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5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汇总
2、副刊的发展和言情小说的泛滥
• 以“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报纸副刊的发 展
新闻事业应有独立性:
• “信仰独立” :唯独信仰真理和事实,不为权势 所撼动,不为武力所屈服,不为党派或个人所左 右; • “组织独立” :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所 控制; • “经济独立” :既不仰仗官方财政也不依赖党派 津贴。 • 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和 教育民众。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 新闻自由:
三、新闻出版事业的低潮
• 到1916年上半年,全国报纸130-150家 •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 ,49家受传讯,9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 至少有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 黄远生:“余于前清时为新闻记者,指斥乘舆, 指斥权贵,肆其不法律之自由,而乃无害。及于 民国,极思尊重法律上之自由矣,顾其自由不及 前清远甚,岂中国固只容无法律之自由,不容有 法律之自由乎?”
• 脑筋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 • 腿脚能奔走:“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 在,以时访接” • 耳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 旁得通” • 手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 ,力守绅士之风度” ——《忏悔录》
2)“远生通讯”
•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 始。” • “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讯放一异彩, 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2.3.11 •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意义:和封建专制主义完全对立 ,用言论 自由取代封建言禁的尝试,传播资产阶级 民主观念。
5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2月25日各省代表会在南京开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在亚洲的历史上也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南京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一、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予以保护.二、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1912 年3 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新闻业的短暂繁荣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
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要客观、精确、客观、系统
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手能写”
所写新闻作品 辑为《远生遗著》 4卷,以新闻通讯 为主, 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一部 报刊通讯集。
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报纸副刊的发展
“横三民报”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
宋教仁遇刺
李烈钧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 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1912 1913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暂行报律”风波
章太炎
孙中山
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政党报刊的蜂起
“报界的黄金时代”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武昌起义前 武昌起义后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邵飘萍
新闻生涯:
创办通讯社,创办《京报》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第三者”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
采访艺术
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1912~1915)
概述:
报业由民国成立后短期的昙花一现的繁荣, 很快转入凋零与黑暗。 新闻业务在这一时期由“政论时代”向“新 闻时代”演变。
主要内容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二、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三、新闻业务的变迁与民初记者群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概述: 中华民国建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繁荣景象, 各类报刊大量涌现。 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 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原因:
1、旧禁令的废除与新法律的保护 《大清报律》等旧禁令的废除 言论自由第一次载入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 之自由。” 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报界之 电费,悉照现时价目减轻四分之一,邮费减轻二 分之一”
“暂行报律”
结果:孙中山下令取消该报律。 3月12日颁布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思考:对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来说有没有必要颁 布这类报律?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原因: 2、各地军政当局的支持 湖北军政府颁布《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浙江军政府颁布《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 江西军政府颁布《江西临时约法》
黄远生
报刊活动:曾创办、主编过《少年中国》周刊, 后又编辑过《庸言》杂志,并担任上海《时报》 、《申报》、《东方日报》驻北京特约记者。 黄远生与刘少少、徐彬彬并称为“民国初年新闻 界三杰”。
一、民初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二、民初的名记者
由于政论的萎缩和新闻通讯的兴起, 民初还诞生了一批以新闻通讯著称的记者。 主要有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 张季鸾等。
【学习思考题】
• 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 2.简述“癸丑报灾”的前因后果。 • 3.简介袁世凯对报界的控制手段和报界的 反抗情况。 • 4.试析民国初年新闻业务的进步及其原因。 • 5.简述黄远生的新闻业务活动特点和新闻 思想。 • 6.民国初年有哪些比较著名的记者,他们 各自的新闻经历如何?
二、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上述的种种原因,使得这一时期的各 种报刊风起云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 景象。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 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 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 200万份,这两个 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第二节 袁世凯统治和收买
三、袁世凯时期有关新闻事业的立法活动
在1912年袁世凯上台至1914年前,袁 世凯虽然还不敢公然制定钳制新闻事业的 专门法律,但在制定其他法律时常常夹带 一些有关剥夺新闻自由权利、限制新闻事 业发展的条款。
第三节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复苏
(一)中央政权的软弱 (二)经济在夹缝中的发展 (三)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 (四)思想、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有利于 报刊的发展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新闻业务的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
一、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发动起义, 辛亥革命爆发。接着,各地纷起响应,两 个月后,全国有14个省宣告独立。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 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史称中华民国南京临 时政府。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目录:1.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2.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3.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4.新闻业的变革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5.一,将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
二,颁布保障言论自由的法令。
如1911年10月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在《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2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短暂的繁荣,到1912年袁世凯)表现是报纸的数量增加,新闻通讯社有较大地发展,有人称这个时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的潮流的影响下,政党报刊特别活跃。
表现是政党报刊的数量增加,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用报刊来宣传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形象,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报纸,内容针锋相对。
这时期,《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报》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
民国初期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起到进步作用,反而还增添了政局混乱。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统治和反袁宣传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各地方的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保人。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结束。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袁氏当国》(唐德刚) 袁氏当国》
5、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侵害 政局多变 一度复苏 新闻事业变幻复杂 昙花一现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陶菊隐) 武夫当国: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民国初年的新闻界光怪陆离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报人堕落沦为“报丐” “鸳鸯蝴蝶派”文艺副刊风行 鸳鸯蝴蝶派” 黄色小报泛滥成灾 马路小报” 鬼报” “马路小报”与“鬼报”出现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中华民报》 民国新闻》 民权报》
论争 谩骂
殴人 毁报
民国初年出版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并没 有起到多少进步作用,反而造成政局的混乱。
4、“复辟帝制”与报纸遭殃 复辟帝制” 袁世凯控制新闻界的手段
•
高价收买以为己用。 办“御用”报充当“喉舌”。 御用”报充当“喉舌”
(傅国涌 《追寻失去的传统 》)
新闻思想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办报是为“主持公理,指斥时弊”。 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全面。
•
•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记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和基本功训练,做到“四能”—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
•
挥舞大棒强力镇压。 “宋教仁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 “癸丑报灾” 癸丑报灾”
•
制定法令严格统治。
《报纸条例》《出版法》 报纸条例》《出版法》 》《出版法 《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约法》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只给一家人看的《顺天时报》 洪宪皇帝 86天 86天 “他坑了我” 他坑了我”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民国初年是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时期,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1.政治变革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开放和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权,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这一政治变革为媒体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环境,新闻媒体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度,新闻报道不再受到政府的强制审查。
2.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支持:民国初年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和进步,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这一经济发展为新闻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广告和订阅成为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增加了新闻媒体的财务基础。
3.报刊技术和发行渠道的改进:民国初年,报纸出版和发行技术有了显著的改进。
铅字印刷和平版印刷技术的引入使报纸制作更加高效和便利。
此外,发行渠道的拓宽和新闻代理制的建立,使得报纸可以更广泛地传播到各地,增加了读者群体和发行量。
4.新闻从业人员和专业培训的提升:在民国初年,新闻从业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提高。
有更多的专门从事新闻采编的人才涌现,新闻报道的品质和水平有所提高。
同时,一些新闻机构和学校开始提供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为新闻业务的专业化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5.社会舆论的觉醒和需求的增加:民国初年,社会舆论逐渐觉醒,人们对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更感兴趣。
新闻媒体通过报道、社论和评论,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业务的繁荣和创新。
总的来说,民国初年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得益于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技术改进、专业培训和社会需求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这些因素为新闻业务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和进步,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五讲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 回国后应聘任上海《大共和报》 翻译、编辑、主笔。1915年任该 报驻京特派记者,以消息快捷受 到报界关注。
• 1916年安福系财阎王郅隆接办天 津《大公报》,胡政之受聘为该 报经理兼总编辑。
• 1918年欧战结束后,他以《大公 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
• 上海组织国闻通讯社,在天津任 新记公司《大公报》经理兼总编 辑,成为报界名人。
•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 行报律》,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
1912年3月4日《暂行报律》
• (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 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 明,咨部注册。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阳历四月初 一日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 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 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 1888~1961 • 徐凌霄,笔名彬彬、凌霄汉阁主 • 在政治上认同改良,与立宪派、共
和党关系密切。 • 1916年起,继黄远生之后任上海
《时报》和《申报》驻北京特派记 者。 • 他长于文学,娴于经史,熟悉历史 掌故。 • 30年代起因擅长写剧评,长期担任 天津《大公报》副刊主编。
邵飘萍
• 1886-1926 • 原名新成,后改名振青,字飘萍。 • 日本法政大学 • 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 • 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
• 各地官府在执行的过程中,又层层加码。如法律规定报纸在发行前须送警 方备案,有的地方在执行中发展成了发行前的预审制度;法律规定交纳保 证金是100~350元,一些地方提高到700元,无力交纳者即勒令停刊;法 律规定25岁以上的人才能办报,有的地方则改为35岁以上等等。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便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京师警察厅在1913年3月11日,即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xx
以史为镜
明方向
知荣辱
筑信仰
徐 欣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 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 ——孙中山
第四章复习——提问环节
1、《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的内容、结果与意义。 2、苏报案 3、资产阶级维新派(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5、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办报对新闻业务的促进体现在哪些方面?
•
清末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A、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
(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一份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先生曾言:“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 “革命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
B、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六、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北洋军阀对新闻事业的严密控制 • • • 1916/6/7,黎元洪就任大总统。 初期,恢复《临时约法》、国会,废止钳制新闻自由的禁令。新闻事业一度复苏,恢 复出版,创办新刊,1916年底,289种。 通过法律手段扭曲自由新闻体制? ——袭用袁世凯时期的法律法令《出版法》《戒严法》《治安警察条例》等 ——炮制新法规:《检阅报纸现行办法》、恢复邮电检查等 北洋军阀严密控制下,新闻事业腐败堕落现象严重 ——报格低下,津贴贿习报成风:卖身投靠,不顾人格:朱淇《北京日报》“人尽 可夫,形同妓妾” ——报纸言论退化。 ——因陋就简,不成体统:“有报无社”的“马路小报”和“有社无报”的“鬼 报”,“有报无人”“报之素”(剪刀、浆糊、墨水)
•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五、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新闻事业-优质课件
“有报无社”的“马路小报” “有社无报”的“鬼报”
23
第三节 新闻事业自身的职业化发展
• 1 、政治的淡化 • 2、新闻报道加强 • 3、副刊的发展 • 4、名记者出现
2、新闻报道加强的表现
• 电讯数量大增 • 新闻通讯重视 • 色情新闻与黑幕新闻出现
• 4、邵飘萍的采访艺术 “飘萍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
早,而采访必工。北京大官本恶见 新闻记者,飘萍独能使之不得不见, 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 得要领。其有干时忌者,或婉曲披 露,或直言攻讦,官僚无如之何也。 自官僚渐识飘萍,遂亦渐重视报纸, 飘萍声誉,以是日隆。”
——张季鸾
44
• 3、《京报》办报的理念和宗旨: • “铁肩辣笔” • 《京报》 “三多”的特点: • 新闻多、评论多、副刊多
• 远生论事论人“不存成见”,即使“论起 共和党,也并不因为熟人较多,气味较近, 丝毫没有丝毫偏袒哪一党的意思。这种不 存成见,公平评论的气度,亦是很可佩服 的”。
• “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
黄远生死后,“五四”新文化运动 期间,其影响所及仍然遍布整个思 想文化领域。《新青年》及《新潮》 提到他名字或涉及他言论的文章不 下30篇。
20
创办御用报纸,充当喉舌。 北京:《国权报》、《金钢报》、 《亚细亚日报》; 长沙:《国民新报》 上海:《神州日报》
21
收买报纸报人,为己所用。
北京:《国华报》、《黄钟日报》、 《新社会日报》、《国权报》、《京津 日报》、《大自由报》
上海:《大共和日报》、《时事新报》, 广州:《华国报》
22
二、军阀专制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简答题1.中华民国成立之初,采取了哪些措施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了新闻事业的繁荣;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2.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武昌起义后的半年被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在这半年里,全国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多家,总销数达到了4200万份,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还增出午刊、晚刊,有的接电报后立即引发号外。
民国初年报业繁荣的原因是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了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并通过相关新闻法律的制定颁行与废除亡清旧法,孙中山本人也十分重视新闻事业,坚定的恪守言论出版自由原则,都极大的促进了报业的发展。
3.民国初年“同盟会-国民党”与“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实行中央集权制还是地方分权;实行“超然内阁”制、“人才内阁”制还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院对总统负责还是向国会负责;要不要向外国借款;建都于南京还是建都于北京;实行公元纪年还是实行民国纪年;要不要遣散军民;4.癸丑报灾发生的原因及结果是什么?辛亥革命之后,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必然遭到新闻界舆论的强烈反对,于是袁对自由新闻体制进行了大肆扭曲,通过手中的武力对那些反对自己的报刊、报馆、报人进行严酷的压制,扶持自己的御用报刊,企图控制新闻界,从舆论上支持自己的称帝企图。
1913年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更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大肆摧残,凡是国民党系统的报纸均遭查封,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139家,较之民国初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灾中国新闻史上对“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5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汇总
根本手段:暴力压制、迫害异己
• 1912年6月,捣毁北京《中央新闻》报馆,绑走 经理、文笔等工作人员11人; • 8月,将《民意报》逐出租界; • 黎元洪半年内捏造罪名查封了武汉六家革命报纸, 凌大同被由黎元洪亲自下令就地正法。
二、“癸丑报灾”
• 从“宋教仁案”到“二次革命”,袁氏残害异 己报刊报人: 京津汉等地的国民党系统报刊全部被查封; 《民立报》《民权报》被明令各地“禁止售卖” 难以维持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因总编辑邓家彦被监禁罚款停刊 邵飘萍因“庇护乱党”罪名入狱。 • 1913年底,全国报纸从500种锐减到139种,史 称“癸丑报灾”。
• 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 ; • “专为女界而立”的妇女报刊; • 学术、文艺、教育报刊。
(二)通讯社的发展
• 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路透社远东分社; • 国人自办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 • 改变中国只有报纸单一新闻传播工具的局 面。
二、短暂繁荣的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宽松 • (二)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 业应有独立性:
• “信仰独立” :唯独信仰真理和事实,不为权势 所撼动,不为武力所屈服,不为党派或个人所左 右; • “组织独立” :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所 控制; • “经济独立” :既不仰仗官方财政也不依赖党派 津贴。 • 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和 教育民众。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 新闻自由:
• 使新闻事业在“基础正当的法律保护之下” ,“达到法律上相当自由之目的”。
报道新闻是报纸的第一任务:
• “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最 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 “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惟新闻。”
“品性”为记者第一要素:
• “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 、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 者应守之道德。”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
(1)新闻业的繁荣 (2)新出版的报纸 (3)政党报纸
(1)新闻业的繁荣
“报界的黄金时代”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武昌起义后的半年, 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全国 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 4200万份。
(一)新闻业务变迁 1、报界怪现象 2、新闻业务上的进步 (二)民初的名记者
1、报界怪现象:
报人、报纸品格低下; 报纸言论退化;稀奇古怪报刊出现: “马路小报”、“鬼报”等
2、新闻业务上的进步
(1)新闻通讯社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 重视
东京通讯社:邵飘萍,1915.7,日本,专 为京、沪报纸提供东京通讯。
注重社会新闻,反映民众疾苦,颇受欢迎。
林白水
1926年因刊发时评激怒军阀,被张宗昌枪 杀于北京,与邵飘萍被害仅100天。“萍水 相逢一百天”
新闻业务专长:撰写的新闻和评论,挥洒自 如,辛辣尖刻,“好议个人长短,或报人隐 事”故积怨于军阀,其文通俗浅显,常能 “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局”颇 能吸引读者。
三、北洋军阀控制下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复苏
(二)北洋政府对新闻事业的管理
(一)新闻事业的复苏
1、中央政权的软弱 2、经济在夹缝中的发展 3、交通、邮政、电信系统的进步 4、思想、文化、教育的情况也有利于报纸
的发展
(二)北洋政府对新闻事业的管理
没有大的发展
五、新闻业务变迁和著名采访记者的诞生
任《时报》、《申报》、《东方日报》驻京 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撰述,常为 《国民公报》、《论衡》、《东方杂志》撰 稿。
(2)新闻业务上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副刊的发展和言情小说的泛滥
• 以“鸳鸯蝴蝶”派为中心的报纸副刊的发 展
(二)金钱收买,拉拢腐化报纸报 人
• “津贴”、“干薪”、“宣传费”、 “润笔”、“车马费” • 收买章太炎 • 碰壁梁启超
(三)制定法律条例限制言论出版 自由
• 《戒严法》《治安警察法》 《报纸条例》 《出版法》 • “世界上报律比较之最可恶者” • 阻碍政治文化进步,开历届反动政府摧 残新闻事业先河
“鸳鸯蝴蝶”派作品的发展:
• 开始:上海《民权报》副刊 • 大本营: 《申报》“自由谈” 《新闻报》“快活林”
3、新闻摄影图片的改进和发展
• “每日有照片”
(二)通讯社的发展高潮 (P104)
• 东京通讯社 • 新闻编译社:“每日总有一二特殊稿件, 颇得各报好评。”
(三)涌现一批有影响的新闻记者
新闻事业应有独立性:
• “信仰独立” :唯独信仰真理和事实,不为权势 所撼动,不为武力所屈服,不为党派或个人所左 右; • “组织独立” :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所 控制; • “经济独立” :既不仰仗官方财政也不依赖党派 津贴。 • 独立的办报方针:一是监督政府,二是唤醒和 教育民众。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 新闻自由:
“具数百元之资本,即可创设报馆”
• (四)读者对新闻的需求增大
1、旧报业禁令的废除:
• 《大清印刷物专律》:清政府第一步有 关印刷出版物的专门法律 • 《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 • 《大清报律》:正式报律 • 打破封建言禁,解除对办报人的束缚。
2、新法律对新闻事业的保护:
风波:1912.3.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
• 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 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 呈明,咨部注册。 •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 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井坐以应得之罪。 • 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 更正。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 讼时,得酌量科罚。
• 因言论激烈名重一时的“横三民”
《民权报》
• 1912.3.1,上海,自由党 机关报,周浩、戴季陶 • 影响最大
• “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 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 • 《杀》:P71
《中华民报》
• 1912.7.20,邓家彦 • 反袁最坚决
《民国新闻》
• 1912.7.25,吕志伊
2、专业报刊蓬勃发展
基本特点:
• 把各种文学手法引入新闻报道,实现文学 性和新闻性的自然融合; 善于捕捉各种细节 议论精粹、缘事而发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2、“新闻全才”邵飘萍
“余百无一嗜,惟对新 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 愿终生以之。” ——邵飘萍 “北京通讯” 《京报》
1)新闻思想
• 1923年,《实际应用新 闻学》《新闻学总论》 出版,标志其新闻思想 日臻成熟。
• 脑筋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 • 腿脚能奔走:“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 在,以时访接” • 耳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 旁得通” • 手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 ,力守绅士之风度” ——《忏悔录》
2)“远生通讯”
• “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远生为 始。” • “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讯放一异彩, 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 使新闻事业在“基础正当的法律保护之下” ,“达到法律上相当自由之目的”。
报道新闻是报纸的第一任务:
• “报纸第一任务,在报告读者以最新而又 最有兴味、最有关系之各种消息” • “故构成报纸之最重要原料厥惟新闻。”
“品性”为记者第一要素:
• “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 、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 者应守之道德。”
三、新闻出版事业的低潮
• 到1916年上半年,全国报纸130-150家 •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 ,49家受传讯,9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 至少有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 黄远生:“余于前清时为新闻记 民国,极思尊重法律上之自由矣,顾其自由不及 前清远甚,岂中国固只容无法律之自由,不容有 法律之自由乎?”
§3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一、新闻事业的起伏
• 短暂复苏:到1916年底全国新老报纸达 到289种,比1915年增加了85%; • 倒退:从1916年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全国29家报纸被封,17名记者遭枪杀或 判刑。到1918年底,全国报刊总数由289 种降到221种,减少了23%。
新闻界的怪现象
• 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 ; • “专为女界而立”的妇女报刊; • 学术、文艺、教育报刊。
(二)通讯社的发展
• 中国最早出现的通讯社:路透社远东分社; • 国人自办第一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 • 改变中国只有报纸单一新闻传播工具的局 面。
二、短暂繁荣的原因
• (一)政治环境的宽松 • (二)各党派以报刊为利器 • (三)办报因陋就简,所费不多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教学内容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新闻事业的发展 • 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
§1、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乘火车赴南京就任临时大 总统,晚上宣誓就职,宣 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 3日,在孙中山的主持下, 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远生遗著》
• 林志钧整理 • 通讯部分是中国新闻史 上较早的通讯文集 • 通讯共152篇,约占全集 文章总数的2/3。
基本特点:
• 以第一手资料落笔政坛要事,痛下针砭;
“他要做一回通讯,……就是一一搜集材料, 差不多要直接由本人得到的消息,才去评论。换 句话说,就是要和事主对证明白的,才肯相信。 ”
根本手段:暴力压制、迫害异己
• 1912年6月,捣毁北京《中央新闻》报馆,绑走 经理、文笔等工作人员11人; • 8月,将《民意报》逐出租界; • 黎元洪半年内捏造罪名查封了武汉六家革命报纸, 凌大同被由黎元洪亲自下令就地正法。
二、“癸丑报灾”
• 从“宋教仁案”到“二次革命”,袁氏残害异 己报刊报人: 京津汉等地的国民党系统报刊全部被查封; 《民立报》《民权报》被明令各地“禁止售卖” 难以维持被迫停刊 《中华民报》因总编辑邓家彦被监禁罚款停刊 邵飘萍因“庇护乱党”罪名入狱。 • 1913年底,全国报纸从500种锐减到139种,史 称“癸丑报灾”。
2)采访艺术
• 随时处于角色之中:“其脑筋无时休息, 其耳目随处警备,网罗世间一切事物而待 其变” • 广泛交友,重承诺; • 千方百计,随机应变:“守如处女,动若 脱兔、有鬼神莫测之机” • 掌握心理,把握战机
3、其他崭露头角的记者(自学内容)
• • • • • 徐彬彬 林白水 刘少少 张季鸾 胡政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1912.3.11 •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 意义:和封建专制主义完全对立 ,用言论 自由取代封建言禁的尝试,传播资产阶级 民主观念。
§2、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
一、控制舆论的手段
(一)创办御用报纸控制舆论
• 言论最反动: 1912.6《亚细亚日报》 • 极具蒙骗性的《神州日 报》
• 专职的新闻工作者成为新闻界的主人 • 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黄远生、刘少少 、徐彬彬。
1、新闻时代的开拓者黄远生
1)新闻思想
• 报纸能发表不受任何政 党操纵的“不党之言” “主持正论公理,以廓 清腐秽,而养国之元气” • 在中国实现有法律保障 的平民言论自由 • 新闻记者的素质
记者素质“四能”:P81
一、表现
(一)报纸数量急剧增加
• 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进行登记的报纸就达90 多种,新创办的报刊多集中在京津沪、广州、武 汉等地。 • 1912年全国报纸由100家陡增到500家,总销量 4200万份。
1、政党报刊蜂起:
• 在“政党政治”潮流影响下,中国社会刮起一股 结党结社风,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的三 百多个政党。它们为了在国会中占有更多的席位, 争相创办机关报来为自己宣传。
1、报人、报纸品格低下 2、办报草率 • “有报无社”的“马路小报 ”; • “有社无报”的“套版报”(“鬼 报”) 3、报纸言论退化 • 资产阶级报刊屈服于封建军 阀的淫威,这是一种倒退。 4、小报泛滥 • 色情新闻 • 黑幕新闻
二、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
• (一)新闻业务的发展和变化
1、新闻报道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