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及其与机体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了解药理学的常考知识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
1.药物分类:2.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注射、皮肤贴剂等方式进行。
吸收后,药物会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中。
药物代谢发生在肝脏中,通过化学变化使药物转化为可排泄物。
最后,药物通过肾脏、肺、肠道等排泄出体外。
3.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机制对生物体产生作用。
常见的作用机制包括激动剂、抑制剂、拮抗剂等。
4.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受体结合,通过改变受体的活性来产生药理效应。
5.药物的剂量依赖性和效应依赖性:药物的剂量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的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药物的效应依赖性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与药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6.药物的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所需要达到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口的确定可以帮助医生合理地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7.药物的副作用和毒性反应:药物的副作用是指在治疗有效剂量下可能产生的不希望的效应。
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对生物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
8.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对方的药物效应。
药物相互作用的形式包括添加作用、拮抗作用、代谢酶作用等。
9.药物与基因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效应。
根据个体的遗传差异,药物对不同个体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
10.药物的治疗原则:在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
例如,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联合用药时避免相互作用、监测药物血药浓度等。
药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对于理解和应用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药理学常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学习和掌握药理学有所帮助。
药理知识点归纳
药理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理和药物疗效的学科,它对于理解药物的功效、毒副作用以及药物相互作用非常重要。
在临床医学中,药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正确选择药物并合理管理药物治疗方案。
本文将以“药理知识点归纳”作为标题,对一些常见的药理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
1.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其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理效应等方面进行分类。
常见的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2.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人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才能被有效清除。
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其中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
药物排泄则可以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完成。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和副作用发生的机制。
3.药物相互作用:当患者同时使用多种药物时,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是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以是药物与食物、药物与饮酒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生在开具药方时需要考虑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
4.药物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即药物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的发生与个体差异、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等因素有关。
了解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可以提醒医生和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和处理。
5.药物治疗策略:药物治疗的策略根据不同的疾病和患者特点有所不同。
常见的治疗策略包括单药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等。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6.药物治疗监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和治疗效果可以帮助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一些药物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确保其在治疗范围内。
治疗效果的监测可以通过临床症状、体征指标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来评估。
7.药物滥用和依赖:一些药物具有成瘾性,长期或滥用可能导致药物依赖。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备知识点总结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理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激动剂、拮抗剂、激素类药物、细胞毒类药物等。
不同类型的药物通过不同的作用机理来对机体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2. 按照药物化学结构分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也是一种分类药物的方法,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酚类、醚类、醇类、酸类等。
3. 按照药物的临床用途分类在临床应用中,药物可以根据其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镇痛药物等。
根据药物的临床用途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药物的作用和适应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二、药物的作用机理1. 药物与受体结合药物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效应的。
受体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子,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节受体的活性,从而产生生物效应。
2.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理、药效、毒性等方面。
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是药物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方面。
3.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科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对机体的影响等方面。
4.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机体内主要通过代谢和排泄来清除,药物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排泄主要通过肾脏、肠道和肺脏等途径。
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过程决定了药物在机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对药物的疗效和毒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药物的药效学1. 药物的药效药效是药物在机体内产生的生物效应的程度和性质,包括药物的疗效、毒性等。
药物的药效决定了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是药物研究和评价的重要方面。
2. 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药物的剂量-反应关系是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来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
药理知识点全部总结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可以通过口服、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进行。
药物的口服吸收可以经过胃肠道通过被动扩散、主动运输、膜通透、吞咽等方式进行。
而皮肤贴敷、吸入、注射等方式也各有其特殊的吸收机制。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药物的吸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患者自身因素等。
其中,肠道黏膜、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健康状态对药物的吸收影响较大。
3. 药物吸收的应用药物的吸收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吸收特点来选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分布到组织器官内,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行。
在血液循环中,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的间质空间向组织器官内分布,靶向组织也可能受到药物蛋白的结合影响。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蛋白结合状态等。
不同性质的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率也会有所不同。
3. 药物分布的应用分布机制对于药物在体内的血浆浓度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来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在靶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和肾脏等器官进行代谢,其中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
在肝脏内,药物可以通过氧化、还原、羟基化、脱甲基化等酶系统进行代谢。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主要包括肝脏功能状态、药物的结构特点、酶系统活性状态等。
有些药物可以通过诱导或抑制肝脏的酶系统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
3. 药物代谢的应用药物代谢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药物的代谢特点来调整给药剂量,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轻不良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1. 药物的排泄途径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方式进行排泄。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知识点总结归纳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药物对受体的作用和药物与受体的结合等。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通常包括口服给药、注射给药、吸入给药、皮肤给药等。
吸收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特性,给药途径,患者的生理状态等。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在血浆、组织和细胞内的分布。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转化的过程,通常包括药物的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通常包括尿排泄、粪便排泄、呼吸排泄等。
药物对受体的作用是指药物通过与受体结合来产生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通常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在受体与药物结合后,会引起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产生药理学效应。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具有选择性和亲和性的,这也是药物选择性作用的基础。
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如药物与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结合位点,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可逆性的,药物与受体的结合通常是饱和性的等。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与药理学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来说,药物剂量越大,药理学效应就越明显,但也存在一个最大效应值,当达到这个值之后,再增加剂量也不能增加效应。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通常可以用剂量-反应曲线来描述,常见的曲线模型有S形曲线和双S形曲线等。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
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是药物应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通常来说,药物的毒性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越大,产生的毒性效应就越明显。
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合理控制药物剂量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过程。
药代动力学通常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清除率、生物利用度等参数。
药代动力学参数对于合理用药和药物剂量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药物安全性和毒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药理医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药理医学知识点总结大全药理医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涵盖了药物的运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在医学领域,药理学的研究对于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药理医学知识点进行总结。
1. 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通常经过代谢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代谢的主要途径包括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药物代谢的速度可能受到个体差异、遗传因素和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对于个体化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吸收过程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口服给药和肠道吸收等因素的影响。
分布过程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脂溶性以及血脑屏障等相关。
药物代谢和排泄过程则涉及到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清除等问题。
3. 药物靶点药物在体内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相互作用来产生药效。
了解药物与靶点的结合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具体作用机制。
药物靶点可以是受体、酶、离子通道等。
通过研究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设计出更加高效和选择性的药物。
4. 药物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的剂量、副作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赖等。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机制和预防措施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药理医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药物的发现、筛选、优化和临床试验等过程,研究人员可以将新的药物带进医疗实践中。
新药研发的成功不仅需要对药物的药理学知识有深入了解,还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严格的研究设计与监管。
以上只是药理医学领域的一小部分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一个庞大且不断发展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
药理医学的发展对于促进药物研究和临床治疗的进步至关重要。
对于医学从业者和患者来说,了解药理医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的应用和治疗效果。
通过不断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加科学地运用药物,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
药理医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医学知识点归纳药理医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理和药物治疗的科学。
经过多年的研究,药理医学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药理医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一部分: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药物与受体的结合是药物发挥作用的基础。
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药物的能力。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来激活或抑制生理功能。
根据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方式,我们可以将受体分为离子通道受体、酶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等。
例如,阿托品是一种抑制毛细血管收缩的药物,它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毛细血管收缩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第二部分: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药物在体内会经历代谢和排泄过程。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代谢作用可以使药物转化为活性产物或无活性产物,从而影响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吸和汗液等途径从体内排出。
了解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合理调整用药方法,减少药物的潜在毒副作用。
第三部分: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是指治疗或预防某种疾病所需的药物量。
不同的药物剂量对病情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因此药物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机体的途径,主要包括口服、注射、吸入和外用等。
不同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第四部分:药物相互作用多种药物同时或连续使用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增强、减弱或改变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
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与饮酒的相互作用等。
了解和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可以避免潜在的安全隐患。
第五部分: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是药理医学中最常见也是最有实际意义的知识点之一。
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抗肿瘤药等。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经皮等途径给药。
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离子性等)、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
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内吞作用。
二、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扩散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到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
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量、血液-组织分配系数、蛋白结合率、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组织库效应和毒性积累等现象。
三、药物的代谢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是肝脏,也可以在肠道、肺、肾和其他组织中发生。
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药物的水溶性和活性,同时减少毒性和排泄速度。
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性别、年龄、饮食、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相对水解和偶氮化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过程。
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和乳腺排泄等。
肾脏排泄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小球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远曲小管重吸收等过程。
其他排泄途径是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通过呼吸、汗液、胃肠道、唾液、乳腺分泌、皮肤和毛发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方式和过程。
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
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激活受体、抑制酶、杀死细菌等。
间接作用是指药物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理过程产生治疗效应,如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等。
六、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是指药物剂量和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
剂量-效应关系的曲线通常是S形曲线或饱和曲线,其中包括最低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半数效应剂量、半数抑制剂量等参数。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必背知识点
药理学必背知识点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药理学的知识点非常广泛,包括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剂量效应关系等。
以下是药理学的一些必背知识点。
1.药物分类:药物可分为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两大类。
化学药物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生物药物可分为蛋白质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等。
2.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包括激活或抑制特定的受体、酶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调节等。
3.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受到吸收速率、分布容积、代谢速率和排泄速率的影响。
4.药物的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效应大小及其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
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通常呈现剂量-效应曲线关系,包括剂量-反应曲线和剂量-时间曲线。
5.药物的副作用: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不同药物的副作用种类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严重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甚至死亡。
6.胶囊的制备工艺:胶囊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药物剂型,其制备工艺包括胶囊壳的制备和填充药物。
胶囊壳主要由明胶和水构成,填充药物时需要注意药物的物化性质和剂量。
7.酯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酯酶抑制剂是一类药物,在体内可抑制酯酶的活性,从而延缓或抑制底物的代谢过程。
酯酶抑制剂通常用于改善底物的生物利用度或增加药物的持续时间。
8.临床药物监测:临床药物监测是指对使用药物的患者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以确定药物是否达到期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常见的临床药物监测指标包括血药浓度、心电图等。
9.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需要首先停止使用药物,然后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
10.临床药物评价:临床药物评价是指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临床药物评价通常包括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
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是药理学科的分支。
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是联系实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一门桥梁学科,涉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
2.临床药理学的意义: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②新药研发。
③.医学教育、医师培训。
3.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和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临床药动学研究。
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5.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6.教学与培训。
7.咨询服务。
(前5条为内容,七条为任务)第三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1.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以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理论基础,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
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体内药物极其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一级速率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又称线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auc与计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计量成正比。
公式:。
3.零级速率过程: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的药物量是定值,与药物浓度无关。
公式:。
5.曲线下面积(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药时曲线,坐标轴与药时曲线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
AUC=Co / k,单位:。
6.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分布达到稳态时,按药物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
Vd=Do/Co=Dt/Ct 可推出Dt=Vd*Ct。
7.消除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百分速率。
K=0.693/t1/2。
Vd范围:5,血管内;10--20,细胞外液;20--30,细胞内液;30--40,全身分布;>40,与组织结合。
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
临床药理知识点总结临床药理学第十二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1、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2、药品不良事件(ADE):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 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3、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A型: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普萘洛尔导致的心脏传导阻滞、抗胆碱能类药物和口干)B型:与用药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包括特应性—特异质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如某些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和一些自体免疫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
C型: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时间关系。
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非那西丁导致间质性肾炎;抗疟药导致视觉毒性)D型:延迟反应、不依赖药物剂量、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致畸致突变、5、药品不良反应的新分类(根据机制):A类反应(augmented reaction):扩大反应。
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
B类反应(bugs reaction):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
C类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
D类反应(delivery reaction):给药反应。
E类反应(exit reaction):撤药反应。
F类反应(familial reaction):家族性反应。
G类反应(genetotoxicity reaction):基因毒性反应。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课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1. 药物的吸收机制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经过给药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途径包括口服给药、皮肤透过、直肠给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各种途径对于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也会影响其在吸收过程中的表现。
2.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给药途径、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表面积、给药部位的血流情况等。
此外,食物、胃液的pH值、药物的分子大小和脂溶性等因素也会对药物吸收产生影响。
3. 药物的吸收动力学药物吸收的动力学主要包括一级吸收动力学、零级吸收动力学和双重吸收动力学。
这些动力学模型可以描述药物在给药途径中的吸收速度和程度,并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进行定量预测。
二、药物的分布1. 药物的分布机制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各个组织器官中,然后以自由态或结合态存在,对其产生生物学效应。
2.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药物的生理和化学特性、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药物在血液中的蛋白结合率等。
这些因素对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和持续时间都有重要影响。
3. 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药物的组织亲和性指的是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和性程度,包括药物对脂肪组织、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亲和力。
了解药物的组织亲和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指导合理用药。
三、药物的代谢1. 药物的代谢途径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生物化学变化的过程,主要包括肝脏代谢、肾脏代谢、肠道代谢等。
在这些代谢途径中,最常见的是肝脏代谢,它能够改变药物的性质、活性和毒性。
2.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疾病状态、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程度,从而对其药效和毒性产生重要影响。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1、药物吸收(1)肠道吸收:大部分药物在小肠内受到吸收,小肠对药物的吸收率较高。
药物的吸收受到pH值、溶解度、肠道蠕动、肠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
(2)肝循环: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药物被带至肝脏,部分药物在这里发生首过效应,降低血液中药物的浓度。
2、药物分布药物分布受到组织血流、血管通透性、蛋白结合等因素的影响。
有些药物可以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有些则无法穿过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3、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肝脏的代谢作用,化学结构改变后易于排泄。
药物代谢的主要方式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化等。
4、药物排泄大部分药物从肾脏排泄,少部分从肠道、肝脏、肺、皮肤等排泄。
药物排泄受到肾小管分泌、被肝脏再次代谢以及肾脏滤过等影响。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药物与受体的作用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构象或结合活性,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例如,激动剂类药物通过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拮抗剂类药物通过阻止受体的激活而产生效应。
2、酶的抑制和激活一些药物可以抑制或激活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过程。
例如,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体内的蛋白合成酶,从而杀死细菌。
3、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得某些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从而产生生物学效应。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1、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药物产生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效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中毒反应、耐药性等。
2、药物的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通常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畸性等。
对一些高毒药物,应该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四、药物的临床应用1、抗微生物药物(1)抗生素:用于治疗细菌感染,包括青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等。
(2)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包括对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的抑制。
2、抗肿瘤药物抗肿瘤药物是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等。
临床药理名词解释考试复习知识重点资料
名解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痛苦的药物反应(1)副反应:是药物所固有的,由于药物选择性低,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药理效应(2)毒性反应:是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发生的对机体组织器官的危害性反应(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还残存的药理效应(4)停药反应: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或症状加剧,又称回跃反应(5)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其性质与药物原有的药理效应和剂量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6)特异性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的患者对某种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很少的剂量即可引起超出常人的强烈药理效应。
其反应性质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一致,严重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与遗传异常有关5.(1)KD:引起最大效应一半的时候所需要的药物剂量,表示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与亲和力成反比(2)亲和力指数:pD2=-log KD,与亲和力成正比6.拮抗参数(pA2):反映拮抗药的拮抗强度,pA2越大,拮抗药浓度越小,拮抗作用越强10.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容积血浆中的药物被全部清除干净,是药物自体内消除的一个重要指标,反应肝肾功能。
CL=A/AUC12.血浆半衰期(t 2/1):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13.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M受体,使睫状肌的环状纤维向眼中心方向收缩,导致悬韧带松弛,晶状体靠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从而使远距离物体不能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眼持续处于近视物清楚,远视物模糊的状态,这一作用称为调节痉挛14.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如事先给予a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等),再给AD(肾上腺素)则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15.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为慢性或终身疾病16.抗菌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17.抗生素:指某些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产生的具有康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8.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敏感菌株的生长受到抑制,不敏感菌株乘机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新的感染,此成为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执业药师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梳理
执业药师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梳理执业药师临床药理学知识点梳理药物相互作用1、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间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用药的意义在于:①提高药物的疗效②减少药物不良反应③延缓机体耐受性或病原体耐药性的产生,可缩短疗程,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2、药物相互作用:广义上是指联合用药,所发生的疗效变化。
疗效变化虽然有多种多样表现,但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作用加强或作用减弱。
狭义作用是指不良药物的相互作用。
3、酶诱导:一些药物能增加肝微粒体酶的活性。
它们通过这种方式加速另一种药的代谢而干扰该药的作用。
酶抑制。
肝微粒体酶的活性能被某些药物抑制。
该酶被抑制的结果,是使另一种药物的代谢减少,因而加强或延长其作用。
4.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速效抗菌药如四环素、氯霉素与红霉素等,若与青霉素合用则会破换青霉素的杀菌条件。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基本概念1.药物不良反应: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定义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的情况。
2.药物不良事件:指用药病人或临床研究对象中发生的任何不幸医疗事件,它不一定要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3.药物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的区别和联系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含义不同,一般来说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因果关系已经确定的反应,而药物不良事件是指因果关系尚未确定的反应。
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品滥用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1、A型不良反应:是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通常与剂量相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反应,首剂反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征。
例如普萘洛尔和心脏传到阻滞,抗胆碱类药物和口干。
死亡率高,时间关系明确。
过敏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与遗传有关)都属于该类反应,例如: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氟烷引起的恶性高热。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理学第十二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1、药品不良反应(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2、药品不良事件(ADE):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 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3、药品不良反应的传统分类:A型:与用药剂量有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普萘洛尔导致的心脏传导阻滞、抗胆碱能类药物和口干)B型:与用药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包括特应性—特异质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如某些药物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和一些自体免疫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红斑狼疮)。
C型: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时间关系。
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非那西丁导致间质性肾炎;抗疟药导致视觉毒性)D型:延迟反应、不依赖药物剂量、致癌致畸致突变。
4、药品不良反应的性质分类: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综合征、致癌致畸致突变、5、药品不良反应的新分类(根据机制):A类反应(augmented reaction):扩大反应。
是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
B类反应(bugs reaction):过度反应或微生物反应。
C类反应(chemical reaction):化学反应。
D类反应(delivery reaction):给药反应。
E类反应(exit reaction):撤药反应。
F类反应(familial reaction):家族性反应。
G类反应(genetotoxicity reaction):基因毒性反应。
H类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过敏反应。
U类反应(unclassified reaction):未分类反应。
6、信号(signal):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使ADR得到早期预警,产生信号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
7、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控制。
8、自愿呈报系统的优缺点:优点:监测范围广、无时间和空间限制、参与人数多、是ADR主要信息源和重要方法之一,能极早发现潜在ADR信号,是发现罕见ADR唯一可行的方式。
缺点:漏报率高、无法计算发生率、医生难以识别以前未知的不良反应。
9、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时间相关性、文献合理性、撤药结果、再次用药结果、影响因素甄别。
10、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确实程度(微观评价):肯定(用药以来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该反应与已知的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重新用药反应再现)、很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不良反应符合、停药后反应停止、无法用病人疾病来合理解释)、可能(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符合、患者疾病或其他治疗也可造成这样的结果)、条件(时间顺序合理、与已知药品不良反应相符合、不能合理地以患者疾病来解释)、可疑(不符合上述各项标准)。
11、宏观评价(数据集中后评价):三期——信号出现期、信号加强期、信号评价期。
12、药源性疾病(DID):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
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13、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价、药物的滥用与错用、药物与化学药物、其他药物和食品的不良相互作用。
14、药物警戒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区别:①监测对象不尽相同:前者涉及除质量合格药品之外的其他药品;后者是质量合格的药品。
②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前者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包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用药失误、药品滥用等。
③工作本质不同:前者是积极主动的开展药物安全性相关的各项评价工作,是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进一步完善;后者集中在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的收集、分析与监测等方面,相对被动。
15、药物流行病学的主要研究方法:①描述性研究:病例报告、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
②分析性研究:队列研究(RR)、病例对照研究(OR)。
二者区别:a.前者基于是否暴露于某种药物而研究其疾病发展过程;后者是基于有病与无病基础上研究其对药物暴露与否。
B.前者可以是前瞻性、回顾性或双相性的,是从服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的不良事件,可以直接评估其发生率;后者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样本大小常不知道,无法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率,只能以比值比(OR)表示。
第一章绪论一、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1、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人体的影响,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同时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2、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3、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利用药动学原理研究和评价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与程度,是评价一种制剂有效性的常用指标。
有绝对(被试口服制剂与其静脉注射剂的AUC之比)和相对(被试药制剂与其参比制剂口服后的AUC之比)之分。
受药物的剂型、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和肝脏首关效应的影响。
4、化学等值:药物制品中含有等量的同一主药。
5、生物等效:将化学等值的药品以同样的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在血液和组织中出现相等的浓度。
6、治疗等效:几个药物制剂以同样给药方案给予同一个体,产生本质上相同的治疗效应或毒性。
7、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用来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判断新药能否上市。
I期: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II期: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III期: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安全性。
IV期:新药上市后监测。
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罕见不良反应)。
8、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或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
包括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相互作用,一般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9、新药: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亦按新药管理。
第二章临床药动学1、吸收(absorption):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和滴注无吸收过程。
不同给药途径吸收快慢依次为:气雾吸入>腹腔注射>吸入给药>舌下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影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之间相互作用。
②机体方面:胃肠内pH:弱酸性药物易在胃吸收,弱碱性药物易从小肠吸收。
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肠蠕动增加促进药物吸收。
胃肠内容物:减少药物吸收。
首关效应(first-pass effect):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首关效应明显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但首关效应具有饱和性,若剂量增大,口服仍可使血中药物浓度明显升高。
2、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血浆蛋白结合率: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的白蛋白结合,弱碱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α1酸性糖蛋白结合。
结合性药物浓度:总药物浓度>0.9表示结合率高;<0.2表示结合率低。
结合性药物无药理活性,游离性药物有药理活性。
②细胞膜屏障:血脑屏障:阻止许多大分子、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进入脑组织,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通过。
(炎症、急性高血压或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可以降低血脑屏障的功能)胎盘屏障:阻止水溶性或解离性药物进入胎儿体内,但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通过。
血睾屏障、血关节囊屏障③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肝、肾、脑、肺等高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较多,皮肤、肌肉等低血流量器官,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少。
④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浓度高于细胞内,弱碱性药物相反。
3、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的改变,也称作生物代谢(metabolism)。
方式:I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II相反应:结合部位:主要是肝脏酶:专一性酶(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又称“肝微粒体酶”或“肝药酶”)。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因纳、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酶抑制剂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病理因素。
意义:灭活、活化、药物消除、生成有毒物质。
4、排泄(excretion):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被排出体外的过程。
①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影响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及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主动分泌(包括有机酸分泌系统和有机碱分泌系统)、肾小管被动冲吸收(影响因素:药物本身理化性质及尿量或尿pH。
水溶性药物易从尿中排出、酸化尿液使碱性药物排泄增加、碱化尿液使酸性药物排泄增加)②胆汁排泄: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5、药动学房室模型:药动学研究中按药物在体内转运速率的差异,以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相结合而设置的数学模型。
房室是一个假想的空间,与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无关,只要体内某些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可视为同一房室。
多数动力学模型中,药物既可进入该房室,又可从该房室流出,称为开放系统(ope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