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觉
疼痛与闸门学说
疼痛与闸门学说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和其他感觉相比,痛觉有其特殊的属性。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是一种复合感觉。
其次,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
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
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觉。
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
疼痛的分类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
其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
它表现为:痛觉缓慢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痛等。
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专门感受痛觉的感受器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
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
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Aδ类一样。
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常温变化无反应。
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反应。
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感受器。
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
其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感受痛觉的。
传导痛觉冲动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是较细的神经纤维,包括Aδ纤维和C 纤维。
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
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传导痛觉冲动的。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
痛觉的传递和调制一、概述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它包括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痛感觉,以及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痛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或内脏植物性反应,常伴随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痛觉可作为机体受到伤害的一种警告,引起机体一系列防御性保护反应。
但另一方面,疼痛作为报警也有其局限性(如癌症等出现疼痛时,已为时太晚)。
而某些长期的剧烈疼痛,对机体已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
因此,镇痛(analgesia)是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人们在研究疼痛时,通常采用测定痛阈(pain threshold)的方法。
痛阈又可分为痛感觉阈和痛反应阈。
因此在研究痛觉时需要采用多指标进行综合性研究。
另外还可记录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的电变化。
痛与镇痛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近三十年来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在我国,有关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神经机制的研究也促进了痛觉生理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国际影响。
二、痛觉的传递(一)感受器和传入神经纤维一般认为,痛觉的感受器就是游离神经末梢,它广泛分布在皮肤各层、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旁结缔组织、腹膜脏层和壁层处。
任何外界的或体内的伤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学的),均可导致局部组织破坏,释放各种内源性致痛因子。
有人将皮肤痛感受器分为,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和多觉型痛感受器(PMN)。
前者只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
多觉型痛感受器可对多种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
在人身上找到的C纤维感受器多为多觉型痛感受器。
持续性伤害性刺激可使上述两种感受器的阈值降低,形成痛觉过敏(hyperalgesia)。
引起疼痛的内源性致痛因子一般有三个来源:①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如K+、H+、5-HT、组胺等。
②由损伤细胞释放出有关的酶,然后在局部合成产生,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③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如P物质。
一般认为,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属于较细的Aδ和C纤维。
痛觉规行心理学
痛觉规行心理学
痛觉规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疼痛感知和行为反应的学科。
疼痛是人类最常见的生理感觉之一,也是最为复杂的感觉之一。
痛觉规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疼痛的感知、疼痛的认知、疼痛的情感反应以及疼痛的行为反应等方面。
疼痛的感知是指人体对疼痛刺激的感知过程。
疼痛的感知是由神经系统完成的,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疼痛的感知过程中,感觉神经元接收到疼痛刺激后,将其传递给传入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再将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最终产生疼痛的感知。
疼痛的认知是指人体对疼痛的认知过程。
疼痛的认知是由大脑完成的,包括前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多个脑区。
疼痛的认知过程中,大脑对疼痛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疼痛的认知。
疼痛的情感反应是指人体对疼痛的情感反应过程。
疼痛的情感反应是由大脑完成的,包括扣带回、杏仁核、前额叶和顶叶等多个脑区。
疼痛的情感反应过程中,大脑对疼痛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产生疼痛的情感反应。
疼痛的行为反应是指人体对疼痛的行为反应过程。
疼痛的行为反应是由大脑完成的,包括脊髓反射、自主神经系统反应和意识控制反应等。
疼痛的行为反应过程中,大脑对疼痛刺激进行加工和处理,
产生疼痛的行为反应。
痛觉规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疼痛感知和行为反应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疼痛的感知、疼痛的认知、疼痛的情感反应以及疼痛的行为反应等方面。
疼痛的感知、认知、情感反应和行为反应是由神经系统完成的,包括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等。
第十一章痛觉ppt课件
11
12
The convergence of nociceptor input from the viscera and skin 13
四、痛阈(Pain threshold) ①痛感觉阈(Pain sensation threshold) 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时所受到的最小刺 激量。 ②痛反应阈(Pain reaction threshold) 指引起躯体反射(屈肌反射、甩头、甩尾、嘶 叫等)和内脏反应(血压、脉搏、瞳孔、血管容 积、皮肤电反射、皮肤温度、呼吸等变化)所 需的最小伤害性刺激量。
6
来源
自主神经 节前纤维
自主神经 节后纤维
纤维直径(μm) 传导速度(m/s) 锋电位持续时间(ms) 负 后 电 位 正 后 电 位
1~3 3~15 1.2 无 1.5~4.0 100~300
0.3~1.3 0.7~2.3
0.4~0.5 3~5 12~20 0.2 40~60
% 锋电位 高度
持续时间 (ms) % 锋电位 高度 持续时间 (ms)
15
Peripheral chemical mediators of pain and hyperalgesia 16
伤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
背根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中感受和传递伤害性冲 动的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外周部分,是没有特化的游离 神经末梢,广泛分布在皮肤、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 ◇高阈机械痛感受器(HTM, high threshold
First and second pain
7
Spinal connections of nociceptive axons
皮肤感觉痛觉PPT医学课件
皮肤痛
伤害性刺激引起皮肤疼痛时,可导致先后产 生两种性质的痛觉:一是快痛,也叫刺痛。 它的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清楚、发生迅速、 消失也迅速;另一是慢痛,也叫灼痛。其表 现为痛觉形成缓慢、呈烧灼感,是一种弥漫 性而定位较差、持续时间长、强烈而难以忍 受的疼痛,这类疼痛常伴以心血管和呼吸反
皮肤中的各种感受装置 A:Ruffini小体 B:Meissner小体 C: 环层小体即Pacini小体 D:Krause球 E:皮肤的游离神经末梢
皮肤感觉— 痛觉
皮肤感觉—痛觉
皮肤感觉分类 痛觉的概念 痛觉的发生 镇痛止痛 先天性痛觉缺失症 痛觉影响因素
皮肤感觉分类
冷 温 触 痛 觉 觉 觉 觉
疼痛是一种常有的感觉,疼痛是一种常
有的感觉,是由有可能损伤或已经造成 皮肤损伤的各种性质的刺激所引起的, 机械、电、热等刺激都能引起痛觉。痛 觉往往与其他肤觉如触、压、冷、热等 相结合。其他肤觉可因刺激的增强而发 生性质变化,转化为痛觉。
一般认为,痛觉 感受器是 游离神经末梢。
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
些物质(如K+、H+、组织胺、 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 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 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
注:关于皮肤感受器的说法, 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特异 学说、型式学说和闸门学说
痛觉的中枢神经通路
痛觉的中枢通路是弥散的
研究发现在脊髓中存在着 6条传导痛觉的通 路(新脊丘束、旧脊丘束、 脊网束、 脊颈束、 背索、灰质神经元链)
痛觉信息在中枢的传递是复杂的、多样的
如果用微电极(尖端只有 1微 米左右)记录神经细胞电反 应,还是可以在一定的部位 找到只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 应的细胞 此外,在从脊髓到丘脑的许 多部位还看到另一现象,即 有一些神经自发的放电活动, 给予身体伤害性刺激时,放 电活动暂时减少或停止。
痛觉及其调制
(二)脊髓背角突触传递的可塑性变化 1.C- 纤维诱发电位的长时程增强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1) C 纤维诱发电位的特征 :高阈值;长潜伏 期;受到上位中枢的强烈抑制。 (2) C 纤维诱发电位 LTP 的诱导 :1-100Hz 的刺激均可引起 LTP,但以 100Hz 的刺激 效率最高。 (3) 阻断 NMDA、NK1 或 NK2 受体可防治 LTP 的产生
交叉对侧外侧上行 背根进入脊髓后根外侧部 痛、温传入纤维(细)
后内侧腹核
三叉神经脑桥、中脑核 三叉丘系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
二.痛觉的分类
生理性疼痛和病理性疼痛 快痛和慢痛 体表痛和深部痛
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
生理性疼痛: 特点是阈值高、持续时间短,属 于机体的防御反应。 病理性疼痛:又称临床疼痛伴有损伤、炎症等病 理变化,其特点是痛阈低、对痛刺激异常敏感和 伴有自发性疼痛。 Good pain:生理性疼痛和持续较短的病理性疼 痛,一般组织修复后痛觉过敏消失。 Bad pain:伤口愈合数月乃至数年后疼痛仍然持 续,如幻肢痛等,对机体无任何益处。
快痛和慢痛
按性质分为 快痛(fast pain)和慢痛(slow pain)
快痛
时相 迅速发生
慢痛
发生较慢 0.5 – 1S
刺激终止
性质
消失
尖锐而定位清楚
持续几秒钟
定位不清、强烈
传入纤维
投射部位 发生部位
Aδ类纤维
第一、二体感区 浅表组织
C类纤维
扣带回 深部组织
慢痛常伴有情绪和心血管、呼吸等内脏功能变化;
痛觉及痛觉的调制
痛觉的定义及痛觉感受器 痛觉的分类 内脏痛和牵涉痛 痛觉的调制 痛觉过敏的机制
在生理上,痛苦是如何产生的?
在生理上,痛苦是如何产生的?一、神经传导的角度解析痛苦的生理机制痛苦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产生与神经的传导过程密切相关。
当身体组织受到损伤或刺激时,痛觉感受器会被激活并传递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
具体而言,痛觉信息首先通过感觉神经纤维传导至脊髓,然后再经过传导归入大脑皮质中疼痛中枢进行加工和解读。
1. 损伤信号的传导速度与痛楚强度成正比在痛觉传导过程中,刺激强度与信号传导速度成正比。
因此,当损伤较为严重时,感受到的疼痛会更加剧烈。
这是由于损伤引起组织细胞的释放物质(如组织胺、蛋白酶和钾离子等)会刺激痛觉神经末梢,提高了神经传导速度,从而导致疼痛感觉的增强。
2. 疼痛的快速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自主神经系统在痛觉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感受到疼痛刺激时,自主神经系统会迅速地产生反应,通过加速心率、升高血压等生理变化,来调节疼痛感觉。
这种自主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使得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疼痛刺激,从而减轻疼痛的程度。
二、生物化学过程对痛苦的影响除了神经传导过程外,在生理上,痛苦的产生还与一系列生物化学过程密切相关。
这些过程包括了炎症反应、疼痛介质的释放以及神经细胞的兴奋性调节等。
1. 炎症反应与痛觉的关系当身体受到外界刺激时,炎症反应会被激活,导致组织肿胀、发红和疼痛等症状的出现。
这是由于炎症反应会导致炎症介质的释放,如前列腺素、组织胺和白细胞介素等。
这些介质会刺激痛觉感受器,增加疼痛信号的传导,从而导致疼痛的出现。
2. 神经递质在疼痛中的作用神经递质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学物质,它对疼痛的产生起到了关键的调节作用。
例如,谷氨酸、花生四烯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影响疼痛信号的传导和疼痛感觉的强度。
这些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对于维持正常的疼痛感觉具有重要意义。
三、痛苦感受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生理上,痛苦的产生不仅仅受到神经传导和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痛觉机制及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痛觉机制及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疼痛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许多疾病都有疼痛作为重要症状。
一些慢性疼痛患者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寻找控制和治疗疼痛的方法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疼痛的机制以及最新的疼痛治疗方法。
痛觉机制人类的痛觉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组织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人体遭受伤害或刺激时,机体会释放一些物质,如组胺和激素等,这些物质会激活感受器,指示神经元传递疼痛信息到大脑。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神经系统都参与其中,包括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是感觉器和神经的组合,负责从身体的不同部位收集信息并激发神经元传递信息。
感觉器来自皮肤、肌肉、骨骼和其他组织,将信号传递给神经元。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们产生动作电位并激活脊髓中的神经元。
脊髓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位于脊椎管内。
当神经元中枢受到感觉器刺激时,它们通过脊髓传递疼痛信号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的不同部位参与了疼痛的处理和调节。
例如,前额叶参与了疼痛的情绪调节和情绪反应,而边缘系统则参与对疼痛的注意力与情境反应,痛觉处理等。
疼痛治疗疼痛治疗方法通常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
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消炎药(NSAIDs)、镇痛剂和局部麻醉剂等药物。
NSAIDs属于非处方药,可减轻轻度疼痛,并减轻炎症。
镇痛剂包括阿片类药物和非阿片类药物,由于阿片类药物容易导致成瘾,因此非阿片类药物被广泛使用。
局部麻醉剂则用于局部麻醉治疗,如牙齿拔除等手术过程中。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等。
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牵引和超声等,可改善循环和减轻肌肉张力。
行为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它可以帮助患者控制疼痛,应对疼痛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
除了常规治疗方法,近年来一些新的疼痛治疗技术也被广泛应用。
其中最有前途的技术是神经调节技术。
神经调节技术基于了解疼痛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神经模拟或刺激改变痛觉传导和处理的过程。
痛觉传导通路及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痛觉传导通路及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疼痛是人类感官系统中最为常见和严重的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慢性疼痛。
针对疼痛的治疗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非常关注的领域。
在疼痛治疗中,痛觉传导通路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讨论痛觉传导通路的相关知识和其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1. 痛觉传导通路的概述痛觉传导通路是将疼痛信息从感觉神经末梢传递至大脑皮层的一系列系统。
痛觉传导通路包括三个主要部分:①末梢神经,②脊髓和③脑干和大脑皮层。
其中,末梢神经是负责接收伤害信息和传递疼痛刺激的神经。
脊髓是负责加工和传递疼痛信号的关键部位。
当疼痛信息通过脊髓传递到大脑皮层时,就会产生疼痛的知觉。
2. 痛觉传导通路的不同类型研究表明,痛觉传导通路包括两种主要的类型:快速进攻型和慢性痛型。
快速进攻型的疼痛是由于机体受到急性伤害引起的,通常表现为疼痛感的突然和急剧增加。
慢性痛型的疼痛则是由于感觉系统的长期损伤引起的。
此类疼痛通常表现为长时间的轻微或中度疼痛,而不是剧烈的疼痛攻击。
3. 痛觉传导通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由于痛觉传导通路在疼痛传递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疼痛治疗研究,探究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讨论一些重要的疼痛治疗方法和手段。
3.1 常规药物治疗尽管世界各地的医师和病患受益于疼痛治疗的不断进展,但仍然有很多人使用最基本的止痛药缓解他们的疼痛。
常规止痛药包括麻醉剂、非甾体类抗炎和镇痛药等。
这些药物能够缓解疼痛,但也有各自的缺点和风险。
常规止痛药不仅不能根治疼痛,而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受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
3.2 神经阻滞治疗神经阻滞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疼痛治疗方法。
它是通过注入药物在特定部位阻止痛觉信号传导的方式来缓解疼痛。
神经阻滞治疗包括硬膜外和脊髓神经阻滞等。
尽管神经阻滞治疗是疼痛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由于其有创性和局部风险,因此需要严格的评估和管理。
3.3 神经刺激治疗神经刺激治疗是通过植入一种小型电极器件来刺激神经以缓解疼痛。
演示上肢浅感觉当中触觉和痛觉的评定(实操演练)
演示上肢浅感觉当中触觉和痛觉的评定(实操演练)触觉和痛觉是人体感觉系统中最常见的两种浅感觉。
触觉是指人们能感知到外界物体对皮肤的接触和压力的能力,而痛觉则是对组织受到损伤或潜在损伤的感知。
在医学和生理学中,评定上肢浅感觉中的触觉和痛觉是一项常见的实操演练。
以下将介绍一些评定触觉和痛觉的方法和技巧。
评定触觉:触觉是人体感觉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对于正常日常活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评定上肢触觉的实操方法:1. 轻触评定法:用棉花或细毛刷等柔软材料轻轻触碰皮肤,观察被触碰到的部位是否能感受到触觉刺激,及是否能精确判定触触的位置。
2. 两点辨别法:使用分开的尺子的两个触点,轻轻接触皮肤并迅速分开。
要求被测者能分辨出是单一触碰还是两个分开的触碰,并尽可能准确判定出触碰的位置。
3. 冷热温度辨别法:使用冷水和温水分别濡湿两块棉球,将其分别触碰到被测者皮肤上,观察被测者能否辨别出冷热的不同,并能区分冷和温的程度。
4. 振动感觉评定法:用一个振动设备(如电动牙刷)轻触皮肤,观察被测者是否能感知到振动,并判断其强度和位置。
这些评定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者了解被测者的触觉感知和定位能力,对于一些触觉功能异常或损伤的状况进行评估和干预。
评定痛觉:痛觉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体验,对于保护人体免受伤害和损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评定上肢痛觉的实操方法:1. 刘氏针刺法:使用一根细针轻轻刺激被测者的皮肤,观察被测者是否感到疼痛,并询问其疼痛的程度(0-10分数量表)。
2. 压力痛觉评定法:用指尖或棉球等轻轻施加一定的压力到被测者的皮肤上,观察被测者是否感到疼痛,并判断其疼痛的程度。
3. 疼痛耐受力评估:在一定的时间内,施加逐渐增大的疼痛刺激(如冷热刺激),观察被测者能够忍耐疼痛的时间和程度。
4. 针刺冷热感觉评定法:使用冷热针分别刺激被测者的皮肤,观察被测者对冷热刺激的反应,并询问其疼痛和不适感的程度。
以上的实操方法可以帮助评估和诊断痛觉功能异常和疾病,比如神经性疼痛、炎症性疼痛等。
疼痛感知与神经传递
疼痛感知与神经传递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是身体对各种刺激的一种警示机制。
当我们手触到热水时,身体会迅速感知到疼痛,并迅速产生避免长时间接触高温的反应。
疼痛感知与神经传递密不可分,神经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一、疼痛感知过程疼痛感知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传导、转导和中枢处理。
传导阶段是疼痛信号的传递过程。
当我们身体受到刺激时,刺激物会引起伤害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组织细胞释放一系列的炎症介质。
这些介质如组胺、激素等,激活周围的神经末梢,导致离子通道的打开,产生电位变化。
这些电位变化会引起感觉神经元的激活,将疼痛信号传递至脊髓。
转导阶段是疼痛信号从周围组织到达脊髓的过程。
感觉神经元的末梢延伸至脊髓,它们的细胞体位于背根节。
当感觉神经元的末梢受到刺激时,它们会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冲动,将疼痛信号沿感觉神经纤维传递至脊髓。
中枢处理阶段是疼痛信号在脊髓和大脑中的处理过程。
脊髓接受到疼痛信号后,会将信号传递至大脑。
在脊髓中,疼痛信号会经过一系列细胞相互连接和调控的过程,被加工和整合,然后传递到大脑皮层。
二、神经传递疼痛信号的途径在疼痛信号的传递过程中,主要有两条神经途径:纤维束和网状结构途径。
纤维束途径主要由C纤维和Aδ纤维组成。
C纤维是无髓鞘纤维,传递速度较慢,传导痛觉较为明显的刺激。
Aδ纤维是有髓鞘纤维,传导速度较快,传递急性的冲击疼痛信号。
网状结构途径主要由视觉、听觉等信息共同传递疼痛信号。
这条途径相对较为复杂,疼痛信号会通过网状结构与情绪、记忆等相关信号相互作用,对疼痛的综合体验产生影响。
三、疼痛感知的调控机制疼痛感知和传递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调控机制,这些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疼痛的感知和传递。
一种主要的调控机制是神经调节物质的释放。
一些神经调节物质如内啡肽、血清素等,可以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
这些物质主要通过抑制疼痛神经元的活动,减弱疼痛信号的传导。
另一种调控机制是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神经可塑性指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可以随着刺激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五官能够感知到疼痛吗?
五官能够感知到疼痛吗?疼痛是一种生理反应,通常是由于组织损伤或病理性问题引起的。
在人类身体中,五官是与外界环境进行感知的重要器官。
但是,五官本身能否感知到疼痛呢?下面将从视、听、嗅、味和触觉五个方面来探讨一下。
一、视觉感知与疼痛视觉是我们主要的感知方式之一,但在眼睛受伤或发生病变时,可能会感觉到疼痛。
例如,当我们眼睛被灰尘刺激时,会感觉到眼睛疼痛,并有眼泪涌出的反应。
这是因为眼睛表面的角膜受到了外界刺激,而角膜富含痛觉感受器,所以我们能够感知到眼睛的疼痛。
二、听觉感知与疼痛听觉是我们获取信息和感知声音的重要方式,但是听觉本身并不能感知到疼痛。
耳朵主要负责传输和接收声音,耳朵受伤时可能会出现疼痛,但这是因为在耳朵损伤的情况下,耳朵周围的组织受到了损伤,而不是耳朵本身感知到了疼痛。
三、嗅觉感知与疼痛嗅觉是我们感知气味和味道的方式,但嗅觉本身不能感知到疼痛。
鼻子在感知气味和味道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嗅觉神经和鼻粘膜。
鼻子受到外界刺激时可能会感觉到疼痛,如流鼻血时鼻子周围的组织受到损伤,而嗅觉神经本身并没有痛觉感受。
四、触觉感知与疼痛触觉是我们感受物体压力和温度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最容易感知到疼痛的五官之一。
皮肤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之一,它含有大量的感受神经末梢。
当皮肤受到损伤时,我们可以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痛觉感受器被激活并向大脑发送了疼痛信号。
综上所述,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对于疼痛的感知各有不同。
视觉和听觉主要负责与外界环境的交互和信息感知,而嗅觉主要与气味和味道有关,触觉则是我们感知疼痛的主要途径之一。
每个五官都在独特的领域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尽管它们可能不直接感受到疼痛,但它们都与我们感知到疼痛密切相关。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五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我们受伤时,多个五官往往会同时作出反应,例如当我们被刺激时,眼睛会眨眼保护我们的视觉器官,嘴巴可能会发出呼救的声音,皮肤则会感受到疼痛信号。
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快地意识到并应对潜在的危险。
痛觉产生基础理论知识
王韵
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
Ø 损伤组织释放的致痛化学物质的来源: Fig1
①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的,如K+、H+、histamine、 ACh、5HT和ATP等 ②在局部由损伤细胞的酶促合成的物质,或通过血浆 蛋白及白细胞游走带入到损伤区的物质。缓激肽(BK) 和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如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 (leukotrienes)
痛觉产生基础理论知识
痛和镇痛
Pain and Pain Relief
概述 痛觉 痛觉调制 疼痛的治疗
王韵
概述 Introduction
v疼痛的概念 Concepts of pain
IASP: pain is an unpleasant sensor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associated with actual or potential tissue damage, or described in terms of such damage
Pain is the first sign of cancer of many patients, 30-50% of all cancer patients will experience moderate to severe pain
Cancer can cause pain at any tim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isease, but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pain tend to increase during the advanced stages
痛觉的传入神经纤维
(1)细的有髓鞘Ad传入纤维:传导“机械性感受器”的 兴 奋 , 产生刺痛 (2)无髓鞘传入纤维 (C纤维):传导的多觉感受器的兴奋,产 生灼痛
生理心理学 痛觉
重叠在一起。
3.内脏感觉代表区:第二感觉
区+运动辅助区。
4.视觉代表区:
⑴位置:枕叶距状裂的 上下缘(17区)。
⑵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
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 叉投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 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 黄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 状裂的后(前)部。
间脑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及脑干中缝核。
中枢镇痛结构活动时,可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
※中枢镇痛物质: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吗啡受体→吗啡样镇痛 效应。
这类物质统称阿片样肽(opioid peptide),包括 脑啡肽、强啡肽和β-内啡肽。
事先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则无论是对中脑水管 周围灰质施以电刺激或是微量注入鸦片类制剂, 均丧 失其镇痛效应。
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
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
能单位-感觉柱:①对同
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
刺激起反应;②是一个
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
外侧面
理单位;③细胞柱N元 兴奋时,其相临的细胞 柱就受抑制,形成兴奋 和抑制镶嵌模式。
体表感觉区 = 3-1-2区(第一感觉区) + 岛叶(第二感觉区)
本体感觉区 = 4区(又是运动区) 内脏感觉区 = 第二感觉区 + 运动辅助区 听觉区 = 41区 + 42区 视觉区 = 17区
1.体表感觉代表区:
⑴第一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
(3-1-2区)
②功能:定位明确、感
觉分析不十分清晰。
③投射特点:
Ⅰ.左右交叉
Ⅱ.倒置分布
Ⅲ.精细正比
⑵第二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 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 大的重叠区。
医学知识之痛觉
痛觉痛觉介绍:痛觉(algesia) 通常用大头针的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病人皮肤,让病人立即陈述具体的感受。
为了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病人应闭目接受测试。
测试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检查后记录感觉障碍的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消失)和范围。
痛觉正常值:疼痛感觉正常。
痛觉临床意义:异常结果:如为局部疼痛,则为炎性病变影响到该部末梢神经之故。
如为烧灼性疼痛则见于交感神经不完全损伤。
需要检查的人群:有痛觉异常或者怀疑交感神经有损伤的患者。
痛觉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皮肤有自发性疼痛的患者。
检查前禁忌:检查前要先准备好所要用的大头针。
检查时要求:1、为了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病人应闭目接受测试。
2、检查时要注意针刺的力度,切不可过大,否则会将患者的皮肤刺破。
3、测试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检查后记录感觉障碍的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消失)和范围。
痛觉检查过程:用大头针的针尖以均匀的力量轻刺病人皮肤,让病人立即陈述具体的感受。
为了避免主观或暗示作用,病人应闭目接受测试。
测试时注意两侧对称部位的比较,检查后记录感觉障碍的类型(正常、过敏、减退、消失)和范围。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觉是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内部的警戒系统,能引起防御性反应,具有保护作用。
但是强烈的疼痛会引起机体生理功能的紊乱,甚至休克。
和其他感觉相比,有其特殊的属性。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其他一种或多种感觉,例如刺痛、灼痛、胀痛、撕裂痛、绞痛等。
换句话说,痛是和其他感觉糅和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
其次,痛觉往往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怖、紧张不安等。
此外,痛觉还具有“经验”的属性。
同样一个伤害性刺激,对不同的人员,可以产生在程度上甚至性质上差别很大的痛感觉。
这是由于各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所造成的。
例如,有人观察到:前线的伤员对于伤口并不感到十分痛,而当注射针刺入他们的皮肤时却大声呼痛;而另一些久病的人,则对于针刺注射并不在意。
编辑本段疼痛性质分类可以大致分为3类:①刺痛,又称快痛或第1痛。
其特点是:感觉鲜明,定位明确,感觉迅速产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的情绪变化。
②灼痛,又称慢痛或第2痛。
它表现为:痛觉缓慢地加剧,呈烧灼感,定位较差,持续时间较久,感觉难以忍受,常伴有较强的情绪反应。
③内脏痛和躯体深部痛,多半是酸痛、胀痛、绞痛等。
有时很难描述,感觉定位很差,可引起强的情绪变化和内脏、躯体反应,如恶心等。
编辑本段感受器概述是否有专门感受痛的痛感受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直到7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才得到初步的解决。
神经生理学家记录了大量单个神经纤维的传入放电。
他们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传入神经纤维只有当给予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生放电反应,说明这些传入纤维外周端末梢所形成的感受器是专一的痛感受器。
分类他们把这些感受器分为这样几类:① Aδ纤维-机械-痛感受器,Aδ纤维是一种细的有髓鞘神经纤维。
这种感受器是Aδ纤维的外周端末梢形成的。
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发生反应,而热痛刺激、冷痛刺激、酸、缓激肽均不能引起反应。
②C纤维-机械-痛感受器,C纤维是无髓鞘神经纤维。
这种感受器是 C 纤维的末梢形成的。
它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和Aδ类一样。
③C纤维-热-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热痛刺激、酸均发生反应,对冷痛刺激则仅发生弱反应,对常温变化无反应。
④C纤维-冷-机械-痛感受器,它对伤害性机械刺激、冷痛刺激发生反应,对酸和热痛刺激无反应,对常温变化也无反应。
一般认为感受伤害性刺激的感受器是一种游离神经末梢,是一些没有形成特殊结构的感受器。
在皮肤、肌肉和血管壁上都分布有大量的游离神经末梢。
其中估计有相当部分是感受痛觉的。
传导痛觉冲动的神经纤维,一般认为是较细的神经纤维,包括Aδ纤维和C纤维。
Aδ纤维传导快痛,C纤维传导慢痛。
但这两种纤维中有相当数量是传导非痛觉冲动的(如触觉、温觉等),只有一部分是传导痛觉冲动的。
如果通过皮肤给人的皮下神经干以电刺激,在只兴奋较粗的神经纤维时不引起痛觉;当刺激强度达到兴奋Aδ纤维时,就产生明显的刺痛;达到兴奋C 纤维的强度时,引起难于忍受的疼痛。
编辑本段中枢神经通路痛觉的中枢神经通路,不像其他感觉那样明确。
过去一直认为脊髓中的前外侧索传导痛觉,因为经外科手术切断人脊髓的前外侧索,可以使切面以下的身体表面丧失痛觉,但是切断后经过一个时期,痛觉又会出现,这使人们相信痛觉的中枢通路是弥散的。
研究发现在脊髓中存在着 6条传导痛觉的通路(新脊丘束、旧脊丘束、脊网束、脊颈束、背索、灰质神经元链)。
在脑内,和痛觉有关的神经通路也是很弥散的,这是痛觉特殊的地方。
脑和脊髓内的痛觉通路虽然是弥散的,但是,如果用微电极(尖端只有1微米左右)记录神经细胞电反应,还是可以在一定的部位找到只对伤害性刺激发生反应的细胞。
例如在脊髓背角的第Ⅰ层就有这样的细胞。
中国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丘脑内侧的束旁核找到只有在给皮肤伤害性刺激时,才发生反应的细胞。
这种反应表现为长而持续的放电,潜伏期长(在大鼠约200毫秒),缺少适应性(反应不随反复刺激而减弱),可以被吗啡所取消或减弱。
这种细胞被称为痛敏神经元。
70年代以后,在中枢许多部位都发现痛敏神经元。
在脊髓第V层有一种广动力型细胞,他和痛觉信息的传递也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细胞接受各种类型的皮肤传入纤维的投射,对于触毛、触、压、温度及伤害性刺激等都能发生反应,而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具有特殊型式,即高频持续放电。
此外,在从脊髓到丘脑的许多部位还看到另一现象,即有一些神经自发的放电活动,给予身体伤害性刺激时,放电活动暂时减少或停止。
看来,痛觉信息在中枢的传递是复杂的、多样的。
编辑本段镇痛结构和镇痛物质脑内存在着具有镇痛功能的结构和内源性的镇痛物质。
用弱电流刺激脑内有些部位,特别是脑干中央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位于脑干中线一带的中缝核群,可以有效地抑制动物的痛反应和人的痛觉。
有许多证据说明,这些结构的活动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
吗啡的镇痛作用可能是激活这些结构的结果。
中国学者邹冈和张昌绍最先发现用微量吗啡作脑室注射,可以产生很强的镇痛作用,同样的剂量如作静脉注射则完全不能镇痛。
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还表明,针刺镇痛作用可能也是通过激活这些结构实现的。
以上的研究工作说明脑室周围可能存在着吗啡受体,至1973年有人用放射受体结合法,确证脑内吗啡受体的存在。
这使人想到脑内可能存在着类似吗啡作用的物质来和这些受体起作用。
到1973年第 1次从脑组织中分离出了具有吗啡样活性的多肽。
以后这类物质发现得愈来愈多,统称为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其中有一种5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叫做脑啡肽。
许多工作表明针刺镇痛过程中,脑脊液中吗啡样物质的含量增加。
脑内镇痛结构和吗啡样物质的发现,使得我们对针刺镇痛机制的认识有了明显的进展。
编辑本段痛觉学说关于痛觉主要有以下3种学说。
特异学说这是最古老但到目前仍然最有生命力的一个学说。
19世纪前叶,德国生理学家J.P.弥勒提出了“特殊神经能量学说”,认为感觉的性质取决于何种神经被兴奋,例如兴奋视神经可以引起光觉,即使刺激物不是光,而是电刺激或机械压迫视网膜,也将产生光感。
约50年后,在皮肤上发现了感觉的点状分布,如冷点、温点、触点、痛点等。
这时组织学研究恰好发现皮肤中有4种神经末梢结构,于是有人将触、温、冷、痛4种皮肤感觉分别和这4种神经末梢对应起来。
这样,不同的皮肤感觉分别有了自己的感受器。
但后来,不同形态的感受器发现得越来越多,人们逐渐怀疑不同的皮肤感觉是否一定与不同形态的感受器相联系。
切割痛觉神经通路后痛觉还会恢复的事实,也使人感到痛觉似乎没有固定的痛觉通路。
这样,特异学说逐渐受到批判。
但上面提到专一的痛觉感受器和痛敏神经元的发现,则给予特异学说以有力的支持。
型式学说20世纪50年代,牛津大学的一些神经组织学工作者提出了型式学说。
他们认为没有特异的躯体感觉感受器,所有的躯体感觉末梢性质都是相同的,各种刺激由于其强度、地点、范围的不同,而兴奋了不同数量的神经末梢,各个神经末梢发放不同频率的冲动,由于神经脉冲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构型,引起了不同的感觉,其证据是:①在有毛的皮肤内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的末梢结构,只见到游离神经末梢分布在皮肤或毛囊根部周围;②人的角膜只有无髓鞘纤维的游离神经末梢,能区分多种感觉型式,不限于痛觉;③人的耳壳皮肤只有游离神经末梢,没有特殊的神经末梢结构,或者组成篮状包着毛囊,但能够感受触、温、冷、痛刺激;④先在皮肤上标记出感觉点,然后取下组织作形态学检查,很少发现有特征性的感受器;⑤人皮肤每1平方毫米内含有100多个神经末梢,它们来源于许多纤维,即使极细的点状刺激也不免同时刺激到多种末梢。
型式学说的不足,一是此说忽视了游离神经末梢的生理分化;二是有人在有毛皮肤中观察到了有结构的感受器。
闸门学说1969年R.梅尔察克和P.D.沃尔设想外周传入冲动进入3个系统:①闸门控制系统;②中枢控制的触发系统;③作用系统。
他们把脊髓背角中传递痛觉信号的第1个神经元叫做T细胞,闸门控制系统调制着外周传入冲动至T 细胞的传递,一旦T细胞的活动达到或超过临界水平时,便激活了作用系统,引起痛觉和一系列痛反应。
外周传入冲动还沿着传导速度很快的神经通路上行,触发特殊的脑的选择鉴别过程,反过来控制闸门系统。
闸门学说的核心是闸门控制系统。
他们认为 T细胞的活动由脊髓背角罗氏胶质区(SG)的细胞控制,SG细胞构成所谓闸门。
粗纤维的冲动通过兴奋SG细胞而使初级传入末梢去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抑制;而细纤维的冲动则通过抑制SG细胞而使传入末梢超极化,产生T细胞的突触前易化。
粗纤维冲动使闸门关闭,易于镇痛,细纤维冲动使闸门开放,易于致痛。
粗细纤维冲动的数量和比例决定 T细胞的活动水平。
此说可以解释许多事实,例如带状泡疹就是因为粗纤维丧失,使T细胞处于较高的活动水平,因此轻触就引起痛觉。
而摩擦皮肤或振动可能由于使粗纤维兴奋而止痛。
此说发表后,很快引起激烈的争论,而且发现了不少与之矛盾的实验和临床事实,以致此说的首创者不得不一再地加以修改。
此说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痛觉生理学的发展,但此说已不如以前那样受人重视了。
编辑本段意义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往往产生痛觉,并发生一定的防御反应,这对于机体有保护意义。
疼痛常常是许多疾病的一种症状而被临床医生所重视。
长期而剧烈的疼痛还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并影响食欲和睡眠,必须及时使之缓解。
关于痛觉的中枢机制,目前还知道得较少。
下面简单介绍皮肤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1.皮肤痛觉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先后出现快痛与慢痛两种性质的痛觉。
快痛是一种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在刺激作用后很快产生,刺激撤除后很快消失。
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明确、强烈而又难忍受的“烧灼痛”,在刺激作用后0.5~1.0秒产生,刺激撤除后还会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心血管与呼吸等方面的反应。
一般认为,痛觉感受器是游离神经末梢。
任何过强的刺激达到对组织产生伤害时,都能引起痛觉,所以不存在特殊的适宜刺激。
在动物和人体实验中观察到,将某些物质(如K+、H+、组织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素等)涂在暴露的游离神经末梢上均可引起疼痛,这些物质称为致痛物质。
由此设想,在伤害性刺激作用下,组织损伤并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然后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痛觉传入冲动。
实验证明,传导快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有髓鞘的Aδ纤维,其传导速度较快,兴奋阈值较低;传导慢痛的神经纤维可能是无髓鞘的C纤维,其传导速度较慢,兴奋阈值较高。
痛觉传入冲动可通过痛觉传导通路抵达大脑皮层的体表感觉区而产生定位的痛觉,也可通过侧支传导经脑干网状结构而抵达边缘系统,引起痛的植物性反应和情绪反应。
临床上可用普鲁卡因等局部麻醉药封闭神经来阻断痛觉冲动传入中枢,也可用吗啡等镇痛药作用于中枢达到镇痛的效果。
2.内脏痛与牵涉痛内脏痛的感受器也是游离神经末梢,其传入纤维走行在植物性神经干中,即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盆神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