规章制度时,对学生的第一次错误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
对其他方面的第一次也要加强管理,例如对第一次上课、第一次值日、第一次作业等,对每一个“第一次”,班主任都要管理规范到位,若形成“破窗效应”,想再“亡羊补牢”的难度就要大得多。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是指一个社区中的一扇破窗,如果不及时修补,可能会导致其他窗户也被破坏,最终整个社区的治安环境恶化。
这个效应可以启示我们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首先,班级管理中的破窗可以是任何小问题,例如迟到、旷课、作业不交等。
如果这些小问题不及时处理,就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例如学生之间的冲突、学生对学校的不满等。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小问题,避免它们演变成更大的问题。
其次,班级管理中的破窗也可以是学生的不良行为。
如果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就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行为,形成一种“以恶制恶”的氛围。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道德观。
最后,班级管理中的破窗也可以是班级内部的不和谐氛围。
如果班级内部存在着不和谐的氛围,例如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互相排挤等,就会影响到班级的整体氛围和学习效果。
因此,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级内部的不和谐氛围,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总之,破窗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示是,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班级内部
的小问题,避免它们演变成更大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班级的整体氛围。
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防患未然
破窗效应,本应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
看完了破窗效应的案例之后,作为班主任的我,深以为然。
我觉得这和我们平时班级管理中特别强调的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是一个道理。
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修补,永不了多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出现的一些涂鸦,如果没有被清洗掉,那不用多久,墙上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一块干净的地面,人们是不好意思做第一个丢垃圾的人的,可是一旦地上有垃圾之后,哪怕只是小小的一块纸片,很快就会垃圾成堆;同样,一个班级如果没有扼杀第一个违反规则的情况,那班风变化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强调关注孩子的第一次迟到、第一次没完成作业,关注班里第一个逃值日的孩子,关注班上第一次逆反情绪……这通通是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班主任远程培训观后感
运用“破窗效应”防微杜渐
观看了班主任培训中的很多视频,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课堂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所谓的“破窗效应”是指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破窗理论”衍生的事件在我的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主要体现在对小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做到防微杜渐。
比如说检查作业时班上刚开始只有一两个说没有带我没去核实就想信他们,后来就经常有人说没带而且没带作业的人越来越多,通过调查他们基本上是没做。
而“破窗”的影响造成后果又是非常可怕的。
杜绝“破窗理论”或及时修复“破窗”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有着很大的启示。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班级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效监控。
让“破窗”出现的可能性减少。
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修补第一块“破窗”。
班主任要有极强的敏锐性,及时发现第一块“破窗”,并妥善修补。
不然会接着出现第二、第三块“破窗”、、、、、最后千疮百孔。
充分发挥班干部或普通同学监督检查作用,鼓励普通同学互相监督检查。
让他们去监督检查学习生活中的每个环节,将结果汇总后上报给教师,这样不但减轻了自己繁重的工作而且班级情况自己也能了如指掌。
如有学生上课睡觉,偶而没完成作业适当教育即可。
但如果是性质恶劣、危害大、影响面广的大问题,则需要“大修”,即对全班同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防止同类或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
《心理学效应在教师工作中的启示》之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没有窗户了,没人去修补,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隔不久,其它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
这就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经过多次验证的心理学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一项经典实验。
他找来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社区,并且摘掉车牌,打开天窗,结果这辆车一天就被人偷走了。
另一辆车完好的停在中产阶级的社区,过了一个星期仍然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车就不见了。
在学校里,破窗效应比比皆是。
厕所的墙壁上有一个脚印,不久后墙壁上会出现很多脚印;教室的地面有一个纸团,如果没人捡起,几节课后地面上会有很多纸团;走廊的开关被人砸坏了一个,不用多久,又有很多开关被损坏;自习课上,有两个学生窃窃私语,如果没人制止,很快就会形成这个教室的集体喧闹。
学生受了环境暗示和诱导作用,违反纪律的行为开始滋生、增长。
最好的处理办法是,当墙壁上第一个脚印出现时,立刻擦拭掉;当地面上有第一个纸团时,立刻捡起来;当第一个开关被损坏时,立刻找人换掉;当自习课上有同学说话时,班干部立刻制止。
人是环境的产物,学生的行为是环境的一部分,学生与环境是一种互动关系。
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科任教师等,都应该自觉维护学校的环境和秩序,让学校环境优美、卫生干净、秩序有序,就像那辆没有被破坏窗户的汽车,学校整体就会有非常好的风貌。
在校园、教室安装监控后,大大减少学生违反纪律的可能。
学生会感到自己的行为时时刻刻在老师的监督之下,学生很多出格的行为会收敛。
哪怕监控是坏的,学生也会受到监控的震慑而收敛自己的行为。
有个老师做了一个有意思的实验,他在教室监控的旁边贴了一张纸条——“此监控已坏”。
其实,监控是好的,结果学生的“丑态”被老师一览无余。
可见,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学生的坏品质会崭露头角。
在很多学校里,班干部收钱的时候,会让学生在百元钞票上用铅笔写上自己的名字,等核实无误后再擦掉。
“破窗效应”感想
“破窗效应”的感想
“破窗效应”给我们班级管理的启示就是班主任要视小为大,要学会“小题大做”,见到被打破的“窗子”要及时修复。
有些人常常喜欢等事情发生后才来做大文章,事实上,这样一方面既伤害了学生,另一方面也使班级工作显得相当的被动。
因此,平时常预防才是最为根本的。
首先,应该在班级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规班纪,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这样,学生即使犯了错误,他的心里也是明明白白,方便了后面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我所带的班师生共同制订了班规班纪,从学生的纪律、学习、卫生等各方面都进行了细化的规定,以之为据进行学生管理就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要高度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例如,班级卫生要保持整洁、有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容易发生过错行为。
一年级开始,每天的班级卫生是个大工程。
一是学生年龄小不会干;二是他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干净与否的标准。
于是我亲自与学生一起劳动,每次进教室都不动声色的主动把地上的废纸、纸屑捡起放好。
另一方面,我严格检查,不断提醒督促。
一学年下来,每个孩子都能认真参与劳动,且能自觉地保持班级卫生的整洁。
最后,要充分重视班级的学生及班级的各种“第一”,因势利导,好的开局往往能够为教育教学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
有了平时经常性的有目的的预防,慢慢的“破窗效应”就没有了可乘之机。
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最终5篇)
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最终5篇)第一篇:班主任要谨防班级管理“破窗效应”的恶性循环班主任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本应成为从教者争相追逐、展现才智的教育舞台,可事实并非如此。
许多班主任并没有从中找到多少乐趣,反而认为是琐事缠身,如同受罪,班级管理的艺术谈不到,享受班级管理的成就感更是缺乏。
回想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深有体悟,抽丝剥茧,几经过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如果开头疏于管理,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让人产生“这个班级问题很大”的暗示,班风、成绩会每况愈下,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我们常称之为“破窗效应”。
因此,班主任要遍布“眼线”,收集信息,了然于胸,见微知著,因情择法。
或直言其非,以正视听;或私室规过,以护其心;或知而不言,静观其变。
建章立制是实现防微杜渐的好办法。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
这表明;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
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
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要警惕破窗效应不久前读到这么一个理论: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根据这一试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不仅仅在社会管理中有所应用而且也被用在了现代企业管理中。
我认为在班主任工作中"破窗理论"同样有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尤其要警惕"破窗效应"的发生。
一、"破窗效应"的危害在班级建设中任何一件有碍于班级整体发展的事情即使只是小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处理一方面犯错误的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罚容易使其更加有恃无恐今后其行为将更加难以控制;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纠正其他学生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的接受了久而久之学生的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辩能力下降;即使学生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并采取必要措施也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学生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班级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班级的建设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
因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始终遵循"教育无小事"的原则警惕在班级中"破窗效应"的发生让一切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近年来,班级管理越来越被重视。
为了提高班级的和谐度和效率,家长和学校也在加大力度进行管理。
但是,在管理中,我们不得不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破窗心理效应是什么?破窗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不及时修补,会引发其他窗户的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整个建筑会变得一塌糊涂。
同样,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一些看起来微小的问题,如学生晚到、不守时、作业草率等等,如果我们不及时处理,就会让其他学生陷入同样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信任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破窗心理效应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注重“去病根”。
班级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管理者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不光是对症下药地处理表面问题,更要用心去发掘根本问题。
例如,如果学生作业质量差,我们不仅要规定作业的正确性,也要关注学生自学水平、家庭背景和学习态度等因素,以便综合解决。
其次,班级管理要强调团队意识。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小团队,要协同完成各项任务。
而团队的最基本前提是信任和合作。
因此,班主任应该注重班级的团队建设,帮助学生熟悉规矩和秩序,让每个学生都形成一种“始终如一”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在团队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班级管理者要重视文化建设。
具有文化相似性的人更容易凝聚在一起,并产生一种相同的“精神气息”。
因此,班级管理者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如艺术、音乐和体育,以及学校和班级的传统、故事和历史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共同品味、感受和体验,形成共同的文化动力,进而在日常行为和互动中体现出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班级管理要重视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管理者需要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及时纠正不当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接受度。
同时,班级管理者也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有一定的奖励和鼓励,以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班级建设。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视 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学校要 为学生这个资源主体创造适 合其 开
发生长 的条件 。学生的主要经历是 参 与教学 活动 ,教学活动就是这个
是不存 在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先 天禀赋 ,它是学生的资源基础 ,这 个基础决定其可 以被开发成才 。学
生之 间又是有差异的 ,这个差异表
人的全面主动发展 , 才算是抓到 了
维普资讯
德
求 。无论是 ‘ 建设者 ’还是 ‘ 接班
育
广
场
体能动状态是使他们生命火 花进发
出来 的基础 ,而学校的问题 常常是
开发的富矿 , 有着 巨大发展潜能 是
和个别差异的活生生 的人 。在所有 智力正常的学 生中没 有潜能 的学生
人’ ,他们首先 都是人 ,不是知 识 的容器 ,也不是被动 的任 由教师去 捏塑 的泥 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
这项实验 为基础 ,政治学家威尔逊 和犯罪学家凯琳提 出了一个 “ 破窗
2 0
维普资讯
德
次作 业 ,有 人 轻易 不交 ;安静 教 室 ,有 人大声嘈吵……所有 这些见 惯不鲜 的不 良现象和行为 ,如果得
育
广
场
早绝后患 ,以免蔓延 。
实施素质 教育 的精髓 所在 。 ”教育 者的任务 就是要按 既定 目标去培养 人 ,那就要求 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 生的内部 动机 ,使他们感 到 自己的
不足而 自觉地 去求 足。教育人 的艺
资源 主体 开发 的中心活动 ,提高学 生 主 体素 质 是 围绕 教学 活 动开 展
的。
可 能受 到某些 暗示性 的纵容去打烂
更 多的窗户 。久 而久之 ,这些破窗
这个道理对班 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 作是很有启发意义 的,我们应予 以
充分 的重视 。
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
果在 这种公众 麻木不仁 的氛 围中 , 犯罪就会滋生 、繁荣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班级管理 中, “ 破窗”现象
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只要条
念 ,改变传统 的教学模式 ,树立 了
以建构学 生在学 习全过程 中的主体 地位 为核 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学生
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 中得到进一 步的巩 固 ,课堂教学 的育人功能也
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
性 ,引导受教育者 自我教育 。
件具备 ,所有智力正常 的学生都能 获得成功 。学生是有发展权利的和 需要理解尊重 的人 ,他们有 自己的
徽
应 ”
文/ 茂
名杨 的 一学 启 市冬 示 第梅 十 作 中
问 、熟视 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 力 ,就会纵容更多 的人 “ 去打烂更 多 的 窗户 ” ,就 极有 可 能 演 变 成
“ 千里 之 堤 ,溃 于蚁穴 ” 的恶 果 。
美 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 家菲利 普 ・ 巴 杜 ( hl i ad )于 辛 P ip Zmbro i
生命力 ,有独立 的人格和思想 ,有
站在育人高度树立 正确 的学生
观。在教学过程中 ,要 充分认识 到
学生 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具备如下 的学生观 :学生是资源主体 ,是未
自尊心 ,主体能 动性 的发挥是学生 生命力 的表 现。如何使学生处于主
得到 了进一步的开发 。 责任编辑 龙建 刚
广东教育 ・ 教研 20 0 8年第 6期
现 象 的存 在 ,都 在传 递 着一 种信 息 ,这种信息会导致不 良现象的无 限扩展 ,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 起来 是偶 然 的 、个 别 的 、轻微 的
“ 过错 ” ,如果 对 这种 行 为不 闻不
仅过 了几个小 时 ,它就不见 了。以
对待学生的问题 ,我们思考 时
要有大局意识 ,不要孤立地看待学 生 的问题 ,不要把它当作是静止 的
件事 就 到此 为止 了 。但 实 际上 这 “ 正常”背后 是隐藏着 “ 窗”现 破 象 的 :停 电 ,便 “ 无所 事 事 ”或 “ 大声 闲谈说笑 ” ,这是 观望等待 的
被动表现 ; “ 喊叫起 哄”这是要不 得的风气 ; “ 追逐 逗玩 ”则是不可 取的行为 ; “ 自走出教室”者 可 擅
16 9 9年 进行 了一项 实验 ,他 找来
效应 ”理论 ,认为 :如果有人打坏
了一幢建筑物 的窗户玻璃 ,而这扇
窗户又得不 到及时的维修 ,别人就
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其 中的一 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 社区 ,而另一 辆停 在相 对杂乱 的纽 约布朗克斯 区。停在布 朗克斯 的那 辆 ,他把 车牌摘掉 ,把顶棚 打开 ,
现在接受教育的不一致性 。社 会对 人才要求是多样 的,教师就要 注意
扬每一个学生之长 ,避每一个学生
我校 师 生通 过 几 年来 的 “ 三
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 由受教育 者 自己提 出并转化为 自己的要 求 ,充
之短 ,充分挖掘学生 的潜能 ,使每
一
主 ”教 学 活动 ,也 在逐 步 转变 观
随处 可见 ,如排队领饭 ,有人强行
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
阿尔托的那一辆 ,一个 星期也无人 理睬。后来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
车的玻璃 敲了个大洞 。结果 呢,仅
从 “ 破窗效应”中 ,我们 可以
得 到这样一个道理 :任何一种不 良
插队 ;干净 餐桌 ,有 人乱倒 剩饭 ; 洁 白墙壁 ,有人乱涂乱画 ;上课 集 会 ,有人 随便缺席 ;集体劳动 ,有 人擅 自不参加 ;严肃考场 ,有人肆 意 作 弊 ;鲜花 艳美 ,有 人随 手便 摘 ;青草初生 ,有人随便践踏 ;初
4 考 虑 问 题 要 注 意 个 别 性 和 .
大 局 性
走廊大声 闲谈说 笑 ,甚至追逐逗玩
… …
遇到这样 的情况 ,学生这样的
反应 ,一般看来 ,我们觉得是正常
的。是 的 ,如果在这种状态下 ,大 家相 安无事 ,一会儿又来 了电,这
不到教育者足够的重视 ,也未得到
及时 的制止和矫正 ,就会产生破窗 效应 ,导致事 态严重 ,混乱扩 大 , 出现难 以收拾 的局面 。因 此 ,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