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说课

合集下载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ppt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ppt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度、正确 性和思考深度。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小测和单元考试,评 估学生对物质变化概念和原理
的掌握程度。
自我评价与反思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 行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和进
步之处。
反馈机制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 表现给予肯定或建议,促进学
生深入思考。
作业批改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 指出问题并给予建议和指导。
介绍物理变化的定义和特点,列 举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现象,如
状态改变、形状改变等。
化学变化
介绍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点,强调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分子结构的改变 ,列举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 如燃烧、氧化等。
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异 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变 化的分类。
物质变化的特征与过程
录实验结果。
小组讨论
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和 心得,整理出小组的观
察结论。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见 解,与其他学生和教师
进行交流和讨论。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探究 任务,巩固学生对物质
变化的理解和应用。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法
01
0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3
04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01
02
03
实验法
通过实验展示物质的变化 ,让学生观察、记录并分 析实验结果,培养他们的 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讲解法
教师对物质变化的原理、 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 念。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组成教案
科目:化学
主题:物质组成
年级:高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三态和组成成分的基本概念;
3. 能够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
2. 提出问题:“物质的组成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
二、学习物质的组成(15分钟)
1. 讲解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 介绍物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3. 分别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和区别。

三、讨论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20分钟)
1. 解释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
2. 给出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属于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概括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强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促进深入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通过讲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让学生明白物质的不同组成形式。

同时,通过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化学初中教案物质的变化

化学初中教案物质的变化

化学初中教案物质的变化
主题: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3.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变化形式
2.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判断实验现象,判断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2.对物质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试管、试管夹、试管架、玻璃棒等
2.实验物质:水、铁、铁粉、铜、氧等
3.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次课程内容,回顾物质的定义和性质
二、讲解
1.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形式,包括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
2.通过实例解释物理改变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
1.展示实验现象,如加热铁片发生变色、铜绿变成黑色等
2.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四、总结
1.与学生一起总结物质变化的特点和基本性质
2.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断物质发生的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变化
五、作业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并在生活中观察并记录物质的变化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物质的变化形式及其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在今后教学中,应更多注重实验操作,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小学四年级科学物质变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物质变化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物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了解物质变化的种类和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种类。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和材料:烧杯、苏打粉、醋、蜡烛、玻璃纸、镁带等。

2. 教学媒体:课件、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以用图片等形式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引起学生的兴趣,询问学生这些物质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质变化?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观察到哪些物质变化?步骤二:探究(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

教师可以选择以下实验之一来进行:实验一:张贴在黑板上的玻璃纸点燃后变黑。

实验二:向烧杯中加入苏打粉,然后倒入适量的醋,观察气泡的产生。

实验三:点燃蜡烛后,将它覆盖在烧杯上,观察火焰扑灭的现象。

实验四:将镁带点燃后,放入烧杯中,观察烧杯内的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让他们深入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种类。

步骤三:讲解(15分钟)1.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讲解,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2. 通过课件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变化的特点和实例。

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什么是化学变化?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什么区别?步骤四:拓展(15分钟)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来观察物质的变化,比如研究硫磺的熔化、铁钉生锈等现象。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实践中学习。

步骤五:巩固(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课程,总结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种类。

初中化学上册物质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物质变化教案

初中化学上册物质变化教案
课题:物质变化
教材:初中化学上册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物质变化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3. 理解物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
1. 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特征;
2. 物质变化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物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
2.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物质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和好奇。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和特征,包括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新物质产生等;
2. 讲解物质变化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如化学方程式表示等。

三、实验(20分钟)
安排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加深对物
质变化的理解。

四、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物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问题,让学生总结并归纳物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规律。

五、练习(10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六、作业(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展思维。

七、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第一章:引言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理解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介绍物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物质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构成。

2. 讲解物质的概念:简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3. 引入微观粒子的概念:讲解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4. 总结:强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概念和微观粒子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分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理解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事实。

2. 讲解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分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分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原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理解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一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2. 讲解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 分析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原子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

4. 总结:强调原子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原子概念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离子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离子的概念,理解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讲解离子的定义,离子在物质构成中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标、说教材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标、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主要流程分为三部分,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建议。

第一部分:说课标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知识与技能”主题要求学生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初步理解物质是有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构成,并能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本质,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理论体系。

“过程与方法”将协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实验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学会探究,学会表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相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他们主动参与意识、珍惜资源意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品质。

2.《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内容标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变化;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微粒构成物质:理解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能够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能够转化,初步理解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化学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查找指定的元素;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

第二部分:说教材1.教材的编写特点《物质构成的奥秘》安排在《我们周围的空气》后,《自然界的水》之前实行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氧气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性质和基本概念,对元素、原子等知识实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建立一个初步的轮廓,进而了解离子的形成,以及原子和离子的联系。

三年级科学《物质变化》的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物质变化》的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物质变化》的说课稿一、引言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是三年级科学的一节重要课程——《物质变化》。

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物质的变化,让他们了解世界万物都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之间是会发生变化的。

这一主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物质世界的理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分类。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实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定义和分类,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实例,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导入课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然后引入物质的概念,并解释物质的定义。

2. 新课教学:首先介绍物质变化的定义,然后通过实验演示物质变化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发等。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并让他们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 小组讨论:在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进一步加深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4. 巩固提高:通过问题解答、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物质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物质变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任务,让学生在家中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技能。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变化的定义和分类,理解物质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实例
2.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3.学习和掌握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4.了解化学反应的特征
5.能够通过化学式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6.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7.能够使用化学反应式进行定量计算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物质的分类及实例(20分钟)
a.元素和实例
b.化合物和实例
c.混合物和实例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5分钟)
a.定义和区别
b.实例分析
3.化学符号和化学式(20分钟)
a.元素符号和化合物符号
b.简单离子和复合离子
4.化学反应的特征(10分钟)
a.反应物和生成物
b.化学反应类型
5.化合物的组成(20分钟)
a.化学式的含义
b.计算化合物的相对质量和成分
6.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15分钟)
a.定律的含义
b.实例说明
7.化学反应式的定量计算(25分钟)
a.化学反应式的含义
b.计算摩尔数、质量和体积
c.计算反应限量和过量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
1.选择适当的实例演示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变化过程
2.能够简洁、准确地解释化学符号和化学式
3.通过分析化学反应式,能够计算摩尔数和质量
4.能够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5.在课堂互动中表现积极,在课后提交作业实现深度学习。

《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物质的构成》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的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学生将从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科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也是学生将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和微观结构初步联系起来的纽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自主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

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必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以达到建构新知的目的。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明确分子很小。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举例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从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用分子运动论的知识解释扩散现象。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ppt

《物质的变化》教案(精选)ppt
化学变化的定义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例如:铁生锈、食物腐烂。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物理变化只是物质形态、状态的 变化,不产生新物质;而化学变 化则产生新物质。
联系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而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 化。
物质变化的实例和应用
实例
铁生锈、食物腐烂、蜡烛燃烧等。
应用
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物质,如利用化学反应制造新物质 、防止食物腐烂等。
01
02
03
黑板和粉笔
用于书写重点内容、解题 思路和展示例题等。
教学软件
利用教学软件进行模拟实 验、数据分析和处理等, 提高教学效果。
实验器材
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亲 自动手实验,观察物质的 变化过程。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实验导入
通过观察化学反应实验,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变化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手段, 展示物质变化的实例和过程,增 强学生的视觉效果,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实物教学
利用实验器材、实物等,让学生 直接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加深
学生对物质变化的理解。
互动式教学
通过问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 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辅助工具
物质变化的判断
讲解如何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 ,如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
判断。
巩固练习
判断题 给出一些物质变化的现象,让学生判断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 化。
选择题
给出一些物质变化的选择题,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
填空题
让学生填写物质变化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

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科学五年级教案:“物质的组成与变化”导语:本节课将学习关于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知识。

通过实验及案例分析,学生将深入了解物质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本教案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 理解物质的变化涉及分子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 掌握常见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基本概念。

2. 能力目标:- 能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的现象。

- 能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提出问题、做出预测并进行实验验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对科学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物质的组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组成原理。

-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分解、合成与转化。

2.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抽象概念的含义。

- 分辨物质的改变是无法逆转还是可逆转的。

三、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不同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质的特征。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输入(15分钟)- 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回答,引导讨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事实。

- 展示物质分子模型,让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 通过案例分析,介绍不同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如水、盐等)。

3. 实验探究(30分钟)- 随机分组,让学生选择不同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 每个组合作提出一个问题,并记录实验步骤和结果。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如何解释物质的组成与变化?4. 认知拓展(20分钟)- 结合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 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解、合成与转化的概念。

- 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些变化是可逆转的还是无法逆转的?5. 总结作业(10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个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和结果。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标题: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物质的变化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了解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化学反应或物理过程后产生的新性质;2.掌握物质的三种基本变化形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相变;3.观察和描述常见物质的变化现象,并进行简单的解释。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物质的变化概念和基本分类;2.理解和区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相变的特点;3.掌握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现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2.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水杯、塑料袋等;3.课堂展示材料:图片或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有趣的故事、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一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变化现象故事,让学生从中思考物质是如何变化的。

展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如水的沸腾、铁锈的生成等。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描述变化的内容和特点。

概念引入:1.物质的定义:教师简单明了地解释物质的概念,即构成世界各种物体的基本实体。

2.物质的变化:教师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变化概念,并提出物质有三种基本变化形式: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相变。

探究活动:1.物理变化:教师通过示范实验,以实际观察为基础,让学生亲自参与不同物质的物理变化过程。

例如,将水加热至沸腾、用钥匙将铁钉削尖等。

鼓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物理变化的特点,如形状、颜色、大小、状态等的改变。

2.化学变化:教师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和现象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

例如,将小苏打与醋混合,产生气泡和气味等。

学生应能感受到化学变化的明显特征,如气体的产生、颜色的改变、能量的释放等。

3.相变:教师以冰的融化和水的蒸发为例,向学生展示相变的过程和特点。

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和描述变化现象,帮助他们理解物质在相变过程中的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

概念梳理:教师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相变三个概念进行逐一总结和梳理,并帮助学生掌握彼此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分子和原子(说课)

分子和原子(说课)

以具体事实为情境, 通过小组讨论,初步 形成微粒观。 初步体会利用模型 和假说认识微观世界 的方法。
通过小组互评,促进概念的 理解,增强语言表达能力,提 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微粒观
形成 概念 模型 建构 探究 活动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1)
概念形成
模型感知 实验感知 模型初建 概念提出
角色扮演
模 拟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3)
通过学生自己 “画水”突破难 点
微粒 微观 宏观
具体分子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4) 从 微 观
酒 精 溶 液
角度认识 混合物
学 生 作 品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5)
加强学生与人交往
游 戏
相 互 合 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6) 形象化

株洲市枫叶 中学黄艳鸣
说课内容
1 2


教学目标
3
4 5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教学反思



二级主题
分子和原子
一级主题
物质构成的奥秘
原子的结构





空 气
氧 气

联系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间有空隙
宏 观
微 观

教学目标
归纳、整理所给资料, 总结分子的性质,建立分 子的概念。 利用模型感知,认识物 质变化的实质,从微观角 度定义混合物、纯净物。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7)
对比,形象、深刻 的 理 解 微观世界
用摄像头 展示学生 的 作品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一章主要讲述物质及其变化。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1亿种。

对于这么多的物质和更为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分类是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通过分类,可以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分成不同的类别,还可以从离子、电子等微观视角揭示化学反应的规律。

依据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可以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物质间的转化途径。

通过第一章学习,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三节,本课是第一节,主要讲述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 元素与物质: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元素在物质中可以具有不同价态,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的相互转化。

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由此标准可以看出,本课学习主题属于“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

本课以图片导入,共有“物质的分类”和“物质的转化”两部分内容。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

物质构成的奥秘说课

图4-1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 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 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 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 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 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 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二.教材的编写意图
及设计思想
编写意图
1、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 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用 微观的观念去学习化学,理解一些化学现 象的本质; 3、通过加深学生对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的 认识,引导学生摆脱经验形态,形成科学 的理论,进入神奇的微观世界。
教材设计思想
二、微观粒子的特点
一滴水中大约有 21 1.67×10 个 水分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 量约是:
3×10
-26
kg
二、微观粒子的特点
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滴5~6滴酚酞
40mL水酚酞溶液 浓ຫໍສະໝຸດ 水 酚酞溶液滴浓氨水C
A
B
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二、微观粒子的特点3
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氧化汞分解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没有变化
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第四:结合化学用语竞赛提 高学生参与意识。 第五:在后面的教学中不断 进行化学用语方面的复习运用, 以新带旧,熟能生巧。
五、链接中考
中考指南
•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微粒构成。 • 2)知道原子的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能判断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 • 3)知道元素的分类。领会元素分类对物质分类的重要性 • 4)记住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记住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 • 5)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计算。 • 6)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并能进行计算。

苏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时)说课稿

苏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时)说课稿

苏版初三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课时)说课稿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伙儿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

按照新课标差不多理念第4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我采纳了分组实验、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第一对教材进行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点、难点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质变化及混合物、纯洁物的基础之上,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进入充满奇异色彩的微观世界的开始;也为以后学习原子结构、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那么,依照新课标和教材、教参,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原子等微粒的真实存在。

(2)了解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

(3)了解分子的差不多性质。

(4)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说明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过程与方法:(1)学习通过观看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猎取信息。

(2)学习运用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爱好;培养勤于摸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分析推理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微粒是真实存在的。

(2)了解分子的差不多性质。

(3)能用分子的观点说明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构建微观粒子的概念。

这些目标及重、难点在后面的说课过程中将逐一表达。

依照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学生实验探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观看摸索、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为主,教师以精导和多媒体引导为辅的方式,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物质组成的表示说课稿

物质组成的表示说课稿

物质组成的表示说课稿和意义化学式是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种类和相对数量的符号组合,是化学语言的基础。

化学式的意义在于能够准确地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种类和相对数量,为化学反应的表示和计算提供基础。

二、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周围的数字代表着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数量,称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化学计量数可以表示为分子式、化学式或离子式中各元素的下标。

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反映了元素在化合物中的相对含量,是化学式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导学案、小组交流、讲解点拨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同时,我也将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尊重科学的精神。

利用多媒体展示化学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式的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展示物质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让学生讨论纯净物才有化学式,且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化学式中获得的信息,如元素前面的系数表示粒子个数,元素右下角的角码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

点拨探究环节中,通过展示H2O和CO2的化学式的意义,让学生理解化学式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表示,以及元素系数和角码的含义。

课堂练和小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导学案中设置基础题和拓展题,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构建开放、有序的化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合价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数目的方法。

而化合价则是指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具有的化学价值。

下面将从概念和意义两个方面来介绍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概念化学式是指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数目的方法。

其中,化学符号是指元素的缩写,如氢的化学符号为H,氧的化学符号为O。

而化合物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如水的化学式为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构成和变化说课
王连军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三、四单元的有关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

如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各种粒子的形成:原子、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等。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说课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了解化学式的涵义;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通过观察自然、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三、说教材学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学习,在本课怎样才能突破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的思考下接受,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结论、自己获取知识。

我认为把握课本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贴近学生、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复习课上到现在,前面主要复习了空气、氧气和水的知识,化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学生既有好奇的一面,同时理解运用有困难的一面。

本单元的理论色彩浓、学生不易理解,怎样才能使学生总体易于理解、总体把握?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知识梳理、回顾归纳、习题巩固等方法,尽量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
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利用多媒体直接引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展示知识网络图,再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物质的微观构成),对于每一块复习内容都由浅入深,然后再纵向联系比较。

结合例题,让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之后布置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最后由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内容,及时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