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参考答案
中特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答案仅供参考,分数高低请自行负责;.有些题目整理的答案较多,考试时请注意选择参考。
最后,这考试拼的是手速,祝好。
1.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答: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面临三大历史任务:1.既要努力实现欧洲早已完成的工业化,又要追赶新科技革命的浪潮;2.既要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3.既要实现国的可持续发展,又要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
这个“不发达”首先当然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因此,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但讲初级阶段,不光要讲生产力的不发达,还要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够完善和不够成熟。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认识和把握好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上述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并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一系列不同发展阶段的长久进程中。
2.请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谈谈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在实践上指导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根本任务,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谈得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特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优”在何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鲜明的中国特色,能够正确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特”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上。
“特”在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
“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上。
“特”在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和平发展道路上。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利于复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从经济上看,国家代表人民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能够对大部分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进行支配。
从政治制上看,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这些两方面的结合,就使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对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集中力量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灾难,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把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好了中央的积极性,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发挥好了地方积极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在共同富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制定的,它能顾及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利益,能让我国每一个公民都能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使劳动成果的分配尽量做到公平合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不断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推动力。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一场既大又难的硬仗。
中特5题及参考答案
1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讲话深入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我们要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挑这三件大事说呢?因为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刚才网友理解得很好,把党的历史、近代民族史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都与历史、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讲中国共产党90周年不是从90周年开始讲的,是从170多年的1840年开始讲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期,原来是站在人类文明之前的辉煌、巅峰、古老的民族,现在开始面临着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
从那以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紧紧地扣着“振兴中华”来讲的。
中华民族要追赶现代文明,要振兴中华,它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民族存亡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人民闹革命。
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什么呢?中华民族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再让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任人宰割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命运史上的一个起点,它可以征得民族独立生存的平等发展权利。
第二件大事为什么突出来讲,革命胜利并不代表国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1840年我们之所以落入那么一个悲惨的命运,是因为“落后挨打”。
“落后挨打”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感觉到经济发展、科技不如别人,落后了,所以别人可以拿坚船利炮打开你的国门,实际上整个中华民族从人类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进程中,我们落后于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挨打”四个字是我们落后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深刻总结。
中特考试题答案
中特考试题1、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答: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
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为什么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依据。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历史性依据。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中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进程中勇于探索实践的结果。
这一政治发展道路的确立,标志着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富国强民道路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终于开花结果,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终于找到了正确方向、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具有其现实性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是唯一能够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提供根本政治保证的正确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是有利于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三是有利于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有利于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特复习考试参考答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特点及其影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内涵、特点及其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征的中国民主革命新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之后,通过以和平改造、逐步过渡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这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性课题基本得到解决,中国从此改变了社会发展方向。
之后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第二个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明显的区别。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切合中国实际,着眼于科学发展道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等制度设计上具有明显的特色。
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的根本任务、发展的战略重点、发展的制度保障、发展的动力方面具有创新性。
它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目标,在发展内容上具有全面性。
它坚持和平发展,是与时代潮流相随、与世界文明相伴的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在实践形态方面的具体体现,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新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
新中特考试题目及答案科目:新中特题型:选择题1. 五万零一百五十六的36%是多少?(A)181.82(B)190.52(C)217.32(D)218.342. 以下哪个数字是标准分?(A)-3.5(B)0(C)5(D)153. 在f(x)=4x-3中,当x=2时,函数取值为(A)2(B)5(C)6(D)84. 如果f(x)=2x-5,g(x)=3x,那么f(g(x))=(A)6x-5(B)6x(C)5x-5(D)5x5. 二面角近似为:(A)40.5(B)41.5(C)42.5(D)43.5答案:1.C 2.B 3.5 4.A 5.D题型:填空题1. 一个一个式子地根据初值×3+1唯一确定了316次之后,他得到了一个循环。
这个循环的起始数是_________。
102. 已知45°≤A≤90°,sinA=2cosA,tanA= ________。
23. 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²-2n。
那么当n=100时,an的值是_________。
98004. 将3√3化简得_________。
3√35. z=98-56i,则|z|是_________。
70答案:1.10 2.2 3.9800 4.3√3 5.70题型:判断题1. 数轴上有A、B、C三点,BC=1,AC∥B点取P、Q,使AP=QC,则PC=AP-AC。
(错误)2. 在抛物线y=x²-2x+3的对称轴上的点坐标与顶点坐标的平均数为(0.5, 2.25)。
(正确)3. AB、CD是由同一直线上任意两点A、B、C、D所得的线段,AB=CD,如果CB>CA,则AD>BD。
(错误)4. 女、男两班各有45名学生,其中女生人数比男生少15人,则女生人数中位数与男生人数的中位数相等。
(正确)5. 当D(5,4)在圆上时,圆的方程为x²+y²-6x-8y=c;当圆过原点时,c=44。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一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二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特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并对把握机遇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刻理解这一判断和要求,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和进程,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判断。
10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丰富的经验。
10年来的巨大成就表明,重要战略机遇期给了我们加快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正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分析把握,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中特题目及部分答案
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第一次科技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一次科技革命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广泛建立;2、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3、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开始了城市化进程;4、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5、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殖民侵略进入以商品输出为主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二次科技革命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二次科技革命1、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2、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垄断与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列强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扩大4、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世界力量对格局发生改变;列强争夺与冲突加剧5、无产阶级壮大,工运逐渐走向高潮。
第七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第一节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第二节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第一节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研究随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以前的认识论转向辩证法。
中特复习题 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思考题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P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P5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P20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65、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86、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具体指什么?P427、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518、什么是政治制度?P589、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P7010、什么是丰富民主形式?什么是扩宽民主渠道?P6511、什么是文化软实力?P82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哪些?P761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倡导“富强、民主……”等24个字,你能说出这24个字具体是什么吗?14、社会建设主要指什么?P9015、社会建设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里说的民生具体包括什么内容?P9516、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什么新特点?P9917、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的关系是什么?P10918、我国发展中遇到的人口、资源、环境主要问题有哪些?P113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具体包括哪三个方面?P12120、从当代中国与世界角度看,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是什么?P1381、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从“三位一体”三个方面把握,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什么?“三位一体”指的是道路、理论体系与制度的“三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理论与实践是围绕着哪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中国国情可以概括为“三个没有变”,具体是指哪三个什么方面“没有变”?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
奥鹏毛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
A. 实事求是B. 群众路线C. 独立自主D. 统一战线答案:AB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
A. 五位一体B. 四个全面C. 四个自信D. 两个维护答案: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要求是()。
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
A.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B.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C. 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需要同不完善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D. 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同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之间的矛盾答案:B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答案:D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
A.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B.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C.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C8.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服务的大局是()。
A. 国家发展大局B. 世界和平与发展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家主权和安全答案:A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是()。
A.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C.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D.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答案:A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 人民民主专政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社会主义法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包括()。
《中特》简答答案
《中特》简答题答案1、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四个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就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事关能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前提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必须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问题。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关系到能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重大问题。
2、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试述当前中国国情的基本特点,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
机遇和挑战:1、从机遇方面看,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
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2、从挑战方面看:第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保护主义盛行,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三,少数发达国家推行一种新的强权政治,施加种种压力,企图迫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
第四,中国经济有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
开发人力资本,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并不断寻找替代,这是中国经济长期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2、简述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策略。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
21年毛中特试题答案
21年毛中特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哪些方面?A.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B.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C. 持久战理论D. 党的建设新论答案:ABCD2.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改革开放D. “一国两制”答案:ABCD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哪些方面的发展要求?A. 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B.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国际社会的共同发展答案:ABC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A. 以人为本B.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C. 发展是硬道理D. 社会和谐答案:ABD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标志是什么?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B.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D. 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持久战理论、党的建设新论等内容。
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阐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其主要内容包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政策,以及“一国两制”等。
邓小平理论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强调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3. 描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党的建设的指导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初提出的党建理论,主要内容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特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答案: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A. 党的十九大B. 改革开放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答案: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答案:D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为主体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案:A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教育B. 就业C. 社会保障D. 医疗卫生答案:C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 绿色发展B. 生态文明C. 美丽中国D. 可持续发展答案:C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A. 和平发展B. 互利共赢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际关系民主化答案:C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人民民主专政D. 法治国家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2.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复习题答案 中特复习题答案 期末复习题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复习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答题说明:以下每一道题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每道题1分,共40题,40分。
)
1.标准答案:A
2.标准答案:C
3.标准答案:A
4.标准答案:C
5.标准答案:B
6.标准答案:B
7.标准答案:C
8.标准答案:D
9.标准答案:A
10.标准答案:A
11.标准答案:C
12.标准答案:B
13.标准答案:B
14.标准答案:D
15.标准答案:A
16.标准答案:B
17.标准答案:B
- 1 -
18.标准答案:D
19.标准答案:C
20.标准答案:A
21.标准答案:A
22.标准答案:A
23.标准答案:C
24.标准答案:C
25.标准答案:C
26.标准答案:B
27.标准答案:D
28.标准答案:A
29.标准答案:C
30.标准答案:D
31.标准答案:C
32.标准答案:B
33.标准答案:B
34.标准答案:D
35.标准答案:D
36.标准答案:A
37.标准答案:B
38.标准答案:D
39.标准答案:A
- 2 -
40.标准答案:B
- 3 -。
中特答案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
第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答: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衰亡。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
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方两方面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
它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上海理工研究生第一学期中特理论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国情专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前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答。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首先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其次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人口基数大;第二,从人均GDP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第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持续着快速而且稳定的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已在2010年的跃居世界第二位。
同样,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也有了显着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而且我国在国际争端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题要求1、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合理、材料充分(审清题目要求全面阐述、有所发挥)2、每题字数≥600字3、字体工整、空白无分、、草纸无效1、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并对把握机遇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刻理解这一判断和要求,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和进程,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判断。
10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丰富的经验。
10年来的巨大成就表明,重要战略机遇期给了我们加快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正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分析把握,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国际不利因素也依然存在:国际经济环境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全球各领域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商品市场可能持续动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战略压力和地缘政治风险有所上升,我们必须对此保持清醒头脑,不可掉以轻心。
三、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和条件也出现了新趋势新变化,其中既有许多有利于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也面临一些阻碍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但总体上看,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压力较大,维护稳定任务繁重。
同时,我们必须充分看到面临的有利因素和条件:一是经过本世纪前10年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更加强固;二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宏观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各方面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制度优势日益显现。
综合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国际国内大势,十八大报告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是符合实际的、完全正确的。
只要我们更加注重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矛盾,机遇和潜力就可以变成现实,风险和挑战就可以化作动力,就能使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2、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就一定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有力支撑,一定要改变我国人均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物耗能耗高、生态环境代价高的现状。
必须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进步,创造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创造自主世界著名品牌,提高制造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增值服务,鼓励发展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必须在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创造强国的跨越,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实现人均高生产率、高收益率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低物耗、低能耗、低排放,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供应严重不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对经济发展构成日益严峻和紧迫的瓶颈约束。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根本出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我国已建成世界上少数国家具备的、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有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
据测算,我国科技综合创新指标已相当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至6000美元国家的水平,在生物、纳米、航天等一些重要领域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华民族重视教育、辩证思维、集体主义精神和丰厚的文化积累,为我国未来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就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建设和形成强大的原始科学创新能力,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并从容应对;形成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形成强大的系统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科学系统认知我国自然环境和基本国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形成高效通畅的技术转移机制,高效的科学知识传播机制,使科技创新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惠及全体人民;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先进的创新文化、良好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体系和国民教育体系,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批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3、如何看待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双轮驱动”实现城镇化与新型农村的协调发展,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必经阶段,同时也是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十一五”时期,各地都在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作出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如何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的“双轮驱动”战略上,各级政府还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地方甚至是割裂二者的发展,认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在资源制约下是矛盾的,是不能同时推进的。
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阻碍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甚至出现了大跃进式的“过度城镇化”和“消灭农村”的极端做法。
因此,正确认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关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在整个“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都显得至关重要。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两个方面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统筹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离开城镇化谈新农村建设,就会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农村,就会阻碍优质资源向城镇集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将只是一句空谈。
不顾农村的发展盲目推进城镇化,会超越城镇的承载能力,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走和拉美国家一样的“过度城镇化”道路,最终影响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城镇居住人口已接近6.66亿,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推进,在增加就业、改善城镇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由此,一些学者和地方官员开始盲目崇拜和夸大城镇化,否定新农村建设,认为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就是要消灭农村,让农民全部进城,这种大跃进式的思维显然不符合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
另一方面,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新农村建设并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更不是要否定城镇化,而是有利于更好、更健康、更扎实地推进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发展,城镇的发展将会缺乏有效的支撑。
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双轮”,要将城镇的资源和农村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不等于统一化提到城镇化就是搞大拆大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民居建设,这是当前很多地方官员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一大误解。
城市都是高楼林立,乡镇都是整齐划一的新民居,这种趋同化的城乡面貌不仅在河北随处可见,即使在全国也是司空见惯。
缺乏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不仅是对我国丰富文化、地域资源的否定,同时也不利于城镇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