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仙》中的刘三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印象刘三姐观后感
印象刘三姐观后感【最新版4篇】目录(篇1)1.引言:对《印象刘三姐》的简要介绍2.主题一:民族文化的魅力3.主题二:民间传说的艺术价值4.主题三:演出形式的创新5.总结:对《印象刘三姐》的观后感正文(篇1)【引言】《印象刘三姐》是一部以广西民间传说为基础,运用山水实景演出的形式呈现的舞台剧。
它成功地将民族文化、民间传说和现代艺术手法融为一体,成为了中国旅游演艺的一张亮丽名片。
【主题一:民族文化的魅力】观看《印象刘三姐》,首先被其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所吸引。
剧中通过对刘三姐这一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的刻画,展示了广西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民族信仰和地域特色。
这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和感受当地民族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民族精神。
【主题二:民间传说的艺术价值】民间传说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印象刘三姐》以民间传说为蓝本,通过艺术的手法,使观众对刘三姐这一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领略到民间传说的魅力,还能从中汲取艺术养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主题三:演出形式的创新】《印象刘三姐》的演出形式独具匠心,巧妙地将山水实景与舞台表演相结合。
这种创新的演出方式,使观众在欣赏演出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
此外,舞台效果的运用也使得整部剧更加生动、立体,为观众带来了极具震撼的视听体验。
【总结】观看《印象刘三姐》后,我深感民族文化的魅力无穷,民间传说的艺术价值不朽,以及演出形式的创新带来的视觉冲击。
目录(篇2)1.引言2.电影《刘三姐》的概述3.个人对电影的观后感想4.电影对民间艺术的传播与推广5.结论正文(篇2)【引言】在我国的电影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影片,它们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电影《刘三姐》便是其中的一部,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民间艺术,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画卷。
作为一名中文知识类写作助理,在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深感震撼,对民间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刘三姐形象的层累性建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广西发生了群众性的刘三姐文化运动,不同版本的《刘三姐》反映了带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主体讲述的刘三姐故事,都赋予刘三姐符号以既相同又不同的意义,都推动了刘三姐文化的发展,使刘三姐成了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从艺术形象中认识了壮族,认识了广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艺创作在题材内容、主题人物、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都要与时代主流话语高度契合。
政治始终是第一位的,艺术只是为了强化政治宣传的效果。
在这样的话语讲述时代,不同版本的“刘三姐”形象必然契合主流的国家话语,刘三姐反抗地主、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因而惊人地雷同。
尽管如此,正如刘禾在对《刘三姐》歌舞剧、电影的改编作分析时所质疑的那样,“民间素材在与通俗文艺结合之后,能不能在官方意识形态之外,释放出一些完全不在期待之中的意义?”[1]文学审美话语并不先在地排斥阶级斗争,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文学叙事也并非必然丧失其审美价值。
伊格尔顿认为:“政治和美学、品德和美之所以是高度一致的,这是因为快乐的行为是成功的领导权的真正标志。
”[2]意识形态在文学作品中控制着人物的性格设置、故事情节走向、叙事角度、人物语言和叙事者语言等,文学不可能与政治无关。
因此,虽然歌舞剧、电影《刘三姐》确实存在明确的政策性主题,但由于艺术形象的丰足性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不同读者的阅读视野内,仍然获得复杂多样的阐释,审美意义作为情感和想象力的符号意义超出意识形态意义是可能的。
讲述话语的不同主体在当时因文化背景不同,讲述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和叙述倾向的区别在审美意义中也体现出来,刘三姐的民间叙事、阶级叙事和中原叙事的互文形象非常明显。
一、民间叙事:伦理冲突的戏曲化1954年,原宜山县(今广西宜州市)克强中学校长邓昌伶创编《刘三姐》彩调剧本的剧情结构主要是传歌、对歌、抢亲、除恶、成仙等,主题思想主要表现刘三姐反抗封建包办婚姻。
1955年,业余彩调剧作者、宜山著名歌师黄文祥,也编演了《刘三姐》彩调剧,戏分四场,主要情节有投亲、传歌、退婚、对歌、抢亲、投江、成仙等。
印象刘三姐案例分析(可打印修改)
《印象刘三姐》三分之二的演员是附近农村的渔民。他们白天劳作,晚上划着 渔舟演出,既真实地展现了漓江儿女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增加了收入。 此外,作为产业后续发展,项目组还建立了“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以教学-实 践-就业一条龙为办学模式。学校毕业生部分考入专业艺术高校和文艺团队,部 分被《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机构录用为演职员,既发掘了艺术人才,也保证了演出 队伍的稳定和质量。
《印象刘三姐》是一个偏雅的高端文化产品。高雅艺术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往往 叫好不叫座,但《印象刘三姐》尽管普通票票价为每张188元,却在世界金融危机 的逆市中既叫好又叫座。由于《印象刘三姐》的原创性,游客非常愿意掏钱看。在 他们心中,现在,到桂林旅游不看《印象刘三姐》就等于没到桂林。“《印象刘三姐》 已经成为桂林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从原创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到印象丽江印象西湖等近年来印象系列风靡中国演出业作为一部开创世界和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先河的原创性文化精品印象刘三姐从年月在桂林阳朔漓江书童山下公演至今一直保持着全国演出业中观众最多影响力最大年营业额最高的演出地位堪称我国文化产业的成功范本本体特色因地制宜印象刘三姐以漓江水域为舞台以座山峰和广袤天穹为背景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多种元素创新组合融入桂林山水之中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它突破了一个舞台三面墙的传统剧场结构赋予观众全新的视
市场定位
《印象•刘三姐》从一开始就将市场定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一个高雅 的艺术作品,,只有以市场需求来确定文化产品的定位,引起公众的文化需求欲望, 才能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水上歌舞剧《印象•刘三姐》的剧场,坐落 在桂林市阳朔县城附近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具有地势优势:桂林山水的重要 组成部分——阳朔的自然山光水色,凡浏览桂林的客人 80%都要到阳朔,这里的 峰林、清江、溶洞、田园、古民居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情画卷,吸引着众多国际及国 内游客来到阳朔度假。 人和,人气兴旺也。“山水甲天下”、“刘三姐”两大品牌,以及 具有多年市场运作成功经验的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使《印象•刘三姐》 凝聚了旺旺的人气,构成了强强合作具有成功趋向的客观条件。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
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第一篇: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印象刘三姐的案例分析一.印象刘三姐的成功表现在什么地方:1,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充分融合,树立了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
2,在世界上知名度高,影响力大,观众多,收入高,演出地位高。
1,将民族文化和商业完美融合,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树立了经典的民族文化品牌。
2,人文和自然结合,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特点山水实景演出,叠加各种优势资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印象刘三姐启用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剧场音响采用隐蔽式设计,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巧妙利用山峰屏蔽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冲击波,给消费者造成一种终身难忘的震撼效果,达到营销的目的;印象刘三姐最大限度的表现了阳朔山水,用实景,山水去带动顾客的情绪,让观众自己去体会和感受。
从生命周期上说,印象刘三姐处于哪个阶段从生命周期理论来说,印象刘三姐现在处于成熟阶段。
刘三姐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经过成长期之后,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已经有大量的相似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印象系列没有新奇之感。
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致各类印象系列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节目创新,服务质量与态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印象刘三姐的品牌战略与营销策略印象刘三姐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它明智的将其定位于世界级的品牌战略策略,它从各个反面满足了中外游客的不同需求,既保留了刘三姐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化的东西,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为中外游客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理,增加了东西方游客对中华文化的深层理解。
印象刘三姐走的是高端精品化的路线,其集名山、名水、名人、名剧等于一身,邀请张艺谋等世界知名人物来策划,再加上国内外媒体和网络终端的炒作,得到了民众广泛的关注。
“刘三姐”文化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
•艺术研究175“刘三姐”文化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研究内容摘要 宋朝至民国,刘三姐是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封建开明文人笔下善歌的才女。
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刘三姐文化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这是各种文化主体、文化力量冲突与融合的产物,作为刘三姐形象核心要素的山歌融合了中国南方各民族的浪漫狂欢文化,多民族共同拥戴的歌仙就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生体的符号。
本文对“刘三姐”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进行了分析,并深入探究了“刘三姐”文化艺术形象的多元一体建设的推广。
关键词 刘三姐;文化;多元一体;建设与推广刘三姐是壮族的文化符号,为全国观众所熟知,并通过电影和歌曲传播开来。
它极大地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把广西的地域文化传播到全国。
不能说电影的文化形式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也证明了本土民族民间文化,只要找到适合当前大众文化消费口味的文化表现形式,就有群众基础和消费市场,是可以传承和发扬的。
1 “刘三姐”文化现状刘三姐文化是在民间传奇歌唱家刘三姐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地域文化。
以刘三姐为核心形象符号的广西民歌,原本只是口头的、心理的。
他们在乡下唱歌。
他们是广西各族人民表达感情的一种媒介。
他们以原生态的形式扎根于岭南神奇的山水之中。
在春节、婚丧嫁娶期间,人们会以独唱、决斗、合唱等形式演唱自己或他人的情感。
“竹篙打水浪飞飞,我俩结交不用媒。
不用猪羊不用酒,唱首山歌带妹回”。
尤其是民歌在青年男女恋爱择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的播出和辐射影响,刘三姐的形象、山歌的魅力、广西的山川秀美闻名全国。
随着广播影视、戏剧文学、歌曲音乐等其他文化形式的附属品,以及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和发展,特别是2004年张艺谋的导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最精彩。
此次歌舞表演以桂林阳朔风光为天然舞台,以当地渔民为主要演员,借助现代高科技灯光、音响和舞台道具,汇入在动听的山歌、苗瑶侗壮少女妙曼的舞蹈、独特的民族服饰和自由的爱情主题,融于一体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创造民族歌舞的经典。
论刘三姐歌谣传承的原动力
论刘 三姐 歌谣传承 的原动力
罗 相 巧 ( 西 河 池 学 院 艺 术 系副 教 授 广 50 0 ) 4 00
摘要 :刘三姐歌谣是壮 族民间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和我国其 它民族的民歌 一样都有 自己独特的历 史背景和独特 的文化内涵 ,文章 主要从 民族性 、时代 性 、艺术性等 角度进行 阐述 ,结合 刘三姐 故事情 节 ,研 究 刘 三姐 歌 谣 传 承 的 内在 动 力 ,理 顺 刘 三 姐 歌 谣 得 以传 承 发 展 的要 素 , 对 弘扬 壮族 民 间 文 学 、 民 间 歌 谣 的 精 髓 ,促 进 刘 三姐 歌 谣 文 化 繁 荣有 一 定 的 意 义 。 关 键 词 : 民族性 ;时代 性 ; 艺术 性 ;认 同感
一
该 剧 中的 山歌 曲调优 美, 词 浅 显 通 俗 , 富感 染 力 。如 : 莫 歌 极 夸 财主 家 豪 富, 主心 肠 比蛇 毒 。塘 边洗 手鱼 也 死, 过 青 山树也 财 路 枯 ’等 等 。 1 5 年 柳 州 市彩 调剧 团演 出了这 个剧 目。根 据该 剧改 99 编 创作 的还 有 歌剧 和 电影 。 ” 随 着五 十 年代 彩 调剧 《 三 姐》 刘 进 京 汇 演 , 以及 电 影 《 三 姐 》 的成 功 播 出 , 它 开始 扬 名 海 内 刘 外 。彩调 歌 曲的主 要是 以 “ e r ”和 “ o ”为 基础 音调特 点 ,语言 sl 是 以桂柳方 言 。 自从 电影 《 三 姐 》 问世 以后 , 以独 特 的 内容 与 新 颖 的 风 刘 格 ,将 壮族 聪 明 、秀丽 的歌 仙传 说 再现 于银 幕 , 节紧 张 曲折, 情 把 刘 三姐 这位 聪 明 、美 丽 的壮 族 姑 娘 以全 新 的方 式 展 现 在 观 众 面 前 ,擅长 用 山歌 来 赞美 劳动 、赞 美 自然 、赞美 爱情 , 并用 山歌揭 露统 治 阶级对 劳 动人 民的残 酷剥 削 和压 迫 ,而 且继 续不 断在 新 的 地 方 ,用 自己的 歌 声鼓舞 民众 ,唤起 大 家与 封建 势 力做 斗争 。影 片 创 作者 为刘 三 姐设 计 的 山歌 ,朴 素生 动 ,具有 浓 郁文 本壮 族地 方 色彩 ,并 把原来 彩调 的桂 柳话 方言 改用 国语一 普通 话 ,这样全 国人 民都 能 听得懂 ,影 片 中悦耳 动 听的 歌声 与美 丽 的壮 族 山水完 美 的融 合在 一 起 ,为 影 片增 添 了独特 的 艺术 魅力 。影片 中 的大量 歌 曲根 据广 西 民歌 改 编 ,如 :家 喻户 晓 的对 歌场 面刘 三 姐唱 的旋 律和 广西 都安 民歌 “ 插秧 歌 ”极为相 似 ,对 歌 的第一 句:
论文 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唱山歌来嗨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嗨不怕滩险弯又多喽弯又多。
刘三姐,这一传奇式的壮族女子,一生光彩照人,死后又流芳百世,历史中的刘三姐,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大多对她的记载都泯没了。
不过,我们来到广西那片古老而又魅力的地方,去寻找她的点点滴,试图还原我们印象中的刘三姐。
关于刘三姐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滴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
”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
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
《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刘三姐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1958年《刘三姐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姐是罗城人,从罗城县城往怀群镇方向走40多里的乡间公路,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大石头,“三姐望乡”和“秀山看榜,这些证实了她。
在广西,刘三姐有歌仙著称,“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
歌节期间,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
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民间传说中的刘三姐故事是一个纷繁的、相互歧异的话语渊薮。
这里既有同一阶层民众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浪漫的幻想、鬼神巫术的观念。
由于该传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流传、衍化,造成故事的累层堆积、互为关联、互相矛盾的结,就这样,时间把刘三姐,时间太长了,我们只能用音箱的点点滴滴,继续说下去,故而有印象刘三姐。
印象中的刘三姐,或是英雄,唱山歌,斗地主;又或是热爱唱歌,热爱生活,人间歌仙,所以人间有三月三节;“三姐”又或是敢爱敢恨,冲破封建,崇尚爱情的古代女子,有歌证:“恋九年,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
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刘三姐形象的中国符号价值刘三姐是中国苗族山歌剧《刘三姐》中的女主角,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符号。
她以其坚强、智慧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传达了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她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中国符号的一种体现,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刘三姐的形象代表了中国女性的勇敢和坚韧。
在剧中,她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女性,面对险境和挑战从不退缩。
她勇敢地保护自己的家庭和族人,并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她的形象以及所代表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勇敢。
这种形象对中国女性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鼓励她们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敢于面对挑战。
其次,刘三姐的形象传递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在剧中,刘三姐展现了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她以自己的善良和坚持为他人树立了榜样,传达了中国传统的仁爱与道德,表现了尊老、守纪等传统价值观。
刘三姐的形象在传递这些价值观念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正直、坚守原则的形象,给予了中国人民信仰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人们对于传统道德的执着坚持。
此外,刘三姐的形象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婚姻观念。
她是一个具有自己意愿和追求的女性,她不愿受到传统的束缚和婚姻的安排。
她追求真爱和个人的幸福,不愿因婚姻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这种形象体现了中国女性日益提升的社会地位和婚姻观念的变化。
她的形象鼓励女性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抛却传统束缚,追求真爱和自我实现。
这种变革,反映了中国社会妇女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对现代婚姻观念的追求。
最后,刘三姐的形象为中国文化的宣传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山歌剧中的代表形象,她被广泛使用于文化交流和传统艺术的推广。
她的形象通过电影、戏剧、音乐等多种形式被推广到国内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国际观众的目光,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
刘三姐_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_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
第30卷第3期 河池学院学报 Vo.l30N o.3 2010年6月 JOURNAL OF HEC H IUN I VERSI T Y Jun.2010刘三姐:广西民族文化互动之符号文化社会学符号理论之视角陈钰文(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摘 要] 刘三姐是广西民族文化的形象象征,是文化交流的一个符号象征,是广西民众记述传统文化和审美特征的一个互动符号。
刘三姐主要是通过语言传播的形式,利用中介因素互动、人际互动,在社会不断内化的过程中来完善自身和寻求创新,以适应客观实际的需要,逐步形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符号。
[关键词] 刘三姐;符号;符号互动[中图分类号] C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021(2010)03-0102-04[作者简介] 陈钰文(1982-),女,广西博白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民俗学专业200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提到广西,很多人都会想到刘三姐,刘三姐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刘三姐作为广西的传说人物 歌仙,曾经传遍大江南北,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广西文化的典型代表,刘三姐已经不仅仅是刘三姐其人,而是与之相关的系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集体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刘三姐已经成为一个历史符号。
符号哲学创始人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
!人掌握符号,也就掌握了文化。
对动物来说,它只有一个实在的世界,而人除了有实在的世界外,还有一个意义的世界,也即符号的世界。
动物可以感觉到信号,有信号反映;人不仅感觉到信号,而且能够创造和使用符号,用符号来交流思想,组织社会,创造文化。
符号互动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生活中互相交流交际的个体的日常社会行为和社会环境。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的。
通过语言、手势和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但是与动物叫声不一样,人类互动主要依赖符号。
符号就是代表某物的东西,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特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印象刘三姐”民族文化传递与艺术创新
视觉 冲击 力外 ,还可 以结 合演 出来 表现 剧情 发展 的节奏 和所 要表 达 的情 绪 。 进现代 电子技 术手段和精美的舞 美设计 , 从 艺术创新形式上使观众 有 “ 印象 刘 三 姐 ” 由于 阳 朔 山水 实景 舞 台 的特 殊 性 ,对 于灯
文化元 素,实现 了民族文化全 方位 的展 示和传递。演 出中大量运 用先
大众 文 艺 ・ 民族 民 间 文化研 究 ・
孽 翟 霪 攀 鬟 羹 秦 孽 孽 季 豢 爹 囊 一
是 旅 游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的 典 范 。 在 其 编排 和 演 绎过作 为地 方文化 与旅 游业结合 山水 实景剧 之一 。现 代光 影技 术 的运 用十 分普 遍 。色彩 除 了可 以带 来强 大 的
了全 新 的 审 美 体 验 。
关键词 :印 象刘三姐 ;文化 品牌 ;山水实景 ;审美
光舞 美 的要 求也 是非 常 高的 。基于 这种 特殊 性 ,在 演 出中创 作者 大量 的 使用 了先 进 的光影 技术 来渲 染所 要表 达 的氛 围 ”印象刘
三姐 ”采 用 环境 艺术 灯光 工程 、烟 雾 效果 工程 灯 、天然 环境 形 成 “ 印象 ・ 刘 三姐 ”经 过创 作 团 队5 年 的艰 苦编 创 ,作 为 山水实 的立 体 声效 果, 突破 了传 统的 剧场 结构 , 从 视界 上延 伸 、创造 出如 景 的 开 山炮 ,一 鸣惊人 , 开创 了 中国演 艺产 品 的全新 形式 ,取得 诗如 梦 的视 觉效 果 。在灯 光舞 美 等方 面运 用现 代声 、 光 、电技 术 了显 著的 社会 效益 、经 济效 益 。 1 9 2 0 0 4 年正 式 公演 以来 ,近 1 O 年 手段 ,配合 自然 山水 , 灵活 展示 亦真 亦幻 的 艺术情 景 ,营造 出强 间 ,每 天 演 出2 场 ,场 场爆 满 ,旅游 旺季 时每天 3 场仍 出现 一 票难 烈 的视 听效 果 。远处 的 山在追 光 灯下 隐现 出柔 和 的轮廓 ,近处 缓 求的现 象 。 缓 展 开满江 被渔 民拉扯 的条 条红 稠 ,在 漓江 夜色 烟雾 的 背景下 让 该项 目2 0 0 4 年入 选全 国首 批4 2 个 文化 产业 示 范基地 ,先后 荣 人 视觉 备 受冲击 。飞扬 的冷 色被 导演 用 到极 致 ,月亮 上 仙女 飞舞 获第 二届 中国演 出盛 事奖 、 中 国乡土 文化 艺术 贡献 奖和 文 化部 首 旋 转着 ,一群代 表 本土 文化 特色 的演 员 在优 柔 的水面 翩 翩起 舞 , 届创 新奖 ,成 为 世界 旅游 组织 地 、会 议 、最佳 旅游 体 闲度假 推 荐 用 独特 的舞 蹈 语言 演绎 着刘 三姐 的生活 方式 。壮 、苗 、侗 、彝 、 项 目。 “ 印象 刘 三姐 ”之 所 以能 够被 如此 多 的大众 接 受 ,其成 功 瑶、松 佬 等 民族 的艳丽 服饰 随灯 光 的变 化 ,给观 众呈 现 出各 个不 的主 要 因素有 如下几 点 : 同的视 觉效 果 。 巧用 民族传 统文 化打 造现代 文 化品牌 四、善 用缤纷 色彩 变化 诠释 印象之 美 山水 实景 音 乐 剧 其 核 心 就 是 主题 创 意 。 即主 题 创 意 就 是 生 “ 印象 ・ 刘 三姐 ”剧 目总体 结构 分 为 : “ 序・ 山水传 说 ” “ 红 产力 。众 所 周知 ,壮 族 自古 以来 就有 歌圩 之俗 , “ 歌 仙 ”刘三 姐 色 印象 ・ 对歌” “ 绿色 印象 ・ 家园” “ 蓝 色 印象 睛歌 ” “ 金 色 印 实质 上就 是 壮族 歌圩 的 女儿 ,足 壮族 人 民能歌 善 舞者 的 “ 典型 形 象 ・ 渔火 … ‘ 银 色 印象 ・ 盛 典 ”和 “ 尾声・ 天 地 唱颂 ”几 个章 节 板 象 ”尤其 是 。其 实 ,无论 是 歌剧 、舞 剧 、采调 剧 、刘 三姐 早 已声 块组 成 ,整 个 剧 目充分 的体 现 了导 演 张 艺谋 式 的文 化 艺 术 色 彩 名 远 扬 。特 别 是 在 上 世 纪 1 9 6 1 年 代 长春 电影 制 片 厂 又将 “ 刘 三 观 ,用 色彩 解构 了整 部作 品 。 姐 ”搬 上了银幕 ,从 此 “ 刘三 姐 ”这 一 品牌形 象 更是 红遍 大江 南 印象演 出开始 时, 在万 籁俱 静 的江 面上 ,“ 刘 三 姐 ”舒 缓 的前 北 ,传到 五湖 四海 , 闻名 天 下。 奏随 着大 屏幕 由远 及近 , 缓 缓地 渲 染 了整个 空 间。 突然 , 一 声清 脆 无 数 事 实 证 明 ,一 个 品牌 的 打 造 , 必 须经 过 长 年 累 月 的 不 的女 声 打破 了寂 静 的夜 空, 随 之响 起 嘹亮 的歌音 把 观 众 带入 了壮 断积 累 ,才 能显 出特 色 ,深 入人 心 。那 么 ,如 果 借助 原有 的 “ 老 乡 的柔美 。红色 印象 中在灯 光 的 映衬下 ,浩 浩 荡荡 的渔 民划着 竹 牌 ”来 打造 “ 新 品牌 ”,就 不仅 切 实稳妥 ,而且 事半 功倍 。 “ 印 筏从 各个 不 同的 方 向驶 进 漓江 ,几 百位 渔 民拿着 红 绸再 现 了他 们 象刘 三 姐 ”巧妙 之 处都 在 于借用 了 “ 刘三 姐 ”这 一独 特 的品牌 资 劳动 生活 打渔 撒 网的 生活 场景 。红 色 充斥着 我们 的强大 的 视觉 , 源和 名 冠天 下 的桂林 山水来 大做 文章 ,以传 统 的民族 文化 内涵 为 带 来 了震 撼 的 内心 的 效 果 ,体 现 了漓 江 两岸 的劳 动 人 民热 火 朝 “ 原点 ” , 以壮 族 著名 的 “ 刘三 姐文 化 ”为 出发 点来 创造 现代 的 天 ,辛勤 劳作 的火红 场面 。 壮族 歌 谣文 化 。通 过对 当地 民族 文化 进行 深刻 的挖掘 ,将 刘三 姐 绿色 印象 中 ,竹 排 在 彩 色 的江 雾 中漂 荡 ,构 成 一 幅 幅 梦 幻 的 经典 山歌 、 民族风 情 等元 素创 新组 合 ,不 露痕 迹地 融入 山水 , 烟 的漓江 图 。当渔 火 把 “ 刘三 姐 ”镶 嵌在 山水 中 ,缓缓 向观众 驶 还 原于 自然 。在纵 向上加 以延伸 ,做到 古为 今用 ,推 陈 出新 。 来 。随后 的 几百 艘渔 船上 的渔 火 ,把江 水 点缀 得如 点状 星 火 ,靠 二 、妙用 阳朔 山水 实景 搭建独 一 无二 的演 出舞台 拢又 连成 片 ,场 面浩 大 。 自古 以来 ,就 有 “ 桂林 山水 甲天 下 ”的 名 言 ,而 阳朔 山水 银色 印象 中 ,远 处 从 江 岸 各个 角度 ,在 一 盏 盏 渔 火 的 引导 又 是桂 林漓 江 风景 最有 代表 性 的。 因此 ,利 用这 么得 天独 厚迷 人 下 ,驶 向江 面 中央 。突然 灯光 一亮 ,眼前 一 片银 色 ,利用 灯 光和 的 山水 风 光 ,在 山水 中体验 广 西的 民族 文化 和 民俗风 情 , “ 印象 色彩 交错 变 化 ,加上 背景 音 乐的衬 托 ,此 时演 员 与天 、与 地 ,如 刘 三姐 ”首次创 新 打破 了传 统 的演 出场地 的模 式 。第 一次 以真 实 此贴 切地 融合在 起 ,创造 出如诗 如 梦的视 觉效 果 ,美到 极致 。 的 山水 为背 景 。在 方 圆约两 公里 的漓 江 水域演 出, 以1 2 座 山峰为 每 一 次色 彩 的变 化 代 表 一 个 章 节 部 分 的 结束 ,下 一 个 部 分 背 景 ,附近 是桂 林 市 阳朔县 的木 山、 田家河 、木 山榨 、猫 仔 山等 的 开始 。在 “印象刘 三姐 ”中 ,全剧 就是 这样 传 递 出审美 的 体验 儿个 小 山村 , 突破 了 “ 一面 舞 台三 面墙 ” 的传统 剧场 结构 。该剧 和特 征 。缤 纷色 彩 的变化 营造 诗 如梦 的视 觉 效果 ,刘 三姐 的 民族 中将 歌 仙 “ 刘 三姐 ” 的山歌 、广 西 少数 民族 风情 、漓 江渔 火等 多 文化 主题 与 印象 主义 风格 完全 融 合在 一起 。将 艺 术元 素无 形地 融 种 元素 创新 组 合 ,融入 桂林 山水之 中 ,诠释 了人 与 自然 的和谐 关 入于 山水 之 间 ,再现 山水 的朦 胧 迷幻 的 印象 美 ,以致 升华 到 人 、 系 。带 给 了观 众 全 新 的视 听 感 受 ,整 场 演 出气 势 磅 礴 ,诗 情 画 山、水 的灵魂 美 。 意 ,实现 了艺 术形 式 的创新 。让 人们 回归到 以天 为幕 ,地 为 台 , 总之 , “ 印象刘 三姐 ”的艺 术创 新不 单 单是 一些 民间歌 舞 、 山为屏 ,歌舞 为媒 的 自 然 原 牛态 当中 。 风俗 、仪 式 的展 示 ,它是 用 高雅 的艺 术形 式 对 当地 的 民族 文 化进 当全 剧 音乐 开始 响起 时, “ 印象 刘三 姐 ” 的舞 台从远 处 的 山 行传 递和 渗 透 ,用生 命 与 自然 的对话 来更 大 程度 地满 足游 客 对旅 问顺 着 江水 蜿蜒 到 观众 所在 的梯 田型 1 8 0 度全 景 视角 的江 上 半 岛, 游 文化 的需 求在 天人 合一 的情景 中 ,让观 众 真正 体验 到 了艺 术创 岸 边优 美 的风尾 竹 、水 中 隐藏 的栈桥 , 随着 四季 的变 化, 可融 入天 新带 来 的 内心 巨大 的震撼 。 上 群 星或 漓 江烟 雨 或 四 时之 季 象, 通 过光 影 、色 调 、 明暗 等对 比 手法, 虚 实 结合 , 体 现 无 限延 伸 的魅 力 , 烘 托 出一 个 极 富层 次 感 的 参考文献:
话说《刘三姐》
话说《刘三姐》夏敏刘三姐的故事,从唐代流传至今,己有千余年的历史了,解放后,也经历了数十个风雨春秋,至今仍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群众文化生活十分关心和重视,当肖甘牛老师于1955年夏,把在宜山县(今宜州市)听到的刘三姐故事传说,整理成《歌仙刘三姐》,稿投向全国发行的《新观察》杂志后,很快得到了发表。
次年8月,当时的宜山地委、宜山专署机关报《宜山农民报》,又发表了宜山文化馆周伟、罗茂坤和民间老艺人吴老年用山歌形式撰写的《歌仙刘三姐》。
从此,“刘三姐”故事受到了世人之瞩目。
随之有人把它编成戏剧进行演唱,1959年8月底9月初,《广西日报》分5期刊登了柳州市创作的《刘三姐》剧木(第三方案),之后,广西各地先后掀起了大演大唱《刘三姐》高潮。
为弘扬民族文化,1960年4月中旬,广西全区举行了《刘三姐》文艺会演,演出各种形式的《刘三姐》。
据《广西日报》公布的统计数,全区演出各种文艺形式《刘三姐》的专业和业余文艺单位达到1009个,演、职员人数为5800余人,观众达1200万人次,形成了人人争看、个个传唱的空前盛况。
1960年间,长春电影制片厂又把《刘三姐》拍成电影,向全国发行,新加坡等一此东南亚国家先后购进此片进行放映。
《刘三姐》不仅名扬全国,而且饮誉海内外。
“刘三姐”故乡在哪里?刘三姐故事出名以后,人们很自然的谈及其故乡问题。
对此,大家众说纷纭,或说是歌迷的化身,或说在各自的一处,《广西侨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还发表过两篇各不相同的论述文章。
翻开旧宜山县志(卷二)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刘三太(当地壮语),相传唐时下枧村越女(越,为壮族的旧称),性爱唱歌。
其兄恶之,与登近河崖砍柴,三太身在崖外手攀一藤,其兄将藤砍断三太落水……今其落水崖高数百尺,上有木扁担斜插崖外,木匣悬于崖旁,人不能到,亦数百年不朽”。
至于“刘三姐”在民间的故事传说则更多了,其中有这样一首山歌:“山高不过多灵山,水深不过眉目潭;唱歌不过刘三姐,打鱼不过李十三”。
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向经典致敬”--以新编民族歌剧《刘三姐》为例
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向经典致敬”——以新编民族歌剧《刘三姐》为例①张利群张逸②:内容提要]面临“全球化”“现代化”“多元化”挑战与机遇,面对当下戏说经典及解构经典乱象,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方式“向经典致敬”,民族歌剧《刘三姐》做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该剧立足于传承弘扬刘三姐经典的优秀传统及内涵精神,着眼于现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刘三姐经典的演绎与重构,不仅在创作及演出的实践探索中取得成功,而且形成可资借鉴与启迪的中国经验,阐发文艺发展规律特征的“通变”之道,印证经典历时性建构及其表现形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之理,以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方式向刘三姐经典致敬。
:关键词]刘三姐经典歌剧《刘三姐》传承与创新通变经典性构成经典化建构刘三姐是广西极具代表性与表征性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彩调剧《刘三姐》、歌舞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所建构起的刘三姐经典以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民族风格、审美魅力的创造性及影响力,不仅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刘三姐艺术精品,而且成为享誉海内外、风靡东南亚的刘三姐经典。
当刘三姐经典形成的同时也有可能意味着刘三姐的定格与定型,甚至形成刘三姐创作模式以及内容形式相对固化形态。
20世纪末,广西文艺界曾在“88新反思”③思潮中提出“别了,刘三姐”的讨论与论争,试图突破和超越刘三姐创作模式。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场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大讨论,既进一步推动了广西文艺界的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又更①本文为2018年广西文科中心项目"改革开放40年文学批评学术史研究”、2014年广西教育厅社科项目"广西生态艺术产业生产模式研究"(批准号:YB2014040)、2015年广西社科项目"广西当代艺术生产方式研究”(批准号:15FZW002)阶段性成果。
②张利群(1952—),湖北罗田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批评。
刘三姐传说的传承性展现
刘三姐传说的传承性展现内容摘要:刘三姐也叫刘三妹、刘三娘、刘三姑,被壮族人民当作理想和智慧的化身,被誉为“歌仙”、“歌圣”。
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已流传近千百年,作为中国南部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具有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集体性、口头性特征、变异性、传承性等特点。
虽然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导致民间文学发生变异,但被流传近千百年,意味着不是随心所欲地胡编乱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是展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
关键词:刘三姐传说传承性刘三姐传说从唐朝的时候就开始流传,至今已过了千百年。
刘三姐的传说反映了壮族人民以歌代言、以歌述志、以歌娱人、以歌传媒的恋爱交友方式,显示了歌圩习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喀斯特地势所形成的美丽景色,壮族妹子表达自己羞涩感情的绣球,壮族山歌中的特有的三字句等都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以刘三姐为主的壮族风情图。
因此,刘三姐的传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仍向人们展现这位歌仙的勇敢、正义、智慧和她的山歌。
刘三姐的传说经过历代壮族人民口头流传加工,逐渐形成了一个丰满的壮族歌仙的形象。
但是民间文学的特点使刘三姐总是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
本文就刘三姐的传说在内容上的流传变异中展现出的传承性的共性展现。
一.刘三姐流传版式和内容简介1.文献版式明代孙芳桂在《歌仙刘三妹传》中说刘三姐“甫七岁音律,才思敏捷,时呼为女神童。
”[1]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盛赞刘三妹“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离内闻歌名而来者,或一日或二三日,卒不能酬和而去。
”[2]清代张尔翮在《古今图书集成》里对刘三姐的描写“年十五,其父受聘于林氏,和歌者仍终日填门,无一较胜。
至其貌羞花掩月,光彩动人,见之者无不神怡意荡,但授受之礼甚严,终不可犯。
”[3]历代文人学士如清代王士祯、陆次云、闵叙等,均在其著作中,曾将民间口传的刘三姐的传说故事加以笔录和附会,撰成比较固定的文字流传。
广西的《浔州府志》、《宜山县志》、《苍梧县志》等,亦有不少关于刘三姐传说的记载。
论歌仙刘三姐的形象-2019年文档资料
论歌仙刘三姐的形象文献标识码:A一、文学作品《歌仙》一直以来,不少文人学士为刘三姐著书立传,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她已经与屈原、李白、杜甫具有同等的影响,同等的地位。
一向具有开放眼光与心态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对广为传颂的刘三姐这一歌仙形象做出了不同的诠释,用撕裂美的方式,回归美的本质,为我们诠释了另一种美。
使我们颠覆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传说人物高、大、全形象的描写,让世人用另一种态度与眼光去看去分析传统中完美无瑕的歌仙刘三姐,回归自然的、本真的人性。
(一)人物形象刘三姐的歌声像传说中一样美妙:“如丝如缕、若有若无、奇妙异常的歌声。
这不像人的歌喉发出的,也听不出歌词,但好像是有歌词,又好像是有人唱。
”虽然具有响亮圆润的歌喉,但是王小波笔下的三姐长得可怕万分:“远远看去,她的身形粗笨得像个乌龟立了起来,等你一走近,就发现她的脸皮黑里透紫,眼角朝下搭拉着,露着血红的结膜。
脸很圆,头很大,脸皮打着皱,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
嘴很大,嘴唇很厚。
最后,我就是铁石心肠,也不忍在这一副肖像上再添上这么一笔:不过添不添也无所谓了,她的额头正中,因为溃烂凹下去一大块,大小和形状都像一只立着的眼睛。
尽管三姐爱干净,一天要用冷开水洗上十来次,但那里总是有残留的黄脓。
”这些还不够惨,随着三姐越长越大,她渐渐地发现连她身边最亲近的人:她的父母、大姐、二姐甚至小弟也开始越来越疏远她嫌弃她了。
(二)刘三姐的斗争她才十八岁。
这样花季的年龄,这样被摧残的容貌,刘三姐可谓从一出生,就注定了有一天要被社会、甚至被自己的家庭所边缘化。
对于那个女性本来就是弱者的时代,这个丑女人也许是弱者中的弱者了。
但是丑女人也向往爱情,七夕的对歌三姐期待已久,只等夜幕降临了。
在黑咕隆咚的山上,三姐唱了一曲又一曲,美妙的歌声引得对面唱起了求婚之歌,然而跟三姐料想的一样,揭开面纱后那些小伙子们无一不是四散而逃。
三姐的心好酸,但是三姐不认命,她要天天歌唱,她相信一定会有人欣赏她的歌声而不是只看重容貌。
刘三姐的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戏曲
刘三姐的戏曲作品也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戏曲作品以地方戏曲为 载体,融入了刘三姐的个人风格和情感表达。刘三姐的戏曲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方面。
刘三姐的戏曲作品在表演形式上也独具特色,她善于运用声音、表情、动作等手 段来刻画人物形象,传达情感。她的戏曲作品不仅在民间广受欢迎,还对地方戏 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族音乐特色
刘三姐的曲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 色,融合了壮族山歌的韵律和节
奏,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情。
自然声音运用
刘三姐善于运用自然声音,如鸟 鸣、水声等,营造出清新、自然
的音乐氛围。
音乐创新
刘三姐在传统山歌的基础上,融 入现代音乐元素,使音乐更加丰
富多样,具有时代感。
歌词内容评价
1 2
反映生活
刘三姐的歌词内容广泛,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 、情感和价值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传承民族文化
刘三姐作为中国民族文化 的代表之一,传承了中华 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丰富民族文化内涵
刘三姐的文化艺术形式丰 富了中国的民族文化内涵 ,为其他民族提供了借鉴 和启示。
弘扬民族精神
刘三姐的故事和歌曲弘扬 了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 和勇敢的民族精神。
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03
刘三姐的文化影响
对广西文化的影响
广西文化的代表
刘三姐作为广西文化的代表,展示了 广西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魅力 。
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
歌仙刘三姐的故事主要内容
歌仙刘三姐的故事主要内容
刘三姐,又称歌仙刘三姐,是中国云南省红河州的一位传奇人物。
她以其美丽
的外貌、卓越的歌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当地的民间英雄和文化象征。
刘三姐生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
尽管她家境贫困,但
刘三姐从小就展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她年幼时,曾在山野间追随着鸟儿的歌声,模仿它们的优美歌曲。
随着她的年龄增长,刘三姐成为了一个技艺高超的歌手,她的歌声婉转动听。
然而,刘三姐的生活并不顺利。
当时的社会对女性有着严格的束缚和限制,女
性的地位较低。
尽管如此,刘三姐没有放弃她的梦想,还是决心通过歌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刘三姐在当地的村落和集市上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
人们被她的歌声所折服,纷纷为她的才艺所倾倒。
这些经历使她赢得了“歌仙”的美誉。
然而,刘三姐的故事并不仅仅局限于她的歌唱才能。
她也是一位勇敢而坚韧的
女性,对抗着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她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为自己争取了一定的地位和尊严。
刘三姐的传奇故事也被传诵至今。
她在云南红河地区的民间歌谣中被歌颂,被
当作一位民间英雄。
她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标志着坚持、勇气和奋斗的象征。
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能战胜困难,追求梦想的力量。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的艺术融合——试论彩调剧《新刘三姐》
艺术时代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在于对优秀艺术传统的传承、弘扬与创新、创造。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创作的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2022年9月成功摘取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同年10月又获得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可以说,这是一部体现新时代精神价值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
从纵向上看,20世纪60年代的“刘三姐文化”强调阶级性与革命性的时代主题;20世纪90年代的“刘三姐文化”顺应时代经济主题,刘三姐的商业形象成为广西旅游、香烟等民族品牌的标识,此时纯“歌仙”形象的刘三姐再度回归。
彩调剧《新刘三姐》在传承发展广西“刘三姐文化”的基础上,以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舞台演绎乡村建设中人们的火热生活,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衔接的时代主题,塑造了新时代的刘三姐形象①。
剧中的姐美作为新时代的刘三姐,她的歌声不再是反对地主阶级的有力武器,而是作为歌唱个人情感、歌唱美好幸福生活的自然表达;她的身份不再是英雄式的,而是壮家乡村里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的一位普通姑娘。
从横向上看,壮剧《第一书记》、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和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优秀戏曲,其创作与改编都遵循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融合的路径。
彩调剧《新刘三姐》作为新时代民族经典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再度观照其改编之路,可揭示当代戏曲创作的内在规律。
一、以小见大:山村一隅展现时代风貌以“小”见“大”本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追求的空间审美结构,然而戏曲艺术创作也契合古典园林所追求的艺术审美空间。
彩调剧《新刘三姐》将故事的发生环境设定在广西某一山村之中,以山村的整体面貌、人物形象、情节事件集中呈现出新时代语境下国家新农村的新面貌。
彩调剧《新刘三姐》从姐美的爱情故事出发,舞台上突显的是爱情的离愁别绪,最后却落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国性、历史性的时代主题。
首先,彩调剧《新刘三姐》以现代新农村的整体面貌,反映全国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实。
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学研究
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学探究刘三姐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的女性角色,她以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民族英雄的形象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通过对,我们可以更深度地了解她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和对社会的意义。
一、刘三姐形象的历史背景1. 清朝社会背景2. 女性地位和角色3. 婚姻制度和家庭结构二、刘三姐形象的外在符号1. 衣着装饰2. 发型和妆容3. 手势和动作三、刘三姐形象的内在符号1. 心理特征和情感表达2. 性格与人格塑造3. 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四、刘三姐形象的社会象征意义1. 对女性地位的探讨2. 民族英雄和抗争精神的象征3. 文化传承和认同构建五、刘三姐形象的变革与传承1. 当代对刘三姐形象的演绎2. 新媒体时代的符号表达3. 文化市场的商业利用六、刘三姐形象的影响力和价值1. 国内外的影响力2. 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价值3. 社会认同和情感共鸣结语:通过对,我们可以更深度地理解她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所具有的历史背景、外在和内在符号、社会象征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进步。
刘三姐形象不仅仅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个角色,更是一个凝聚了中国女性和民族精神的象征,代表着社会对于对等、公理和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刘三姐形象所代表的精神,同时也需要沉思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这一形象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传承和价值的发挥刘三姐是中国民间听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
她在中国戏曲、民歌、文学作品中广泛出现,成为了一个奇特的文化代表。
通过对,我们可以更深度地理解她的外在和内在符号,以及她的社会象征意义、变革与传承以及影响力和价值。
起首,刘三姐形象的外在符号主要表此刻她的衣着装饰、发型和妆容以及手势和动作上。
刘三姐通常穿着秀丽的民族服饰,如彩色的蓝色绣花布衣和红色的裙子,这些服饰体现了她的民族特色和女性魅力。
她通常有长而黑的头发,有时会梳起来。
在表演中,她会通过手势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角色性格。
《歌仙》中的刘三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歌仙》中的刘三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王小波的早期小说《歌仙》是王小波小说《黑铁时代》中的一篇,其中的主人公刘三姐外貌奇丑、拥有美丽歌喉,且内心善良的女性形象,给读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并且使得读过《歌仙》的人都对歌仙刘三姐印象深刻。
民间文学中有关歌仙刘三姐传说很多,而以清初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1】较为完整。
本文也主要以清初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为主进行比较分析。
《天隐子•神解》:“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之曰神仙。
”刘三姐是人间中能歌善唱的佼佼者,因此被称为歌仙。
【2】在《歌仙传》中刘三妹的唱歌天赋作者给予了生动地描述:“歌仙名三妹……年十二,通经史,善为歌。
父老奇之,试之顷刻立就。
”【3】自小被称作“女神童”可见其才情之高,而后来歌名远扬,已经吸引无数人不远千里来听其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歌仙。
和刘三妹(姐)一样,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也拥有一个优美的歌喉,响亮而又圆润。
最精彩的描写之一说是刘三姐半夜在土楼唱歌吸引了足足四百人的场景:“先是有几个挑柴的站住走不动了,然后又是一帮赶骡子的,到了那里,骡子也停住脚,鞭子也赶不动……” 【4】刘三姐与刘三妹(姐)都称为歌仙,拥有美丽的歌喉,是她们的相同之处。
但是王小波对此作了发展,在形象塑造上,呈现的是貌的两极。
刘三妹(姐)是理想的歌仙形象,不仅歌美,人也美:“三妹服鲛室龙鳞之轻绡,色乱飘露,头作两丫鬓丝,发垂至腰,曳双缕之笠带,蹑九风之绞履,双眸盼然,抉影九华扇影之间”。
【5】飘若仙鸿,静若处子,光彩动人,跃然纸上。
而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却是一个外貌奇丑的女子,她的丑陋王小波给予了形象生动的正面描述:“我们的刘三姐长得可怕万分,远远看去,她的身形粗笨得像个乌龟立了起来,等你一走近,就发现她的脸皮黑里透紫,眼角朝下搭拉着,露着血红的结膜。
脸很圆,头很大,脸皮打着皱,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
嘴很大,嘴唇很厚。
” 【6】这是王小波运用比喻、夸张、白描的手法正面描写的刘三姐的丑陋外貌,这些手法的运用,把刘三姐的丑陋外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一个外貌奇丑的女子形象瞬间就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甚至让人的心灵不自觉地颤栗起来,不禁会问:“世间真有这么丑的女子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仙》中的刘三姐形象的继承与创新
作者:宋亚梅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
摘要:王小波《黑铁时代》中的歌仙刘三姐,拥有美丽的歌喉但外貌却极其丑陋。
作者在传统文化中歌仙刘三姐(妹)形象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以反乌托邦的叙述为文学画廊又增加了一个形象鲜明、富有个性的人物。
关键词:歌仙;刘三姐;反乌托邦
作者简介:宋亚梅,文学硕士,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國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01
王小波的早期小说《歌仙》是王小波小说《黑铁时代》中的一篇,其中的主人公刘三姐外貌奇丑、拥有美丽歌喉,且内心善良的女性形象,给读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并且使得读过《歌仙》的人都对歌仙刘三姐印象深刻。
民间文学中有关歌仙刘三姐传说很多,而以清初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1】较为完整。
本文也主要以清初张尔翮的《刘三妹歌仙传》为主进行比较分析。
《天隐子·神解》:“在人曰人仙,在天曰天仙,在地曰地仙,在水曰水仙,能通变之曰神仙。
”刘三姐是人间中能歌善唱的佼佼者,因此被称为歌仙。
【2】在《歌仙传》中刘三妹的唱歌天赋作者给予了生动地描述:“歌仙名三妹……年十二,通经史,善为歌。
父老奇之,试之顷刻立就。
”【3】自小被称作“女神童”可见其才情之高,而后来歌名远扬,已经吸引无数人不远千里来听其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歌仙。
和刘三妹(姐)一样,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也拥有一个优美的歌喉,响亮而又圆润。
最精彩的描写之一说是刘三姐半夜在土楼唱歌吸引了足足四百人的场景:“先是有几个挑柴的站住走不动了,然后又是一帮赶骡子的,到了那里,骡子也停住脚,鞭子也赶不动……” 【4】刘三姐与刘三妹(姐)都称为歌仙,拥有美丽的歌喉,是她们的相同之处。
但是王小波对此作了发展,在形象塑造上,呈现的是貌的两极。
刘三妹(姐)是理想的歌仙形象,不仅歌美,人也美:“三妹服鲛室龙鳞之轻绡,色乱飘露,头作两丫鬓丝,发垂至腰,曳双缕之笠带,蹑九风之绞履,双眸盼然,抉影九华扇影之间”。
【5】飘若仙鸿,静若处子,光彩动人,跃然纸上。
而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却是一个外貌奇丑的女子,她的丑陋王小波给予了形象生动的正面描述:“我们的刘三姐长得可怕万分,远远看去,她的身形粗笨得像个乌龟立了起来,等你一走近,就发现她的脸皮黑里透紫,眼角朝下搭拉着,露着血红的结膜。
脸很圆,头很大,脸皮
打着皱,像个干了一半的大西瓜。
嘴很大,嘴唇很厚。
” 【6】这是王小波运用比喻、夸张、白描的手法正面描写的刘三姐的丑陋外貌,这些手法的运用,把刘三姐的丑陋外表刻画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一个外貌奇丑的女子形象瞬间就出现在读者面前,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甚至让人的心灵不自觉地颤栗起来,不禁会问:“世间真有这么丑的女子吗?”。
继续往下读,才发现王小波不仅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勾勒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丑陋的刘三姐形象,还通过侧面描写来揭示了刘三姐的丑陋,这些侧面描写主要是通过家人、社会、阿牛哥和八只渔鹰态度上表现出来的:
家人在刘三姐小的时候对她没有歧视和偏见,而在刘三姐渐渐长大,丑陋的外貌渐渐形成的时候,偏见和远离就产生了。
家人本是刘三姐最亲的人,但是家人的嫌弃和远离正是刘三姐不幸命运的序幕,而寻根究底,还是在于她长得实在是太丑了,家人才会达到如此嫌弃的地步。
刘三姐因为担心自己的样子出去吓到别人,心地善良的她离开家人独自移居到了人烟稀少的土楼,可见她的丑人尽皆知。
而且她在土楼上唱歌吸引人和她后开窗露面后的场景二者对比,可以更形象生动地说明刘三姐外貌的丑陋吓人。
阿牛哥和八只渔鹰见到刘三姐之前和之后的不同言行和心理状态的对比,是最能反映刘三姐面貌丑陋吓人的。
阿牛哥最初的心动是被歌声迷住了,就是得知那个唱着动人歌声的人是刘三姐以后,他还是坚持说:“我不怕!我阿牛不比他们,慢说你还不是妖怪,就是真妖怪,我也要把你接到家里来!”说好第二天见面,阿牛哥为了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这样安慰自己:“怎么能想象,一个恶心的丑八怪能有一个美妙的歌喉?最可能的是,刘三姐有一点丑,但是决不会恶心人,更不是像人们说得那么伧俗不堪……”【7】最后终于见到了刘三姐,阿牛哥和八只渔鹰却得了白沙摇头疯。
一个人被另一个人的外貌吓出病来已经算是罕事,八只不知美丑为何物的渔鹰也被吓出病来,足见刘三姐外貌丑陋的程度。
这使得王小波的小说故事情节既富有浓郁的喜剧性和创造性,其中同时又蕴含了深沉的悲剧因素。
在面对爱情上,《刘三妹歌仙传》中“十七,有邕州白鹤少年张伟望者,美丰容,读书解音律,造门来访。
”【8】二人知音相逢,对歌生情,在最后说是到第七日双双登仙化石。
如此完美的结局,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的团圆情结和美好愿望。
但王小波笔下的刘三姐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
第一出生时的家庭悲剧——家人都嫌弃她,远离她;第二成长中的环境悲剧——周围人物如对山歌的男子和邻居们都躲避她,害怕她,她被迫移居镇东一个没有人家的土楼上去住。
第三是刘三姐自己的性格悲剧。
她自身不能走出丑的阴影,也太过于注重自己的外貌,觉得自己丑,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是正常的事情,暗地里也承认了别人对自己的不尊重的合理性,从而忽视了自己的内在美;其次,她太过于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眼光,不是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这样的性格,不仅不能使刘三姐生活得安然,而且还使得刘三姐陷入难以自拔的窘境,酿成了悲剧的人生。
在王小波对传统“歌仙”的继承与创新中,渗透着反乌托邦的叙述。
乌托邦思想是王小波甚为厌恶的。
【9】《王小波小说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是反乌托
邦的叙述。
【10】在《刘三姐》中,这种反乌托邦的叙述不仅是在以往美丑对比中审丑层面开拓了审美的经验域,而且在打破大团圆结局中,给人性的书写以更为复杂地维度。
刘三姐彻头彻尾的悲剧形象就是作者蓄意打破人们心中的乌托邦的大团圆结局,他笔下的刘三姐一方面没有民间传说的那么美丽,另一方面人们在读《歌仙》时,总会觉得刘三姐可能得到上帝的怜悯让她渐渐变美,或者得到阿牛哥的理解和接受,她和阿牛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但是结局是和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的,没有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这是残酷的现实与我们心中乌托邦的巨大差距所在。
王小波的创作,就是要蓄意打破人们心中所构想的理想状态,颠覆人们的惯性思维,出其不意地给人们新颖的故事情节,以此来创作和叙写了刘三姐这样一个故事,借来表达反乌托邦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3] [5] [8]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一千四百四十四卷《浔州府部·艺文二》)[Z].蒋廷锡校订.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联合出版,1985.
[2]黄达武.刘三姐的双重身份——歌仙与巫神[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
[4] [6][7] 王小波.黑铁时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9] 韩袁红.王小波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0] 罗长青.王小波研究综述[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