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程设置下的马太效应——网络红人现象
新媒体马太效应名词解释
新媒体马太效应名词解释
新媒体马太效应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
台上的现象,这种现象得名于圣经中“马太效应”这个词汇。
马太效
应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凭借早期的优势和高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优
势和高地位。
在新媒体中,这种现象表现为一些拥有大量粉丝和关注
者的博主、网红、媒体等人或机构在获取点击率、转发率、曝光率等
指标上比其他人更加容易,而这种优势也会越来越大,即“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新媒体马太效应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因为新媒体平台
的算法和机制使得用户被推荐或者曝光的机会更多。
例如,一些顶级
账号往往被新媒体平台放在更显眼的位置,或者在推广投放中赢得更
多曝光的机会。
此外,这些账号会获得更多的活动邀约和赞助合作,
从而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导致更多用户关注、转发、评论等,从而再次巩固了自己的优势地位。
新媒体马太效应不仅在社交媒体领域普遍存在,也出现在各类新
媒体行业,如自媒体、短视频、小程序、直播等。
这种现象虽然让有
优势的个人或机构更容易获得成功,但也容易导致资源不公平分配和
影响力集中,影响着新媒体市场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完
善和公正的新媒体平台机制,从而让那些有潜力和实力的人或机构有
机会获得更多发展和成长的机会。
新媒体时代的网红现象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网红现象研究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经全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网红现象崛起并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通过在互联网上发布内容而获得大量粉丝和影响力的人。
他们通过独特的个人魅力、专业知识、创意内容以及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等因素而迅速积累了大量粉丝和影响力。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红现象兴起1.1 新媒体平台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新兴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广泛传播自己创作内容和个人魅力的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发布照片、视频以及文字等形式展示自己,吸引他人关注并积累粉丝。
1.2 个人品牌塑造成为可能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品牌的创建者和塑造者。
网红通过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专业知识和创意内容,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形象,吸引粉丝的关注和支持。
二、网红现象的形成及原因分析2.1 独特个人魅力吸引粉丝网红通常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如外貌、才艺、幽默等。
他们通过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粉丝。
2.2 专业知识与创意内容赢得关注一些网红凭借自身专业知识和创意内容成为行业内的权威人物。
他们通过分享有价值和有趣的内容,赢得了更多关注。
2.3 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力新媒体平台为网红提供了广泛传播自己创作内容和个人形象的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上分享、转发等行为,网红可以迅速扩大影响力并积累更多粉丝。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红现象带来的影响3.1 经济效益的增加网红通过广告合作、产品代言、线下活动等方式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职业选择。
3.2 传统媒体格局的重塑传统媒体对于网红现象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传统媒体开始借助网红的影响力来吸引更多年轻受众。
3.3 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网红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成功和价值观念的认知,年轻人更加追求个人独特性和创意性。
马太效应与虹吸效应
马太效应与虹吸效应
马太效应与虹吸效应是今日网络社会中非常关键的互动性现象。
他们中有许多
共性与不同之处,但都能昭示出网络社会中因果关系对内容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马太效应,指的是社交网络平台上,用户们往往会放大已有热度甚至虚假信息,从而迅速散播开来。
例如一条消息通过微博传播起来,随着网民的转发,消息的热度能变的如火如荼,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形成集体舆论对其原有消息的放大。
最终,“起点之消息”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一条消息发送给更多的网民,比传统的媒体播放还要快捷。
虹吸效应,是指当一个idea、声音在社会上诞生后,会影响处于不同智力水
平的个体来思考和行动。
由于互联网衍生出大量传播渠道,导致多种信息都可以容易被公众接受,复杂的信息能快速被他人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实际上,马太效应与虹吸效应都表明,网络社会中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面对网络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和负责的对待网络传播的内容,力求积极的影响,合理的衡量网络信息,而不是以流行之名散播虚假信息,危害他人安全。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时代,媒体不再是单向传播的工具,而是一个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获取海量的信息。
同时,这个平台也给广告、推销等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
在这个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议程设置理论是指通过对媒体报道、公众关注和政治决策等因素进行分析,探寻社会上的共识性话题以及新闻报道中的话题制定机制的一种理论体系。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是主要的议程设置者,它通过媒介的选择、内容呈现、优先排序等方式来影响公众对于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从而进而影响政治决策。
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模式已经被完全颠覆。
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民主性质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话题的讨论中,影响力也从传统媒体向个人媒体转化。
网红Papi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她的个人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她的短视频中涉及的话题能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成为社会共识性话题,从而得到更多的媒体报道和政治关注。
这也证明了新媒体环境下,个人媒体也能够对公共议程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内容多样性和碎片化也使媒体无法像过去那样掌控信息流。
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的选择性意识非常强,他们会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被媒体硬性安排的话题。
在这种环境下,议程设置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对话和博弈的过程,而不再是单向的命令。
除此之外,新媒体环境下的各项数码技术也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公众对于某一话题的关注程度,更好地把握社会共识性话题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快地利用这些话题影响公共决策。
总的来说,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单一的控制者到多种形式的影响力,从单向的命令到双向的博弈,从纯粹的媒体力量到媒体与技术的结合,这些变化都对社会共识性话题的形成和议程的制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议程设置下的马太效应——网络红人现象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下的“马太效应”——对网络红人“小月月”的传播学思考今年国庆“黃金周”假期,因为有了“小月月”,我们的网络变得非常热闹。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大家对这种低俗的棋至是恶搞味道其浓的网络人物深感兴趣,新闻的娱乐化和网络炒作正在逐步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如何理智地看待这些网络事件,如何多角度地剖析这些“网络红人”出现的轨迹和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同时冷静的面对随时把我们雷得外焦里嫩的“网络红人S对网络红人的成名轨迹进行对比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就是网络推手在互联网中的议程设置,而网络时代下的议程设置,与传统的传播时代并不相同, 其中“马太效应”是促使这些人成为“红人”的一种独特现象。
一、事件引入谁是“小月月” ?在“百度百科”中对''小月月”的解释为:小月月是天涯社区网“蓉荣”帖子中的主人公。
讲述的是小月月及其所谓“男友”小W来上海游玩,“蓉荣”作为上海东道主进行招待。
但是在两天一夜的时间内,就遭到了无比复杂而乂痛苦的经历,原来小月月是传说中的极品女。
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遭到网友们的火速膜拜。
在国庆大假的最后3天,“小月月”迅速蹿红网络。
截至2010年10月10日晚上8时,“小月月”原帖点击率已超过3000 万次,网友回复8万1千余条。
有关“小月月”的衍生品:贴吧,小组、论坛、插图应运而生。
甚至有网友成立了“拜月一族”、“拜月神教”,以此“膜拜” 她。
“小月月”在网络爆红,尽管已经有人提出这是一起典型的炒作事件,但毫无疑问的是,“小月月”这个话题的持续火爆将会引起网络中新一轮的讨论和关注热潮。
事实上,网络上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太多,热闹的也很多,但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们应该懂得从一件事情的表面再到背后的源头。
而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小月月”的探究中。
“小月月”值得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个事件与越来越影响我们生活的网络传播有着莫大的关系。
随着“芙蓉姐姐S “贾君鹏”、“犀利哥二“凤姐”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传播平台,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营销作用,在网络推手的炒作下,这些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结合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很容易就成为一名真正的“红人”;另一方面,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中,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与特点,在网络中某些事件通过一定的传播技巧,就能获得大量广泛的讨论,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间的任意性、空间的无限性、传播的互动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马太效应下的短视频狂热原因——以抖音APP为例
第11卷第6期Vol.11 No.6133马太效应下的短视频狂热原因——以抖音APP 为例申昱彤(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摘 要:在社会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逐渐习惯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移动互联网上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事。
短视频的出现占据了许多人大部分的闲暇时间,增强了创作者的创作能力。
媒体的传播速率得到大量提升,公众的参与热情大大增强。
短视频狂热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门道,本文以抖音APP 为例,用马太效应原理对短视频狂热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短视频;马太效应;抖音;狂热原因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33-02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开始崭露头角。
一则15秒的视频既不会让观众用太多时间去了解一个故事,消磨耐心,又不会让观众在一个视频上停留太久产生视觉疲劳。
比起传统的宣传片、电影,短视频达到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观众快速了解信息内容的效果,同时符合当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抖音APP 原本是今日头条下的一个视频板块,最开始由网络潮人制作炫酷的特效视频吸引大众,随后普通观众开始拿起手机拍摄视频配上音乐上传平台,引起了大众的创作热情。
此后,抖音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用户原创视频,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成为了短视频平台的主要作品来源。
一、短视频的发展(一)短视频的定义与起源短视频是指以秒数计算的视频,一则视频长度大概在15~60秒之间。
创作者将拍摄的视频剪辑再配上音乐,呈现在观众眼前,专业的视频制作者还会加特效来渲染视频,增强观赏性。
短视频多以UGC 模式为主,即用户生产内容,用户原创内容。
UGC 模式的视频最早起源于国外的YouTube 平台,用户可以在该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自己创作剪辑的视频作品,从而获得其他用户的点赞与转发。
随后,YouTube 平台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最大的平民造星平台,艺人公司可以通过此平台发现更多有才能的艺人,著名的歌星贾斯汀·比伯便是以此成名。
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研究——以网红papi酱为例
2017年第20期 NEW MEDIA RESEARCH1 议程设置理论的发展概述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界的重要理论。
“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假说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在1922年发表的《舆论学》一书,李普曼认为,大众不是对外界实实在在的时间做出反映,而是对“我们头脑中图画”做出反映。
可以说,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最初的原型。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的杂志上发表了名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研究证明了他们开始提出的假设,大众媒介为政治运动设置议程,影响政治事件的显著度。
简单来说就是,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越重视什么,受众就越关心什么。
在1963年,美国政治学家伯纳德·科恩发表了重要的观点,他在《报业与外交政策》一文中指出:“很多时候,媒介也许告诉人们‘如何想’方面不太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去‘想什么’方面却惊人地成功。
”后来这一论断得到了人们的肯定,被广泛的传播,成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中心思想,对后来议程设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议程设置理论假说的提出,是对有限效果论的一个修正,改变了长期以来仅仅关注对态度和行为的影响而忽略认知影响的传统。
议程设置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受众的作用。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罗杰斯认为,研究者们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实践性的调查研究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他们的研究普遍转到了改进对传媒议程、公众议程和决策议程的测量和数据的计算等方面。
当前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议程设置理论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2 从网红的发展看议程设置理论的变化2.1 网红现象概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红”成为一个十分流行的词语。
“网红”顾名思义就是网络红人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所讨论的“网红”是指借助互联网成名的人。
他们的成名与传统的明星红人有较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渠道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明星,大多数都是通过传统媒体走红。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近年来,“网红”现象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愈发明显。
成千上万的人们努力着要成为一个“网红”,并希望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影响力来获得成功。
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让人们不得不思考背后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成为一个“网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利益。
成为一个知名的“网红”意味着自己有大量的粉丝和关注者,这进而会带来商业机会和收入。
此外,这也意味着在社交媒体上获得了巨大的认可和影响力。
这些因素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追逐“网红”梦的队伍中。
然而,这种“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许多“网红”简化了成功的过程,让人们误以为只要通过拍摄一些有趣的视频或照片就可以获得成功。
这种简化错误地暗示了成功只是运气的结果,而忽视了努力、才华和价值观所起的作用。
这会产生误导和不健康的价值观。
其次,“网红”现象也引发了关于真实性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许多“网红”通过美颜滤镜和修图技术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相距甚远的虚假形象。
这种造假对于那些试图效仿的人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使他们误以为只有通过伪装才能获得社交媒体上的关注。
与此同时,许多“网红”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即他们是否只是虚构的人物而不是真实的个体。
针对“网红”现象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对策建议值得思考。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平台审查和监管,防止虚假信息和不良行为的传播。
其次,教育系统应加强对社交媒体和真实身份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红”现象,并关注他们应有的积极价值观。
最后,媒体应提供更多平衡的报道,展示成功背后的辛勤努力和真实的故事,以消除一味追求虚假成功的错误认知。
总之,“网红”现象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新现象,它既有吸引力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成功不是简单的运气,而是需要才华、努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只有通过平衡和正确的引导,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网红”现象,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其负面影响。
除了上文中提及的原因、问题和对策建议之外,网红现象还涉及到其他一些方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进一步分析。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淘宝购物,当我们选购商品时,心里总是偏向销量高的卖家,很多卖得好的产品会不断增加销量,而卖得不好的产品会逐渐的消退下去。
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人才越来越多,反过来,对人才越没吸引力的地方,人才越来越稀缺。
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这种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赢家通吃的现象就是马太效应。
这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中相当普遍。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其实就是从众心理。
舆论占优的议题声调越来越高,浏览回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其他议题则越来越被漠视,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从而使得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在某几个话题。
在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网民虽然有选择信息的自由,但出于从众的本能,网民的注意力资源总喜欢投向那些已经显示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而这种聚集的人气反过来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当这种关注达到一定程度时,由网上舆论所聚集的能量会扩散到网下,从而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滚雪球的结果使相关事件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由一般事件成为热点甚至焦点。
这种“马太效应”往往会对现实世界中与该事件相关的各方面产生舆论压力,迫使他们也提高对此事件的关注程度。
网络世界的“马太效应”对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形成了挑战。
由于网民群体的迅速扩大,网络吸走了越来越多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大众传媒设定的重要“议程”会受到“网络议程”的消解;而大众媒体希望湮没的事件却被网络提上“议程”。
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其成为这部分意见表达的主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质疑者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异见”。
这些在现实世界“沉默”的群体在互联网这个虚拟世界中得以相互交流印证鼓励,从而发出越来越响亮的声音,形成“反沉默螺旋”。
各种力量自发的调查分析经网络平台发布后,使网络上对有关事件的评判超越了简单的情绪宣泄,而具备了类似于传统媒体报道的力量。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
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从传播学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红人现象成为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现象之一。
网络红人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创造力和社交技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视角探析网络红人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相关的传播机制。
首先,网络红人之所以能够快速走红,与他们个人特质是分不开的。
网络红人通常使用自己独特的个人形象和风格来吸引观众。
比如,他们可能有很高的颜值、出众的才艺或者引人注目的外貌等。
这些特质让他们在众多网络用户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次,网络红人的创造力在传播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网络红人通常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内容创作,从而吸引了一大批粉丝。
他们可能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展示自己的独特才华和个性魅力。
这些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让粉丝们倍感新鲜和刺激,因此愿意不断关注并分享网络红人的内容。
另外,网络红人的社交技巧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红人通常能够巧妙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与粉丝进行互动。
他们可能通过回答粉丝的问题、与粉丝进行即时交流或者组织各种粉丝活动来增强粉丝们的归属感和亲近感。
这种积极的互动受到了粉丝们的积极响应,并进一步促进了网络红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外,网络红人的传播成功还离不开传播机制的支持。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为网络红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社交媒体平台不仅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创作和传播工具,还带来了广泛的用户群体。
这些用户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共享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让网络红人的内容迅速传播。
其次,粉丝们的参与和互动也推动了网络红人的传播。
粉丝们通常会主动分享网络红人的内容,并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支持。
这些互动行为扩大了网络红人的影响范围,也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的粉丝。
要推动网络红人现象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还需关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互联网媒体环境下的快节奏与信息过载使得网络红人的生命周期变得更加短暂。
互联网中最常见的马太效应
互联网中最常见的马太效应何谓马太效应,可以说简单也可以说不简单。
好的越好,查的越差。
还记得我们村里刚流行买摩托车的时候,有第一家买了,用了一段时间后说这家伙好啊。
然后不到1个月的时间增加到了村里增加到了10辆,到后来的每家全有一辆,或者几辆,但是好景不长。
汽油不断的涨价,维修的成本不断的增加,导致很多家的摩托车在加闲置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很多人选择购买了电瓶车,然后又全部是优点,接着跟风的每家全有一辆电瓶车,后面的结果大家也应该会想到。
有点偏题了,那么现在我们的互联网上又有哪些马太效应呢?网购成风对于网购很多人不会陌生,可以说网购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那么在这里最大的案例就是淘宝网了,很多人喜欢在淘宝网购物,因为可以淘到便宜的商品。
可是当我们在选购商品的时候我们麻木了,为什么呢?因为太多人卖了,我们无法去判断了,那么在这里马太效应的效果被放大化,很多卖的好的产品会不断的增加销量,而卖得不好的产品会逐渐的消退下去。
这里很多打起了价格站,你卖100我卖80.是不是会换来一点点的优势,我想会的。
因为网购的最终表现就是在价格上面,但是这个值属于一部分人群,很多人还是喜欢去高销量的卖家那里选择购物,因为人家卖的好,是有一定的优势。
劈开产品来说,在心里打分已经偏向销量高的卖家,所以到最后的结果还是销量高的卖家获利的最多,而打价格站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里我想表达的不是一个刷销量的问题,请大家不要只参考销量。
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款免费的商品,笔者以200元的价格销售出20件。
那么很多人会惊讶,这是为什么?答案很简单,马太效应。
很多人只会看别人的成功,而不会看别人辛苦的过程,这点肯定是不可取的。
这里想表达的一点还是你抓得住消费者的心里,你或许是一个消费者,那么你目前看到的是什么呢?网站建设成风很多人说建网站可以挣钱,答案是正确的。
建网站是可以挣钱,但是和淘宝卖家一样,挣钱是少数。
或许你说你身边建网站的全部挣钱了,那么我告诉你,你只认识了一个站长。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网络推手的网络红人打造
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网络推手的网络红人打造摘要:网络推手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工作性质很是富有争议,他们对网络舆情的推动力量不可估计,他们打造的网络红人已不胜枚举。
本文将从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理论出发来分析网络推手现象,希望对网络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理论有更好的认识。
关键词:网络推手;网络红人;议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20-01一系列的网络事件,一系列的网络红人的出现,犀利哥、凤姐又再次把受众眼球引到了网络红人的身上,想到了网络推手。
在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与交互性,受众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的自由性,以至于刚开始大家都在思考,议程设置理论适不适合网络传播?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库姆斯和d.l.肖认为,“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就是指媒介的一种能力: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来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网络传播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网络媒体比起传统媒体其自由性与交互性,很难想象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但是网络中的海量信息的存在,只有那些有别于其他信息的信息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人们对有噱头的信息才会注意到,根据传播学者彭兰的研究“网络的以下特点决定了它会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第一,议程设置假设认为,人们对某些议题的关注程度,主要来源于这些议题被报道的频率与强度。
第二,在网络中,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相互交织的,而在议程设置方面,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是一个有力的补充;第三,利用互动技术,报道对象与受众可以建立直接联系,因此,当事人的影响会更直接地传递给受众,对于提高一个事件的受注目程度非常有利。
三、网络推手通过网络议程设置来把控网络事件(一)了解网络推手网络推手也称网络营销策划师、网络推客、有些人也称之为网络公关。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网红”现象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红现象在当今社会愈发盛行。
网红指的是通过互联网走红的人,其通过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美食体验等内容,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粉丝。
但是,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首先,网红现象的存在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随着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应用等的普及,人们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上传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照片、视频等内容。
这种便利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网红。
其次,网红现象也与人们对于潮流、娱乐的需求有关。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需要一种放松和娱乐的方式。
而网红们通常以食品、旅游、购物等潮流话题为主题,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然而,网红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网红在追求关注和粉丝数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夸大事实或夸大自己的能力,导致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
其次,一些网红追求炫富和浪费,这种行为无疑会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也浪费了社会资源。
再者,一些网红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粉丝,可能会过度暴露私人生活,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对网红宣传行为的监管,确保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社交媒体平台和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对网红的内容进行审查,防止虚假宣传的出现。
其次,网红们应该注重内容的质量和自我规范,不仅要迎合大众的需求,更要负责任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社会应该加强对于消费观念的教育,让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潮流。
“适度的娱乐,适度的消费”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总之,网红现象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其满足了人们对于潮流、娱乐的需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对网红的监管,网红们提高自身素质和规范行为,以及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互联网社会环境。
继续写相关内容1000字需要进一步探讨网红现象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
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解读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爆红现象成为了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无论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还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都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和互联网技术两个角度解读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爆红现象。
一、社会心理学解读1. 群体效应网络爆红现象往往是由于群体效应的作用。
当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段有趣、有创意或有争议的内容,其他人会被吸引并纷纷转发、评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链式反应。
人们往往会跟风参与其中,希望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同感。
2. 社交认同网络爆红现象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交认同。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点赞、评论和分享,是因为这些行为能够带来满足感和认同感。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人们会觉得自己与大众的兴趣和价值观相符,从而加入到讨论和分享的行列中。
3. 情感共鸣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与情感共鸣密切相关。
当一个内容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时,人们会更加愿意分享和传播。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等,通过分享和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二、互联网技术解读1. 内容创作工具的普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创作工具变得更加普及和易用。
现在,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轻松地创作和分享内容,无论是短视频、图片还是文字。
这为网络爆红现象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2. 社交媒体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爆红现象提供了广泛的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分享和传播内容,与他人互动和交流。
社交媒体的算法也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推送相关内容,进一步加速了网络爆红现象的传播速度。
3. 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传播的快速性。
当一个内容在社交媒体上爆红时,它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爆红现象更加显著,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三、网络爆红现象的影响1. 商业价值网络爆红现象往往伴随着商业价值的产生。
从7秒视频到网络刷屏——以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探析丁真现象
2021第06期 / 总第412期332020年11月,康巴汉子丁真从寂寂无名到成为顶流网红,这过程仅用了20多天。
本文将结合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变化,来解读丁真的走红过程。
一、议程设置理论概述“议程设置”这一理论假说, 最初来自上世纪20年代初期美国新闻工作者沃特·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所提出的“拟态环境”。
在他看来,我们的行为是对大众传媒报道活动所营造的“拟态环境”的一种反应,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实际情况,而不是对现实所处的真实环境做出反应,这一思想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出发点。
在此之后,美国传播学者M.E.麦库姆斯和D.L. 肖通过总统竞选研究中的定量研究、分析,证实了这一假设。
基于此,1972年,他们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正式诞生的标志。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二、新媒体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发展(一)传播主体上:由单一走向多元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传播资源、传播技术的限制,传播主体主要是专业的传媒机构、组织,呈现种类单一化的特质。
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互联网的出现给公众提供的是一个更广阔的新的交流空间,使得作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传统受众一跃成为同样掌握传播手段和渠道的主体,新的技术手段则赋予普通受众内容生产的权利。
在这种传播环境中,议程设置的主体不再是以专业的传媒机构、组织为主导,而可以是任何一个网络用户,因此议程设置的权利从集中走向分散,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
(二)传播机制上:打破传统媒体一元设置新媒体时代的新型传播机制打破了过去由媒体主导的一元设置。
人人都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就某一事件在网络社会上“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态度,“公众议题”如何影响“媒介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真实的环境中,某个事件刺激、吸引到个体——个体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上传到互联网中,形成议题,此时,议程雏形形成——之后个体在相关的社群内进行讨论,热度提高,进而构成较为完整的议程——随着热度节节攀升,在更多的社群内进行传播,议程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当事件的热度和关注度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各路媒体、各个网络意见领袖等进行报道、传播、扩散,整合构建议题,事件得到进一步的发酵——最后引发社会共鸣,成为社会热点事件。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红人现象研究
传播学视野下网络红人现象研究作者:韩熙熙桑睿来源:《科技传播》2018年第14期摘要网络红人即我们俗称的“网红”,是指通过网络媒体制造的,因某个事件或某些行为被公众高度关注的人。
他们通过发挥自己最擅长的方面,迅速在网络上走红,被称为是“草根的一代”。
网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网络成名的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更应该重视网络红人对公众思想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红人;成因分析;社会影响;规范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5-0058-02在现代媒体极速发展的时代中,“网红”是现代媒体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网红”的迅速兴起依赖于网络媒体的发展。
“网红”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喜好,创造出的新风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解读。
1 “网络红人”现象成因分析1.1 传播方式:网络媒介中“议程设置”作用大众媒介通过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报道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1]相比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网络媒体的把关能力更弱,“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具有快速传播的优势,任何人只要有想说的话,想做的事,都可以通过网络来传播,对传播内容的界定没有明显区分,网络媒体先于传统媒体传播信息,也就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先头兵。
以“奶茶妹妹”章泽天为例,因为一张手捧奶茶的照片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之后章泽天就读于清华大学,“奶茶妹妹”学霸的形象树立起来,之后与刘强东的关系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话题,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难以控制,网络的传播更加多元化。
1.2 受众分析现代社会下,网络红人不仅是传播者,还是影响者,造成片刻的观众的关注和认同也是短暂的,受众的世界不是满足的。
观众需要一个宣扬主流、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名人”与网络环境。
20世纪以来,媒体传播方式、途径日益增加,有更多的信息传播方式供人们选择。
网络文化现象之网络红人
●他爱炮轰,死缠娱乐圈:早年,王思聪就因为在微博上 不留情面地炮轰大S的婆婆张兰、歌手爱戴等一众名人,而 落得“脾气直、嘴巴毒”的标签
●口无遮拦,真的无机心?:王思聪在经常参与娱乐圈话 题讨论的同时,还会借机宣传万达发行的电影。
王思聪的网红女友们:
papi酱之所以能够快速走红也正是抓住了短视频ugc内容井喷的契机加上在内容打造方面充分结合了其影视专业的知识选题设计十分出众从生活到娱乐到两性关系都有覆盖涉及以极其接地气的草根气质叙事同时结合时事热点在几分钟的短视频内布置诸多贴近年轻用户的槽点更直接的满足年轻群体对娱乐视频的需求因而也就在当下有趣内容并不多见的内容坏境生态中顺利脱颖而出
活在表情包里的红人——尔康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不怕演技浮夸,就怕不敢爆发 全中国唯一一名能够长期逗留在微博热门 前一百名的选手,无论沧海桑田,无论山 峰有没有棱角,无论河水是不是再留,尔 康同学永恒地活跃在众多同学的聊天记录 中。绝 对 不 会 消 失 !大声告诉我!还 有比这还要红的网红吗?尔康同学也是传 说中整个中国最会说情话的男人。所有你 想得到、想不到、不敢想、想想就浑身鸡 皮疙瘩的,我福尔康大少爷都能脸不红心 不跳充满热烈情绪地给你说出来……
“网络红人”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分析
1) 网络的兴起确立了平民的媒体平台。 2) 民众的个体意识增强。 3) 网络媒介的推动作用。 4) 青少年的从众人心理பைடு நூலகம்猎奇心理
“网络红人”的社会影响分析
1) 促进了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
“网络红人”现象的出现迎合了普通民众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意识,是另外 一种自由。我们恰恰在“网络红人”现象的传播中看到了广大民众对真善 美的表达和互动中的修正。 2)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众个性的自由发展 “网络红人”之所以能流行,就是因为这些红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众 自身的某些趣味和品味。“网络红人”这个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 的多元化和公众个性的自由发展。
网红现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网红现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红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所谓网红,是指在互联网上拥有大量粉丝并因此取得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种平台发布内容,吸引粉丝的关注和追随,成为时下的新明星。
网红现象的兴起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从自我认同理论来解释人们对网红的追捧。
自我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以验证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在社交媒体上,网红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外貌和才华等,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粉丝追随。
这使得一部分观众产生了赞美和羡慕的情绪,而其他观众则开始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质疑。
这种情感产生的根源是人们在心理上希望得到认同和接受,同时也渴望从群体中脱颖而出。
其次,网红现象的兴起与社会认同感有着密切关联。
社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接纳程度。
在互联网时代,粉丝们通过追随网红表达了对特定群体的归属感。
他们选择关注和支持某个网红,因为他们认为这个网红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与自己相契合。
通过与网红的互动,粉丝们获得了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并且从而获得更强的社会认同感。
此外,网红现象也与社会满足感息息相关。
社会满足感是指个体在社交环境中获得满足和满足感的程度。
对于一些人来说,网红就像是他们的朋友,或者是理想中的伴侣或偶像。
通过观看网红的视频、听他们的故事,粉丝们体验到了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感。
这种满足感不仅来自于对自我意识的认同,还来自于对社交互动的渴望。
然而,网红现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首先,过度追求网红生活方式可能导致粉丝的自我失真。
由于在社交媒体上只展示自己生活的美好一面,网红往往被认为是完美无缺的。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使观众对现实生活感到不满意,对自身产生质疑,并可能导致自尊心的下降。
其次,网红现象也可能加剧自我关注型人格的发展。
人们追求网红的生活,也希望自己成为受欢迎的焦点,这可能导致一些人变得过度自恋和自我潜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时代议程设置下的“马太效应”——对网络红人“小月月”的传播学思考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因为有了“小月月”,我们的网络变得非常热闹。
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大家对这种低俗的甚至是恶搞味道甚浓的网络人物深感兴趣,新闻的娱乐化和网络炒作正在逐步的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如何理智地看待这些网络事件,如何多角度地剖析这些“网络红人”出现的轨迹和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互联网,同时冷静的面对随时把我们雷得外焦里嫩的“网络红人”。
对网络红人的成名轨迹进行对比和分析,就不难发现这就是网络推手在互联网中的议程设置,而网络时代下的议程设置,与传统的传播时代并不相同,其中“马太效应”是促使这些人成为“红人”的一种独特现象。
一、事件引入谁是“小月月”?在“百度百科”中对“小月月”的解释为:小月月是天涯社区网“蓉荣”帖子中的主人公。
讲述的是小月月及其所谓“男友”小W来上海游玩,“蓉荣”作为上海东道主进行招待。
但是在两天一夜的时间内,就遭到了无比复杂而又痛苦的经历,原来小月月是传说中的极品女。
至今为止被认为是“最极品女”。
遭到网友们的火速膜拜。
在国庆大假的最后3天,“小月月”迅速蹿红网络。
截至2010年10月10日晚上8时,“小月月”原帖点击率已超过3000万次,网友回复8万1千余条。
有关“小月月”的衍生品:贴吧,小组、论坛、插图应运而生。
甚至有网友成立了“拜月一族”、“拜月神教”,以此“膜拜”她。
“小月月”在网络爆红,尽管已经有人提出这是一起典型的炒作事件,但毫无疑问的是,“小月月”这个话题的持续火爆将会引起网络中新一轮的讨论和关注热潮。
事实上,网络上那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太多,热闹的也很多,但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们应该懂得从一件事情的表面再到背后的源头。
而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小月月”的探究中。
“小月月”值得我们的关注,因为这个事件与越来越影响我们生活的网络传播有着莫大的关系。
随着“芙蓉姐姐”、“贾君鹏”、“犀利哥”、“凤姐”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我们一方面看到了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传播平台,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营销作用,在网络推手的炒作下,这些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吸引广大网友的关注,结合传统媒体的跟踪报道,很容易就成为一名真正的“红人”;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互联网中,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与特点,在网络中某些事件通过一定的传播技巧,就能获得大量广泛的讨论,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传播速度快、时间的任意性、空间的无限性、传播的互动性和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 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
二、网络时代下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
1网络媒体具有自由、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和广泛的参与性,使其成为可以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意见市场”和“舆论阵地”。
网络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特点给传统传播理论中的传受关系理论带来了重大变化在网络传播时代,尤其是web2.0的兴起,这种议程设置更多的表现为公众的自我议程设置。
网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建立起自己的“拟态环境”,随着传统媒介的介入,整个事件的影响扩大,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舆论话题。
这就是网络时代的大众议程设置。
2网络中的议题主要来自网友帖子、身边的日常事件或是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等;网络媒体中的议题设置者,可以是普通网民、可以是斑竹,也可以是网站编辑。
不难发现,“小月月”事件之所以能够如此迅速地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并获得非同一般的关注度,正是在这样的公众自我议程设置推动下。
议程设置的传播效果分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认识层面上的效果,就是施加影响, 通过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受众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在天涯上,“小月月”帖子一出,经过不论是网络推手还是普通网民的推波助澜,与“小月月”相关的一系列话题就成为了网民们,尤其是在网上等着新鲜事的人而言,“小月月”的那些“惊世骇俗”的举动无疑是能够吸引他们眼球的,这样一来,那些希望炒作“小月月”的人已经达到了第一步的目标——让大家关注这个事情,让大家了解这个事情。
要想更加清楚了了解这次事件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把这次“小月月”的成名轨迹简化成一个流程图,而事实上几乎所有网络红人的成名,都必须经过类似的几个发展步骤:这是“网络红人”一般的炒作步骤,而回到这次的“小月月”热潮,则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发展的轨迹:“天涯社区出现了‘蓉荣’直播朋友《小月月雷人上海行》的帖子”——“转帖、跟帖、顶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和讨论”——“网友们火速膜拜小月月,形成‘拜月神教’和‘小月月研究组’的团体”——网友们开始人肉搜索‘蓉荣’和‘小月月’——主人公真实身份曝光——“多份报纸开始报道‘小月月’事件”——“有广告商提出邀请‘小月月’担任广告代言人”——“网上开始讨论‘小月月’事件真实性”——持续的讨论热潮,直到被新一轮的“网络红人”替代。
三、“马太效应”与“网络红人”单靠对“小月月”等人进行议题设置还不够,要保证整个事件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热点”,还离不开网络传播下的“马太效应”。
信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使传统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
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提升了网络传播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这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形成挑战。
1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2182袁川晔:《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青年记者》,2010年第2期《新约·马太福音》中的那位国王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一直到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炼出了一个术语“马太效应”,首先是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马太效应,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3而这个理论后来渐渐地被更多的领域引用,其中在传播范畴里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马太效应”。
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明显的马太效应,网络中的“马太效应”其实就是从众心理。
舆论占优的议题声调越来越高,浏览回复的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其他议题则越来越被漠视,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从而使得关注焦点越来越集中某几个话题。
而对“网络红人”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着这种明显的“马太效应”。
网络的注意力资源不是无限的,各个网页和议题之间存在着“零和”竞争关系。
某个议题引起关注肯定是迎合某些网民的心理。
互联网中信息海量,受众不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信息,在纷繁多样的信息资讯中,传受者之前更多的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互动形态。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会根据一定的需要去接触媒体,显然在受众进行互联网中的信息选择时,也会根据自己的一定喜好。
毫无疑问,每个人关注的新闻信息类型都不一样,因此网民的注意力资源总喜欢投向那些已经显示关注度较高的事件,而“小月月”的走红呈现出的是当下网络传播生态中一种新闻娱乐化、低俗化的不健康形态人们对这种与反常于伦理道德的、相悖于我们向来所理解的人和事,却往往能吸引大量的“粉丝”和“膜拜者”。
且不论人们关注“小月月”的时候是抱着怎么样的评判态度,可以肯定的是“小月月”事件迅速聚集的人气必然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对这一事件的关注。
当这种关注达到一定程度时,由网上舆论所积聚的能量会扩散到网下,从而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
4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网络红人”能够成为热议的人物。
随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些事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会越来越大,而事件中的人物自然而然会成为公众所关注的“红人”,这样的发展轨迹就像我们平时所说的“蝴蝶效应”和“滚雪球”——“广泛的舆论+极高的关注度+激烈的矛盾性+新奇的故事性”——渐渐地人们都会被这个事件所吸引,继而参与事件的讨论、思考、争辩。
这种由网民自愿参与而形成的“马太效应”往往会对现实世界中与该事件相关的各方产生舆论压力,迫使他们也提高对“小月月”的关注程度。
这种过程可以简化为以下的流程:3朱煜编译:《马太效应》,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P74周勇:《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8年3月四、小结互联网虽然缔造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在一定程度上,过分的关注这些带有“审丑”性质的“网络红人”——无论是芙蓉姐姐,还是凤姐,抑或是当红的“小月月”,都透露出当下网络传播生态中一种失衡的失调的现象。
网民们的追逐讨论是网络推手成功塑造一个个“网络红人”的重要原因。
也有学者担忧,网络红人背后的“网络推手”为了制造网络红人,刻意放大事件,操纵网络争议,事实上是把众多善良无辜的网民玩弄于股掌之间,成为他们网络红人“制造工序”中的一个原材料。
互联网的生态环境,需要每一个网民的共同构建,无可否认“网络红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娱乐心态,也带给了互联网营销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但是社会毕竟需要的是积极向上的、对人们有普遍正面教育积极的信息,过分关注“网络红人”,将会导致网络的生态空间进一步扭曲,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互联网应该传递更多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信息。
面对网络人物,我们需要多一点理性。
【参考资料】1.钟瑛:《网络传播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P2182.袁川晔:《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青年记者》,2010年第2期3.朱煜编译:《马太效应》,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年,P74.周勇:《网络传播中的“马太效应”——关于华南虎照片真伪事件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8年3月5.赛佛林、坦卡德:《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郭镇之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中国人们大学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