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最终版答案

合集下载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

哈工大威海中特答案完整版

第一讲:“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一个总判断。

但还有另一个判断,即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的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一个清醒的判断。

根据这两个判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这两个意识。

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答:(一)增强机遇意识从世界上说:从全世界发展的形势来看,世界大战还打不起来,所以中国有可能利用这么一个和平的发展时期来进一步发展经济,来缩短我们和世界一些国家的差距。

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经济世界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美国、欧盟、日本都非常明显。

在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下,整个全球的需求结构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今后一段时期围绕着市场、市场贸易、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就充满着机遇。

就刚刚结束的APEC会议可以看出,今后,我国从国际事务的被领导者就可能成为领导者之一,从国际规则的这种被动的接受者,可能就是规则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另外从国际舆论的挨打者,可能变成一种竞争者,从文化的这种被动接受者可能成为一种多元文化的创新者,所以说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国际上越来越大,应当说确实处在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崛起的一个上升时期,所以要特别把握住国际上的机遇。

从国内上说:一方面看,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我们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逐步的增加,经济结构调整也在加快,市场需求的潜力应该进一步的释放出来,加上劳动者素质的逐渐改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们体制活力的增强,所以政府调控能够和处理复杂应变能力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所以我们说中央也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第一条就是良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亮点;第二点中国有世界最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资本技术吸纳能力;第三点我们有体系完整的制造业,而且这些制造业能够配套,能够创新;第四点我们海外华人华侨有一个强大的网络,给中国提供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第五点,大中华区经贸互通联系加强,也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中特5题及参考答案

中特5题及参考答案

1问题: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讲话深入总结了我们党90年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课题,全面阐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我们要把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挑这三件大事说呢?因为这“三件大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刚才网友理解得很好,把党的历史、近代民族史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都与历史、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胡锦涛讲中国共产党90周年不是从90周年开始讲的,是从170多年的1840年开始讲的,因为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发生深刻变化的转折期,原来是站在人类文明之前的辉煌、巅峰、古老的民族,现在开始面临着丧权辱国、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地。

从那以后,整个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紧紧地扣着“振兴中华”来讲的。

中华民族要追赶现代文明,要振兴中华,它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民族存亡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件大事,是领导人民闹革命。

革命的胜利意味着什么呢?中华民族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不再让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任人宰割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命运史上的一个起点,它可以征得民族独立生存的平等发展权利。

第二件大事为什么突出来讲,革命胜利并不代表国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1840年我们之所以落入那么一个悲惨的命运,是因为“落后挨打”。

“落后挨打”四个字是什么意思?首先我们感觉到经济发展、科技不如别人,落后了,所以别人可以拿坚船利炮打开你的国门,实际上整个中华民族从人类文明走向工业文明进程中,我们落后于人类文明的脚步,“落后挨打”四个字是我们落后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深刻总结。

中特整理的完整答案.doc

中特整理的完整答案.doc

1.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科技创新驱动,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二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而不是为了发表高水平论文。

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第一、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部署创新链,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二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传统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四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科技促进农业发展机制,不断健全现代农业技术体系。

五是大力发展关系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涉及人口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社会管理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六是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二、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

鼓励产学研开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骨干和引领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导和鼓励民办科研机构发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中特问题答案整理

1、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这是推进改革、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价值。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基本结论。

但是,在向社会大众的宣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依靠意识形态灌输,而应该结合基本国情,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

3.中国发展经验。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却走得扎实、获得成功,在30多年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因此,要用历史的眼光总结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中国模式。

这是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西方学者提出中国模式,主要想知道应该与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打交道。

一方面中国模式有其合理意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在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建设等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提法也有其局限,因为模式意味着僵化和定型,而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重大而棘手的现实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未定型。

不少学者认为,要慎用中国模式,还是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宜,因为中国道路比中国模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适应性。

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中国通过走什么样的道路来实现自己百年来的富民强国梦想,是世界各国高度关注的一个实际问题。

因此,有必要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品质,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部空间,让国际社会广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中特各专题答案完整版

前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产生的一些问题?(2).向什么方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由投资,消费,出口拉动。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

3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自主创新。

4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5调整分配结构。

1农村经济改革专题1如何认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对发展制度的要求答:(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基础:第一,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来看,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第二,从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关系看,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从农业与人民、国家的关系上看,农业的兴衰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以及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2)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制度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内涵包括四个大的方面,即土地资源置配、要素投入、人力资源实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问题。

所以(一)现代农业要求具有进一步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二)现代农业要求有灵活有效的农业金融供给制度;(三)现代农业要求有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四)现在农业要求有不断提升农业人力资本的制度。

2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何答:人民公社体制下中国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高度集中统一的农业经营方式。

其特点是,实行政社合一,强调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公社、生产队或生产大队是当时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

3承包的推行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答:承包的推行所经历的变迁:第一阶段,土地承包权的萌芽阶段(1979 年~ 1980 年)。

这一阶段是包产到组向包产到户初步发展阶段, 土地使用权由队集中使用变为由较小的生产小组分散使用, 但是土地产权还是统一集中在集体手中, 生产小组拥有一定的生产组织权, 因此从本质上看, 还是原体制的缩影,大锅饭仍然存在。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导论1思考题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

请你谈谈对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完成和推进的三件大事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为我们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创造政治和历史前提。

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我们进行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物质基础实现全面小康,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它又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牢牢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要清醒认识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

从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踏上了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为中国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征程。

在这个伟大的历史征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实现了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

在旧中国的废墟上,党领导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阔步前进。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最终版)

3思考题三面对中国的发展,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和认可中国的制度优势。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认为,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实际上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法国《欧洲时报》认为,包括“制度优势”在内的中国特色已成为中国信心的有力支撑。

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优”在何处?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计划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这五个有利于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4思考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

中特参考答案

中特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所为的重要战略机遇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判断,并对把握机遇提出了明确要求。

深刻理解这一判断和要求,客观分析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就和进程,清醒认识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要判断。

10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抓住并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认真应对各种挑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鲜、丰富的经验。

10年来的巨大成就表明,重要战略机遇期给了我们加快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我们朝着既定目标又迈出了坚实步伐。

正是基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分析把握,党的十八大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

二、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的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都在增多,国际环境比以前更为严峻复杂,但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因素。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二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的有利因素增加;三是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多;四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国际话语权面临新的机遇。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研究生中特参考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是什么?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第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目标任务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着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对于我们怎么做,这个问题就应该切合实际,并针对上面的基本原则,落实到位,到实际行动,多写点就可以了。

2、简述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基本策略。

道德是一定社会用以调节人与人之间包括个人与个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确立一套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我国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以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的。

中特期末答案完整版.

中特期末答案完整版.

当代中国基本国情——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国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很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从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第一,人口数量已超过13亿,每年以年均70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第三,从人民生活水平上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第四,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第五,从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上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总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作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及各方面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

中特课后习题答案整理(第六、七、八讲)第六讲19思考题一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对这一重大部署和要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民族的共同事业。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把祖国健身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企业应自觉遵守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规。

每一个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而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因此,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既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三、各级政府应切实发挥好管理和服务等职能。

创造良好的节约能源资源氛围、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扎扎实实地解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20思考题二理论上人们都知道,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但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不少企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是认为发展经济是最重要的,环境污染的问题等经济发展了,有了经济实力再进行治理。

你认为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把保护环境落到实处?“先污染后治理”在我国规模发生的原因:1.技术与经济因素形成的“门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动因:技术难度大,又提高生产成本,常常成为企业采用“绿色技术”和控制、减少污染技术的“门坎”,“门坎”又随企业发展而降低,此过程就成为“先污染后治理”的内在微观依据。

2.认识上的滞后性和行动中的惰性是“先污染后治理”存在的又一原因。

只有破坏环境的活动进行到一定程度, 其实际影响才显现出来, 这导致了认识上的滞后性。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中特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特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答案:C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标志是:A. 党的十九大B. 改革开放C.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束答案: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答案:D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A. 公有制为主体B. 按劳分配为主体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A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A.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B.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D.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答案:A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是:A. 教育B. 就业C. 社会保障D. 医疗卫生答案:C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A. 绿色发展B. 生态文明C. 美丽中国D. 可持续发展答案:C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是:A. 和平发展B. 互利共赢C. 人类命运共同体D. 国际关系民主化答案:C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A. 中国共产党领导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 人民民主专政D. 法治国家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战略布局。

2. 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

毛中特分析题总结(最终版)

毛中特分析题总结(最终版)

经济建设分析题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原因:①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2、措施(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战略重点和根本途径(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首先,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最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措施: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四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增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

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②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政治建设分析题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依法治国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1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_1

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中特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5 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3、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4、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一切为了1/ 3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5、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求是就是认真追求、研究事物的发展规律,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工作的向导。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特复习 - 最终版

中特复习 - 最终版

中特复习重点1、一带一路的新构想(背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周边国家以及欧亚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设“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它对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一带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

它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无论是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从应对金融危机、加快转型升级的角度看,沿线各国的前途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

“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更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有利于将政治互信、地缘毗邻、经济互补等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持续增长优势。

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无论是“东出海”还是“西挺进”,都将使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五通”。

“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经贸合作是基石。

遵循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享的新时代。

2、四中全会的原则、体系和任务“五大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中特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特课后思考题答案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党不断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的前进旗帜,也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这一问题,须首先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集中体现为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一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它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后题答案(参考参考)课后思考题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依据和所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强调的基本理论都源于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回答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

这一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道路、阶段、根本任务、战略,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论述,都是围绕搞清楚社会主义到能否巩固和发展的基本理论展开的。

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2、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目标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特征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只能是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民主法治,平等自由;共同富裕,公平正义。

同时,也只有真正确立并始终不渝地追求这样的价值目标,才能不断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最终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特征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和改革,能够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需要的经济制度在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来,其基本特征是:公有为主,多种并存;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中特参考答案完整版

中特答案——徐建国整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现实的必然。

一、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破解历史难题、顺应世界潮流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的现代化道路。

这是被实践证明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现代化道路。

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这条道路顺应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条道路奠定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现实基础。

这条道路开辟了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广阔前景。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人民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

展望未来,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和自豪。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之路这条道路凸现了中国共产党60多年治国理政的根本成就。

这条道路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这条道路展现了党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如何理解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是什么?答: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

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务,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主要特点: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5、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6;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

新常态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

习近平说,以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

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三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2013年增长60%以上。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为,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

其中,有四个方面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

1、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显著标志就是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最佳时间窗口。

2、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则是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3、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创新去驱动。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在倒逼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4、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

在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常态、经济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转型也就势在必行了。

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适应“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关键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战略上要有定力,客观地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但却自然而然、真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运用底线思维,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

新常态的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的理性回归。

新常态,意味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新时期,我们要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统筹发挥“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职能作用,确保政府既不缺位放纵市场,又不越位干预市场,也不错位扰乱市场,从而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

新常态有长期性,要求我们保持平常心。

一是冷静理性,不急不躁,顺势而为。

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增速放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需要保持战略定力。

要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都要求我们要有创新的宏观调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和方式。

把握新常态、认识新动力,落到实处还在于培育新增长点。

市场要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创新要实,推动全面创新,更多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政策要宽,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要加快转变职能,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

要从过去只盯增速转变为坚持区间调控。

当经济运行接近合理区间的下限时,政策着力点是稳增长;当经济运行接近上限时,注重防通胀;当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内,则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

要从事后救急转变为保持底线思维。

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就是一方面要守住就业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

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坚持定向的精准调控。

要从单一需求管理转变为引入供给管理。

目前,经济总需求受到制约,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有所降速。

但是,从供给方面着手,就能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在短期,有效需求决定经济增长,在中长期,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决定经济增长。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水平,改进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要素的结合方式。

因此,新常态下,宏观调控不仅关注速度的短期变化,更关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等更为长期的目标,正在从主要关注需求端的“三驾马车”转向主要关注供给端的人力资本、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这长期的三大动力。

新常态不是一个新的周期,而是一个新的时期,调控和改革的难度前所未有。

新常态下最关键的,就是要把对经济增速的关注,真正回归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增进人民福祉上来。

对我们来说,只有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定力、顺势而为、积极有为,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推动转型发展。

8、为什么说深化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答: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大纲解析小字部分)大纲解析P128~129 1、2、3、4、5、69、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制度理论见大纲解析136~137 +当下情况(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一是要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

一方面正确认识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

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

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

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

今天我们收入差距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

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

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