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挥农村 民众 的积 极性和创造力 , 从实 际出发 , 设富有农村 特 建 色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参考文献:
[】 杨 金 深 . 乡经 济 统 筹理 论 与 策略 [ 】 京 : 1 城 M. 北 中国 农 业 出版
社 .0 6 20.
【】 曹 明 贵 , 士 建. 村 人 力 资 源 开发 与 人 力 资 本 流 动 研 究 2 梅 农 [ . M】 北京 : 济科 学 出版 社 ,0 5 经 20.
关键 词 : 村 ; 力 资 源 ; 农 人 开发 ; 问题 ; 策 对
di 036 /i n10 — 542 1 . .5 o 1.9 9 .s.0 6 8 5 .0 0 12 : js 16
1 农 村 人 力 资 源 开 发 的 相 关 概 念
大量有针对性的政策 ,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 , 国农村人 我
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 成绩属于过去, 随着
时代的发展 , 我们必须用 发展 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 , 展望未来 。
在2世纪知识经济时代 , 1 虽然我国农村教育培训初见成效 , 农村
人力资源开发 已经取得 了重大进展 ,但是远未满 足农村人力资 源开发需求 , 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 尤其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地区分布不平衡现象严重 , 经
险的能力 。农 民组织主要包括经济性农 民组织 、 政治性农 民组 织、 基层 自治性农 民组织和社会性农 民组织。这些基 层民主机
模式 、 社会 结构 等特 点 , 制定科 学的指导方针 , 采用“ 民 自治 ” 农 的政策 , 大兴农村文教 事业 , 贤任能 , 选 培养大批农 村骨干 , 发
源理解为农村范 围 内, 经过一定 时间和教育之 后 , 能够将体能 和智能发挥出来 , 并进行 生产 和服务 的适龄人 口总体所具有 的 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 , 其

2018-2019-浅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与缺-精选word文档 (4页)

2018-2019-浅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与缺-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与缺浅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与缺蒋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立国之本,粮食安全关系国家战略,同时六亿农民的生存发展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实现的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农村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然而,就整个中国农村而言,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当落后,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由此造成一方面农业经济发展领域没有得到很好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流向城市。

这就是过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与紧缺的矛盾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剩与缺的矛盾极大的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从劳动力流动的情况来看,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源存在相对剩余和绝对短缺的矛盾。

据农业部估计,中国现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亿人左右。

农村地区在大量输出劳动力资源的同时,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在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化肥、农药等替代要素的大量投入维持产出,我国农业生产中对于资源的使用远远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收益。

不仅如此,农业劳动力投入的不足,更进一步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

(二)从劳动力构成的结构上来看,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体现出结构性剩余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农村劳动力资源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劳动力素质不高,能够适应较高技术含量工作的劳动力较稀缺。

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资源为例,多集中于二、三产业中对技术和文化程度要求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岗位。

据统计,在5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2.6%,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8%。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系统的构成及作用分析

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系统的构成及作用分析
1 09
动力流动配置影 响是通 过制度环境 内配套 的规则 即治理结构来实现 的。同时,它 ( 1 q )还要受到社会基础 当中的各 个非正式
规则 的约束 。同时 ,我们也强调非正 式制 度对 劳动力流动配置 的影 响。在 本文 中非正式制度 的影 响主 要表现为 ,文化 、传统
观念对农村人力资源 流
( )现 阶段我 国农村人 力资源流动制度 系统的构成 二
1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制度 的四层次框架 。新制度经济 学家 的制度分析分为 四个层 次,分别 为社会基 础、制度环境、治 理环境和资源 配置 。社会基础包括 文化 、规范、 习惯、道德等 非正式规则 ,特点是 已经被 广泛接受 ,并变化 非常缓慢 。制度 环境包括宪法 、法律系、产权 等正 式规则 ,特点是在 一定时期 内与社会基础相容 ,变化相对缓慢 。治理结构 是指 ,在基本制 度环境 下的 自发选择 的竞争准则 ,变化速度相对 较快 。资源配置是根据竞争准则对 资源的使用、收入分配方面的分析 。通过
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相关 的制度 ; 狭义上仅指 以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 的直接相 关的制度安排 。 农村 入力 资源 流动制度
是个系统 , 农村人力资源 流动制度系统是 由与农村人力资源 流动有关的制度安排构成 的。 而与农村人力资源流 动有 关的制度 安排是个复杂系统和 具有多层次的 。从性质 上 ,可分为正式制 度和 非正式制 度 ;从层次 上 ,可分为社会基础、制度环境、治 理环境和资源配置 四个层次 ;从 内容看 ,包括具体 的制度 安排 ,比如 ,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 、住房制度、社会保 障制度及非正式制度 等。
俗 的积淀与传承 , 并植根于 人们意识形态 中的差 异化 , 形成 了各种规 范人们行为 的正式制度安排 。 而正 式制度 安排一 旦确立 ,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特点:
1.农村劳动力资源构成状况:我市劳动力从事一产比重较大,三产比重偏低,高素质人员比重偏底,低素质人员比重偏高,有待于政府组织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进行新一轮综合素质再教育。

2.劳务输出及内部转移现状:我市的劳务输出工作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培育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由最初的零星组织到现在的有组织输出,由盲目无序到有组织流动,服务和管理逐步规范。

出务工人员主要从事工业电子、建筑、建材、运输、制鞋、机械加工、保洁保绿、经警保安、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服装加工等行业。

3.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特点: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和自主性。

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通过亲朋熟人介绍或引导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的人数占转移总数的不到40%。

农民工就地转移具有兼业性的短期行为。

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

尤其在市内建筑业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建筑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简单体力劳动成为转移主要途径。

转移劳动力逐步转向高层次就业。

部分转移人员走上了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拓宽了视野,增多了知识,有了一定资金,便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自主经营自主创业。

尽管这部分人员数量较少,但已成为推动市城经济发展的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调研报告家乡劳动

调研报告家乡劳动

调研报告家乡劳动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家乡劳动状况,包括主要的劳动方式、劳动内容以及劳动者的收入状况,以便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共发放了200份问卷,覆盖了家乡各个地区和年龄段的劳动者,包括农民、工人和服务业人员等。

三、调查结果1. 劳动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家乡的劳动方式以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为主。

有64%的受访者从事农业劳动,主要包括种植作物、养殖牲畜等;有24%的受访者从事工业劳动,涵盖了制造业、采矿业等;而服务业劳动占12%,主要包括餐饮、销售等。

2. 劳动内容在农业劳动中,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是最主要的劳动内容。

种植作物涉及了水稻、小麦、玉米等,而养殖牲畜主要包括猪、牛、鸡等。

在工业劳动方面,制造业是最主要的内容,包括纺织、机械制造等;而在服务业劳动中,餐饮业和销售业是主要的劳动内容。

3. 收入状况对于劳动者的收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劳动者的平均月收入为2000元,且有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农作物的销售;而城市劳动者的平均月收入为4000元,其中制造业工人的收入较高。

同时,调查还发现,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其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有一定的关系,教育程度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的人收入相对较高。

四、调查分析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分析:首先,家乡的劳动方式以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为主,表明农业仍然是家乡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大农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生产效益。

其次,农业劳动的主要内容为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这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种植品种,以提升农业的产量和品质。

第三,工业劳动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这意味着家乡的工业基础相对较薄弱。

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大工业的投入和培育,提高制造业劳动者的岗位技能和生产水平,以增加工业的竞争力。

最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与其教育程度和工作经验有关,这说明提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培养专业技能和积累工作经验对于提高收入至关重要。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创业情况调研报告
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农村劳动力想要通过创业增加收入。

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劳动力的创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参考依据。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100份有效问卷。

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结果
1. 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85%)表示有意在家乡创业,只有少部分人希望到城市创业。

2. 有创业意愿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养殖和手工艺等方面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3. 创业初期,农村劳动力最需要的是资金支持、市场销售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帮助。

4. 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缺乏创业技能、缺乏市场信息和对风险的过度忽视的问题。

5. 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扶持,提高
其创业技能和市场意识。

结论
农村劳动力创业潜力巨大,但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在未来农村发展中,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创业技能和市场意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增加,农村劳动力调研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劳动力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农村劳动力调研。

首先,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人数进行了统计。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工作有关。

同时,农村劳动力中年轻人占比逐渐增加,老年劳动力逐渐减少。

其次,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分布进行了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副业,少数从事农村工业和服务业。

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普遍偏低,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最后,我们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就业情况进行了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很多人在城市找工作时遇到了困难。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部分地区出现了“留守老人”的现象,影响了农村生产和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显示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鼓励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水平和就业环境。

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村劳动力问题,共同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与管理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与管理

农村劳动力资源调配与管理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的流失,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不仅涉及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分析、调配与管理措施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指在农村地区从事农、林、牧、渔等生产劳动的人口。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总量逐渐减少,同时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技术水平的落后以及就业机会有限等因素,部分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就业难、收入低、生活困难等问题。

当前,农村劳动力资源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中,60岁以上和1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产和发展。

二是劳动力技能水平偏低。

由于多数农村劳动力从小农经济中走来,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致使其在现代农业和非农领域就业面临一定的困难。

三是劳动力就业渠道狭窄。

传统农业劳动力存在着季节性、不稳定性和低收入等问题,导致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甚至走向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措施为了更好地调配和管理农村劳动力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岗位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增强其在现代农业和非农领域的竞争力。

其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劳动力的创业就业。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创业资金和资源支持,鼓励他们在家乡就业创业。

再次,要加强农村人才流动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流动提供便利,实现人才优化配置。

最后,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保障政策。

完善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报告1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主要表现为“数量较大、素质较低、年龄较轻、男性较多、分布较广、技能较差”。

1、从数量上看,根据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到20某某年底全市共有农业人口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16-45周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已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2万人,还有富余农村劳动力45665人。

2、从性别构成上看,全市有效男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0.6%;有效女性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4%。

3、从年龄结构上看,进城务工18岁以下的约占12%,18-30岁之间约占44%,而30-40岁约占35%,40岁以上的仅占9%。

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绝大多数。

4、从文化程度上看,近90%的农村劳动力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不足10%;农村劳动力中掌握一门以上非农技能的人数不到10%。

调查结果显示,转移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2%;初中文化程度者占49.2%;高中文化程度者占8.6%,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08%。

5、从增收渠道上看,主要以种养和劳务收入为主,部分兼营一些副业。

6、从就业的情况看,目前我市转移出去的12万多农村劳动力中,有一定技能水平的不足10%,有近87%的人是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近75%的人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工作苦、时间长、报酬低。

7、从行业分布上看,全市个农村劳动力中,有约22万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69.9%,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有4万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13.2%,较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有近6万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9%,较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本特点1、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

据调查统计,20某某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数占56.7%,30―50岁的占37.1%,50岁以上的占6.2%。

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
②人均GNP在800~2 5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 力的比重在50%一33%;
③人均GNP在2 500~5 000美元,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 动力的比重在33%~10%。
④人均GNP在5 000美元以上,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 的比重在10%以下。
第三节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 产率的差距。 如果差距扩大,转移的拉力就强,转移的 速度就快;反之,如果差距缩小,转移的拉 力就会减弱,转移速度就慢。
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
农业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农业劳动力供给的 数量及质量。
(一)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基本特点 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主要来自农村人口资源。人口资源
的状况是由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综合状况决 定的。有其明显的特点。
1.农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具有强劲的经济 推动力
农户自身就是一个农产品再生产和农业劳动力再生产 相统一的独立运行的社会经济单位。
在农村人口资源中,劳动力与非劳动力之间 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业劳动 力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严格。
3.农业劳动力总供给量过大,而有效供给又 严重不足
传统农业中,一般农民对子女的学校教育重视不够, 致使农业劳动力供给资源的总体素质偏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 进程在加快,要求农业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 质。但是,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形成的农业劳动力 供给资源,却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2.农业部门经济效益的高低决定着农业劳 动力实际供给的多少
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为了谋生和提高生 活质量的需要,人们再就业选择中就偏爱那些劳 动报酬高的产业部门,而不愿意到劳动报酬较低 的部门就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一、问题的背景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背景。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的农民工作岗位减少,劳动力空闲时间增加;另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包括工资待遇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原因要研究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其原因。

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城市就业要求不同,导致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农村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缺乏多样化的岗位选择。

此外,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个问题,农民工往往缺乏准确的就业信息,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工作。

三、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存在对农民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量的农民工闲置在家,无法有效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这不仅浪费了劳动资源,也给农民本身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压力。

其次,就业问题也影响到了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四、政府的角色与责任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其次,政府可以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提供相应的就业信息、保障和扶持政策。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监管,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五、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创业环境。

六、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城市可以通过引导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

同时,城市可以向农村提供一些技术和创新经验,促进农村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调查报告

劳动力调查报告

【导语】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章。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劳动⼒调查报告,欢迎阅读!【篇⼀】劳动⼒调查报告 ⼀、对当前农村劳动⼒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清⽔县农村劳动⼒基本情况 清⽔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均耕地⾯积1.88亩。

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教育“三教统筹”的⼯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培训、提⾼农民素质⽅⾯做了⼤量基础性⼯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定的代表性。

清⽔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组,71901户,总⼈⼝达31.87万⼈,其中农业⼈⼝达29.59万⼈,占总⼈⼝的92%。

农村劳动⼒资源总量18.0316万⼈,实有劳动⼒总量14.8986万⼈。

其中男性7.8885万⼈,⼥性7.0101万⼈,在农村劳动⼒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10.3251万⼈,占69.3.00%,从事⼯业的劳动⼒2695⼈,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9286⼈,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2234万⼈,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2228⼈,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6559⼈,占4.4%。

(⼆)清⽔县县农村劳动⼒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整体素质不⾼,主要表现在:1.⽂化素质较低。

据调查,XX年底全县实有劳动⼒总量14.8986万⼈,其中⽂盲半⽂盲仍有3.7013⼈,⼩学⽂化程度5.6361万⼈,占62.6%,初中⽂化程度3.9802万⼈,占26.7%,⾼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占10.6%。

⼤专以上138⼈,仅占1%。

⽽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德国农民有67%是⼤学毕业⽣,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本农民中⼤学⽣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

⽬前,全县实有劳动⼒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

⼤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产知识,没有掌握⼀技之长,对⼀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范,即使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对⼀般性农业⽣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状况调查报告农村劳动⼒状况调查报告(精选6篇) 想要知道⼀些情况或事件时,我们常常要开展全⾯的分析研究,最后⽤调查报告将调查成果展⽰出来。

那么你真的会写调查报告吗?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农村劳动⼒状况调查报告(精选6篇),欢迎⼤家分享。

农村劳动⼒状况调查报告1 根据省、市阳光⼯程办公室要求,为全⾯摸清我县农村劳动⼒资源总数、年龄和⽂化结构、产业分布、就业地域和求职意向等基本情况,便于阳光⼯程有针对性开展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全县农村劳动⼒资源调查,现将调查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XX县地处湘中,是典型农业⼤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粮⾷⽣产先进县。

辖区⾯积1715平⽅公⾥,其中耕地64.4万亩,林地120万亩;⼈⼝90万,其中农业⼈⼝790,农村劳动⼒52.2万⼈,且每年新增1万余名农村劳动⼒。

⼆、农村劳动⼒资源现状 XX县农村劳动⼒为52.2万⼈。

其性别构成为男30.8万⼈,⼥21.4万⼈,分别占劳动⼒的59%,41%;⽂化结构为初中以下5.7万⼈,初中29.8万⼈,⾼中以上16.7万⼈,,分别占总劳动⼒数的11%,57%,32%;年龄结构为18岁—25岁15.7万⼈,25—35岁13.1万⼈,35—45岁13.1万⼈,45—55岁12.5万⼈,分别占总劳动⼒数的30%,25%,21%,24%。

全县从事农业⽣产的劳动⼒为15.1万⼈,占农村总劳动⼒的28.9%,劳均年收⼊2900多元。

外出务⼯农村劳动⼒为27.9万⼈,其中长期外出务⼯(6个⽉以上)为11.3万⼈,短期外出务⼯(6个⽉以内)为3.2万⼈;在外出⼈员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者13.2万⼈,占47.2%,⼈均年收⼊120xx-40000元。

外出务⼯⼈员就业地点分布为⼴州、深圳、珠海、东莞、惠州、中⼭、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厦门、昆明、西安、拉萨;中越、中缅、中苏边境城市和劳动⼒资源少或劳动⼒素质极低沙特阿伯、阿联⾣、埃塞俄⽐亚等国。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情况分析全县农村劳动力万人,现有农村充裕劳动力万人〔每年新增农村劳动力万人左右〕,占劳动力总数的%。

截止到目前,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已到达万人,占方案转移万人的%,占充裕劳动力的%,占劳动力总数的%。

稳定在外务工人员近万人,占外出务工人员的%。

外出务工人员中:省内的人、省外人、国外人。

按转移就业类型来划分:第一产业人,第二产业人,第三产业人。

男性占%,女性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整体分析1、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分析2005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33.4岁,其中在乡外县内、县外省内、跨省流动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分别为岁、岁、岁。

2022年,外出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为岁,比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低岁,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岁,比在省内就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低岁。

2、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分析2005年,外出就业的女劳动力占外出人数的,2022年那么到达,比2005年上升了百分点。

3、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分析调查说明,2005年,外出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和,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百分点和百分点。

2022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和,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百分点和百分点。

4、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区构成分析据调查,我县外出务工者所从事的职业相对集中,以花木、建筑、零售贸易、餐饮业、商业效劳业以及制造加工业为主,其从业人员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74.8%,且带有较强的地域性。

外出务工人员普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某某、某某,但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是经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效劳机构组织劳务输出,以及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

5、技能培训情况我县在劳务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基地培训,异地培训,进厂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长短班培训,最大限度缩短市场需求与人员培训输出的时间差,市场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适合干什么,就培训什么,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农民。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范文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

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范文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为了解决和了解____农民就业问题与现状,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广泛的深入调研。

按安人社发〔____2〕437号文件要求,我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基层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调查,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和实际情况,通过走访和座谈多种方式,掌握第一手基础材料,现形成如下报告。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情况全县总人口为59295人, 6周岁-60周岁劳动力资源39083人,占总人口的77.7%。

其中男____85人,占5 .6%;女8898人,占48.4%; 6-30周岁 67 2人,30-45周岁 2995人,45-60周岁9376人;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304 人,高中60 9人,大专及以上 2653 人。

农村劳动力常年转移 54 3人,每年新增成长劳动力 000人以上。

数据表明我县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整体素质不高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近几年,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进城有所增加,城市人口逐渐增多,转移就业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从劳动力的职业构成看,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劳动者比重大幅度下降,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因此技能型劳动力逐渐上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劳动力已成为农民实现劳务收入的主要渠道。

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大城市和小城镇转移,农民刚进城所从事的主要是一些边缘工作,即城镇人不大乐意干的脏、累、苦、险等工作。

如建筑、废品回收、环境卫生、饮食服务、小商小贩等这些城镇人退出或自动放弃的工作岗位。

第五章 农业中的劳动力与资本

第五章 农业中的劳动力与资本

第五章 农业中的劳动力与资本第一节 农业中的劳动力一、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一)农业劳动力的概念农业劳动力指在农业中有劳动能力的人。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概念包括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就是能参加农业劳动的人数。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农业劳动力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动,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有:农业人口的自然增长情况;达到或超过劳动年龄的人数等。

社会因素主要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人口流动政策、农村经营形式、产业结构的调整等。

它们都会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变化。

农业劳动力的质量状况取决于: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农村医疗保健条件;农村教育的普及状况;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专业化水平等。

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农业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

在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条件下,劳动力的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男、女、整、半、辅助劳动力的划分常用来反映劳动力的质量。

而在现代农业中,智力因素的作用不断增长,体力因素的意义相对降低。

因此,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则成为衡量农业劳动力质量的主要指标。

(二)农业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劳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首要的和惟一能动的要素。

所谓首要的要素,是说在生产力三要素中,人是最主要的要素。

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劳动,才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变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没有人类的劳动,自然界中的自然资源无论多么富饶也不会对社会生活起任何作用。

而且,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是以人的劳动能力的高低为转移的。

所谓能动的要素,是说在农业生产力要素中,人是惟一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

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所有的劳动资料是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绝大部分劳动对象也是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虽然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起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这并没有改变劳动力的重要作用。

因为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归根到底都是劳动创造的。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等,因此,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具体目的包括:1.分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探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3.分析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1.农村劳动力资源概述通过梳理农村劳动力的概念、岗位构成、数量分布等方面,初步把握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

2.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问题分析重点分析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构成、流动等问题,突出现有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3.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结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和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探讨如何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效率。

4.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研究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探讨,由此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出全面分析。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定性和定量分析等手段,对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研究。

五、预期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综合性报告,主要包括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概述、劳动力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研究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提纲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2、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3、从男性化和年轻化向女性化、老龄化转变,结构性失衡4、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素质仍然偏低5、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收入仍旧不高二、对未来农村劳动力的预测(一)二次移动平均法预测(二)用年龄结构推算三、农村劳动力开发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一)如何合理转移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问题(二)如何科学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问题(三)如何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四)如何保证农村有人愿种的问题(五)如何确保有人会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构成与资源研究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是一个国家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劳动力,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随着农村劳务人员持续输出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广大农村即将面临着“无人愿种、无人会种、无人种好”庄稼的尴尬局面。

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构成状况,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有效避免农村劳动力绝对短缺的矛盾而带来的不良影响,更好解决“三农”问题,多方提高农民收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我们以绵阳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农村农民现状调查,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及相关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剖析,基本理清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探讨了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无人务农”的措施与策略。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与特点据调查研究,绵阳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同的特征。

1、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总量逐渐减少201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56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101.86万人,却比1995年减少了57.94万人;城市劳动力95.56万人,比1965年增加76.24%。

说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城市劳动力资源逐渐增加。

从表一和图1可知,从1995年开始,农村劳动力资源逐渐下降,平均每年减少0.97%。

究其原因是受六七十年代生育高峰和八十年代实行低生育率政策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影响,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使得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始逐渐下降。

表一:1965年-2011年农村劳动力变化情况(单位:万人)数据来源:《2011年绵阳统计年鉴》图1:1965年-2010年农村劳动力变化图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年份人数总人口数乡村人口劳动力资源数城市劳动力资源数农村劳动力资源数2、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农业劳动力缺乏由于农村劳动力逐渐减少,农业劳动力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都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

2010年,全市农业劳动力125.20万人,二三产业劳动力149.30万人,分别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45.61%和54.39%,分别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的36.81%和43.89%。

从表二年份 全市 总人口 农村 人口 劳动力资源数 城市劳动力资源数 农村劳动力资源数 农村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1965 351.02 325.22 196.92 54.22 142.70 40.65 1970 403.40 375.00 224.69 57.09 167.60 41.55 1975 447.38 416.38 253.22 81.77 171.45 38.32 1980 461.24 429.77 268.90 79.70 189.20 41.02 1985 471.14 417.92 275.90 64.59 211.31 44.85 1990 491.81 362.96 334.38 74.84 259.54 52.77 1995 506.65 365.65 354.23 71.73 282.50 55.76 2000 518.36 349.69 356.81 80.81 276.00 53.24 2005 530.71 338.59 334.10 89.21 244.89 46.14 2010541.87325.92340.1295.56244.5645.13和图2可知,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向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在2005年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农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高出农业就业所占比重4.46个百分点;而农业就业人员占就业表二:1965年-2011年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单位:万人)年份 就业 人员 农业就 业人员 二三产业从 业人员数 农业劳动 力参与率 农村劳动 力资源数 1965 150.20 142.70 7.50 100.00 142.70 1970 177.60 167.60 10.00 100.00 167.60 1975 188.34 171.45 16.89 100.00 171.45 1980 223.72 179.20 44.52 100.00 179.20 1985 246.92 195.80 51.12 93.42 211.31 1990 284.89 210.80 74.09 86.79 249.54 1995 306.74 214.70 92.04 88.62 302.50 2000 304.83 166.68 138.15 77.17 276.00 2005 270.91 129.42 141.49 69.13 244.89 2010274.50125.20149.3069.30244.56数据来源:《2011年绵阳统计年鉴》图2:1965年-2011年农业和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图0%10%20%30%40%50%60%70%80%90%10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1年份人数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农业就业人员人员总数的比例从1965年的95%下降到现在的44.94%,净减五十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目前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各地相继出现“劳力荒”和“土地荒”。

而在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化肥、农药等替代要素的大量投入维持产出,劳动力缺乏直接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农业生产收益,更进一步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

3、从男性化和年轻化向女性化、老龄化转变,结构性失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随之加快,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涌向城市,留下大量女性和中老年人从事农业,就业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失衡。

从表三和图3可以看出,从1965年到1990年农业从业人员中女性人数都低于男性人数,女性占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都低于50%,甚至在1985年以前都低于49%。

1990年以后,男性所占比例就逐渐下降,女性所占比例逐渐增多,农业劳动力结构开始向女性化转变。

在受调查的农村人口中,女性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也比男性多0.04个百分点。

表三:1965年-2011年农业就业人员性别组成情况(单位:万人)年份农业就业人员男性男性所占比例女性女性所占比例1965142.7073.0751.2069.6348.80 1970167.6085.6651.1181.9448.89 1975171.4587.8351.2383.6248.77 1980179.2092.1951.4587.0148.55 1985195.80100.2951.2295.5148.78 1990210.80106.4450.50104.3649.50 1995214.70106.8149.75107.8950.25 2000166.6882.9249.7583.7650.25 2005129.4264.0649.4965.3650.51 2010125.2062.2949.7562.9150.25数据来源:《2011年绵阳统计年鉴》图3:1965年-2011年男女组成比例结构图485052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1年份比例女性占就业人口比例男性占就业人口比例在受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41岁—60岁的中年劳动力是重要组成部分(见图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05%;其次是31岁-40岁和16岁-3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分别占22.5%、19.91%。

中老年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中占到57.45%,占农业劳动力的65.66%。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在朝老龄化转变。

图4:农村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对比图(内环为农业劳动力,外环为农村劳动力)0.0419.7443.8421.820.1419.9122.5040.0517.4014.5616岁以下16岁-30岁31岁-40岁41岁-60岁60岁以上4、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化,素质仍然偏低根据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见表四),农村6岁以上文盲人数占农村人口比例从第四次人口普查的23.32%下降到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34%;小学文化层次人数也从43.93%下降到35.41%。

相反初中文化人数却从17.88%上升到31.02%,高中和中专人数从 1.83%上升到 4.48%,大专以上人数从0.24%上升到1.88%。

低文化层次人数在下降,高文化层次人数在上升,说明农村普遍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农民素质逐渐向高素质进行转化。

但是,目前小学和初中文化层次仍然占农村总人数的66.43%,低素质劳动力人数仍然占有很大部分。

表四:全市农村受教育层次人数对比表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以上第六次人口普查239093 1154192 1010917 145919 61430 占农村人口比例7.3435.4131.02 4.48 1.88第五次人口普查282659 1566377 1018332 116122 27884 占农村人口比例8.0844.7929.12 3.320.80第四次人口普查846327 1594351 648844 66472 8593 占农村人口比例23.3243.9317.88 1.830.24数据来源:第六次、第五次、第四次人口普查,按6岁以上人口统计,单位:人、%。

5、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转变,收入仍旧不高从农民人均纯收入上看(见表五),196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20元,2010年为5940元,45年间增加了5772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速为8.24%。

说明农民人均纯收入在不断增加,正在从低收入向高收入进行转变。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183元,排在全省第四位,全国第174位,与全国其他城市差距很大,比排在第一位的东部城市东莞少了15146元,比西部的城市酒泉也少了975元;比省内城市成都少了2712元,比德阳少了648元,可见绵阳农民收入仍旧很低(见表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