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要了解的管理制度原理-破窗效应

合集下载

班级管理谨防“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谨防“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谨防“破窗效应”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一个班级如果开头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即使以后在花很大的精力,也很难把它纠正过来。

同样,一个班级如果被视为差班以后,班级的情况就会越来越糟,甚至一发而不可收拾,以至最后换班主任了事。

这些现象都是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造成的。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心理实验为基础,并由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一个观点: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扇破窗户的暗示而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时间一长,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玻璃会越来越多,最后变得破烂不堪。

这表明;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衍。

一个班级如同一辆汽车,疏于管理的班级就如同那辆玻璃被敲了一个大洞而又得不到及时修理的汽车,给人一种无序杂乱的感觉。

久而久之,学校、教师、其他班级的学生就会对这个班产生不好的印象,而这个班的学生也会逐渐认同本班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就会乘虚而入,滋长蔓延起来。

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如果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或者给人留下“这个班级问题很多”的印象,那么这个班级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问题层出不穷。

相反,如果出了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就如同把破窗及时补上了,给人一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的感觉,坏风气、坏习惯、坏思想无机可乘,那么,人们对它的评价就会越来越好,学生的心理定位也会越来越高,班级风气,学习热情就会蒸蒸日上,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1、制定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严格的班纪班规是防止“破窗效应”出现的重要保障。

古语说:“篱牢犬不入”。

只有用严格的班纪班规来扎紧班级管理这道篱笆,才能有效防止不良风气的侵袭、滋长和蔓延。

从“破窗理论”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从“破窗理论”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从“破窗理论”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做过一项试验:将两辆外型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杂乱街区,一辆车窗打开且车牌被摘掉,另一辆车封闭如常。

结果三天之内打开车窗的那辆车被破坏的面目全非,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

后来,詹巴斗又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车上所有的窗户只一天时间都被打破,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

()以此试验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即如果有人打坏了建筑物的一扇窗户玻璃,打碎玻璃者未受到惩罚,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里,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最终造成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局面。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员、设备和管理等诸多方面。

为搞好安全生产,电力企业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在反违章保安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具体的安全管理过程中,总会有怀着侥幸心理的人去钻制度的空子,或者“无意”地破坏了制度,成为第一个“打破玻璃者”。

"破窗理论"提醒我们抓安全生产必须未雨绸缪、防微杜渐,既要及时修理“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又要给第一个“打碎玻璃者”以警示,采取措施防范后面再打玻璃现象的发生。

作为管理者来说,如果缺乏捍卫制度的责任心,或者碍于人情世故对违规者放任自流,容忍了“第一块玻璃”被打碎,没有给违规者任何警戒惩罚,那么就会暗示周围的人打碎“一块玻璃”无关大局,纵容更多的人加入“破窗者”的行列,加剧车窗破坏的进度。

这样再好的安全管理制度也会形同虚设,丝毫起不到警戒约束的作用,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留下隐患,将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破窗理论”警示我们任何制度都有被破坏的可能,任何管理上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的祸端。

因此必须持之以恒,堵塞各种可能造成事故的漏洞,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维护安全制度的权威性,绝不能让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绝不给任何威胁安全生产局面的人或行为以可乘之机。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近年来,班级管理越来越被重视。

为了提高班级的和谐度和效率,家长和学校也在加大力度进行管理。

但是,在管理中,我们不得不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破窗心理效应是什么?破窗是一件小事,但如果不及时修补,会引发其他窗户的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整个建筑会变得一塌糊涂。

同样,如果在班级管理中存在一些看起来微小的问题,如学生晚到、不守时、作业草率等等,如果我们不及时处理,就会让其他学生陷入同样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信任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破窗心理效应的存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班级管理者要注重“去病根”。

班级中出现的任何问题,管理者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解决,不光是对症下药地处理表面问题,更要用心去发掘根本问题。

例如,如果学生作业质量差,我们不仅要规定作业的正确性,也要关注学生自学水平、家庭背景和学习态度等因素,以便综合解决。

其次,班级管理要强调团队意识。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小团队,要协同完成各项任务。

而团队的最基本前提是信任和合作。

因此,班主任应该注重班级的团队建设,帮助学生熟悉规矩和秩序,让每个学生都形成一种“始终如一”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在团队中占有一席之地,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

另外,班级管理者要重视文化建设。

具有文化相似性的人更容易凝聚在一起,并产生一种相同的“精神气息”。

因此,班级管理者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如艺术、音乐和体育,以及学校和班级的传统、故事和历史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可以共同品味、感受和体验,形成共同的文化动力,进而在日常行为和互动中体现出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班级管理要重视反馈机制和激励机制。

管理者需要定期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及时纠正不当的管理措施,从而提高学生对班级管理的接受度。

同时,班级管理者也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学生有一定的奖励和鼓励,以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班级建设。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些小问题如果被忽视或未及时解决,就会导致更大的问题不断出现。

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威尔森和凯林汉所提出,他们指出,当一个社区中出现了破窗、涂鸦和其他破坏行为,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就会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和不法行为的发生。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班级管理,如果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忽视了一些小问题,就会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范,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秩序和声誉。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通常会表现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被忽视,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生行为失范,最终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秩序和学习氛围。

假如一个学生经常迟到、旷课、未完成作业、在课堂上讲话、与同学打架等,如果老师对这些问题不加以重视和及时处理,其他学生也会觉得这些行为是可以容忍的,然后也纷纷效仿。

最终导致班级纪律松懈,学习氛围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如果班级管理者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不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那么这些行为将逐渐扩大,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秩序。

有学生在学校内散播谣言、欺负弱小、破坏公物等,如果学校不及时制止和处理,其他学生也会觉得可以随意行事,导致整个班级的秩序混乱,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声誉。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防止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确保班级的秩序和学习氛围良好。

如何应对破窗心理效应的发生要有效应对破窗心理效应的发生,班级管理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提高班级管理者的意识和能力: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对破窗心理效应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应对能力。

只有了解破窗心理效应的特点和危害,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

2.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班级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行为规范。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上的现象,也被称为“破窗理论”,是由社会学家威尔逊和凯琪在1982年提出的。

破窗心理效应的基本概念是,如果一个环境中出现了一个破窗玻璃不修补,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环境是被废弃的,因此会更容易忽视其他的问题。

这个理论在管理学中也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中。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即当班级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或者环境时,其他学生会更容易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甚至在这种环境中表现出更糟糕的行为。

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生的损坏行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和惩戒,其他学生就会认为这是一个被废弃的环境,从而对班级纪律也会更加漠不关心。

要重视班级环境的整洁和秩序。

班级环境整洁、秩序井然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习惯的重要条件。

如果班级中出现了破损的窗户、门窗、墙壁等现象,导致环境变得凌乱不堪,就会给学生一种不重视环境的暗示,从而造成更多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班级管理者要重视窗户、门窗等的维护和修补,使班级环境保持整洁、有序,防止破窗心理效应的发生。

要重视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纪律。

学生行为的规范和纪律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防止破窗心理效应的关键。

如果班级中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比如作业抄袭、校园欺凌、违纪等,管理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学生适当的惩戒和引导,使学生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后果,避免其他学生效仿或者无动于衷,形成恶性循环。

要重视班级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

班级管理者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榜样,做好班级管理的工作。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要积极采取措施,不仅给予学生惩戒,还要给予适当的关怀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要与学生和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良好联动,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要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塑造。

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精神灵魂,是学生行为和心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良好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行为素养。

有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看似微小的问题,比如班级里出现的“破窗”现象,但这些微小问题却可能对班级管理造成不良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及时处理班级中的问题,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破窗心理效应是指一个物理环境的褴褛、破旧、脏乱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产生不安和愤怒的心情,从而放任不管,甚至纵容更多的破窗现象出现。

这个理论最初是由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克林斯于1982年提出,他们指出,破窗会让人们认为这里没有人在关心,没人在乎,因而会放任更多的破窗现象的发生。

类似地,一个班级中存在的一些小问题,如果被忽视或者放任,可能会引发更多的问题,严重影响班级的管理和秩序。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表现得特别明显。

一个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学生的小打小闹,老师如果没有及时制止或者处罚,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这种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制止,从而可能会效仿这种不良行为,导致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又班级的卫生状况不佳,地上有纸屑、散落的书籍等,如果老师没有及时清理,学生们可能会认为没有人在关心和注意这些问题,进而产生懒散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破窗心理效应还存在于课堂纪律方面。

如果老师对学生的违纪行为采取的是姑息养奸的态度,那么其他的学生可能会感到不公平,从而对纪律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就如同破窗理论所说:“破窗要是不及时修补,那就会助长破窗现象的蔓延”。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破窗心理效应带来的不良影响。

我们要重视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

这些看似微小的问题,如果被忽视,可能会逐渐积累,最终演变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老师和学校管理者要时刻关注班级中的细节问题,及时处理。

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破窗心理效应的危害性。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重视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让他们认识到破窗行为的危害性,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爱护环境、遵守纪律的意识。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破窗效应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破窗效应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破窗效应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确保施工中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环节。

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一个称为“破窗效应”的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1. 破窗效应的概念破窗效应是指在一个环境中,如果有窗户被打破而未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

这是因为人们看到破窗时会认为这个地方不受重视,从而对窗户的破坏不再感到罪恶感。

同样,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2.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如果存在一些小的安全隐患未能及时修复或注重,就会导致更严重的安全问题的出现。

比如,在一个工地中,如果有一个堆放材料的区域没有进行规范的管理,工人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可以接受的,从而导致更多的材料堆放不规范,最终可能会引发倒塌事故。

3. 破窗效应的影响破窗效应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破窗效应会削弱人们对安全的注意力和警觉性,认为小的安全问题无关紧要,进而导致大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此外,破窗效应也会降低工人们对安全规范的遵守意愿,从而放任自己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增加了事故的风险。

4. 应对破窗效应的措施为了避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以下是几项有效的措施:4.1 提高安全意识培训通过定期的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事故案例分析、安全规范说明以及事故后果的演示等,以增强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和重视。

4.2 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立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及时修复和处理工地上的小问题。

通过及时修复,可以避免小问题演化为大问题,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4.3 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工地安全管理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安全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对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发现和整改,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4 激励安全表现通过激励机制,奖励在工地安全管理中表现出色的员工。

这样可以增加员工对安全管理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整个工地安全氛围的形成。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是指当一个地方出现了一个破窗玻璃,如果不及时修理,其他人就会认为这个地方是被忽略了的、无序的地方,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去探索破窗附近,甚至继续破坏窗户。

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凯琳在1982年提出,他们认为,社区中存在的破窗会引发不良行为的扩散,进而导致社区的犯罪率上升。

这个概念很好地描述了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针对破窗心理效应,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中也同样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个学习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绩。

如果班级管理上出现了破窗心理效应,就会导致学生对班级的整体环境产生不满和懈怠,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

破窗心理效应可能会使学生对班级管理失去信心。

当学生看到班级中经常发生违纪现象,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互相打闹等行为,但却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他们就会觉得班级管理是失效的、没有意义的。

这种失去信心的情绪会使学生对班级的规则和制度产生怀疑,可能会进一步导致他们不遵守规则,从而加剧违纪的现象。

破窗心理效应还可能导致班级中不良行为的扩散。

当一个学生在班级中表现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比如欺凌同学、缺席课程等,如果这种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处理,其他学生可能会将其作为榜样,去模仿这些行为。

这样一来,不良行为就会在班级中扩散开来,甚至会形成恶性循环。

而如果及时对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和处理,可以给其他学生一个积极的示范,让他们知道不正当的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破窗心理效应还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业成绩。

当一个学生感受到班级管理的松懈和无序,他会觉得班级不是一个适合学习的地方,从而降低对学习的关注度和学习动力。

这样一来,他的学习成绩就会受到影响。

而一个纪律严明、有条不紊的班级管理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规范的学习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成绩。

针对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应采取一些措施来制止和预防不良行为的扩散。

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

破窗效应 班级管理

破窗效应班级管理
破窗效应是由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泽姆巴多(PhilipZimbardo)提出的一个理论,指的是当一个环境中存在着破窗、垃圾、涂鸦等不良行为时,会引发其他人的模仿和加剧这种行为的趋势。

这个理论在班级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在学校班级中,如果存在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学生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恶意欺凌同学等,会引发其他学生的模仿和加剧这种行为的趋势。

这种情况下,班级管理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因此,班级管理中要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立明确的班规班纪,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自律意识;
2. 加强教师的监管和引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 倡导正面行为,鼓励学生在班级中发扬正能量,积极向上;
4. 加强班级内部的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总之,班级管理中要注意防范破窗效应的发生,避免不良行为在班级中扩散蔓延,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文化,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 1 -。

跟5S管理有关的哲学理论-破窗效应

跟5S管理有关的哲学理论-破窗效应

6S管理:与心态有关的哲理与现实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或楼房,如果那些被打破了窗户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同样一个道理:如下这些现象,就是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1、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2、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大家(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3、如果我们的生产车间现场有人乱丢、乱摆放产品,那么就会出现第二个人这么做,第三个、第四个、、、、、、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

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

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

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

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

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

事情的恶化当然还离不开后面那一双双推波助澜的手。

面对第一扇破窗”我们常常自我暗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没有惩罚。

这样想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了第二双手、第三双手 ..............................................1、把早餐带入厂区或车间,吃完了身边没垃圾筒,就随手丢弃了吧?2、去市场买瓜子,抓几个尝尝。

瓜子皮你放哪儿了?是不是看到地上已有一片瓜子皮了,就将自己磕的皮也扔地上呢?3、大热天走在街上,买根雪糕,当时没找到垃圾筒,你会将包装纸放在哪儿?是不是找个有垃圾的角落,直接扔呢?4、设备上的灰尘、墙上的笔迹、地上的痰迹就这样越来越多,我们离优雅、文明、公德就这样越来越远。

5、一个脏、舌L、差的工作环境,你会满意吗?环境早就脏了,我扔的这点儿垃圾根本起不到关键性作用”、反正也不是我先这么做的”,不少人会这样辩解道。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破窗心理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是一种犯罪学理论,提出了环境质量对于犯罪率的影响。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社区或环境中存在着被破坏的窗户,那么这个环境很容易引发更多的破坏行为和犯罪活动。

这是因为破窗户向社区传达了一种无秩序、无责任感的信息,让人们觉得“如果别人都可以这样做,为什么我不能?”班级管理中也需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防止一件看似微小的问题逐渐演变为严重的管理难题。

班级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可能表现为学生的违纪行为。

当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开小差或者玩手机时,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做。

这种现象会造成学生对违纪行为的容忍度逐渐提高,导致更多的学生纷纷效仿。

老师在发现一位学生有违纪行为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让全班学生都明白违纪行为是不被容忍的。

破窗现象还可能反映在班级环境的整洁度上。

如果有几个学生乱扔垃圾或者不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那么其他学生也会觉得随意丢弃垃圾是可以的。

这样一来,班级环境就会变得脏乱不堪,甚至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需要班级管理者定期检查班级卫生,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可以设置一些班级奖励制度,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卫生的维护和整理。

破窗现象还可能表现为学生之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缺失。

当一个学生出现作弊、欺负同学或者触犯法律的行为,其他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是可以令学生获得某种好处或者成为高手的途径。

这种心理效应可能会导致班级中道德底线的不断下降,学生不再抵制这些行为。

班级管理者需要建立诚信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对作弊、欺负他人等行为的警惕性和抵制力。

针对破窗心理效应,班级管理者还可以采取一些积极的管理策略。

可以通过举办班级互助活动、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规范学生行为等方式来预防和减少破窗现象的出现。

也可以发现和表扬学生积极向上、遵守规则的行为,增强学生对良好行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MBA管理类008——破窗效应

MBA管理类008——破窗效应

MBA管理类008——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破窗效应: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一、破窗效应的由来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二、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放纵)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产生从众心理)毫不犹豫地随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1. 引言1.1 破窗心理效应的定义破窗心理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指的是如果一个地区出现了一扇破窗玻璃,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修理,那么其他窗户也有可能被破坏。

这种心理效应暗示着人们的行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一旦出现了不良行为或破坏现象,就会传染并导致更多的不良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也同样适用,如果班级中出现了一些不端行为或纪律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和纠正,就会导致更多的学生效仿或者纷纷跟风,形成恶性循环。

班级管理者应该及时关注和处理一些小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防止形成破窗心理效应,保持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学习氛围。

1.2 破窗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破窗心理效应是指一旦一个地方出现了破窗等不良迹象,如果不及时加以修复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破窗和犯罪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破窗心理效应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如果在班级中出现了一些小的纪律问题或学生行为不当的情况,如果教师和管理者不及时进行处理和纠正,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扩大,并影响整个班级的秩序和学习氛围。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的作用,及时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维护良好的班级秩序。

通过对破窗心理效应的理解,教师和管理者可以更好地制定班级管理策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行为问题,避免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严重。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注重预防性措施,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应对破窗心理效应,促进班级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2. 正文2.1 破窗心理效应的起源与理论破窗心理效应的起源与理论可以追溯到1982年,美国社会学家威尔逊和凯林斯在《破窗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

破窗心理效应的理论核心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一些细微迹象和违规行为,会引发更多的犯罪和不良行为,从而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

威尔逊和凯林斯以一座废弃的建筑物为例,指出如果这座建筑物被打破了窗户却没有及时修理,那么围绕这座建筑物的环境就会迅速蔓延出更多的破窗、涂鸦和垃圾堆积,最终吸引更多不法分子前来破坏和犯罪。

管理学效应之破窗理论

管理学效应之破窗理论

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破窗理论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 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 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 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 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 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 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 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 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 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 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 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破窗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隔不久,其它的窗户
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 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
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 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 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
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破窗理论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
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
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 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 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 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 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 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

安全管理理论-谨防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安全管理理论-谨防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谨防安全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顿曾进行了一项著名试验:如果有人打坏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没有被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打破玻璃现象就会滋生、蔓延,这就是管理学的“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想保证建筑上的每一块窗户玻璃,就必须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

“破窗理论”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比如说安全生产中的头号敌人:习惯性违章。

习惯性违章的诱因在于个体生产人员的违规现象因没有及时得到纠正而给群体生产人员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这样的心理暗示就会象多诺米骨牌一样,他可以这样,我也完全可以这样,以至于纷纷群起而效仿,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杜绝“破窗理论”在我们安全生产实践中的效应,首先必须禁止“破窗”第一人的出现,抓住一个违章行为就应该举一反三地检查,绝不能轻易放过,使其他员工没有机会为个人的违规找借口。

其次应该让员工知晓,集团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
规定本质是以人为本,其目的不是惩戒,而是以保障员工自身的生命权利为前提的,从而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让安全入脑入心,做到人人安全,时时安全。

什么是班组管理要谨防破窗效应

什么是班组管理要谨防破窗效应

什么是班组管理要谨防破窗效应?写在前面“破窗效应”源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的一项实验。

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停放在秩序井然的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车牌摘掉了,顶棚打开。

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停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

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根据这一试验结果,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破窗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混乱无序、无规则可循、麻木不仁的心理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的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这种现象不仅在社会管理中经常出现,在企业班组管理中同样要谨防“破窗效应”的发生。

◆◆◆◆01 .企业班组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1.规章制度不严密、不完善一个班组的作风来源于班组的风气,取决于班组中正气和邪气谁占主导地位。

规章制度是进行班组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不严密、不完善,就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容易使班组产生离心力。

2.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格班组管理中,如果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事情,班组管理者没有严肃处理,人性中的从众性弱点会产生法不责众的暗示心理,对第一个闯红灯者不予制止,就会给所有等红灯的人们这样一个暗示:违反规则不会受到惩罚且能获益。

他们还会这样想:反正我不是第一个,前有车后有辙!尤其是对于那些“小奸小恶”予以放纵,久而久之,制度就会成为摆设,使员工产生懈怠轻视之心,工作流程会“被改进”,工作目标会“被修订”。

3.初战不慎,开局不利在每个班组的建设过程中,各种“第一”所产生的辐射效应是无穷的。

警惕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警惕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

警惕班级管理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是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大概意思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时隔不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墙上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内容;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不好意思丢垃圾,但一旦地上出现垃圾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东西,丝毫不觉羞愧,最初的破窗户、涂鸦与垃圾暗示着无序与纵容,成为滋生、蔓延并且“繁衍”违规行为的温床。

“破窗效应”告诉我们,环境传递了强烈的暗示和诱导信息,环境中的任何一种不良现象一旦被容忍,这种不良现象就可能被无限放大与扩展,以至于环境逐渐恶化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班级管理中就存在着形形色色的破窗效应。

比如:早读如果有一个学生迟到,班主任视而不见,或只是轻描淡写地询问几句,没有严肃处理,后面很容易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学生迟到……一名学生不出早操,班主任如果不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明天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不按时出操,后天可能就会不出操……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偷吃零食,班主任没有加以严肃批评,那么一段时间后,学生书包里,桌洞中会出现一个又一个零食袋,课堂上吃零食现象普遍蔓延……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说悄悄话,传小纸条,班主任不及时制止,过不了多少时间,整个班级就会像一个热闹的“菜市场”……班级管理中,一种小小的问题行为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这种情况就给学生们传递了一个错误信息:规则是可以不必认真遵守的。

那么尊重这个规则的人自然就会越来越少,最终会积重难返。

比如: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纪律问题成了不少班主任的一块心病和难题,有的班主任后期加强检查与管理,甚至是处罚,但都收效甚微。

其实,这是因为,在实施规章制度之初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及时处理,严格要求,有的班主任甚至认为寝室问题是小问题,常常轻视或者忽略这个问题,结果给同学们一个错误的信息一一寝室的规章制度是可以违反的,而且是可以不受处罚的。

就这样当极少发展成多时,在处理为时已晚。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重视破窗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而相反,不良的班级管理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心理效应,那就
是破窗心理效应。

它指的是,一旦一个地方存在一个破窗,如果不及时修理,其他破窗就
会接踵而至。

这一效应也同样适用于班级管理中。

首先,班级管理者应该了解破窗心理效应的含义。

这意味着,任何小问题或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更多的问题和不良行为。

例如,如果一位学生迟到三次,但管理
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其他学生就有可能效仿他的行为,更多的学生会迟到。

当一位学生
在我的班级里上课吃零食和玩手机,如果我不及时制止他,其他学生也会效仿他的行为。

这种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班级文化中的常态,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破窗心理效应也适用于班级的物品。

例如,如果一件班级物品(如椅子、黑板等)损坏了,如果管理者不及时修理或替换,其他物品也会无所顾及地被损坏。

因此,班
级管理者应该注重维护班级物品的完好性,任何一件有损坏的物品都要及时处理。

这样可
以促进学生对班级物品的爱护,让班级物品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最后,良好的班级管理可以预防破窗心理效应。

如果管理者能够及时处理任何小问题
和不良行为,就可以预防更多的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如果班级的物品被及时修理或替换,就可以避免其他物品的损坏。

这样,班级管理者就能够保持班级的安全和良好秩序,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窗效应
及时矫正和补救正在发生的问题
一、案例故事:
查票员来了,威尔逊先生才发觉忘记带月票,他对查票员说:“我不是故意逃票的,你看,我这张诚实的脸就是车票了。


“请你把脸伸过来吧,我的职责是在车票上打个孔。


”二、正解道理:
如果威尔逊先生第一次逃票的行为得到了查票员的通融,威尔逊很可能在以后乘车的过程中总是忘带月票,甚至导致其他乘客同样忘带月票,这种现象可以从“破窗效应”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

三、详细解读: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在了不同的两个社区,其中,一个社区是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区,另一个则是治安相对不太好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特意摘掉了车牌,打开了顶棚,结果不到一天,汽车就被偷走了。

而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辆,一个星期后仍然完好如初。

后来,辛巴杜用
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汽车就无踪无影了。

根据这个实验的发现,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破损的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慢慢地滋生繁荣,难以得到遏制。

破窗效应其实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哲理的另一种阐述。

如果公司对第一个迟到的员工没有给予任何惩处,其他员工不想按规定时间上班的心理便得到了纵容,导致公司的考勤制度等同虚设,员工逐渐对迟到持以理所当然的态度,结果便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不会在规定的时间坐在自己的工位上。

长此以往,员工也会渐渐地对公司其他的管理制度熟视无睹,使管理者难以对员工行为进行纠错,彻底把组织推向了无序的境地。

制度化管理以执行为前提,即使对于员工那些个别的、轻微的小错误,管理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只要行为触犯了公司的核心价值,管理者便应该根据制度的条例处理。

如果管理者没有杜绝最初的小错误、小过失,最终导致违反制度的行为如“星星之火”,在企业中成“燎原之势”,为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日本企业界,有一种叫做“红牌作战”的质量管理活动。

日本企业中那些有油污、不清洁的设备都会被贴上具有警示意义的“红牌”,如果办公室和车间卫生欠佳,也会被贴上“红牌”,警示全体员工及时进行改善,以维护一个整洁有序的工作环
境。

这种活动经过推广后,确实对于保证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破窗效应的危害
“破窗效应”理论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和行为表现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会被环境影响,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也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文明的举止也会受到影响。

“破窗”的出现,会助长人们的四种心理形成:
一是“颓丧心理”。

因为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环境遭破坏、制度无人遵守、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腐败分子逍遥法外,所以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降低。

对己对人对社会对未来缺乏信心。

怀有这种“颓丧心理”的人,即使有做人的法律的底线、道德的底线、良心的底线,即使主观上绝不去做坏人,但是消极的言行自觉不自觉地道出了你的情绪和境界来,对人和社会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是“弃旧心理”。

怀有这种“弃旧心理”的人往往是这样一种思维模式“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

如果一个物件仅仅是因为破损并且具有一定的修复价值就轻易弃掉,则是一种浪费;如果是一项规定、制度、法律仅仅是因为执行的不利或遭到破坏就轻言放弃,就会给管理造成无序,给社会造成混乱。

三是“从众心理”。

良莠不分、盲目随从、消极地规避风险与责任;甚至明知
是错误的,却要“别人能够做,我就可以做;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而不考虑应该承担行为的后果。

四是“投机心理”。

“投机心理”是一种不想努力就要达到目的的歪曲心理,当看到有机可乘并且能得到既得利益的时候,就会侥幸去试一试。

“投机心理”有时是“从众心理”的阶段性、机会性的表现,看见别人这样做过了,静观其变,无“不良”后果,认为时机成熟,开始行动。

这种非光明正大之人,往往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甚至付出惨痛的代价这四种心理都是可怕的,危害都是巨大的。

五、破窗效应的破解
当然,“破窗效应”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

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是有前提的,一是出现“破窗”,二是“没有及时修复”。

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效应’,才会应验。

那么破解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要有“好窗”。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好窗”,对于个人来说,要有鲜明的是非鉴别力,“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对于组织和团队来说,要营造良好
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工作秩序,制度完备、奖罚分明、树立正气;对于社会来说,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氛围、社会秩序,法律健全、有法必依。

所以,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首先去领导一个环境,然后去领导人,好的环境里若是彼此间充满了鼓励与学习、体谅与互动、团结与努力,那么人们就会在正向能量的环境作用下,受到感染、受到启迪,发挥出超值的贡献。

“好窗”要精心打造,“好窗”贵在坚固。

第二,要经常“护窗”。

一个制度如果出现纰漏,而没有去弥补,将会带来更多的仿效者,从而导致整个制度的崩溃,社会如此,生活如此,一个单位也如此,作为一个领导者和管理者,防漏补缺是应具备的能力之一,“破窗理论”告诉我们:任何制度都是脆弱的,没有完美和一成不变的制度,人的潜意识是无序的,当制度遭到破坏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违背制度,而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善于发现制度的漏洞,并及时更正过来。

树立“护窗”意识,保护“护窗”行为。

“护窗”人人有责,“护窗”贵在经常。

第三,要及时“补窗”。

西方流传的一首民谣:“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可见,一个微小的事件或变化,经过不断演变放大,对其未来会造成极其巨大影响,或成为决定因素。

六、破窗效应的启示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就如刘备那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